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級教師李玉宇:對「什麼是科學」的叩問和思考

有品質的公眾號!

只差一個指尖!

點擊上方「大科學家」關注我哦!

叩問·思考

作者:李玉宇(浙江省特級教師)

單位:溫州市甌海區教師發展中心主任

對「什麼是科學」的叩問和思考

什麼是科學?「科學」是日本學者西周時懋1874年翻譯法文science時生造的一個詞。隨著西學東漸,這個詞連同相應的知識、觀念、制度一起傳入中國。在現代語境下,它主要指自然科學。

要理解什麼是科學,就必須回到西方的語境中去,在西方發展史上,科學有兩個前後相繼的形態,第一是希臘科學,第二是近代科學。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在歐幾里得幾何學中),以及(在文藝復興時期)發現通過系統的實驗可能找出因果關係。」

希臘科學追求的是非功利的、內在的、確定性的知識,這一科學形態的典型代表是演繹數學、形式邏輯和體系哲學。近代科學著重體現主體性、力量性訴求,成為支配人類社會發展、決定人類為來命運的主導力量,其主要代表是實驗科學。希臘科學奉自然若神明,從未想對其進行操作和干預,而近代科學一反這種靜觀的態度,以征服和改造的姿態對待自然。

兩者相比較,如果說希臘科學是求真的科學,那麼近代科學就是求力的科學。關於希臘科學,亞里士多德說得很明白:「在各門科學中,那為著自身,為知識而求取的科學比那為後果而求取的科學,更加是智慧。」「如若人們為了擺脫無知而進行哲學思考,那麼,很顯然他們是為了知而追求知識,並不以某種實用為目的。」而近代科學對人類最深刻的影響是能夠轉化為技術,進而轉化為生產力,這種轉化的能力和傾向深藏於近代科學的內在結構之中,是近代科學的內在稟賦。

希臘科學的成果體現在哲學和數學上。亞里士多德把哲學看成是一切科學中最高級、最理想的狀態,這種科學理想,不只在亞里士多德那裡能找到,在他之前的拍拉圖、蘇格拉底那裡同樣能找到。也體現在希臘人特有的科學——數學那裡,集大成者就是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它不考慮知識的實用性和功利性,而關注真理的自主自足和內在推演。實驗科學的模式最早在物理學中取得成功,以牛頓力學為標誌,後來相繼在化學和生命科學中發揚光大。從19世紀開始,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陸續轉化為相應的技術,引發了相關的產業革命,兌現了實驗科學早期的求力理想。

當然,大規模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也引發了環境危機、生態危機,這是人類當前面臨的一大難題。為了解決這些難題,有必要關注另一個已經被邊緣化的科學類型,即博物學。所謂的博物學,就是指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生理學之總稱。

因此,我們可以用一種簡要的方式歸納出什麼是科學。如果把科學看成一個金字塔的話,應該構成這樣一個譜系圖:塔基寬大,是技術;塔中間,是博物學;塔尖小而精,是理性科學(即希臘科學)。

追溯科學發展的歷史,不難發現,西方科學發展的兩種主要形態:希臘科學和實驗科學,延續下來就是當代科學精神所要彰顯的兩種形態:邏輯的,實證的。

先來說說希臘科學的非實用性與演繹特徵。

關於希臘科學的非實用性,有一則故事可以很好地說明。這故事說的是:一位年輕人師從希臘數學的集大成者歐幾里得學習幾何學,問及幾何學的用處,歐氏勃然大怒:「給他兩個錢,趕緊讓他走,居然想跟我學有用之學,誰不知道我的學問是完全無用的。」希臘人何以認為無用的知識才是所要追求的呢?他們的回答很特別:一切真知識都必定是出自自身的內在性知識,來自外部經驗的知識不算真知識,只能算意見。在眾多的人類文明中,唯有希臘人一枝獨秀,提出知識的本質是非經驗的,從而發展出獨具特色的注重內在推理的演繹科學。在《理想國》里,拍拉圖借蘇格拉底之口特彆強調了科學的非功利性、純粹性,以及它對於追求真理的必要性,因為學習科學不是為了做買賣,不是為了解決具體的問題,而是「迫使靈魂使用純粹理性通向真理本身」。

