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形意拳(高煜剛)

形 意拳(高煜剛)

發布: 2003-11-09 19:44 | 作者: 戴涌波 | 來源: 武術萬維網

我寫的這個"八卦掌訓練』是從網上和不少的資料上整理出來的,每一處我都能說出出處,其中不少是孫氏網站上和武術萬維網上的,不知涉不涉及版權問題。請版主告訴我一聲。  另外,我不是練家子,沒下過苦功夫,只是愛好武術,特別是孫老先生的東西,我覺得是內家的正宗,道出了內家的真諦,與丹道是相合的。發帖的目的也是為了大家都能看到,共同進步,有好的東西大家共享,不在乎別的,只是有疑問才問的,望不要誤解才好。  我把我整理的形意拳的一部分也發表出來供大家參考。    形 意  拳形意拳練之極易亦極難。易者,是拳術之形式至易至簡而不繁亂。其拳術動作運用,皆人之所不慮而知,不學而能者也。惟人之未學時,手足動作運用無有規矩而不能整齊,所教授者,不過將人之不慮而知、不學而能、平常所運用之形式入於規矩之中,動作不散亂者也。果練之有恆而不間斷可以至於至善。若到至善處,諸形之運用,無不合道矣。以他人觀之,有一動一靜,一言一默之運用,奧妙不測之神氣。然而自己並不知其善於拳術也。因動作運用皆是平常之道理,無強人之所難,所以拳術練之極易也。難者,是練者厭其拳之形式簡單而不良於觀,以致半途而廢者有之,或是練者惡其道理平常而無有奇妙之法則,自己專好剛勁之氣,身外又務奇異之形,故終身練之而不能得拳術中和之道也。形意拳誠一也,直中,用法如扁鑽強弩,攻人之堅而不攻人之瑕,為中直之道,形意勁長於截,截指的是擊實不擊虛,打堅不打瑕,用於彼勁將發未發之時。奧密在樁法(三才式),形意中的劈、崩二式及虎形是全部勁法的關鍵技能,形意中全部掌法都可以從劈拳中演化出來,全部拳法都可以從崩拳中演化出來,強化練習此二式可一通百通。 五行拳簡潔、明快、直接、有效,其作為有形有意的訓練,是習者從有法到無法的重要階段,迅速掌握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攻防技法,在實戰中自由發揮。作為搏擊入門,五行拳的單式及組合採用就足以制敵,但五行拳的修鍊不只是在招法的施用上,重點是在練功找勁上。五行拳不是練拳.而在練五種不同的勁,所以每一種拳的轉身姿勢都不同,轉身姿勢是為了勁而設立的,多練練轉身,對領悟勁有幫助。 首先是定步找勁,在靜步中把五種拳法的勁力找出,通過身體的各部掌握髮勁的方法;第二步是活步找勁,在運動中掌握髮勁的方法;第三步是變勁,隨即應試掌握各勁力之間的轉化。談到樁功及單操,一定要遵守一個原則:輕鬆、自然、和諧。掌握了活步發勁,就可進入交手體驗階段了。 只要明白三體,明白人的各部位是如何關係,並且在動態中陰陽起落合度,就有了整勁,再在五行拳中明白起鑽落翻,也就初步明白了螺旋勁。五行拳是基礎,八字功是用法,八字功任何一個字學懂,一般就夠用一輩子。五行拳與八字配合,就可在實戰中隨意變化,也就是變架子打法。樁功是內功,五行拳是內勁。對於講功力的,五行拳就是五行拳。而對講技術的,五行拳練法與用法是不同的,學會五行拳的用法,八字十二形都在裡面。 