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剩下了?可能是因為他們更加追求自我成長

多少年來,關於找對象,究竟找個和自己互補的還是找個和自己相似的,一直存在爭議。

 

有人主張,得要找一個和自己互補的:如果我很悶,對方也很悶,那多無聊?如果我很內向,對方也很內向,那怎麼去和其他人打交道?家裡面還是得有一個活潑一點兒的。更有人說,我很窮,找一個富點兒的,至少少奮鬥十年。

 

也有人說,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還是得找一個和自己差不多的。不管是性格上,物質上,還是其他方面,如果兩個人差距太多,都不好相處。窮的找個富的可能確實少奮鬥十年,但也可能同時苦了一輩子。

 

這兩種觀點似乎都挺有道理的。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喜歡找互補的,什麼樣的人又喜歡找相似的呢?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兩位研究者做了兩個研究專門去考察了這個問題。

 

研究一,研究者招募到40名大學生,首先測量他們的自尊水平。然後讓他們從10個方面(如長相、魅力、能力、興趣等)描述自己,給自己打分,同時也描述自己的理想伴侶並打分。結果發現,那些自尊越低的人,越傾向於把自己的理想伴侶描述成與自己互補的人。相反,那些自尊越高的人,越傾向於把自己的理想伴侶描述得和自己差不多,自己的理想伴侶和自己越相似。

 

研究二,研究者招募了141名大學生。同樣首先測量他們的自尊水平。然後,讓他們在電腦上完成一項所謂的智力測試。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把被試隨機分為了兩組,其中一組接受的測試題非常容易,測試結束後,分別告訴他們每個人,他們的表現超過了87%的其他人,非常優秀(積極反饋組,用於提高被試的自尊)。另一組人的測試題則非常難,測試結束後,研究者告訴他們,你們的成績非常不理想,得分屬於墊底的那部分人(消極反饋組)。最後,與研究一一樣,叫全部被試從10個方面(如長相、魅力、能力、興趣等)描述自己,給自己打分,同時也描述自己的理想伴侶並打分。

 

結果發現,那些自尊較差的人,如果收到了積極反饋(即自尊暫時得到了提升),他們描述的理想伴侶和對於自己的描述會變得更加一致,他們心目中的理想伴侶和自己是越相似的。如果低自尊的人收到的是消極反饋(自尊沒有得到提升),則沒有相應的效果。

 

總之,這項研究說明,越是不喜歡自己的人,越希望找個互補的伴侶,越是喜歡自己的人越傾向於找和自己相似的伴侶。假如一個人本身並不那麼喜歡自己,但是短暫給他一些積極反饋,讓他的自尊得到提升,他也會變得傾向於找個與自己相似的對象。

 

其實,究竟找個和自己互補的還是相似的可能和自己內心的動機有關。找對象,大體來說,有兩種最核心的動機。要麼尋求補償,要麼尋求成長。

 

越是自卑的,越希望找個和自己互補的,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可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希望從另一半身上去找尋安全感。越是相信自己的,越是喜愛自己的,越是希望找個人共同成長,她們希望彼此有相似的志趣和愛好,而不是從對方身上去提取自己沒有的東西。

 

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叫調節定向理論。調節定向理論區分了兩種不同的自我調節方式或傾向——與提高需要(advancement,即成長、發展和培養等)相關的促進定向(promotion focus)、與安全需要(security,即保護、免受傷害等)相關的預防定向(prevention focus)。促進定向期望和關注出的是抱負,在目標追求過程中更關注有沒有積極結果,他們追求獲得成長;而預防定向期望和關注出的是安全,在目標追求過程中更關注有沒有消極結果,他們追求避免失去。

 

自尊心越低的人,越可能是預防定向的,因為他們害怕失去。越是自尊越高的人,越是促進定向的人,因為他們追求成長。

 

有些情侶或者夫妻,在旁人看來什麼都有了,但是他們自己並不幸福,其中可能的原因就是其中某一方太過於預防定向。在兩性關係中,越是預防定向的人,當婚姻中出現衝突時,他們越是會覺得自己的另一半太過於冷漠,沒有支持自己,不夠愛自己,其實是因為自己太過於缺乏安全感,害怕失去;而越是促進定向的人,則越是覺得雙方可以很好的解決衝突,對方反而會越來越愛自己,因為他/她有穩定的自尊,而不是取決於另一半。

 

自尊越低的人,越是找與自己互補的,恰好是一個惡性循環。因為,他所得到的很多東西都來自於另一半,換句話說,他是越輸不起的,自己的自尊在很大程度上就得取決於另一半。越是如此,婚姻關係就越容易出現衝突和不安。所以,從長遠幸福的角度來說,找個相似的人比找個互補的人會更加幸福。

 

因此,那些剩下的人,還擔心什麼呢?你們不是要求太高,你們只是想找一個共同成長的人。這沒有錯,因為這是幸福的關鍵。

 


參考文獻:Winterheld, H. A., & Simpson, J. A. (2011). Seeking security or growth: a regulatory focus perspective on motivations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01(5), 935.

 

Brown, M. A., & Brown, J. D. (2015). Self-enhancement biases, self-esteem, and ideal mate preference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4, 61-65.


推薦閱讀:

心理學家告訴你,如何科學認識自我
情緒自我管理法
秀出我自己
接納自己和安於現狀是什麼關係?
自我破解焦慮的思考

TAG:成長 | 自我 | 追求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