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俄國芭蕾俄國菜

發信人: Hansel (hans), 信區: LES
標  題: 吃俄國菜,看基洛夫。
發信站: BBS 未名空間站 (Tue Jul 29 03:57:41 2008)

由於第一次嘗試俄國菜經驗不佳,朋友小菲拒絕再嘗試,直到前些日子要看聖彼得
堡的基落夫芭蕾舞團的表演,才主動提起要在看錶演之前吃俄國菜,於是我們浩浩
蕩蕩來到俄羅斯茶館(Russian Tea Room)。

俄羅斯茶館是俄羅斯帝國芭蕾舞團(馬林斯基芭蕾舞團的前身)的前團員於1927年
創建的,初衷是為紐約的俄羅斯僑民提供一個聚會場所,而後卻因成為娛樂界人士
光顧之地而成名。

經過幾十年的動蕩,1996年俄羅斯茶館被Warner LeRoy(1935-2001, 華納兄弟的創
始人之一Harry Warner的孫子)以六百五十萬美金買下然後關閉,令紐約上流社會大為
不滿。經過四年時間,花費三千六百萬的裝修之後,俄羅斯茶館重新開張,但卻遠不如
往日,在2002年七月宣布倒閉。

LeRoy死後,他的繼承人於2002年十二月以一千六百萬美金的價格將其產業賣給美國
高爾夫球協會,原計劃是將該地改建為一個餐廳和博物館用以展示各類高爾夫球紀
念品,但後來卻將起建築賣給RTR Funding Group。建築面朝56街的部分被重建,餐廳
方面卻未受影響。俄羅斯茶館於2006年十一月再度開張,它的內部裝璜和2002年關閉的
時候一模一樣。

小菲說,她上回吃的俄國菜就是在俄羅斯茶館倒閉之前,沒想到此次回來竟然欣欣
向榮,顧客一波又一波。

俄羅斯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它的料理自然也種類繁多,內容豐富。俄國菜的基
礎是從嚴酷氣候的鄉村發展出來的農家菜,結合了魚類、家禽、獵物、蘑菇、果子
和蜂蜜等等。俄羅斯盛產的農作物──黑麥、大麥、小麥、小米──為各類麵包、
煎餅、麵包酒、啤酒和伏特加提供了原料。以可貯存的產品、魚、肉為中心的燉湯和雜
燴味道濃郁。這些土產的菜肴佔據了俄國菜的一大部分,直到二十世紀。地處絲路北方
邊境,並臨近高加索、波斯、奧斯曼帝國,使俄羅斯料理的做法深受東方影響。十六至
十八世紀之間,俄羅斯國土的拓展為它帶來更多的精緻菜肴和烹飪技巧。熏肉、熏魚、
糕點製作、沙拉和綠蔬菜、巧克力、冰淇淋、葡萄酒和烈酒,都是這段期間從外國引進
的。

以伏特加暖身,在春天的紐約似乎有點誇張。不過它的烈度對於習慣於墨西哥龍舌
蘭Tequila和北歐馬鈴薯酒Aquiavit的我來說,並沒有太嚴重的衝擊。只是多喝幾杯,
可能會說起誰也不懂的俄羅斯語。

除了伏特加,俄羅斯最普遍的飲料大概是茶。十七世紀,茶從中國傳入俄羅斯,並
且在兩百年內成為最受歡迎的全國性飲料。俄羅斯至今仍是最世界上最大的茶消費
國和進口國之一。

牆上有許多俄國式茶炊(samovar)作為裝飾,我們點的茶卻是用普通茶壺泡茶袋上
桌。

一直以來,湯在俄羅斯料理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清湯、濃湯、麵湯、菜湯、谷湯、
魚湯、冷熱俱全。很小就喝過媽媽做的羅宋湯(Borsh),卻到很大才知道「羅宋」
(Russian)是「俄國人」的意思,羅宋湯就是俄國料理中的Borsch。羅宋湯的原料
通常是高湯、甜菜、番茄汁和各種蔬菜,例如洋蔥、白菜、番茄、胡蘿蔔、芹菜。
高湯一般是用羊肉製成,在放入原料的時候加熱。今天餐館用的是閹雞(capon)燉的
高湯。羅宋湯也可以做成全素,冷喝或熱喝,一般來說搭配白麵包和
酸奶(smetana)。

俄羅斯薄餅(Blini)經常在宗教儀式或各種文化的節慶中被食用。小麥薄餅在俄羅
斯最普遍,但它也可以用蕎麥或其它穀類作為原料。上面加奶油、酸奶、果醬或魚
子醬。Blin一詞來自古斯拉夫語mlin,意為「研磨」。俄羅斯薄餅對於基督教時期
前的斯拉夫人來說具有祭奠方面的意義,因為它是圓形而象徵太陽。來到我盤裡的
blini卻是摺疊式的,更像法式薄餅。深紅的顏色來自紅甜菜(red beet),裡面包
羊奶乳酪。

