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培訓資料之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行為問題及教育)

對於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以及教育對策,需要考慮兩個問題:第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著重點到底在哪裡?在當前教育和社會日益發展的大背景下,教師應該用什麼樣的學生觀看待學生。只有使用一個正確的學生觀審視今天的中小學生才能為文化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二,面對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如何給予一個良好的一個教育和矯正。一、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行為問題及其原因(一)學習問題問題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厭學)、多動或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壓力、考試焦慮以及學習困難等。1.學習動力不足(厭學)目前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存在著厭學情緒較強,學習動機不足的現象。面對這些問題,教師需要去了解,學生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厭學的情緒的存在。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師的教育方法上存在著問題。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上分析會發現,有些學生在學習上的成就感或者說成就動機不足。有的學生學習成績差就可能會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和指責,時間久了,他們在與學習相關的成就動機上或者成就感上比較的薄弱。可以想像對消極情緒的學生是很難燃起他對學習的興趣。當面對這類學生是教師就應該去激發他們的成就感與成就動機,這是非常的重要的。有些學生現在看起來存在有比較強烈的厭學情緒,但是他們潛在的擁有一種強烈的想要學好的動機。只是因為以前跟學習相關的很多經驗,都是消極的,所以他們在學習的時候,這種積極的動機就得到了抑制。那麼我們要在中間要看到的是,儘管這些學生成績不好,但是他們仍然有強烈想要學好的動力,因此要求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帶學生,既要知道他今天所存在的問題所在,更要看到他還有一種想要改變自己,要求上勁和進步的內在動力。這是一種很重要的觀點。2.多動或注意力不集中有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表現較為明顯,就是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存在著多動,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等等這樣的一些問題。遇到這樣的問題就要求教師對現象進行分析,看看這名學生是真正多動症,還是只是簡單的活潑好動。輕易地給學生貼上「多動」標籤,對學生來講,可能就會產生非常大的一個負面的影響。有很多情況是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內容不感興趣。這二者之間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強調,教師不能隨便給學生貼標籤,因為一旦 家長從老師那裡獲得了這種信息,家長會很緊張認為自己的孩子有多動症,會帶著他的孩子到處去求醫問診。在這個過程當中,如果 家長或老師不能給予孩子非常恰當的教育,這個學生對自我的評價變得越來越糟糕。所以有時教師想去幫助學生,但是最後可能會適得其反。(二)交往問題問題表現為,不能正確地與異性、父母 和老師進行交往。學生會面臨很多交往問題:如何與同學進行交往,如 何與老師交往,如何與家長進行交往。進入中學學生會更多面對如何與異性交往的問題。這些都是目前比較普遍心理行為的問題。這些交往方面的問題是一種發展性的問題。所謂的發展性的問題是指說學生在發展過程當中,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的時候,會出現一些跟這個年齡階段相匹配的特定心理行為問題的,並沒有達到障礙的水準。