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寵(1494--1533,明代書法家,工篆刻,善山水、花鳥,小楷,行草尤為精妙)
王寵
王寵(1494--1533),中國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為邑諸生,貢入太學。王寵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鳥,他的詩文在當時聲譽很高,而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為明代中葉著名的書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傳世書跡有《詩冊》、《雜詩卷》、《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李白古風詩卷》等。
1 人物簡介
王寵(1494--1533),中國明代書法家。字履仁、履吉,號雅宜山人,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為邑諸生,貢入太學。王寵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花鳥,他的詩文在當時聲譽很高,而尤以書名噪一時,書善小楷,行草尤為精妙。為明代中葉著名的書法家。著有《雅宜山人集》,傳世書跡有《詩冊》、《雜詩卷》、《千字文》、《古詩十九首》、《李白古風詩卷》等。
2 人物經歷
王寵通常被認為是江蘇長洲人,據《吳縣誌》:「其先是吳江人,本姓章,
父為後於王,遂為吳縣人」。王寵出身低微,其父名王貞,字清夫,業商,在蘇州閭門外南浩街開一爿酒店(後因王寵兄王守貴封中憲大夫、太常寺少卿,母朱氏、繼母顧氏贈封皆恭人)。王寵從小生活在貧窮喧囂的酒肆之中,他在寫給好友湯子重的信中曾講起自己的身世:「但家本枯徒,生長廛市,入則楣枯塞目,出則蹄足攝履,呼籌握算之聲徹晝夜,每一焦煩,心腸沸熱。」世俗猜拳吆喝之聲,更使寵十分煩惱,厭惡城市生活,嚮往「水懷麗澤兌,時歌角弓篇」(《會文與湯珍子重郭邵才》)。他在《贈別家兄履約會試七首》這一中也說,「吾宗素貧賤,被褐垂百年」。王寵自幼喪母,據王寵所撰的姨母朱碩人墓志銘:「吾母年三十七而亡,吾時童髻,未甚衰也,稍長,始知悲慕,每自痛生科不知有母子之樂,見人母子慈戀,嫗煦相保持,未嘗不愴然心催也。」王寵的身世遭遇,以及自小失去母愛,對他形成曠達澹泊的性格有很大影響。王寵出生於開酒店的商人家庭,但自小對古玩、書畫有濃厚的興趣,並因此結識了文徵明、蔡羽等人。初字履仁,後改字履吉,號雅宜山人,人稱「王雅宜」。王寵是一個極有才氣的書家,可惜一生仕途不佳,八次應試皆不第,僅以邑諸生被貢入南京國子監成為一名太學生,世稱「王貢士」、「王太學」,享年僅四十歲。倪濤《古今書論》載:「寵資雅訓,不以育多自矜,游於蔡羽後,而一時名士皆歸之。胡守纘宗尤相愛重,尚書顧璘推服。而寵悒悒不得進用」。王寵自正德五年(1510)迄嘉靖十年(1531)間,凡八就鄉試,每試皆不利,(一試十七歲,二試二十歲,三試二十三,四試二十六,五試二十九,六試三十二,七試三十五,八試三十八)。史載:王寵從「弱冠」起,就補上蘇州府學生員,每次督學來舉行歲考和科考,王寵都名列前茅,加上他詩文、書法的成就,名聲很大,不少學者追隨請益,曾受過他指點的紛紛中高科,登顯宦,而他自己卻困頓依舊。