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堪輿風水文化是
世界最古老的生態環境學
張永紅 劉書民 堪輿也稱風水,為中國古人之獨創的理論體系。其源於先天八卦和《周易》理論思維,是以「自然、平衡、和諧」的天人感應之理念來改善運氣、調整運勢的秘術。易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幾千年來一直閃耀著神秘的幽光!100年來,有些人對它曲解或者霧中看花。當今,在大力構建和諧社會之際,我們研究堪輿文化風水學的人們,有責任、有義務弘揚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光明正大地舉社會之力、之智慧,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匡扶正義,傳承古老文明,正確而又恰到好處地運用好科學的風水學,人人有良好的居住環境、工作環境,才能釋放出無窮的智慧,使我們的生活更幸福美好。 一、良好生存環境九大原則
古人有堪天、輿地學術,即風水理論。實際上就是地理學、地質學、星象學、氣象學、景觀學、建築學、生態學以及人體生命信息學等多種學科綜合一體的自然科學。其宗旨是審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環境,順應自然,有節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創造良好的居住與生存環境,贏得最佳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達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我們的先哲們在風水理論及其實踐的長期發展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實際經驗,通過理論思維,汲收融匯了古今中外各門科學、哲學、美學、倫理學、以及宗教、民俗等等方面的眾多智慧,最終形成了內涵豐富、綜合性和系統性很強的獨特理論體系--現代風水學。概括起來有九大原則。
1、整體系統原則。作為一種樸素的方法,中國的先哲們很早就開始運用了。風水理論思想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系統,這個系統以人為中心,包括天地萬物。環境中的每一個子系統都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相互對立、相互轉化的要素。風水學的功能就是要宏觀地把握協調各系統之間的關係優化結構,尋求最佳組合。 2、依山傍水原則。山體是大地的骨架,水域是萬物生機之源泉,沒有水,人就不能生存。考古發現的原始部落幾乎都在河邊台地,這與當時的狩獵和捕撈、採摘經濟相適應。清代的《陽宅十書》指出:人之居處宜以大山河為主,其來脈氣最大,關係人禍最為切要。風水學重視山形地勢,把小環境放人大環境考察。 3、觀形察勢原則。《考工記》云:天下之勢,兩山之間必有川矣。每條大龍脈都有干龍、支龍、真龍、假龍、飛龍、潛龍、閃龍,勘測風水首先要搞清楚來龍去脈,順應龍脈的走向。 4、地質檢驗原則。風水思想對地質很講究,甚至是挑剔,認為地質決定人的體質,現代科學證明這不是危言聳聽。地質對人體的影響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土壤中含有微量元素鋅、鉑、硒、氟等,在光合作用下放射到空氣中直接影響人的健康。第二、潮濕或臭爛的地質,會導致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皮膚病等。第三、是地球磁場的影響。第四是有害波影響。 5、水質分析原則。怎樣辯別水質呢?《管子.地貞》認為:土質決定水質,從水的顏色判斷水的質量,水白而甘,水黃而嗅,水黑而苦。《博山篇》主張:尋龍認氣,認氣嘗水。其色碧,其昧甘,其色香,主上貴。其色白,其昧清,其昧溫,主中貴。其色淡、其昧辛、其氣烈,主下貴。苦酸澀,若發饅,不足論。不同地域的水分中含有不同的微量元素及化學物質,有些可以致病,有些可以治病。