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陰陽五行學說

中醫陰陽五行學說中醫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五行學說何謂陰陽?陰陽源於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認為萬物都有陰陽兩個對立面,以陰陽來解釋自然界的各種現象,例如天是陽,地是陰;日是陽,月是陰。陰陽的對立和統一,是萬物發展的根源。凡是旺盛、萌動、強壯、外向、功能性的,均屬陽;相反,凡是寧靜、寒冷、抑制、內在、物質性的,均屬陰。陰陽學說亦應用於中醫學上,用來解釋人體生理現象及病理變化的規律。簡單來說,陰是指人體實質的物質,即體液,包括血液、津液、淚水、鼻水、內分泌,甚至男性的精液。至於陽,則指人體非實質的物質,即身體的機能和氣。陰陽協調,則身體健康;陰陽失調,則百病叢生。

陰陽平衡

陰盛陽虛

陰虛陽盛陽盛:身體機能過度活躍,精神亢進,內熱,損耗體內液體,癥狀是發熱、口渴、大便燥結、頭痛、失眠、煩燥不安等。陽虛:身體機能衰退,活動力減弱,內寒,癥狀是疲乏無力、畏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長、大便稀溏等。陰虛:身體陰份不足,會感到口燥咽乾、皮膚乾、貧血、內分泌失調、內熱、手足心熱等。《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陽勝則陰病,陰勝則陽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人體內若陽氣偏旺,陰氣就必然受損;相反陰氣為主,陽氣則受抑制。陽氣旺盛會產生熱證,陰氣至極會產生寒證。寒到極點會生內熱,熱到極點也會生內寒,即寒證。陰陽並非總是對立的,也互相依賴而生。例如,人體的機能活動(陽),必須有營養物質(陰)的滋養,但另一方面,機能活動又生巹營養物質,變成身體所需,藉以維持生命。何謂五行?中醫的五行學說,許多人認為十分抽象,難以明白。其實,五行學說是一套和西方醫學截然不同的理論,用的是另一種語言,另一套代號。就如代數用XYZ,化學將水解釋為H2O,都是一種代號,我們必須首先要明白那套語言,才能明白背後的理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中醫古代哲學認為宇宙的誕生,是由這五種元素組成的。中醫學利用這五種元素的特性來形容各臟腑器官的生理功能,相互之間的關係、生理現象以及病理變化。實際應用上,調理身體/治病時,某些器官若有病,可能需要針對另一器官。五行屬性臟腑特性木肝膽肝的特性是怕鬱結,要像樹木般得到舒展火心小腸心推動氣血溫暖整個人土脾胃脾主消化吸收,滋潤身體,如大地孕育萬物金肺大腸肺主聲,肺氣宜清,如金屬般鏗鏘有聲水腎膀胱生命的本源來自水,而腎屬先天的本源五行學說除應用於臟腑外,亦推而廣之,將人體的組織、情志、藥物的性味,以至大自然的變化,都納於其中。

何謂相生相剋? 相生:是指五行中互相資生和助長:鑽木取火木生火火的灰變成泥土火生土泥土蘊含礦物質及金屬土生金金屬溶後會有水金生水水滋養樹木水生木例如:脾(土)主管消化系統,負責提供人體所需的營養,我們才有生命力,有呼吸,有「氣」,所以說土生金(肺)。由於有這關係,因此有〈培土生金法〉,即採用健脾的方法來治療肺虛的疾病。相剋:是指五行中互相制約和克服:金堅硬防礙樹木生長金克木植樹以防泥土鬆脫木克土泛濫時用沙包擋水土克水用水來滅火水克火用火可溶掉金火克金例如:肝(木)的生理功能失常,影響脾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即肝氣犯胃(土)。治理胃不適時,不單針對腸胃,還要疏肝理氣。例如:腎屬水,心屬火,水火不容;若腎水不足,心火相對便旺盛,以致心跳加速,腎上腺素激增,精神過度活躍,表現出來的徵狀是無故心跳、心慌,但心臟功能卻正常。中醫學上稱這現象為「心腎不交」。醫治的方法是加強腎水,以撲減心火,即所謂的「滋水制火」。


推薦閱讀:

太極圖淺解人體生命演化的陰陽變化規律
[轉] 陰陽宅論八煞黃泉
一九零零年陰陽曆
過路陰陽斷語
辨二十四山逐位陰陽差錯

TAG:中醫 | 五行學說 | 五行 | 陰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