封建時代的文人很難擺脫進取功名的吸引,他在詩中不止一次的流露對功名的嚮往:「豈無遐舉心,鞴鷹不充腹」,「努力休明時,望子光五族」(《乙酉送家兄履約會試》),但自己連不得志,唯有寄希望於兄長王守光宗耀祖,自己則絕望了仕途的追求,浪跡山林,以詩灑自適,「人生有身貴自適,枉向侯門躡珠履」,「且須痛飲盡七碗,鐘鼎山林安足論」(《雅宜山人集七言古詩》)。後來同學湯珍(子重)也推薦他出山,王寵在《山中答湯子重書》中則表示:「山林之好,倍於儕輩,徜徉湖上,而忘返」,且「頗耽文辭,登臨稍倦,則左圖右書,與古人晤語,縱不能解,片言會心,莞然獨笑,飢而食,飽而嬉,人生適意耳。須富貴何時,誠日夕私賀,恐後之不如今也,尚安望哉!」而且,感到如果入城為官,「雖欲衣寇揖讓,更從諸君之利,恐踉鏘粗率,重為執禮者譏笑矣」。王寵這時所表達的淡薄功名、樂在丘壑的思想,應該說是懷才不遇所流露出來的感慨與無奈。生性本就厭惡塵世喧囂,從蔡羽學書後即隱居石湖,幾乎與塵世隔絕。仕途的不如意使他更加寄情于山水與詩文書畫之間。他一生用心詩文書畫,兼擅篆刻,放意山水,才高志遠,於諸方面都取得了較高成就,與祝允明、文徵明並稱於世,被譽為「吳門三家」。
3 書法啟蒙
王寵最早的啟蒙老師是沈明之,在沈的指導下,弟兄倆雙雙以里雋補校官弟子員。而沈明之是文徵明的好友,王貞通過沈的關係,請文徵明為王寵、王守(字履約)命字,文徵明文集中有《王氏二子字辭》一文,介紹了"請字"的全過程;文徵明初次看到王氏兩兄弟時,覺得他們秀穎好修、器業可觀,
但是,擔心其父所操職業,會「沾溉其子」,所以沒有答應為他們「命字」,後來王寵補校官弟子員以後,又遵父命到文徵明家裡請字,文徵明又認為還是以:「鄉長者與冠者之執友為宜」,自己並不是最適宜的人,復又推辭;隔了一年,由沈明之再次請求,文徵明才答應了,為其名義訓之;「寵」字之義,為尊為居,為愛為恩,其訓則榮也。祝其不假寵以為榮,則人自貴,能自貴者,孰愈於仁,故字寵曰履仁。
儘管王寵的啟蒙老師是沈明之,但一般史書上提到王寵的老師都指蔡羽。蔡羽字九逵,居吳縣西山,號林屋山人,性高亢,不數入城府,以文章詩歌著名,曾由國子監授南京翰林院孔目。蔡羽對王寵的文章與書法影響很大,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王寵與兄王守在蔡羽門下學習經、詩,在蔡家(包山精舍)住了三年。文徵明在王寵師從蔡羽時,作畫題詩送行,有《題畫送王寵從蔡羽讀書洞庭》,詩云:「春風初泛洞庭舟,鼓篋囊琴是壯遊,明月煙波情滿目,思君獨上夕陽樓」(見〈甫田集〉)。之後,王寵又讀書石湖之畔二十年,文徵明在〈姑蘇名賢小記〉中草藥對王寵在石湖草堂的讀書生涯有詳細的描述:「已築草堂石湖之陰,岡匡徑轉,藤竹交陰,每入其室,筆硯靜好,酒美茶香。主人出面揖客,則長身玉立,姿態秀朗,又能為雅言,竟日揮麈都無猥俗,恍如閬風玄圃間也。時或偃息於岩石之下,含醺賦詩,倚樹而歌,邈然有千載之思……」至王寵二十七歲那一年,在石湖應讀的還有文徵明的長子文彭及湯珍(子重)等,都受業於蔡羽。同沈明之一樣,蔡羽也是文徵明的好友。通過這些關係,不僅使王寵得到良好的熏陶和教育,同時也為王寵與書畫家廣泛交往提供了條件。
4 藝術特色
王寵生活於弘治至嘉靖年間,這時正是吳門地區書法創作鼎盛時期,
