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青年需要屬於自己的集體信念
06-02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過去八年中,這個日子變成了七天假期中的一天,淡化了青年節這個主題,人們似乎也淡忘了在這一天應該張揚鼓舞的青年的精神。今年,五一假期調整,5月4日重新站在人們眼前,讓人想起節日不只是假日,不只意味著消費和狂歡,還有一段要溫習的感召、一份要紀念的精神。恰好就是現在,五四前後,中國的青年們正在扮演一場愛國運動的主角,青年再度成為一個響亮的群體,讓人們不得不仔細端詳,今日青年的精神面貌心理境況到底怎樣。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6年的人口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年齡在30歲以下的成年人約為2億。這2億人彼此之間有天差地別,但是經過時代的勾連,他們的境遇相同相通。 今天中國的年輕人,多半處在物質生活沉重的壓迫之下。對於那些經濟狀況較好的年輕人來說,這個時代提供了奢侈的階梯,總有更昂貴的東西可以將虛榮的人逼迫到購買力的邊緣。對於多數努力改善生活的年輕人來說,中產之夢已經足夠將人壓垮,進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以前,如何賺到車房、賺足父母的醫療費、子女的教育費?大學剛畢業找不到工作,找到了工作薪水不見漲,抬眼看不見上升空間,青春飯能吃幾年,未來看不清楚……對於更多數勉強維生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在城裡打的那份工幾乎佔用了全部的時間,城裡留不下農村回不去賺得一份飯錢就不可能再有什麼成長和發展的餘地…… 放在社會發展的歷史階段去看,中國經濟起飛階段的加速度必然分解為條條鞭影激勵個體生命追求幸福同時也疲於奔命。拼搏進取、追求更新更好的生活,這個時代再沒別的主題。但是,這宏大的解釋無法抵消精微的後果:雖然追求奢侈品與努力賺口飯的生存狀態迥然不同,但是對成長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幾乎同等地被物質生活所脅迫,個體自我高度被社會機制所塑造,獨立清醒的精神生活受到擠壓和扭曲,舒展自由的生命意志幾乎完全無法實現。 今天中國的年輕人,多半處在精神生活的迷惘和無根狀態中。年輕人的反叛不是問題,問題是這個時代根本沒提供什麼牢靠的價值供他們反叛、供他們反叛之後再回歸。老一輩人信仰的集體主義、鬥爭哲學、革命美學;更早時候凝聚人群振奮人心的民族危機、民主信念;再更早時候的忠君愛國、三綱五常——不論優劣好壞,這些曾經整合社會的時代精神沒有一樣能夠完好地活在今天的中國社會。 有人說這是一個消費主義的時代,然而學者精闢地指出,我們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消費社會——自由主義所主張的個人主義無法兌現、民主憲政法治的缺失導致中國的消費社會只能是扁平的,我們只能消費社會的低端產品也就是物質產品,而無法消費高端的精神產品和政治產品。社會結構的扭曲在個人精神層面帶來的結果是:中國人的消費主義亢奮伴隨著精神生活的萎靡。 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生活的年輕人,比他們的前輩更傾向於懷疑,更容易陷入孤獨,他們普遍找不到可以信任、有歸屬感的群體。依靠一個信念找到一個集體,依靠集體的力量擊打世界,這是年輕的雄心在微茫孤寂中的渴望。今次青年愛國熱情的大爆發,如果從積極的方面去解讀,或許可以看作是年輕一代於碎片中重建崇高感的努力。 今天是五四青年節。這個節日的重點並不是為了紀念89年前的一場學生運動或者新文化運動,它所紀念的是青年人在那兩場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風貌。這精神風貌,甚至不能用愛國兩個字簡單替代,也不能用追求西式科學民主這樣的具體訴求來概括;永遠令人動容的青年風貌,是激情在理性的指引下幻化為責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更是心智在激情的動員下去擁抱、去辨析去重新界定、去認真確認,這責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運動總是短暫的,今天捲入愛國運動的青年需要的是一份日後的反省,審視內心、靜察社會,你應該在哪裡安放自我?在物質生活的壓迫之下,在精神生活的虛弱之中,也許青年們真的需要一次集體洗禮,一場感性發動理性管理的集體運動,去建設屬於自己的時代精神,屬於自己的集體信念。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如何看自己是不是富貴命,真准!
※靠自己奮鬥致富的貧民富翁盤點:宋祖英周潤發上榜
※愛你是我自己的事觀感
※為了保護好自己,用好尋釁滋事罪
※支招:別把自己熬成黃臉婆(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