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英文 China 真的是源自秦國嗎|真問真答

英語中的 China 以及眾多其它外語中用以稱呼中國的類似 China 的辭彙,實際上很可能來源於晉國的「晉」而非秦國的「秦」。

在歐洲、西亞、南亞和東南亞的不少語言中,對「中國」的稱呼都是類似的,如英語的 China,法語的 Chine,波斯語的 ???(Chīn),印地語的 ???(Cīn),匈牙利語的 Kína,阿拉伯語的 ?????(a?-?īn),希伯來語的 ???(Sin)等。這些名稱在讀音和音節結構上都十分相似。

上面這些語言,雖然分別屬於印歐語系、烏拉爾語系、亞非語系,給中國取的名字卻都同樣採用了 S/C(h)/K+i+n(+a)的結構。而據傳播得最普遍並幾乎被完全接受的說法,這類形式的中國名稱都來源於古印度梵語對中國古代諸侯國名「秦」的音譯 ???(Cīna)。

這個梵語名稱後來逐漸向西傳播,影響了中古波斯語、阿拉伯語、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等語言,這些語言再進一步影響其他語言,導致世界上許多語言中「中國」的名字都類似英語 China 的形式。

繪製於 15 世紀的「托勒密世界地圖」局部,根據公元二世紀古希臘學者托勒密《地理學指南》中的描述繪製,其中就有中國的拉丁文名稱 Sin?

不過問題在於,無論在哪種語言中,類似 China 這樣的名稱,都是以清輔音(如 /t??/、/?/、/s/、/k/ 等)而非濁輔音開頭,作為這類辭彙總源頭的梵語中,???(Cīna)同樣也是以清輔音 [c] 開頭。然而中外語言學者對「秦」在同時期上古漢語中發音的構擬卻都是以濁輔音 /z/ 或 /dz/ 開頭,讀作 /*zin/(後期變成 /*dzin/,鄭張尚芳構擬)或 /*dzin/(沙加爾-白一平構擬)。

哪怕是到了一千多年後的隋唐時期,「秦」字的發音也幾乎沒有發生變化,在中古漢語中依舊是以濁輔音開頭的 /d?zi?n/(鄭張尚芳構擬),直到元朝以後的近代漢語中,濁輔音聲母 /dz/ 才變成了送氣清輔音 /t?s?/,進而變成現代漢語中的 /t???/ (即漢語拼音的 q)。

而梵語和中古波斯語等語言中都存在清輔音與濁輔音的對立情況。特別是梵語,更存在送氣清輔音、不送氣清輔音、送氣濁輔音、不送氣濁輔音四種不同的塞音輔音,比古漢語還多一種。這些語言及其後代語言的使用者一直以來都能明白無誤地區分清濁輔音,並沒有搞混的可能。

梵語中可以按照清、濁、送氣、不送氣區分的塞音輔音

因此,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梵語等語言中就已經出現了的、一律以清輔音開頭的 China/Cīna 類名字,很可能並不是對上古漢語中以濁輔音開頭的「秦」字的音譯。

據語言學家鄭張尚芳先生研究,類似英語 China 和梵語 Cīna 這樣的對中國的稱呼,更可能是來源於與「秦」字發音類似同時還是以清輔音開頭的「晉」。

在上古漢語中,「晉」字的發音為 /*?sins/(後期變成 /*tsins/,鄭張尚芳構擬)或 /*tsins/(沙加爾-白一平構擬)。「晉」的發音不但以清輔音開頭,在音值上也能夠較好地同梵語和中古波斯語等語言中「中國」一詞的發音相對應。

此外,據中外交通史研究,印度人和西亞歐洲等地區的居民,最早是從中亞和北亞的草原游牧民族那裡獲取到有關東亞地區的知識的。

這些信息交流的發生時間,最早能夠追溯到中國的商周時期。同時,用來代指中原地區的 Cīna 類辭彙,在各種古代印度文獻中就已經屢次出現,其中最早的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 9 世紀。

根據《摩訶婆羅多》中地名繪製的古印度及其周邊地區地圖,可見到標註於右上角青藏高原地區的 ???(Cīna)字樣。據推測,《摩訶婆羅多》文本最早的成形時間約在公元前 9 世紀至公元前 8 世紀之間。|圖片來自 World Digital Library

這些時間點,都比秦國作為周朝的一個諸侯國正式建立的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8 世紀)和秦始皇消滅六國的公元前 221 年(公元前 3 世紀)要早。

反倒是同樣地處中原西北的晉國,在西周初年(公元前 11 世紀)就已建立。作為周成王同母弟唐叔虞的後代,晉國與周王朝關係緊密、地位崇高,一直是雄踞中原西北方的大國。

古代戎、胡、狄等游牧民族生活在今天山西、陝西、河套等地,因此與之接觸最早的便是臨近的晉國。晉國在歷史上也和這些民族有著非常頻繁的互動,甚至還會與其中的一些方國部落通婚。

春秋時期地處西北的晉國與多個游牧民族活動區域接壤|圖片來自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版《中國歷史地圖》

春秋時期,晉國更是長期稱霸中原,其影響力也遠大於秦國。游牧民族在與晉國接觸的過程中,逐漸把它當成了中原的代表,用它的名字 /tsin/ 來指代整個中原地區,並向西傳播至印度、波斯、西亞、乃至歐洲等地。

中國史書中記載的北方和西域民族稱呼中原為「秦」的情況,則可能是這些民族在後來接觸到秦國以及秦統一中原後,將「晉」「秦」兩個地方相近、發音又大體相似的名稱混淆,並在回譯成漢語時進一步混淆的結果。

而更巧合的是,游牧民族與中原政權的另一次大規模深入接觸,也正是中原王朝以「晉」為國號的五胡十六國時代。這些民族對中原地區名字叫 /tsin/ 的印象,可能在這個時期得以進一步加深。

十六國後期諸國(以及北魏)與東晉對峙形勢圖|圖片來自《中國歷史地圖集》

由於梵語等語言里多數不存在 /ts/ 這樣的輔音,於是 /ts/ 就被 /c/、/t??/、/s/ 等發音相似的清輔音代替,這些音後來更是在一些語言中變成了 /?/、/k/、/?/ 或 /h/ 等發音。

因此,如果追根溯源的話,包括英語在內的東西方諸語言用來稱呼「中國」的 China、Cina、Sina、Kina 甚至「支那」等辭彙,都很可能與秦國關係不大,而是源於梵語對「晉」的音譯。

參考文獻:

鄭張尚芳,「古譯名勘原辨訛五例」,《中國語文》,2006 年

鄭張尚芳,《上古音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年


推薦閱讀:

馬爾地夫常用簡單中英文對照
(1)小籃子收納[英文][圖15張編號687]
凈宗法師2017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演講稿(中英文)
莎士比亞名言(中英文對照、愛情、讀書、勵志)(2)
化妝包(一塊完整布製作)[英文][阿紫手工教程]

TAG:英文 |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