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與真空量子零點場
道與真空量子零點場
——作者:閔家胤
轉自「後學星環」的博客,鏈接:http://blog.sina.com.cn/u/1598261325
21世紀物理學會有革命性的偉大發現,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還要經受重大的改變,隨之而來的人類對物質的認識會發生更深刻的變化。按照華裔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李正道和楊振寧的看法,當代物理學幾個重大問題的焦點都在真空。占宇宙質量90%的暗物質和暗能量在哪兒?——真空。宇宙從大爆炸到200億萬年之後的今天,為什麼不減速和收縮,相反,還在加速膨脹,推動它繼續膨脹的巨大能量哪裡來——真空。宇宙中約有100萬個類星體,每個的能量是太陽的1015倍,可又不是核能,那它的能量從哪裡來?——真空。「夸克禁閉」,沒有單獨存在的夸克,是什麼在禁閉著夸克?——真空。宇宙進化為什麼不斷發生「對稱性自發破缺」,失去的對稱性哪裡去了?——真空。真空是物理的相對論性的凝聚態,沒有物質的態,是傳遞物理效應的介質。有暗能量漲落和均勻對稱的真空是宇宙開始的狀態。因此,只有激發真空,製造出像宇宙開始的狀態,才有可能測量和研究真空,進而解開以上五大謎團。(李正道,2002年;楊正寧,2003年)基於他們二位的判斷,我們相信,世界終極的實在,很可能不是德謨克里特說的有形的「原子」,而是相當於老子說的無形的「道」和「無」的真空。
一、建立在量子力學基礎上的真空概念
(1)狄拉克真空 1928年狄拉克提出了電子相對論波方程,即著名的狄拉克方程。該方程有兩種解:一種解的粒子總能量是正的,另一種解的粒子總能量是負的,而且正能態和負能態的分布是完全對稱的,因而在正能態和負能態之間存在一個寬度為2m。C2的能量禁區。這就意味著,一切處在正能態的電子都將是不穩定的,這顯然與事實不符。而且,由質能關係式E=mc2可知,負能量意味著負質量的存在,這當然是不可能的。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狄拉克經過反覆思考,終於在1930年提出了一種新的真空假說。他認為,真空並不是經典物理學的虛空,真空中所有的正能態儘管都空著,但所有負能態卻都被電子所填滿,因而處於正能態的電子就不可能躍遷到負能態,這樣負能態難題就被迎刃而解了。很顯然,這裡的真空是處處都充滿著密度為無窮大的負能態電子的空間,它被稱為「狄拉克真空」。狄拉克真空或電子真空的確立,不僅在於它第一次從理論上預言了第一種反粒子——正電子的存在,標誌著人類進行反物質研究的開始,而且更重要的是它第一次提出了真空模型。從此以後,人們認識到真空原來是一個充滿負能態的電子海(亦稱「狄拉克海」),這一電子海具有非常複雜的結構和性質。這在真空物理學研究方面無疑具有里程碑意義。
(2)真空極化 狄拉克不僅最早提出了電子真空概念,而且對這種真空產生的實際效應也進行了開創性研究。狄拉克首先作這樣的猜想:所有的正能態均空著,所有的負能態均被佔滿,此時不產生電場,而任何一點與這種分布的偏離就會有電場產生。考慮弱的、穩定的靜電場,狄拉克發現,不產生場的電子分布不滿足運動方程,通過從滿足運動方程並且相應於沒有電子和質子存在的一個態的分布中減除那種不產生場的分布,會得到一個差值,這個差值可以被解釋為負能電子分布被外場極化的效應。沿著這一方向,狄拉克對真空極化和真空漲落問題進行了詳細研究。結果發現,真空並不是一個純粹的空間,真空荷-流密度和場強的起伏即虛粒子的產生和湮滅,賦予了真空極其複雜的結構和性質,而且外電磁場將會感應出荷-流起伏,這些起伏又反過來改變原來的外電磁場,結果使得量子電動力學的真空具有極化介質的性質。這清楚地說明,真化極化是由於外磁場和電子真空相互作用的結果。由於微波技術和核磁共振技術的進步,1947年人們在實驗中測出了氫原子2S1/2 和2P1/2 能極間確實存在微小差別,此即蘭姆移位(Lamb shift)。當人們用真空極化理論對此進行計算時,所得到的理論值與實驗值驚人地一致。
