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三關
母音老人:禪宗的三關
禪宗三關,歷代祖師皆有言說,但能詳細透徹的把三關當下講明的,當代佛教大德母音老人算是難得的一位。他在《禪 凈 密 互融互通的修法》中講到: 禪宗修到最後打開本心見性之後,並沒了脫生死,明心見性之後才是破初關。破初關雖見到本性,但生死未了。因為才斷見惑,思惑未斷。知見正確,但是我們的思惑,即思想對境生心還是免不了。因為八識的種子還在,遇緣就起現行,所以生死未了。因為這個緣故,凈土宗常常毀謗禪宗,說禪宗不好,明心見性了,生死卻未了。不如凈土往生西方,一見彌陀,一切都解決了。這是一般人不知道禪宗的立場,禪宗自己也知道並不是明心見性生死就了。臨濟大師就講得很清楚,第一句薦得,自救不了,他講「看取棚頭弄傀儡,抽線全籍裡頭人」,如同看木偶戲,戲中孫悟空大戰白骨精,很精彩,但沒有裡頭的拉線人,木偶再好也不會動。人也一樣,人講話、走路及種種動作,都是佛性在裡面抽線。認識了佛性的妙用仍自救不了,因為八識的種子還在,你遇境還是會生心,你的思想還在動。 法相宗講得更清楚,「發起初心歡喜地,俱生猶自現纏眠,遠行地後純無漏,觀察圓明照大千。」發起是開發,如生意人開發事業,科學家開發新科技,修佛法的人打開了自己的秘密寶藏見到本性,成為登地菩薩。初地是歡喜地。「俱生」是俱生的法執及我執還跟著你,纏住你的本性,使你遇境生心,昏昏昧昧,如同睡覺一樣。「遠行地後純無漏」就是作功夫,由初地上升到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到了七地菩薩是遠行地,八地是不動地,到了第八地才進入無漏,漏盡通之後才真正進入道通。到了這裡才不退轉,否則還是會退轉的。也就是到了這裡,第八識的種子消了,才轉第九識庵摩羅識。庵摩羅識譯成中文叫白凈識,證到白凈識也還沒有到家,俱生我執雖然消了,但俱生法執的種子還在,也就是分別我執與法執消掉了,還要在事上鍛煉,要把無始無明的塵沙惑除了,才能從九識轉十識。這才是真正的見性成佛。所以禪宗的功夫要作得很長,不是一下子就能消掉的,這要看我們用功的程度,要三大阿僧祗劫,三大即見到位、修道位、證道位三個階段。三個階段時間的長久要看用功程度。母音老人對《悟心銘》的開示: 修道人於初見性後,並非即了,還須時時觀照,歷境練心,著力打磨,了除習氣,方能了生脫死。否則,見境生心,妄念動蕩不停,是謂悟後迷,生死依舊不了。故古德多於悟後作牧牛行,綿密保任,以臻圓熟,非一悟即可了手。雖間或也有頓悟、頓修、頓證者,無須做保任功夫,但畢竟為數不多,不可一概而論。洞山禪師於「偏中正」見道位後,更頌修道位「偏中至」,即教吾人於見道後,不可得少為足,更須歷境練心,除盡妄習,上上升進,以臻究竟也。關於此點,宗下有三關之說,即一、破本參明見真性,為破初關——截斷眾流;二、綿密保護,長養聖胎,於一切境緣上自在無礙,乃至不用保而毫無走著,是為破重關——涵蓋乾坤;三、放任而為,無所不是。能入佛,亦能入魔,所謂路途即家舍,家舍即路途,是為破末後牢關——隨波逐流。 