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極拳的松靜到老子《道德經》的無為

 

太極拳理論源於道家,屬於道家文化的結晶,而太極拳為入道之基。老子《道德經》是道學文化的精粹和核心,其中很多理論可以作為太極拳修鍊之圭臬。太極之詞出現在「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易經,繫辭》),這其中就包含著把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具體運用於拳術領域的道理。

老子《道德經》所研究的是關乎宇宙萬物及人類生命的大道。老子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無。道即無,無可說,無可名,無可視,無可聽。所以,太極拳修鍊時,在虛靜中求的是精化氣,氣化神。萬事萬物如果都能歸到無,就可創新。人的身體,精神放鬆入靜,修了無,回到無,就可以創生出生機,就可以返老還童而延年益壽。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無為即不為物先,不為物後,而體現在太極拳的放鬆歸靜,則表現為四兩撥千斤的力量。

從太極拳修鍊的運動之功夫,先化硬為揉,以不爭為用,要求肢體放鬆,動作柔緩,在追求極柔的過程中,逐漸進入「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柔弱勝剛強的境界」。

老子關於無為,貴柔,尚雄,崇陰,法水,主靜等思想,與太極拳,武術文化相融攝,其核心是以靜制動,後發制人,和以柔克剛。內家拳的實踐原則和理論,即來自道家哲學思想。太極拳蘊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哲學思想,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的燦爛文化的歷史產物。

      常言道,松.松.松,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鬆。學太極,先學松,不松難得太極功。松是通行證,松是敲門磚。至松越松越柔,內勁的質量越高。第一神松,神舒體靜,恬淡虛無,虛極靜篤,於自然。心不靜則太極不太和,神不寧則陰陽不調和。調息存神,凝視丹田,使真氣往來於腹中,此時,外極靜而內極動。第二形松,只有松得盡柔如綿,方顯太極之功夫。《十三勢歌》說,刻刻留意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極柔軟,極堅強。綿里藏針,即此意也

太極拳講究放鬆的目的是輕靈和沉重。松腰養氣,足從手運,以腰為軸,旋轉自如。松腰先松胯,胯為腰根,胯松腰松,氣脈才能貫通,湧泉,丹田,百會等穴位,才能一氣相連。沉肩墜肘是在松胯屈膝,含胸塌腰束肋的同時,將兩肩井鬆開下沉,兩肘隨之下塌,周身骨節放鬆,心氣沉入丹田,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到湧泉,全身貫通,勁達四梢。太極拳練好了,可輕於鴻毛,可重於泰山。輕如同水中走路,雖有浮力但腳不能離地;沉就是腳底有根。過了膝蓋,膝不受傷,過了腳踝,到了腳底,才叫松沉。有句話說;湧泉無根腰無主,力學垂死終無補。

太極拳的無欲清凈,不是讓人長期心無所思,剛好相反,這種柔可致極剛,這種無欲,可致大智大勇,大徹大悟,所以老子說「大智若愚」。太極拳強調的以柔為本,以不爭為用,在追求極柔的過程中,逐漸步入,「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堅」,「柔弱勝剛強」的境界。做到心靜體松,不用拙力,純任自然,從而達到隨心所欲。這就體現了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的思想。

拳道源於太極正理。何為太極正理呢。太極陰陽之理可比宇宙。天乃乾而積氣覆於下,地乃刊而托質載於上。天以乾索刊而還於地下,其陽負陰則上升,地以坤索乾而還於天上,其陰抱陽而下降,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天長地久。天地陰陽而生三才。三才者天,地,人也。以易經,太極陰陽學說並吸收武,道,釋,儒,醫等有關理論,逐步積累構成了太極拳拳學體系。

放鬆歸靜,以鬆柔為主,強調以柔克剛,剛柔相濟,這也是與老子「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40章)的思想相一致的。太極拳運動方式是一種符合宇宙自然規律和人體自身規律的運動方式,是一種復歸於嬰兒,復歸於無極的運動方式。太極拳的放鬆歸靜所達到的目的,就是「天之道,不爭而善勝」,寓示著「無為而無所不為」的道理。


推薦閱讀:

張兵:你想突破階級固化問題?推薦一本書給你
道德經重讀第二十五章 最大的信
初學入道幾件事兒
老子淵源及其思想精華概述,《姬氏道德經》傳承人發言
人類智慧的結晶---《道德經》

TAG:道德 | 道德經 | 太極拳 | 太極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