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指導--明基法師

禪修指導--明基法師

明基法師:你每天打坐嗎?

營員:我是,以前是。

明基法師:你喜不喜歡打坐?

營員:我是到這來之後才剛開始打坐的。

明基法師:哦!

營員:然後我就停不了。剛開始的時候我不知道該怎麼打坐。到了第二次熟悉一點了,注意力能集中在一點,能夠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去數數上不忘記。第三次,數息就淡忘了,有很多妄想出來了,特別猛,像黃河水一樣滔滔不絕。第四次是今天下午,我不知道當時是不是一種幻覺,好像有佛祖來到了我面前,指點我的一些業障,然後就是這樣,停不了了。我希望這種心態能夠保持下去。

明基法師:我只能是提一些自己打坐方面的建議。首先,你要想在這一方面有所深入,你就要堅持不懈地用功夫。任何事情都是這樣,特別是打坐,因為它不是一種知識性的東西。你通過打坐,有了一些經驗、感受,只要每天堅持,比如說每天睡覺前坐半個小時,或者每天保持一個小時的打坐,你才有可能深入進去,這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就像練字一樣,必須每天練,才能有每一天的收穫;只有每天堅持打坐,你才能感受到身心的變化。其實,你剛才所說的那些變化並不重要,那只是一種現象,是過程。

可能有些人打坐這隻種事情不感興趣,不知道它對自己的生命到底有什麼重要意義,對自己今後的生活有什麼樣的影響。古時候的儒家,包括那些通過讀書考取功名的人,所謂「學而優致仕」,也提倡打坐。古時候,不僅僅道家、佛家才打坐,儒家的人也打坐。寧靜以致遠嘛!打坐,是古人人生修養的通用方法。那麼具體到佛教的禪定,戒定慧三無漏學,定是中間的橋樑。往上定能生慧,往下能幫助我們持守好戒律。佛教禪定集大成者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師,他把當時能夠接觸到的禪定方法和經典作了一個總的彙集。他所介紹的《小止觀》和《六妙法門》,其實也不僅僅局限於禪定。修止觀,止的結果是定;觀的結果是慧。到了元末明初,藏地宗喀巴大師作《菩提道次第廣論》,他的內容也沒有超出止和觀。宗大師講,三昧(定)最基礎的,就是九住心。他告訴我們的方法,就是從初住心開始,通過打坐達到既沒有昏沉也沒有妄想的程度,就能夠進入禪定。真正進入到禪定了,就能夠一坐坐相當長的時間。現在有人入定,能夠坐一天一宿,我這麼說你可能覺得簡直是神話吧?

營員:我是沒有見過啦。

明基法師:你覺得自己可不可能在這坐一天一宿?

營員:我覺得……

明基法師:你相不相信通過努力就能夠做到?

營員:沒有這個自信。

明基法師:這是正常的,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這麼想的。但是可以肯定,我們可以通過學習方法來做到。當我們的昏沉和妄想慢慢沉下去的時候,就是我們對生命重新認識的時候。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佛教所講的生命境界不是理論上的架構,而是一種實踐,要通過體證來獲得。比如說我們的李老師多年以來一直都在打坐,比如我們這麼年輕就出家,我看大家都覺得我們是傻瓜,去做這些沒有意義沒有結果的事情。我記得我以前在哈爾濱電力學校上中專最關心的問題,就是人怎樣生活才有意義。夏令營已經辦了十多年了,目的是什麼呢?可能你們在校或是剛畢業,你們都面臨著一個問題——我的人生該怎麼來走才最有意義。那麼生命的意義與修定有什麼關係呢?如果修禪定對我們人生沒有什麼意義,我們就沒有必要學習它。我們來設想一下。一個有定力的人,他是心力肯定是很強的,不會輕易地被外界環境打擾。他在特定的時間裡,精神肯定很集中,但是他不定一直都這樣集中。為什麼不能夠一天24個小時一直集中呢?生命狀態為什麼是這個樣子?我的師公,就是虛雲老和尚,他19歲出家,到56歲開悟,他隨隨便便就可以坐個七天半個月,一動不動地坐在那裡!那是真真實實的!大家有興趣的話呢,可以看看《虛雲和尚年譜》。我們非常喜歡看他的年譜。年譜相當於傳記,敘述他從出生到離開人世這一輩子的親身經歷。為什麼我們喜歡看年譜呢?因為從上面我們能吸收營養。我們大部分年紀都很輕,每個人的生活都將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處境,何去何從不知道如何選擇。從這些過來人的經歷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的人生經驗。比方說你畢業了,對生活有各種各樣的目標;到了進入社會,對現實社會又有不同的感想;等你也到了30多歲,有了家庭,有了孩子,可能也還是會對未來的生活有一些幻想,但是不會想太多了。從我們出家人來說,通過修行,通過打坐,身心也會慢慢地有所變化。我們可以看一下我們周圍的人,都有哪些氣質?看你的媽媽、爸爸、爺爺、奶奶他們的面部表情,你會發現那都是有人生經歷的。你現在談女朋友沒有?

