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導大師的凈土思想》---第35講: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
06-02
第35講:彌陀光明,唯攝念佛──善導大師「唯攝念佛」之文(二)稱名一聲,頓超生死——《觀經》「稱名往生」之文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善導大師「念佛絕比」之文(一)凈宗法師2006年10月3日講於長春般若寺【為什麼彌陀光明唯攝念佛者?】
推薦閱讀: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請放掌下面我們回答三個問題:第一、為什麼阿彌陀佛的光明唯攝念佛者?第二、為什麼彌陀的光明不攝雜行者?第三、阿彌陀佛唯攝念佛、不攝雜行之人,是不是佛心不平等?第一(善導大師都有解釋),一個是從《觀經疏》的真身觀,也就是《善導大師全集》的二百零五頁,善導大師解釋為「三緣」,說念佛的人有這三緣,雜行之人沒這三緣,所以,佛光不攝取他;第二是說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佛光攝取;第三念佛可以講是自然法爾地蒙受彌陀光明攝取。所以,從「三緣意」、「本願意」、「法爾意」三個角度來說明。【唯攝念佛者之三緣意】善導大師在《觀經疏》自設問答說:問曰:備修眾行,但能迴向,皆得往生。
何以佛光普照,唯攝念佛者,有何意也?說只要「備修眾行」,就是諸行齊修,只要能迴向的話,都可以往生。為什麼佛光普照、只攝念佛的人呢?這有什麼道理呢?關於這一問,也有不同的理解,一個就是說:「諸行迴向,這裡說『但能迴向,皆得往生』;在其它地方又說到諸行迴向,『雜行之人,千中難得一二往生』,這個似乎有矛盾……」這裡就說,他是提問,提問就未必是真實的意思,就是說用這個語言起個問話、問端,不一定是他的本意,這是一種解釋。第二是說明「諸行迴向得往生」,他是指那種具有至誠心、深心和迴向發願心的人,就可以體悟到自己是一個罪業生死凡夫而轉向阿彌陀佛的救度,這個是說具三心的人「諸行迴向得往生」,這是一種解釋。第三種解釋是說:「諸行迴向雖得往生,往生的地點不高妙,不是直入報土。還有就是說:「眾行你能夠如實修行,這樣才可以往生;如果說修行不能如實的話,也不能往生」。總之,諸行往生,它有種種的困擾,或者往生地點不高妙,或者往生把握不大。善導大師下面就回答了:此有三義:
從三點來說明。一明親緣:念佛和阿彌陀佛有親緣。眾生起行,口常稱佛,佛即聞之;身常禮敬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這個就是身口意三業,這裡講的念佛,就特別指的是稱名。「口常稱佛,佛即聞之」:經常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專修念佛,佛就聽到;「身常禮佛,佛即見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眾生憶念佛者,
佛亦憶念眾生,彼此三業不相舍離,故名親緣也。說專修念佛的人和阿彌陀佛三業不相分離,這樣,蒙受阿彌陀佛的心光照耀攝取。雜行之人和阿彌陀佛三業常相舍離,那這樣,他跟阿彌陀佛不親、疏遠,所以,佛的心光不照,這是第一點。二明近緣:眾生願見佛,佛即應念現在目前,故名近緣也。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應你稱念彌陀的聲音,阿彌陀佛現在目前,光明攝取。
雜行之人和阿彌陀佛疏遠、隔得遠,這樣,阿彌陀佛光明(心光)不攝取。三明增上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故名增上緣也。說念佛還有第三點的意義,專修念佛的人,有增上之緣,「增上緣」就是強緣。「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增上緣」解釋為一個是「除罪增上緣」,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除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叫做「除多劫之罪」;第二個叫做「見佛增上緣」:「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佛來迎接就是「見佛增上緣」;第三點就叫「滅罪往生增上緣」,「諸行業系,無能礙者」,我們平常有邪見、惡見、惡業,叫「邪業」,這個「邪業」,按照本身來講,會把我們自己系縛在三界六道當中,不能出離。可是,念佛的緣故,阿彌陀佛臨終現前來迎接我們,以佛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不能障礙,這樣,必得往生,這是講「增上緣」。雜行之人沒有這些利益。雜行來說,不象念佛,一聲除多劫罪,這個利益就小了;第二,「佛與聖眾來迎接」也不定了──當然,至誠迴向、願生凈土也可往生,只是說我們在修持雜行當中很困難,心也容易退,不象專修念佛、蒙阿彌陀佛光明的攝護,會加持我們、增長我們的信願。修雜行修到什麼時候感覺到自己滿了、夠了?都沒有底,任你怎樣地修行,都覺得自己差的很遠。
