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面部分屬——根據《靈樞·五色篇)的分法,把整個面部分為:鼻部稱為明堂,眉間稱為闕,額稱庭(顏),頰側稱為藩,耳門稱為蔽。面部各部分與五臟相關位置是:庭為首面,闕上為咽喉;闕中(印堂)為肺;闕下(下極、山根)為心;下極之下(年壽)為肝,肝部左右為膽:肝下(準頭)為脾;方上(脾兩旁)為胃;中央(顴下)為大腸;挾大腸為腎;明堂(鼻端)以上為小腸,明堂以下為膀胱、子處。此外《素問·刺熱篇》把五臟與面部相關部位劃分為:左頰為肝,右頰為肺,額為心,頦為腎,鼻為脾。 二、現代面部臟腑分屬與古代面部臟腑對應分布全然不同,它如同一個倒置的人體內臟器官在面部的縮影。 如額頭正中近髮際處為子宮、膀胱;額中線兩側為輸尿管;輸尿管近子宮,膀胱處兩側為左右卵巢;額中部為小腸;額中兩側 右為升結腸,左為降結腸;前額眉骨上為橫結腸;兩眼上下胞為左右腎;兩眼之間(即山根處)為胰腺;鼻端為十二指腸;鼻端兩側為左右腎上腺;鼻頭為胃;左顴處為脾;右顴處為肝;人中處為食道;鼻唇溝處為膈膜;口唇處為心臟;下唇下為甲狀腺;下頦處為咽喉;兩頰為左右肺;支氣管位於唇角兩側至下頦。 面部色診法面部色診,主要是通過望診來觀察面部各部位的色澤變化,了解內在臟腑的生理、病理變化。面色是臟腑氣血的外觀,也是疾 病變化的反映。正常人的面色微黃而帶紅潤,略有光澤,稱為「常色」。有病時,皮膚的光澤發生變化,稱為"病色"。 白色:白色主虛、寒證、蟲症。常見的面白色有如下幾種: 1、面色發白,虛浮:多屬陰虛,可見於慢性腎炎、哮喘、甲狀腺功能減退。 2、面色淡白無華:多屬血虛,見於貧血病人。 3、面色蒼白:多見於急性病的陽氣暴脫。如大出血、休克引起的血容量急劇下降,以及劇烈的疼痛。 4、面色灰白:多見於鉛中毒、腸內寄生蟲病(面部灰白兼見白點或白斑)。 此外,若白色見於兩眉之間,是肺臟有病;肝病見白色為難治之病。 面赤:面赤主虛熱、實熱、血瘀。 高血壓面部紅亮;結核病兩顴部呈現緋紅色;紅斑狼瘡面頰出現蝶型紅斑;心臟有病兩頤(兩頰及腮)呈赤色;煤氣中毒時, 面部也泛出櫻桃紅色;急性感染所引起的高熱,常見面部通紅並伴有口渴,甚至出現抽搐。 面青色:面青色主寒、痛、瘀血、驚風。臨床常見面部青色變化,有如下幾種: 1、面色青白:多見於陰寒內盛,氣血凝滯。常見風寒頭痛或里寒腹痛。 2、面色發青:以鼻柱、眉間、口唇為甚,在小兒高熱時為驚風之兆。 3、面色青紫:多見於周圍循環衰竭、心力衰竭、呼吸系統疾病引起的缺氧及某些內臟劇痛疾病,如心絞痛和膽絞痛等。 黃色:面黃色主濕、主脾虛。臨床常見面部黃色變化,有如下幾種: 1、黃色鮮明:色如金色屬濕熱,為陽黃。多見於急性黃疸型傳染性肝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症及中毒性肝炎。 2、黃色晦暗:色黃如土少光澤,屬寒濕,為陰黃。多見於肝硬變、肝癌、胰頭癌等。 3、面色淡黃:乾枯或虛腫口唇蒼白,但鞏膜不黃,稱為"萎黃",是脾胃氣虛之象,也是黃腫病的見證。多由失血或大病後氣血虧耗或寄生蟲病等原因所致。 