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動脈彩超

頸動脈彩超  

2011-02-23 09:43:21|  分類: 健康 |  標籤: |字型大小大中小 訂閱

    腦中風,長期以來只重視搶救,不知道預防。其實完全可以有效預防。原來,引起腦中風的血栓,往往是頸動脈的血栓,它隨血液上行堵塞了腦血管。所以——導致頸動脈血栓、引發腦中風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壓、高膽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血糖、糖尿並冠心並慢性牙周並缺血性眼並長期大量吸煙、長期大量飲酒。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男性,若有上述一種因素,中青年若有上述兩種因素,就要做頸動脈B超檢查。這是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在《人民日報》上發出的忠告腦中風,是生命的第一殺手據2008年調查,我國腦中風引起的死亡居因病死亡第一位,超過心血管病和癌症。我國腦中風死亡率是美國的5倍,美國預防腦中風做得最好,其方法已開始在我國推廣。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是衛生部確定的「腦中風篩查及干預基地」,一年多來已篩查、干預2000多人。

    腦中風篩查的主要方法是做頸動脈彩色B超,看看頸動脈是否狹窄,如果狹窄,就要治療。頸動脈在脖子兩側,做B超很方便。

    動脈硬化-腦中風,是人所皆知的兩部曲。但人所不知的是:動脈硬化是先從頸動脈硬化開始的,先有頸動脈硬化,後有腦動脈硬化;動脈硬化是因為動脈里形成了斑塊,於是動脈就失去了彈性,變為硬化。那麼,檢查頸動脈是否有斑塊,斑塊是否造成頸動脈狹窄,就可提前預防腦中風。

    缺血性腦中風,出血性腦中風

    腦中風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缺血性腦中風佔85%左右,出血性腦中風佔15%左右。

    血液經由頸動脈流向腦動脈。如果頸動脈形成斑塊,造成狹窄,那麼流向腦動脈的血液就會減少,大腦就會缺血;頸動脈斑塊的表面比較粗糙,血小板等成分容易集聚在上面形成血栓,血栓脫落後就隨著血液進入腦血管,阻塞腦血管;如果頸動脈斑塊破裂,那麼破裂的斑塊也會隨著血液進入腦血管,阻塞腦血管;破裂的斑塊會出血,出的血也會形成血栓,這樣形成的血栓也隨著血液進入腦血管,阻塞腦血管;年輕人的血管里一般沒有斑塊,但是如果「同型半胱氨酸」含量高,一旦其他生化成分、生化條件也都具備,就會迅速形成血凝塊堵塞血管。缺血性腦中風就是這樣發生的。

    如果頸動脈硬化嚴重,那麼腦血管的硬化也不輕,若血壓升高,硬化的腦血管就有可能破裂出血。血壓升高,為什麼腦血管容易破裂,而別處血管不容易破裂?因為別處血管有肌肉層保護,而腦血管血管壁很薄,血管外的肌肉層也很薄,缺乏保護,所以容易破裂。大腦里的腦膜,分為硬腦膜、軟腦膜、蛛網膜,軟腦膜與蛛網膜的間隙,叫蛛網膜下腔,網膜下腔處的血管若有先天畸形或瘤,也容易破裂出血。

    兩種腦中風合起來統計,死亡率在30%左右,70%左右可以搶救過來,但會落下偏癱、失語、痴獃等殘疾,將縮短壽命10年以上。

    一病多名:腦中風、中風、腦卒中、腦血管意外、腦血栓、腦栓塞、腦出血、腦溢血腦中風是個中西合璧的名稱。

    中醫叫中風,就是中了風邪,中醫認為風是百病之長,有風邪、風毒、風熱、風寒、風濕等等。

    西醫叫腦卒中,卒通「猝」,突然的意思,就是突然被擊中。

    西醫也叫腦血管意外。

    腦中風又有四種具體叫法:腦血栓,就是腦血管里有血栓,血流減少直至血流不通,癥狀在幾天內由輕到重;腦栓塞,就是血栓或者斑塊把腦血管一下子堵塞,發病突然;腦出血,就是腦血管破裂,血流出來了;腦溢血,就是腦出血。

    頸動脈為什麼容易形成斑塊,造成狹窄?