母音老人《佛法修證心要問答集》 第90問:做功夫一般分哪幾個階段? 答:做功夫一定要注意,第一步,身心世界一切化空,定慧具足,才能親見本性。沒有這第一步,後面的功夫就做不到,第二步,要保護這個佛性,保護它不要沾粘境界,不跟境界跑。保熟了,就不要保,須忘記保。第三步,放任。就好比孩子長大了,不要大人管著他了,他可以自立了。最後連「任」也沒有了。佛性本來如此,功夫是一層層做上去的。我們開悟見性了就到家了嗎?沒有,不要糊塗,那只是初步。六祖大師聽人念《金剛經》就能悟道,這麼好的根基,他在五祖處悟道後,還要到獵人隊中隱藏十五年,在境上磨練自己。就是說我們雖然見性了,但是多生歷劫的習氣還在,執著習氣還有,還會動心。所以,要悟後起修,一定要把這個思惑——對境生心的迷惑、貪嗔痴等打掉,這樣才行,才能了生死。難道我們一悟道就行了?不行。趙州大師根基也非常好,但他悟道之後還要四十年的保護。他說得很清爽,老僧四十年,除二時粥飯無雜用心。 所以禪宗說三關,不是假設的,真有這功夫。見到本性這是初關,即破本參。進一步到第二關——重關,就是要做保護的功夫。保護到連「保」也沒有了,就出重關。這時對好的境界不喜,不好的境界也不煩惱,順逆無拘,很自在消遙,那就是出重關。出了重關還要向上,還有末後牢關。就是做功夫做到完全無為的地步,發大神通,大光明,朗照十方世界都無所住。儘管大神通完全齊現,也不作神通想,一切都不可得。所以說,路途就是家舍,家舍就是路途,能入佛亦能入魔。真正到家時,末等於初。開始時,什麼都不知道,最後是大智若愚,也等於不知道一樣。它沒有什麼知道,沒有什麼神通妙用,不執著一點點。真空凈了,六道輪迴就是了生死,了生死就是六道輪迴。地獄天宮一樣,再沒有分別心了。畜生道里儘管走,無所謂,它是很自然的,不帶一點勉強。如果不能去,還是發心生西方極樂世界吧!功夫做到末後牢關,那才是法界究竟,什麼地方都可以去。好好做功夫吧,不是一下子就能了的。 南懷瑾老師開示:破初關的功用程度(打坐修證中身體變化的過程)
禪宗初見道時叫做破初參,得見性空。在經教上呢,這個時機也叫做得法眼凈,比較能夠看清楚正法的真諦了。 依此再深入,大而言之,也就是菩薩得無生法忍。無生,就是一念不生全體現了。所謂忍,就有切斷的意思。如何是無生法忍呢?是身心皆忘,身體的感受、知覺一切皆忘,身心皆空,等於這位法師所引用道家的話:「虛空粉碎,大地平沉。」只有這麼形容它了。無生法忍,是拿教理的名詞講;禪宗門下,就叫破初關,後來也叫做破初參。破初參是後世的話,因為抱到一個話頭在參,把這個話頭參破了,得到這個境界,所以叫做破初參。 但是有些禪和子,把話頭參破了,已經悟到那個理,功用卻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所以仍舊不能說他已經破了初關,這是個大關鍵。要真正達到這個實際理地,參也參破了,見地功用都到了,才是真正的破初關。 破初關的功用如何呢?就是四禪八定的初禪二禪之間。怎麼樣說只在初禪二禪之間呢?此時見地上只是見到空性的一面,功用上就是心一境性,定生喜樂的境界。
|
七十四、參問:
尊敬的張老師及法爾諸位大德:
弟子是北京的孔XX,至誠頂禮!
