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姿勢20:清代的八旗制度是什麼?皇帝在哪個旗?

???

?

八旗的旗,滿語為gusa(固山),意為旗分(指一種軍制),並不是我們平時所認為的「旗幟」。一個旗分,分為漢軍,滿洲,蒙古三旗。

在旗分(固山)之下,有jalan(甲喇,意為參領)作為其低一級別的軍事機構,在甲喇之下又有niru(牛錄,意為佐領)作為其更低一級別的軍事機構。

所以我們可以把「旗」理解為現代部隊的「師級」。旗主,參領,佐領分別對應師長,旅長,營長,滿語為固山,甲喇,牛錄。

?:其實清八旗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上面我所講述的內容只是最後成型的狀態,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清八旗制度也是從最開始的兩旗,到三旗,到四旗逐漸演變而來的。

二旗時期

最開始努爾哈赤時期,滿人只有二旗,分別為努爾哈赤統領的黃旗和舒爾哈齊(努爾哈赤弟弟)統領的黑旗,兩旗人數相當。

?而這裡的黑旗就是日後八旗成型時藍旗的原型,至於後來為何改了顏色,並沒有統一的說法,一般認為是因為黑旗不利於在夜間辨識。

三旗時期

後來在1601年,努爾哈赤吞併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哈達部,將哈達部編為白旗,由自己的大兒子褚英和哈達部首領(後來被廢)作為旗主共同管理。

此時便形成了黃旗,白旗,黑旗的三旗局面,史稱「三固山」時期。

四旗時期

1609年,藍旗旗主舒爾哈齊被努爾哈赤囚禁,藍旗勢力也被努爾哈赤一分為二,獨立分出紅旗,由自己的二兒子代善作為旗主管理。剩下的部分保持藍旗不變,由舒爾哈齊的二兒子阿敏管理。?

1611年,努爾哈赤又囚禁了自己的大兒子褚英,任命第八子皇太極和長孫杜度共同管理白旗。

由此,四旗制度的格局正式成型。

八旗時期

1615年,在努爾哈赤的不斷征伐吞併之下,滿人軍隊人數得到了極大的擴充,於是下令將四旗分為八旗。

即黃旗分為正黃,鑲黃二旗,皆為自己統領,紅旗分為正紅,鑲紅二旗,分別由代善和他的兒子共同統領。

白旗分為正白,鑲白二旗,分別為皇太極和杜度統領。藍旗分為正藍,鑲藍二旗,分別由莽古爾泰(努爾哈赤第五子)和阿敏統領。

由此,清八旗制度正式建立成型。?

努爾哈赤之後的皇太極,順治執政時期,八旗制度又經歷了多次旗主的替換變革,最終形成了皇帝親自統領正白,正黃,鑲黃三旗,各親王分別統領正紅,鑲紅,正藍,鑲藍,鑲白五旗的局面。

由此便誕生了我們耳熟能詳的「上三旗,下五旗」的說法。

?

正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以旗色純黃而得名。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由皇帝親自統領。正黃、鑲黃和正白旗列為上三旗。

鑲黃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黃色鑲紅邊而得名,鑲黃旗是上三旗之首,旗內無王,由皇帝所親統,兵為皇帝親兵,侍衛皇室的成員也從上三旗中選。

正白旗

八旗中的上三旗之一,順治前,上三旗中並無正白旗有正藍旗,因在順治初,多爾袞將自己所領上正白旗納入上三旗而將正藍旗降入下五旗,這以後就成了定製。

鑲白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色為白色鑲紅而得名,鑲白旗屬於下五旗之一,不是由皇帝所親統,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正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在今內蒙古烏蘭察布市東部。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因旗色為紅純紅而得名,正紅旗是下五旗,為下五旗之首。分為滿洲、蒙古、漢軍三部分,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鑲紅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紅色鑲白而得名,鑲紅旗是下五旗之一,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正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因旗色純藍而得名。正藍旗在順治前與正黃、鑲黃列為上三旗,順治初,被多爾袞降入下五旗,不再由皇帝所親而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鑲藍旗

清代八旗之一。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因旗為藍色鑲紅而得名,鑲藍旗是下五旗,由諸王、貝勒和貝子分統。


推薦閱讀:

历史上是否真的有人假扮君主招摇撞骗?
皇帝《好了歌》
早上吃的像皇帝,中午吃的像平民,晚上吃的像乞丐
專題查看--皇帝墳墓為什麼稱「陵」
這三個姓皇帝最多,看你的姓是否在裡面?

TAG:制度 | 姿勢 | 皇帝 | 八旗 | 漲姿勢 | 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