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真缺失」案例的心理調適與反思
江西省鉛山縣永銅中學 王衛龍
摘要:「童真」是人與生俱來的天性,但「童真」也最容易被人忽視,葆有「童真」的孩子們在家長的主觀意識破壞下,漸漸喪失了固有的「童真」,由此引發一系列心理疾病,家長和孩子卻不自知。儘早地發現缺失童真的孩子,並及時幫他們尋回遺失的童真,使其在德智體等方面發展的同時,不忘健全心智,健全人格,這樣,才是最全面的教育。 關鍵詞:童真 家庭教育 賞識教育 幸福感
在網路化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在全社會乃至教育界盲目追求分數或素質提升的今天,成長中的孩子們為了滿足家長們對神童天才子女的需求,在無盡的書山中跋涉,在無邊的題海里遨遊,更被強制性地觸及各種藝術門類。「不輸在起跑線」的宣言,就像一針無形的催化劑,過早催熟了本該天真純善的孩子,也漸漸扭曲他們單純的心靈。馬加爵事件的無情、葯家鑫事件的殘忍、小悅悅事件的淡漠,彭宇案事件的猜忌,以及屢屢發生的大學生自殺情殺事件,無一不震懾著原本就脆弱的教育體制。我們的教育,究竟缺失了什麼?
我想通過下面的案例來具體認識中學生教育中的缺失,在解析學生心理問題的同時,更大程度地引導中學生對自身亞健康心理的自我修復。一、背景情況
劉清,女,七年級某班班長,個子較高,短髮,中性打扮,常常準時踩點到校,坐姿畢恭畢敬,課堂嚴肅認真,面無表情,寫字工整緩慢;課間靜坐寫字,從不打鬧;放學匆忙回家。這些細節習慣,都是其母從小言傳身教的結果。任課老師們在辦公室討論學生問題時,常說劉清這個女孩真的不錯,如果所有學生都像她那樣該有多好。 她不但學習優秀,體育成績也不錯,在各類中學生運動會上,奔跑如飛,斬獲諸多獎項。平時兼學游泳、鋼琴等,是左鄰右舍以及學校師生眼中公認的全優生。 劉清的優秀被父母視為正常,她也一直以優秀的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從不鬆懈。除自己的學習以及班長的本職工作外,她一概不予理會。成長中得到許多榮譽和誇獎,媽媽教育她不能喜形於色,因此,她也很少感到成功的喜悅,這些細節習慣,都是媽媽從小對她言傳身教的結果。老師們在辦公室討論學生問題時,常說劉清這個女孩真的不錯,如果所有學生都像她那樣該有多好。二、案例回放
那是一堂普普通通的古文教學課,老師正在給七年級學生上沈復的《童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唯獨班長劉清一如既往的沉默無語。借著這篇課文所引出的「童趣」話題,老師給學生講解了童真的重要性以及童真的外在表現,而後讓他們在全班搜尋一下哪位同學是最缺乏童真的。結果,大家的目光齊刷刷指向了班長劉清。劉清被全班目光包圍,顯得有些不知所措。考慮到劉清班長的班級模範作用和她外在透露出來堅毅果敢的性情,在綜合評估了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後,老師當著全班同學認可了大家的選擇,並著重指出劉清班長童真缺失的問題,希望她認清自己的問題,像其他同學一樣成為一個快樂爽朗的女孩。 課後,劉清對老師的評價深有感悟,正在反思自己問題,同桌女生趙珍兒竟大大咧咧地取笑她沒有童真,並煽動許多成績被劉清壓制太久的同學一起取笑她。這令劉清全優學生的內在優越感遭到無情的挑釁。她無語反駁,陷入內心的痛苦,但外表堅強的她並沒有在教室里表現出來,只是默默地承受著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都不如自己的同學們的嘲諷和奚落。回家當晚,劉清一反常態地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這從未有過的情形令家中的媽媽異常擔心。媽媽一直催劉清開門,沉默了許久的劉清終於按捺不住壓抑的情緒,爆發出久違多年的哭泣。媽媽意識到出大事了,但不知道怎麼回事,只能等女兒痛哭的情緒發泄完畢,再詢問她究竟發生了什麼。這一等,就是整晚。 直到第二天,劉清的心情平復了,卻發起了高燒。高燒中的劉清向媽媽說了自己反常哭泣的緣由,更破天荒地嚴肅質問媽媽為什麼毀了她的童真。一向以培養出這麼優秀女兒而引以為傲的媽媽這時傻眼了。在媽媽看來,從來不在家人面前說半個不字的優秀女兒之所以情緒反常和態度堅硬,原來是受到了語文老師的否定和批判,什麼莫名其妙的所謂「童真」。她一定要找到學校,向這位否定她優秀女兒的語文老師討個說法。正在養病的劉清聽媽媽說要找老師理論,感到無比難堪,在極力阻止中第一次用狠話頂撞媽媽。媽媽的權威意識被打破,心痛難忍,回到自己的屋子裡獨自傷心。這場爭執過後,劉清一臉茫然,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三、案例分析
這個案例中,劉清同學作為一名優秀的學生,在德智體美勞幾乎全面發展的同時,竟然會為一點小事,鬧得自己和家人如此的不堪,關鍵是心理的不健康所致。劉清同學不健康心理的外在表現,大致由以下幾個方面構成。其一,表面堅強剛毅,其實心理很脆弱,面對同學的調侃取笑,立刻承受不了。其二,儘管各方面非常優秀,但與同學關係不友好,才會被同學取笑。其三,釋放心情處理不當,欠缺克制,不能顧及自己的身體,導致發燒生病。其四,個人感情淡薄,因心情不好而頂撞媽媽,絲毫不顧及媽媽的感受。其五,也是以上不健康心理的根源問題——語文老師所說的「童真缺失」。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童真」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童心,單純無垢,沒有心機,凡事出乎本心,對事物充滿好奇心,對人友善,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然而,童真也最容易因外界的作用而喪失。案例中的劉清同學,由於受到不正確的家庭教育影響,從而失去本該屬於自己的童真,也因此埋下了種種心理疾病的根。那麼,案例中的媽媽,到底在家庭教育中做錯了什麼呢?