約有半年未向老師彙報實修情況,現在自感有些變化,故又來信煩擾老師,客氣話就不多說了,感激之情永記在心。
自從上次遭遇狀況而得解脫後,半年來,持守菩薩戒中的六齋日過午不食,中間也按照您寄來的數據指導,嘗試一次斷食,效果不錯,慢慢覺得身輕體健。在打坐中,一直以老師教導的"無所有、不可得"的般若智慧,一以貫之,非常好用,度過了出現的種種景象。同時,在學習老師的著作和佛法的基礎,也直接拜讀佛經,自感悟性有所增長。
前些日我在坐中參"本來面目是誰"?參參參,突然體知,哪有什麼本來面目啊。"等閑識得本來面,無風無雨也無晴",當下明明了了,頭腦一片清涼。自此,身心俱安,定力大增,會感知全身氣脈運行一陣一陣,尤其在靜心時。這種安定不一定在打坐時有,時時俱在,很舒服,除了需要應付的人事、工作和佛法的學習,乘車時、閑處時不大願意起心動念,就那樣很好。但是,再於坐中,感覺妄念增加,其間出現的影像,難以解讀其義,打也打不死,好在可以定力空之或者還是以"無所有、不可得"觀之,只能隨它去了。
請教老師,是否已過初關?今後如何去做?
還有一事懇請,老師若來大陸,可否預先告知弟子,前往當面拜見。
祈願老師身體健康!
弟子孔XX至誠拜上!
2008-9-1師答:
孔大德:
阿彌陀佛!9月1日mail收悉,有關於您的近況大略了解,時間會增長您的智慧,所知所聞所體驗都能成為您的智慧。您的問題回答如下:
1. 前些日我在坐中參"本來面目是誰"?參參參,突然體知,哪有什麼本來面目啊。"等閑識得本來面,無風無雨也無晴",當下明明了了,頭腦一片清涼。參話頭是提草引牛,但本來就無牛,參禪者草爛話頭無起,即見牛蹤(性蹤),說有牛蹤亦是贅言,自性本空因境緣而有,緣滅法亦滅,能體知因緣起滅,自知有牛,卻不見青紅白黃黑色,或是長短矩圓形,牛者本是無色、無形、無相,何能見牛。前賢無事作文弄墨,留下化語,引來無知後人亂猜疑,本來就無風無雨也無晴,但也有風有雨也有晴,能不執取其境,還是無風無雨亦無晴,不要落在死胡同里。
2. 這種安定不一定在打坐時有,時時俱在,很舒服,除了需要應付的人事、工作和佛法的學習,乘車時、閑處時不大願意起心動念,就那樣很好。但是,再於坐中,感覺妄念增加,其間出現的影像,難以解讀其義,打也打不死,好在可以定力空之或者還是以"無所有、不可得"觀之,只能隨它去了。佛禪所說不僅只於蒲團座上,下座後照樣氣機旺盛,尤其穴道已通,氣機走全身正經、奇經脈絡者,這時更是修心的好時候。無妄念起時,自性空相不喜動念(主觀妄想念),這就是住空之樣,學習住空境中,這是第一道修行過程,古德云:「當體即是,動念即乖」,正是初步「入空」行者的寫照。至於心中影像、念頭,是打不死的,是您自家東西,承認它就好,不能急於一時丟掉。看來您要開始讀「唯識學」,認知心識的本來面目,心是打不死的,想打死心念頭者這是外道,就是氣未全通者顯示無念,這時真氣壓住腦細胞不動,所以沒有妄念起滅,八識飄不起法塵來,認為這就是空,指鹿為馬,所以不知深坑裡頭(八識心田),還有無量臭穢物(業習),因不知去挖掘倒盡,導致錯失倒垃圾的機會,所以就隨緣升天,然後天壽盡再輪迴不止。您不用去壓念頭,只要控制習氣不與因緣相應,其他心識所飄的無意、有意念頭隨它去,不用理它,如此久而久之,八識田中垃圾自會倒光,自有自止妄念法塵的一天,那時所得無念時,同時又有一覺知在,這就是修行者的「本來面目」,到此才能知道點性蹤基礎,進而待緣轉進其他學佛路徑,如轉入陀羅尼門。