黑色:面黑色主寒、痛、瘀血、水飲,腎虛。臨床常見面部黑色變化,如下幾種: 1、面色黧黑:多為長期慢性疾病,腎精虧損。如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慢性腎功能衰竭等。 2、面色青黑:多見於寒凝瘀阻、劇烈疼痛。 3、紫點、灰黑:常見於症瘕積聚、心肺瘀滯,如肝硬變、肝癌、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 色澤望診,可很快了解疾病性質及部位。如面色隱黑多為神色外現,隱黃系脾色外露,色青主肝病,色白為肺虛,色赤為心火等。通過分部位望診可進一步確定病位,如頤黑多為腎病,眥青為肝病,顴赤為心病,鼻黃為脾病,印堂發白為肺病。因此,色診在疾病定性、定位方面有很大意義。醫者可根據面診圖,再通過色澤變化來確定內臟疾病。 現代面診法——現代面診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結合生物全息論發展起來的。因此在面部相應臟器分布、診察方法上與傳統 中醫面診有所不同。身體的異常變化,可能發生在面部變化出現之前或之後,檢查面部,可發現有骨的形狀、肌肉緊張度、彈 性、收縮力的變化,還可有腫脹、皺紋、結痂、缺陷、面部皮膚顏色改變及充血、疼痛等。如欲知那一臟器有病,只要看一下 面部所表示的部位,有無上述異常變化,如有,即表明其對應臟器有疾病。 二、面部色診與危重病面部色診不僅對慢性病有診斷價值,而且對危重病也有診斷意義。如心衰病人面色黧黑,凡心臟病二尖瓣狹窄、閉鎖不全 者面色萎黃,雙顴微紅;肝硬變和肝癌病人面色甚黑或黑如火台;慢性腎炎尿毒症病人面色黯黑萎黃。 總之,色深沉、重晦暗,主內病、重病、久病;色淺光澤明顯主外病、輕病、新病;介於枯晦與明潤之間者,其病不甚; 若病色如雲之飛,則病將癒;如搏聚凝滯一團,則病進而難治。 三、胃膽疾病與色診據臨床觀察證明,胃下垂患者年壽部多呈青褐色,形如豆狀,色素的深淺與病程長短有關,其色淺者是新病,其色深者為 久病。膽囊炎患者鼻翼兩側呈淺黃色或深綠色,豆樣,呈橢圓形, 中醫頭部望診觸診法
頭部望診,是醫生通過眼晴來觀察頭顱外部形態及動態,來判斷疾病的方法。一、望 形 態正常情況下,頭為橢圓形。成人除頭後的枕骨粗隆及耳後乳突凸起為正常外,其它如有凸起為實,有凹陷為虛。據中國古代文獻記載,顱面形態可以推測人的氣質及壽夭。如《內經》論為:小頭、長面、青色之人屬於木型人,氣質有才多疑,勞心少力,能春夏不能秋冬。面形尖而色赤之人,屬火型人,精力充沛,氣質外向,思維敏捷,性急,不壽暴死。圓面大頭者,屬土型人,穩重,敦厚,勤懇實幹。而方面白色者,屬金型之人,氣質內向,精明沉著,善為官吏,能秋冬不能春夏,面不平色黑,大頭者,為水型之人,藏而不露,性格黠狡,能秋冬不能春夏〈《靈樞·陰陽二十五人》〉。木型之人,聰明有才華,好用心機,肝膽主之,故易患肝膽疾病,無病亦有時感肝經不適,如巔頂似有壓物感,左脅易痛,這種人對時令的適應能耐受春夏,而在秋冬季節時易感受病邪的侵襲,多於秋冬發生疾病。火型之人,講求實效,對事物認識很深刻,有氣魄,輕財,但少信用,多憂慮,性情急躁,不能享長壽,多急性心臟病暴死。