那麼這種發展的問題,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有可能會出現。(三)情緒問題問題表現為,不能合理地將自己的負面情緒進行宣洩。目前有一部分中小學生存在的情緒方面的問題。比如說當他在跟同伴或者跟老師交往的時候,他受委屈,感受到了壓力,但是這些學生不知道如何用合理的方式釋放這些負面情緒。有的學生就用壓抑的方式,讓自己把這種憤怒的情緒壓抑下去,最終有一天就會爆發,莫名其妙就亂髮脾氣。案例一一個初一年級的學生平時學習很好,但是他有一次跟數學老師發生非常強烈的言語上的衝突。起因是這樣的,數學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問到,今天還有哪一些同學沒有交作業。然後把沒有交作業的學生名字,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了一下。這名學生也在老師點名的名字之內,他當時就站起來了,沖著老師就喊: 「我只是沒有交作業,但是我的作業已經寫完了!」老師說你的作業儘管寫完了,但沒有交上來,所以我點你的名字也是沒有錯的。這個學生他就感覺到,老師冤枉了他,覺得很委屈,於是就跟老師發生了更強烈的言語衝突。下課後,老師把他帶到辦公室,他繼續跟老師出現言語衝突,甚至最後他開始推老師,出現了體上衝突。這件事情發生以後,這位原來的優等生的數學成績一落千丈。分析:案例中的這個學生雖然學習成績很好,但他從來就不知道如何宣洩負面的情緒。這次跟老師的衝突,導致在後來上數學課的時候,一直存在著一些負面的情緒,不再願意去接觸數學老師,他的數學成績也是因此一落千丈。在這個個案當中,學生存在的問題有一些是跟自我相關的,有一些是情緒方面的。如果學生有了壓力的情緒而不知道如何去宣洩,這是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幫助學生,面對自己的情緒,合理地宣洩自己的情緒。教師可以告訴學生,當有一些負面的情緒,無法宣洩出去的時候,可以找一些人去交談,比如說找父母,找知心朋友,找老師都是很好的選擇。(四)自我方面的問題問題表現為,自我評價低(自卑或自負)、以自我為中心。1 、自我悅納能力不足自我評價,自我悅納,自我接受,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不論是在小學還是在中學,自我問題都是跟學生的心理行為問題緊密相關。那麼在自我問題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學生的自我悅納的能力。既包含了是欣賞自己優點,也包括接納自己的不足,這兩個方面缺一不可。案例一中的這名學生的一部分問題是屬於情緒方面的,另外一方面,還有這名學生對待自我的問題。上面提到的那名學生雖然從小學習很好,但是他無法接受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他,因此他的第一反應就是反駁老師,在這樣一個反應的推動之下,他就跟老師發生了言語上的衝突。這位學生跟數學老師發生了衝突之後,曾經跟他的媽媽說,不想去上學。他事後非常地後悔,他覺得自己是一個好學生,我不應該說,「不去上學」,因為作為一名好學生不去上學是一件非常丟臉的事情。通過這些對這些事實進行分析可以知道,這個學生羞於接納自己身上的不足。他覺得當自己有一些不好的方面呈現出來的時候是對他自身的一個否定,他不願意去面對。這時他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迴避。這類學生不願意去欣賞、接納自己身上的優點,同時也不願意去欣賞接納他自己身上的不足。當他們講到自己的優點時候,他總是用否定的態度,看待自己的優點,他覺得別人誇獎他是有目的的,並不是因為他做得好。同學在一起比較的時候,他們更多看到的是,別的同學比他強的方面,他無法看到自己身上一些閃光的地方,無法看到自己身上一些優勢的地方。這些學生為什麼會這樣來看待自己呢?這與他們從小到大,他的父母,他的老師去評價他的方式,是有很大的關係。因此,這裡還要再次強調,不論是「好」學生還是「差」學生教師在看待他們的時候,既要看到他們存在的問題,同時更要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如果我們只看到學生身上的問題,只想到從問題的角度解決問題的時候,就像是盲人摸象一樣,只摸到了大象的腿,摸到大象的尾巴,而沒有摸到整隻大象。案例二一個初中生,他最初在小學的時候,學習成績很好,而到中學之後,學習成績開始下滑。同時他跟同學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他的心裡非常地難受,不知道如何去面對這個狀況。這是他人生上第一次小小的挫折。在初二上學期有一段時間,因生病在家裡休息了兩三個星期,當他再回到學校的時候,正好趕上學校裡面體育測試。這個學生比較胖,因此在體育測試中,他的笨拙的動作,引起了周圍同學的嘲笑。這對於這個學生,這是他第二次打擊。