營員:沒有。

明基法師:如果有談朋友就有吵架的時候。你看到你爸媽吵架,就知道你也會吵架,除非你不在乎他。否則你就會很憂鬱,就會有很多不得已。出離三界解脫生老病死這件事情極少極少的人想,但是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家都經常在思考。我們辦夏令營,就是希望大家能夠有機會來接觸這個佛教、了解佛教,把你們能拿走的東西都拿走。比如說打坐的方法、念經的方法。我覺得衍真法師很有號召力。為什麼學佛啊? 學智慧,當大官。當大官幹什麼?弘揚佛法。弘揚啥呢?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如果你連生命的意義都不知道,覺什麼?悟什麼?吃喝拉撒就是人生嗎?衍真法師教我們參念佛是誰。那麼念佛的是誰,念經的是誰?就是你自己啊。真正了解了念佛的這個自己,那人的生命境界就會完全不一樣。大家看虛雲老和尚的照片就能感覺到,他的那種氣質和我們絕對不一樣,更不要說見到真人了。氣質是內心世界的一個外化,你看我們老和尚站在這裡,就有不一樣的感覺。那是老和尚他一生修行的氣質的外化。

明基法師:你說,先自我介紹一下。

營員:我叫甘信超,是做餐廳的。我不知道這個問題該不該問。有一些師父做的事情不太符合佛教的精神,我不知道明基法師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明基法師: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說吧。孔子是個教育家,那是不容否認的。但是仍然是在儒家下,那些不肖的秀才舉人做了大惡,你會去怪孔子嗎?

營員:不會。

明基法師:同樣的,你學習釋迦牟尼的教義,個別人的煩惱特別重,甚至有少部分出家眾做了一些不符合佛法的事情,我們也不應該因為他們的行為自己就不來學習了,我們不會因此就對佛法喪失信心,而只是覺得這樣的人最可憐!我們這次的「一日沙彌」活動參加的人很多,難道剃了頭做了一天的沙彌就是一個十全十美的和尚了嗎?你報名一日出家沒有?

營員:沒有。因為我是做餐廳的,回去後要見很多客戶,不方便參加。

明基法師:任何事情,就比如說喝水這麼簡單的事情,都沒有人可以幫你做。吃飯、上廁所,都只能自己做。比如你生病住院了,不管誰多麼關心你,來看你,來安慰你,都代替不了你的病痛。佛教有一個根本的理論,就是一切事情都必須自己動手,無論觀世音菩薩有多麼慈悲,她不能代替你修行賜給你一個凈化了的生命。

營員:今天下午講課時老師講到「妄想」。那麼什麼叫妄想呢?能夠預見以後的事情就叫妄想嗎?

明基法師:可以這樣講,我們現在所作的一切事情都是妄想。

營員:如果說人都沒有了妄想,那還叫人嗎?