可是,念佛是蒙受阿彌陀佛的攝取光明,那就不一樣了。底下善導大師作了一個總結: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除了念佛之外,其它種種修行,雖然說也是善行,但是,如果比念佛,「全非比較」。因為念佛有親緣、近緣和增上緣,其它的種種修行沒有這三緣,所以,雜行和念佛全非比較,阿彌陀佛光明也不照耀、不攝取。而念佛之人與彌陀親、近、增上,這個是善導大師從三緣的角度來解釋。【唯攝念佛者之本願意】從本願的角度來解釋,就是剛才我們所學的這段文,說: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攝,
當知本願最為強。應當知道:這是因為阿彌陀佛本願的緣故,也就是說,稱念彌陀名號,隨順了阿彌陀佛的本願,所以,既然順祂因地的本願,那麼,果上的光明就來攝取,因為祂發的願望是說:「稱我名號,如果不往生的話,我就不成佛!」成了佛之後,祂成為無量光明的佛和無量壽命的佛,無量光明和無量壽命的一切德能就收縮在六字名號裡邊,這樣你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果上的光明──因為因果不虛,有因感果,果來應因,果上的光明就攝取因地所發的誓願,說「稱我名號的人」。因地的誓願沒有選取雜行作為往生的行法。那我們如果不是稱念阿彌陀佛名號的話,這跟祂的因地本願不相應──本願就是佛的本心,那麼,跟祂的本心不相應,佛的心光就不能照耀攝取。道理就是如此,很明顯。【唯攝念佛者之法爾意】另外說明:阿彌陀佛的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這個是一體的,名號為體、光明為用,所以,我們稱念彌陀名號,光明自然照耀攝取,這個是自然而然的道理。所以,善導大師解釋說:「彌陀光明名號」,說:彌陀世尊,本發深重誓願,以光明名號,攝化十方。光明和名號是一體,名號為什麼叫做阿彌陀佛?就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故名阿彌陀」。所以,阿彌陀佛的名號本身就是阿彌陀佛的光明。不過,祂所表現的形式,一個就是聲音的形式來表達,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所以,善導大師每念一聲佛,就能放一道光──名號本身就是光。
而我們凡夫念佛也有光,不過我們沒有三昧定力,不能夠讓人家都看見,其實是有的。上次講的那個故事都有說明,「念佛必光」,就是蓮池大師記載的,一念佛胸口就放數丈的光明,所以,鬼看到之後,就驚嚇了、離開了。我們只要念佛,身上都有光明,在《念佛感應錄》裡邊也有多篇能夠說明這一點。法藏法師在美國講法,也講到這麼個例子,他是說有一天,他在講念佛,下座之後,就有一個美國人來說:「我也想歸依佛法,我也想學佛。」「哎?美國人學佛的少啊,你怎麼想學佛呢?」他說:「我是個學神通的,學神通術的……」他能有一定的神通,他看見念佛的人,只要念佛就有很大的光出來。光有多大呢?大到好像能把整個地球包起來──這麼大的光,虔誠心念佛的人,光就這樣。那個不誠心念佛的人也有光,那個光很小,就象很微弱的燈光,閃一下、閃一下,噗一下、噗一下,就沒有了;誠心念佛的光明,好像大到能把整個地球包起來一樣。所以,「念佛必光」。大家願意放放光,你就念佛。也是因為這句名號本身就是阿彌陀佛光明之體,所以,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自然感應道交,佛光來攝取,毫無疑問。從口中稱出來的聲音,就叫做名號;從光明的角度來說,就是佛的光明,也叫「光明名號」。象打雷,從聲音講就叫做雷,轟隆隆響;那麼從光來講,就叫做電,電光閃閃。其實,雷和電是一件事情,是不是?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也是當下我們稱念名號、當下就有佛的光明來攝取我們,所以,這個叫「法爾自然」之意。
