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高級佛學教本: 第4-6課 華嚴宗(一)(二)(三)

方倫居士 著

第四課 華嚴宗 (一)

一、華嚴經有三本三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簡稱華嚴經,為釋尊成道後,三七日間所說。此經由文殊菩薩與阿難結集後,藏入龍宮,後龍樹菩薩入龍宮見之,據說有上中下三種本,上本有十大千世界微塵數 (1) 偈,一四天下 (2) 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三十八品。因上中二本太繁,非此間凡夫所能讀,故只取下本而回,流傳世間。

此下本經,傳入中國後,曾經過三位譯師的翻譯,經名雖同,但卷數就不同了,晉佛陀跋陀羅譯的,計六十卷,稱舊譯華嚴,或六十華嚴。唐實義難陀譯的,計八十卷,稱新譯華嚴,或八十華嚴。唐般若譯的,計四十卷,稱後譯華嚴,或四十華嚴。其實此三本華嚴,都不是全部,舊譯僅三萬六千偈,新譯僅四萬五千偈,皆不及一半,後譯則僅此經中「入法界品」的一品而已。故學者研究讀誦,當以八十華嚴為標準,其餘二譯,但作參考可也。

二、此宗法理為中國所發明

華嚴宗即依華嚴經而立教,初祖為陳隋間終 南山杜順和尚,遞傳至智儼、法藏 (3)、澄觀 (4)、宗密 (5),而教義益備。其所宗之論。則有十地經論,為世親菩薩所造。此宗法理,全由中國所發明,非若他宗之根據印度學說而來,故可算是中土思想的特徵。

三、五教十宗

本宗將釋尊教法,判為五教十宗,五教是由法分出,十宗是由理分出。

五教者:

一、 小乘教,是教鈍根小機之法,但說生空 (6), 而未說法空,故又稱為愚法聲聞教 (7)。

二、 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初入大乘的教法,雖說大乘,而未及究竟微妙的理性,故名始教,有相始教,空始教之分 (8)。

三、 大乘終教,是對大乘純熟的根機,所說盡理之教。

四、 大乘頓教,是說大乘頓悟的教門者。

五、 一乘圓教,是圓滿最上的教法,明性海圓融,緣起無盡,極諸法的體性者。如法華經對漸根行人,說會三乘於一乘者,名同教一乘,如華嚴經頓根行人,不談三乘,直顯一乘者,名別教一乘 (9)。

十宗者:

一、 如小乘犢子、法上、 腎胄、正量、密林山等部,說我法俱實有者,名我法俱有宗。

二、 如小乘雪山、多聞、化地等部,說一切無我,而法體恆有者,名法有我無宗。

三、 如小乘雞胤、法藏、飲光、制多山、西山住、北山住等部,說現在法有,過未法無者,名法無去來宗。

四、 如小乘說假部,說現在法為假有,亦為實有者,名現通假實宗。

五、 如小乘說出世部,說世間虛妄,出世真實者,名俗妄真實宗。

六、 如小乘一說部,說諸法但有假名,無有實體者,名諸法但名宗。

七、 如大乘始教的般若經中觀論等,說示諸法皆空者,名一切皆空宗。

八、 如小乘終教的楞伽經起論等,說示真如體性的教義者,名真實不空宗。

九、 如大乘頓教的禪宗,絕諸言慮,直證真理者,名相想俱絕宗。

十、

一乘圓教,說示圓滿具足萬德法界的教義,名圓明具德宗。本宗在五教,屬於一乘圓教中的別教一乘。在十宗,屬於圓明具德宗。

【注釋】

(1)即將十個大千世界,搗碎成為微塵之數。

(2)即小世界中的四大洲,參看初級教本第二十九課課文第三段。

(3)本康居國人,武后賜處「賢首」,為華嚴宗第三祖。

(4)居五台山清涼寺,唐德宗誕辰,講經內殿,以妙法清涼心,賜處清涼法師,為華嚴宗第四祖。

(5)又稱圭峰法師,為華嚴宗第五祖。

(6)又名我空或人空,為二空之一,言眾生為五蘊假和合,無有實體,是因緣所生法,當下即空,故曰生空。

(7)聲聞乘人,迷執小乘法,而愚於大乘法空的妙理,名為愚法,一旦解大乘理,回心向大者,即名不愚法小乘。

(8)如解深密經唯識論等,分別五性,建立依他的萬法者,為相始教。如般若經三論等,說諸法皆空,顯無所得平等者,為空始教。

(9)參看中級教本第二十七課「華嚴宗所判教相」段。【習題】

(一) 華嚴經結集後,藏在那裡?以後由那一位菩薩取回?他所取回的下本,有若干偈?若干品?

(二) 舊譯、新譯、後譯、三部華嚴,其譯師為誰?各若不卷?