形意拳雖為技擊之具,但練習時不可有好勇鬥狠之心,總以呼吸動作純任自然。若太過執著,於已反而無益有損。按九要之規矩,勤習漸悟,時日既久,功到自成。久練自化,熟極自神。練武先要神閑氣定,能夠心安,智能自然升起。練功時不能有一絲的殺氣,搏擊的技能是臨敵時自然勃發,造作殺心去練拳,人容易陷於愚昧。無論與人較勇可平時自己走架練拳,勿追求剛愎之氣,總宜平心靜氣。神要提起,但要內斂,氣要充實而不外發。呼吸、意念、手足要自然配合,意動,氣起,手動,腳隨,切不可亂。只要腰以上放鬆,氣向下沉,腳便自然有入地之感。  發為血梢:怒氣填胸,豎發衝冠,血輪速轉,敵膽自寒,發毛雖微,催敵不難。  舌為肉梢:舌卷氣降,雖山亦憾,肉堅似鐵,精神勇敢,一舌之威,落魄喪膽。  齒為骨梢:有勇在骨,切齒則發,敵肉可食,背裂目突,惟齒之功,令人恍忽。  爪為筋梢:虎威鷹猛,以爪為鋒,手搜足踏,氣勢皆雄,爪之所到,皆可湊功。  四梢齊,威力生,可變其常態,使人畏懼。形意拳講四穿(四透)精神,四穿(四透)是:眼要看穿,神要照穿,氣要催穿,力要打穿。如果把四穿精神領會了,神威自發。以四穿精神練拳,可使精神集中,工夫猛進。  二人較勇,庸手多是以形接形,高手則是以氣接氣,功夫不濟者會感到氣被打上去,萬般不得勁,千方百計沉不到丹田去,全身浮而不實,自知必敗。若是以神接神,不必接手則勝負已分。  肘不離肋,用不離心,出洞入洞緊隨附身。是形意拳出入手的原則,起到先打顧法後打人的作用。顧是為了打而儲蓄力量。肘不離肋,手不離心,會使身臂成為一體,臂借身力而力大,身借臂力而得發。再加上鑽、翻、擰、裹、墜使蓄力增至極強,威力乃更大。是有利於防守、發勁的竅要所在。而出洞入洞緊隨身且是對即將出手的剎那間的要求。洞即嘴,出洞入洞就是說出入手都要從嘴這兒走。手未離身蓄力待發時是在頭下抱著。 剛勁與用拙力去求迅猛是迥然不同的兩碼事。形意練功有返先天之說,要求一切動作順乎自然。練剛勁也要順乎自然,在輕鬆、和諧中按照技法要求,逐漸去追求上下內外、完整一氣所形成的剛勁。如果是靠笨力氣蠻練,就談不上什幺剛勁了。練拳應敵均忌上下起伏、雙腳離地。必須運用腹式呼吸,不用腹式呼吸就練不出丹田勁。五行拳的練習均當磨著小臂而出拳,即前手壓後手,後手磨著前手而出也。  形意拳本身就是內外兼修的,只要按它的技法、要旨去做,按要求務實地去練就行。要講行氣,只要能氣以直養,平素練拳不走周天,經絡也照樣能通暢。特別對初練形意拳的人,沒有必要,也沒有條件去考慮內功和經絡。只要能自然地運用逆呼吸,氣沉丹田,發勁時丹田省氣,就算基本上做到技法行氣要求。漸漸就能意到、氣到、力到。再求六合一體,就是上下、內外練得完整一氣,就可以說練對了,自然也就能勁整氣沛,內勁自生。 形意拳技擊性強,其勢簡、長功快、發力整,用法深奧。程序是:無極樁、太極樁、兩儀樁、三節功、四梢功、五行功、六合練法、七星打法、八字功、九歌訣、十二技能。慢則一年,快則數月,習者就具有較強的搏擊能力。許多人都把能練五行拳、連環拳、十二形拳、雜式捶作為形意拳入門,經過對練,再學打法,以求搏擊功夫上身,走的是一條低效率的道路。經實踐形意搏擊功夫快速上身法:樁功入手,五行單操,交手體驗。招式簡單,直來直去,反覆練習某個式子,拳不在多而在毒。