對時令的適應,能耐受春夏的溫暖,不能耐受秋冬的寒冷,秋冬季易感受外邪發生疾病。土型之人,待人誠懇而忠厚,寬心不計較,做事取信於人。人喜安靜,不急躁,好幫人,不爭逐權勢,善於團結人。但是,對事物的理解和認識能力稍遲鈍而不敏感。因土屬中央戊己,故易患脾胃和風濕性疾病。對時令的適應,能耐受秋冬,不能耐受春夏。春夏季感受外邪就容易生病。金型之人,行動輕快,性急,其人清廉,潔身自好,不動則靜,動時則猛悍異常。此種人易患肺部疾病。對時令的適應,能耐受秋冬,不能耐受春夏,春夏季感受外邪易患病。水型之人,多謀善慮,勇於創新,性穩而堅之,對人的態度既不恭敬也不畏懼,善於欺詐。此型人易患腎和膀胱疾病。對時令的適應,能耐受秋冬,不能耐受春夏,若春夏感受外邪易發生疾病。近年來日本學者在中醫學理論基礎上,對頭形特徵與疾病的頂測研究比較深入。他們把頭面部分為三個區城,即眉以上為上亭,顯示腦的部位,眉與鼻孔之間為中亭,顯示呼吸部位。鼻孔以下為下亭,顯示消化部位。因此,根據不同的頭形特徵歸納為,呼吸型、消化型,肌肉型、腦型。1、呼吸型:頭面呈兩頭小中間寬,面頰骨突出,下巴呈鈍角,兩眼瞳孔間隔窄;此型人呼吸能力較強,由於體壯積熱,易患咽峽炎、咽痛、氣管炎等咽部及肺部疾病。2、消化型:頭面呈上小下大的正梯型,此型又稱「中風型」,其頭下部肌肉柔軟膨脹,嘴大,唇厚;此型人消化力較強。由於消化力強,常因過食而易患腹脹,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及膽囊疾病3、肌肉型:頭面呈長方型上下一致,面部各部位勻稱;此型人運動力較強,出於肌肉型者體強過勞,易患關節、肌肉各部位的疼痛,以及關節炎等運動疾病。4、腦型:頭面呈上大下小的倒梯型,頭蓋骨大,前額寬,下巴尖細。此型人智力較為發達。腦型人因自恃智強而過用,故易患神經衰弱、失眠、頭痛、精神病等。二、望 動 態1、仰頭不下:頭後仰,頸不能直立,也不能低頭俯下,眼睛上吊。常見於破傷風、小兒急驚風等2、垂頭不舉:頭垂下,抬起困難。多見於氣血虛弱很嚴重的病人(除外頸項受傷者)。3、頭偏向一側:頭側視型(好像總是向左或向右看一樣)。多見於疼痛腫脹等。4、頭搖不止:如患者有不由自主的一些搖頭動作,多由肝風內動所致,如老年性震顫病。三、百會穴觸診法百會穴為督脈上的要穴,位於兩耳尖的頭頂正中在線,為諸陽之會(見圖1-5)。此穴常用於針刺治療疾病。近年來研究發現,用手探摸此穴軟硬程度可判斷風、氣、痰,如陽虛陰盛、陰毒症、痰飲症等。百會穴一般分為以下五種類型:(一) 緊束型:手指推移,按壓不動,主氣、血、水之症,屬實。如肝陽上亢、高血壓、眩暈(美尼爾氏症)等。(二) 圓墩型:穴位下如圓墩狀充盈,主氣分或水分郁滯,如神經性頭痛、咳喘等。(三) 筋豆型:穴位可摸到條索狀或小豆狀物。主血瘀、痰濁,如婦科病、腫瘤等。(四) 軟胖型:穴位皮膚下虛軟、膨脹、鬆弛感。主氣血虛弱、水濕諸疾。(五) 弛緩型:穴位部皮膚鬆弛,無彈性,主虛。如小兒發育不良,慢性疾病。所屬相冊:北京居正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