而其他的古代文明,包括中國的古代文化,都有很強大的「學以致用「之傳統,強調學術、知識本身並無內在價值,只有工具價值。「學成文武藝,貨於帝王家。」讀書本身不是目的,是敲門磚,是進身之階。今天人們批評中國的學者缺乏」獨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其深層原因是,中國文化中缺乏「為學術而學術,為知識而知識」的精神,嘲笑無用的學問是「屠龍之術」,學以致用的傳統太過強大,嚴重地妨礙了我們理解科學精神的真諦。

再來說說實驗科學的實證特徵。

培根有一句名言:「知識就是力量。」培根對人類知識不能轉化為實際力量感到痛心疾首,在他看來,認識自然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造自然,這就為近代科學定下了一個基本目標。而征服自然的理想最終落實在實驗科學身上。所謂實驗科學,是指通過人為設置的特殊條件對自然過程進行干預,從而發現自然物發生變化的規律。

以拷問的方式對待自然,成為近代科學的一個基本態度。康德在其《純粹理性批判》里強調,近代物理學之所以取得這麼大的進步,關鍵是它「迫使」自然回答問題。也就是把事物抓起來,放到可以人為控制環境條件的實驗室里,按照人類的意志,按照人類希望達到的目標,來對它進行反覆的拷問,它不回答怎麼辦?給它一點顏色看看,高溫、高壓、高濃度、或者低壓、低溫、低濃度,總而言之,在一種非自然的狀態下,讓它吐露奧秘,告訴你它的規律。

追問和思考「什麼是科學」的問題,對今天的科學教育有三方面的重要意義。

第一、中國文化中既缺乏科學的基因,也缺乏科學素養發酵的土壤。從19世紀後期開始接受西方的科學,實則是時代大變故造成的被動、無奈之舉。驅使我們發展科學的仍然是富國強兵、民族振興這樣的功利主義動機,對真理的追求、對未知的好奇、以求知為樂趣的自由心態遠遠沒有被充分激活。要想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未來引領世界文明的發展方向,對人類做出較大的貢獻,就不能滿足於出於單純功利目的的學習和運用科學,而是要習得居於源頭處的希臘科學精神,使科學精神能夠在中華文化中生根發芽,否則,科學對於我們永遠只是達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工具,無法成為有獨立價值、自主發育生長的文化母體。

第二、發源於西方的近代科學在給人類帶來巨大力量的同時,也給人類造成了新的生存危機。這種危機最早被西方人意識到,迅即動員了自己文化傳統中的各種思想資源以化解危機。然而,單純作為手段和工具進入中國的科學,如同外來入侵的物種一樣,沒有天敵,沒有制約的因素,釀成了嚴重的危機卻無法動員自身文化中的資源以克制這種危機。而新頒布的科學課標,在原有的三維目標之外,增加了「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進一步捋清了科學教育改革的方向,注重從孩子開始,注重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培育深厚的思想資源。

第三、科學精神是一種特別屬於希臘文明的思維方式,科學就是他們的人文,理性精神是他們的生存狀態。作為近代科學要征服自然、解決問題的求力傾向,是在求真的基礎上衍變而來的,因此,求真才是它最本質的特徵。在教學中必須要把握好這門學科教學的真諦,是為了培養合格公民所必需的科學素養,這種素養純粹為著自身而存在的,而不是為了去問題而存在的,不要太過於被懂不懂這樣的實利所制約。基於這樣的認識,是否可以在更深層次上理解這門學科的性質:基礎性、實踐性和綜合性,以及「科學探究」對於培育科學精神的價值和意義。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繫,謝謝。

來源:浙江小學科學網


推薦閱讀:

面試不通過,只因囤乾貨,分析師需重視主動思考
喜歡看書的人和不喜歡看書的人收入差距大嗎?
漫畫《老夫子》里有什麼細思極恐的細節?
你相信頓悟嗎?

TAG:科學 | 教師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