明基法師:比如說你認為那是西方,那我們四方不是全錯亂了嗎?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概念都是相對的。再比如說山河大地與虛空。離開山河大地哪去找虛空?離開虛空哪兒去找山河大地?沒有手心又哪有手背呢?妄念和正念的關係也是這樣,也是相對的。既然是相對,也可以說都是妄念,正念也是妄念。人在打坐的時候,數息就是你的正念,它對你克服妄念很有用。當你的心已經沉下來了,妄念越來越少了,同時你會感覺到大腦都是清醒的,而且精力特別旺盛,身體特別輕鬆,再往以後,就有更高的境界。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個清醒平靜的心,就更容易把握自己的命運。

營員:什麼是平靜?

明基法師:平靜是一種狀態。平靜也是相對的。我們坐在這裡很平靜是吧!可是一旦出現妄想,馬上自己的天平歪掉了,煩惱抖落出來。

營員:什麼是學佛的最高境界呢?

明基法師:怎麼說呢,涅槃的境界很難說的。你看為什麼要參念佛是誰,連這個都搞不清楚呢。佛教的修行歸根到底就要來解決這個問題,整個的身心都要全部集中在這裡。所以說內心的平靜是有很多層面的。初學佛的人總是問,如果沒有了七情六慾,那還算是人嗎?到底要達到一個什麼狀態才是對的?實際上修行到最後,並不是就完全沒有了喜怒哀樂。比如說地球在運動,這對整個虛空有妨礙嗎?沒有。人在悲喜交集的時候,還有一個如如不動在裡面。弘一大師圓寂的時候寫了一幅字:「悲欣交集。」這又怎麼說呢?你看過他的照片嗎?他死的時候就穿的是破爛的短褂,補丁加補丁的,躺在一張破床上,一臉白鬍子就像一個乞丐一樣。但是你知道他老人家的境界嗎?悲欣交集啊!為什麼悲欣交集呢?他死前跟他的侍者說,我斷氣以後,如果我流淚了,你們不要詫異,那是因為我見到了極樂世界,所以悲欣交集啊!然後他死的時候真的流淚了。這是一種多麼真實的感情啊!你說一個平常人的屍體會流淚的嗎?不會流淚的。這是真的。

營員:如何找到生命的意義?(鼓掌)

明基法師:因為我們有三個人哦(還有李老師、明海法師),都要講一下,(鼓掌)一起分享人生的經歷。我們初出家的時候,很希望學佛的過來人能告訴我們怎麼才能少走彎路。 當然,我並不是在否認大家。師父說,我們就像是小野馬……我們的早晚課裡面有三皈依,師父平常總給我們講戒律什麼的,聽多了就感到很枯燥。那時候恨不得馬上就蹦出去,不耐煩了。那時的身心狀態就是這樣,好像隨時隨地都可能爆發出來。怎麼樣才能有很一種深入的認識?是不是那是不可能啊?並不是說我們不可能弄清楚。而是說什麼呢?是說我們要有信心,心理裡面那種實實在在的感受能夠轉化掉。你剛才問什麼是生命的意義,我在剛從學校畢業,剛開始出家學佛的時候,也是問師父這個問題。因為我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對神秘現象沒有特別的興趣,一直不怎麼信。但是呢,我自己原來想法是片面的。如果人死之後,什麼都不存在了這件事是真的,那問題就太嚴重了是不是?如果人沒有下一世,人死了就沒有我了,這個問題就太嚴重了。但是我們沒有辦法來證實它是不是真的。那時候,我們隔壁有一個人跟我們一起練氣功,然後他就帶我們跑廟,接觸了很多師父。我們那時候學哲學,特別喜歡辯論。比如說這是一杯水,那是一條毛巾。他指著毛巾問我:「這是什麼?」當時我就答不出來。你想啊,如果我說是毛巾肯定是不對的,那不是問傻子嗎!大家可以思考一下。再比如說我說話的時候,大家聽到了嗎?(不說話幾秒鐘)我剛才幾秒鐘不說話,大家聽到了沒有啊?(大家說:沒聽到。)這說明一個什麼呢?《楞嚴經》里是這麼講的。佛叫人撞一下鍾,然後問阿難:「你聽到了嗎?」阿難說:「聽到了。」 等鐘聲消失了佛又問:「你聽到了嗎?」阿難說:「沒聽到。」 又撞一下問:「你聽到了嗎?」阿難說:「我聽到了。」佛就說了:「你這個人怎麼這麼胡說話呢?」這個能聽的功能不是有聲音時就有,沒有聲音就功能就沒有。有聲音的時候你聽到聲音。沒有聲音的時候你聽到無聲嘛!是不是?