【為什麼彌陀光明不攝雜行者?】為什麼不攝取雜行之人呢?同樣道理,雜行之人跟阿彌陀佛沒有親緣、近緣、增上緣,所以不攝取;同時,雜行人不順隨阿彌陀佛因地的本願,所以佛的心光不攝取;同時,雜行之人所行的行體不是名號本身,跟阿彌陀佛名號之間沒有自然法爾這種感應道交的關係,所以,光明不攝取。道理如此。【不攝雜行者,那不是不慈悲嗎?】至於說「阿彌陀佛光明只攝取念佛的人,那不是不慈悲嗎?應該雜行的人也攝取才慈悲呀!」這樣的講法,一個是不合理,第二個事實也不如此。怎麼叫不合理呢?因為佛度眾生,祂是根據誓願而來,不能夠偏離誓願之外另外強行要求。比如說:我們現在都用自來水,那我們在架設自來水管的時候,就有很多管道鋪設到每一家;如果你要用水的話,你一定要按照他所鋪設的管道來打開水龍頭,水才能流得出來,你不能強行在水管之外、在鋪的管道之外另外要求出水。還說:「你不慈悲呀,你應該到處都能出水呀!」──那不是亂套了?怎麼可能呢?一定要在管道裡邊才能出水。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祂是根據第十八願說:「念佛眾生,稱我名號」,以六字名號來救度十方眾生,那我們念佛,蒙受阿彌陀佛光明攝取。那你現在在六字名號之外強求說:「你光明攝取我。」這樣就不符合因果道理,也不符合因地誓願和果上正覺,這種自然的因果相順的法則,這個是一種非理的責難。同時,阿彌陀佛正是要大慈大悲救度每一個眾生,所以祂才發了這個稱名本願,光明攝取念佛之人。因為任何人都可以念佛,那麼,你來念佛的話,你都被彌陀的光明所攝取。之所以要「唯攝念佛」、發這麼一個本願,也是讓我們眾生……一個就是心有個固定的目標;同時,這個容易,用這個法門,祂可以容易地救度一切眾生(其它法門就難),大家都做得到,祂才是慈悲。比如說用誦經的法門來作為往生的一種修行方法,那我們有很多人不會誦經,這樣,反而就不慈悲了。所以,既然念佛的法門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每一個人你來念佛,就是佛陀的光明照耀攝取你──是讓我們的心有一個確定的目標,然後讓我們人人可以行,就人人蒙受阿彌陀佛光明的攝取。這樣反而就是顯示佛的大慈大悲。第二點、以名號作為阿彌陀佛因地發願救度眾生的方法,也是徹底究竟的慈悲,因為阿彌陀佛的六字名號包含了阿彌陀佛因地到果上的一切功德,祂要救度我們,不能給一個半成品,或者給一個不怎麼殊勝的功德,而是把祂最殊勝、最究竟、最圓滿的功德放裡邊給我們,所以,這個才體現了佛最徹底、最究竟的慈悲。如果用其它的方法的話,那就沒有這樣的功效和利益。所以,從這一點講是萬不漏一的、平等普攝的慈悲!也就好像說這裡有大水,有船來救我們,船長就會喊:「我這個船是來救度所有人的,只要大家能上船,只要你願意上船,就可以救你過海。」對不對?第一個這個船是救所有的人,第二個這船隻救那個上船的人,是不是?說「船救所有的人」是他的本心;說「只救上船的人」是他這麼一個法則,但是,都是喊你上船,你都可以上船;你不上船,又說:「這個船長不慈悲,你應該不上船也能救就好了。」這個不合理!六字名號就是阿彌陀佛的大願船,「我這六字名號大願船駕來了,是要救度所有的眾生」,這是一種說法(所謂「十方眾生」);然後說:「我只救度那個稱念我名號的人,光明只攝取你,這樣渡過生死海。」其實兩句話並不矛盾。「救度所有的人」是祂的本心;「只救度上船的人」是祂自然的法則。我們每一個人,你就應該隨順船長的呼喚、他的邀請、他的好意,來上他的船,就可以離開險境。我們所有眾生,信順彌陀的救度,我們專稱彌陀名號,就等於乘上彌陀的六字名號的大願船,可以安然渡過生死海。道理如此。【第二十講:稱名一聲,頓超生死】我們下面來說明這句名號本身。其實,底下這個講義,應該也是在前面學習過了,簡略再複習一遍,就是:「稱名一聲,頓超生死」。一聲稱名,當下就能夠超越生死輪迴。主要是依據《觀經》的下輩三品來說明:往生極樂世界特別容易。下品上生是說: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之中。這個下品三生的文我們學習過,這是其中的一段。就說口稱南無阿彌陀佛一聲,當下除滅「五十億劫生死之罪」,「五十億」是個數量詞,它的重心、落點,是後面的「生死之罪」,也就是說:這一句名號,讓我們頓超生死、當下超越生死輪迴,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既然如此的話,我們平常念的每一句佛,也都具足這樣的功能。不是說:「我念一萬聲,每天念三萬聲,念了一生,三十年,最後那一念才具有這個功能。」不是的!我們現在念的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可以讓我們出離生死輪迴。中品中生里講: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這個是想念佛還沒念出來。