首先,媽媽從小就壓制了女兒愛玩的天性。魯迅先生在《風箏》中反省自己: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遊戲是天使的翅膀。「玩」是稚氣孩子童年時認識世界最有效的途徑,劉清媽媽卻認為玩是浪費時間,這種意識完全違背了認識自然的法則。 其次,媽媽從小就壓制了女兒愛美的天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生,更願意父母把自己打扮得漂亮一些。劉清媽媽卻一直把女兒當男生來養,從穿著打扮,到課外學習,一律照男生的風格要求,這樣令劉清與同齡女生格格不入。 再次,媽媽從小就壓制了女兒好奇的天性。生活是一所學校,體驗是一位老師。對劉清生活時間的嚴格安排分配,完全剝奪了女兒關注學習之外世界的好奇心,缺失了好奇,不會主動探究學習之外的問題,這樣的生活對劉清而言一片空白。 另外,媽媽加速了女兒心理的成人化和思想的功利性。劉清媽媽個人教育觀念的灌輸,讓劉清覺得課間的玩鬧簡直幼稚,自命清高,本能地不願與同學為伍,沉浸在小我的世界裡。對於班長的身份,媽媽的教育讓她認為重要的是高高在上的職位,而不是成為一個幫助老師管理班級秩序的好助手。 最後,媽媽剝奪了女兒快樂的童年。根據積極心理學所說,人的一生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幸福感,對孩子而言,這種幸福感就建立在快樂之上。童年時,擁有一套自己喜歡的玩具,就會快樂;與同學朋友一起做喜歡的遊戲,就會快樂;課堂表現好,被老師表揚,就會快樂;考試考得好,父母給予特別的獎勵,就會快樂;幫助別人,得到他人的讚許,就會快樂;觀察自然,發現未知世界的神奇,就會快樂。然而,這些簡簡單單的快樂,劉清似乎從未有過。沒有了快樂,幸福感為零。四、心理調適
在劉清同學「童真缺失」的問題上,折射出來的是家庭教育中的弊病。所以,首先要給劉清媽媽作一番切實有效的心理疏導。 第一步:讓她認識到「童真」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 一項心理調查研究表明,擁有「童真」的孩子,同時具有聰慧、豁達、熱情、堅強、善良等美好品質,長大後,或者事業有成,或者受人歡迎,人生充滿陽光和快樂;而從小缺乏「童真」的孩子,則往往表現為孤獨、悲觀、敏感、自我、脆弱等,成長中,或者事業平平,或者遭人詬病,人生布滿陰霾和痛苦,這種人最容易走極端,80%的自殺和60%的殺人者都屬於此類。在對家長的心理調適中,展示這份調查研究,讓其真正明白「童真」對孩子一生的重要影響。第二步:讓她把自己的「權威」角色轉變成「朋友」角色。
明確告知家長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刻意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樣子是完全錯誤的,這是一種強制和高壓,是錯誤的「權威意識」。帶著這種意識來教育和改變孩子,只能將家長和孩子的親情關係轉變成緊張的主僕關係。哪裡有壓抑,哪裡就有反叛。所以,應該讓家長轉換自己的角色,以平等的姿態,同孩子建立和諧的「朋友」關係,溝通親情,傾聽孩子的主觀需求,尊重孩子的選擇,相信孩子的能力。這樣,家長自然也能得到孩子最真誠的傾訴。 第三步:讓她以「賞識」的態度幫孩子找回缺失的「童真」。 讓家長明白,人性中本質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賞識、認可甚至讚美,賞識教育是一種尊重生命規律的教育,不要認為孩子的優秀是理所當然而吝惜自己的賞識和讚美,更不能苛求孩子各方面都應該優秀,要承認孩子的個性差異,允許孩子不夠堅強,內心脆弱,要在寬容的心態下提醒和理解孩子,多鼓勵孩子去觀察、發現和參與學習之外的美妙世界,以自己的生活閱歷,引導孩子體驗更多學習之外的樂趣,幫孩子尋回失落已久的「童真」,感受不一樣的快樂。而對劉清同學,更應及時地作出相應的心理輔導。