再一個的問題,我已經出家了,佛是一個歷史人物這個觀念我慢慢能夠接受了,但是我感受不到佛的存在啊。當然,佛是無處不在的,每一個人都是佛,但是心裏面還沒有認識到。那你說人生的意義是什麼呢?你父母活著的嗎?你愛你的爸爸媽媽,那麼當他們死了,你會不會自殺?不會。你是為老公或者老婆活著的嗎?或者為你的孩子活著的嗎?也不是的。那麼到底來這世界幹什麼?歸根結底,還是那個念佛是誰,這個生命到底是一個什麼狀態。

師父用兩句話概括人生的意義: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覺悟的存在,是無始無終的,前面無頭,後面無尾。那麼這個生命的無限用來幹什麼呢?佛法大海,信為能入,智為能度。信為能入這四個字,有很深刻很深刻的含義。你剛才所問的問題啊,其實是一個很大很大的問題,要分開來講,是很不容易講完的。人生的意義,對我們現在的學生來說,首先就是好好讀書,認真學習。外面的世界改變不了我們自己,說到底還是我們自己改變自己。你說你不喜歡這棟樓,你要把它炸掉,這就不是有智慧的做法,也不符合慈悲的精神。有慈悲的人就沒有敵人,有智慧的人就沒有煩惱。那麼到底什麼是人生的意義 ,我覺得我還沒有講透。剛才所講的層面,可能比較高了一點,可有我們的注意力都放在是眼前的一些問題上面。金錢啊,地位啊,還沒有思考到這個層面上來。(對李老師說:)現在請您老人家來講一下.

老師:我覺得,我們如果只是重視希望,不直接去做,那這個希望就是很難實現的。願望與努力是相輔相成的,不實際去做,大家就不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感覺。你真正按照法師們說的去做,按照佛法的教義去做,當你去做的時候,才容易有真正的體會。佛還在世的時候,印度的人比較聽話,佛怎麼說他們就怎麼做。佛法傳到漢地來了以後,這裡的人你告訴他怎麼做他不樂意聽從,老是想反問為什麼。但是,如果一個人真正有了目標,那他就會比較從容。諸佛菩薩都很從容。他們的目標有明確,然後腳踏實地去做,最後真正達到了那個境界。好了,我就說這麼多。(鼓掌)

明海師父:就像我們明基師所說,念佛是誰,我究竟是誰,每一次你在問這個問題的時候,無論你有沒有答案,只要你能夠追問這個問題,那麼我們的人生可能就不一樣了。現在我們非常健康,或者最近非常樂觀,所以你就覺得這個問題好像沒有什麼意義。那麼我們假設一下,假如你得了一個怪病,非常地危險,有可能只有一天的生命,這個時候你怎麼來面對這個問題呢?這個時候,你的心態可能跟你平時完全不一樣。是吧?在這個時候,你可能不會發現,每一天是為什麼而活的這個問題是多麼有意義和有價值。如果一個人他只是為了自己而活,那你就會鑽入自己的圈套裡面。就像我們師父所說的,只有覺悟人生,你才能奉獻人生。這八個字非常簡單,我想在座的沒有不認識這八個字的吧?但是人通常是這樣子,在順境中覺得什麼人生的意義這類問題並不重要,從沒有腳踏實地去做,然後一遇到煩惱心裡就急躁,沒有辦法消除,煩惱反而更加嚴重。如果我們經常反問自己是誰,那就一定要保持住這個心態,當煩惱來的時候,不要給它下任何的定義。你一旦給它下了定義,那它就會像種子一樣,逐漸發芽、抽枝、開花、結果。成功和失敗,往往只是一念之差。不要碰到事情就下定義。是誰下的定義呢?為什麼要下這個定義呢?為什麼就認為自己與佛陀、與高僧大德的距離那麼遙遠呢?這些都是觀念,都是假相,都是一個無!我們觀察一個杯子,可以有很多角度。這個角度看上去是這個樣子,另一個角度又有另外一個樣子。看問題也是一樣,從不同的角度看,就會有種種不同的說法。事實上說的都是同一個問題。好,我就說這麼多!(鼓掌)

