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論語》 【為政】篇
學習《論語》 【為政】篇
作者 清風楊柳
之一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孔子說:「(周君)以道德教化來治理政事,就會像北極星那樣,自己居於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
「為政以德」的思想,表明儒家把德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意思是說,統治者如果實行德治,群臣百姓就會自動圍繞著你轉。這是強調道德對政治生活的決定作用,主張以道德教化為治國的原則。
我們國家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也在著力實施以德治國方略。2001年9月20日,中央就頒發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同年10月,中央又專門發出通知,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從公民道德建設入手,繼承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傳統美德,發揚黨領導人民在長期革命鬥爭與建設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道德,借鑒世界各國道德建設的成功經驗和先進文明成果,努力建立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對形成追求高尚、激勵先進的良好社會風氣,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促進整個民族素質的不斷提高,全面推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求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把公民道德建設放在突出位置來抓,認真貫徹執行《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
10年過去了,儘管公民的道德建設離中央的要求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我們已經在做著這方面的努力。
從微觀上看,一個人的德行給人的印象的非常直觀的,作為一個單位的領導,你如果注重修德揚善,你便擁有了好的人緣,無形之中你就自然成為北斗星,這叫人格魅力!我的摯友彭先生就是這樣一位令人敬佩的人。他從政多年,以廉養德,務實敬業,為人不亢不卑,為官不跑不諂,厚愛同仁,關愛下屬。在他的旗幟下做事,會讓你充滿激情,使你沒有理由不盡心盡力。即使各奔東西了,也會使你常常想起他,並提醒自己要以其為榜樣。我想,這也許就是孔子「為政以德」的魅力之所在吧!
之二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孔子說:「《詩經》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就是『思想純正』。」
說起《詩經》,有點國學常識的人都會想起「風」、「雅」、「頌」共計305篇,在孔子時代,可供學生閱讀的書還不很多,《詩經》經過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後,被用作教材。
上中學的時候,曾經一知半解地背過《魏風·碩鼠》「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汝,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魏風·伐檀》「坎坎伐輻兮,寘之河之側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億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也只知道這是以冷嘲熱諷的筆調形象地揭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反映出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嚮往。
孔子之所以把《詩經》作為貴族教育使用的文化教材,一方面具有美化語言的作用,特別在外交場合,常常需要摘引《詩經》中的詩句,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叫「賦《詩》言志」,其具體情況在《左傳》中多有記載。《論語》記孔子的話說:「不學《詩》,無以言。」「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學習《詩經》對於上層人士以及準備進入上層社會的人士,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詩經》的教育也具有政治、道德意義。《禮記-經解》引用孔子的話說,經過「詩教」,可以導致人「溫柔敦厚」。《論語》記載孔子的話,也說學了《詩》可以「遠之事君,邇之事父」,即學到事奉君主和長輩的道理。按照孔子的意見(理應也是當時社會上層一般人的意見),這裡說的「《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意思就是,《詩經》中的作品,全部(或至少在總體上)是符合於當時社會公認道德原則的。否則不可能用以「教化」。因此,學習《詩經》成了貴族人士必需的文化素養。
當然,在物質和文化飛速發展的今天,要求我們僅限於學習《詩經》顯然是有失偏頗的。我們可以引申為一般意義上的學習,也就是說,為官從政必須加強學習,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與時俱進。我以為這是學習本章應受到的一點啟發。
之三
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孔子說:「用法制禁令去引導百姓,使用刑法來約束他們,老百姓只是求得免於犯罪受懲,卻失去了能使百姓有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廉恥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導百姓,使用禮制去統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也就守規矩了。」
孔子在這裡舉出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治國方針。孔子認為,刑罰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恥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罰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規蹈矩,知恥之心。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國家時有不同於法制的特點。但也應指出:孔子的「為政以德」思想,重視道德是應該的,但卻忽視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各級政府近年來屢次頒發「禁酒令」,嚴禁酒後開車,但就是屢禁不止。自從2011年4月1日實施 酒後駕車處罰新條例以來,只要是喝酒場合,都會聽到有人說「我今天開車不能喝酒」!於是,也就沒人死纏硬踹了。可見,法制正在深入人心。
