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科舉取士時代的文祠

    在科舉取士時代,不論州、縣或鄉、村都建有供奉文昌帝君的屋宇,按建築格式可分為文昌祠、文昌宮、文昌殿、文昌閣等,但人們習慣統稱「文祠」。每年由主管儒學的官員和有聲望的地方鄉紳組織祭祀,祈求文昌帝君庇佑一方文運亨通,在科舉考試中多獲功名,耀祖揚宗。

    文昌,天上的星座名,共六星,在斗魁(泛指北斗)之前,呈半月形。文昌六星又稱文昌宮,一曰上將、二曰次將、三曰貴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祿。其中第四星司命,傳說其主文運,是主宰功名、利祿之神,故又稱文曲星,歷來為封建統治者和讀書人所崇拜。史籍載:從周朝開始,隋、唐、宋等各朝,都制有供奉祭祀文昌宮的禮儀和制度,把文昌宮奉為文昌帝君,以每年立冬後的亥日舉行祭祀儀式。到了明、清兩代,全國各郡、縣甚至鄉、村都紛紛建造文昌祠、宮、殿、閣,供奉文昌帝君神位,並規定每年春秋二仲,即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為祭祀日,把祭祀經費納入郡、縣經費開支計劃。屆時,由當地官員、鄉紳主祭,供放牲醴果品,焚香點燭,念讀祭文,燃放鞭炮,禮儀極為隆重。

    在學的生員及莘莘學子,為了祈求讀書有好成績,在科舉考試中能得到文昌帝君的保佑,行文運獲功名,除踴躍參加春秋二仲的祭祀外,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及「歲考」、「科考」前都雲集文昌祠、宮、殿、閣,頂禮膜拜,虔誠祈禱。

    鄉、村的文昌祠、宮、殿、閣,同樣供放文昌帝君,由鄉村的鄉紳、族長定期組織祭祀。平時,大多為村、族私塾、學校,為就近學子攻讀詩文經典的場所。

    隨著清末科舉制度的廢除,時代的變遷,大多數的文昌祠、宮、殿、閣經風雨剝蝕,年久失修,已坍塌拆除,留下一些保存較好的文昌祠、閣,成為科舉取士時期人們祈求神靈保佑,獲取功名的見證物。一些建築精巧的文昌祠、閣,也是研究古代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 (馮錫煌)

推薦閱讀:

《水滸傳》里王倫時代的梁山有多強?
王利明:法學學科應當步入知識融合時代
這是一個存摺到期的時代
27帝國時代 — 垓下之戰終結楚漢相爭
大航海時代 | 米南加保人/森美蘭,峇峇娘惹,海峽華人,李光耀

TAG: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