下品三生的人,雖然都是指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來開顯彌陀的救度,但是角度各有不同:第一個是顯示他們的罪業各有輕重,不管十惡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一個比一個重),可是,都可以得到這句名號的救度。象這個下品上生的人,他是造了十惡的罪業,他臨終的時候,善知識先跟他講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他就有聽聞大乘經典),然後叫他「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這個人可以講,他雖然說沒有修行,比較起來,在這下輩三品當中,他是最有修行的了。怎麼說呢?他具有三業,他最後有三業:第一個「合掌叉手」,就是身業,身體「合掌叉手」,「表示我的恭敬」(禮拜是拜不了的了),身業;「稱南無阿彌陀佛」,他有口稱──口業;前面,「聞大乘十二部經典首題名字」,是善知識跟他講大乘經典,他也聞到、思維,有聞法,有意業(所謂「除滅千劫重罪」),那麼,對於這個下品上生的人,他是三業俱全,他是這一句名號當下往生西方凈土,滅了五十億劫生死之罪。那我們看下品中生的人,下品中生的人,經典里講,遇善知識──他當時的情況是「地獄眾火,一時俱至」,火都燒來了,他是破戒的重罪,比下品上生更重,他修行的能力就更弱了,他有意業,就是聽到人家跟他讚歎阿彌陀佛威神功德、光明神力,阿彌陀佛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所謂「五分法身」,阿彌陀佛如此的慈悲、這樣大的功德,如何如何……「此人聞已,除滅八十億劫生死之罪」。這個「聞」,「聞」能入心,「聞」有思維的,如果聞到沒有思維、意業不起作用的話,他也不能除罪。所以,下品中生的人,他是有意業的思維功能,他是能夠思維,聽你講還能聽得懂,「哎呀,阿彌陀佛這麼慈悲呀!」他想來念佛,這麼一起心動念的時候,還沒有來得及念,當下命終、當下往生。所以,他比下品上生來講,他少了身業(合掌叉手),也少了口業(他沒有口稱),但是他有意業。所以,比不上下品上生,他的根機比不過他。再看下品下生的這個人,他也是稱南無阿彌陀佛,他念了十句,好像還超過了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其實不這樣。因為下品下生的人,他三業裡邊沒有「合掌叉手」,沒有身業;同時講意業裡邊善友教他,「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第一個「念彼佛」,就是指意業的意念,他的心中──意識方面已經不能夠憶念彌陀名號了,所以,善導大師就解釋說:「意業失能」,「彼人苦逼失念」,他被死苦所逼迫,意業失去了憶念彌陀名號的能力,沒有這個能力了,「轉教口稱」,他只有口稱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身口意三業,意業為主要功能,現在這個人意業都不起作用了,只是靠口稱名號,也可以講他三業都沒有作用,「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但是,就是如此的話,他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下品下生的人就能夠最徹底地體現這句名號的容易:即使你意業不起作用,名號也能讓你往生!顯示:念佛──口稱名號非常的容易,容易到極點,顯示阿彌陀佛的本願容易到連這個五逆罪重的人、臨終意識都不起作用了、都不能憶念佛名了、失去最基本的功能這樣的人,他都可以往生,你說多麼容易!所以,非常的容易!這是顯示第一點。【每一念都具足往生的力量】第二點、下品上生的人,他還有「合掌叉手」,他還有「聞大乘十二部經典」,他口稱名號,三業齊全往生凈土,還靠自己心中的一種功能;下品中生的人,他也靠心裏面憶念、思維的力量,他聞說阿彌陀佛彌陀名號的功德,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等等,如果你這樣解釋,似乎還有餘地,說還有凡夫這邊,哪怕還有小小的力量也要有一點;但是來到下品下生,連這一點餘地都沒有了,因為他是連思想意識都不能憶念佛名的人,只是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這樣就能往生,是顯示這句名號本身的法體──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名號本身,具足任何人口稱可以往生的力量,從下品下生能夠最徹底的反應這點。