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個貝勒爭汗位,最後老八皇太極勝出,何也?
明朝天啟六年,後金(清朝的前身)天命十一年九月一日,西元1626年10月20日,天命汗(即後來的清太祖高皇帝)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第八子、四貝勒愛新覺羅·皇太極,在後金首都盛京(今瀋陽)大政殿即汗位,改次年為天聰元年,史稱天聰汗。彼時,距離今天正好整整390年!
皇太極即位後,進行大刀闊斧的封建化改革,加強中央集權;在戰略上,定了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以解除攻明後顧之憂的有利方針。
明朝崇禎九年,後金天聰十年(西元1636年),皇太極在盛京(今瀋陽)稱帝,改國號為大清,改年號為崇德,是為清太宗文皇帝。
明朝崇禎十六年,清朝崇德八年,西元1643年,皇太極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夙願。不過,他在位的17年期間,發展生產,增強兵力,不斷對明朝作戰,為下階段清王朝迅速入主中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不可否認,皇太極的即位和在位期間的作為,對後金國的發展、乃至清朝在全國近300年的統治,都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積極影響。
可是,皇太極即位的優勢實在是不明顯,他在努爾哈赤的兒子們裡面排行第八;清初四大貝勒裡面,他排在末位;他的母親葉赫那拉·孟古哲哲(即後來的清孝慈高皇后),也只是努爾哈赤後宮妃子中比較得寵的一個,生前並沒有獲得正妻「大妃」的封號,不存在子憑母貴的好事;那麼,是不是皇太極得到父親努爾哈赤的臨終欽點呢?
事實上,努爾哈赤晚年並沒有確立汗位的繼承人。自明朝天啟二年,後金天命七年(西元1622年)三月,努爾哈赤宣布將來實行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制,規定未來之汗由八旗旗主諸貝勒共同任免。明朝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西元1626)六月二十四日,即努爾哈赤死前一個多月,他還強調了諸貝勒「有德政者方可為君為王,否則君王何以稱也?」
沒有父親臨終授命、母親後宮地位不高、自己不是嫡長子,老八皇太極憑什麼能夠越過7位哥哥、扔下8位弟弟,成功登上後金大汗之位呢?長期以來,這也成為明清史專家爭議的一個焦點。
有的學者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通過激烈爭鬥,力克競爭對手而得到的;
有的學者認為,皇太極的汗位,是從其十四弟愛新覺羅·多爾袞手中篡奪來的;
還有學者認為,皇太極的汗位並非奪立,而是由諸貝勒推舉產生。
三種說法似乎都有一定依據,那麼,真實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努爾哈赤一生多妻多妾,生了包括皇太極在內有16個兒子。除了皇太極的三兄鎮國勤敏公愛新覺羅·阿拜、四兄鎮國克潔將軍愛新覺羅·湯古代、六兄輔國愨厚公愛新覺羅·塔拜、七兄和碩饒餘敏郡王愛新覺羅·阿巴泰、九弟鎮國恪僖公愛新覺羅·巴布泰、十一弟鎮國將軍愛新覺羅·巴布海、十三弟輔國介直公愛新覺羅·賴慕布、十六弟愛新覺羅·費揚果等8人,因生母在後宮地位低,自身能力一般,也不受父親努爾哈赤重視,完全沒有繼承汗位的機會外,還有7個親生兄弟和1個實力強大的堂兄,與皇太極一樣盯著那個位子。
