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NGC 2035,恆星生死的精彩大戲

原文標題:A Fiery Drama of Star Birth and Death

原文作者:Richard Hook

來自:ESO官網; 發表時間:2013.11.27

翻譯:gohomeman1  審校:Linq (編譯版權所有,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大麥哲倫星 系 (LMC)是離我們最近的 星 系 之一。現在,天文學家藉助歐洲南方天文台(ESO)強大的 甚大望遠鏡(VLT),對LMC中一塊乏人問津區域進行了觀測。這幅新圖像就是觀測結果,熾熱的 恆星 在氣體塵埃雲中誕生,並把周圍的 雲團蝕刻為各種奇特的 形狀。圖像還展示恆星 死亡後的 遺迹——由超新星 爆發產生的 絲狀雲帶。

VLT拍攝的 NGC 2035。大圖下載:23.2MB,版權:ESO。

本圖由ESO位於智利帕拉納爾天文台的 甚大望遠鏡(VLT)拍攝,拍攝儀器為縮焦器和低色散光譜儀(FORS2),採用紅綠藍三色寬頻濾光加電離氧(藍色的 [OⅢ])和電離氫(紅色的 H-α)的 窄帶濾光,自然配色。

大麥哲倫星 系 (LMC)位於南天的 劍魚座,離我們約16萬光年,是離我們最近的 星 系 鄰居之一。LMC中某些恆星 誕生區是如此明亮,以致於肉眼就能在夜晚看到它,比如蜘蛛星 雲。而這張由 VLT拍攝的 星 雲,是LMC中另一個恆星 誕生區,它編號NGC 3025,有時候也昵稱為龍頭星 雲。

NGC 2035是個發射星 雲,或者稱為電離氫(H Ⅱ)區,由被年輕恆星 的 強烈輻射電離的 氣體雲組成。輻射電離了氫原子,當電子再次與質子(可能是另一個氫原子電離產生的 )結合時,就會重複輻射出光。混合著塵埃的 氣體團,吸收可見光輻射超過其發射的 光,從而在星 雲中形成各種暗條帶。

圖像左方的 絲縷狀雲團,並非恆星 誕生後的 殘餘,而是一顆恆星 死亡後的 結果:它是宇宙中超高能事件之一——超新星 爆發的 結果(注1)。這種爆發是如此強烈,以致於其光輝堪比整個宿主星 系 ,然後在數周或數月後慢慢變暗。

NGC 2035所在的 星 空廣域大圖,它是整個LMC系 的 一部分,圖中有多個星 雲。大圖:86.7MB,版權:ESO,DSS2。

單從本圖看,可能我們難以理解這些星 雲的 真實大小——它們寬達數百光年。因為它們並非在我們銀河系 中,而是遠得多。LMC雖然很大,但比起我們銀河系 來,卻是小巫見大巫:LMC寬約1.4萬光年,粗略相當於銀河系 的 1/10。

附註

1、本圖左方的 超新星 遺迹,編號SNR 0536-67.6(SNR就是超新星 遺迹的 英文縮寫,數字代表天球經緯度)。

NGC 2035在南天劍魚座的 定位。版權:ESO,IAU,夜空和望遠鏡雜誌。

2、ESO宇宙寶藏項目是ESO首創的 、面向公眾教育的 項目,利用ESO望遠鏡的 不能用於科研觀測的 時段,對有趣的 迷人天體進行拍攝。項目所獲得的 數據仍可能用於科研,並公布在ESO科學資料庫中。

推薦閱讀:

類日恆星周圍的三個「超級地球」(圖)
天文學家觀測到不可思議一幕:恆星重生
猜不到吧?獵戶座的馬頭星雲發生了什麼?
天文學家發現第一代恆星在宇宙大爆炸1.8億年後形成的相關證據

TAG:恆星 | 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