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本是喪:中國正在「被進入」低慾望社會

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

最近,《第一批90後已經出家了》這篇文章將90後話題再次推上了議論高潮,其實所謂的佛系生活,就是一種清心寡欲,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趕鴨子式生活,說白了,還是喪唄,但為什麼正值壯年的90後對生活的態度如此消極呢?

1

「小確幸」與「喪文化」

佛系生活實際上是「喪文化」的翻版。喪文化是目前流行於青年群體當中的帶有頹廢、絕望,悲觀等情緒和色彩的語言、文字或圖畫,它的前身,其實就是曾經的『小確幸』(小而確定的幸福)。如果說『小確幸』講述的是人生的一種『小獲得』,『喪文化』則是在『小確幸』的基礎上,更強調人生的『大失去』。

「90後青年群體」莫名地被貼上了很多負面標籤,比如,叛逆,啃老,異想天開、特立獨行等等,沒有言語反攻,他們選擇了一種主動污名化的叛逆表達方式——自稱為屌絲,廢柴,葛優躺,廢貓等,這是「90後青年群體」對自身標籤的無聲反抗。

為什麼「致郁系的喪」可以代替「治癒系的雞湯文」呢?

首先是,面對現實自發形成的焦慮感。90後出生在一個和平幸福的時代,生活條件十分優越,因此,他們對未來的期望值也很高,面對豐滿的理想與骨感的現實之間的差距,無奈又無助,只能選擇這種方式自嗨,暫時性地麻痹自我神經。

 

他們經常會自嘲:「比一個人吃火鍋更寂寞的是,一個人沒有錢吃火鍋。誰說你沒有毅力?單身這件事你不是堅持了好幾年嗎?你不能用錢買到幸福的原因是,你沒有錢,像我這種連名牌都不認識幾個的人,有時候連別人在炫富都感覺不到。」以此表達自己的無奈心情。

 

此外,市場經濟的附屬物——機會不均,就業門檻,貧困世襲,財富壟斷,階層固化等也使90後產生了相對剝奪感,對社會公平持有消極態度。「條條大路通羅馬,而有些人就生在羅馬,你以為有錢人很快樂嗎?他們的快樂你根本想像不到。灰姑娘嫁給了王子,因為她本身就是公爵的女兒。不要看別人表面上一帆風順,實際上背地裡他們也一帆風順」。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對情感的過度消費。當前許多影視作品和娛樂綜藝節目都在以包裝情感來吸引觀眾,試圖動之以情,但這種做作的情感令人作嘔,於是90後開始質疑情感的作用,越來越排斥討厭心靈雞湯,掀起了一波反雞湯風。

 

因此,喪文化不僅是90後心理的真實寫照,也是社會問題的縮影。

馬斯洛曾說,我們時代的根本疾患是價值的淪喪,這種危險狀況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嚴重,關於這種狀況存在各種描述,諸如頹廢,抑鬱,失落,空虛,絕望......價值淪喪帶來的精神世界崩塌成為個體迷茫的外在因素,因此,人們不能寄希望於現世,只能皈依佛門,祈禱來世。

宗教抬頭意味著現實沒有希望,這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及反思,而不是一味地譴責90後。

2

低慾望」是「喪文化」的孿生兄弟

喪文化作為一種消極避世的價值觀,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群體的思想和行為,當對現世的消極態度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人們的生活理念,交往動機,消費行為也會隨之發生改變,追求高質量的要求變成了湊合就行,積極進取的心態也被「混日子」取代,人們的慾望越來越低,要求越來越容易被滿足。

最早進入低慾望社會的是日本,日本不叫佛系少男少女,日本稱之為「草食男」和「干物女」。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寫過一本書《低慾望社會》,核心是:日本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陷入「低慾望社會」

他認為的「低慾望社會」是指:

  • 年輕人不願意背負風險,渴望安逸,不像從前那個時代願意獨立購屋,背負百萬的房貸。 

  • 少子化,人口持續減少、人力不足;另一方面,又面臨人口超高齡化的問題。

  • 喪失物慾、成功欲的時代:對於「擁有物質」毫無慾望,隨便吃個一、兩餐就能活下來的社會,「出人頭地的慾望」也比先前降低不少。

  • 無論是貨幣寬鬆政策或公共投資,無法提升消費者信心,撒再多錢也無法改善經濟。

 

其實,低慾望並不是沒有慾望,而是更傾向於尋找一種簡單的替代品滿足慾望,「不爭不顯不露」是他們的真實寫照。仔細想一想,中國信奉「喪文化」的90後青年群體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比如,他們不再像自己的父輩那般願意吃苦了,也不願意多生養孩子,感到養孩子是一種負擔;對多子化時代的大家庭、大社區生活更是沒什麼嚮往。又如,願意去冒險、去創業的青年越來越少,更多人願意給別人打工,做生活更為體面、平穩的白領。

 

  • 吃飯是為了填報肚子那怎麼吃都隨意,吃飽就行;

  • 買車是為了方便出行,但公交車、共享車也可以,何必自己買呢?