他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他就採取了一種消極的應對方式,開始上網聊天,在網路裡面尋找當年他在學校的時候那一份成就感。這時父母看到孩子上網聊天,上網玩遊戲,是分擔憂,於是就把這個情況,告訴了學校的老師。學校老師觀察發現這名學生狀態確實不好,就建議父母,把這個學生去帶到其他的心理的機構裡面,接受心理治療。第一次在醫院裡面,頭一個月當中,孩子適應得也很好,因為這個學生本身有很多的優點,比如,善良,關心別人等等並且由於在那個醫院裡無法接觸到網路,他的上網行為也得到了暫時的抑制,但是他核心的問題也就是自我的問題並沒有得到的解決。因此,當他回到家裡面對真實的生活環境之後,又開始上網。而當他回到學校之後,他發現,同學用異樣的眼光來看他,同學悅納的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於是他更沉迷於網路的世界。於是他那麼父母再次把他送到醫院裡面,這次他開始出現很強烈的反應,他開始絕食,最後出現了自殺的意圖,只好最後把他從醫院送回家裡。以後他根本不敢去出門,他更不願意回到學校,他每天只能在網路裡面,尋找他當年在學校裡面所獲得的成就。分析:當學生有了心理問題接受心理諮詢是可以的,但是關鍵是在心理諮詢的過程當中,如何去幫助學生。如何看待今天的問題,如何看待他的優點,如何去提升他的自信,自我價值,最終達到改變他的上網的這樣一個目的。但是遺憾的是在案例二中,在接受心理諮詢的過程當中,心理師只是單純幫助這名學生解決他的上網問題。於是這個孩子一次又一次的被貼上標籤,他被認定為一個有問題的學生。但是上網的背後的核心的原因,學生的自我價值,成就感,並沒有得到解決。因此這樣的治療只能使他的上網的行為越來越嚴重。這個案例其實給我們非常多的啟示,它在告訴我們在面對一個學生的上網的行為,或者其他的問題行為的時候,一定要去判定,他這個行為背後的核心的問題,到底是什麼?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這個案例當中,如果教師和家長能夠做到去提升學生自我價值的,去幫助他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去幫助他欣賞自己優點,那麼他的自信心就會提升,他的內在改變的動機就會得到增強。老師們可以想像這樣的一幅畫面,最初所有的學生一同往前走,每天成長。某個學生當走到一個地方的時候,他站住了,因為某些問題的出現他不再往前走,對於案例二的那名學生來說這個問題可能就是上網的問題,不被同學接納的問題。但是在一次一次的教育當中,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不但不能繼續往前走,反而站住了,然後蹲下來,最後他癱倒在地上。他沒有勇氣去看一下周圍的環境,他沒有勇氣去邁出去,因為他覺得自己非常的糟糕。如果這時候教師和家長希望他站起來,採用一種教育動用外界的力量把學生往上拉,但由於他內在的問題沒有解決就會出現教師和家長拉得越緊,學生吸在地上的力量就越強,他沒有動力,他沒有勇氣,他沒有力量站起來。因此在教育當中,教師一定要去激發學生內在的動力,讓學生看到自己身上的優點,讓學生看到自己身上的潛能。當學生看到自己身上潛能和優點的時候就會意識到:儘管今天我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我仍然身上有很多的優點,我欣賞我這樣的一些優點。當他認識到自己這些優點的時候,他就有勇氣去坐起來,他就有勇氣去面對他的問題,他就有勇氣去解決他的問題,這就是教師在教育學生的時候,應該具備的一種學生觀。2 、自我評價能力不足每一個學生自我評價的時候,都有一套標準。教師要教會學生,不要把別人對他的評價,作為自我評價的唯一標準。就是說教師要教會學生客觀的評價自己,可以將他人的評價,括父母、同學、老師作為自我評價最主要的標準,但是不能作為唯一的標準。(五)行為問題問題表現為,說謊問題、攻擊、逃學、違反紀律、網路成癮等。那麼第五個方面的問題,我們說是行為問題,這個行為問題包含的內容很多,比如說撒謊的問題,比如說功績的問題,比如說網路成癮的問題。以上的這五個方面的心理和行為問題,涉及到一個學生觀,教師要將學生看成是一個完整的人,不僅僅看到他們的一個不足,還看到他們優勢。認識到,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這儘管他今天會有一些問題,但是他仍然是獨特的,他仍然具有非常強的潛能。因此,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把學生的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莊子《逍遙遊》談到了,他說北海有一條魚名字叫鯤,在海裡邊游來游去,有一天鯤意識到,它不僅僅只是在大海裡面遨遊,它還有可能變成大鵬展翅九萬里。當這一隻鯤意識到有可能變成大鵬的時候,真的有一天,就變成了大鵬,它就不但能在大海之間遨遊,它也能在大海和天空之間自由地來往。