我們學習傳統文化,決不能死搬教條。即重「德治」輕「法制」。要汲取精華,為我所用,才能使傳統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孔子的「道之以德,齊之以禮」這種「為政以德」思想,在推動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中,具有很強的助推作用,很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
之四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孔子自述他學習和修養的這一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過程。就思想境界來講,整個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十五歲到四十歲是學習領會的階段;五十、六十歲是安心立命的階段,也就是不受環境左右的階段;七十歲是主觀意識和作人的規則融合為一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道德修養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養過程告訴我們:第一,人的道德修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擊,要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鍛煉,要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覺地遵守道德規範,而不是勉強去做。
孔子以自己為例把人的一生分了幾個階段,每個階段該幹什麼,達到什麼程度,說得顯而易見。如「十有五而志於學」,處於青少年時期,不僅僅要長好身體,更重要是要立志於學習,學是立身之本,是人生發展的基礎。因此,幾千年來,國人都一直宣導尊師重教。
然而,現實生活中,由於家長們的溺愛,使越來越多的青少年缺乏人格修養,以至於他們到了而立之年,還心安理得地做「啃老族」。有人把這種現象總結為老少錯位:父母甘為傭人,子女榮升主人;長輩窮困潦倒,晚輩養尊處優;父母望子成龍,子女難負重託;父母艱苦樸素,子孫窮奢極侈;父母如同古董,子女膚淺怪誕。有的老人還自嘲:「這年頭,有了兒子,咱就成了兒子;有了孫子,咱就變成了孫子。」過去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現在是「家有一老,如有一草」。照此下去,我們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還會「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嗎?教孩子們學文化、學傳統文化,培養他們的自立自強精神迫在眉睫啊!
之五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 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懿子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就是不要違背禮。」後來樊遲給孔子駕車,孔子告訴他:「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說不要違背禮。」樊遲說:「不要違背禮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活著的時候,要按禮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後,要按禮埋葬他們、祭祀他們。」
孟懿子是魯國的大夫,其父臨終前要他向孔子學禮。孔子就告訴他什麼是孝,且強調盡孝時不應違背禮的規定,否則就不是真正的孝。
孔子非常重視孝,因為只有做到孝,才有可能做到忠,只有忠,才能為政。我想,這也許是孔子多處論述孝的根本所在。
之六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向孔子請教孝道。孔子說:「對父母,要特別為他們的疾病擔憂。(這樣做就可以算是盡孝了。)」
這是孔子對孟懿子之子孟武伯問孝的答案。為父母的疾病擔憂,應當說是孝的一部分,如果是針對那些連父母有病都不想管的不孝之子來說,能關心一下父母的疾病,也算是盡了一點孝心,我以為孔子的這段話應當說是對子女行孝的最低要求了。
現實生活中,孔子所說的這個行孝的最低要求是否所有人都做到了呢?不儘然,確實不儘然。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上個世紀幹部工人允許接班那陣兒,朱老漢從某機關退休,其孫子做了接班工。朱老漢退休後回農村跟兒子一起生活。二十年後,八旬老漢疾病纏身,兒子卻拿著老漢的退休金不侍奉老人。機關負責老齡工作的領導,每逢走訪慰問,朱老漢總是叫苦不迭。一天,該領導找到朱老漢孫子訓斥道:從現在起,你回家做你父親的工作,讓他好好伺候你爺爺,你把道理給他講清楚,你爺爺多活一個月,退休金就照發兩千多,不比喂個豬強?這話被作為笑話傳了下來,但仔細想想,朱老漢攤上這樣的兒子,能不心酸嚒?
依現在「老少錯位」的新形勢,後代子孫能做到「父母唯其疾之憂。」足矣!
之七
子遊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遊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如今所謂的孝,只是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然而,就是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
孔子說孝,每篇談論的重點各有不同。對本篇內容,竊以為孔子所說的孝不僅僅滿足於能夠做到贍養,而應賦予更多的內容。用今天的話說:如今所謂的孝,如果說能夠贍養父母便足夠了的話,那麼贍養父母與飼養犬馬又有什麼區別呢?因為犬馬都能夠得到飼養啊!這裡的「不敬」便是指除贍養之外的孝敬行為。
某老嫗年近七旬,是名退休教師 ,夫婦單獨生活,兩兒一女經常送吃送喝,可謂衣食無憂。然,老者常常嗟歎:孩子們來看她,總是把東西放下之後問一句「還有事兒沒」?然後走人。老人常常悵然若失。
有位朋友經常遛狗,問其何故?朋友說他養的狗每天天一亮就扒屋門,你不遛它,它會叫得非常難聽。這叫寂寞,遛狗,就是給它點精神慰藉。
狗尚且需要精神慰藉,何況人乎?孔子所說的孝不應僅滿足於贍養,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之八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當子女的要盡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對父母和顏悅色,僅僅是有了事情,兒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飯,讓父母吃,難道能認為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從5、6、7、8章綜合來看,都是孔子談論有關孝的問題。孔子所提倡的孝,體現在各個方面和各個層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一個共同的思想,就是不僅要從形式上按周禮的原則侍奉父母,而且要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孝敬父母。
本章所講的「色難」,應當說是子女(特別是媳婦)最難做到的。從每個家庭出現不和諧的情況看,大多是從臉色難看開始的。
相由心生。一個人如果經常耷拉著一張驢臉,他(她)的內心深處肯定非常陰暗,一個心底陰暗的人,如果會做一個孝子,無異於天方夜譚。某單位一領導,人道中年娶了小他十多歲的二夫人,當初,家庭和睦。後來,領導退居二線,加之又從農村老家接來年邁的父母,那二夫人從此沒有了昔日的和顏悅色,那陰森恐怖的一張臉,比那驢臉還要難看。父母無奈,棲居於陰暗潮濕的地下室裏,不久便抑鬱而終。
色難,其實就是人們要從內心做到孝難啊!