    人們常拿自來水管比喻血管:水中的污物集聚到水管壁上,水管的內徑就變細了,水流量就少了;同理,膽固醇、甘油三酯集聚到血管壁上,就形成了斑塊,斑塊加厚,血管就狹窄了,血流量就少了,斑塊繼續加厚,堵塞了血管,血流就不通了。這個比喻通俗易懂,但是不夠準確。

    較為準確的說法是這樣的:血管壁有外膜、中膜、內膜,三層膜緊貼在一起。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不是集聚在內膜上,而是參與一系列生化反應後穿透內膜,集聚在內膜與中膜之間,繼續發生一系列生化反應。這樣,越集聚越多,把內膜頂起來,鼓成一個包,這個包就叫斑塊。膽固醇對斑塊的貢獻比甘油三酯大,而膽固醇是由低密度脂蛋白運送來的,所以,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越低越好,相反,高密度脂蛋白負責把膽固醇運走,運到肝臟里分解掉,運到腸道里排泄掉,所以血液里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越多越好。斑塊表面不光滑,比較粗糙,血小板、白細胞、紅細胞、纖維蛋白容易集聚在上面,形成血栓,而血栓又容易脫落。斑塊還會繼續加厚,那麼血管就變狹窄了。這一切變化,都是因為內膜被穿透。內膜之所以被穿透,是因為內膜受損,受損後內膜細胞變形,細胞的間隙加大,於是就容易被穿透。看來形成斑塊的關鍵,在於內膜受損。內膜之所以受損,是因為受到力的作用。這個力,是湍流之力,是漩渦之力。原來,血管里的血流也像河道里的水流一樣,遵從流體動力學原理。流速很快,就會形成湍流和漩渦;河道變窄,流速就會加快,就會形成湍流和漩渦;遇到阻力,也會形成湍流和漩渦;河道側拐也會形成湍流和漩渦。湍流和漩渦,會形成與河岸垂直的力,沖刷河岸,使河岸受損。血管之內與此同理。頸動脈的上端分了岔,形成兩個支脈:一個支脈通向大腦,叫頸內動脈;一個支脈通向臉部,叫頸外動脈。血液由寬的動脈流入窄的支脈,流速會加快,還有分岔處的阻力、分岔的角度,這三個因素共同導致血流在進入通向大腦的頸內動脈後形成湍流和漩渦,湍流和漩渦形成了與頸內動脈血管壁垂直的力,使血管壁內膜受損,然後一步步形成斑塊,造成狹窄。

    總而言之:頸動脈因為分岔,所以在頸內動脈最容易形成斑塊,最容易狹窄;頸內動脈的斑塊和狹窄早於腦血管,所以是腦血管的「窗口」和警報器。

    美國的腦中風篩查及干預

    早在155年前,美國醫生就發現了頸內動脈斑塊、狹窄與腦中風的關係。

    那是1856年,一個經常進行屍體解剖的醫生,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凡是腦中風死亡者,偏癱肢體對側的頸內動脈都是堵塞的(左腦管右肢,右腦管左肢)。他由此聯想到,腦中風和頸內動脈的堵塞可能有關。他把這一推測公布後,後來其他醫生進行的大量的屍體解剖也都證明,腦中風死亡和頸內動脈斑塊、狹窄、堵塞的確相關。

    1927年,影像科醫生通過血管造影發現:一些腦血管正常的人,頸內動脈卻形成斑塊,造成狹窄,這證明頸內動脈先於腦血管形成狹窄,頸內動脈狹窄與腦中風是因果關係,頸內動脈狹窄是因,腦血管狹窄是果,頸內動脈狹窄最終會引發腦中風。