樁功最根本的作用是強體增力。形意拳站樁時,目光要遠大,眼神放出去。打拳時,目光盯著指尖或拳根,隨著拳勢而盼顧,但餘光仍要照著遠方,這都是將意發之於外的訓練法。形意拳練神不練力,有了神也就有了力。三體式是最重要的技擊樁,不要一開始就按「八字訣」、「九歌」以及脈絡、氣路等要求,樣樣都求,什幺也求不了。上肢關鍵在於拔背,裹、墜肘、伸、頂手;下肢及腰關鍵在於夾剪步和三七勁上;加上周身橫豎,背順勁擰成一體就行了。經過手抖、腿顫、氣浮的肌肉酸痛關,就會進入心靜、意氣貫四梢的境界,再求外型、內意的規範。隨著樁功的深入,要在樁中找勁,追求形意的整體勁。練出整勁,一個上步,脊柱帶動,就不僅僅是撞勁了。要內練須從樁功入手、深入。想把握形意精華,就得在樁功上下苦功夫。作為搏擊入門,樁功站到心清氣爽,內外舒適,就可進行五行單操,並在單操中練樁,交替進行。三體式正架:並步,上左步一膝半(前後腳距離一膝加一拳),雙膝曲,前膝關節夾角165度左右,後膝關節夾角145度左右,前足微內扣(約15度),後足掌與兩足軸連線夾角約45度,前膝內扣,後膝內裹(轉後胯使後膝裹向內側),上身與後大腿於一垂線上(即垂直於地面),後小腿與地面夾角約45度,(前三後七,即為重力分配於前腿三分分配於後腿七分)兩胯內收,斂臀勿使後撅(即所謂提肛撮谷、穀道內收也)腹式呼吸,右手掌根貼於臍下丹田處(臍下二寸)肘與肋貼,左手前伸,食指挑起與鼻尖相對(三尖相對:前手食指尖、鼻尖、前腳尖相對)(前挺後蹋是指前手掌挺勁五指順向前挺,後手掌蹋勁五指皆翹,前手腕順後手腕儘力曲)肘內扣,沉肩順勁,墜肘護腋,含胸拔背,頜收項順頂懸。  第一部分 初學者練習三體式的目的,一方面在於熟悉形意五行拳拳架,另一方面在於提高人體頂項胸腹四肢骨節各方面的素質。因此,初學者主要是在保持正確的身架方面下工夫。可用力可不用力(主觀),時不時地會使上僵力(客觀),無所謂,這是必經之過程。力必由僵至順,否則無法知道僵與不僵。主要是耐受,耐受身架之不適,肌肉骨節之酸痛及發熱出汗膚癢等不適。一旦能保持正確的身架30--60分鐘不散而無任何不適之時,再持之數日(半月即可)即可適應打拳之需要了,進而可以學習五行拳矣。  第二部分 進而習五行拳套者,練習重點三體式比五行拳約七:三,練習三體式時仍以耐受為主,而打五行拳則重在發力,不管有無整力,勁順與不順,均鬚髮勁,因為勁必由不順而至順,持之數日(長者可以一兩年,短者三個月足矣)改三體式比五行拳約五:五。此時練習三體式則需練勁,關鍵還是有人身行力現,當面演示、講解、指導。  第三部分 行家練法:對於練形意有成、功力高深者,練習三體式重在「神」的修為。可以用「靈」字形容,即站三體式練靈勁活勁,所謂「牽一髮而動全身」,全奈神意備至。  站三體式36口氣就可以,不要太累,但要勤站。自然呼吸在大約2個月左右自然就成了腹式呼吸了。站樁的目的是增加腿力,更重要的是放鬆身心的目的,在保持動作要領的情況下,盡量放鬆。松胯不是蹲得低,而是感覺髖關節松沉的坐在腿上,要注意體會這種感覺。放鬆了,有了基礎,再慢慢放低架子。要體會放鬆,也很不容易的。年輕時應有一些輔助功法,讓肌肉發開來。這樣有利於為以後的內勁訓練打下基礎。