之九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孔子說:「我整天給顏回講學,他從來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像個蠢人。等他退下之後,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論,發現他對我所講授的內容有所發揮,可見顏回其實並不蠢。」
孔子不滿意那種「終日不違」,從來不提相反意見和問題的學生,希望學生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要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對老師所講的問題應當有所發揮。所以,他認為不思考問題,不提不同意見的人,是蠢人。
但從本章來看,孔子起初對顏回存有看法,後來通過私下考察,又改變了看法,說明顏回應該是個大智若愚的人。生活中看似木訥,實則聰明者確不乏其人。曾聆聽某地方領導評論下屬,說某君會辦事,知道如何辦事,比如說你讓他搬一塊磚,他知道放在那裏、該怎麼放,交給他什麼事情不用你再操心,他會把事情辦得很圓滿。有的人則不同,你讓他搬磚,他會不厭其煩地問你:放在那裏?平著放還是立著放?你交給他一件事,你一步吩咐不到位,他就給你弄出問題來。這裡講的前者當屬孔子所說的「亦足以發(開動腦筋,思考問題,對老師所講的問題有所發揮)」,後者才真的屬於「 終日不違」的蠢人。
之十
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說:「(要瞭解一個人),應看他言行的動機,觀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幹什麼,這樣,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這個人怎樣能隱藏得了呢?」
本文主要講如何瞭解別人的問題。孔子認為,對人應當聽其言而觀其行,還要看他做事的心境,從他的言論、行動到他的內心,全面瞭解觀察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就沒有什麼可以隱埋得了的。
俗話說「言為心聲」。林子大了,什麼樣的鳥都有,你只要聞其聲,便知是否好鳥!人海茫茫,何嘗不是如此!孔子這裡說的看人,就是要看他說什麼、做什麼,然後你就可以判斷他是什麼樣的人。
如今社會發展了,情況變化得有些撲朔迷離了,聽鳥叫辨不出啥鳥了,人說話言不由衷了。因此,看人不僅僅要看他說什麼,更重要的是看他做什麼。吾曾領略過這麼一種人,他告訴你下一個工作目標在正東方向八公里之外的某地,要求某時在那裏碰頭。當你走到途中,你會發現此路不通。當你返回原地後,才發現他早已正西走了,然後把所有的責任都砸在你身上。這樣的人時常還好自我表白,說自己人品端正,足以讓你聽得頭皮發麻,時間長了,你會發現他原來是個十足的男盜女娼之徒。當這種人在你面前說得天花亂墜的時候,你千萬別當真,他內心想的啥,只有鬼才知道!
