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只嘗膽未卧薪,「卧薪嘗膽」始於北宋
說起勵精圖治,大家首先想到的應該會是越王勾踐,不過這勾踐之所以會奮發有為,也是向他的死對頭學習的,最早勵精圖治、報仇雪恨的是吳王夫差。
夫差的老爹闔閭也是一代有作為的君主,雖說在他當政期間吳國已經強大起來了,不過依舊面臨著諸多的困難:由於地處江南,吳國經常飽受江河泛濫的侵害,所以在糧食儲備上一直難以有起色;另外就是和中原其他諸侯國相比較,軍隊的整體實力還是很低下。在這種異常嚴峻的形勢下,闔閭大力搜羅人才、採納良策、聽取民聲。
他重用楚國舊臣伍子胥,聽取了其振興吳國的建議,後又經他推薦,親自召見了軍事家孫武並拜其為將軍。在他們等人的輔佐下,吳國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是不斷發展壯大。後來為了試探楚國的反應,闔閭在公元前512年一舉滅亡了楚國的附庸國,徐國,此時的楚國已經呈現出了疲態,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所發生的一切。闔閭見狀心中已是有數,隨後在公元前506年開始征戰楚國,雙發一共交手了五次,楚軍五次均被打敗,楚昭王逃出了郢都(楚國的都城)。
公元前504年,越國派兵進攻吳國,闔閭親自出征,大敗越軍。同年,吳國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於鄀,至此,吳國威震南方。
到了公元前496年,闔閭大舉討伐越國,越王勾踐帶兵在槜李(今浙江嘉興南)迎戰。越軍派遣敢死隊挑戰,三次高呼口號,以自殺式的進攻沖向吳軍。吳軍被這種方式的攻擊搞得暈頭轉向,士氣低落,越軍趁勢攻擊,在姑蘇(今江蘇蘇州)大敗吳軍。在此戰中,闔閭的腳拇指被越軍的長戈所斬落,被迫還師。後來由於傷勢太重,闔閭不治身亡。在臨死前,他下令立夫差為王,並特意把夫差叫到窗前,不甘心地交代:「爾而忘勾踐殺汝父乎?」夫差回答:「不敢!」
夫差即位之後,繼續重用伍子胥等人,勵精圖治,準備報仇。兩年後,他親率大軍攻打越國。此時的勾踐還沉浸在當年大敗吳軍的優越感中,認為吳軍的戰鬥力沒啥好害怕的,也是親率大軍在太湖主動迎戰,這回結果是越軍大敗,勾踐帶著五千的殘兵敗將逃到了會稽,隨後被追上來的吳軍所圍困。
隨後勾踐就派人前去求和,表示越國將永遠臣服於吳國,他本人也永遠做吳王的奴僕。當時的伍子胥是明確反對的,可惜最後拍板做決定的還是夫差,他這個人是屬於慕虛名而得實禍那種,贏了面子輸了里子。就這樣勾踐給夫差做了馬夫,在此期間表現得格外扎眼,為了給夫差治病不惜嘗其糞便,夫差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覺得勾踐已經徹底臣服,就放其回到了越國。再後面的事情我們都知道的,勾踐最終報仇雪恨,滅了吳國。
在這個故事中出了一個很著名的成語,那就是:卧薪嘗膽。不過有意思的是,勾踐嘗膽是有的,至於卧薪則未必是真的。《左傳》中關於越王勾踐的史料記載,既無卧薪也無嘗膽;《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倒是記載了他嘗膽的事兒,但沒提卧薪。「卧薪嘗膽」這個成語最早是出現在蘇東坡的《擬孫權答曹操書》中,不過對象說的卻是孫權;到了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也說夫差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反倒是沒勾踐啥事兒了。不過從南宋到明代的各種小說、筆記、雜劇中開始出現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勾踐究竟有沒有卧薪嘗膽,又或者最早卧薪嘗膽的人是夫差,這或許都不重要了,因為在夫差征服了越國之後,他早就把目光瞄向了中原諸侯國。
編後:古歷小軍(gulixiaojun)的微信公眾號同步開通啦,感興趣的朋友歡迎訂閱哦!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