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 | 太極推手的發勁七原則

一、力接原則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感知對方勁力變化和把自己的勁力施加給對方都是通過力接點來實現的。因此,在勁力運行與轉化過程中必須使力接點保持相對固定,同時使自己的勁力與對方的勁力始終保持一種良好的接觸狀態,也就是所謂的「沾、粘、連、隨」,這樣才能避免「頂、匾、丟、抗」現象的出現;也只有使自己的勁力與對方勁力保持連接並同步運行的狀態下發勁,才能使借對方勁力進攻對方或反擊對方成為可能,否則就根本談不上「借勁」。

二、中起原則

我們知道,勁力轉化點是勁力相互轉換的地方,如果進攻一方在此處發勁,就不能產生借得對方勁力的效果,而防守一方也不容易即時轉化進攻的勁力。這樣雙方就會出現僵持、頂牛的現象。也就是說,發勁的啟動點不能在勁力的轉換點處,而應該在勁力運行過程中的弧線上,這樣才更有利於發勁的啟動和運行。

三、加速原則

在推手過程中,雙方力接點處的相對勁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抵消的。而雙方力接點運行的橢圓形軌跡的勁力是兩人的合力,這個合力相對雙方來說,方向是一致的、速度是相等的。也正是這個原因,只有進攻一方加快自己勁力原有速度,使自己的勁力超過合力速度,這樣才能牽帶對方的勁力併產生借力效果。

四、偏向原則

在推手過程中,雙方力接點運行軌跡如果始終處在雙方勁力的有效範圍之內,並處於相對穩定的運行狀態,彼此進攻和防守相對都比較容易。因此,一方如果想進攻另一方,就要在發勁的同時改變自己勁力的原來方向,藉以使原來雙方合力的運行方向也發生改變,並帶動對方使其勁力方向發生相應變化,近逼或遠離其重力中心線,使雙合力仍在自己的有效範圍之內而脫離對方的勁力有效範圍,打破原有的相對穩定狀態,使防守一方難於化解進攻方的發勁,這樣才能達到敵背我順,進攻對方的目的。

五、針對重心原則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無論是招法的遠牽,還是勁力的近逼,都要針對對方的重心進行。一般情況下,可以採用棚、捋、采等勁法,使力接點遠離對方重力中心線;而採用擠、按、肘、靠等勁法使勁力近逼對方重心中心線,其出發點就是為了破壞對方重心的穩定性,使其身體失去平衡而招致失敗。

六、彈性原則

在太極推手過程中,自己的手臂與身體之間必須保持一定的距離,手臂與身體之間要一直保持一種彈性的棚勁,就像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之間存在著彈簧一樣。太極推手中的發勁就應該像把彈簧壓扁,然後再利用它的彈性把對方彈出去一樣,發勁的動作效果和彈性的大小就取決於你功力的深淺。如果對方發勁把你的棚勁壓扁了,那麼你一定會受制於人;同樣,如果你發勁以後,你的彈簧被拉直了,在你手臂與身體之間的彈性棚勁沒有了,你也一樣會受制於人。所以無論在發勁之前、發勁之後,還是在發勁過程之中,你身體中心軸與力接點之間的半徑雖然可以隨著雙方力量的變化而隨時發生長短的變化,但是在你的手臂與身體之間一定要保持一種可以伸縮的彈性。廣而言之,身體各個部位之間也都應該保持這種彈性,這就是傳統太極拳理論中所要求的「身備五弓」。

七、旋轉原則

力在同一平面沿弧線改變方向就是動作的轉,力在立體空間沿螺旋弧線改變方向則是動作的旋,旋轉即是纏絲,它是太極拳動作技術的精髓所在。在太極拳中,手臂原位向內、向外翻,即是轉;如果同時伴隨前後伸縮,就是旋轉,即是纏絲。身體原位向左、向右改變方向,即是轉;如果同時伴隨上下起落,就是旋轉,也是纏絲。腿部動作也是同樣的道理。正所謂「太極無處不纏絲」,太極是用纏絲理論來統領全局要求每一個動作的,這也正是太極拳與其他武術流派的根本區別。太極拳的動作之所以能夠產生「四兩撥千斤」的效果,也就是因為太極拳的動作是旋轉動作,是纏絲動作。在太極推手過程中必須使你的動作旋轉起來,努力做到每一個動作都要有纏絲勁。只有這樣,你的技術動作才符合太極拳的拳理、勁法的要求,也只有這樣,你才能夠逐步體會到太極拳作為一種武術流派所具有的獨特的精髓內涵。

推薦閱讀:

陳氏太極拳內勁精髓之丹田力/陳顏勝
孔子著《易經正釋》【太極、述聖講述】
太極雜說 93
從陳式太極拳的本質體悟其技擊要領

TAG:原則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