3. 是否已過初關?您問有無過初關?已忘記您有無心通虛空能力,若有,肯定是過了初關。一般突破色身束縛的初關有兩途,一者完全破初關者,除全身經絡打通外,心要能通虛空,因心通虛空故,能知甚多凡人所不知事,也能知他人心念,體知非人眾生心念、…。有這些現像是破色身的指標,慢慢修入,當無有五根自性之異常功能再現起,只有用心來體知周遭一切人事物,這種修行者才是真正破初關者。二者若僅有氣機全通順,但心眼還未全開,有異能但不能用心,僅能用五根自性的異能,不能現起心的靈知靈覺現象,也沒有入受陰、想陰魔相中,此種行者所現妄心是較易控制的。這樣子的現象,可以說是小乘境界的破初關,只要能控制妄習、妄識,也可以得解脫知見的。
4. 今後如何去做?修行路是空身、空心、空性、空法,請看法爾網上的《金剛經論》四句偈,這樣就大略能知道修行路途。不然就只有隨緣去行事,心中要隨時有佛、菩薩在,不要離佛、菩薩半步,自然就能隨順緣而前進,也能遇到貴人,能幫助您學更多佛學。所以隨緣就是您要做的第一件事。再來是多行布施,前去受戒,受五戒、菩薩戒、出傢具足戒。然後廣讀有緣的經典,學習更多的佛法。若有受菩薩戒因緣後,可以選個正法道場,學習講經說法,教學相長,可以讓您對於佛法上更能長進,當然這種機緣可遇不可求,就看您的緣份了。謝謝您的mail。
什麼是破三關? 初關、重關、生死牢關?
佛子:您好,阿彌陀佛!
所謂的「三關」,這個是中國禪宗(祖師禪)特有的名詞,在大藏經中並沒有相關的經論記載。中國祖師禪的精髓在於「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因此,禪宗的修持注重在於明心見性,並不能以平常講經說論的方式來討論心性,以經教的觀念來參禪,那就落入了文字分別,落入修行的階位,這就失去了禪宗頓教法門「一悟即入如來地」的玄旨。
三雲。脫得生死。要知去處四大分離向甚處去?
「中台禪寺」對於「三關」的解釋:
開悟有深淺之別,依破執著、轉煩惱的層次,可以分為三種次第:「初關」、「重關」、「生死牢關」。「初關」就是破本參,例如用參話頭的方法,參念佛是誰,時時刻刻提念、照念、參,最後將第七識參破或疑團打破,就開悟了。契證自己的本心本性,即名為開悟。打破疑團有幾種方式:一種是參話頭參破,靠自己來參破;一種是靠善知識的啟迪。
古德言:「菩薩清涼月,常游畢竟空,眾生心水凈,菩提影現中。」修行就是澄清當前這一念心,這念心澄清之後,具足無量的智慧神通妙用,即能大機大用,不僅自受無窮的利益,更能利益一切眾生。
「三關」的意義(二)
每個人都有欲愛、色愛,此是煩惱、生死的根本。若能將此小情小愛,提升為對眾生的大慈悲心,就能出離此煩惱苦海。
除了近代禪宗祖師所說的初關、重關、生死牢關之外,公案中也有其它三關之說法,如「戲論三關」、「楞嚴三關」及「黃龍三關」。
「戲論三關」為當面關、山海關、雁門關。「當面關」,即是人家讚歎你,你也不起心動念;甚至吐你一把口水,你也如如不動,當面能照得住這一念心,不隨境轉,稱之為「當面關」。
「山海關」,愛是海,瞋是山。每個人都有欲愛、色愛,此是煩惱、生死的根本。例如有很多人為了情愛的糾葛,產生種種煩惱而垂頭喪氣,生活暗淡無光,就如苦海無邊;若能將此小情小愛,提升為對眾生的大慈悲心,就能出離此煩惱苦海。再者,瞋心是山;每個人都有瞋心,一點不如意就發脾氣,面紅脖子粗,就像是一座火山,不但別人不敢親近,自己也會受到傷害。所以,若能除去瞋心、貪愛,就能通過山海關。
「三關」的意義(三)
「雁門關」即是指我們在做人處事當中,要提得起、放得下;做了善法功德,要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不執著自己所做的功德,這念心就如雁鳥從空中飛過,不留痕迹;亦如明鏡,相來即現,相去不留痕。