(三) 何謂大乘始教?相始教?空始教?

(四) 同教一乘和別教一乘如何分別?

(五) 一、法無去來宗,二、真實不空宗,三、圓明具德宗,他們的見解,各如何主張?

(六) 本宗在五教中屬於那一教?在十宗中屬於那一宗?

第五課 華嚴宗 (二)

四、法界緣起與法界三觀

本宗以法界 (1) 無盡起 (2),皆一心所顯發。心的作用,不可思議,曠盪虛寂,全包法界,孕育萬有。一切法互為緣起,重重無盡,一多相容,大小互入 (3),一即萬法,萬法即一,融通周遍,不相妨礙,如帝網天珠 (4),互相映現,此名法界緣起,或無盡緣起。十方三世中,無盡世界,無盡事物,皆此一心之所緣起,包括無遺。

初祖杜順,依法界立三種觀:一、真空絕相觀。觀窮盡法界的一切事物,不外因緣生,依他起 (5),皆無自性,一歸於平等真空,離於諸相。一切眾生所見的森羅萬象,悉屬妄情偏計,猶如眼翳,見空中花,此花實性,即是虛空,一無所有,如是作觀,名真空絕相觀。二、理事無礙觀。既作真空觀,泯諸法虛妄之相,見諸法實性,惟是真如。然此真如,具有不變和隨緣二義,不變是就體言,隨緣是就用言。因為體用具備的緣故,所以在凝然不動之中,能生萬法,此屬於事,所生的萬法,一一皆以真如為性,此屬於理,理能生事,全事即理,如是作觀,名理事無礙觀。三、周遍含容觀。既知法界一一事相,皆真如隨緣性所生起,此生起的萬法,並非分取真如之性,性原平等一味,不可分取,若可分取,即非真如,故一事一物,乃至微塵,皆完具真如全體。行者觀一一事物,皆如其性,融通於全法界,互涵互容,重重無盡,你那裡也有我,我這裡也有你,如是作觀,名周遍含容觀。

五、四法界

萬有既生於一心,一心融攝萬有,便成四種法界:一者、世間萬法差別之相,各有其不同,不能混淆,名事法界。二者、真如平等的理體,為萬法所依,名理法界。三者,真如能生萬法,故萬法即是真如,理體事相,互融互具,無礙通達,理即是事,事即是理,名理事無礙法界。四者,諸法互攝,重重無盡,不相妨礙,一多相即,大小互容,舉一全收,具足相應,名事事無礙法界。

六、四種緣起

萬法緣起,有四種不同的見解:小乘教主張業感緣起,言萬法皆由業力的感應,而生起也。大乘始教主張阿賴耶緣起,這是相宗的教義,言阿賴耶識,念藏萬法無量種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也。大乘終教主張真如隨緣起,言真如隨緣,而生萬法也。一乘圓教則主張法界緣起,言遍法界一切事物,有為無為,色心依正,過現末來,盡成一大緣起。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法法都脫不了相互的關係,從無能單獨成立者,此即本宗與上述三教的觀點不同之處。又本宗所判的五教之中,惟大乘頓教,未曾言及者,因此教離言說、文字、心想、不涉及教相故也。

【注釋】

(1)法即諸法,界謂分界,諸法各有自體,而分界不同,名為法界,故一一法名為法界,總該萬有,亦名一法界。

(2)事物皆待緣生起,名為緣起,法界中萬事萬物,互相緣起,重重無盡。

(3)謂一可攝多,多亦含一,大可入小,小可容大。

(4)帝釋懸寶珠網飾殿,各珠光明互映,一珠現一切珠影,一切珠盡現一珠之中,各各如是,重重影現。

(5)見中級第二十七課注九。

【習題】

(一) 十方三世中,無盡世界,無盡事物,皆是什麼東西所緣起?

(二) 理事無礙觀是怎樣?

(三) 述四法界及其意義。

(四) 解釋一、阿賴耶緣起,二、法界緣起。

(五) 何以大乘頓教,未言及緣起?

第六課 華嚴宗(三)

七、十玄緣起

十玄緣起者,謂此十玄妙法,互為緣而起他,故曰十玄緣起,系示四種法界中,事事無礙法界之相者。能通此義,則可以入華嚴大經的玄海,故又名十玄門。但至相大師 (1) 與賢首大師所立者,微有不同,今依賢首探玄記 (2),析之於左:

一、同時具足相應門,三世諸法,皆不離緣起,而且在同一時間內,圓滿具足,互相緣起。十方世界,一切事物,其關係極為微妙密切,總成一大緣起而存在,動一塵,則全體皆受影響;此互相滿足呼應的局面,名為同時具足相應門。故此一門,是事事無礙法界的總相,其餘九門,則此門的別義也。