下面,悅史君將通過對這8位可能威脅到皇太極汗位的宗室子弟,在努爾哈赤死後所擁有的優勢和劣勢,一一分析他們繼承汗位可能存在的利弊,給各位悅友理出一條清晰的脈絡。
長兄愛新覺羅·褚英:
本是儲君人選,一再作死提前出局
褚英的母親佟佳·哈哈納扎青是努爾哈赤的元配(嫡福晉),也就是說,褚英是努爾哈赤的嫡長子。
剛開始,由於褚英作戰勇猛,屢建戰功,29歲那年,他被父親努爾哈赤授命執掌國政,立為早期後金政權的汗位繼承人。
但是,建州女真沒有立嫡以長的傳統,諸弟們不滿於褚英當嗣子、主國政的地位。再加上褚英生性殘暴、心胸狹隘,不把任何人看在眼裡,得罪了功高位顯的「開國五大臣」,對諸弟又沒有籠絡的手段,還想趁父親努爾哈赤在世時,逐漸削奪他們的財富和權力,以便鞏固自己的儲位。於是,「四貝勒」與「開國五大臣」聯合,力求共同扳倒褚英。他們控告褚英的「罪狀」是:第一,褚英挑撥離間,使彼此不和;第二,聲稱要索取諸弟貝勒的財物、馬匹,引起諸弟不滿;第三,曾言:「我即位後,將誅殺與我為惡的諸弟、諸大臣。」
努爾哈赤經過反覆權衡,最終決定疏遠褚英,不再派他出征。可褚英非但沒有從中汲取教訓,暗自韜晦,反而「意不自得,焚表告天自訴」,還揚言:希望出征之師被擊敗,「若被擊敗,我將不使被擊敗的父親及弟弟們入城。」
努爾哈赤聽聞此事之後,非常生氣,明朝萬曆四十一年(西元1613年)三月二十六日,他下令將褚英幽禁在高牆之中。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西元1615年)八月二十二日,褚英被努爾哈赤以不思悔改之名下令處死,年僅36歲,葬於清東京陵。皇太極即位後,改封其為廣略貝勒。
悅史君點評:褚英的地位得天獨厚,父親努爾哈赤也給了他機會,但他卻沒有珍惜,反而貪圖眼前的小利益,目中無人,最終把自己孤立起來,把可能支持他的人都推到了反對的陣營里,在後金汗國成立的前一年,就被父親賜死,可悲可嘆。
次兄愛新覺羅·代善:
權大勢大人多,奈何家庭內訌做了「陪嫁」
代善是褚英的同母弟弟,是努爾哈赤的嫡次子。在褚英被處死後,代善就成了事實上的嫡長子。
明朝萬曆四十四年(西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後金,建元天命。代善被封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為四大貝勒之首,以序稱大貝勒。由於褚英死後,代善在諸子中年歲居長,驍勇善戰,軍功卓著,擁有正紅旗、鑲紅旗二旗,努爾哈赤令他代政,並說:「等我百年之後,我的諸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指代善)收養。」至此,代善得到了未來汗位的繼承權。
可接下來,代善步了大哥後塵,開始作死之路。
明朝萬曆四十八年,後金天命五年(西元1620年)三四月間,後金國準備從界藩城遷居薩爾滸城。代善看到他的大兒子岳托修整好的宅地比自己的好,就想方設法要霸佔岳托的宅地。
同年九月初三,代善的二兒子碩托(岳托的同母弟弟)因為無法忍受代善的虐待而突然失蹤,有人說他「叛逃」投明朝去了。在還未確定碩托的行蹤時,代善即一口咬定碩托有叛逃之心;在找到碩托並且其本人明確表示並沒有叛逃後,代善還是向父親努爾哈赤下跪五六次,請求斬殺碩托。但是,代善的要求遭到了拒絕,努爾哈赤釋放了碩托。
努爾哈赤由此開始調查代善對兩個前妻之子的待遇問題,發現他們所領有的資產都比其他的異母弟弟差。努爾哈赤怒斥代善說:「你也是我前妻的兒子,我是怎麼對你的?你怎麼就被後妻蒙蔽,虐待已長大成人的兩個兒子呢?隨後,努爾哈赤讓岳托、碩托與代善分家,並公開宣布廢掉代善的儲君之位。