之十一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孔子說:「在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體會、新發現、就可以當老師了。」
「溫故而知新」是孔子對我國教育學的重大貢獻之一,他認為,不斷溫習所學過的知識,從而可以獲得新知識。這一學習方法不僅在封建時代有其價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認的適應性。人們的新知識、新學問往往都是在過去所學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此,溫故而知新是一個十分可行的學習方法。
我們上中學的時候,語文老師也經常把「溫故而知新」掛在嘴邊,不厭其煩地給我們灌輸這種道理。儘管當時雖溫故而知新不多,但那種理念已經入腦入心。過去說「少不看《西遊》,老不看《三國 》」、「人過三十不學藝」。現在看來,這種認識偏差大了,以看《三國》為例,之所以說老不看《三國》,是因為《三國》裏充滿了計謀,人老了,啥都經歷過,再看那些東西一是乏味兒,二是沒用。其實,人老了,才應該認真地看《三國》,一是有充分的時間,二是有豐富的閱歷,把看書與閱歷結合起來,總結成人生感悟留給後人,豈不是一件快事?!這個時候,才最能體會到什麼是「溫故知新」。至於「人過三十不學藝」就更不可取了。孔子說「三十而立」是說人到三十要事業有成,三十歲之後,接受新事物慢,但理解能力更強。通過溫故知新的學習方法,更易於出成果。因此,在這個知識爆炸時代,我們每個人都必須不斷地加強學習,在學習中創新,在創新中保持與時俱進。
之十二
子曰:「君子不器。」
孔子說:「君子不像器具那樣,(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應該擔負起治國安邦之重任。對內可以妥善處理各種政務;對外能夠應對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說,君子應當博學多識,具有多方面才幹,不只局限於某個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觀全局、領導全局,成為合格的領導者。這種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處。
時下,在應試教育環境裏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大多承受著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重託,「專升本」、「本讀碩」、「碩讀博」······可謂學無止境。然而,他們一旦走入生活,大多感到茫然,有的甚至舉止怪異。有報載:某君出國留學數年,獲國外博士學位,耗資百餘萬,回國後應聘工作屢試屢敗,最後謀得一份做保安的差事,月薪千餘元。有人把這類「海歸」戲稱為「海待」。無獨有偶,一同事的親戚胡某,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找工作屢考屢勝,每份工作都幹不了仨月就被炒魷魚了,原因是不適應工作。針對這類現象,做基層工作多年的學者李先生提出,人獲得學位固然重要,但參加工作後,學會常識更重要。這裡說的「常識」就是要學會社會各方面的實用知識。這不就是孔子說的「君子不器」嗎?!
之十三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子貢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對於你要說的話,先實行了,再說出來,(這就夠說是一個君子了)。」
做一個有道德修養、有博學多識的君子,這是孔子弟子們孜孜以求的目標。孔子認為,作為君子,不能只說不做,而應先做後說。只有先做後說,才可以取信於人。
看來,世人「說」的功夫古已有之,不然,孔子不會強調先做而後說。社會發展到今天,也許是人們「說」的功夫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自上而下為了把工作落到實處,可謂想盡了怪招。近二十年來,各級黨政機關先後成立了督促檢查機構,廳級機關設立「督查處」、市(縣)級機關設立「督查科」、鄉級機關設立「督查辦」、單位設立「督查室」。幾乎每佈置一項工作或任務,必進行督查,似乎只看工作總結心裡不踏實,只有看督查報告才可信。有趣的是某市曾一度實施過「加壓驅動機制」。據說某主要領導是學機械專業的,把發動機的原理運用到各項工作中,並形成一種獎懲機制,就叫「加壓驅動機制」。你還別說,這機制還真管用,它不但把人「做」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而且把人「說」的功夫推向了頂峰。據督查人士透露,他們在某縣例行督查時,私下聽到基層幹部議論:「上面加壓,下面浮誇;上面驅動,下麵糊弄。加壓驅動——浮誇糊弄」。還有更有趣的是連「說」的功夫都懶得練,那就別說「做」了。開封市的一個工作報告,曾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據說報告的結尾是「為建設和諧漯河而努力奮鬥」!真可謂說的功夫也不到家。
今天學習孔子這段話,再次提醒我們,無論做事還是做人,都必須先付諸行動。看人或用人,不但要看是否會說,更重要的是看是否會做、做得怎麼樣。
之十四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說:「君子合群而不與人勾結,小人與人勾結而不合群。
孔子在這裡提出君子與小人的區別點之一,就是小人結黨營私,與人相勾結,不能與大多數人融洽相處;而君子則不同,他胸懷廣闊,與眾人和諧相處,從不與人相勾結,這種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積極意義。