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以一法緣起一切法,則此一法的力用,大至無外,名為廣。但若守此一法的本位,則分限極微,名為狹。法法皆具此廣狹二義,而運用自在,不相妨礙,故廣狹自在無礙門。

三、一多相容不同門,依於上述廣狹自在無礙之義,則一法的勢分,入於一切法中,同時一切法的勢分,亦入於此一法中,如此一多互相涵容,而不失一多的本位, 然而一多二相,實又顯然不同,故名一多相容不同門,此是就用言。

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依於上述一多相容不同之義,當一法的勢力,入於一切法時,此一法即為一切法中的一法。此法之體,全成一切法,即一切法之外,更無此一法,如是則全收一切法而為一法之體,即此一法之外, 更無一切法。如是則一切法為虛體,如此一虛一實,一法即於一切法,一切法即於一法,而無礙自在,故名諸法相即自在門,此是就體言。

五、隱密顯了俱成門,謂既依上述之義,當一法即於一切法時,則一切法顯,而一法隱。當一切法即於一法時,則一法顯,而一切法隱,此顯隱二相,俱時成就。如鑄金為獅,見金則金為顯了,獅成隱密,見獅則獅為顯了,金成隱密,隱顯同時俱成而無礙,故隱密顯了俱成門。

六、微細相容安立門,謂雖極微細,亦得含容一切法,所謂一毛孔中,無量佛剎,莊嚴清凈,曠然安立 (3) 是也。

七、因陀羅網法界門,因陀羅譯為王主,即天帝釋,其珠網每珠各現一切珠影,這是一重的各各影現也。一珠中所現的一切珠影,又各現諸珠的形象,是二重的各各影現也,如是重重映現,而無盡無窮。 法界每一微塵,現無邊剎,剎海中復有微塵,每塵復現剎海,如是重重無盡,亦如帝網珠光,故名因陀羅網法界門。

八、託事顯法生解門,謂假託一事一理,即足以表顯無盡的法門,令生信解,故名託事顯法生解門。

九、十世隔法異成門,上八門是就空間示圓融無礙之相者,此一門則說明不特橫的空間為然,即就堅的時間說亦然。十世者:過現未是三世,而此三世中的每一世,又皆有過現未三世,則成九世,九世相即相入,總為一世,共十世。十世隔歷之法,雖別異而俱時成就,這是念劫融即之意,如一夢現十年事,十年事現於夢,是名十世隔法異成門。

十、主伴圓明具德門:十方三世諸法,既成一大緣起,則一法生時,諸法隨生,一法為主,諸法為伴,隨舉一法皆然。一法圓滿一切功德,如圓月明朗為主,眾星圍繞為伴,故名主伴圓明具德門。

如上十種玄門,皆具足於一塵中,如是十方世界,諸餘微塵,亦各具足十玄妙門,互攝無礙,相通相入,重重無盡,舉一全收,圓滿相應,是名十玄緣起無礙法門,亦名無盡緣起法門。

【注釋】

(1)華嚴宗二祖,雲華智儼大師,又號至相尊者。

(2)華嚴經探玄記二十卷,賢首撰,所以解釋華嚴經者。

(3)見晉譯本經盧舍那品。

【習題】

(一) 何謂「十玄緣起」?

(二) 「同時具足相應門」怎樣解釋?

(三) 何謂隱密顯了俱成門?試舉喻以明其理。

(四) 微細能容一切法,有何經語作證?試寫出蔭。

(五) 析十世之義。

(六) 釋「因陀羅網法界」。

第四、五、六課 綜合指要

1.相傳華嚴經由文殊與阿難結集後,藏入龍宮,後龍樹入龍宮見之,有三種本,乃取下本,流傳世間,其說近於神話,未必盡可信。以意思之,釋尊滅後數百年間,印度皆盛行小乘教,大乘經典,湮沒不傳,此則系事實。然不傳乃無人宏揚之謂,並不是遺失,觀於佛滅六百年後,馬鳴菩薩宗百部大乘經典,著大乘起信論之事,便可見大乘經典,多在人間,不過無人瞧理,等於滅絕耳。龍樹菩薩取而張皇流通之,亦合於情理,初不必依賴龍宮,而後有華嚴也。至上本中本之說,可以姑妄聽之,事實是否如此,也不必深究,因其或是或非,皆無關宏旨故也。

2.法界緣起與法界 三觀,是華嚴宗對於宇宙萬有,極其微妙的看法。所謂法界緣起者:即是以一切法起一法,以一法起一切法,二者同時,並無先後。現在試把吾人身上的一根毫毛,名為一法,若欲完成此一根毫毛的生起和存在,必須身體完整,否則人既無有,安有毫毛。其次,若欲維持此一身,則一切生活條件,必須具備,然後此身體才能存在,如是則整個宇宙,乃至日月山川,草木房舍,皆須一一建立。因此,在事實上,要用一切法的互相關係的一切勢力,才能生起這一根毫毛,此名以一切法起一法。反過來說:為了要生起要維持這一根毫毛,就必須生起整個宇宙萬物,此名以一法起一切法。此兩重意義,有如交蘆,相互而立,各緣起其所緣起,重重無盡,無彼固無此,無此則亦無彼,是名法界緣起,是說明全法界的事事物物,互相緣起之義也。

