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婉約詞常見修辭手法舉隅

婉約詞中的修辭手法

 

 

因為婉約詞的修辭手法細說起來是很複雜的,也是很多的,我們在這裡限於篇幅,只能擇取幾個筆者認為有特色有價值的修辭手法進行簡單的說明。

 

反問

 

在詞中反問往往是情感的強調,但這種「強調」不是僅有強調這種單一情感成分,它往

往還寄託這詞人無可奈何的希望。還是舉易安的例子「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這是無疑而問,那麼作為詞的一種修辭方法,我們結合上述特徵來看看它的作用。既然是無疑了,為什麼還要問?筆者認為「反問」既然是無疑中的質疑它就必然來源於心靈的強烈叩問,我想就只能進入詞人的心裡層面進行探尋了。首先,易安是不希望「綠肥紅瘦」的。這不僅僅是嘆息花的凋落,也是嘆息時間的流逝,容顏的不再,這是顧影自惜,更是一種生命無所依憑的無奈和嘆息。然而流逝是不爭的事實,結果與希望是背道而馳的。作為當事者易安她是清楚這個結果的,但正是在自我提問和自我否定的過程中凸顯的是期盼之切與現實之無情,故而無奈的情感基調躍然紙上。其次,單只在這個反問中其實影射了易安的寂寞心理,她是不被理解的。「知否?知否?」何嘗不是易安心靈上的探尋。她想找心靈的寄寓點,想被人理解她心中的憂慮但結果同樣是令易安失望的,因為回答是「卻道海棠依舊」所以這裡的反問還凸顯出了易安失望的情愫。易安還有一句詞也用了反問的修辭手法乃「元宵佳節,融和天氣,次第豈無風雨?」此處的「反問」對於強調情感這層作用而言是很明顯的。意思是次第一定會有風雨!然而此處又豈是真道風雨哉?非也!這裡指的是生命的風雨,是歷盡滄桑後的感喟,是生命歷經的厚度之美。這裡的反問展現的是易安在坎坷的生命途路中悟出的福禍相依的樸素唯物辯證,也展現了生命形態作為客觀存在自身的變幻和不可預測,更展現了易安對之後生命的走向的深深憂慮。一個「反問」的修辭承載的內容如此深博,不能不為之讚歎!

 

頂真

什麼叫頂真呢?就是用上一句的結尾做下一句的開頭,使前尾蟬聯,上遞下接,這種辭格就叫頂真。頂真給我們的首先感覺就是使得句式工整,音韻諧美,意義組構巧妙。然而筆者認為於詞而言,這些都是次要的。那麼什麼才是主要的呢?是總體環境的烘托,從而為情感地傳遞打造堅實的基點。我們還是舉易安詞的例子「亂山平野煙光薄。煙光薄,棲鴉歸後,暮天聞角。」在前一個「煙光薄」後緊接著一個「煙光薄」。我以為頂真這種修辭在此處的作用除了使形式工整,音韻和諧之外更重要的是環境的渲染和氛圍的凝合。兩個煙光薄連用,不僅是薄薄的煙光的描繪,也賦予了煙光裊裊娜娜的動態美。凄涼而壓抑的氛圍則頓然充滿了空間,再加上「暮天聞角」空渺而沉重的聲音的渲染,烘托出來的便是易安「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悲涼。易安的另一句詞「西風吹襯梧桐落,梧桐落,又還秋色,又還寂寞。」同樣採用了頂真的修辭,也同樣很美。「梧桐落,梧桐落」紛紛梧桐葉落飄灑之狀猶如盡在目前,梧桐葉之多可想而知,進而梧桐葉飄灑之亂可想而知,進而易安心之亂可想而知。再者,「梧桐落,梧桐落」它是有聲音的,因為是西風吹梧桐,梧桐葉又是乾枯的,因此這種聲音是充滿了秋天的韻致的。這裡渲染的是「靜」是蕭索的那種「靜」是無依無靠的那種「靜」是令人窒息的那種「靜」。第三,後一個「梧桐落」就猶如一個深深的嘆息。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式的嘆息,嘆息光陰荏苒,嘆息時不吾與。

   

用典

 