風水學理論主張考察水的來龍去脈,辯析水質,掌握水的流量,優化水環境。 6、坐北朝南原則。中國處於地球北半球,歐亞大陸東部,大部分陸地位於北回歸線(北緯23度26)以北,一年四季的陽光都由南方射人。朝南的房屋便於採取陽光。坐北朝南的原則是對自然現象的正確認識,順應天道,得山川之靈氣,受日月之光華,頤養身體,陶冶情操,地靈方出人傑。 7、適中居中原則。適中,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不大不小,不高不低,儘可能優化,接近至善至美。適中的風水原則早在先秦時就產生了。《論語》中提倡的中庸,就是無過不及,處事選擇最佳方位,以便合乎正道。《呂氏春秋.重已》指出:室大則多陰,台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接,此陰陽不適之患也。陰陽平衡就是適中。風水理論主張山脈、水流、朝向都要與穴地協調,房屋的大與小也要協調,房大人少不吉,房小人多不吉,房小門大不吉,房大門小不吉。 8、順乘生氣原則。風水理論認為,氣是萬物的本源。太極即氣,一氣積而生兩儀,一生三而五行具,土得之氣,水得之於氣,人得之於氣,氣感而應萬物莫不得於氣。由於季節的變化,太陽出沒的變化,使生氣與方位發生變化。不同的月份,生氣和死氣的方向就不同。生氣為吉、死氣為凶。人應取其旺相,消納控制。 9、改造風水原則。人們認識世界的目的在於改造世界為自己服務。《周易》有革卦,彖曰:「巳日乃罕,革而信之。文明以說,大亨以正,革而當,其侮乃亡。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義大矣。」革就是改造,人們只有改造環境,才能創造優化的生存條件。改造風水的實例很多,四川都江堰就是改造風水的成功範例。岷江泛濫,淹沒良田和民宅,一旦馴服了岷江,都江堰就造福於人類了。河南省林州市在1960年至1974年,開闢太行山從漳河引來渠水,造福一方,獲得成功,被世人稱頌。
有文字記載的中國第一古都殷商都城河南省安陽市,就是明顯的例子。5000年前三皇五帝中的顓頊、帝嚳就是在安陽發展、成長、壯大的,內黃縣有他們的巨大陵墓。3500年前,殷商的先哲們擇洹河兩岸而建都城。在這裡定居後先是大力發展農業、五穀豐登;發展工業、生產出以司母戊鼎為主的青銅器、精美的玉器等;發展商業、以海貝殼為貨幣,形成天下貿易的中心;發明文字、甲骨文是基本成型的漢文字;殷商在安陽建都達400餘年,之後有曹魏、後趙、冉魏、前燕、北魏、東魏、北齊等等朝代在安陽建都達200餘年。究其原因,可以從堪輿文化風水學方面找到答案。安陽地處晉、冀、魯、豫四省的中心;從北京到河南信陽市1000公里,千里大平原,安陽位居中心;安陽地形儼然是座太師椅,西北以太行山為依靠,東北面以韓陵山為扶手,西南面以龍泉山為扶手,面向東南大平原;漳河、洹河、羑河、湯河、淇河(《詩經》三分之一描寫抒發這一帶的風土人情)由西太行山源出,流經安陽向東而去,與黃河相匯奔向大海。另外,安陽地下礦藏資源豐富,地上農作物豐產,是國家的大糧倉;地靈才能人傑,自古以來,安陽人才輩出。安陽不僅是周易的發祥地,也是佛教中國化的發祥地,從後趙到唐朝會昌二年的460年之間,安陽是中國佛教的首都,全國僧統佛圖澄、佛道安、佛慧光、佛法上、佛靈裕;以及觀世音佛張猛、少林寺武術創始人佛稠禪、中國北方畫派等等形成於安陽太行林慮山。出生在外鄉的袁世凱、曹操死後也葬在安陽。由此,可見安陽的風水如此的好。
在中國歷史上,以河南省為代表性的中原大多數人為了避難,南下到湖南省、浙江省、江西省、福建省、廣東省等新的地方求生存、發展,要選擇好山好水即風景優美的地方建設新家安居。這些人大都是中原的名門望族,知書達理。他們初來乍到新地方自稱是來自中原的「客家人」,本想暫住幾年再回中原,沒想到這一住就戀上了好的風水寶地,而留戀往返。他們在這新的地方生活逐步適應,把先前的中原文化傳來了,與當地風俗相融成為一體,形成新的文化即客家文化。他們當中人才濟濟,成為當地甚至中國以及世界的出萃拔翠人才,如文天祥、洪秀全、孫中山、毛澤東、宋慶齡、葉劍英等不乏其人。尤其是100年以來,來自中原的「客家人」在中國和世界動蕩之中,陸陸續續地走向香港、澳門、台灣,走向東南亞各國,以及全球各地。