他雖是祝允明、文徵明的後輩,卻與他們並稱為吳中三家。精小楷,尤善行草。其書法初摹虞世南、王獻之,後稍出己意,行書和草書一反明代放浪不羈的風格,運筆速度較慢,比較注意點畫得失,以沉著的筆觸從容書寫,形成一種古拙典雅的風格,巧中寓拙,婉綽而疏逸。別具一種沉靜的風神,在明代別樹一幟。小楷受鍾繇、王獻之等人的影響,用筆圓轉、淳厚,結構上竭力避免筆畫的交疊,在古樸中見空靈。他的楷書初學虞世南、智永,行書師法王獻之,到了晚年形成了自己風格,以拙取巧,婉麗遒逸,疏秀有致。王寵追求的是一種疏宕雅拙的韻味,以韻寫拙,而又「拙中見秀」、「拙中見雅」。王寵博學多才,工篆刻,善山水,他的詩文在當時聲譽很高,其中尤以書法最為知著,他諸體皆能,以小楷、行、草最為擅長,取法魏晉,浸淫於鍾、王,道正功深,書風趨於端莊古雅,在吳門諸子中,他的書法之趣味尤高,這原因就是他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於法度之內,他的筆下無狂怪之病,點畫、結體皆有來處,心境曠達而使字勢開闊正大,無瑣小習氣。他的小楷取法鍾繇,沖和於二王而於古雅中見清淡;草、行法《十七帖》、《聖教序》等而形神兼備。在書法史上學王右軍傑出者米芾、趙孟頫之外就數他和王鐸,而且各有所長;米得王之迅疾,趙得王之端正,王鐸得王之雄厚,王寵得王之蕭散。就氣韻言,王寵為上,惜乎其早逝,未能含和圓融,更進一步。
5 歷史評價
《三吳楷法跋》稱其正書:「始學虞世南、智永、行書法大令王獻之,晚節稍出已意,以拙取巧,合而成雅。婉麗遒遠, 奕奕動人,為時所趣,幾奪京兆(祝允明)價。」明代著名書論家王世貞他在《三吳楷法十冊》跋中認為王寵所書的《琴操》:「兼正行體,意態古雅,風韻遒逸,所謂大巧若拙,書家之上乘也。」《四友離書論》:「衡山(文徵明)之後,書法當以王雅宜為第一,蓋其書本於大令(王獻之),兼之人品高曠,故神韻超逸,迥出諸人之上。」當時與祝允明、文徵明齊名。王寵的書法最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字裡行間透出的那份空靈、舒朗,這份美感源自恬淡自適的生活中所孕育出的高曠的人品,而絕非才力、技巧所能展現。王寵四十歲即離開人世,許多人為他的英年早逝感到惋惜,慨嘆命運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創作更完善的書法。也許並不算是書史上的大名家,但他疏朗、潔凈、無一絲塵俗之氣的書法與清純的心靈,也足以令人永遠對他喜愛與懷念。
6 代表作品
《千字文》,紙本墨跡,行草書。此千字文,凡104行,每行字數不一,共1015字。縱28厘米,橫463.6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寶蘊樓書畫記》著錄。此篇《千字文》結體平穩,俯仰欹側變化不大,可以窺見其師承王獻之、虞世南的軌跡。此帖既有魏晉時期王氏父子風華俊麗、遒逸疏爽之姿,又具初唐時期虞世南的氣秀色潤、外柔內剛之氣。從用筆方面來看,其行草氣息平和,乾淨利落,一絲不苟,筆勢凝重、洗鍊,筆劃之間很少有連筆牽絲,字字獨立,互不相連。綜觀此書作,典雅平淡,落落大方,草法嚴謹。
《游包山集》捲紙,小楷。縱21.6cm,橫323.5cm。上海博物館藏。1520年,王寵游昆陵包山,曾任游詩數首,結為《包山集》。1526年冬,王寵過鴻溪宿友人補菴居士處,居士幾他索書。第二年(1527年),他便將八年前游包山所作的游詩用小楷抄錄了二十二首寄給了補菴居士。他的朋友文嘉在居士處見到這卷小楷後,稱之為「天才妙絕」。後人普遍認為《游包山集》是王寵的小楷代表作。宋蘇軾曾說:「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王氏這卷《游包山集》,其結體「寬綽而有餘」,其書風曠適疏宕,遒媚飄逸,謂王氏上乘之作言而不虛。《草書冊頁》是王寵中年時期的作品。