三品往生有這樣次第的關係。同時,下品下生也不是說要念滿十句才能夠往生凈土的,經中說:於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每念的這句名號,都具足了讓這個下品下生的人,脫離生死輪迴、超生極樂報土的功德、功能。之所以要說「十念」,是說明他罪業很重,不止八十億劫,罪業很多。另一方面是顯示什麼呢?如果不說「十念」的話,反而顯示不出來每一念每一念之間都具足這樣的功能,說十念就是說明每一念每一念都具足,光說「一念」,就以為臨終一念──不是的,既然講「十念」,說念念都具足的話,就是說我們平時所念的每一念佛號裡邊,也具足了六字名號本身一切的願行,都圓滿具足。【念佛是相續念佛】同時也是告訴我們:念佛是相續念佛。一念的人,念了一句往生了,聽聞這一句名號當下一心歸命往生了,不是說「那我就念那一句了」。通過這個例子,也說明我們平時就是念念相續,是這麼一個道理。【往生不是我們的能力,而是名號的功能】所以,下品三生很有啟發意義。總之,這下品三生的人,是說明這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當下具足讓我們離開生死輪迴、超生極樂報土的功德,和這樣的功能。所以,我們念佛,不是我們的能力,完全是名號本身具足這樣的能力,具足這樣的功能。所以,善導大師才解釋:十聲稱佛,十願十行具足。南無即是歸命,阿彌陀佛即是其行。六字名號具足了阿彌陀佛因地的大願,還有兆載永劫的修行,通通包含在內,而成為我們凡夫的所有。善導大師為了清楚、簡潔、明了地解釋,把六字名號分為兩節,說:「南無」是歸命和發願迴向;「阿彌陀佛」即是其行。其實,我們念佛的人,並不是說「我念『南無』兩個字,代表發願迴向,代表歸命;如果不念後面四個字,就沒有『即是其行』了」,或者說「我念阿彌陀佛,『即是其行』,我沒念『南無』兩個字,好像沒有發願、沒有歸命」,也不是這樣,是我們稱念「南無」這兩個字,甚至我們有這個心念歸命南無阿彌陀佛,當下阿彌陀佛「即是其行」,所以,這「南無」──「歸命」裡邊,就包含了「阿彌陀佛」四個字的功德。就象這個下品中生的人,他聞說彌陀名號功德,還沒有開始稱念,「此人聞已」,就「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是因為他心中一念歸命,那麼,「南無」、「歸命」,阿彌陀佛的功德自然歸我們所有。我們念佛,本來就是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念四字名號,也具足「歸命」,也具足「發願迴向」。這樣究竟說起來,就是念一個字,也是一樣的道理。這六字名號,祂是圓滿的,祂從我們凡夫這個角度來表達出來,成為「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就祂本身的意義來講,祂是圓滿的,你沾上一點邊,就全部都有了,你念一個「南」字,就全部都有了,甚至腦子裡邊想到祂、心裡邊緣到祂,還沒念出來,也全部都有了──祂是一個整體。所以,大家就不要說「念六字才能往生,念四字就不能往生」,沒有那個道理,通通具足願行,通通往生凈土。【器具喻:念佛不可誤用】如果你念佛,你不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是另當別論。你等於誤用它了。六字名號這一法,本來是讓我們去往生凈土的,你把祂拿來求下輩子的福報也管用,但是,不是祂本身所具備的正當的功能,這個叫做偏了,祂本身是來要往生的,你拿來求福報,這個就不好了。我們世間的器具也一樣,比如說臉盆和碗,它們各有各的功能。碗本身的作用就是來吃飯的,臉盆的作用是拿來洗臉的。那麼,臉盆你不拿來洗臉,卻當飯碗用,當然也可以,但是,不是它本身這一法的功能,是你自己要這麼用。六字名號具足萬德,你可以求世間福報,也能求得到;你求別的,也能求得到。但是,本身阿彌陀佛的本願不是讓我們只來求世間福報的,祂是要我們求往生的。所以,有人念六字名號求開悟也行,但是,這不是阿彌陀佛本來所設定的功能,你拿來求別的也可以。我們念阿彌陀佛求往生的話,就和六字名號本身所設計的功能完全吻合,所謂「稱我名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我們才是正確的,叫「如彼名義」、「如彼如來光明智相」,這個就是名號本身的作用和功能,我們隨順祂,信順不疑,這樣決定往生!這個是說明「稱名一聲,頓超生死」。我們聲聲稱名,每一聲、每一聲,我們都不落在生死範圍之內。【第二十一講:稱名一行,總超萬行】下面的講題是「稱名一行,總超萬行」。這個也可以說是總結性的一個講題,這個講題是要顯示: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個修行方法,超過萬善萬行的修行。