魚在俄國革命前是重要的料理,特別在東正教會裡的齋戒日,類似天主教在周五不
吃肉而吃魚的習慣。戲前套餐的五道主菜選擇中有兩道是魚類,其中遍布西伯利亞
的冰魚(Arctic Char)下墊蘆筍,上鋪chanterelle蘑菇,以優雅的姿態呈現於我們眼
前。

傳統俄羅斯料理中,肉類菜肴的三種基本做法為:(1)在湯或粥里煮熟的大塊肉,作
為主菜或冷盤點心;(2)副產品如肝臟之類,在鍋里和穀類燒熟;(3)整隻動物(例
如鳥),或它的一部分(例如腿),或一大塊肉(例如臀),用大盤子放爐里烤熟。

香嫩無比的法國春雞火烤肉串(Chicken Shash lik)、和紅椒口味藜麥、藥草奶油、
小胡瓜等等一起上桌的烏克蘭基輔雞,應該屬於第三類。

人在紐約,不到俄羅斯也能嘗到俄國菜,不到聖彼得堡也能看到基洛夫。City Center就
在茶館後兩條街,實屬方便。肚裡裝著俄羅斯茶館的菜去看基洛夫,似乎對遠道而
來的外賓多表達了幾分敬意。

小菲說,她的人生一大夢想就是到列寧格勒看芭蕾,雖然對地理沒有概念的她大概
連列寧格勒在哪裡都指不出來。其實列寧格勒就是沙皇彼得大帝創建的聖彼得堡
(St. Petersburg),第一次世界大戰因為聖彼得堡(Sankt Peterburg)這個名字
太「德國」而改名為聖彼格勒,1924年列寧逝世之後又改為列寧格勒,直到1991年
才改回聖彼得堡。

隸屬俄羅斯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Mariinsky Theatre)的基洛夫芭蕾舞團(Kirov 
Ballet ),是歷史上最著名的芭蕾舞團之一,原名為帝國芭蕾舞團(Imperial Ballet
),二十世紀初改名為馬林斯基芭蕾舞團(Mariinsky Ballet ),革命家基洛夫(
Sergei Kirov, 1886-1934)遭暗殺之後又改為基洛夫芭蕾舞團。共產黨下台之後,芭
蕾舞團恢復原名馬林斯基,但該團仍以基洛夫芭蕾舞團的名字在國外巡迴演出。

芭蕾這門藝術起源於十七世紀,那時候舞蹈家們只是在歌劇場景之間的間隔出來娛
樂觀眾。這些短巧的舞蹈越來越受歡迎和關注,直到它們發展成自己的一門戲劇形
式,有了標準化的動作和其它確立起來的風格規範。1661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創
建了皇家音樂舞蹈學院(Acadmie Royale de Musique et de Danse),使巴黎成為學
院派芭蕾舞的中心。義大利舞蹈家們也發展出他們自己的風格和態度,法義兩派繁盛於
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初期。隨著時間流逝,俄羅斯結合了義大利派的力量與熱情和法國
派的柔和與流暢,成為芭蕾舞的國際中心。

這一場節目是佛金(Michel Fokine, 1880-1942)專場。百年來,佛金通過他被反
覆表演的舞蹈作品得以永生。

被喻為「現代芭蕾之父」的佛金誕生於聖彼得堡,1889年進入皇家芭蕾舞學院。1898年
佛金加入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芭蕾舞團並和著名的安娜·帕弗洛芙娜(Anna Pavlova, 
1881-1931)合作。1902年,他成為該團最年前的教師。馬林斯基的頭兩年,佛金考慮
過放棄芭蕾。他認為當時的芭蕾太著迷於技巧和體操表演,並且太專註於腿而忽略了身
體的其它部分。

他教學生們挑起觀眾的靈魂和情感而不單是他們的眼睛。整個身體,不光是手,都
應該被用於情感的表達。佛金不贊同反覆使用現成的舞步、短裙和粉色舞鞋,認為
我們應該仔細考查劇中展現的國家之歷史背景和特色,而舞蹈隊伍應該能夠傳遞情
感而不只是一種檯面上的裝飾。他相信我們應該嘗試將音樂、布景和舞蹈和諧地融
合在一起。

1918年的俄國革命迫使佛金一家人離開俄羅斯。他們到北歐巡迴演出,在丹麥停留
了一陣子,最後在1919年八月應Morris Gest之邀抵達美國參與《愛芙羅黛蒂》(愛神
Aphrodite)的製作,為其中的「酒神節」(Bacchanal)編舞。