在發展事業的同時,也傳播了中國的優秀文化即周易風水文化。因為,《周易》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經典,客家人了解周易理論,對陰陽風水學運用自如,所以,客家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把周易風水文化帶到哪裡,在當地傳播。 二、風水與「生態建築學」的誕生 西方工業化生產的高度發展,使人們「征服自然」的無節制的慾望愈發膨脹,人類與自然相互對立,從而演變為20世紀下半葉以來談虎色變的一系列環境危機和社會危機。在反省歷史的過程中,學者們感到了人與自然環境相互協調的重要性,開始矚目中國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整體論哲學思想,因此「發現」了風水理論思想的價值,遂掀起了風水研究熱,希望在既有的環境規劃和設計思想中,引入風水的理論和方法,給後工業化社會以新的活力。 在這方面,美國人走在領先的位置。早在20世紀50年代,以史密森夫婦為首的一批青年建築師就認為,只考慮人的接觸是不夠的,必須是:人+自然+人對自然的觀念。60年代末(1969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麥克哈格教授出版了《結合自然的設計》。書中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指出:風景是由生態決定的,自然萬物均處於相互關聯之中,主張從整體有機的角度去考慮人類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這種觀點建立在生態學理論的基礎上,成為生態建築學或稱建築生態學產生的基石。麥克哈格的《結合自然的設計》也因此而成為生態建築學與規劃的經典之作,對整個建築與城市規劃領域產生了深刻影響。 建築生態學把人、建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看作是一個人工生態系統,建築只是系統中為滿足人的某種需要而屬於人的部分,它必須跟人一起成為生態系統中的一環,依生態規律行事,才能確保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行。中國的風水講究選擇優良的建築環境,重在適應自然,使人和建築與環境密切融合。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建築生態學與中國風水思想找到了一致的步調。 1984年,托德夫婦出版的《生態學設計基礎》一書,專門列有對「風水世界觀」的探討。孫保羅在1982年《紐約太陽村會議》的報告中說:風水世界觀源於對天地的仰觀俯察,也包含著深奧的精神感應。它是一種大自然和諧、協調的方法,以便使居住者及其子孫能在其聚居處擁有平實的生活。風水明確指出,居宅、建築、園林乃至墓地,都要進行基址選擇,使基址與地形地貌、風和水的運作相聯繫。在所謂潛在的凶兆威脅後面,風水的鮮明生態實用性,被裹上了迷信的外衣。而這迷信,卻使風水成為限制愚昧農民濫用土地的權威。托德夫婦在書中詳細指出了風水與現代太陽能建築、覆土建築及地下建築等生態學建築形式的種種相同性,然後結論說,風水確實含有深邃的智慧,使之完全成了對大自然謙卑、恭順行為的指南。風水,作為一種世界觀,對一個穩定的文化提供並指示了一個普遍原則的解釋。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著名建築學家吉?戈蘭尼於1983年出版的《掩土建築──歷史、建築與城鎮設計》,就是在考察了中國黃土高原等地的地下居所的基礎上寫成的。書中採用的就是生態建築學的思想和方法。戈蘭尼教授中肯地說:在歷史上,中國十分重視資源保護和環境美,中國的住宅、村莊和城市設計,具有與自然和諧並且隨大自然的演變而演變的獨特風格。 正因為風水強調人的自然性,指出了人在自然環境中的正確位置,使人與自然保持對等和諧,以致與新興的生態建築學、景觀建築學的思想極為合拍,所以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注意。美國城市規劃權威開文?林奇在其代表作《都市意象》一書中,高度評價了中國傳統的環境哲學,指出風水理論是一「前途無量的學問」、教授們組織起來,予以研究推論,專家們正向這方面謀求發展。 堪輿文化、風水理論在美國的影響,是以一種受人青睞的學術思想的方式受到重視的。堪輿文化、風水理論被再度重視,是以美國為中心,逐漸影響到整個當代思想界的,特別是建築設計、環境規劃和城市規劃等相關部門。這意味著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關於人與自然諧和精神的轉世回歸和新的理論升華。