「戲論三關」、「楞嚴三關」和「黃龍三關」,都是禪宗史上的公案。其實,不論是何種三關,其目的都在勘驗學人是否心眼已明,及其所明之深淺程度。由於末世邪眾邪法甚多,未證言證,未悟言悟,因此,禪宗祖師慈悲,立關破邪,即為三關之所由。
「法爾禪修中心」對於「三關」的解釋:
何謂重關,禪宗祖師大德立三關為(1)初關:破本參為初關,色身、黑漆桶破,阿賴耶識所藏種子如瀑流般流出,遷業流識不止,有人心慌意亂,是為散亂,故要到處參訪,求止住散亂之法。如杭州瑞龍院幼璋禪師所開示:「老僧我最近幾年遊歷長江以北,五嶺南之廣東、廣西及荊州湖南、湖北等處。只要有善知識、道場、叢林等,無不前往參訪問道去。但據我所知,各方道場、叢林終究無有不同說法,只是教當事人歇止去掉行者狂亂之心就可,不必由外去追尋。」這段話道出悟後到處參訪的無奈及沒必要。然若無善知識指引,開悟後到處參訪者多。(2)重關:若修證到狂心歇止,覺知不隨因緣、塵境亂攀緣時,自能知己心已不亂,此時空性即顯,無漏智已得,恢復到吾人未迷失前的清凈佛性,了知一切法因緣而生,緣滅法滅,自性空,無生滅的道理,是謂見性,可說已到重關。(3)牢關:末後牢關是真正考驗行者對生死解脫的能力,若面對生死業緣,色身真氣不具足下,身心都能自主---即如何能使色身由被困住的窘境脫離,心識對諸死亡境能無礙無懼,徹底能自我脫困生死魔境,才是通過牢關的考驗。故古德云:末後一句,始到牢關,把斷要津,不通凡聖,應腳踏實地,到壁立萬仞處。
黃龍三關
黃龍三關是與惟信見山三階段同樣聞名禪林的公案。黃龍室中常問僧:「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正當問答交鋒,又伸手說:「我手何似佛手?」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垂腳說:「我腳何似驢腳?」這樣共三十餘年,參學者沒有人能夠契會他的意旨。即使有所酬對,黃龍也從來不置可否,禪林目之為黃龍三關。禪宗所謂破三關,乃指破初關、破重關、破牢關。參禪者一般都要經過破三關的階段。禪宗開悟的三個階段,即是本參(初關)、重關、末後關。由參話題引出無漏慧(遠離一切煩惱錯誤的純真無垢之智慧),由無漏慧,明本心,見本性,名為初關。既見本心,用無漏慧對治煩惱,使煩惱調伏而不起現行,才是重關。但煩惱的調伏,還需要種種對治功用,要到煩惱完全消除,任運無功用時,才是透過末後一關。 黃龍三關,壁立萬仞,所以三十年來很少有人能過此關。黃龍自己吟頌三關的詩偈,為參悟黃龍三關透露了一線靈光。其一,破初關。黃龍詩云: 生緣有語人皆識,水母何曾離得蝦? 但見日頭東畔上,誰能更吃趙州茶?破初關時,是破本參第一關,是一切皆空的景象。黃龍三轉語中,「生緣」為初關,表層意義是每個人對自己的出身、經歷都很熟悉,但禪宗所說「生緣」的深層意義,卻不是指上述意義上的「生緣」,而是指生命的根本來處,即「本來面目」,所謂「人人盡有生緣,個個足方頂圓」。詩意謂沒有明心見性之人,對此「生緣」難以認識,因為他們只一味倚靠別人的言論,而沒有自己的見解,如同水母借蝦為眼,所謂「人人盡有生緣處,認著依前還失路」。每個人徒然看著日出月落的景象,卻不能歇卻機心,去品味趙州茶,感悟生命的空明寧靜,正如慧南《趙州吃茶》所嘆(《黃龍錄》): 相逢相問知來歷,不揀親疏便與茶。 翻憶憧憧往來者,忙忙誰辨滿甌花?