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再也不逼你了......
上午我和兒子大吵了一架。
昨晚看完電影,我們竟同時流淚,對視,看著彼此滿臉的淚痕,綳不住笑出了聲。
我想,此刻他對我的怨氣,應該消了吧。
與我而言,已是第二次觀看《無問西東》,只是這一次,我執意帶上了兒子,雖然他臨走時還在生我的氣。
從影院走出,夜晚的冷風打在剛流過淚的臉上,生生地疼。我下意識給兒子戴上了帽子。
我問兒子:這個電影好看嗎?
他說:好看。
過了一會兒,他對我說:我想寫篇作文,叫做「我的初心」。
時間過得真快,轉眼兒子已經9歲,一不小心就竄到了我的肩膀。他越來越獨立,越來越有自己的想法,而我和他之間,也常頻繁爆發大大小小的戰爭,因為逼他學習、逼他寫作業......
慶幸帶他看了這部片子,我不知道他看懂了多少,但我能感覺到,他的收穫不比我少。這遠比我一遍遍地嘮叨要好得多。
1關於讀書
不為取悅,只為真實
「英文和語文成績全部滿分,但物理成績卻差的一塌糊塗。」如果這是我兒子,我會不會逼他狠狠地補習物理?
電影中,民國時期的吳嶺瀾(陳楚生飾)看到這樣的成績單,陷入了人生的迷茫狀態。
校長問他:為何而求學?
他回答:因為最好的人都在學「實科」。他覺得,只要把自己交給了書本,心就是踏實的。
而此時,校長的一席話,開始點亮了吳領瀾的人生,也點亮了整個影片的主旨:
人將自己置身於忙碌中,雖有一種麻木的踏實,但卻喪失了「真實」。
那什麼是真實呢?
校長說:「你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和誰在一起,有一種從心靈深處漫溢出的不懊悔,也不羞恥的平和和喜悅。」
自此,吳嶺瀾一度遠離人群,開始反覆思索和探尋讀書的意義、生命的意義。
直到有一天,他聽到泰戈爾這樣的泰斗也在談論「對自己的真實」,看到站在泰戈爾身邊的人自信又篤定,他終於不再羞恥和迷茫。
他瞬間醒悟,讀書這件事,一定要遵從他內心所愛。
從小到大,關於「為什麼而讀書」,我們被問得還少嗎?
年幼時,母親也常常這樣問我。
那時我並未有真正通透的答案。但我唯一確定的,就是千萬不能對母親回答:為了你而讀書。
母親曾反覆向我強調:「好好讀書,就會有好工作,有好工作,才能掙到錢。你呀,這是為你自己而讀的。」
難道我讀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掙錢?
印象里,我很少問兒子這個問題。
兒子從小就對小畫書,莫名的喜歡;也總能自覺的拿起繪本,看好長一會兒。可隨著手機、電腦上動畫片的介入,我能感受到,他對看書的興趣一度降低。
直到5、6歲的時候,逐漸認識了拼音和漢字,也才對讀書又有了興趣。
自認為自己還算是個愛讀書的人,有摻雜自己的興趣,但更多的是一種功利性的閱讀:這些知識「對我很有用」。
甚至我也會刻意在兒子面前看書,無他,我無非也就是希望,兒子能夠追隨我的言傳身教,好好讀書。
但至於為何讓兒子讀書?
為了學習好?考大學?找工作?才發現,原來我不過就是跟我母親一個樣。
前有「家裡又好又厲害的」高考狀元,後有戳痛所有人的「冰花男孩」,他們讓我愈加覺得:寒門難出貴子,階層難以跨越。
對於我們這樣的中產階級而言,讀書依然是我們唯一的出路。
不知不覺中,我的焦慮轉化為不自覺的「逼迫」:讓兒子只讀對考試有用的書。
但我未曾想過,什麼是對自己的真實,對兒子的真實。
於是,我立馬問兒子:
「你覺得自己是為什麼讀書呢?」
「有意思呀。我最喜歡看故事書了,裡面的人和我們生活的都不一樣呢。」兒子回答道。
停了幾秒鐘,他又小聲嘟囔著:
「可是你總愛讓我看課本,逼我做練習冊。今天上午就是。」
一瞬間,我才發現自以為是言傳身教的把「愛讀書」的好習慣傳給了兒子,其實只不過是把「讀書的焦慮」傳給了兒子。
他所看到的是一個讀書卻焦慮的母親,聽到的是母親耳提面命逼著去做的「練習冊」。
想到我給兒子傳遞了這樣的一種「真實」,突然很後怕。
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有什麼比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和好奇心更珍貴的呢?「有意思」就是他最真實的感受。
本來想給兒子上一課,卻發現,被教育的卻是我。我告訴兒子:
「你說得很對。故事裡藏著未知的精彩世界,你可以講給媽媽聽嗎?」
也許隨著你長大,你會因為各種緣由去讀書。但是這一刻,請一定記得自己讀書的原因。因為在這裡,藏著你讀書的初心。
讀書這件事,不為取悅他人,更不為人所逼迫,只為你自己明白,你為什麼而讀就好。
2
關於理想
永遠記得為了為什而出發
一個三代五將的「富家子弟」,可身上竟無半點腐朽之氣。
拋去家鄉的安逸和富貴,他不遠千里來戰亂之地求學。這個人就是沈光耀(王力宏飾),也是整部劇中最具英雄主義色彩的角色。
作為那個時代的「高富帥」,他面前有千萬條路可以選,然而,他卻選擇了最難的那一條。
飛虎隊的空軍教官說:「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心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他被鼓舞,要參軍報國。
作為家族的獨子,母親擔憂他是為了追逐功名,擔憂他會在戰爭中死去。光耀也曾經很糾結:不知應該遵從母親,還是為國抗爭。
他想起身邊到處燃燒的炸彈,想起倒在血泊中的昔日同伴,想起吳嶺瀾對於生命意義的解說......
