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並不是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才是他叛變的真正原因
06-02
漢奸一詞出現的比較早,來源處於也很廣泛,但實際意義都大同小異,原指出賣漢族王朝的國家利益的人,而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引申為出賣整個中華民族利益的敗類。倘若一個人被攤上「漢奸」的罵名,即使時有翻案,但是這輩子下輩子,所有的輩子都無法翻身了。崇禎朝的大太監曹化淳品性賢良、精通詩畫,後來因為謠傳而被誣告「開門迎賊,賊入城,挺身侍從」,雖然得到清廷官方的澄清,可是仍然被漢人不恥,臨終前忿恨不已,留下多篇詩賦明志。而明末重臣吳三桂卻主動投身於這混亂泥淖中,不顧身後名節,留下明末第一漢奸的惡名。
「吳三桂為人狡詐多變、心計深沉,出生於軍事世家又極富政治鬥爭經驗,常使自己處於明末清初大量歷史事件的緊要關頭,並在其中扮演著勝負手的角色。 從崇禎十七年京師被圍由山海關逡巡不入間接導致明亡,到轉變政治立場投靠清軍擊潰大順政權,又接著對抗南明、絞死永曆帝,徹底滅亡明朝,最後擁兵自重、起兵反清,吳三桂幾個人生節點的所為一步步推動並見證著歷史的發展。而隨著吳三桂醜陋一生的覆滅,歷時數十年動蕩不安的中華地區才最終走向安定。 崇禎十七年初,農民軍李自成宣布東征北京。三月五日,形勢惡化,朱由檢立即下令命吳三桂火速率軍入衛京師。吳三桂徘徊推阻多日,三月十九才抵達山海關,而庄烈帝已於此日凌晨在煤山自縊赴國。吳三桂自幼從軍就一直在遼東守御國門,歷經明金之間多次大戰。崇禎十五年的松錦之戰徹底失敗後,明朝已沒有任何能力再組派大軍援助遼東,唯獨吳三桂一軍較為完整,明朝只能依賴他來主鎮遼東。吳三桂投降清軍之後打著「復君父之仇」的旗號博取了漢族的廣泛同情,與南明政權藕斷絲連,甚至曾言「不忍一矢相加遺」,這番舉動為其洗刷勤王不利的罪名和拉攏大明遺老遺少發揮了關鍵的作用。在倘若此時就以「漢奸」之名冠於吳三桂,恐怕後世會將其描述為繼洪承疇之後的又一悲劇人物。然而吳三桂終究還是吳三桂,他接下來的態度行為轉變也坐實了「漢奸」一名。
滿清自入關定都北京以後,清廷對吳三桂外示優寵,內存猜疑,常常利用其對於農民軍的怨恨來攻擊農民軍政權,雖然讓其保留了一支部隊,可每次都是隨軍征伐,相互鉗制,很少能夠獨領一軍。吳三桂見此便見風使舵,稱朱由檢為故主,表明心意「矢志新朝」。順治十四年,即庄烈帝殉國十三年後,清朝封吳三桂為平南大將軍,南征雲貴,攻打南明最後一個永曆政權。吳三桂攻伐永曆政權的行為也使漢人意識到他的真正面目,吳三桂的心中已徹底將大明拋之腦後。順治十七年,清廷決議裁撤綠營兵五分之二,吳三桂此時就已經懷有二心,羽翼漸滿不想長期依附滿清,手下副都統楊珅看出吳三桂想擁兵自立的心思,就勸說其「除由榔絕人望」,於是吳三桂就以雲貴未平為由拒絕裁軍。自清軍入關後鏟滅大順政權,緊接著消滅張獻忠後,農民軍意識到此時只能聯手南明抗清,朱由榔也就成為漢人名義上的皇帝。吳三桂想取明代之,前提就是除掉朱由榔這一阻礙,然後再蓄意挑起滿漢民族矛盾,漢人若反只能選擇吳三桂這股最大的漢族力量。
此時的吳三桂早就不再是一方將帥,更是一個薄情寡義、陰冷自私的政治家。 順治十八年十一月,吳三桂率軍進入緬甸。康熙元年四月,吳三桂用弓弦勒死永曆帝父子,永曆母妻自殺,至此大明朝徹底滅亡,清廷完成中華地區的統一。此後吳三桂「假濬渠築城為名,重榷關市,壟鹽井、金銅礦山之利,厚自封殖」,「貨財充溢,貸諸富賈,謂之『籓本』」,挑選農民軍中建勇士卒,選拔將帥世子作為儲蓄軍官,收租納稅,開藩設府,聲望達到極點,事實上已經形成軍閥割據之勢。 康熙十二年春,清廷下令削藩,吳三桂趁此起兵反清。吳三桂初期打著「興明討虜」的旗號,妄圖激起漢人的民族情緒,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可事與願違。吳三桂殺害永曆帝之事歷歷在目,漢人早已將其設為大漢奸。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從轉亂到安寧已久,清廷又採取了非常有效的措施來緩和民族矛盾,漢人早已不願意再生動亂,因此長江以北沒有漢人響應吳三桂。最終吳三桂被清軍擊破,於康熙十七年三月在衡州倉皇稱帝,「竊號自娛」,五個月後便勢窮病死,手下部將隨後也都被清軍剿滅。推薦閱讀:
※滿清亡明:崇禎皇帝、李自成、吳三桂誰的責任最大?
※[轉載]理性評說吳三桂
※陳圓圓:一曲亂世悲歌
※吳三桂背叛忠孝 貪戀女色
※明朝五大將領降清:尚可喜全家赴死盡忠,吳三桂因袁死而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