正所謂「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生活中,你會常常聽到有人說某某心大,人緣好;某某心墨,不與常人接觸。心大者不妨視為君子,心墨者無疑是小人或近似小人。君子得勢,小人弄權;小人得勢,君子遭殃,歷朝歷代大抵如此。君子重意,與其交往盡可無憂無慮;小人重利,遭遇小人務必要謹慎從事。特別是一些富有心計的人,往往在你面前說些半截子的話,你一不留神順著杆子爬,禍害離你就不遠了。余曾有過這樣的遭遇,只因為對某項工作駕輕就熟,對新來的上司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並按上司的要求,書面陳詞,擺問題,找原因,提建議。不料,形勢發生逆轉,上司遭到質疑,但穩如泰山;斯人得到表揚,但莫名其妙調離。後來得知,上司對上上司彙報說:他業務不熟,這都是斯人讓這樣做的。這種攬功推過的行為,當時只認為這樣的人不地道,後來,學習傳統文化才知道,這種人還有一個恰當的名字叫小人。
孔子說的小人,還有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結黨營私。這是由小人自私自利的本質所決定的。小人得志,天昏地暗;小人不得志,結黨弄權。多年以前,曾有人幾次三番動員斯人入某某夥兒,余無欲弄權,自以為不妥而不睬,以至於幾十年老死不相往來。幾十年後感悟,那叫拉小集團,是令人不齒的小人行為,不睬無愧於心。
學習論語,進一步瞭解什麼是君子,什麼是小人,然後,近君子而遠小人,生活將會充滿陽光。
之十五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說:「只讀書學習,而不思考問題,就會罔然無知而沒有收穫;只空想而不讀書學習,就會疑惑而不能肯定」。
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學和思不能偏廢。他指出了學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學的弊端。主張學與思相結合。只有將學與思相結合,才可以使自己成為有道德、有學識的人。
「學而不思則罔」。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學會創造性的學習,不要死讀書、讀死書。特別是對於從政者,如果不把學來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東西,從哲學意義上講,你就容易成為一個機械唯物主義者,工作中就容易搞形而上學。開封市的工作報告之所以會出現「為建設和諧漯河而奮鬥」,估計就是機械照搬的結果。看來,學習就象採花,只有廣泛的采,才能收穫得多;思考就象篩選機,只有認真的篩,才能轉化成知識能量。
「思而不學則殆」。現實生活中不乏有這樣一種人,一旦對某種事物形成看法,就固執己見,不願再接受新知識,直至朽木不可雕也!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時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後,中央便做出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某大學一教授教計劃經濟多年,對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怎麼也想不通,最後跳樓自殺,寧願死也不願接受新事物,鬧出了一處典型的「思而不學」悲劇。可見,只有在思考的基礎上不斷地學習,才能夠做到與時俱進。
之十六
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對於孔子這句話,有多種理解,最典型的有兩種解釋:一是「攻擊那些不正確的言論,禍害就可以消除了」,二是「攻擊不同於你的異端學說,那反而是有危險的」。
孔子所處的時代,百家爭鳴,不同學說相互攻擊也很正常。上述兩種解釋,在那個時代,依照儒家以和為貴的思想,似乎第二種解釋更有道理。但今天看來,我們講「原則問題不讓步」,就必須打擊那些異端邪說,方能保障社會平安。比如:有人打著「真、善、忍」的旗幟,轉所謂的法輪大法,讓人走火入魔,企圖顛覆政權,不打擊行嗎?再如:近幾年以拉人頭兒為主要特徵的各種傳銷活動遍及全國,讓許多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危害家庭,危害社會,不打擊行嗎?孔子的這段話,昭示我們:要保障社會的長治久安,就必須堅定打擊異端邪說和一切不良行徑的決心和信心。
之十七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孔子說:「由,我教給你怎樣做的話,你明白了嗎?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啊!」
本章裏孔子說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對於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人們應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麼,就應當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其實,這段話早已成了人們的口頭禪。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某單位機關食堂正在開午飯,收音機裏播出一則消息,說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西哈努克親王,西哈努克親王向毛主席贈送了芒果。芒果是啥東西?餐廳內議論紛紛,由於生活在北方的人們誰也沒見過,所以都在做著各種猜測。這時,一位新村籍的業務員,繪聲繪色的向大家介紹說,芒果嘛!其實就是一種大樂器,你們都沒有見過。因為他是業務員,走南闖北見識廣,大家便信以為真。第二天,報紙上刊登了這則消息並附有照片,那照片是一個水果盤裏放著三個芒果。原來芒果是南方的的一種水果!那業務員不懂裝懂的解說,一下子成了人們的笑柄。有人還編了一則順口溜:「來來來,去去去,都上新村去看戲。什麼戲?沙家浜,紅燈記,還有芒果大樂器」!這順口溜一直流傳至今,真的成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真實寫照。
之十八
子張(1)學幹祿(2),子曰:「多聞闕(3)疑(4),慎言其餘,則寡尤(5);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注釋】