俯掌為督脈勁(陽面勁),而立掌為任脈勁(陰面勁),兩者都有側重,陽面即背面,陰面即胸腹面。俯掌容易得氣,立掌容易得勁,想早得氣感,立掌較快較強烈。三體式前足可虛可實,著重在於後足。以後練各形式亦有雙重之式。以至極高、極俯、極矮、極仰之形式,亦總不離三體式單重之中心。單重得其中和之起點,動作靈活,形式一氣,無有間斷耳。雙重三體式者,形式沉重,力氣極大。惟是陰陽不分,乾坤不辨,奇偶不顯,剛柔不判,虛實不明,內開外合不清,進退起落動作不靈活。三體式不得其單重之中和,先後天亦不交,剛多柔少,失卻中和,道理亦不明,變化亦不通,自被血氣所拘,拙勁所捆。若得著單重三體式中和之道理以後行之,無論單重雙重各形之式,無可無不可。兩足要前虛後實,不俯不仰,不左斜,不右歪。心中要虛空、至靜無物,一毫之血氣不能加於其內,要純任自然虛靈之本體,是為拳中純任自然之真勁。是用規矩之法則,縮回身中散亂馳外之靈氣,返歸於內,正氣復初,血氣自然不加於其內,心中虛空。初學入門,三害莫犯,九要不失其理。手足動作合於規矩,謂之調息。練時口要似開非開,似合非合,純任自然。舌頂上齶,要鼻孔出氣。平常不練時,以至方練完收勢時,口要閉,不可開,要時時令鼻孔出氣。說話、吃飯、喝茶時,可開口,除此之外,總要舌頂上齶,閉口,令鼻孔出氣,至於睡卧時,亦是如此。練至手足相合,起落進退如一,謂之息調。練武藝者,是雙重之姿勢,重心在於兩腿之間,全身用力,清濁不分,先後天不辨,用後天之意,引呼吸之氣,積蓄于丹田之內,其堅如鐵石,周身沉重,站立如同泰山一般。若與他人相較,不怕足踢、手擊。足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氣連心意隨時用,硬打硬進無遮攔,若練到至善處,亦可以無敵於天下也。練道藝者,是三體式單重姿勢,前虛後實,重心在於後足,前足亦可虛、亦可實,心中不用力,先要虛其心。用勁者,非用後天之拙力,皆是規矩中之用力耳。形意五行的打法千變萬化,並不只是一成不變的單式,五行拳所練是身、步、勁、心法,各行有側重。修鍊順序為,劈拳乃入門必練是找勁必由之路,崩拳是培育混元整束之勁的最好方法,鑽拳,炮拳是崩拳的不同形式的表現。而最後以橫拳合一,練好了可以將五種勁合而為一,而不必轉練所謂五行合一的功夫,所以橫拳最難練。在這五拳中身法,步法是修鍊的第一階段,勁法是修鍊的第二階段,心法是第三階段。其中的第二階段最難練,真正練好了除了要在橫拳中達到五行合一,還要再從劈拳練起,是五行拳拳拳合一才能轉心法的修鍊。五行拳的勁在於身法,比如崩拳就是胯勁,就是練過招中基本的進攻方向的進攻與守,另外通過發聲與呼吸、意感來鍛練身體,達到力量的積畜培養與發送。氣練好了,力量練好了,出招用招,都是隨機的。就不拘泥於形式了。五行拳差別的不只是拳的姿勢,這裡面藏有身法,看看劈拳和橫拳的身法是否一樣,五行拳各式身法都不一樣,拳法好練,而身法不好練。身法練不好,就沒有工夫。五行拳不是練招的是練勁的,先要把拳練好了才行,如果拳都沒練好,練的不整,身上不合,那練拳練的就不是形意拳。劈、崩、炮三拳打出來的是整勁。但鑽、橫兩拳則獨具特色,只能打出架式和整勁,你才能感覺舒暢自然,沒有辦法不打出整體勁力,你只用手臂局部發力,你自己都感覺不順暢,發不出勁。