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故宮展,我想知道趙孟頫為什麼愛畫馬

秋高氣爽。秋天最美的城市是北京,北京最美的秋天在故宮。趙孟頫的書畫展正在故宮展出。

為著任何一個理由,你也應該來看看。

▲ 趙孟頫行書秋興詩卷  23.5cm×261.5cm  上海博物館藏

▲趙孟頫 行書《歸去來辭》卷  紙本 25.9cm ×139.4cm  上海博物館藏

▲趙孟頫《秋郊飲馬圖》卷  絹本設色 23.6cm×5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酒德頌》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水村圖》卷 紙本水墨 24.9cm×120.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 * *

▲趙孟頫

趙孟頫 ,字子昂,為「吳興八俊」之首。1286年趙孟頫應召仕元,時年33歲。同時應召赴京20餘人,忽必烈只接見了他,一看神采秀異,稱為「神仙中人」。

元朝帝王眼裡,趙孟頫的最大看點是血緣高貴和才華出眾。忽必烈很在意趙孟頫的世系,曾問他的家世,趙孟頫自陳「太祖十一世孫」。在元朝,趙孟頫連續受到5位皇帝的賞識,63歲官居一品,封爵魏國公,推恩三代。

▲趙孟頫自寫小像冊頁  絹本設色 24cm × 23cm  故宮博物院藏

元朝優渥趙孟頫的箇中奧妙,元仁宗私下有過表白,一連說了七條:「帝王苗裔,一也;狀貌麗,二也;博學多知,三也;操履純正,四也;文詞高古,五也;書畫絕倫,六也;旁通佛老之旨,造詣玄微,七也。」

趙孟頫仕元之初,宋遺民牟在《簡趙孟頫》詩中就語含責備:「餘事到翰墨,藉甚聲價喧。居然難自藏,珠玉走中原。」譏諷他不自重,靠士大夫視為「餘事」的雕蟲小技,甘願以「珠玉」之身效犬馬之勞。

無論歷史怎樣去評價,趙孟頫始終是中國美術史上無法繞開的一個名字。可以說,缺了他就說不清宋元書法、繪畫風尚的起承轉合。他還是文人治印的先驅之一,自用印全是自己設計,自篆印文,那種樣式後來形成一個印風流派,人稱「元朱文」。

▲趙孟頫自用印

這次故宮的特展,收錄了趙孟頫的書畫作品,以及受到他影響的明清畫家,包括乾隆皇帝臨習趙畫的作品。其中,趙孟頫的繪畫以山水和鞍馬圖居多。

元代文人畫家中,趙孟頫可謂精通各種題材,山水、人物、鞍馬、花鳥無所不能。儘管他鞍馬畫的作品影響不及山水畫(他的文人山水在明清兩朝臨仿者甚多,影響久遠),但也足稱翹楚,故有畫馬界「元代趙孟頫、清代郎世寧、現代徐悲鴻」之說。

▲ 元 趙孟頫 調良圖  紙本 22.7cm×49cm  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 清 郎世寧 八駿圖卷  絹本設色 52.7cm×92cm  江西省博物館藏

▲ 徐悲鴻 奔馬圖  紙本水墨 326cm×112cm

元《道園學古錄》曾有對趙公畫馬的題詩:

憶昔從公侍書殿,天閑過目如飛電;

池邊盡有吮豪人,神駿誰能誇獨擅,

公今騎鯨隘九州,人間空復看驊騮,

惟應馭氣可相逐,黃竹雪深千萬秋。

明末李日華評:「元人畫馬,任月仙太庸,龔翠巖太奇,惟子昂得馬之真。」「其古淡渾成,若無意標奇處,實得物態之自然。」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畫馬》也是因趙氏畫馬的高超藝術而來,敘述了趙孟頫畫上的駿馬來到現實世界幫助一個書生脫離困境的奇事,可見趙氏畫馬之名。

趙孟頫留存至今的鞍馬畫約有二三十件,主要有:《人馬圖》卷(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人騎圖》卷、《秋郊飲馬圖》卷、《浴馬圖》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次均展出),《調良圖》卷(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幾乎全部收藏在博物館。

趙孟頫的鞍馬畫重視線質,筆筆遒勁,著色清淡古雅。他畫馬是站在馬的角度,而非以人的角度去理解。用他的話說:「吾自幼好畫馬,自謂頗畫物之性。」

故而他的鞍馬畫能充分把馬的個性表現出來。在眾多鞍馬畫中,既有精工細緻的,也有簡略豪放的,各有妙處。

▲元 趙孟頫 浴馬圖卷   絹本設色 28.1cm×155.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次故宮展出的《浴馬圖》,為絹本設色,共畫馬官九人,駿馬十四匹。馬的造型準確,各種姿態躍然紙上,形態膚色各不相同;人物形象俊美,年齡、相貌、動作皆富於個性。水中正在洗馬的幾個馬倌,多是半裸,這在古代繪畫中比較少見。馬倌的膚色,或朱或青、或為白色,襯以古色古香的絹地,愈顯鮮明。人物衣紋飄逸流動,面孔正側向背各有特徵,人和馬之間,充滿了一種友愛的感情。