  • 結婚是為了生孩子或是滿足情感需求,那單身更容易達到目的,何必被家庭所束縛呢?

 

這些言語字裡行間都流露出社會的低慾望心態。

日本的草食男和干物女們不戀愛、不結婚,甚至不要性生活,穿優衣庫,能宅則宅,堪稱低慾望的典範。

3

「低慾望」是社會現實的折射

但是,中國的低慾望和日本的低慾望卻是截然不同的。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日本是發達國家,而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這意味著,在中國,「低慾望」心態對經濟的影響是十分劇烈的,一旦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消費出了岔子,供大於需,生產者就沒錢可賺,就有可能導致囤貨沒人買,經濟停滯不前,這是最需要引起重視的。

 

和日本不一樣的是,中國青年的低慾望是被動式的,住房、醫療和教育三座大山死死地壓在每一個工薪階層的身上,多少人,十幾年甚至一輩子的工資掙來是為了還房貸,在這樣一個互害型社會,可能稍不注意,就被病患纏身,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的醫藥費哪能一下子湊齊?風險如此大的社會,誰敢高慾望地生存?

孫立平曾說:中國社會是一個斷裂的社會。北上廣這些大城市十分繁榮,但是貧窮的地方甚至都吃不飽穿不暖,因此,階層之間的流動彌足重要,但是,由於資本積累的私有化,下層人民的上升通道變得越來越狹窄,甚至連最最公平的教育也在逐漸喪失功能,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於是,更多的青年看到了「草根逆襲」的不現實性,逐漸接受了現實,走上了「低慾望」的路子。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喪文化」是整個大社會的縮影,是這代青年對殘酷的現實溫柔的反擊,沒有人本能地喜歡喪,喜歡自黑,只有對生活失望到一定極點,才會無奈地表達。

 

4

你一定不喜歡低慾望社會

中國的前三十年,一直是一個經濟高速增長的社會。

儘管經濟的高速增長帶來了很多問題,但是經濟的高速增長,同樣解決了很多問題,儘管有人矯情地說,中國,請停一下你的腳步,等一等你的良心和人民。

但是,你一定不會喜歡慢下來的社會,一旦經濟停滯,意味著更高的失業率,更多的社會矛盾,和更匱乏的資源。

日本的幸運在於,在他們進入低慾望社會之時,他們已經處在一個富足的生活水平階段,而中國的不幸在於,如果現在進入低慾望社會,很多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將難以維持。

中國正在被動地進入低慾望社會,這是一個極不穩定的低慾望社會,也是一個低質量的社會。這種低慾望社會造成的最直接影響就是青年越來越封閉自我,個人交往頻率降低,也就是過上了所謂的佛系生活。

 

但是,人是群體性動物,在社會分工日益細化的今天,更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合作交流,如果缺失了這一環節,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就變得更加淡漠化,疏離化,人與人形如一盤散沙,不利於社會團結,也不利於社會進步。

 

馬雲有句話說得好:如今的年輕人,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醒來走原路。

中國的「低慾望」心態是被迫出現的,信奉「喪文化」群體面對無力的現實會更加消極,長期下去,擁有優勢資源的群體更易積累財富和資本,不同階層之間的貧富差距就會越來越大,個體幸福感就會越來越低,社會發展進程會更加緩慢,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喪不是頹廢,消極不是放縱,低慾望不是無欲無求,一切事物都不是憑空產生的,因此,在對90後,對喪文化抨擊的同時,更多的應該考慮到社會的背景影響。畢竟,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適時。

一個青年遍地是佛祖的中國,是我能想到最糟糕的中國。

【霍老爺】其它優質文章

推薦閱讀:

民主的本質是恐怖平衡
《九州天空城》為什麼頻頻被觀眾吐槽呢?
吃了土雞蛋一個、兩個、三個……這個小姑娘突然就長大了
伊利丹炒作『田園女權組織賣淫』事件總結
攜程親子園事件到底該不該給社會一個交代?

TAG:社會 | 中國 | 慾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