(1)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生於西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歲,孔子的學生。
(2)幹祿:幹,求的意思。祿,即古代官吏的俸祿。幹祿就是求取官職。
(3)闕:缺。此處意為放置在一旁。
(4)疑:懷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過錯。
子張要學謀取官職的辦法。孔子說:「要多聽,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說,其餘有把握的,也要謹慎地說出來,這樣就可以少犯錯誤;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餘有握的,也要謹慎地去做,就能減少後悔。說話少過失,做事少後悔,官職俸祿就在這裡了。」
孔子並不反對他的學生謀求官職,在《論語》中還有「學而優則仕」的觀念。他認為,身居官位者,應當謹言慎行,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這樣可以減少失誤,減少後悔,這是對國家對個人負責任的態度。
孔子這種為官之道,對現實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提倡「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有的地方還提出「志在為民,為民捨得一切,為民豁出一切」,旨在為老百姓辦實事、辦好事。不少地方政府每年都提出為民辦好十件(或若干件)實事(有學者認為本來就是政府應該幹的事),意在突出重點,把實事辦實,把好事辦好。在決策過程中,通過調查研究,利用各種形式廣泛徵求意見,然後科學決策,可謂是說話要說有把握的話,做事要做有把握事。
民間有句俗話叫「新官上任三把火」,意思是看某人到一個地方(或單位),看其頭三件事能否打開局面。這三把火能否燒好,體現著你的能力,關乎著你的威信,也關乎著你以後的執政環境。因此,你必須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說有把握的話,做有把握的事,切不可浮言狂躁,盲目決策,做事虎頭蛇尾。我想,學習孔子這段話的實際意義應該體現在這裡。
之十九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 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魯哀公問:「怎樣才能使百姓服從呢?」孔子回答說:「把正直無私的人提拔起來,把邪惡不正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會服從了;把邪惡不正的人提拔起來,把正直無私的人置於一旁,老百姓就不會服從統治了。」
親君子,遠小人,這是孔子一貫的主張。在選用人才的問題上仍是如此。薦舉賢才、選賢用能,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選官用吏,唯親是舉,非親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幹,也不會被選用。孔子的這種用人思想可說在當時是一大進步。「任人唯賢」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貴的價值。
在現實社會中,只要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大凡風正氣順 的單位,其主要領導有較高的德行和較強的能力,即使有個別小人、蟊賊也形不成氣候。民怨四起的單位,其主要領導也許能力較強,但肯定德行不足。也難怪近些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個別人的價值觀發生了扭曲,在選人用人上滲進價值取向,跑官要官、買官賣官屢有所聞,以至於出現「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但你把官場說得天昏地暗也不現實,畢竟還有一些不跑不送、正直無私的人從事著領導工作,你只要深入研究,不難發現,啟用這種人,著實是當權者裝潢門面的需要。這裡想起了《宰相劉羅鍋》,有人十分不理解,皇上要那和珅弄啥?可反過來想想,假如皇上身邊全是「劉羅鍋」,他還會活得那麼瀟灑嗎?
孔子的主張,大凡是個當權者都知道這個道理。在當前形勢下,能否完全實現「任人唯賢」?國人在期待,我們在幻想······
之二十
季康子(1)問:「使民敬、忠以(2)勸(3),如之何?」子曰:「臨(4)之以莊,則敬;孝慈(5),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注釋】
(1)季康子:姓季孫名肥,康是他的諡號,魯哀公時任正卿,是當時政治上最有權勢的人。
(2)以:連接詞,與「而」同。
(3)勸:勉勵。這裡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臨:對待。
(5)孝慈:一說當政者自己孝慈;一說當政者引導老百姓孝慈。此處採用後者。
季康子問道:「要使老百姓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而努力幹活,該怎樣去做呢?」孔子說:「你用莊重的態度對待老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你對父母孝順、對子弟慈祥,百姓就會盡忠於你;你選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會互相勉勵,加倍努力了。」
孔子在這裡還是談如何從政的問題。他主張「禮治」、「德治」,這不單單是針對老百姓的,對於當政者仍是如此。當政者本人應當莊重嚴謹、孝順慈祥,老百姓就會對當政的人尊敬、盡忠又努力幹活。
孔子的這番話,體現在現實社會,就是說當權者必須在群眾中有威信 ,你才能得到群眾的擁戴,進而推進各項工作。