破初關時,參禪者覺悟出山河大地、十方虛空並皆消殞,此時有的只是否定性,而沒有肯定性,所以仍要繼續前進。其二,破重關。黃龍詩云: 我手佛手兼舉,禪人直下薦取。 不動干戈道出,當處超佛越祖。「生緣斷處伸驢腳」,過了初關便進入重關。此時,我腳驢腳不二,處於絕對的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狀態中,步步踏著無生。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萬物同體。障蔽心靈的浮雲迷霧悉皆收卷,看破世間假相,杲日當空,光明澄澈,悟心如朗月高懸,輝映萬里,處處縱橫,頭頭達道,「無一物非法身」,每一物都是絕對本體的顯現,既是顯現法身的特定的一物,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同時又「無一物是自己」,每一物都可以是他物,山是水,水是山。在此階段,既有肯定性,又有區別性,物物之間,圓滿交融互攝,而又各住自位,不失其本相。其三,破牢關。黃龍詩云: 我腳驢腳並行,步步踏著無生。 會得雲收日卷,方知此道縱橫。我手佛手,喻悟入性空境後,再進一步,見山河大地,色聲境界都是自己本分。煩惱也好,諸佛也好,都是自性的表現形狀。一切都是法身的顯現,都與自己同一,我即佛,佛即我。認得物我不二,內外無殊,不須擬議就可「超佛越祖」。黃龍還作了一首總頌(《五燈》卷十七): 生緣斷處伸驢腳,驢腳伸時佛手開。 為報五湖參學者,三關一一透將來。按照雍正的說法,達到「前後際斷」、體證到前念後念間的一段空白心地,從而感悟心性空寂為破初關;「大死大活」後,體證到一切都是真性的妙用為破重關;盡破無明,達任運現成、無修無證為踏末後關。這一說法對近三百年來的禪宗界影響頗大。但是雍正的說法也存在著不足之處,正如有的論者所指出的那樣:「這三關問題,世宗只說得個『然』,卻未說得著『所以然』,而且所說重關末關簡直無可分別,尚嫌帶漏逗亂統之病。」〔融熙《禪宗的三關問題》,《禪宗思想與歷史》第一二五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五二冊。〕 黃龍慧南的詩偈,意為破了牢關,就能自覺本來是佛,超越一切。黃龍宗禪人指出自性的圓滿自足,使學人樹立起人人皆是本性佛的自信:「大丈夫大丈夫,靈光擴赫阿誰無」;「人人頂門上,杲日當空。個個腳跟下,清風匝地」;「人人盡握靈蛇之珠,家家盡抱荊山之璞」;自性圓滿自足,人佛無二。 黃龍三關的意旨在於強調「直下薦取」,啟發學人觸機即悟,不死句下:「鬧里何妨佛手開,擬議之前出驢腳。任是碧眼胡兒,也須路頭迷卻!」禪師在學人心國喧鬧、擬議尋思之際,開佛手,出驢腳,斬釘截鐵,孤峭萬仞。對這種掣電之機,任是達摩祖師,也難以應付!克文說:「洞山門下,無佛法與人,只有一口劍。凡是來者,一一斬斷,使伊性命不存,見聞俱泯,卻向父母未生前與伊相見。」為了剿絕情念,黃龍禪還設置了觸背關,以逼拶學人透過。祖心舉拳問僧:「喚作拳頭則觸,不喚作拳頭則背,喚作甚麼?」庵什以拂子示眾:「喚作拂子,依前不是。不喚作拂子,特地不識。汝喚作甚麼?」這些觸背禪機,與黃龍三關一樣,都是將學人逼到理智的懸崖,促其懸崖放手,大死大活。
推薦閱讀:
※壇經 決疑品第三
※十願即普賢菩薩的十大願,又稱十大修行方法
※【天龍一指禪,人道精神有多重要?】
TAG: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