真正的形意離不開鑽、橫兩拳,練勁、找勁、防禦、保持間架,都能從這兩拳中體會到。五行拳練的是內勁。絕不是死的招數,例如崩拳可以向上下左右變化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本。有一位就會一個三體式和五行拳,別的套路都不會,但是把拳里東西練到了身上,一般人根本動不了他,和人交手,也沒什幺招式,一接上手對方就出去了。劈拳重在練身打,一個劈拳練的好的人,不用出手,靠身打就可以將對手打倒。劈拳練好了,虎撲就可以不打自通。劈拳練習其實內有三勁在其中,而非簡單的推勁或劈勁,還有一拔跟勁。要一式含三勁。但外型不可帶出。拔跟勁是在劈及對手身上後,對手本能將產生向上之頂力,此時順勢而發,可使其騰空而出,發人之時要注意腳踏中門,最好能插過其體落步,而不要落步在其體前。運用得當,至少可將人騰空發出1至2米遠。劈拳的練法是劈拳如推山,身上由後向前,一分一分的緩緩而推,推得越吃力越好,如此能長功夫,而劈拳的打法是劈拳如掄斧,山民掄父子劈柴,跟掄鞭子一樣,要個脆勁,否則父子就只能砍進木頭裡,無法一下劈成兩半。 劈拳如斧之劈也,練時眼看平,或看前手,頭向上頂,胸任開展,小腹鼓氣,臀向前挺,兩膝稍屈,而兩胯相夾甚緊,足隨手前推前進,其前進之形如箭,蓋其進也直而速,及其著地,則如箭之中物,足趾緊扣住地,步之大小,隨身之長短,前腿雖有前進意,而亦含後扣意,在後之腿雖屹立不前,而頗有前催意,前後相夾,收回手時,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復變為拳矣,於是更自心口發,出須留意者,凡後拉而變掌為拳時,其掌皆含有下壓之力,凡拳前伸時,皆含上挑之力,蓋以其掌在前所止之處,較心口稍高也,進大步時後足即上墊,使兩足距離有定,以免不穩,凡隨拳而出之步,皆屬墊步。劈拳起鑽落翻比較鮮明,雙臂翻轉,劈敵之力由三節勁經臂旋劈出,腕掌翻轉(勁在旋,形在翻)180度而出。其軌跡為一弧度很小的拋物線,這樣劈出去的力迅速而有透勁。練習劈拳時發出去的勁透出掌指的方向前微下方才正確。如偏向下方則勢不穩力不連,殺傷力小且易被敵牽帶;如偏向上方則力浮且易被敵乘隙而入;直對前方則無劈意。開始時一個劈拳要練上一年,不是練姿勢練打法練發力。劈拳就是練息呼吸的氣。開始練劈拳,要找個開闊地帶,猶如人登上高山,視野一開,會禁不住地長呼一口氣。在開闊地帶,氣息容易放開。劈拳的姿勢是手的一探一回,猶如人的一呼一吸。一趟四五百米地打下去,氣息越來越綿長,越來越深遠,精力便充沛了。手部動作激發了全身,漸漸感到氣息鼓盪,全身毛孔開合。練拳的人要學會體呼吸。體呼吸的妙處在打劈拳時可以體會到。而且人一上了歲數,身體會虧空,就要通過練息將氣補足。氣息充沛,這是習武的基礎。所以形意先練劈拳。劈拳中本就含有鑽拳的姿勢,練好劈拳接著練鑽拳較容易,正是「金生水」。而再學一個全新的拳架,如崩拳就較困難。在練劈拳的階段,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況,覺得身上皮膚增厚,像大象皮似的,而且覺得手指粗得象胡蘿蔔,兩個手心像有兩個小旋渦,十根手指自發地緊緊握起,不願意打開,這都是錯覺,因為身上的氣充足了,情緒也變得活躍,忙了這個忙那個,小孩一樣干什幺都要興緻盎然。