這些「真實」,將他心中的熱血、同情以及責任感全部激發出來。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打擊敵軍、保護國家,這就是他此時此刻的理想。即使知道終將犧牲,他還是堅定地選擇了這條不歸路。
與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想。
沒有人否認,他也有著崇高的理想:主動去邊疆支邊,到最惡劣的環境中,救死扶傷。
最初,我也是被感動的。
但是當他理想的實現,需要妥協掉王敏佳的(章子怡飾)的名譽乃至生命時,他最終依然選擇保全自己的前途。
這是那個時代的悲哀,也是李想與王敏佳的悲哀。
同樣是實現理想,為什麼沈光耀是偉大的,而李想卻始終背負著愧疚?
蘇格拉底說:「世上最快樂的事,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作家,醫生、老師、演員、老闆或者將軍......每一個理想都同樣珍貴。
可不同的卻是:為什麼要實現這理想?
有人為了名利聲望,有人為了父母期待,也有人為了人民利益。
有人在這個過程中不惜犧牲他人利益,做自己登高路上的墊腳石;也有人不顧自己得利益,也要儘可能多地為他人謀福利。
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說:「一個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純潔。」也許這就是最本質的區別。
對沈光耀來說,在捨身就義、與敵人軍艦同歸於盡的那一刻,雖滿身傷痕,他仍感到無悔和滿足。
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獄也是天堂。
如同梵高。他一生執著於他的繪畫夢想,儘管世人漠視、窮困潦倒,仍然摯愛一生。繪畫於他,就是天堂。
而對於李想,即使到達了想去的地方,也背負著愧疚和贖罪。內心的懲罰和鞭撻,他逃不開。
有理想的地方,天堂也會是地獄。
曾看到一段話,很有意思:
家人圍著6歲的小男孩問他的理想。
小男孩說,我想當醫生。
外婆說醫生好,社會地位高。
奶奶說待遇也不錯。
爺爺說除了工資還有其他的收入呢。
外公說更重要的是以後找對象方便。
小男孩的爸爸聽後,滿意地問小男孩,「你為什麼想當醫生?」
小男孩說:「因為醫生可以治病救人啊!」
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了自己的初心,更忘了為什麼出發。
3
關於愛情
愛不是逼迫,而是成全
什麼是真愛?
陳鵬(黃曉明飾)或許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他記得王敏佳(章子怡飾)邊角模糊的姓名印章,會按照王敏佳裙子上的碎花刻出花瓣章。
他是孤兒,卻毫不避諱地在校領導面前說出:「自己有要照顧的人(王敏佳)」,而拒絕大好前途......
望著王敏佳時,他滿眼的柔情。
我也曾以為,愛一個人,不過如此。但陳鵬的舉動卻令我無比感動。
當他看到敏佳的手握在李想手中,他所做的也不過是低頭,轉身,跑開。讓人看得有點心疼。
在他心中,愛不是強求,是體諒,是成全。
當王敏佳被誤解,被所有人唾罵「破鞋」,被毆打幾乎致死、臉部毀容的時候,他勇敢保護了王敏佳。
他要做那個給王敏佳托底的人。在那樣一個動蕩的時代,他冒的豈止是生命之險。
原來,愛,還是奮不顧身的保護和支撐。
劇中還有一份感情,結局讓人唏噓感嘆——王敏佳的老師徐伯常和他的愛人劉淑芬。
他們也曾在年輕時相愛,會一起拉手風琴,一起彈鍵盤......親密無間,快樂無比。
劉淑芬供養徐伯常讀書,但是徐伯常上完大學後,就悔婚了。劉淑芬以死相逼,讓徐伯常娶了她。
這,竟成了悲劇的開始:她對徐伯常拳腳相加,而他又以冷漠反抗。
婚姻中的「冷暴力」,又何曾比打罵造成的傷害減弱分毫?
劉淑芬悲哀地說:
「你不是用你的手打的我,是用你的態度。結婚這麼多年,家裡所有東西你都分得清清楚楚,你是你的,我是我的。你讓我覺得我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
最終,當她面對被她間接害死的王敏佳,面對再也回不去的徐伯常,她選擇了跳井。
我們也許會對孩子說:如果將來遇到你深愛的女孩,請深愛,勇敢去追,哪怕最後會失敗。
但是這絕不意味著,愛情要死纏爛打,要委曲求全。劉淑芬的執念和逼迫,害的不只是徐伯常,還有她自己。
告訴孩子,在愛情里,學會成全和放手,與學會勇敢追愛同樣重要。同時也應蘊含著愛的初心和真實。
如果說《芳華》展現的是時代的沉重和絕望,那麼《無問西東》傳遞的是一種向上的溫暖和力量。這種力量,對80後的我們有深刻啟發,更對90後、00後有促進思維覺醒的意義。
所謂母子,不過是互相體諒,互相學習罷了。縱然我有再多的不放心,也要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初心做選擇。
我會對兒子說了一聲:「兒子,謝謝你,以後請多包涵。」
不再逼你,這是我們之間的小約定。
希望我們都可以:永遠對自己真實,不忘初心,不問西東。
作者:元元
推薦閱讀:
※金婚裡面文麗的第一個孩子叫什麼?
※教育之道:看媽媽如何教育在電梯裏搗亂的熊孩子
※必能出人頭地,光耀門楣的孩子,出生在幾月
※剛生完孩子不久,老公要和我離婚
※你若心向陽光,孩子定會光芒四射
TAG: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