法無高下,應機則妙;葯無貴賤,對症則良。那麼,為什麼這裡又講「稱名一行,總超萬行」呢?這從從道理上來說明,另外,也從往生的功效來說明,尤其這一點是站在我們凈土門之內,就往生來講,稱念名號決定往生等等,有很多殊勝的利益。我們以往生極樂世界來說,沒有任何行法能超過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一行,這叫「稱名一行,總超萬行」。【題目說明】底下列有三十個小題目,我先把這些小題簡單地說明一下:第一、「念佛大利無上」:說念佛的人能夠得到大利,能夠得到無上的功德,那麼,念佛之餘相對來講,所得的利益就小、就有上、就有所不足。所以,稱名超過余行,超過其它修行。這是第一點(我底下在講解的時候,會引用經文來證明它,現在是先講講題目)。第二、「念佛福善無邊」:《阿彌陀經》里說「少善根福德因緣不能往生」,而念佛它的福德和善根是無量無邊的。那麼,其它凡夫所作的有漏有為的行法、福善有限,所以,念佛超越眾行,這也是站在我們凡夫行持的角度。如果是大菩薩,他能修無相法門,這樣,他也福善不可思議,可是我們凡夫修不來。這是第二,念佛福善無邊。第三、「念佛福善同佛」:不僅說「無量無邊的功德」,那菩薩也是無量無邊,所謂「若福德無福德相,是福德名為福德多」,這個是《金剛經》講的,「須菩提,福德如果有福德相,是福德不名福德多」,你有相,「你有樓房那麼大、地球那麼大」,還是有相的;無相、象虛空那麼廣大,才叫多。雖然菩薩也是無相、也是多,但是念佛,福德、善根跟佛一樣平等,所以,念佛超越余行。第四、「念佛總包萬德」:阿彌陀佛名號是萬德洪名,我們念南無阿彌陀佛,所有的萬德萬行都包攬無餘。所以,念佛超越余行。第五、「念佛圓超萬法」:念佛法門是萬法當中的一個法門,可是,這個法門是圓收、圓超一切法門,這是蕅益大師所講的。「超」是超越。所以,念佛超越萬行。第六、「念佛疾超速證」:其它法門都要我們累劫修行,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念佛法門當下就是,比如我們剛才所說的,你一聲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當下超越生死輪迴,所以,它是疾超速證的法門,沒有哪一個法門比這個法門更快。龍樹菩薩說「即時入必定」。其它法門總要慢慢修,累積到一定的功夫,雖然說「頓悟成佛」,密宗也講「當下成佛」,這些都是指過去世久有善根修持的人,並不是一個實業的凡夫所能達到的;而我們念佛法門,就是說:造惡──五逆、十惡實業的凡夫,當下這一念就能夠疾超速證,而且是往生到彌陀報土。所以,這一點,念佛超越余行。第七、「念佛最尊第一」:這是善導大師用偈語來說明的。余行就不是最尊了,就是第二了。這樣,念佛超越余行。第八、「念佛直入報土」:雜行雜修──其它修行往生到化土,或者是在蓮花中五百歲不見諸佛。所以,念佛超越余行。第九、「念佛直取佛果」:念佛不光到報土去,而且直接證取佛果,因為凈土念佛法門是「果地覺為因地心」。其它法門從因向果,這個不可為比。所以,念佛超越余行。這是第九。第十、如同印光大師所說的:「念佛成佛有餘」:念佛不僅成佛,還有得多餘;其它法門也沒有這麼殊勝。所以說念佛超越余行。第十一、「念佛是實相行」:我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以凡夫來講,要修實相行是不可能的(除了念佛法門之外,沒有了),所謂「修實相行」,就是能夠證悟諸法實相,能夠如實相之理,不修而修、修而無修,這個叫「實相行」──可是,我們做不到,我們都是有相凡夫。可是我們如果念佛就是實相行,所以,超越余行。如果修其它的法門,對於我們這樣的凡夫來講,都成為有為有漏的造作,不成為實相真實功德。以此之故,念佛超越余行。第十二、「念佛是本願行」:念佛為什麼超越其它的行持呢?原因在哪裡呢?其它的修行法門雖然殊勝、雖然高貴,但不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當中所選擇眾生往生的方法;而念佛是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所特別選擇作為眾生往生凈土的方法。其它法門你再殊勝,彌陀沒有選擇,沒有作為本願。而念佛是彌陀本願行,蒙受阿彌陀佛願力的加持。所以,余行不如念佛。你就是能開悟,戒定慧三學都能夠圓滿具足,都跟念佛沒法相比,為什麼?那是眾生自力,沒有彌陀願力,不是彌陀本願行。所以,念佛超越余行。這是第十二個理由。第十三、「念佛是正定業」:道理從上面說下來,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本願所選擇之行,所以,念佛就決定往生,百分之百、千分之千、萬分之萬,沒有一個遺漏,決定往生。