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風水寶地,葬6朝24座帝陵、數10萬墓,遭盜最多
中國人自古看重風水。尤其關於身後事,更講究入土為安。所以,上自最高統治者,中於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在選擇下葬地址時,自然挑選最為中意的所謂風水寶地。中國疆域遼闊,風水師眼中的風水寶地自然不少,但有一個地方堪稱第一,僅古代時就葬著6個朝代的24座帝王陵,埋著數十萬墳墓,也遭盜墓賊光顧最多。這中國第一風水寶地就是邙山。
邙山又叫北邙,位於今河南省洛陽的北邊,是秦嶺的余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有一二百公里,而狹義上的,則僅到洛河一帶。至於最高峰,為翠雲峰。邙山自古就是洛陽北部的天然屏障,更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但凡走進,就會發現邙山中,真是墳連墳,墓接墓,陵蓋陵。古墓之多,堪稱中國陵墓史上之最。有墓,就往往伴隨著盜墓,所以盜洞也極多。
中國第一風水寶地的由來。據統計,邙山僅古代陵墓總面積就為七百五十多平方公里,埋著數十萬墳墓。其中,更葬著6個朝代的帝王陵墓。至於帝王之下的王公大臣、社會名流、富貴人家將陵墓選在這裡,更是不可勝數,難以一一道來。就古墓的數量、規模、面積、集中程度乃至連續時間,不僅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在世界範圍內,也是很罕見的。
那麼,邙山為何被古人如此鍾情呢?換言之,它的風水極佳到底體現在哪些地方呢?第一個主要原因,緊鄰洛陽。中國歷史上,有七大古都。其中,洛陽更是被十三個王朝選為都城。政治與經濟等自然都很發達。因邙山就在洛陽北邊,距離很近,所以很多人自然多在這一帶選擇下葬地址。
第二個主要原因,古人眼中的邙山風水極好。在殘存一段的《洛都賦》中有古人對邙山風水的精鍊概括,大意是說,邙山的風水好在靠著崑崙的洪流,據著伊洛的雙川,挾著成皋的岩阻,扶著二崤的崇山。還有種說法是,邙山為風水寶地,因是秦嶺乃至崤山的余脈,且北有黃河,南有伊洛盆地,山水盡有,可謂風水師眼中的上佳下葬地。
葬邙山的第1個朝代是東周,有8座王陵。在我看來,帝王也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即自夏朝到清朝的國君,狹義即自秦始皇做第一任後,至清遜帝溥儀的帝王。所以,東周時期的王則屬於廣義上的帝王。至於邙山所葬的東周王陵只知有8座,具體都有誰,還需考古工作者進一步去核實。
葬邙山的第2個朝代是東漢,有5座帝陵。分別是,開國者,光武帝劉秀,原陵。第六任皇帝,安帝劉祜,恭陵。第七任皇帝,順帝劉保,憲陵。第八任皇帝,沖帝劉炳,懷陵。第十任皇帝,靈帝劉宏,文陵。
葬邙山的第3個朝代是三國時期的曹魏,有1座帝陵。即開國者,文帝曹丕,首陽陵。
葬邙山的第4個朝代是西晉,有5座帝陵。分別是,奠基者,宣帝司馬懿,高原陵。奠基者,景帝司馬師,峻平陵。奠基者,文帝司馬昭,司馬炎之父,崇陽陵。開國者,武帝司馬炎,峻陽陵。第二任皇帝,惠帝,司馬衷太陽陵。
葬邙山的第5個朝代是北魏,有4座帝陵。分別是,第六任皇帝,孝文帝元宏,長陵。第八任皇帝,宣武帝元恪,景陵。第十任皇帝,孝明帝元詡,定陵。第十一任皇帝,孝庄帝元子攸,靜陵。
葬邙山的第6個朝代是五代十國時的後唐,有1座帝陵。即第二任皇帝,明宗李嗣源,徽陵。
由上統計可知,邙山葬著6個朝代24座帝王陵,不僅是中國境內埋葬帝王最多的地方,也可謂名副其實的第一風水寶地,還埋著數十萬墳墓,自然更遭盜墓也最多。說到底,風水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想狀態,也跟陰陽太極一樣,其實是活躍且變動的。何來真正一勞永逸的風水寶地,借孟子的話說就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即可。至於身後事,還是薄葬吧。這是反盜墓的最好方式。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李玉廣的公眾號:盜墓遇鎮墓獸(liyuguang1992)。
推薦閱讀:
※一定得了解的中國正統風水學
※中國三大避暑勝地,夏天清涼避暑好去處
※中國女孩遠嫁到印度 真實生活竟讓人羨慕
※中國神話中的西王母與東華帝君:道教神話里的神仙領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