(3)真空相變 從物理學中場的物質性和真空作為量子場系統的基態這兩點出發,不少理論家推測:對於某些量子場來說,在不同的條件(溫度、外場強度、費米子密度等)下,系統可能處於不同的基態,即處於不同的真空相。當這些條件改變時,這些場之間的相互作用會使它們的基態(真空)從一種相轉變為另一種相,即發生真空相變。卡倫(C·G·Callan)等人對真空相變問題進行了長期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量子色動力學真空像順磁介質。那麼人們是否也可以把量子色動力學真空看成是像電介質呢?李政道最早在這方面進行了研究,1978年他發表了「量子色動力學和強子的孤子模型」一文,把夸克禁閉看作是一個無限的、完全「抗電」介質中的真空,其抗電常數趨近於零。在強子內部,真空為正常,即抗電常數等於1。這說明,無限範圍的真空的行為像一種完全抗電的介質。
(4)真空自發破缺 當某種標量場有自相互作用,並且其拉氏量(或運動方程)遵守某種內部對稱性時,則場方程的解一般也滿足這種內部對稱性。但對真空態而言,如果它的基本屬性——能量為基態的要求,與內部必須保持對稱性的要求發生衝突時,按物理學常規,真空的基本屬性必須保持,但這樣一來就必須捨去內部對稱性的要求。即在這種情況下,真空作為能量基態將不具備這種內部對稱性,此即所謂的「真空對稱性自發破缺」,簡稱「真空自發破缺」。真空自發破缺理論在高能物理學的弱電統一理論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根據量子力學理論,真空是一種存在多種量子場的區域,它與某些特殊形式的物質系統相對應。而一定形式的場總是與一定形式的物質粒子相對應的,並且場和量子可以相互轉化,所以真空中必然存在某種不可見的特殊物質粒子。事實上,「虛的」正、反粒子及其粒子對就是這種特殊物質粒子的表現形式。既然真空中存在著各種量子態的場和大量的虛粒子,那麼就說明真空具有十分複雜的結構,而並不是什麼「虛無」(nothingness)。
二、建立在Ψ場基礎上的通訊真空概念
儘管人們對真空的認識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在系統哲學家拉茲洛看來,還遠遠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它們至今無法解釋物理、生命、意識世界中的許多不解之謎。20世紀物理學的困惑之一是人們發現,宇宙中可觀測到的物質只佔宇宙總物質(理論值)的很小一部分,這就是所謂的「質量丟失」問題。它表明,宇宙時空中必然存在著大量的潛能或「隱物質」(hidden mass)。但這些潛能或隱物質在哪兒呢?再如,在對EPR思想實驗進行嚴格檢驗時,人們發現,同源粒子具有瞬時相關性,即信息能夠越過有限空間而無需傳遞時間。信息的瞬時傳遞顯然違反了相對論的基本規律——宇宙中沒有任何信號能傳播得比光速快。這該如何解釋?更重要的是,拉茲洛認為,今天物理學所謂的統一場理論不可能得到最終證實,因為它缺少一個因素——對時空中超越物理學層次的複雜性的構造缺少解釋,或者說,試圖用「從下到上」的模式來統一解釋世界的本原缺少一個從混沌到有序的「成序原則」(Ordering principle)。因為在他看來,「表面上多樣化的世界實際上是一個不可分割和相互聯繫的整體,物理現象、生命現象、甚至意識和心靈現象都只是它的不同形式的顯現。因此,一種完備的統一理論不僅要能理解和解釋物理和生命自然界中的現象,還要能解釋意識和心靈世界中的現象。」(轉引自劉文海等,第39頁)基於這一考慮,拉茲洛於20世紀90年代雄心勃勃地提出了所謂的「亞量子全息場」(sub-quantum holofield)假說,試圖以此為基礎統一地解釋當今物理、生命、意識領域中令人困惑的現象。為簡便起見,拉茲洛把他的亞量子全息場命名為Ψ場。Ψ場的性質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1)時空是一個活性的「網狀」場,量子態置身於這種活性的非決定論的介質之中。這種場是低於量子層次的,並對宇宙中過去發生的一切事具有全息記憶功能,即具有把過去宇宙中儲存的信息反饋到現在的功能。
(2)宇宙的始基態是一種活性場,量子是該場中半自動傳播的波。這種波是場的可塑形變,它們相互作用並形成疊加的多維形變,而可觀察的現象世界最終可溯源到這些形變。
(3)Ψ場和物質-能量之間的相互作用表現為一種雙向的傳輸過程。Ψ場和物質-能量不是相互作用的實體,而只是一個實體:量子既處於場中,又是場。