事實上我們的學生也可能今天是鯤,也可能他們連鯤都談不上,但是我們怎樣能判定他們將來不會成為一隻大鵬?教育的主旨就是去讓每一個學生內在的潛能充分地發揮出來,每一個學生內心裏面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隻大鵬。案例三一個中學生,他平時學習成績很差,從小學開始,成績就非常得糟糕,那麼他的父親,是一家公司的老總,父親跟孩子之間關係一直不是很好。有一次在整個全家吃飯的時候,孩子就當著所有人的面對他的父親說,爸爸你知道,我這次考試考了 70多分。對這個學生來講, 70多分已經很不容易了,因為他原來只是考 60分,或者是不及格。他說這樣的話的目的是希望他的父親能夠當著全家人的面肯定他,但是遺憾的是,父親當時心情很糟糕,所以父親就指責說,你還好意思說呢,我的臉都讓你給丟盡了!聽了這句話後,孩子內心當中的一些希望變好,希望進步,希望能夠被成人所認可的那種動機完全泯滅掉了。自此,孩子再也不跟父親說話了,過了幾個星期,從家裡搬出去,後來他就輟學。分析:案例三中的學生他希望得到父親的一個認可,他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夠被父親看到。如果父親選擇相反的反應的話,那麼這個學生肯定不是現在這樣的一個狀況。有一個學生很令老師頭痛,這個學生他敢跟老師對著干,他敢跟老師拍桌子,他敢跟老師吼,而這些行為是別的同學都不敢做的。因此他的同學都很羨慕他,佩服他,崇拜他。但是這名學生本身並不開心,反而覺得心裡非常痛苦。他說我多希望,我的班主任老師,能沖我笑一笑,他說我的班主任老師看我那個眼神,就像一把利劍一樣,把我的心都給刺穿了。從表面上看這樣的一個讓老師很頭痛的學生,似乎他的身上出了問題的之外,沒有別的優點,但是他渴望 能夠被老師接納,他渴望能夠變好,他渴望自己能夠回到主流的班級當中,渴望自己能夠成為一隻大鵬。他的身上有很多優點,只不過這些優點被老師忽略了。因此,教師不僅看待學生的問題所在,還要看到他們優點所在,每一個學生,都有潛能,能夠充分地發揮出來。當教師只有樹立了正確的學生觀以後,教育才能真正地落到實處,否則地話,都只會是事倍功半。付出了很多的努力,但是沒有效果。二、對學生心理問題的矯正當教師有了正確的學生觀,如何才能像中醫一樣,在教育學生的過程當中,能夠透過他們的問題行為,看到背後的核心的問題所在?像中醫一樣點中要穴,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這一點的話,老師要了解一個理論——冰山理論。冰山理論把每個學生的內在心理狀態,比喻成是一座冰山。如圖 1 所示。圖 1 冰山理論這個冰山最上面那一層,是行為,比如撒謊、攻擊、網路成癮等。教師在看待行為的時候,首先要有一個正確學生觀。其次,要透過行為,看到內在的心理本質。教師要從最底下的層次一一地往上看。(一)渴望層冰山的最下面的那一層是渴望,這個渴望就是學生的「要穴」所在。渴望包括說被關注的渴望,被愛的這個渴望,等等。1 、被關注的渴望每一個學生都希望,被別人關注。關注可以分為三種關注,第一種關注是積極的關注,如教師或家長的表揚和肯定;二種關注是消極的關注,如教師或家長的否定、批評、指責、打罵等。第三種「關注」是沒有關注,典型表現就是教師與家長對學生冷漠。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通過多項研究發現在這三種關注中,積極關注對學生是最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消極關注產生的是負面的影響;但是最糟糕的卻是第三種——沒有關注。對學生的冷落產生的負面影響最大。例如,學生經常撒謊。其中有一部分學生撒謊的原因是試圖通過這種行為,來引起老師或者父母的關注。當學生希望得到這種關注的滿足的時候,就可能會運用撒謊行為甚至其他的攻擊行為。這裡要想解決學生撒謊行為,使用打罵的方法是沒有用的,因為這樣做是給他一個消極的關注。所以最好的方法教師和家長理解學生的渴望,在平時就給予學生積極的關注,杜絕學生的撒謊行為。前面提到的令教師頭痛的「後進」學生,曾說,希望老師們對他笑一笑。實際上這是表明,他希望老師能夠積極地關注他,而不是一味用消極的方式來關注他。2 、歸屬感的渴望第二個渴望是對歸屬感的渴望。每一個學生都渴望感受到自己歸屬於某個群體。案例四一個初二的女生 ,當她升入初中進入一個新學校時出現了一個行為問題。她私自拿了別的同學的一樣東西,這個行為被老師和同學界定為偷。從此同學開始排斥她,老師開始批評她。第一次這名女生的她的歸屬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她覺得這個班級不再需要她,不再接納她。因此她很痛苦,在這時隔壁班有一個男生,卻對她很好,支持她,鼓勵她,她就對這個男生有感激,感謝,進而轉為愛。但是這時,這名男生卻又對她若近若離。第二次這名女生的這個歸屬感受到負面的衝擊。因此她的內心裏面出現了很多的負面的情緒,她覺同學都不喜歡自己,開始懷疑所有人都不能接納自己。