三、環境風水影響人的心理思維
當代,發達國家注重研究「環境心理學」以及研究環境與人的關係,也就是從人文地理學、心理學、生態學、社會學的立場研究環境對人的行為、性格、感覺、情緒所產生的影響和作用。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改造環境的主動狀態以及環境對改造的接受狀態;二是對環境的「認識型」和行動進行改造──行為型的分析。 西方國家心理學家盧因把行為和影響因素總結了一個公式,即行為隨人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發現「微觀行為是由環境的各個因素引起的;而宏觀的行為則是環境整體引起的。」人為了適應環境而行動,首先就要了解環境,於是提出了「環境知覺問題」。而環境知覺問題是否充分,取決於感覺能力(頗似中國風水學的「氣感」)。他為了深入研究,將環境劃分為物理環境、社會環境和象徵環境。 1、物理環境即自然環境和構築環境。對於自然環境,要考慮人和動物擁有怎樣的行為空間。其次是有關氣象、風土等自然環境條件與人的心理行為方面的關係問題,從而分析人的性格差異。構築環境實際是人工環境,中心是與人生活關係最為密切的住房建築問題。但建築一般可用上百年,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生活方式,如何解決這一心理矛盾,使建築學家頗為頭疼。構築環境,與擁有它的城市和鄉村的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不可分離(頗似中國風水學的「環境氣場」)。 2、社會環境,人在社會中需要控制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社會。 3、象徵環境,從美學立場出發,考察環境中所包含的一切自然事物和人為事物作為一種象徵,如何對人類起作用,以及人類如何對環境起作用的過程。 美國社會學家馬爾庫塞細緻分析了現代工業社會中人的「支離破碎」的感受,提出「解放自然」的革命,其特徵是按美學規律來塑造世界,把人從嚴重的心理壓抑中解放出來。 以此,從國外類似風水學內容的學科和研究來看,他們的水平還僅處於初級階段,處於理論探索階段,遠不及我國風水學已發展到了應用技術階段。不過,科學是沒有國界的。從葡萄牙建築工程師手中厚厚的英文版中國《風水》來看,就是例證。當然,風水學應驗率雖然很高,但奧秘尚未全部揭開,還有待人們做出進一步的努力。 四、「風水」的深刻內涵 對「風水」的解釋。「風」來自於先天八卦中的「巽」卦;「 水」 來自於先天八卦中的「坎」卦;後天八卦以及《周易》對 「風」、「水」有細說。「風水」一詞最早見於晉代郭璞所著的《葬書》,他把風水理論化了: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清代范宜賓為《葬書》作注云: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明代徐善繼在《地理人子須知》中說:氣之來,有水以導之;氣之止,有水以界之;氣之聚,無風以散之。故曰要得水,要藏風。無風則氣聚,得水則氣融,此所以有風水之名。這就是說,風水是門只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使萬物生長之吉氣。
有關 教科書或詞典對風水作如下解釋:
1、《現代漢語詞典》是這樣定義的:風水指住宅基地、墳地學的地理形勢,如山脈、山水的方向等,風水好壞可以影響其家族、子孫的盛衰吉凶。 2、《辭海》評價:住宅基地或墳地周圍的風向水流等形勢,能招致住者或葬者一家的禍福。 3.、《辭源》認為:風水指宅地或墳地的地勢、方向等,舊時迷信據以附會人事吉凶禍福。4、《康熙字典》中說:堪者天文也,輿者地理也。5、東漢許慎曰:堪,天道也;輿,地道也。 「千年經驗成學問」。風水之學,歷經數千年的時間檢驗和廣闊地域的空間實踐,具世界上最充分的統計學價值。風水學是以易經的陰陽學說為指導的,《周易》序云:「易有太極,是生二儀。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說卦》有:「立天地之道曰陰曰陽。」《黃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所以說,太極中的陰陽為天地也,又「生生之謂易」、「 和」 為道也屢遷,更說明了天地之變化的絕對性。《靈城精義》云:宇宙有大關合,氣運為主;山川有真性情,氣勢為先。地運有推移而天氣從之;天運有轉變而地氣應之。這正如「道」所示:天時的運行和地理的變遷,一定要保持協調性和一致性,只有這樣才符合自然的運行法則。 風水作為一個專用詞,已有獨特的概念,對它的理解應該是:所謂的「風」,即天時也,宇宙中星體的運動能產生風,且星體的運動有其周期變化之時間性,這就是指三元九運。所謂的「 水」,即地利也,水會隨不同的山川形勢而有不同的變化,意為地球上的山川形勢、環境布局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應根據元運的變化而改變其形局,以達到最佳的有利空間。故而,堪輿就是研究天體運行和地理環境的一種道學。 風水是王者之理論。「王」字用現代詞語解釋,就是某領域的第一人或事業的成功人士。三橫一豎便為王。王字由三橫一豎組成,上橫為天時、中橫為人和、下橫為地利,中間一豎為合一為統一。即要天人地三才之間的協調統一才能成為王。看字體很簡單悟字意卻很深奧。王字拆解可分:為乾、為天、為陽;為坤、為地、為陰。《周易?繫辭》曰:「易與天地准,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這就是說,《易經》是以天地運行的規律作為準則的,故而能將天地間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都包涵在這規律里,只有掌握天地之道的人,才能因知先機而成為具有先見之明的智人。 五、風水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營培田村位於福建省連城縣西部,是一個客家血緣村落。村裡有保留完好的明清時期高堂華屋三十幢,吳氏宗祠二十一座,書院六處,跨街牌坊兩道,千米長街一條。2006年5月25日,培田村古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培田村古建築群以別具一格的建築特色吸引世人的目光。 1、古建築群的建築特色 隨著旅遊時代的到來,培田村古建築群重新回歸世人的視野,它的名氣也越來越大,有人稱它為「客家建築瑰寶」,甚至有專家和學者考察後稱它為人類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
(1)古建築群選址於美麗的山水之間
培田自然村坐落在三面環山的一塊狹長且又較為開闊平坦的地帶上,中間依著山形和地貌,有一條溪河(河源溪)呈外弧形,玉帶般地蜿蜒而過,把房屋和田野分開,兩條水圳穿行於村莊之間,如白練飄飛,各座古民居井然有序,熠熠生輝,村落南邊水口處,雷公子、紅楓和小葉樟根深葉茂,鬱鬱蔥蔥。山水環抱的培田不僅被人們稱為「畫里村莊」,還入選了「中國十大最美村鎮」,這些都得益於培田的先祖先民在構思村莊藍圖時善於抓住山水做文章。俗話說:山巒為溪水骨架,溪水是村落血脈,建築物成了依附於血脈——溪水及其支流(或人工溝渠)的「血細胞,故培田村建築群體布局時多重視周圍環境,參考山形地脈,水域植被,力求人工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居家環境靜謐優美,舒適雅緻,如詩如畫。 (2)古建築群住宅類型多 培田村古建築群按功能可分為居住建築、宗祠建築、文教建築、商業建築等幾大類,下面要說的是它的居住建築類型也很豐富,核心部分主要有:鎖頭屋、八間頭、四點金、兩進式、圍龍屋、九廳十八井等形式。