(4)物質-能量的時空組態的波形痕迹記錄可完全和永久保持,它在時空中對物質-能量的反饋可引起「過去「和」現在「之間的一致性。這就是Ψ場具有全息記憶功能的內在原因。(轉引自錢兆華等,第20頁)
拉茲洛認為,Ψ場的可塑性形成了量子的秩序和組織,並導致自然界的成序過程。因此,Ψ場可以超越學科層次,把物理、化學、生命現象和意識現象統一在一個理論框架內。既然我們的宇宙中處處都充滿著Ψ場,那麼真正的「虛空「就根本不存在,相反,空間不是一種真空,而是一種充實的空間(plenum)。這種空間有許多人類意想不到的結構、特點、性質和功能。拉茲洛把這種充滿Ψ場的真空叫通訊真空(communicating vacuum),這種通訊真空概念主要包括如下內容:
(1)通訊真空概念首要的和基本的前提來自於現在已經堅實地建立起來的科學知識。空間(用相對論物理學的話說,是時空)充滿了儘管非常微妙但在物理學上卻是真實的能量。既然空間上相互分離的現象顯示出瞬時的相互關聯,那麼使它們分離的空間就一定能夠傳遞明顯的效應。
(2)充滿時空的能量是量子真空的虛能量(the virtual energies)。今天,量子真空被認為在時空的所有區域延伸,並使之充滿圍繞其基態零點值漲落的能量。由於這些能量內在地不可觀察(儘管它們確實有可觀察的效應),因而它們就被稱之為「虛的」。即使在絕對零度時它們也很活躍,所以就有零點能(Zero-point energies),攜帶這些能量的場就是零點場(Zero-point field)。在量子場論中,電磁零點真空演變成了複雜的「費米子真空」(Fermions vacuum)或狄拉克海,而在「超大統一」理論中費米子真空本身又轉變為更為複雜的「統一真空」(unified vacuum) ——是所有的自然力和場的區域,是宇宙中所有物理現象基礎的重要媒介(儘管不可觀察)——通訊真空。
(3)量子真空的虛能與可觀察的世界相互作用。狄拉克已經證明,費米子場的漲落會產生量子真空的一種極化,由此該真空就會影響粒子的質量、電荷自旋或角動量。研究表明,真空能量是種種物理現象的根源。慣性力、萬有引力、甚至普朗克常數都可以歸於粒子與量子真空相互作用的結果。
(4)不同種類的場是真空能量與可觀察世界相互作用的媒介。這一假設可以通過三個方面來說明。第一,作為非局域現象基礎和媒介的零點場的分量是一種由其標勢(scalar potential)構成的場。它允許傳播的線性波陣面相互疊加,但不允許相互貫穿,因此標量干涉波產生可以保持並且不破壞相信息(phase information)的所謂的「薛定諤全息圖」。第二,零點場的標量分量中的信息以粒子和粒子系綜(ensembles of particles)的積分函數形式存在。在零點場中,不僅單個粒子,而且整個粒子系綜和粒子系綜的系綜都產生標量干涉波形。第三,粒子和粒子系綜的多維函數在標量波傳播的整個範圍內延伸,並持續無限長時間。因此,非局域性效應能准瞬時地在空間中傳播,而且在持續時間上無明顯極限。(拉茲洛,2001年,第317-323頁)。由此可見,建立在Ψ場基礎上的通訊真空概念,其實是量子真空概念的推廣,因此從總體上看,拉茲洛所提出的通訊真空概念並不完全是一種純粹的假說,而是有充分科學根據的。與量子真空不同的是,拉茲洛假設這種真空由於Ψ場的存在,可以准瞬時地傳輸信息(比光速快得多),且能夠以全息方式記錄下過去發生的一切,並能將它們反饋到現在和未來。正由於此,拉茲洛把這種真空稱之為「通訊真空」,即能夠傳播信息的真空。
三、Ψ場——宇宙中的第五種場:理論與實證
系統哲學家E?拉茲洛在哲學高度綜合性地討論當代物理學最前沿的問題「宇宙量子真空零點能全息場」(ψ場),提出了大膽的假說,並且說明它正在獲得實證。作者首先概述了20世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四項科學偉大發現,指出它們在對宏觀世界做解釋時存在的缺陷。建立在相對論基礎上的大爆炸宇宙學解釋不了超過150億年的老齡星體的存在和眾多宇宙常數的高度和諧。量子力學解釋不了量子態的非局域相干性。吸收了生物遺傳基因隨機突變的綜合進化論解釋不了生物進化的間斷平衡和地球上生命進化的速度。基於現代系統理論的腦科學解釋不了大量的超越時空的心靈感應現象。接著,作者綜合20世紀中後期出現的幾種重要的新理論來尋找現有科學理論的「空缺因素」。