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疑釋惑】 佛教與其他宗教的區別
06-02
2014-04-30 大圓滿禪修中心
推薦閱讀:
我們來談一談佛教與其它宗教的區別。有些人皈依之後念了幾天佛就退轉了,看到哪個神仙或者附體,認為它本事很大,就被吸引過去,就退轉了,很可惜呀!有的念佛挺長時間,修行很好,可一遇到點兒疾病,就認為佛解決不了,某個仙某個鬼能解決,就去求仙求鬼,皈依它們,結果是離開正道,入了崎嶇的山間小路。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對佛法未能真正理解,對佛教與其他宗教的教義實質沒有弄明白。在農村這種問題特別突出。
第一,佛教與其他宗教一個最根本的區別,就是世界觀的不同。 佛教對世界的認知是無限的,認為世界的肇始和毀滅是因緣而起的,並不是哪個人、哪個神造的這個世界。如我們這個地球,它形成的原因是眾生的共業,不是哪個神造的,它的消亡也出於同理。其他宗教不是這樣,比如天主教、基督教都認為是造物主製造了人、大地山河、以及地球上的萬物,而且這個造物主是萬能的。這是用有限的思維造出了一個有限的空間。 第二,佛與其他教主的境界不同。除佛教外,其他教主都著相,可凡是有形有相的就有生滅,不能與時間同在。並且,沒有證悟空性就必然生出煩惱,無法究竟解脫。
佛把智慧通過修證化到空性智慧。空了不是沒有,是妙有,化成妙有是真空,這個空的東西染不上顏色,也沒有生滅,所以證到佛的空性境界就與時間同在,不生不滅,這最究竟的。所以學佛就是要沒有煩惱,與時間同在,「常樂我凈」,這是佛的境界,這就是極樂。與時間同在是「常」;「樂」只生大樂;「我」,是微妙之我、妙用之我;「凈」,一片清凈;這就是佛的境界。 佛是「智慧不住三有,大悲不住寂滅」。佛化出了無數個化身,千百億化身,去度人,這就是大悲不住寂滅。我們今天在座的,都是發願要當菩薩的,你們都是菩薩啊,只要發了心就是因地菩薩,修行一個法就是精進菩薩。當菩薩要不住寂滅。 第三,對於人死後去向的觀念不同。其他宗教,有的認為世界就三個層次:天堂、地獄、人間。人間就像個實驗場,你做得好就可以上天堂,並且永遠在天堂;你做得不好就到地獄,而且永遠在地獄。這顯然不公平。
而佛教認為存在六道輪迴,一般人死後會被積累的業力牽引而投生到不同的道去。若到天上享福,也有盡的時候,享福過後還要受過去所造惡業的還報;下地獄也是同理,應受的報應受完了,他過去世還做過一些善事,當福報因緣成熟之時,他還要去享受福報,如此這世界又進入重新「洗牌」的過程。如果想跳出輪迴,就必須通過修行成佛。修行最好的結果,是可以即身成佛。退而次之,可以死後去極樂世界,那裡有美好的修行環境,在那裡必然會修成不退轉的佛菩薩,然後再來度人。 第四,修行的主動和被動的區別。 佛教認為「眾生皆有佛性」,「我本來是佛」,只是被無明遮蔽,所以現在暫時是眾生;修行的目標是成佛,變得和佛平等無二,和佛一樣。修行上必須自立,靠自己精進修行才能成就,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自作自受」。雖然須要佛菩薩的引導和加持,但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力量。你感受到輪迴是苦,要離苦得樂,要自己發心,自己修證,靠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功。自己不努力,佛拿你也沒辦法。眾生和佛的關係是師生關係,稱佛為「本師」,自己是「弟子」。只要你願意成佛,就可以!這個立足點在自我、自心上。而從事實上說,成佛也確實是我們自己能夠作主實現的。 有的宗教認為,宇宙萬物都是上帝創造的,人類也是上帝創造的,上帝是萬能的,人們必須無條件地敬畏和順從上帝,絕對地聽從上帝的一切安排,否則就要受到上帝的懲罰。也就是說,上帝恩典你、認同你,你就上天堂了;懲罰你,你就下地獄了。上帝具有主宰一切的力量,「要作上帝的僕人」,信眾和上帝是主僕關係。人永遠也不可能變成上帝,和上帝平等。這些宗教是靠外力,自己沒有主動性、作不了主。這是佛教與其他宗教在主動性與被動性上的不同。第五,關於慈愛。
有的宗教講「博愛」,不管好人壞人都要去愛,包括愛你的敵人,這種思想非常偉大,心胸也很寬闊。但問題是對於不信他的人,不但不去愛,還要把他送到地獄裡。既然眾生都是上帝所造,應該同等對待吧?為什麼有的被送到天堂,有的又被送到地獄呢?看來上帝的家是有界限有分別的。而佛教主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的愛就像陽光一樣普照一切。主張對任何眾生都應平等對待,無論是生過自己的父母,還是傷害過自己的仇人,都應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施與平等的慈愛。佛不僅是對人,對一切眾生,甚至植物都愛惜。有的宗教是只不允許殺人,有的宗教殺牛羊,我們想想,牛幹了一輩子活兒,它老了,你要殺它吃肉,於心何忍呢?佛教不允許殺生,連蒼蠅蚊子都不能殺它們。有些宗教只對信他的教徒施與愛,佛教是對一切眾生都無條件施與慈愛。如此一對比,佛教的慈悲心顯然更深,慈愛的對象更寬廣。 第六,對待不同教派的包容性的問題。 其他宗教之間,或教內的各派之間,由於見解不同,互相稱邪,甚至不服氣而打鬥,再升級就是發動戰爭,態度是敵對的。歷史上曾為宗教問題發生過多次戰爭。在中世紀,有的教會成立了「宗教裁判所」,先後處死了幾十萬名被視為異端的持不同思想的人士和科學家。而的佛教歷史上沒有發生過這麼慘烈的事情,對待不同見解,通常是通過辯論來解決,理越辯越明嘛。如中國古代,佛教和道教發生過多次辯論;藏傳佛教的寺院現今仍有辨經的傳統。又如在西藏八世紀末,發生在印度僧人蓮花戒和漢僧摩訶衍的一場著名的辯論,由藏王赤松德贊親自主持,辨了三年之久,最後以摩訶衍承認失敗告終。辯輸後,摩訶衍被遣送回漢地,他的文章被封以不再誤導修行人。這表明佛教相對的包容性、溫和性。
佛教認為,對其他宗教不能簡單的將其判斷為是邪還是正,而應客觀地分析其教義理論是否圓滿;某個宗教在社會發展的某個時期都曾有利於人們的生活,對社會的文明進步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不應否認這些,但它們不究竟,不完整,不圓滿。佛教內各派的見地、修法雖有不同,但認為這都是佛為適應不同根器而設的方便,各取所需就行了。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大家對佛教應該形成一個比較充分的認識,佛教與其它宗教相比,的確有很大差異。看清這些,心中存有正信正見,才能堅定正確的發心和修行。推薦閱讀:
※為何景教不被當今大眾所熟知,歷史上景教是如何發展的?
※如果做善事卻不信神,最後結局怎樣,請問各大宗教是怎麼解釋的?
※如何解釋俄羅斯當前的東正教信仰的狀況?
※古埃及人是什麼人種?古埃及文化是否已經全部失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