下面分別介紹它們的特點。 鎖頭屋:平面為三合院,正房三開間或五開間,單層,左右廂房各一間,前面是照牆,無倒座,中間圍合著天井,大門通常開在前照牆上。由於平面形式很像舊式鎖頭,故稱鎖頭屋。鎖頭屋是培田村住宅規模最小、最簡單的一種,早期使用較多。如大居敬、容庵公祠等。 八間頭:屬小型四合院住宅,房子一共有八個開間,所以叫做八間頭。其中有一些正房當心間用作香火堂,倒座當心間用作門廳,兩廂都不做門窗而全面敞開,只有四角上正房和倒座的次間為門窗嚴謹的封閉內室,就又叫做「四點金」。八間頭和四點金適合小家庭居住。擴大住宅的常用方式是在它們的兩側增建橫屋,它們就相應成了大住宅的核心部分。在宏公祠即屬此類型建築。 圍龍屋: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中央上、下兩堂和兩廂形成的合院部分。其次是位於合院外側的,前後走向面對中央的橫屋部分。第三部分就是圍屋。培田村的圍屋現存兩棟建於清代和民國時期的圍龍屋為雙善堂和雙灼堂,均為一層。 九廳十八井:是培田人對建築規模的一種描述,形容建築規模宏大,廳堂多,天井院落多,同時取「九」和「十八」兩個民間認為吉祥喜慶的數字。房屋由中央廳堂部分及橫屋部分共同組成。中央廳堂部分常為三進或四進,也有五進的,廳堂三開間或五開間不等。左右橫屋部分也不一定對稱,而是根據地段的寬窄,建成一排或兩排、三排橫屋。橫屋在朝向內外宇坪和中央廳堂部分廂房的位置,通常都分隔成相對獨立的側院,每個側院內均有小廳。像這類大宅子實際是一房人共同建造,共同居住,共同在此祭祖,因此形制規整,內外華麗,功能清晰,居住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等級分明。目前村中保存較好的稱為九廳十八井的住宅有六座。官廳是九廳十八井中軸對稱式住宅的典型,多達11個廳堂,32個天井和院落,有房近百間,共有四進房子,僅中軸建築第一進到最後一進的後樓,進深近100米。四進正房建築的外側是左右橫屋,第一二進之間為花廳,第二進至後樓左右的橫屋分成八個獨立小院,相互間有門相通。另一座現狀最好的這類住宅是大夫第,它最大的特點是大,建築佔地面積達6900平方米,據說花整整十一年時間才建成,因此被稱為「民間故宮」。它共四進廳堂,左側一排橫屋,右側三排橫屋,宅內共有十八個廳堂,二十四個天井和院落,一百零八個房間,院落除正門外,還有九個側門,既方便了內部的交通,又使庭院空間有了分隔,既照顧禮儀要求,又滿足平時居家過日子的需求。 培田村內還有一種花園式住宅類型,佔地通常不大,但種竹養花,營造出一派園林式環境,既是書齋畫室,又是居所苑囿。既可陶冶情操,又可頤養天年,村內現存以修竹樓為代表。 (3)古建築群門樓高大華麗
中國古代建築向來看重門樓的建設。門樓建築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闕。所謂闕,就是古代宮殿、祠廟和陵墓前的高建築物。通常左右各一,建成高台,台上再起樓觀。以後,這種思維和建築模式又逐漸地演進成了各種府第民居的門面。培田古民居有「三分廳堂,七分門樓」之說,因為門樓反映的是整座建築的質量和規模,也是宅主人身份的象徵,建屋人家不管錢多錢少,門樓一定要建得派頭威風。培田古民居的大門多建成牌樓形,門框以青石架設而成,再以青磚砌築屏風樣式的三開間或五開間,頂部鰲頭飾以龍鳳、麒麟、獅子等;兩側浮雕高高低低錯落有致,內容有花鳥魚蟲、山水人物,全顯得活靈活現;門框正上方多書有遒勁雄渾、意蘊深刻的黑書大字;兩側撰有表達吉祥、幸福、安寧、富貴與美好願望的對聯。一座座門樓高大宏偉,樓角燕尾高翹,站在高處看,一座座房屋像宮殿,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4)古建築群裝飾精緻典雅 遠望培田村古建築群,幾乎清一色的灰瓦青磚牆,顯得清淡樸素,可是當我們走近它就會發現每一座房屋都裝飾得精緻,很具地域特色。先說這裡的大木裝飾,首先為檐枋。正廳上下兩堂或下、中兩堂的前檐枋和它們兩廂的前檐枋都做成月梁。