營員:為什麼我這麼倒霉?

明基法師:學佛本身,就是讓大家接受事實!學佛就是學這個勇氣。人生的一切苦樂都是自作自受。快樂是如此,痛苦也是如此。人的各種各樣的念頭,就像是這個杯子裡面的水。有某一個念頭,就有可能發展某一種行為,然後由這種行為導致某種結果。我們現在所遭遇到的,只是在無窮無盡的種子中已經成熟了的那一些,很多還沒有成熟。所以首先要把這個觀念擺正,要勇於面對。你能夠覺得自己倒霉,那還沒有真倒霉。

老師:山東一位老人家,他每天晴天的時候呢,就想自己賣傘的兒子,傘賣不出去;下雨的時候呢,就想自己賣鞋的兒子,鞋賣不出去。因此他每一天都很不高興。然後就有一個人教她,下雨的時候呢,要想著那個賣傘的兒子又有生意可做了;晴天的時候呢,就想著賣鞋的兒子。這樣,這個老人家就每一天都很快樂!

明基法師:轉換觀念。佛教所講的智慧,是很具體的,並不是虛玄的。

營員:我想知道你在家是怎樣修行的。看過你的講演文章,但是沒有講到你具體修行的方面。

老師:我那裡面好像講了一點例子吧!修行往往有一定的方式,打坐就是一種最好的方式。有些人不打坐,但是他念經。比如說早上念《普門品》,晚上念《金剛經》。修行的體驗是真實不虛的。你要知道,首先這些法師是受了戒的,他不會說假話。他所說的話,要麼是他自己修行得來的體會,要麼是他轉達佛說的話。你真正按照他說的去做,就會有一種體會!說是說不出來的。退一步講,在你按照佛陀的教義去做的時候,你會覺得所面對的事情並沒有什麼不好,你會感謝它帶給你的人生體驗。

營員:我覺得成佛是一個理想……

老師:成佛當然是個理想啊,是我們生生世世的目標。

營員:那您現實的理想是什麼?

老師:理想源於現實。所以如果把目標定得具體一些。覺悟與奉獻,我們應該要隨緣去做,然後在做的過程中就會有體會。比如說一個人有個哥哥,他哥哥自己不會划船,於是他就想方設法要把哥哥送到對岸去。當他把哥哥送到對岸的時候,他自己也已經到了彼岸。所以奉獻本身就是修行。人生懂得奉獻,生活就有了方向。希望我們在生活中朝這個方向去做。就像老和尚說的,修行就是要我們解決生活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怎樣來面對自己的生活,我個人覺得智慧不夠,所以還不能很從容。知道目標,但是不知道怎麼走!這是智慧不夠,所以提升智慧是決定性的。(鼓掌)