那麼,怎樣樹立起自己的威信呢?首先,按照孔夫子說的「臨之以莊,則敬」。通俗地講,就是要尊重人,尊重別人就等於尊重自己。人都是有感情的高級動物,俗話說「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假如你在群眾面前耍威風,表現出一種盛氣淩人的姿態,現在的社會根本就沒人怕你,甚至會讓你威風掃地。某村群眾因水庫遭到污染而到鄉政府集體上訪,恰逢鄉長喝罷酒回來,鄉長趁著酒勁拍案叫道:「你們這些大膽的刁民!」一語激起眾怒,遂造成越級集體上訪,鄉長被罷免。無獨有偶,在一年一度的教師節來臨之際,某鄉召開慶祝教師節暨表彰大會,請某鄉長到會並作重要講話。不料該鄉長開口道:「今天,我作為一鄉之長來給你們講話,說實話有失我的身份!」真可謂一語驚四座,台下一片譁然。後來,人們私下稱某鄉長叫「聖人蛋」。其次,要勤政廉政。碌碌無為的庸官,自然不會有威信;巧取豪奪的貪官,更是令人不齒。其三,公道正派。無論是選人還是做事,都必須出於公心,用老百姓的話說叫「一碗水端平」。其四,關注弱勢群體,善於團結同志。無論做官或做人,你必須具有一顆善良的心,善於和同志們打成一片,也才能真正樹立起自己的威信。
之二十一
或(1)謂孔子曰:「子奚(2)不為政?」子曰:「《書》(3)雲:『孝乎惟 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4),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
【注釋】
(1)或:有人。不定代詞。
(2)奚:疑問詞,相當於「為什麼」。
(3)《書》:指《尚書》。
(4)施於有政:施:一作施行講;一作延及講。
有人對孔子說:「你為什麼不從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說:「《尚書》上說,『孝就是孝敬父母,友愛兄弟。』把這孝悌的道理施於政事,也就是從事政治,又要怎樣才能算是為政呢?」
這裡反映了孔子兩方面的思想主張。其一,國家政治以孝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資格擔當國家的官職。說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張。其二孔子從事教育,不僅是教授學生的問題,而且是通過對學生的教育,間接參與國家政治,這是他教育思想的實質,也是他為政的一種形式。
在充斥著「官本位」思想的國度裏,人生的價值只能通過當官、當大官來得以體現。因此,就有人問孔子「你為什麼不從政?」孔子回答得倒挺幽默:我把如何從政的道理教給大家,不也是一種從政嗎?至此,我在想,假如孔子當年也追逐名利,一味地加官進祿,也許早已是曇花一現,就象過眼的煙雲被人忘到九霄雲外。因為歷朝歷代大官小官數不勝數,而能名垂青史者卻屈指可數。當然,孔子也不是不想做官,他20多歲就想進入仕途,30多歲才有點名氣,51歲才謀得魯國「中都宰」一職,後晉升為「小司空」,又升為「大司寇」攝相事。55歲時遭政局變換不得不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直到73歲病逝,未再從事過一官半職 。
孔子無緣終生為官,但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成為我國古代偉大文學家,思想家,理論政治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和儒家學派創始人,被國人尊稱「至聖先師,萬世師表」。由此,我聯想起教師這個職業。上個世紀恢復高考制度那陣兒,師範院校炙手可熱,考上師範跳出龍門,成為農家孩子夢寐以求的事。後來,受市場經濟大潮的衝擊,收入分配一度出現「腦體倒掛」,有報載稱某大學教授的收入不及門口賣茶葉蛋的老太太。於是許多人紛紛棄教從商或從政,從商的的確出現了一些成功人士,曾被稱為「儒商時代」,從政的因擁有一紙文憑大多當了這長那長。師範類院校自此不再炙手可熱,並一再降低門檻降分入取,對此,我十分納悶:成績好的人都不願從教了,國人的教育品質將會怎樣?家長們的心態更怪,一方面千方百計給孩子找好的學校、好的老師,另一方面又不願讓孩子從教。考師範,當教師似乎成了人們無奈的選擇。社會發展到今天,在巨大的就業壓力面前,教師隊伍高門檻進入並不斷優勝劣汰,讓我們重新看到國人教育的希望。
之二十二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1),小車無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釋】
(1)輗:音ní,古代大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大車指的是馬車。
(2)軏:音yuè,古代小車車轅前面橫木上的木銷子。沒有輗和軏,車就不能走。
孔子說:「一個人不講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車沒有輗、小車沒有軏一樣,它靠什麼行走呢?」
孔子把信用比作馬車車轅橫木幹上的木銷子,比喻得既形象又十分貼切,沒有木銷子的馬車,再好的馬也拉不走車,不講信用的人再聰明也寸步難行。有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改革開放初期,某生產企業(甲方)向某流通企業(乙方)供應一批貨物,雙方約定貨到付款。結果貨到了數月甲方分文未見,數次催要,乙方說還沒有貸來款。原來購銷合同中貨到付款寫的是貸到付款。這個企業屢次採用信用詐騙,到處都是做的菜瓜打鑼——一錘子買賣,不久便銷聲匿跡了。有一本書叫《狂飆下的中國》,書中列舉了大量的信用詐騙案例。其中一則還記憶猶新:某人註冊了一家科技推廣公司,在當地的一家科技小報上發出一條廣告,稱只要匯款30元,便郵寄安全環保的滅鼠秘方,短短月餘收入30多萬。究竟是怎樣的秘方呢?原來那秘方只有一行字「兩間房子一隻貓,三間房子兩隻貓」。其結果自然是公安介入,詐騙者雞飛蛋打。
類似上述不講信用、惡意詐騙的人和事,實在是舉不勝舉,以至於造成全社會的信用危機。我們今天講科學發展觀,建立和諧社會,最關鍵的是要打造誠信社會,正象孔子所說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人講信用了,企業講信用了,政府守信用了,建立和諧社會還會遙遠嗎?