第一步:讓她認識到失去的「童真」是可以尋回來的。 與劉清進行觸及心理的深度交談,讓她認識到語文老師提醒的「童真缺失」是正確而及時的,同學們的嘲笑也並非惡意。感謝老師的提醒和同學的嘲笑,慶幸他們讓自己變得清醒。一個人的成長總是要付出代價的,但那失去許久的童真並不會永遠隨童年而去,只是暫時失去而已。改變心態,嘗試多與人交流,主動參與群體互助的活動,發現自然的美好,發現他人的優點,融入班集體,笑迎新生活,找到屬於自己年齡段的歸屬感,這樣就可以再次擁有天真浪漫的「童真」了。 第二步:讓她學會做一個敢於發表主見的人。 有沒有主見,是一個人心智是否健全的標誌。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主見,作為孩子自己,更應該著意表達自己的主見。劉清同學身為七年級的學生,心智的健全與否非常重要。所以,在心理輔導中,首先要了解她內心潛藏的意願,比如想不想玩女生的遊戲,想不想留長發,想不想和同學們做朋友,有沒有覺得媽媽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是錯的,有沒有自己的生活規劃等等。在確認她有過這些訴求後,鼓勵和引導她用正確的方式把這些訴求向家長、同學和老師表達出來,而不是盲目地順著家長的意願學習和生活。 第三步:讓她學會挖掘自身的幸福感。幸福就像空氣,一直陪伴著人的一生,只是人們忘記了它的存在。積極心理學認為,只要找到一個參照物,就能發現自己的幸福,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在媽媽的理所當然思想影響下,劉清沒有任何參照物,所以感覺不到快樂和幸福。通過提示諸多參照,劉清感到:與山裡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幸福的;與殘疾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幸福的;與矮小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幸福的;與愚笨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幸福的;與醜陋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幸福的;與留守的孩子相比,自己是幸福的。而這所有的幸福,都來自父母的賜予。
通過對案例中劉清同學母女二人的心理輔導,情況有了明顯的改觀。劉清同學認識到自己頂撞媽媽是極端錯誤的,主動向媽媽道歉,並請求同媽媽作一次難得的母女溝通。在溝通中,劉清把自己自懂事以來許多潛藏在心裡的想法告訴了媽媽。媽媽也平等而用心地傾聽,肯定了劉清的許多想法,並承認自己此前的強制和武斷,讚賞女兒能夠勇敢走出內心的陰霾,同時鼓勵劉清多與同學朋友交流和邀請同學來家裡做客。而在這一學期的班幹部滿意度調查中,劉清同學以絕對票數當選為最受同學認可和歡迎的班幹部。
五、案例反思
這是一則中學生「童真缺失」的典型案例。在外人看來,案例中的劉清絕對是好孩子的典範,而劉清的媽媽也絕對是好家長的典範,這本該是一個家庭教育成功的模本。正因如此,案例中所反映出來的心理問題,更容易被外表的光環所掩蓋。而這,恰恰是導致孩子在將來成長的道路上容易走向極端的隱患。 近年來,各地中小學校為了提高本校的升學率,往往只關注和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而罔顧其他。家長們也為提升孩子的學習成績或所謂綜合素質,採取強制孩子補課和培訓等各種手段相互競爭。殊不知,孩子不是學習的機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活生生的人。我們常常看不起成績差頑皮淘氣的孩子,覺得這是壞榜樣,其實,這些孩子心理素質極好,有著超強的抗打擊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反倒是成績好的孩子,其心理問題尤為突出。這些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時的疏導,總會以不同形式爆發出來。屢屢見諸網路的大學生自殺他殺事件就是明證。 窺一豹而見全斑。從缺失童真的班長劉清心理和性情的轉變,我看到了心理疏導對一個人學習與成長的幫助之大。也希望藉此,引起全社會對青少年「童真缺失」心理疾病的關注。推薦閱讀:
※婉寧書院的文件夾【八字婚姻案例】
※有沒有因為在飛機起飛和降落過程中使用手機導致事故或者空難的具體案例?
※高級執法資格考試案例分析模擬題.txt
※十年前差點倒閉,一條毛巾竟靠一招逆襲,售價過百,一年賣33億
※紫黃陰宅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