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發現自己變成這樣了,就說明功夫已上路了。此時就不必再到開闊地去練拳了。練好了劈拳,自發性地就會打虎形了。 劈拳似斧,打的是一個俯衝勁,虎撲、馬形的勁力都是一樣。練習瞬間收力,收得快,發出去就更快了。不但要劈出去,還要抓回來,才叫劈拳,因為有個迴旋勁,一去不回頭的拳打不了人。劈拳收前腳和前手回抓上翻,上半步,成雞形步,後手前移,順於前臂後內側,呈鑽拳狀。此為蓄勁過程,然後邁懸空的那支腳,上步,前手撤回下翻,同時後手前伸下翻。側身,後腳墊步,呈三體式。從開始到蓄勁,速度由慢變快,注意松跨,松肩,用身體打人,手上動作不要太多。主要是個墜勁,撞勁。在落胯的瞬間,後背一緊,而雙手靠慣性一伸,一按,後背向後靠的勁,挺項的勁,背後靠,項自堅。開始還是不要使勁,因為開始身體各部分還不協調,亂髮勁,會導致氣血不暢。先把動作練準確了,練順了,再加勁。然後再一點勁也不使,自然之力也就出來了。發勁前要裹,發勁時要翻,手腳齊到,頭要頂,舌要頂,手要頂,牙要扣,手要扣,膝要扣,還要六合,把樁功練好,多練活步,和對方接觸時,一欺身對方必退,這才是功夫,而不是定步僅用胳膊或上半身的慣性打人。練好了不僅僅是身體的慣性撞人,而是隨意定步全身皆可發力,有時身子稍微一扭,力從腳發,就能傳到手上,此時是以不變應萬變。劈拳就是一起一伏,用軀幹打劈拳就是熊鷹合形了。不但要用軀幹,還要用軀幹裡面打劈拳。要練功,不要練拳。形意劈拳以掌為用,以鑽為軸。形意拳應敵,須搶先出手,劈拳之前,先以鑽拳誘敵,隨即可變劈掌劈擊敵之面頸頭項等部。形意拳貴在整,手腳齊到,發揮趟勁,將對方連根拔起。劈拳用掌,走推搓勁。劈拳以線打點。要求都是搓,挫,戳,劈拳似斧,不但要有斧劈的勁,而且劈完還要有回帶的勁。劈拳,身子和步法是整體一致的,步一到位,身體一個急剎車,利用慣性,如射箭般將前掌劈出去,後手回拉反襯,當然回手翻臂崩拳,也有回帶的勁。其掌之下,如斧之劈也,練時眼看平,或看前手,頭向上頂,胸任開展,小腹鼓氣,臀向前挺,兩膝稍屈,而兩胯相夾甚緊,足隨手前推前進,其前進之形如箭,蓋其進也直而速,及其著地,則如箭之中物,足趾緊扣住地,固而不易拔矣,步之大小,隨身之長短,前腿雖有前進意,而亦含後扣意,在後之腿雖屹立不前,而頗有前催意,前後相夾,不亦穩乎,其餘各部,其用力始終依前所云,收回手時,收法在用力拳屈各指如拉重物然,收至心口,掌復變為拳矣,於是更自心口發,出須留意者,凡後拉而變掌為拳時,其掌皆含有下壓之力,凡拳前伸時,皆含上挑之力,蓋以其掌在前所止之處,較心口稍高也,進大步時後足即上墊,使兩足距離有定,以免不穩之患,劈拳中凡隨拳而出之步,皆屬墊步,在劈拳內手足皆相隨而為一。
推薦閱讀:

宋氏形意拳劈拳
什麼是意拳/姚宗勛
王永祥意拳普讀(續)
傳武過去如何塑造高手,科學的訓練體系
一步一步學形意拳【形意拳十三式圖解】

TAG:形意拳 | 意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