當她在初中這個特殊的年齡段的歸屬感受到兩次衝擊,心裡出現了逆反的情緒。她反而發誓一定要找到一種歸屬感,一定要找到一個接納自己,愛自己的地方。她最後和社會上一些不良少青年走到了一起,當她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感覺到了歸屬感。他們非常地接納她,並且很鼓勵,支持她。但是在她跟這個團體就沾染了很多的不良的行為,為了抽煙,喝酒,她就從家裡面偷了父母的錢。分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到,這個女生她從最初可能由於一念之差私自拿了別人的東西,到後來她跟社會不良青少年走在一起,而故意地去拿父母的錢,並且抽煙、喝酒,她的不良行為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但是在這個表面問題下的核心問題在哪兒?核心問題就是她失去了歸屬感。當學生出現了行為問題,首先,教師要批評,讓他了解這樣做是不對的。其次,更重要的是教師不能因為學生出現這種或那種的問題就放棄他。畢竟中學生還是一個未成年人,他們的心理並沒有完全成熟。教師要允許學生犯錯誤,要將他們的錯誤行為,跟他本人區分開。批評學生的錯誤行為,但是仍要接納學生,愛學生。這是學生會在老師那兒獲得歸屬感,能在同學之中,在班集體之中,獲得歸屬感。就不會再校外去尋求一種歸屬感。案例四中這位女生錯誤行為的要穴,就是這個歸屬感的渴望。還有一個要穴在裡面,我們是否在看待學生的錯誤的行為的時候,能夠把這個人跟行為很好地區分開,那麼如果能夠做到這兩點的話,那麼我們說去轉化這個學生行為的時候,就真正能夠做到事半功倍,那麼這是第二個問題。渴望,渴望當中的第二個方面,歸屬感的一個渴望,歸屬感的需要。3 、安全感的渴望第三個渴望是對安全感的渴望。對於很多離異家庭的子女,他們會感覺到被父母所拋棄,於是這些學生會有一些強烈的不安全感。當他們有了強烈的不安全感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問題的行為。他們希望這些問題行為,能引起父母的關注,引起老師的關注,引起同伴的關注。當他們得到了這些身邊重要他人關注的時候,就會感覺到自己沒有被拋棄。今天的學校里有很多來自離婚家庭的學生,教師要做的就是了解他們內在心裡感受,給與更多的關懷。4 、獨立的渴望第四個渴望,是一種對獨立的渴望。初中生包括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屬於半成人期半兒童期,他們很希望大人能用成人眼光看待他們,很渴求獨立,一旦獨立感沒有得到滿足的話,他們有可能會用很多問題行為,來爭取這種獨立的權力。被關注,歸屬感,安全感,獨立或者其他的一些渴望,這些都是學生的要穴所在。當這些渴望的不到滿足的時候,就變成未滿足的期待,這些未滿足的期待,就會讓學生產生內在的一些認知感受。比如案例四初二女生的例子,當她沒有得到一種歸屬感的時候,就會產生「是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歡我,所有人都不能接納我嗎,所有人都覺得我不好嗎」等疑問當她產生一種逆反的心理時反而會一定要證明有人喜歡我,最終導致更不好的結果。學生產生的行為問題時,教師經常思考:是不是滿足了學生的這些渴望?因為這些渴望一旦得不到滿足,學生行為問題可能就會像雪球一樣,越滾越大。教師知道要剔除學生的行為問題,最重要的要從渴望的層面入手,讓他們的期待得以滿足。當學生的期待得到滿足的時候,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二)情感層在冰山理論中第二個要強調的是情感,情緒層面。情緒是行為的驅動力,在情緒層面當中有三個方面需要解決。第一個方面,教會學生面對自己的情緒。假設一名學生有很多憤怒的情緒或內疚的情緒,教師就要要幫助他們去面對這些情緒。教師要告訴學生,生氣是允許的,憤怒是允許。第二個方面,教會學生接納自己的情緒。教師教給學生不去否定自己的憤怒和恐懼的情緒,而是可以去接納它們。因為當學生否定自己的這些負面情緒時,這些情緒不但得不到解決,反而會越來越強烈。第三個方面,教會學生轉化自己的情緒。冰山理論就是引導教師如何透過行為追尋心理的本質。教師要去改變學生行為的時候要從更深的層面,從學生「要穴」入手,一步一步去解決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並且也要讓學生明白,自己的問題到底在哪裡,怎麼樣去改正自己的問題。
推薦閱讀:

細節決定成敗,你美不美看這裡~
人生困境(捂臉)?
養生之道,日常養生方式有哪些-人體的第二心臟
慢性咽炎靠喝茶能治好嗎,咽喉炎喝什麼茶好?
如何處理家庭廚餘垃圾?超實用的有機堆肥製作小妙招

TAG:心理健康 | 健康 | 教育 | 心理 | 學生 | 班主任 | 行為 | 培訓 | 心理健康教育 | 問題 | 學生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