3.法界緣起的根源,起於真如不守自性,不覺心動,遂生萬有,若欲返本歸真,則亦不外心空則諸法滅。如夢醒後,夢中境界皆消,彼未醒之人,依然覺其為有。十法界中,只有佛是蘿醒人,九界眾生,皆沉迷於其夢中的境界也。

4.以大入小,以多入一,此有理事兩門。就理門說:一微塵中,有整個宇宙的勢分在內,否則此一微塵,就不能存在。攝整個宇宙的勢分,入於一微塵中,即是以大入小,以多入一。就事門說:納須彌山於一芥子里,攝四大海水,入一毛孔中,安三萬二千師子座,於丈室內,即是以大入小,以多入一。佛及大菩薩,已在自性中,證到理之極致,再證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極致,於心自在,於法自在,就能夠操縱萬物,岡不如意。欲界的他化自在天,色界的摩醯首羅天,也都具有此種本領的一部份,吾人系凡夫身,無有通慧,方為諸法所操縱,又安能操縱諸法,所以對於此類理論,只好聞而知之,若要證實,須留待修到大菩薩的地位時再說,暫時可以不必窮研也。

5.業感緣起、賴耶緣起、真如緣起、法界緣起,全是對的。大乘起信論內,所標的三細六粗,就是萬法緣起的行相。三細中的第一「無明業相」,即指最初一念,不覺心動,心動即是業,後於此之起業相,業擊苦相,更是業了。所以宇宙萬法,徹頭徹尾,全是業力在那裡作主作崇,成一大業網,包無不盡,這樣看起來,說是業感緣起,一點也沒大錯誤。再進一步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轉一精明本體,成為八識,此八識中,以阿賴耶為主,為前七識所依。阿賴耶識中,十法界種子,法爾具足,遇染凈緣薰發,乃成現行,十方三世,無量依正境界,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建立起來的,這樣看起來,說是賴耶緣起,一點也沒有錯誤。更進一步言:萬法紛紜,此起彼滅,全是真如隨緣所顯現,阿賴耶識本真妄和合,而妄依真起,只因一念不覺,致使全真成妄,這樣看起來說是真如緣起,一點也沒有錯誤。事雖如此,然而一法之生,其因緣勢力所流布,有如瓜蔓,左牽右掣,包羅甚廣,若言其極致,則全宇宙內,並沒有一法,與此無關涉者,隨拈一塵,皆動全法界,這樣看起來,說是法界緣起,一點也沒有錯誤。在上述各種緣起中,見智見仁,若是其是,若欲調和於四者之間,下一個轉語,則「上一心緣起」四個字,足以貫之,理由是:不管他什麼緣起,若心不動,法無由生,心動故,萬法乃生也。外道的帝緣起,當然不成理由,萬法若由上帝緣起,則上帝由何緣起?若亦有緣起,則上帝緣起,已落第二階段,既是第二階段,則此段之上,尚有緣起,不成最初。若無有緣起,則上帝乃無因之果,於理不通。所以有福之人,乃能聞佛法,若宿世未種善根,未修慧業,雖具耳根,亦只好聞波句說也。

6.華嚴宗於凈土宗有大關係,因為此經後段,善財於參訪五十三位善知識,證齊諸佛之後,普賢菩薩為說十大願王,並華藏海眾,導歸西方極樂世界,以期圓滿佛果。可知華嚴的最後指歸,也是極樂凈土,號稱諸經之王的華嚴,尚且弘揚極樂凈土,以之為歸宿處,所以謗凈土,也就是謗華嚴。難道普賢、善財、文殊、這些等覺菩薩,其智識都不如我輩嗎!輕視凈土法者,觀此亦當憬然悟矣。

7.有事法界、理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但沒有理理無礙法界。關於理的解釋,課文中明明說:「真如平等的理體,為萬法所依,名理法界。」事有萬殊,故稱事事,這個真如平等的理體,本來只有一個決無第二,怎麼能稱為理理呢?譬如一父生數子,寫信時,可任意說:父平安,子平安,父子平安,子子平平四種,而不宜說父父平安,因為父亦如真如理體,只有一個也。


推薦閱讀:

學佛答問〡若放生越多,捕捉也愈多,是否助長其作惡,該怎麼辦?
宏圓法師:凈土,一生成佛的法門
當代十位最受歡迎的佛學大師
人話佛哲006 | 活在當下,擁抱未來
須深經闡微

TAG: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