這些新理論包括:致力於將宇宙中現有的四種場(弱核力場、強核力場、電磁力場和引力場)統一起來的大統一和超大統一理論,海森伯的量子宇宙論, D·博姆的隱含序,I·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理論,R·謝爾德雷克的生物形態發生場,K·普裡布拉姆的大腦全息性運轉理論等。找到的「空缺因素」是「宇宙量子真空零點能全息場」,由於由這個場完善的宇宙「滿足薛定諤的量子態——ψ態(x,t)方程」而被命名為「ψ場」,它能對上述現有理論解釋不了的現象做出圓通的解釋。這個描述宇宙中第五種場的新理論認為,「真空」不空,充滿人類不可能直接感知到的負能量或虛能量。其中正負量子成對產生又成對湮滅,即使在絕對零度條件下這種量子漲落也不會停息,否則就違反海森伯的「測不準原理」,所以叫「零點能量」。如果有足夠強的能量去激發它,就會有顯粒子和顯能量產生出來。組成我們這個顯在物質宇宙的各種粒子、四種場和相應的作用力正是從「真空零點能量場」進化出來的(「有生於無」的現代物理學註解)。由於「宇宙量子真空零點能量場」隱含著驚人巨量的能量(1093㎏/m3,比原子核的能量密度大1080 倍),顯在的物質宇宙恰如漂浮在它上面的島嶼,或者用更恰當的比喻,像是這個隱能量海上的漣漪。它是「全息記憶」的——按照全息理論,在一立方厘米體積內波型的疊加能把美國國會圖書館全部藏書的信息量記錄下來,而且各個部分同整體記錄下來的信息是一樣的,因此在宇宙範圍,任何事件都在它的整體和各個部分留下全息性質的印記,就像池塘中投下的任何一粒石子激起的波型都傳遍整個池塘和池塘的各部分。
根據這個新理論,我們可以建立多重宇宙模型:我們這個局域宇宙鑲嵌在大宇宙中,大宇宙又鑲嵌在超宇宙中。我們這個局域宇宙肯定經歷過多次進化循環,每次循環積累的信息都以多維波函數的形式保存在大宇宙中,並在下一次循環開始時內饋給新的宇宙,給它的誕生提供合適的背景條件,或者說提供「先定的和諧」;因此,它是「內構成的」(formed-in)。這個新模型「拋棄了我們的宇宙純粹由於偶然性而產生複雜結構的機遇思想,同時它也不需要像人擇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的不同翻版那樣的理想主義假設」。「多宇宙周期組成一條學習曲線,它引導宇宙順利地形成複雜性構型,並在這一有利的狀態下存在足夠長的時間以實現複雜的微觀、中觀和宏觀結構的進化」(《微漪之塘》,第385頁)「通過把它們自身過去和現在狀況的波函數,以及它們參與其中的系綜的過去和現在狀況的波函數通報給實體,真空成了所有尺度和複雜性的非局域關聯和相干性的媒介」(同上,第324頁)。在閱讀了比較多的資料之後,我才知道,拉茲洛提出的宇宙中第五種場——「Ψ場」,並不是他個人一時的奇思遐想,而是他對二十世紀100年內一代又一代物理學家們對真空進行研究的集體智慧的綜合和發揮。
1912年普朗克從他的黑體輻射理論中推導出「真空零點能」。愛因斯坦等人都發現,確實需要有這種能存在。海森伯等人又把「真空零點能」概念發展成量子電動力學。1930年狄拉克把它描述成「由正負能態粒子組成的狄拉克海」。惠勒創立「真空物理學」。1947年測出了證實「真空零點能」存在的「蘭姆移位」(Lamb-shift)。1948年卡西米爾提出檢測「真空零點能」的「卡西米爾效應」,1998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所的物理學家S·拉莫雷奧設計的實驗裝置測到了「卡西米爾效應」,同理論預計的數值的誤差在5%以內。同年12月加州大學的物理學家們用更精確的裝置重複了這一實證實驗。更令人稱奇和高興的是,1998年在全球範圍內炒得很熱而鬧了笑話的「冷核聚變」,最後被比較多的人接受的解釋是「試驗中多出的能量是從真空零點能提取出來的」。為此,英國《泰晤是報士報》在 1999年1月6日發表文章《尋找真空中的能量》,向公眾做了報道。
