[原創]全球民意調查,日本的國際形象為什麼比中國好 【貓眼看人】
06-02
《第七名——中國國際影響力新座次》。這是4月10日《南方周末》上一篇文章的標題。文章主要報道了英國廣播公司(BBC)於4月2日公布的「本年度全球民意調查報告」中與中國有關的一些內容,據稱:「在調查中,來自34個國家的17457份調查答卷被用作評價中國、英國、法國和印度等14個國家或地區的正面或負面世界影響力」,而「關於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持正面評價的民眾總體比例由去年的44%微升至47%,而負面看法則保持在32%。在被評價的14 個國家或地區中中國位列第七,與上年基本持平。排名在中國前面的依次為德國、日本、歐盟、法國、英國和巴西。」由此可知,這項調查並不是關於「國際影響力」的,而是接受調查的民眾對有關國家的「國際影響力」的「正面」或「負面」的觀感,實際上反映的是被評價國家的國際形象的好壞。因此《南方周末》那篇文章的標題不太貼切,應該說中國位列的「第七名」是「中國國際形象」的「新座次」。 不過,文章的標題雖然略欠貼切,但其內容卻很有意思,從中可以了解「目前不同國家人們的精神狀態和對世界的認識」。其中一個耐人尋味的結果是,德國和日本這兩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起國現在對世界的影響在被認為「主要是正面」的總體比例中分列前兩位,也就是說德國和日本的國際形象最好。這對許多中國人來說肯定是始料未及的。尤其是對日本,由於五、六十年前的歷史傷痕猶存和歷史觀的分歧,中國民眾常常是懷有反感的,這次調查的結果也反映了這種情況:中國受訪者認為日本的國際影響「主要是負面」的比例高達55%,這「是其對所有14國中的最差評價」。但其它國家的人並不像中國人這麼看。受調查的34個國家中歐美等與日本政治制度相同的國家只佔一小部份,大多數還是像非洲、拉丁美洲、中東等「發展中國家」,由此可見在世界更大範圍內日本的形象比中國好。
推薦閱讀:
日本的國際形象為什麼比較好?除了其它大部份國家沒有中國的歷史「切身之痛」外,我以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朱鋒教授的看法比較中肯:「這符合今天歐美和世界其他國家對日本的一般的認識。日本對他國的援助比較大,日本產品的國際形象比較好,日本公眾和遊客的謙和、禮貌讓人印象深刻,日本的民主制度、經濟競爭力和它在世界經濟中所佔的份額也是不容忽視的。」我想,這是值得引起我們深思之處。
應該說,大多數國人都和我一樣對日本並沒有什麼親身的感知,我們對它的看法主要是受歷史問題以及據稱日本人對歷史問題的態度的影響,尤其是後者,國內媒體常常渲染日本人對過去侵略戰爭「不認罪」的言論和行為,以至我們會有日本現在仍然軍國主義蔚然成風的印象。但日本人是否真的如此狂熱而缺乏理性呢?上述「 全球民意調查報告」中的一項內容也許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在接受調查的日本人中,只有36%的人認為自己的國家對世界有正面影響,「這甚至還不如韓國人對日本的正面評價,認為日本對世界有正面影響的韓國受訪者的比例是37%」。相比之下,中國受訪者中有90%的人堅信中國對世界做出了正面影響。不知道這能不能說明日本人遠遠不如中國人「愛國」,但顯然表明日本人即使在對自己的祖國的看法上也是比較理性的。 日本在「二戰」戰敗後所走的憲政民主的道路似乎基本上是成功的,這不光體現在經濟的高速發展方面,更體現在社會制度的民主化、自由化方面。我對日本沒有很深的研究,但有兩個事例讓我印象深刻:一個是去年,東京都地方法院裁定東京都政府和教委對拒絕在校內儀式上向國旗「日之丸」肅立並拒絕齊唱國歌「君之代」的教職員工進行的處分「違反了憲法規定的『保證思想和良心的自由』條款,屬於《教育基本法》規定禁止的『對教育的不正當干涉』」,支持「教職員工沒有向國旗肅立並齊唱國歌的義務」。另一個是今年,由旅日中國導演李纓拍攝的紀錄片《靖國神社》遭到日本極端右翼勢力的圍攻,日本一些國會議員也動用「國政調查權」來審看這部影片,許多原本準備上映該片的電影院紛紛取消放映計劃,對此,日本社會輿論及時反彈,電影導演協會和電影戲劇工會強烈抨擊這是「對藝術表現自由的踐踏」,各大媒體——包括立場比較右傾的——也都紛紛發表社論「批評政治家干涉表達自由」,支持影片上映。由此可見,當今日本社會的制衡機制是比較健全的,軍國主義思潮要想一手遮天是不可能的,而這種良性社會氛圍的形成應該說與理性的民意有很大關係。我以為,像這樣的社會就是「和諧」的,它的「國際形象」也就不會差。
推薦閱讀:
※印網友評印度入常:窮光蛋是沒有選擇的
※「911」悲劇在英上演:打擊恐襲不能「雙重標準」
※國際紅十字怎麼花錢?
※國際足聯調查香港球迷噓國歌事件 成為國際醜聞
※對鋼鐵和鋁徵收高關稅,「生意人」特朗普是否還適合當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