漫步在培田古宅,隨處可見各種精美的月梁:兩端有一組雕飾,紋樣有卷草或卷草龍;有喜鵲鬧梅、松竹梅石、花開富貴等花卉紋樣;有用各種動物組成的浮雕圖案,如三羊(寓意「三羊開泰」);群豬(為「諸事順意」)、鯉魚(「年年有餘」、雙獅戲珠、龍鳳呈祥等;還有人物戲曲場面,人物形象鮮活生動;其次是中廳前檐廊的卷棚軒,軒頂由弧形的椽子一根根排列,檐廊的梁架鑲嵌一組花卉、寶瓶、人物或動物圖案的花板。然後說這裡的小木裝飾,小木裝飾的位置主要集中在廳房的格扇門、格扇窗。門窗格扇的裝飾題材最為豐富,草木植物、花鳥魚蟲、鐘鼓鼎彝、文房四寶、鹿獅百牲、八仙法器、山水亭閣、人物故事、文字圖案,應有盡有。許多格扇雕飾還飾有鮮艷的彩色,有的瀝粉貼金,更顯得華麗富貴,輝煌無比。有的太師壁也進行裝飾。例如一座叫濟美堂的住宅,中廳太師壁做成鏤空雕花格扇,三層鏤空透雕,工藝精美,雕飾繁複,色彩醒目。鎦金太師壁正面由四塊格扇組成,有天頭、格心和束腰,格心雕的是一段段戲曲場景,人物造型生動。 當地古建築群的華麗不僅表現在木雕上,其屋脊、山牆、柱礎、磚石窗地面等也都十分講究。屋脊有鏤空的,彩色的,塑動物頭像的,各式各樣。礎柱雕飾有琴棋書畫、花卉瑞獸等等。而在大面積的青磚牆上,優美的磚窗和石窗及其精巧鏤空的窗欞給人以視覺上獨特的享受,給人以無限的想像。地面隨處可見由鵝卵石組成的梅花鹿、古錢穿結、書卷畫軸等圖案,傳達著主人希望家人能富貴連綿、才華橫溢的美好願望。 古建築群的典雅則表現為鮮明的藝術特徵、濃郁的文化氛圍。幾乎每一座門樓上都能讀到諸如「亦愛居」、「南山毓秀」、「松崗聳翠」、「讓德流馨」這樣或抒情或言態,或狀物或頌德的墨書。廳堂里懸掛的諸如「養成正氣參天地,摩練文章著春秋」、這樣展示人生境態,「雲錦天機織詩句,綸巾鶴籇試春風」這樣空靈多姿的聯語數不清,還有很多很多字字有說法句句有出處的牌匾氣宇軒昂。走近古民居,似乎走近一座座古典藝術的殿堂,充分感受到厚重的古典文化氣息。 2、古建築群建築特色的成因分析 為什麼培田村古建築群會有以上諸多獨特的建築特色?筆者試圖從哲學、地理位置、經濟、文化等方面進行分析,闡述形成這些建築特色的原因。 (1)受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 古代中國哲學思想強調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的統一—「天人之意,相與融合」,人與天地同構的願望十分強烈。「天人合一」強調天與人的和諧。建築群選址于山清水秀、環境宜人的藏風聚氣場所,形勢合乎中國傳統風水觀念在村落選址中所追求的「理想空間模式」之思想。從儒家思想角度看,這種環抱有情的自然環境與依山就勢的村落布局形態營造出舒適,寧靜的居住環境與安全、親切的住居氛圍,適應了人們對居住空間的物質與心理需求。達到人工建築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效果,真正做到人與自然的天然和諧。(2)受「風水」觀念的影響
閩西的歷史是伴隨著大移民而發展的,移民的遷入、定居和發展使閩西形成了一個地理上相對獨立的客家區域,連城是主要的客家縣份之一,當地客家先民由於在遷徙過程中遇到的千辛萬苦和許多難以想像的困難,使得客家人對命運產生一定的期望與對自然產生一定的畏懼,因此在居住建築上體現為對風水的講求,各種形式的客家建築在對風水的講求上普遍都注重房屋的朝向、與山水的位置關係等,培田村也不例外。登高俯覽村莊,前有筆架山,後有卧龍,左青龍,右白虎,門前還有五帶環水,所以整個村子的房屋幾乎都是坐西朝東。又如當地房屋重視門樓,有「三分廳堂七分門樓」的說法,以門樓的方位來切合門前來水的方位,意即財源滾滾而來。如許多府第門堂高,道路低,暗指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處處可見這種風水地理的玄機。