值得注意的是,蘇聯原先一直在對「真空零點能」做秘密研究,並且投入了相當大的人力和財力;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們在這個領域處於領先地位。俄羅斯物理學家們認為,可以把真空看作是一種具有不同極化狀態的物理介質。假定電荷極化,真空就顯示為電磁場;假定物質極化,真空就顯示為引力場;假定自旋極化,真空就顯示為自旋場。這最後一種場的英文名稱為torsion field, 漢譯除「自旋場」和「扭力場」外,還譯「撓場」。他們建立的「物理真空撓場理論」認為,從粒子到星系的所有物體都在真空中造成渦旋,這些渦旋是物體和事件的信息的攜帶者,幾乎是瞬時地把物體和事件聯繫起來,因為「撓力波」的傳輸速度是109 C級——光速(電磁波)的10億倍。(同上,第189—191頁)撓場的記憶有滯後作用,當場源將周圍空間的物理真空極化之後,即使場源被移走了,空間的渦旋結構仍然保留,撓場依然存在。只要造成渦旋運動就會出現撓場,而撓場同真空零點能相干就能提取出零點能。
在蘇聯解體之後,有一批原先研究「撓場」的物理學家流落到國外,運用上述理論,他們同國外科技界合作開發出「撓場發生器」,進而製造出可進行遠距離體檢和診斷的醫療儀器。1993年拉茲洛在倫敦接受過當地「Ψ粒子醫學會」的合格醫生用這類儀器進行的診斷。最近,北京的中投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從韓國引進了一台「生物信息物理場系統」,它是以俄羅斯物理學家為主由5個國家聯合研製出來的,其核心部件就是「撓場發生器」。我本人也接受了這台系統做的全身臟器和組織掃描,結果是可信的。美國有幾個強有力的科研機構一直在致力於提取真空零點能的研究,我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應用物理系的江興流教授也在領導一項類似的研究。這方面的應用技術開發前景是非常廣泛和誘人的。因此,有人說:「21世紀哪個國家在『真空工程』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就能在科技方面佔據領先位置」。令人鼓舞的是,1999年1月6日英國《泰晤士報》刊載了《尋找真空中的能量》一文,標題是《科學家證明真空中存在「零點能」》。這說明,拉茲洛的這一假說已經走上開始獲得科學實證的道路。又有物理學家主張,幾年前引起轟動的「冷核聚變」,其實是無意中激發出了真空零點能。(江興流,2001年) 2004年4月,在中國科學香山會議上,討論中科院聲學所「聲致發光」實驗的物理學機理,也有物理學家提出「這是真空零點能的表現」。(江興流,2004年)更令人鼓舞的是,在2003年12月19日出版的權威科學期刊《Science》(科學)上刊登的,本年度十大科學成就的第一項就是,通過對先進宇宙探測器獲得數據的分析和計算,科學界形成共識:可見物質宇宙只佔宇宙質量的4%,其餘96%是由未知粒子構成的暗物質(23%)和不可見的暗能量(73%)。宇宙是由暗能量主導。暗能量產生的反引力抵消引力相互作用並使宇宙一直在膨脹。因此,宇宙有遠遠超出當代科學想像力的奇異性和複雜性。(Science,19,December,2003)看來人類對物質和宇宙——本體的認識不是已經結束,而是剛剛重新開始;量子真空零點能或通訊真空,已經成為21世紀物理學研究的前沿熱點,我們有充分理由相信,不久就會有更重大的突破。
現在,拉茲洛綜合上述物理和技術研究成果提出的「宇宙量子真空零點能全息場」(ψ場)理論,已經獲得西方主流文化和科學界的承認和重視。《微漪之塘》一書被美國圖書協會評為「1997年傑出學術著作」。這年作者65歲,國際廣義進化研究小組為他編輯出版了一本很有分量的書《進化理論的先行者——獻給歐文·拉茲洛的文集》(中文譯本即將出版),十位撰稿都是學科帶頭人,他們從各自研究的學科出發對這一理論做出積極的響應和肯定的評價。更重要的是,目前這個物理學前沿的研究非常活躍,據江興流講,僅「撓場」研究論文現已發表10,000篇以上(江興流,2000,2001)。有物理學家稱「21世紀將是真空零點能的世紀」;可以預感到,可能會在本世紀初期出現一場新的物理學革命,其影響會同20世紀初期發生的物理學革命同樣深遠。