首先還是解釋一下什麼叫做「用典」。所謂「用典」就是化用古代人、事、物為自己的文章所用,或比喻,或指示與所化用對象相類似的情形。《文心雕龍》稱之曰「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的態度表明他是不喜歡用典這種辭格的。他認為詞有「隔」與「不隔」之分,「不隔」之詞往往深得自然之美,而「隔」的詞則往往不自然,有雕飾之嫌。用典這種修辭是被王國維看做詞人「掉書袋」用的,由此也就被劃分到「隔」的行列。筆者認為王氏的看法有些偏頗。倘若「用典」用得好是能夠為詞作增色的。首先還是以易安的詞句為例「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這兩句詞就用了兩個典故。「武陵人」相傳劉晨、阮肇二人在武陵溪遇見兩個仙女,應仙女之邀,這兩人就一起和仙女呆了半年。之後回鄉,發現舊時的人們都已離世,他們看到的是他們的七世孫。所謂「煙鎖秦樓」說的是,秦穆公的女兒弄玉嫁給了蕭史,這蕭史是一個很會吹簫的人,弄玉嫁給他後就專門學習吹簫,而且只模仿鳳凰的聲音。終於有一天被鳳凰聽見了,於是蕭史和弄玉就乘鳳凰飛升而去。為了能夠更好的說明這兩個典故的用意,筆者將原詩引用如下:

                          鳳凰台上憶吹簫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別懷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即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唯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時的易安在青州,她的丈夫趙明誠在任所。二人分隔兩地,從整首詞看來,不難發現易安對丈夫的思念,但更多的還是擔憂。她擔憂的是趙明誠的移情別戀。這裡大家就需要了解一個大背景。大家知道李清照終其一生沒有流下任何子嗣,古人云「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何況當時男子三妻四妾是常有之事,趙明誠也不例外。再加上李清照當時是人到中年了,美色自然已經開始消褪。因此獨居於青州的易安擔憂是不無道理的。一旦了解了這個大背景,我想這兩個典故的用意大家也都已經明白了。前一個就是要告訴趙明誠雖然你在任所的日子過得如同在仙境一般然而自己在青州的日子卻是度日如年。後一個則是說,「我」是多麼的羨慕蕭史和弄玉多麼希望「我們」也能夠像蕭史和弄玉一樣永遠廝守在一起。另外還有對丈夫的側面的暗示就是:恐怕你趙明誠已經和另一人乘著鳳凰飛升了,卻只留下了我在這裡「終日凝眸」。懲處。看到這些大家都會想起一句話叫做「只羨鴛鴦不羨仙」這是多麼閑適,多麼美好的一對情人!然而看到「當時只道是尋常」的時候不禁為之潸然淚下。這句話別緻之處在於它是詞人以今天的立場站在當時的情形上發出的一聲平和而無力的慨嘆。筆者認為於當時的納蘭而言「春睡」和「賭書」就是尋常。因為在納蘭當時的心中,他們永遠廝守在一起這是必定的,因而「春睡」和「賭書」也將是要永久持續下去的,對於「永久」這個時限而言,當時的「春睡」當時的「賭書」真的是太尋常了。然而我們還是不能忽略關鍵的一個詞「當時」那麼如今是怎樣的呢?如今是「誰念西風獨自涼」可見上天沒有給命途多舛的納蘭容若任何垂愛,這種「持續」沒能繼續。當面對著「誰念西風獨自涼」的時候,凸顯出來的是前後生活場景的強烈對比。此詞給閱讀者造成深深震撼的情感衝擊,筆者認為不再是氛圍的凝合那麼單一,更重要的是對比給你的劇烈感官差級體驗!「當時只道是尋常」言下之意不就是「誰能料到會是如今這個樣子呢?」因此筆者認為此句除了和「誰念西風獨自涼」形成對比之外,它的自身又是一個對比,只是它潛藏的比較深。這句詞對比的背後其實是納蘭的留戀,自責,悔恨,和無奈。

  誇張、比擬

 

誇張就是故意言過其實,對客觀的人或事物作擴大或縮小的描述。比擬就是根據想像把把物當人寫或把人當物寫,或把甲物當乙物寫,這種辭格叫做比擬。王國維《人間詞話》有云:「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筆者在讀詞的過程當中驚奇的發現「有我之境」和「物皆著我之色彩」大都有個藉助力。這個藉助力就是「誇張」和「比擬」。這兩種辭格常常前乙種將自己抽象的情感具體化,後一種就是自己主觀情感的伸延擴大。易安有句詞叫做「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這句詞表現是第一種情形。「人比黃花瘦」那該有多麼的瘦了?顯然是誇張了。易安不過是將「銷魂」這個抽象的情感感受形象化、具體化。告訴閱讀者「我」實在是太「銷魂」了,都已經「銷魂」到「人比黃花瘦」的境地了。馮延巳有句詞「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青蕪和柳都問起「我」的愁來了,是擬人無疑。青蕪和柳怎麼會問愁呢?這就是典型的移情。實際上是「我」愁,因而「我」看青蕪和柳似乎都知道了,從而來問「我」。這就把「我」的愁泛化到了周邊「我」看到事物身上,「愁」也就從作者身上脫離,遊離於整個意境之中,通過「擬人」從而能夠更好地感染閱讀者。


推薦閱讀:

對聯修辭手法
【修辭手法及描寫手法】

TAG:修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