六、弘揚堪輿風水文化責無旁貸 縱觀歷史,凡有建業的帝王都重用易經大師做決策高參。周文王重用姜子牙、秦始皇重用李斯、漢高祖重用張良、唐太宗重用徐茂功、宋太宗重用苗光義、明太祖重用劉伯溫。唐朝宰相虞世南說:不讀易,不可為將相。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在談易經時把其排在四大發明之前,足可見《易經》在中國文化史上以及世界文化中的地位。而日本明治維新時的組閣原則:不知《易》者,不得入閣。更是把《易經》推到了最高的境界! 《黃帝宅經》云:「夫宅者,乃是陰陽之樞紐,人倫之軌模,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故不可獨信命也。」《管氏地理指蒙》中說:「人與天地並列為三,非天地無以見生成,天地非人無以贊化育。」可見,風水學探討的就是人與天地之間的內在聯繫,主張人去參天地以贊化育,即人一定要結合天時、地利的運行變化規律並加以效法,以彌補和調整自己的不足,從而達到與自然的相通和合之境界。北京是以故宮為中心修建的左右非常對稱的城市建築群,經元、明、清三朝,歷時幾百年不倒。明朝崇禎年間,1635年出版《地經景物略》記載的黃城西,墓陵深,秋冬令令,儼然一排古墓臨森。當年北京周圍松林叢密,道路上只容一個人騎馬單行,茂密的山林帶來了豐盛的水源,釣魚台、金魚池、常年是泉水,許多地方是泉從地涌。北京城東西南北非常清晰,西有西山、昆明湖,包括萬壽山,山水並一,靠山背水。昆明湖和萬壽山地貌朝向正好是形成了西北向東南的流向。朱元璋後人修了整個北京風水最好的地方——名校陵,江西派用羅盤測出更多的信息,進行調整,來達到天人合一、自然和人的統一和諧的目的。 可見,風水既是門研究天地陰陽變化規律的學問,更是助有志之士成就王者風範的秘術。其所蘊藏著的巨大能量與重大價值,而日漸被人們所重視。我國傳統建築文化歷經數千年不輟的發展,形成了內涵豐富、成就輝煌、風格獨具的體系。從世界建築文化的背景來比較,我國傳統建築文化的一個極為顯著的特點是,各種建築活動,無論是都邑、村鎮、聚落、宮宅、園囿、寺觀、陵墓,以至道路、橋樑等等,從選址、規劃、設計及營造,幾乎無不受到風水理論的深刻影響。 從另一方面看,近幾十年來,我國古代建築歷史的研究,雖然在很多方面,都有長足的進展,成就矚目。但是,也明顯地存在著空白和缺環。在營造學與造園學之外,有關中國古代建築美學、設計思想、理論與方法等方面,就一直缺乏深層次的系統理論揭示。例如,中國古代建築在空間環境的整體處理方面,其中包括人文景觀同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大規模建築群的空間布局組織,有著與古代及近代西方建築完全異趣的的極高藝術造詣和成就,但這種實踐成就有無理論指導?就頗多疑問。有學者認為:這是由於中國古代建築營造標準化方法的早熟,使設計同營造有了明確分工,單體建築的設計大大簡化,古代建築設計因此得以專註於空間的總體組織處理,加上世代因承,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所以,能夠以敏銳而準確的尺度感和嫻熟的空間藝術處理技巧,靈活而妥善地運用各種建築體型,結合環境包括自然景觀進行各種規模的建築組群和空間組織,達到極高造詣。也有一些研究者不滿於這種純經驗的解釋,認為:中國古代建築設計大師精於此道,是經過潛心研究的,包括哲學、美學的理論思維。探析這些理論,只能在引鑒西方建築理論的同時,借用中國古代傳統畫論、文論及造園理論等來加以分析研究和闡釋。我們不得不承認:在自然與人文環境景觀和建築組群的空間組織藝術處理方面,中國古代建築實踐確有極高成就,但在理論上卻呈空白狀態。人們不能不懷疑,這種理論空白,會不會同傳統風水理論研究的學術空白有關?
為了挖掘、整理中國傳統優良的堪輿建築環境文化,更好地為構建和諧社會找到理論依據,所以,廣大中國堪輿風水建築環境文化研究愛好者,應該積極開展國際堪輿風水文化和建築環境研究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加強學術研究,編印流通相關書刊,做好文物古迹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積極開展與台灣同胞、港澳同胞、海外僑胞中堪輿風水文化和建築環境研究者的交流,增進了解,團結合作。積極促進中外堪輿風水文化和建築環境研究文化交流,維護世界和平
推薦閱讀:
※堪輿
※道先生講風水:風水立向要訣,立向正確否,吉凶立刻現!
※《堪輿教材》解讀
※歷代堪輿大師
※儒門崇理折衷堪輿完孝錄卷之七
TAG:中國 | 文化 | 風水 | 堪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