同年九月二十八日,代善親手殺掉繼妻以向父親謝罪,努爾哈赤要他與諸弟發誓,今後如再懷恨眾貝勒、大臣,甘願受天地處罰,之後便寬容了代善。代善仍得為四大貝勒之首,參與治理國政。
明朝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西元1626年)八月二十一日,努爾哈赤病逝。代善當時位列四大貝勒之首,轄有正紅、鑲紅二旗,而且輔佐父親治國理政,另外他還有四個能征慣戰的兒子(岳託、碩託、薩哈廉、瓦克達)和親侄子(褚英之子杜度),皆是英勇善戰的猛將。掐指算來,代善的實力最為強大,最有可能爭取到汗位,因為他系統的人最多,執政貝勒最多,其他貝勒難以與他抗衡。
然而,關鍵時刻,代善大兒子岳托和三兒子薩哈廉卻力勸父親擁立皇太極,岳托甚至說出這樣的話:「四大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思量再三,代善不得不放棄自己登位,轉而接受岳托等人的安排。第二天,代善就帶頭提議立四貝勒皇太極為汗,並以八和碩貝勒共同推舉的形式,讓皇太極順利繼承汗位。
代善的明智「低頭」,換來了豐厚的回報。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他家就有兩頂,分別是和碩禮親王(代善系)和多羅克勤郡王(岳托系)。
悅史君點評:因為前期沒有處理好家庭矛盾,代善痛失儲君之位。在新汗PK的關鍵時刻,代善面對親生兒子的反水,沒有失去理智一錯再錯,而是順水推舟,成了擁立新君的功臣。他的低姿態不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一個親王、一個郡王的封爵,一直傳到清朝滅亡,可以說是後世子孫也永葆富貴,也算合理「補償」。
五兄愛新覺羅·莽古爾泰:
原有實力一搏,弒母脅帝謀反佔全,子孫跟著倒霉
莽古爾泰的母親富察·袞代是努爾哈赤的繼福晉,第二任大妃,也就是說,莽古爾泰是努爾哈赤的嫡三子。在褚英被處死後,莽古爾泰就成了事實上的嫡次子。
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四月(西元1616年),莽古爾泰被父親努爾哈赤封為和碩貝勒,在四大貝勒中排行第三,所以被稱為三貝勒。此時,莽古爾泰的地位僅次於父親努爾哈赤、二哥代善,屬於後金國第三號人物,也是汗位繼承的有力人選。然而,接下來他做了兩件事,不僅讓自己死得不安寧,後世子孫也跟著倒霉。
明朝萬曆四十八年,後金天命五年(西元1620年),因富察·袞代與大貝勒代善關係曖昧,努爾哈赤不忍心將她殺害,就「以盜藏金帛迫令大歸」,也就是把袞代休掉了。此時,莽古爾泰不但沒有安慰傷心的母親,反而為了取悅於父親,竟然殘忍地把母親殺了。可他這種禽獸般的行為,不僅努爾哈赤敬而遠之,在後金國的地位、影響也大為降低。
明朝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西元1626年),在大貝勒代善放棄的情況下,身為三貝勒、正藍旗旗主的嫡子莽古爾泰,原本有實力跟皇太極一搏,但由於弒母邀寵的舊事,竟然無人提名他為汗位繼承人,莽古爾泰只好依附眾議,不得不投了皇太極一票,但內心卻並不平衡。
明朝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西元1631年),面對皇太極的詰問,莽古爾泰竟然數次用眼睛怒視皇太極,還將自己的佩刀抽出刀鞘。皇太極非常氣憤,其後諸貝勒商議莽古爾泰大不敬之罪,奪去和碩貝勒爵位,降為多羅貝勒,削減部眾及財物等。
明朝崇禎五年,後金天聰六年(西元1632年)十二月,莽古爾泰抑鬱成疾,暴病而亡。皇太極親自來祭奠他。