師父:打斷一下哦!因為大家見面的機會實在太少,所以我很想把自己的初衷供養給大家,作為一個借鑒。剛才講的還是圍繞生命的意義。就是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凈其意,是諸佛教。我並不要解釋這幾句話,因為他剛才說「我怎麼這麼倒霉」,我想就此來談談我的體會。在現實生活中,你們年紀還小,不一定會遇到這些問題。大家都能夠親身體會的,就是我們心裡的各種各樣的力量,我們控制不住的力量,就是這種力量讓我們在六道裡面輪轉。這是我個人建立佛法信仰的基礎,我個人實實在在感受到了這股力量。這個力量有與它相應的環境。首先就是那種狀態。我們沒有吃飯的時候肚子會感覺到餓;當我們慾望沒有達到滿足的時候,一個貪婪的人,即使是家財萬貫,他還是不會滿足,一個人一直在一種飢餓的狀態。那是不是餓鬼啊!我這麼講大家能夠理解么?這個業的狀態,它必然會感應相應的環境。打個比方,你罵別人,別人就不會罵你嗎?這就是相應啊!你讓別人起煩惱了,他就會讓你起煩惱啊,都是相對的啊!我們現在的生活是這樣,六道輪迴就在當下,說人死了之後有六道輪迴,有六道輪迴是因為當下的和六道輪迴相應的行為,在自己心裡所形成的力量,所留下的那股力量,就會把自己的生命推到那六種生活的方式上去。這是我相信佛法的基礎。我沒有看到六道輪迴,但我相信佛法所講的六道。為什麼要相信六道輪迴?我眼睛沒看到鬼,那我憑什麼相信有鬼啊?人做了和鬼相應的事情他就會到鬼道里去啊,做了和畜牲道相應的事情他就會到畜生道裡面去啊!打個比方:老鼠有什麼特點?一輩子偷。是不是?再一個是愚痴,你看老鼠的吃相就是個傻瓜相。(眾笑)它痴痴獃獃的那樣一個相。我曾經看到過一個人,大家都說他是神經病。他眼睛是很獃滯的,給人的感覺很陰森森的,就像鬼一樣。他現在雖然是人,但是他憂鬱的心境給人的感覺就是那樣。那他這一世生命結束的時候,也肯定在那種精神狀態下,感受那樣一個生活環境。為什麼要諸惡莫做,眾善奉行?就是因為有這個業,你作惡業就會感受惡道,作善業就會感受善道。進一步就要自凈其意。因為人有什麼樣的心,就造作什麼樣的事情,真正障礙和傷害自己的,是忌妒心、傷害心這些心所以要凈化它、轉化它,這就是諸佛的教誨。

營員:我是學繪畫的,這兩天打坐參禪,忽然覺得這個道理和古代的書法繪畫是一樣的,不知道對不對。我想知道您個人的見解和寫書法當中的直接體驗。謝謝!

李老師:尤其在出家之後,我對書法的認識有一些改變。通常我們搞藝術的人都會有他自己的一個弱點,這個弱點就會把他限制住了。但是呢,相反地,他可能認為這個正是他最大的優點。所以在學佛之後,不管做什麼事情,從事藝術也好,搞事業也好,心應該越來越自在。就像一部車有了方向盤,知道自己該幹嘛,而且非常聰明敏銳。畫畫也好,做其它事情也好,每次做之前,先看看自己的心,讓它靜一會,感覺會非常好,會覺得自己表達的方式淋漓盡致,更加自如。好多時候,一個人的觀念會限制自己的發展計劃,使自己受到古人和成功人士的影響。這個沒有關係,不是問題。重要的是你自己要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所以之前一定要靜下來。古人都用這種方法,提筆之前先把筆放在一邊,用心體會一下。當然方式有好多種。我自己每次寫字的時候呢,會很專註地靜心,當然寫的時候也非常專註,忘記了時間的存在。所以經常自己已經寫了三四個小時,甚至旁人來看你也不知道。因為你進入那個狀態之後,真的是非常美。你整個人融入到那個墨、紙、筆之中,與它融為一體了。一分開狀態就不佳了,就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當你進入那個狀態之後,一切好像是早就安排好了似的。所以你可以用這種方式,做之前先靜一靜心,幾分鐘後再做。每次都這麼做。我發現,在每年冬季的禪七活動結束之後,寫字的狀況不一樣。雖然我在這35天內沒有寫字,那種狀態那種風格,和35天之前完全不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很多時候,技法是不可靠的。我們中國書法現在有很多迷惑很多問題,也在試圖通過各種方式去解決它,但是始終沒有在點上,那些處理方式還並不是究竟的。他們好像是在追求自己的風格,事實上你越強調風格越沒有風格。這是品德的事情,不是強調得來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實踐它,要有非常專業的精神。事實上它是和佛法是相應的。所以每次禪七結束後,平時寫字經常有不舒服的狀態好像不存在了,這件事非常奇怪。那時候可能已經達到無我的狀態,如果能夠達到無法的境界,可能會寫的更好。

李老師:我們就要結束了,大家還有什麼問題?