    1954年,一名醫生為一個腦中風病人檢查,發現病人脖子一側的頸內動脈形成了斑塊堵塞,於是就為病人實施了頸內動脈斑塊剝離手術,結果病人的癥狀得到了顯著緩解。這一案例被廣泛報道,引起了全世界關注。但是由於手術的技術難度大,風險也大,所以並未得到推廣。

    1968年以後,美國開始實施腦中風篩查和手術干預,腦中風病人的死亡率因此逐年降低。

    1990年到1998年,篩查量和手術量持續增加。同時,對成千上萬的頸內動脈狹窄者展開大型醫學調查,分為三組:頸內動脈狹窄,引發腦中風,接受手術;頸內動脈狹窄,尚未引發腦中風,接受手術;頸內動脈狹窄,尚未引發腦中風,未接受手術。結果證實:手術加上良好的藥物治療,可以有效減少腦中風發生,減少腦中風致死。這個大型醫學調查及其結果震驚全世界,很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推廣美國的經驗。

    2004年以來,美國在普遍進行頸動脈彩超篩查的基礎上,每年實施頸內動脈斑塊剝離手術20萬例。

    高血壓、高膽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血糖、糖尿並冠心並慢性牙周並缺血性眼並長期大量吸煙、長期大量飲酒,如何導致腦中風?

    高血壓就是血流的壓力加大,壓力大則流速快,流速快則形成湍流和漩渦,湍流和漩渦產生橫向的力,橫向的力作用於頸內動脈血管壁的內膜,內膜受損,然後一步步形成斑塊,造成狹窄,進而導致腦中風。高血壓還可以直接壓破腦血管,造成出血性腦中風。調查數據顯示,腦栓塞患者發病前有高血壓病史的佔86%,腦出血患者發病前有高血壓病史的佔93%。

    膽固醇、甘油三酯是形成頸動脈斑塊的原料,膽固醇越高、甘油三酯越高越容易形成頸動脈斑塊。

    高血糖患者及糖尿病患者血糖高,血糖高引起血小板功能紊亂,容易集聚在血管壁上,發生一系列生化反應後,使內膜受損,受損的內膜容易被穿透,形成斑塊;血小板繼續集聚在斑塊上,則形成血栓。糖尿病人胰島素異常,胰島素異常導致代謝異常,使膽固醇增加;胰島素異常還導致血管細胞增生,使血管發生硬化。此外,糖尿病還直接導致高血壓。糖尿病伴隨高血壓的患者,90%的併發症是動脈硬化,80%的患者將死於動脈硬化,具體地說,20%的患者死於腦中風,60%的患者死於冠心玻冠心病的全稱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玻冠狀動脈像一個網兜,兜著心臟,又像一頂倒置的王冠,所以叫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就是像黃色小米粥一樣的斑塊導致動脈硬化。冠狀動脈斑塊與頸動脈斑塊有顯著的相關性,形成、發展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有冠心病,就會有頸動脈斑塊。當出現心力衰竭或房顫時,冠狀動脈的血栓就可能脫落,經由頸動脈流至腦動脈而發生栓塞。除了冠心病,其他心臟病如高血壓性心臟並風濕性心臟並先天性心臟並房顫,都可能誘發血栓脫落,繼而導致腦動脈栓塞。因此,各種心臟病患者突發腦中風的危險要增加兩倍以上。

    牙周病包括牙周炎、牙齦炎,表現為刷牙出血、牙齦腫痛、口臭,是常見的口腔疾病,很普遍,80%以上的成年人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玻牙周病是由口腔細菌引起的,引起牙周病的細菌從口腔內的小傷口進入血液,隨血液運行,損傷各處血管壁內膜,使內膜容易被膽固醇、甘油三酯的生化衍生物穿透,接著一步步形成斑塊。斑塊不斷增厚,造成血管狹窄。這樣的斑塊如果先在頸動脈形成,則導致腦中風;如果先在心臟冠狀動脈形成,則導致冠心病,而冠心病又導致腦中風。慢性牙周病是掉牙的主要原因,牙周病越重,掉牙越多。美國有一項調查:慢性牙周病患者發生腦中風,是牙齒健康者的2倍;掉牙8顆,腦中風增至3倍;掉牙12顆,腦中風增至4倍;掉牙16顆,腦中風增至5倍。