明朝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西元1635年),莽古爾泰被人告發,他曾與德格類、莽古濟格格盟誓,將要危及皇太極。隨後,皇太極搜到牌印上「大金國皇帝之印」十六枚。最後以大逆之罪追奪莽古爾泰爵位。莽古爾泰餘子被廢黜宗室資格,子孫由黃帶子降為紅帶子。
悅史君點評:不管你是什麼身份,有多大的勢力,殺了親生母親,就是禽獸之舉,沒有人可以理解,得不到大家支持也不值得同情。而面對大汗弟弟的刁難,不是夾著尾巴做人,反而「御前露刃」,遭到懲罰也就是自然。而意圖謀反,雖然沒有實質性的行動,但這個心就夠喝一壺了。當然,最終不止莽古爾泰喝了,還讓子孫後代也跟著喝了,可恨可悲。大事面前的抉擇很重要,做對了加分,瞎搞只能招致天怒人怨,永世不得翻身。
十弟愛新覺羅·德格類:
有個笨哥哥,想進步很困難
德格類是莽古爾泰的同母弟弟,是努爾哈赤的嫡四子。在褚英被處死後,德格類就成了事實上的嫡三子。
努爾哈赤去世時,德格類的封爵是貝勒,自身參與爭奪汗位的實力不強;由於同母哥哥莽古爾泰不得人心,他也不敢貿然支持,只能附和眾議,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
明朝崇禎二年,後金天聰三年(西元1629年),德格類因戰功被封為和碩貝勒。
明朝崇禎五年,後金天聰六年(西元1632年)十二月,莽古爾泰病死,德格類繼掌正藍旗。
明朝崇禎八年,後金天聰九年(西元1635年)十月初二,德格類病死。同年十二月,由於被人告發他曾與莽古爾泰、莽古濟格格盟誓,即將危及皇太極,德格類以同謀之罪,被皇太極追削貝勒之爵位。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下命恢復德格類一系宗籍,賜紅帶子為「覺羅」。
悅史君點評:別人家的哥哥,弟弟只要吶喊助威就可以了,來日共享富貴,而德格類攤上的哥哥莽古爾泰,不僅生前經常惹麻煩,死後還連帶他一起被削爵棄籍,甚至連累到子孫的幸福。哎,哥哥不行,自身不硬,罷了,罷了!
十二弟愛新覺羅·阿濟格:
有媽罩有兄弟支持,可人家玩陰的傻了吧
阿濟格的母親是努爾哈赤的大妃烏喇那拉·阿巴亥,也就是說,他是努爾哈赤的嫡五子。在褚英被處死後,阿濟格就成了事實上的嫡四子。
明朝天啟元年,後金天命六年(西元1621年)正月,努爾哈赤與諸貝勒盟誓,表示今後子孫之中勿開殺戒之時,年方16歲的阿濟格就成為了後金八大貝勒中的一員,不久又榮任正白旗旗主。而且他打仗勇猛,戰功也比較多,很受父親的寵愛,八哥皇太極的繼妃烏拉那拉氏,曾因見到阿濟格不肯下轎,即被努爾哈赤下令休掉。
努爾哈赤去世時,21歲的阿濟格是後金八大貝勒之一,兩個同母的弟弟,13歲的多爾袞擁有十五牛錄,12歲的多鐸還是鑲白旗旗主,兄弟三人就擁有二旗,母親阿巴亥又是後金國母,所以阿濟格的繼位希望還是有的。
可就在爭奪汗位的關鍵時刻,皇太極先抓住時機,乘亂率幾位大貝勒闖入後宮,傳達所謂的「先帝遺言」,強迫阿巴亥從先帝之命而殉葬。被逼無奈之下,阿巴亥只好自縊殉死(一說被用弓弦勒死)。
母親阿巴亥枉死後,阿濟格三兄弟方寸大亂,此時的皇太極又取得了代善等諸貝勒的支持,他們只好附和眾議,選擇皇太極登上汗位。
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阿濟格從攝政王多爾袞,在山海關之戰中大敗李自成大順軍,封和碩英親王,序稱「八王」。
順治五年(西元1648年),阿濟格要求封叔王,被攝政王多爾袞拒絕。
順治七年(西元1650年)十二月,阿濟格乘攝政王多爾袞病死之機,欲謀亂奪政失敗,被削爵幽禁賜死。
悅史君點評:原本有母親護駕,又有兩位同母弟弟支持,阿濟格還是有希望的。可八哥皇太極一招釜底抽薪,把他們的媽媽賜死,這就讓三個年輕人沒有辦法了。從阿濟格後面的作為來看,他勇力有餘,智商不足,如果真讓他登上後金汗位,那麼他們能否問鼎中原,恐怕還是一個問號了。