之二十三
子張問:「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於夏禮,所損益(3)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注釋】
(1)世:古時稱30年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釋為朝代。
(2)因:因襲:沿用、繼承。
(3)損益:減少和增加,即優化、變動之義。
子張問孔子:「今後十世(的禮儀制度)可以預先知道嗎?」孔子回答說:「商朝繼承了夏朝的禮儀制度,所減少和所增加的內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繼承商朝的禮儀制度,所廢除的和所增加的內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將來有繼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後的情況,也是可以預先知的。」
這裡孔子提出了一個重要概念:損益。它的含義是增減、興革。即對前代典章制度、禮儀規範等有繼承、沿襲,也有改革、變通。這表明,孔子本人並不是頑固保守派,並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時代,他也不反對所有的改革。當然,他的損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變周禮的基本性質為前提的。
從孔子的主張看現實社會,改革是社會發展永恆的主題。上世紀七十年代「批林批孔」運動,我們只知道批孔老二「克己復禮」,拉歷史到車。今天學習《論語》發現孔子的主張還是與時俱進的。社會的發展就是在繼承和創新中前進的。正象馬克思學說裏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一樣,生產力發展了,不改變生產關係,就會阻礙生產力發展,從而導致社會停滯不前。
當然,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很大程度是一種利益的再分配。改革的陣痛總要涉及一部分人,因此,你時常在社會上聽到一些牢騷、奇談怪論也不足為奇。一味的牢騷、埋怨,無助於身心健康,以積極的心態適應新形勢,才是我們今天應該修道的。
之二十四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諂(2)也。見義(3)不為,無勇也。」
【注釋】
(1)鬼:有兩種解釋: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這裡泛指鬼神。
(2)諂:音chǎn ,諂媚、阿諛。
(3)義:人應該做的事就是義。
孔子說:「不是你應該祭的鬼神,你卻去祭它,這就是諂媚。見到應該挺身而出的事情,卻袖手旁觀,就是怯懦。」
在這裡孔子又提出「義」和「勇」的概念,這都是儒家有關塑造高尚人格的規範。
生活中,「諂媚」的人和事古已有之,縱覽歷朝歷代,竊以為「諂媚」佼佼者當屬和珅,特別是王剛飾演的和珅,把諂媚、阿諛奉承表現得淋漓盡致,可謂空前絕後。見義勇為的人和事,也古已有之,所謂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就是最好的佐證。然而,現實社會中的見義勇為卻越來越使人們無所適從。有一陣子屢屢報導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旁觀者的冷漠讓人心寒,近來又連續發生四起做了好事卻被指認為肇事者,讓見義勇為者心寒。於是,人們茫然了。
孔子所說的「見義不為,無勇也」,讓我們感悟到見義勇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無論何時何地,該挺身而出的時候,決不可袖手旁觀。相信被人誤解或被人反誣,終久會還你一個清白的。如果你做了好事被人誣陷為肇事者,你也許會委屈一陣子,而誣陷你的人,其心靈要受折磨一輩子。當今時代,我們提倡見義勇為,同時也呼籲人們更要有良知!
推薦閱讀:
※八字正格學習之正財與偏財格,正印與偏印格
※四月第一周周日4.8
※註冊考試學習過程記錄
※收藏:100個最佳孩子學習的網站
※蒼燃九宮盲派命理學習之秘訣點竅(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