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中國人的弱點,不得不服這本書
最近有一本書成為各大媒體討論的熱點——《巨嬰國》。在這本書中,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出:大多數中國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巨嬰的全能自戀心理,而此心理即集體主義和愚孝的深層心理機制,這樣的心理機制下,催生了中國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等一系列當下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
筆者一邊看書,一邊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台灣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中,不是很早就提出過:中國人的壓縮型人格。中國人的每一代都不是盛開的花朵,每一代在被上一代抹殺個性後,又去抹殺下一代,將這種平均化的個性,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做到「跟大家一樣」。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孫隆基 著/ 三輝圖書/中信出版社
武志紅的觀點只不過是更偏激,將這種壓縮型人格簡化為「巨嬰」心理。武志紅在書中也映證了筆者的猜測,他說自己最佩服的就是台灣學者孫隆基以及他寫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同樣是分析國民性,不得不說,武志紅的觀點雖然犀利,但也有邏輯難以自洽的地方。他的常用方法是貼標籤,比如「巨嬰」、「媽寶男」,在這些侮辱性的標籤下,難以進行客觀理性地討論。而孫隆基的《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一書(以下簡稱《文化》),則要冷靜、理性不少。
接下來,筆者將拋磚引玉,分享孫先生書中一些比較有啟發性的觀點。
對於中國人不愛抗爭、超能忍的性格,《文化》一書中有過深刻的剖析,如下:
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以保持和諧為最高目的。因此,中國人很重禮,所謂「禮之用,和為貴。」雙方面都不要斤斤計較自己的利益,互相讓步,利益算得太清楚,就必然會引起爭執。中國文化將「抗爭」非法化,公然「逐利」也是沒有合法性的。
西方文化下產生的人格,則認為人必須去為自己的謀取合法利益,而且必須為了獲得且保障自己的合法利益作鬥爭。唯有如此,強固的「自我」疆界才能建立起來。自然,自己如此做,也尊重別人如此做的權利。一切必須講究法權關係——什麼是自己份內的,什麼是別人分內的,都劃分得清清楚楚。
中國人這種「和為貴」的態度,給人一種容易相處的感覺,但是也造成「自我弱化」,漠視自己的權益,結果往往是欺壓者更囂張,容忍者被欺負得更慘。
在家庭倫理上,《文化》一書也進行了中西對比,對國人的傳統家庭關係提出了批評:
在代際關係上,西方人的代際關係是強調「斷裂」的,每一代在成長了以後,都完全地建立了自己。為了讓自己的獨立人格出現,還必須在成長過程中,將上一代對自己性格的塑造逐漸剷除,以便讓「自我」浮現。他們教養子女的方式,就是為了讓下一代成為獨立的、完整的「個人」而設計的。這樣每一代都能讓自己的潛能完全盛開,有自己這一代的新風貌。
至於中國人對代際矛盾的處理,則是要求下一代完全向上一代投降,並且認為只有做到完全認同的地步,才稱作是「孝」。結果,每一代都不是盛開的花朵,都無法開闢新天地。
人對權威的第一反應,是從家庭中發生的,因為家庭是人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人在長大以後,對社會權威所抱持的態度,往往是對家庭權威反應的延續。
而我們的家庭教育強調「孝順」「聽話」「乖」,以愛之名控制孩子,使孩子逐漸喪失獨立思考以及選擇能力。
比如林妙可,大家都說她一手好牌被打爛了,資質不錯的她初三才學會過馬路,17歲了和母親共享所有的秘密,包括手機密碼、微信等。一個被母親過度保護的孩子,很難長大。
回到《文化》這本書,它對國民性格的剖析主要是基於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傳統以及作者對所接觸到不同國家的人的細緻觀察。有些雖然只是作者的觀察,但你不得不佩服他的精準,例如他分析一個不自信的人和自信的人相處場景:
一個被弱化了的「個人」,在面對「心理形勢」比自己佔上風的人時,總會覺得有一股比自己強大的外力將自己帶動。因此,就身不由己地向對方打躬、賠笑,而且,還往往有去迎合對方的傾向。
作者的國際視野也是一大優勢。作者孫隆基1945年生於重慶,在香港長大,在台灣受大學教育,獲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後赴美深造,獲碩士學位,轉赴斯坦福大學專攻東亞史,期間並在上海復旦大學進修一年,獲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加拿大等多所大學任教。
總結來說他定居過的地方:重慶——香港——台灣——美國——加拿大——上海。所以在他書中可以看到廣闊的國際視野:對大陸人、台灣人、美國人、香港人以及日本人(在美國教過日本留學生)等國民性的對比。
這本書寫作於八十年代,距今有三十多年,但是對於當下中國,仍有著切膚的深刻。
最新最全的好書資訊都在這裡,掃我!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Jimmy Kimmel Live節目中「把中國人都幹掉」的言論?
※正麟殿帶你了解中國人的雅緻生活
※書法不僅是藝術,更是中國人修身養性的根本
※為什麼中國人打仗這麼牛?縱觀歷史我們才是真正的戰鬥民族!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去日本買馬桶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