    缺血性眼病的表現是兩眼或單眼短暫眼前發黑、視物不清、視物重影,這是眼動脈缺血所致,而眼動脈的血液來自頸動脈,根源在於頸動脈形成斑塊,造成狹窄,阻塞血流。那麼,有了上述癥狀,不光要看眼科,更要看神經內科,查查頸動脈。眼動脈缺血不僅是腦中風的先兆,還會導致青光眼。

    長期大量吸煙,危害多多,只說與腦中風相關的危害。煙草中的有害成分經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後引發一系列生化反應:對血管壁內膜造成損傷,這是形成斑塊的前奏;使血脂發生變化、使血小板功能發生異常,於是,膽固醇、甘油三酯升高,血小板加快集聚,這是形成斑塊、血栓的過程。這個前奏、這個過程優先在頸動脈發生,繼而引發腦中風。也在冠狀動脈發生,引發冠心病,而冠心病也引發腦中風。據日本的一項調查,吸煙者的腦中風發病率是不吸煙者的3倍。

    長期大量喝酒,危害多多,也只說與腦中風相關的危害。酒精直接損傷血管壁內膜,使血壓升高、血流加快又加重對血管壁內膜的損傷,還增加血液中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這些因素都加快了斑塊的形成,繼而增加腦中風的風險。酒與血脂的關係許多人都以身驗證了:體檢之前喝酒,驗出的血脂至少高出1倍。

    頸動脈狹窄的干預標準是:只要有斑塊就要用他汀類藥物治療;頸動脈管腔被擠佔50%以上,對大腦的供血就會不足,需要針對斑塊的軟硬、面積的大孝斑塊的多少,選擇藥物治療、支架介入、斑塊剝離手術;頸動脈管腔被擠佔80%以上,隨時都可能發生腦中風,急需治療。

    在接受腦中風篩查的人群中,也有自費的非貧困人口,他們中發現頸動脈形成斑塊、造成狹窄的患者的比例更高一些。原因在於腦中風與高脂肪飲食密切相關,也是一種「富貴脖,中高收入者生活水平高,斑塊率也高。

    長年素食,經常運動,堅持服用阿司匹林,定期輸液稀釋血液,為什麼頸動脈還會形成斑塊、造成狹窄?

    有些人長年素食,有些人經常運動,有些人堅持服用阿司匹林,有些人定期輸液稀釋血液,面對篩查結果,他們大惑不解。對此,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黃黛解釋如下:長年素食,吃進去的膽固醇、甘油三酯是很少的,但是,體內是會合成膽固醇、甘油三酯的,而且,有的人體內合成膽固醇、甘油三酯的能力是很強的。這樣,有些長年素食的人,頸動脈也會形成斑塊、造成狹窄。

    經常運動有利於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但畢竟不能代替藥物。

    堅持服用阿司匹林,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對血栓形成有阻止作用,但是對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作用不大。