雖然這是一件今草的作品,但幾乎字字獨立,字跡又帶有章草的筆意,將王寵起伏頓按、急遽有力的筆法特色表現出來,是他傳世的一件精品。 《自書五憶歌》王寵三十五歲時書,紙本草書。縱 29.3厘米,橫294.7厘米。台北故宮博物院藏。《自書五憶歌》恣肆縱逸,神彩飛揚,是他中年創作巔峰時期的作品。 《白雀寺詩》是王寵晚年草書。王世貞《弇州山人稿》中記:王寵「養痾白雀寺,訪故人王元肅虞山不值,作此歌。元肅拏舟追及之,因以兩丈許桑皮縱筆滿卷為贈,雖結體小疏而天骨爛然,姿態橫出,有威風千仞之勢」。而顧復鑒賞此卷時曾說:此卷書法「如懷素、穎圓鋒正。開卷時以其為枝山卷,末款識則雅宜也。得享長年,豈讓枝山獨檀名當世哉!」 《五言律詩》,紙本,縱24.4厘米,橫147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王寵的行書自成一家,歷來得到人們的讚許。明朝的何良俊在《四友齋叢說》里說道,自文徽明後,書法當屬王寵為第一了。他本來是學王獻之的,加上他人品的高尚,所以字寫得神韻超逸,遠在眾人之上。另一位明朝人莫雲卿在《莫廷韓集》里也說王寵的書法,「天真爛漫」,而且「飄飄欲仙」。我們從這件作品中不難看出,王寵的行書確實奔放縱逸,氣宇不凡,頗令觀賞者讚嘆不已,這件《五言律詩》詩軸顯然注入了他奔放的感情。十足的興趣。故有落墨如煙,縱橫千里的藝術效果,其生動、奇妙、流暢的風格無不躍然紙上。
《送陳子齡會試詩》,行書,紙本,冊頁,縱23.2厘米,橫36.3厘米。楷書,18行。 文中「陳子齡」為王寵門人。鈐「太原王寵」、「王履吉印」印2方。收藏印鈐「秦漢十印齋藏」、「蘭陵文子收藏」、「祥伯」、「辛谷經眼」等印。此詩書法極盡澀拙之態,每一筆畫均似在牽掣中運行,絕無流動率意之痕,結構亦不求平整,似散漫不經,按王寵楷書的風格變化,當為其晚年所書。
7 詩作欣賞
【曲岩】
乘雲欻先登,攀崖紛廣眺。孤峰上寒日,平楚騰余燒。 天高風物緊,地迥山川竅。飢鼯乍陸梁,哀鴻相叫嘯。
企石揖雲帆,披霞迎海嶠。空水共泛瀾,虛無自余照。 林深養穀神,壁仄團景曜。光風爛芝苓,玉髓滋蘿蔦。
樵隱自夷猶,末路多奔峭。懷哉瀼里公,千春可同調。
【過石公山】
島嶼屢崩奔,石林突參錯。朝雲正吐秀,冬水亦漸涸。 槎牙熊豹蹲,蜷曲蛟龍蠖。波濤激中洞,嵐靄紛上薄。
金膏赤日流,石鏡青天霩。表靈征名圖,延賞諧幽諾。 蒼鼠不驚人,丹楓時自落。茲焉可投綸,畢志甘場藿。
【楞伽寺】
雲竹素所愛,山林道難忘。荊蠻屹水府,五湖瀉湯湯。 連峰枕其腹,翠壁森開張。流峙兩參錯,南斗迴文章。
絕境瑀蘭若,金天建旌幢。嵯峨古楞伽,颯沓開雲堂。 星河掛北戶,日月經其陽。法雨不斷灑,檀樾紛成行。
時時吐虹霓,下飲平波光。風帆日如織,寶筏度迷方。 道林更愛客,文燕依松篁。脫屣石苔滑,科頭飛雪涼。
朱炎久蒸薄,卧暍兩月強。 掃除洞虛白,盥浴披天香。 回思隔朝市,執熱眇相望。
【宴徐子仁宅】
全陵豪俠窟,樂游鳳凰原。青門臨上路,爛若朝霞騫。 嘯侶共行游,叫崟窺陽園。神飈集珍木,泫露被芳蓀。
蘭池夏氣爽,桂棟秋雲屯。嘉花既羅戶,密筿亦植援。 疏林抗北磴,激浪飛南軒。粲粲芙蓉披,離離椒芷繁。
中堂理絲桐,後檻樹旌幡。初疑游龍翔,忽訝驚鴻翻。 色授神已交,禮防心詎煩。主人卿雲流,標勝儷玙璠。
已羅西園彥,復注北海樽。縱橫逸藻奮,契闊佳期敦。 履舄相錯陳,釵纓互繽翻。餚來乃瓶罄,觴至若川奔。
曉畏夕月馳,宵忘朝日暾。 平樂諒虛侈,高陽亦徒喧。 縟麗安可悉,商確歌此言。
(收藏:xy67896789)詞條標籤: 書法 書法家 書法篆刻 明朝畫家 藝術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