四、量子真空與「道」的實證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假說同中國古代哲學的關係。前述拉茲洛對「Ψ場和通訊真空」特點的描述,同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對作為世界本體的「道」的描述有驚人的相似。老子說:「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起後。」(第十四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第二十一章)而且,作為「大爆炸」之前的宇宙始基的「Ψ場和通訊真空」,有創生萬物和推動宇宙進化的功能,也同老子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四十二章)驚人地相似。這種聯繫不是偶然的或牽強附會的。本文作者之一,1987年曾在義大利地中海邊拉茲洛別墅小住,看見在研究這個問題期間,英文版《老子》始終是他放在手邊的參考書。
人類歷史上有兩個早慧的民族,那就是古代希臘人和古代中國人。他們分處歐亞大陸的兩端,先於其他民族,在公元前6世紀左右,各自獨立地發展出理性思維,其光芒穿透原始思維神靈鬼怪的迷霧而直接投射到自然之上。在對自然本原的追問上,他們都表現出了至今令人驚異讚嘆不已的極高的直覺感悟能力。其最高的成就,在希臘是德模克里特的原子論,在中國是老子的道論。老子的道論發展成道家哲學和道教,提供了一套形而上學框架:道—氣—陰陽—五行—萬物;在這套框架內,中國古代科技在經驗和實用的層次上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領先歐洲千年以上。李約瑟的偉大著作《中國科學技術史》以無可辯駁的大量事實證明,「我們所生活的『近代』世界原來是中國和西方成分的極好結合。『近代世界』賴以建立的種種基本發明和發現,可能有一半以上源於中國」。(K·G·坦普爾,1986年)可惜,由於許多複雜的社會和文化原因,中國沒有發展出近代科技,因此「道」也沒有獲得實證。
在德模克里特的原子論基礎上,西方哲學發展出另一套形而上學框架:原子和虛空—時間和空間—主體和客體—力和運動—物質和能量。由於有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和大革命之後的社會和文化條件,有良好的邏輯和數學工具,有後來找到的做試驗的方法,西方發展出了近代科技,由科技推動工業、商業、金融、教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世界的面貌,「原子」也獲得了實證。可是,在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造成的革命之後,20世紀物理學逐漸在朝「東方神秘主義」靠攏,專講這個問題的F·卡普拉寫的《物理學之「道」》成為一本暢銷書。(F·卡普拉,1975、1983、1991,1999中文版)現在的新情況是,如上所述,現代科技對「原子」的實證層層深入,有形和粒子性的「原子」,逐漸消失到無形和波動性的「虛空」中了;而對原先一直被認為是絕對「虛空」的「真空」的深入研究,很可會變成對中國的「道」的實證!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第25章)(關鍵是這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說明「道生天地——即宇宙」)
在宇宙生成論的意義上,老子講「道」創生天地,是萬物的源泉。他寫道: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40章)「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第1章)
「道」沖(盅)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4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42章)
老子認為,「道」不但在「虛」「實」之間,而且在「有」「無」之間。或如王弼注14章言:「欲言無耶,而物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見其形」。「道」是虛無澄靜的淵源,又是有形萬物的起始。它是最初的發動者,有無窮的潛在力和創造力。「道」創生萬物是從「一」到「多」,或曰從「一元」到「多元」,從「簡單」到「複雜」。這不就是我們前面講的「ψ場」有「內構成」的創造力和創生過程的基本模式嗎!