而其它法門往生不定,其它行法不能成為正定之業,正定業和不定業相比,那當然正定業超越殊勝。所以,念佛超越余行,因為是正定之業。第十四、「念佛萬修萬去」:所以超越余行。其它法門、修行雜行求往生的人,「百中稀有一二個,千中難得三五個」,當然念佛超越余行。第十五、「念佛佛光攝取」:我們已經學過了,剛才學的。而其它修行佛光不攝取,所以,念佛超過余行。佛光不攝取,你再殊勝,佛光不攝取,你往生怎麼有把握呢?怎麼能勝過呢?而念佛雖然容易、雖然簡單,但是,阿彌陀佛光明攝取,所以,勝過余行。我們想不想被阿彌陀佛光明攝取?(「想!」)想,應該怎麼辦?(「念佛。」)對呀,想,你說:「我把腦袋使勁往那裡伸……」那是伸不過去的。不用我們動步。比如說:冬天冷了,外面秋涼了,我們想曬太陽,但是,我們如果不出門的話,太陽照不到你,對不對?你還要動動步,把腦袋伸出去,讓太陽照一下。我們如果要讓阿彌陀佛的光明來照耀我們的腦袋,我們連腳步都不用動,我們只要念南無阿彌陀佛,佛光「呼」就照到我們頭頂上了,所以,最簡單、最容易。如果想進入彌陀的光明攝取,只要念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你說:「我在這裡念佛。」佛光就來這裡照你;你下次出差到美國了,你到美國念佛,佛光又趕到美國照你;你在飛機上坐著念佛,佛光在飛機上照著你──多好啊!就象在舞台上表演的時候,芭蕾舞演員跳到哪個地方,都有光跟著他,是不是?看過沒有?跳到哪個地方都跟著他。我們也一樣,我們走到什麼地方,阿彌陀佛的光在頭頂上……(比劃佛光),你在講堂裡邊,它就到講堂照你。好了,我們現在講堂裡邊有一千個人,哎呀,每一個人佛光都來照耀,一千遍,不得了;然後我們散會之後,法會一散,大家走出去,在路上念著佛,那佛光就分成一千──每一個人頭頂照著你,佛光照耀不舍。其它法門沒這個利益,所以,念佛超越余行。第十六、「念佛與佛一體」:我們念佛的人,因為被阿彌陀佛光明照耀、攝取不舍,我們心中有佛,佛的心中有我,我們念佛,心裡邊有佛,「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心中就有阿彌陀佛了(我心有佛);佛的心光遍十方法界,現在照耀攝取我們(佛心有我),這樣,佛和我彼此不分開、一體,所以講「三業不相分離」。那麼,雜行的人修行別的法門,跟阿彌陀佛的心光相背、疏遠。跟阿彌陀佛一體當然殊勝;跟阿彌陀佛成為兩個就不殊勝,所以,念佛超過余行。這是第十六。第十七、「念佛諸佛證誠」:「證誠」就是說諸佛來證明,「你念佛,我來證明你,肯定往生」。而念佛之外其它法門,諸佛就把嘴巴閉上,沒有出廣長舌相來證明,舌頭馬上就縮回去了。你一念佛,諸佛廣長舌相馬上伸出來,「張居士、王居士、李居士……人道眾生,乃至畜生道、地獄道、餓鬼道,只要念佛,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等諸佛齊來證明!」萬佛一音,同樣一個聲音。所以,這個殊勝。余行不蒙諸佛的證誠,所以,念佛勝過余行。第十八、「念佛諸佛護念」:諸佛不僅來證誠你,祂們也來保護你、來憶念你。怎麼「護念」呢?底下我們會引文證明的。總之,一個是護念我們的信心,一個是護念我們不被業緣、雜緣所動亂,一個是讓我們心中往生決定──護念我們。所以,我們一個人念佛(我們大家真的不得了),我們一個人念佛,勞動了這麼多諸佛圍繞我們團團轉!所以,我們念佛的人,是十方諸佛的中心,我們念佛的人在這裡念佛,就是在法界的中心,整個宇宙、整個法界、整個十方諸佛,我們是寶貝,是中心。十方諸佛圍繞著念佛的人團團轉,象圓心一樣,周圍的圓圈圍繞著圓心,我們念佛的人,十方諸佛都來護念,都來證誠,阿彌陀佛的光明來攝取,所以,大家尊貴──不是我們自己尊貴,是法尊貴,是阿彌陀佛尊貴,我們念佛也就尊貴了。象《楞嚴經》所講的:「如燃香人,身有香氣。」這個人,他身上本來不香、臭烘烘的、有汗,結果他燃了一支最好的、上等的妙檀香。這個香一燃之後,四十里都能熏到,他身上就熏得非常香了。他之所以香,不是他本人香,是因為他熏的這個香很香,所以說「如燃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為香光莊嚴」。我們念佛法門叫做「香光莊嚴」,阿彌陀佛的功德香、阿彌陀佛的無量光莊嚴我們,我們本來是一個貪嗔垢障的凡夫,身上有貪嗔的臭穢氣,但是,我們念佛,我們身上就染上了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香味,就染上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光明。所以,這個才珍貴,道理在這裡。第十九、「念佛二聖為友」:如果修雜行,二聖不為友。