    定期輸液稀釋血液,是針對血液黏稠而言的。血液黏稠是個老概念,與膽固醇、甘油三酯只有一點點關係。血液黏稠不等於膽固醇、甘油三酯超標,反之,膽固醇、甘油三酯超標,血液不一定黏稠。現在絕大多數醫生都放棄了這個概念,但是許多患者仍保留這個概念,所以仍需要解釋:血液黏稠與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多少、大孝形態有關;與血漿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糖的多少有關;與某段血管的長短、粗細、軟硬、內壁是光滑還是粗糙有關;最重要的是與喝水多少有最大關係。如此看來,患者不必考慮血液黏稠,只需考慮膽固醇、甘油三酯。可是許多老年人或每年,或半年,或三個月輸一次液,心裡想的就是為了稀釋血液黏稠度。輸的藥物如:丹參製劑。可以加強心肌收縮力,改善心臟功能;擴張冠狀動脈,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壞死心肌;溶解血小板中的纖維蛋白,使血小板破解,抑制血小板聚集;使已經形成的主動脈粥樣斑塊面積減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膽固醇、甘油三酯。

    血栓通。這是田七、人蔘製劑。適應於視網膜靜脈阻塞、眼睛前房出血、青光眼、腦血管病的後遺症治療。若沒有眼疾,沒有腦血管病的後遺症,輸血栓通只起到預防作用。

    血塞通。這是三七製劑。可以擴張血管,增加心肌血流量,增加腦血流量,對心肌和腦缺血有一定改善作用;具有抑制血小板集聚、抑制血栓形成、降低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作用。

    燈盞花素。具有擴張腦血管的作用,能降低腦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改善微循環,並可對抗血小板聚集。常用於治療腦中風的後遺症。這是亡羊補牢的葯,亦可用於預防。

    脈絡寧。這是牛膝、玄參、石斛、金銀花製劑,用於防止腦血栓形成及治療中風後遺症等。?

    川芎嗪。有抗血小板聚集,擴張小動脈,改善微循環,改善腦血流的作用。

    以上藥物,有利無害,但是都不能完全消除斑塊、血栓,不能完全控制膽固醇、甘油三酯。而且是每年,或每半年,或每三個月輸一次,那麼有限的效果也只是短暫的。斑塊、血栓是積年累月形成的,消除也需要積年累月用藥。膽固醇、甘油三酯需要長期控制,因而需要長期服藥。控制膽固醇最有效的是他汀類葯,控制甘油三酯最有效的是貝特類葯,消除斑塊、血栓更需要長期堅持服用這兩類葯。

    關注頸動脈,是健康新觀念

    黃黛主任說:現在的狀況是,人人知道自己的膽固醇、甘油三酯有多高,但是人人不知道自己的頸動脈是否形成斑塊、造成狹窄。膽固醇、甘油三酯容易被降下去,但是斑塊不是那麼容易被消除的。所以,一定要做個頸動脈彩超看看有沒有斑塊。如果沒有斑塊,天天都會有個好心情。如果有斑塊,也不要怕,因為可以有的放矢。最可怕的是,不知道有沒有斑塊。

    黃黛主任認為,關注頸動脈是健康新觀念。在衛生部啟動「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以前,人們關注自己的心臟、腎臟、肝臟、肺、腸胃、心血管、腦血管是否健康,而現在腦中風被確認為第一死因,啟動了「腦卒中篩查與防治工程」,那麼就更要關注自己的頸動脈是否形成斑塊、造成狹窄。確立這個健康新觀念,刻不容緩。

    做個彩超,防患於未然

    導致頸動脈形成斑塊、造成狹窄、引發腦中風的高危因素有:高血壓、高膽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血糖、糖尿並冠心並慢性牙周並缺血性眼並長期大量吸煙、長期大量飲酒。45歲以上女性、55歲以上男性,若有上述一種因素,中青年若有上述兩種因素,就要做頸動脈B超檢查。這是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工程院院士王隴德在《人民日報》上發出的忠告。

    若不屬於貧困人口,為了自己的生命,自己花兩三百元為自己檢查檢查吧;為了父母健康長壽,花兩三百元也為父母檢查檢查吧。
推薦閱讀:

做經陰式彩超是怎樣的體驗?
四維彩超到底有必要做嗎?
做彩超有輻射嗎?
彩超,X光,CT,MRI這些檢查,影像科醫生水平的影響能有多大?

TAG:彩超 | 動脈 | 頸動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