十四弟愛新覺羅·多爾袞:
忍辱負重不聲張,後發實力我老大
多爾袞是阿濟格的同母弟弟,也就是說,他是努爾哈赤的嫡六子。在褚英被處死後,多爾袞就成了事實上的嫡五子。
明朝泰昌元年,後金天命五年(西元1620年)九月,努爾哈赤立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也就是說,從此時起,8歲的多爾袞就是參預國政的8位和碩額真之一。
明朝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西元1626年),多爾袞又被封為貝勒。
努爾哈赤去世時,15歲的多爾袞封爵為貝勒,擁有十五牛錄;21歲的同母哥哥阿濟格是後金八大貝勒之一,又是正白旗旗主;12歲的同母弟弟多鐸還是鑲白旗旗主,兄弟三人就擁有二旗,母親阿巴亥又是後金國母,所以多爾袞的繼位也有希望。可八哥皇太極先發制人,把他們的母親阿巴亥迫死,又取得了代善等諸貝勒的支持,多爾袞只好附和眾議,選擇皇太極登上汗位。
明朝崇禎元年,後金天聰二年(西元1628年),17歲的多爾袞因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
明朝崇禎九年,清朝崇德元年(西元1636年),多爾袞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
皇太極死後,多爾袞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
順治元年(西元1644年),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後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西元1650年)冬,多爾袞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被順治帝福臨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兩個月後,順治八年(西元1651年)二月,順治帝剝奪多爾袞的封號,並掘其墓。
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乾隆帝為多爾袞平反,恢復睿親王封號,評價其「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
悅史君點評:沒能登上汗位,多爾袞和他的哥哥原因一樣,但他對清朝的貢獻,比他哥哥要大得多。不過,如果多爾袞登上汗位,雖然他也有可能揮師北進,佔領中原,但他一生只生了一個女兒,沒有皇位繼承人,那清朝豈不剛開國就亂套?好難啊。
十五弟愛新覺羅·多鐸:
哥哥們斗吧,我負責坐收漁利
多鐸是阿濟格、多爾袞的同母弟弟,也就是說,他是努爾哈赤的嫡七子。在褚英被處死後,多鐸就成了事實上的嫡六子。
明朝泰昌元年,後金天命五年(西元1620年)九月,努爾哈赤立多鐸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也就是說,從此時起,6歲的多鐸就是參預國政的8位和碩額真之一。
明朝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西元1626年),多鐸又被封為貝勒,鑲白旗旗主。
努爾哈赤去世時,13歲的多鐸和兩位同母哥哥情況類似,有繼位的希望,但還是功敗垂成。
明朝崇禎九年,清朝崇德元年(西元1636年),多鐸因戰功封和碩豫親王。
順治六年(西元1649年)三月十八日,多鐸染天花死亡,年僅三十六歲。