什麼叫「二聖為友」?是觀音、勢至(「西方三聖」,阿彌陀佛是主佛,觀音、勢至是脅侍)。我們只要稱念南無阿彌陀佛,《觀經》裡邊說: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如影隨形,自然地來保護我們,作我們的好朋友。所以,念佛就超過余行。你修雜修雜行的,觀音菩薩、勢至菩薩不來作你的朋友了,「你到現在還不知道主佛阿彌陀佛的本願,還在雜行雜修,跟阿彌陀佛疏遠,那怎麼來保護你呀?」我們念佛,阿彌陀佛光明來攝取我們,阿彌陀佛來了,觀音、勢至能不來嗎?對不對?不可能!國王出發了,大臣就隨從。阿彌陀佛都來照耀攝取我們了,觀音、勢至、文殊、普賢、地藏、彌勒……浩浩蕩蕩都來了,都來攝取我們、保護我們,所以「二聖為友」。第二十、「念佛菩薩相隨」:不僅有觀音、勢至兩尊大菩薩作為我們的善友、善知識,而且還有二十五位菩薩,還有無量無邊清凈大海眾菩薩都來如影隨形地跟在我們後面。所以我們很風光啊,我們不僅到極樂世界才風光,在這個地方就好好地風光一把。念佛的時候,後面很多菩薩浩浩蕩蕩,頭頂上有十方諸佛團團圍繞,正中有阿彌陀佛光明住頂,身後、左右諸佛、諸菩薩、諸賢聖都來護念我們,光彩啊!尊貴啊!感到無上的光榮。這是第二十。第二十一、「念佛天神擁護」:你看,阿彌陀佛光明來照我們,十方諸佛來護念我們,觀音、勢至來作我們的善友、親友,諸大菩薩象影子一樣跟在我們後面,連這些天神、善神,他們也不甘落後,也要恭敬你,為什麼?因為你很快要到西方成佛了,所以,他們敬法重人都來保護我們,天神也來擁護,這個都有經文為證據的。第二十二、「念佛是芬陀利華」:這個也是在《觀經》裡邊講的,釋迦牟尼佛讚歎念佛人:「若念佛者,是人則是人中芬陀利華」。我們在人裡邊、在大眾中被人瞧不起,「這老太婆,頭髮花白了,臉也皺了,文化也不多」,被人家所嫌棄的,成為社會的邊緣人士。只有誰,你兒子、你孫子在喊你,為什麼?老太婆,之所以不嫌你,因為你還有剩餘價值,「你還可以給我抱孫子,如果到你抱不了孫子的時候……」,要是兒子不孝順,連兒子都嫌棄你,說:「你是老了,又不能夠什麼什麼……」,不孝順的孩子就會嫌棄老人。當然我們念佛的人,家裡的孩子都是有教養的,應該不至於如此。總之,我們在這個世間,自己就感覺到「年紀老了,不如年輕人了,我們是退居二線了,我們是退下來的人了,都是長江後浪推前浪,我們是枯黃的草了,不象人家長得正綠的草;我們是那掉下的葉子,是秋天裡邊秋風當中的一個老絲瓜……」你看,秋風吹過來,有一根老藤,有一個絲瓜,又老又歪。人家摘絲瓜,就不看這個老的,要看那個嫩的,「那個嫩絲瓜有營養。」「哎呀,我們沒人要了!」但是,阿彌陀佛說:「你是人中芬陀利華。」十方大菩薩有眼睛:「你念佛,擇優錄取。」首先把你摘取,佛光攝取到極樂世界來。那不念佛,他再怎樣的榮華富貴,都是過眼的煙雲,甚至在那裡造罪造業,還要墮落,被閻羅王「攝取不舍」──麻煩了!所以,念佛很殊勝,芬陀利華。第二十三、「念佛人中最上」:這個是善導大師的解釋,是人裡邊最尊貴、最高尚、最第一的,雖然我們是畏畏縮縮的,個子也不高,文化也不多,智慧也不大,錢也掙得不多,但是,我們是人中最上──好啊!第二十四、「念佛能滅重罪」:連生死罪、謗法罪──最重的罪念佛都能滅掉。其它修持法門,或能滅輕罪,或能滅重罪裡邊稍輕點的,不能滅謗法之罪。念佛不一樣,所有重罪、輕罪通通滅除。所以,念佛超過余行。第二十五、「念佛自增多福」:念佛──說這個都是講往生,對現生也很有利益,你不求福報,自然增加種種現世的……門庭興泰、身體健康、子女賢孝……所謂「自增多福」。其它法門,只有一種法門感果的功能。可是念佛如同太陽催生萬物一樣,可以催生一切善根。第二十六、「念佛國泰民安」:不僅對我們自己有好處,我們整個家庭都蒙受阿彌陀佛的佛光,一家蒙福──一人念佛,一家蒙福;不僅這一家得到好處,甚至國家、世界和平,我們都可以做貢獻、做利益(我們會說明的),「國泰民安」。前面都是指念佛的殊勝利益,下面,念佛不僅這麼殊勝,還容易,如果很難,也不殊勝。第二十七、「念佛不受時限」:沒有時間的限制。其它法門就有時間限制。第二十八、「念佛不受機限」:不受根機的限制。其它法門有根機的限制,或者善機能修、惡機不能修,或者上根能修、下根不能修,或者智者能修、愚者不能修……而念佛法門沒有一切限制。第二十九、「念佛不受緣限」:沒有任何機緣、場所的忌諱。如果修行聖道法門,往往還有忌諱,如果你弄得不好,還要招罪;但是,如果我們口稱南無阿彌陀佛、願生西方極樂世界,任何狀況下不會招罪,沒有忌嫌,百利而無一害。好!我們下午再學習。(「阿彌陀佛。」)合掌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好!謝謝大家!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