背景的筆法古樸遒勁,樹榦坡石,皴法洗鍊結實,無論是清澈透明的溪水,還是婆娑多姿的水草,雙鉤填綠的梧桐、柳樹及其他夾葉樹,畫法皆有特色。近處景物,以墨色為骨幹、罩以淡淡的青綠,顏色透明而瑩潤,達到「墨不礙色,色不礙墨,色墨結合,相得益彰」。遠處景物,基本以淡墨寫出,咫尺千里,意境深邃。

馬是溫馴、忠良的典型代名詞,歷史上,馬作為一個特殊的繪畫題材歷代相傳,以唐宋時期最為活躍,畫馬名家層出不窮。唐代著名的畫馬名家以曹霸、韓幹為首,宋代的李公麟創造的獨特的白描畫馬,技法一絕,都對趙孟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趙氏《人馬圖卷》曾自題:「畫固難,識畫尤難。吾好畫馬,蓋得之於天,故頗盡其能事。若此圖自謂不愧唐人,也有識者許渠具眼。」並且還題有「吾自小年便愛畫馬,爾來得見韓幹真跡三卷,乃始得其意雲」。韓幹的《神駿圖》,用筆精練,馬匹體形勻稱,與趙馬之神韻一脈相承。

▲唐 韓幹 神駿圖卷  絹本設色 27.5cm×122cm  遼寧博物館藏《神駿圖》描繪一個東晉高僧愛馬的故事,畫中馬踏浪行,上坐一披髮童子,挽袖著內衫,手執棒狀毛刷,似從水中洗馬而歸。杜甫曾贊韓馬:「弟子韓幹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干唯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元代的統治者是草原民族,對馬鍾愛有佳。在元代一匹好馬可以換四五個男勞力。「拍馬屁」的俗語就來自於元代,據說蒙古人有個習慣,兩人牽馬相遇,要在對方馬屁股上拍一下,表示尊敬。

這樣的背景,也成為趙氏畫馬的一個原因。馬不僅在生活中頗為常見,而且還經常奉詔畫馬,比如《浴馬圖》就是應元武宗之命所畫。《浴馬圖》所表現出的時代性也很強,在婉約流美的江南,一幫人於溪塘之間浴馬,這樣的場面只有元代才會出現。

▲元 趙孟頫 《八駿圖》 紙本設色 29cm×200.8cm

但趙孟頫的鞍馬畫可不單純是「投上所好」。他不僅以物言志,而且直追唐宋,取代了當時流行於元廷的鞍馬畫風格,表面上是繪畫「貴古意」觀的體現,實則是用「復古」,來作為對現實的抗爭,體現出作為趙宋後裔和漢人文士階層的一種清骨。

值得一提的是《浴馬圖》卷後,王穉登題跋:「趙孟頫嘗據床學馬狀,管夫人自牅中窺之,正見一匹馬」,這便是趙氏「畫馬變馬」的公案。構思《浴馬圖》之際,趙氏日夜思索,一天午睡,管夫人見他久睡不醒就到榻前叫他,掀帳之後管氏大驚失色,高喊出聲。趙孟頫因此醒轉,問道:「你為何大叫?」管氏答曰:「我在床上不見你,卻見匹馬。」據傳,此事過後,趙孟頫頓悟轉念,開始作畫佛像。1760年,乾隆皇帝在閱覽《浴馬圖》卷時,想起這個佚事,還有題詩:「前世應為支遁師,興來每愛寫權奇。何妨窗內窺如馬,正是全身里許時。」

▲趙孟頫行書《千字文》卷局部  絹本 26.5cm × 373.5cm  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行書《千字文》卷局部

對漢唐文化藝術的復古,不僅表現在趙氏繪畫,於書法更是淋漓盡致,溯源魏晉。趙孟頫心儀鍾繇和「二王」,臨摹古人,功夫一流,嫻熟之極。他的字,流麗優雅而有古意,還有平易近人的親和力。趙孟頫晚年在《臨右軍樂毅論帖跋》說道:「臨帖之法,欲肆不得肆,欲謹不得謹,然與其肆也寧謹。」他用「與其肆也寧謹」的方法學晉人,下筆節制,與北宋書家肆意發揮的做派劃清了界限。即使「薄其人而惡其書」的項穆和傅山,也不得不承認趙孟頫的書法是「右軍正脈之傳」。

對於「貳臣」的指責,趙孟頫始終苦悶而無奈,每於詩書畫中排遣,亦以詩書畫明志。他一生勤於書畫,於公於私,任道斌《趙孟頫系年》有詳細著錄,只看1322年去世前幾個月的情況就可知道大概:一月重題《秋興賦卷》;二月書寫碑銘兩通;四月繪《雙馬圖》,作草書《千字文》;五月書小楷《靈寶經》,書碑一通;閏五月力疾為人跋王獻之《洛神賦》。六月逝世那天,照舊觀書作字。

( 本文主要參考劉濤《趙孟頫》)


推薦閱讀:

驚!看手指長度就知道性取向、智商、性格(第3頁)
女人單身久了會怎麼樣? 看完就會知道了
身體好不好,「石頭、剪刀、布」一測就知道
掛柳枝、吃艾粄!惠州清明老習俗您知道多少?

TAG:故宮 | 趙孟頫 | 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