順治九年(西元1652年)十二月,多爾袞身後削爵,多鐸因是其同母弟之故,連累追降為郡王。
康熙十年(西元1671年)六月,康熙帝追謚豫郡王多鐸為「通」。
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正月,乾隆帝昭雪多爾袞,同時命復多鐸親王及封號,配享太廟,八月,入祀盛京賢王祠。一生戰功彪炳,乾隆帝稱其為「開國諸王戰功之最」。
悅史君點評:多鐸雖然沒能登上汗位,但一生榮華富貴享盡,而且子孫後世也受益無窮。他本身是「鐵帽子王」,和碩豫親王;由於哥哥多爾袞也是「鐵帽子王」,但是沒有兒子,所以第二代和碩睿親王,就是多鐸的兒子。也就是說,多鐸一系就出了兩個「鐵帽子王」,666。
堂兄愛新覺羅·阿敏:
心比天高,但很難玩下去
阿敏是努爾哈赤的侄子,和碩庄親王舒爾哈齊的次子。
明朝萬曆四十三年,努爾哈赤創建八旗制度時,阿敏被封為鑲藍旗旗主。
明朝萬曆四十四年,後金天命元年(西元1616年),努爾哈赤封阿敏為和碩貝勒,與代善、莽古爾泰、皇太極並稱四大貝勒,排第二位,參予國政。
努爾哈赤去世時,阿敏也有相當的實力,但由於自家兄弟不配合,甚至選擇支持皇太極,他也只好附和眾議。
明朝崇禎三年,後金天聰四年(西元1630年),因阿敏棄城投降,皇太極大怒,將他幽禁。
明朝崇禎十三年,清朝祟德五年(1640)十一月,阿敏死於監獄。
悅史君點評:不是阿敏不努力,實在是伯伯努爾哈赤太能生,而且一個個堂兄弟們還如狼似虎,都是熟人,下不了手啊。
悅史君揭曉最終謎底
看了悅史君以上的分析,相信各位悅友已經對皇太極的上位原因,有了一定的判斷。那麼,看看你和悅史君的謎底是否一致呢?
努爾哈赤去世,到皇太極登上汗位之間這段時間,誰跑的最歡?皇太極上位後,又是誰得的好處最多呢?毫無疑問,就是代善的大兒子岳托!
努爾哈赤臨終時,身邊只有侄子阿敏陪伴,後來又叫了大妃阿巴亥過去,顯然是有大事交代,而且很可能是關於儲君繼位的事。可得到努爾哈赤的死訊後,岳托首先和三弟薩哈廉說服父親代善,讓他帶頭支持皇太極;而後諸貝勒從容編好努爾哈赤的「國書」,在阿巴亥懷著悲痛心情陪同靈柩歸來,尚未得到喘息之機,皇太極就帶著諸貝勒,逼她按照努爾哈赤的「國書」要求自盡,努爾哈赤的臨終交代,也就成了無解之謎。多爾袞後來大權獨攬後,自然為母親抱不平,聲稱父親生前曾告訴母親,汗位是要傳給自己的,也就有人相信,"太祖有傳位之遺命。"
而岳托之所以選擇支持皇太極,與皇太極的聰明過人、八面玲瓏的性格也有關係。皇太極是四大貝勒中年齡最小的,與岳托、薩哈廉、濟爾哈朗、德格類等幾個貝勒的關係,平時就維護的很好,所以在擁立新汗的關鍵時刻,他們也就賣力表現。代善一系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推舉皇太極,使皇太極在擁戴力量上具有了絕對的優勢。在議立新汗的十五個成員中,有七人屬於皇太極一派,其他任何人也不具備這種優勢條件。因而,皇太極最終以推舉的形式入繼大統,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文章系本頭條號主編悅史君原創內容原創作品,未經作者授權,不得轉載使用,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同時也歡迎關注悅史君微信公眾號「歷史這樣說」,每天閱讀新鮮有趣的歷史點滴。)
推薦閱讀:
※楊式太極拳的3種境界——張世昌
※【陳家溝的年 ②:全家老少齊上陣,交流太極過新年】
※太極思維斷性格——十神後天象
※武當太極拳28式手法(3)
※爺爺,我該怎麼練好太極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