「道」的運動,老子認為是循環往複和周行不殆的,他寫道:有物混成……周行而不殆……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第25章)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40章)
致虛靜,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第16章)
「道」的運動是從「靜」到「動」,從「小」到「大」,從「大」到「逝」,從「逝」到「遠」,從「遠」到「反」,從「反」到「復」,從「復」到「歸」,從「歸」回到「靜」。這同我們前面講的,宇宙起源和演化的軌跡,也是相合的:這種循環往複的過程可能已經許多次了,每次都在「ψ場」中以波函數的方式留下全息性質的記憶。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宇宙量子真空零點能全息場」(ψ場)的研究倘能在今後一二十年獲得重大的突破——數理論證和實驗檢驗兩方面的重大突破,一定會是一場新的物理學革命和技術革命,而且進而改變人類對世界的認識,推動哲學朝本體論復歸——用從「存在」到「演化」重新支撐起本體論莊嚴的殿堂,重建物理學家同哲學家的聯盟和互動關係。同時,繼古希臘哲學家德模克里特的原子論獲得實證數百年之後,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的道論獲得實證,「各領風騷數百年」的前景就在眼前。而且,如果中國能抓住時機,有足夠的投入,在這個重要領域率先取得重大突破,那麼我們就能獲得對「宇宙量子真空零點能全息場」命名的話語權,並且最恰當地將它命名為「道場」(這個想法不錯);否則,我們就不得不面對一個苦澀的悲劇性的結局——明明是中華民族先哲的偉大思想被實證了,可是仍然用一個希臘字母「ψ」來命名。
讀後雜感:
有點佩服西方人的執著,一步步地向宇宙真理走近。
但用所謂「科學」的方式,永遠不可能全面掌握終極真理。
其實,「科學」是個很狹隘的東西,「科」,可以理解成「科目」,就是肢解真實,在一個狹隘的領域、用片面地方式去發現一些局部性的真理,最多能夠「管中窺豹」而已。
通過東方的內證方式而入道者,對宇宙萬物以及虛態的德、道是全息式的感知與合一,其境界之高遠非西人的實證方法可以企及。
但西人的方法也有優點,就是其理論一經確立,就可不依賴於個體的通過修行內證而產生的慧觀能力,只靠後天智能即可以掌握,具有容易推廣和延續的特點。
東方人的祖先本身就有神性,不依賴、也不屑於發展後天智能,因為這有違天道、有干天和。但由於其後人私慾的膨脹,逐漸丟失了神性、失去了慧觀能力,從而日漸愚昧。
後天智能的發展,是對人類慧性能力喪失的彌補。比如真人可以御風而行,現在人則是乘飛機、飛船等;聖人可以「不窺牖而知天下」,現在人只能依靠望遠鏡、無線電、互聯網等。
內證的方式,只有去貪慾、合道之人可以做到;而科技的成果,任合人皆可以享受。因此,二者的區別是去貪和助貪的問題,是回歸本原和離道失德的問題,也是仙佛與阿修羅理念的分別。
由此可以認為,東方文明是神傳文明,西方文明是阿修羅文明(或撒旦文明)。今日神的子孫慧性喪失而羨慕撒旦子孫的智能,這是丟宗忘祖的行為。
請記住:我們是神的子孫,一定要回歸神的行列!
推薦閱讀:
※補充泵、排污泵、油泵的選型要求
※女星 真空上陣嫵媚撩人
※真空的環境下瓷器受到撞擊會破碎嗎?
※如果人突然暴露在真空中會怎樣?
※真空爐出現故障應急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