營員:我想請教打坐。對於我們初學者來說,腿特疼,就想動。今天我試了一次,20分鐘就是感覺很長了。18分鐘的時候我沒有動,但最後腿太疼了,根本無法靜下心來,疼佔據了專心的意念。所以我在30分鐘的時候換腿來盤,接下來倒是比上一次要好。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有一個原則,就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都應該堅持下去?還是可以有策略性的變化?謝謝。

明基法師:這有一個善巧。初學打坐的人,首先你要有興趣,知道打坐對自己的意義,不僅是健康身體,而且調節身體。這個善巧就是初學打坐不要時間太長,也長不了,頂多半小時,或者是二十分鐘,然後一般在自己打坐狀態最好的時候才坐,這樣對自己就會留下一個印象--打坐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不是看到座位就害怕的事情,這樣就會對打坐有一種歡喜之心。這是一個善巧方便。但是打坐一定要調整好身。怎麼調身、調息、調心,《入禪之門》裡面講得很詳細,要認認真真地看。你可以在每天睡覺之前坐半個小時,如果寢室太鬧,可以早睡一點早起一點,用半個小時或者二十分鐘打坐。女眾不要雙盤,男眾可以試著練雙盤。

營員:剛才明基法師說人做了和鬼相應的事情他就會到鬼道里去,為什麼這麼說?現實中有很多人做很多不好的事情,他們都是餓鬼嗎?

明基法師:為什麼我們每個人的身心狀態都不相同?做了這樣的業,才會得這樣的結果;種了那樣的因,才會得那樣的結果。人的業果是錯綜複雜的。你剛才說很多人做很多不好的事情,那他就是種了不好的因了。所謂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個果出現了我們害怕了,卻沒有注意到種這個因就會得這樣的果。有那個種子在那裡,因緣具足的時候,它就會長出來的。我們怕長出來的果,但不怕種這個種子。善因善果,惡因惡果,是鐵定的規律。不是說你做了什麼事情你不用負責任,沒那回事。

李老師:有些時候大家可能不知道怎麼做,沒關係,我們慢慢來,可以按照法師說的試著去做,這樣就會有體驗。事實上,佛教是學校,教給我們好的東西,我們是要享受它。什麼樣的人不退轉,就是有享受了。在這個過程中,有的人沒有享受到,那是另一碼事。我們要慢慢地去做,就會有收益,真正有了收益了,那就一樣了。

營員:我覺得今天我們能夠有幸來聽明基法師的開示,非常的有緣。

李老師:明基法師現在住在黃梅四祖寺。

明基法師:我是九六年在這裡出家,見的老和尚,那年是二十四歲。零三年才跟隨老和尚去了黃梅四祖寺,在這裡生活了八年。我現在是一種什麼樣的心態呢?我原來也是學生,然後出的家。雖然是時代有一點點不同了,但是我們所面對的問題是基本相同的,所以我很想把自己經歷過的事情提供給大家作為一個參考。總而言之一句話:大家都是同參道友,應該互相提攜。不是說我三十多歲你們是十幾二十幾歲,不是從這個方面來考慮的。(鼓掌)


推薦閱讀:

《第一義諦》(第二集)上慧下律法師講(3)
紀念弘一法師出家一百周年系列之《晚晴集》(五)
心戒法師答弟子問(七)
傳喜法師法語——(二)
【凈界法師】【楞嚴精華047-070】---透過光明的照射,才看到虛空中很多的灰塵 - 『凈界法師...

TAG:禪修 | 法師 | 指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