1920年代在美國,佛金為百老匯大小劇場編舞,在各大開幕式、義演會上表演。佛
金的兒子說這些年是「蹉砣歲月」,浪費了佛金的才華。1936年,《紐約時報》的
舞蹈評論家John Martin描述佛金在美國的活動,說那「好比讓貝多芬教鋼琴而不讓
他作曲」。

紐約地區的觀眾非常支持佛金,1930年代和妻子Vera的幾次演出都很成功,1937和
1938年他們在長島Jones Beach的劇場吸引了大群觀眾。由於資金不足和年邁的原因,
1930年代中佛金便放棄了創辦芭蕾舞學院的想法。

1942年夏天,佛金在墨西哥城編排《木馬屠城記》(Helen of Troy)的時候傷了腿
而回到紐約,因肺炎於8月22日辭世。世界上十七個芭蕾舞團同時演出他的《仙女們》
為佛金追悼。

佛金的舞蹈哲學被總結在他的《五原則》(Five Principles,1914)內,推動了芭
蕾舞的改革,並應用在他1900年代的創作,包括今晚即將開演的節目,即《仙女們》、
《玫瑰花魂》、《天鵝之死》和《天方夜譚》。

《仙女們》(Chopiniana,又名 Les Sylphides)是根據波蘭作曲家蕭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最著名的幾段旋律編排而成,沒有特定的故事,但是每一個場
景都如詩如畫。

《玫瑰花魂》(Le Spectre de la Rose)是又一部由詩激發的獨幕芭蕾舞。德國作
曲家韋伯(Carl von Weber, 1786-1826)根據法國詩人(Théophole Gautier, 1811-
1872)的同名詩芭蕾舞創作音樂,佛金為詩樂配上舞蹈。故事中,一朵玫瑰在前夜將她
舉在手中跳舞的女孩入眠之後造訪她的夢,並與她共舞。原詩是玫瑰花魂的自述,舞和
詩都如情人深情的表白:

我是你昨天在舞會上佩戴的玫瑰之魂……我的墳在你胸口,而在我的墓碑上,一個
詩人給了他的吻並寫道:「這裡躺著一朵羨煞所有國王的玫瑰。」。

最早飾演花魂的尼金斯基(Vaclav Nijinsky, 1889-1950)以如飛如翔、無重力的
跳躍成為傳奇,至今仍無人趕上他在《玫瑰花魂》中的成就。尼金斯基三十歲時精神分
裂症病發,之後再也沒有返回舞台。由於《玫瑰花魂》中的最後一幕是花魂從窗口躍出
,後人說尼金斯基那一躍是「躍向瘋狂與死亡」。

《天鵝之死》的音樂來自聖桑(Saint Saens, 1835-1921)的《動物狂歡節》(Le 
carnaval des Animaux, 1866)中《天鵝》一段,舞蹈的誕生卻來自別處。1905年,舞
蹈家安娜·帕弗洛芙娜被她在公園裡看見的天鵝萌生靈感,請佛金為她編舞,當時佛金
正在家中彈曼陀林版的《天鵝》,正好也讀過英國詩人丁尼生(Alfred Tennyson, 
1809-1892)的詩《天鵝之死》,腦筋一動,短短几分鐘內就把舞編好了。

此後,聖桑的音樂和佛金的芭蕾便緊系對方,《天鵝之死》也成為的帕弗洛芙娜的
終生曲目。帕弗洛芙娜五十歲生日前幾天因肺炎逝世,據說她辭世前要求將天鵝的
服裝拿在手裡,叮嚀道:「最後一個小節要輕輕彈奏。」

最後一個節目是《天方夜譚》(Scheherazade),由於場面浩大,舞檯布置用掉將
近半小時。觀眾們正開始露出不耐煩的表情,布幕被拉開,大家看見豪華、絢麗、
繁鬧的波斯國王后宮,馬上忘記漫長的等待,興奮地鼓掌。《天方夜譚》的音樂是
俄羅斯作曲家李姆斯基-柯薩可夫(Nikolai Rimsky-Korsakov, 1844-1908 )於1888年
創作的標題音樂交響組曲,帶有俄羅斯音樂的兩大特點:閃亮、
華麗、多彩的配器,以及對東方的興趣。

對我來說,習舞之後,雖未嘗試芭蕾,卻發現芭蕾不再遠若仙境。所有的舞蹈都是
和重量與平衡打交道,用身體在空氣中雕刻,在有限的空間里創造無限的畫面。而
佛金和基洛夫芭蕾舞團的成就使我更加相信詩歌樂舞的不可分割,以及一個藝術家
需要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任何藝術形式歸根結底都需要靈肉合一,廣學多思,勤練
苦習,才能達到最高境界。
--

推薦閱讀:

TAG:俄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