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傳楊氏太極拳功札記(一)
汪永泉傳楊氏太極拳功札記
目錄
前言
太極拳宗師汪永泉先生
汪脈傳人朱懷元
練習太極拳須知
練拳歌訣
理論和功夫的關
太極拳七步台階:
第一步 上下相隨
第二步 內外相合
第三步 內外相合的上下相隨
第四步 拆架子
第五步 拆手
第六步 分勁
第七步 入化
歌訣
內功與外形
開與合
太極拳架種類
養生與技擊
技擊拳架與養生拳架的不同要求
養 生
養生拳架
太極拳預備式的要求:
技 擊
技擊拳架
技擊的身形手法歌訣
懂 勁
靜中求松法則
動中求松法則
招與術
技與擊
技
接點不接面
一接點中求
歌訣
點勁原理
點 勁
點 位
擊
擊勁
1.問送勁
2.斷拍勁
3.點斷勁
4.彈勁
5.冷勁
平勁
揉手
汪永泉老師傳推手種類
揉手須知
揉手時的身形手法
接手五個點
揉手要領
揉手基本法則
太極拳架種類
養生與技擊
汪湧泉老師談太極拳技擊與養生
現在流傳下來的太極拳,是一種混合的拳架,內容非常豐富。若經常鍛煉,對身體卻有很大的好處。
凡是練習太極拳的人,都有一定的要求,因要求不同,所以練法也就不同。例如:養生和技擊這兩種不同的要求就有兩種不同的練法。在練習時必須把這兩種練法分清,否則就會在養生練法中求技擊,或在技擊練法中求養生,這樣練下去不但達不到要求,還會起到副作用,走向歧途。
所以必須把以上七步練習方法和步驟練精通,才可能逐漸認識到這兩種不同的練法。
明確了技擊與養生兩種不同的練法,就會知道怎樣是傷,怎樣是養。把養和傷分清以後,還需要考慮本身體質的強弱和是否患過慢性病以及病的類型,就是說要根據自己身體的情況採取不同的練法。
在練習養生拳架當中如果還有技擊的身形、手勢,本身的內勁即神、意、氣就得不到舒適通暢,內氣就得不到增長,達不到養生的目的。技擊的拳架如果沒有充實盈滿的內勁配合,技擊的手勢就得不到輕靈變化、得心應手、運用自如,這就說明技擊與養生是分不開的。但是在鍛煉時,要分清練習方法,然後再混合到一起,才不致有傷。
為什麼拳架套路中沒有把養生與技擊分開來學,要知道在練習時,一動之中就有與技擊與養生的練法所以必須先動了理論,自己在練習中去分析,只有在練習中去摸索,才能得到。
太極拳的門戶雖多,內容卻都是在講究陰陽相濟之理,各派拳架姿勢雖繁,歸納起來,不外乎養生,技擊兩種。養生拳架求得是知己之功,技擊拳架求得是知彼之功。
技擊拳架與養生拳架的不同要求:
一、 技擊拳架的開手要小,要求小巧靈活,身手相合。養生拳架的開手要大,在求舒適開展,以身帶手。
二、 技擊拳架要求螺旋,側面向外開手,練的是球心,求得是鑽翻勁。養生拳架要求圓活,平面向外開手,練的是球皮,求的是松沉勁。
三、 技擊拳架是小換腰,要求實腿能抬,走架時如腳踩荷葉。養生拳架是大換腰,移動重心時,要虛實分清。
養生拳架
汪永泉老師談養生的練法:
大家應該知道,現在流行的太極拳架的每一個姿勢動作本來都是應敵之招。在理論上也不外乎如何使用招和術而戰勝對方。所以通過一個時期的練習,便自然走向技擊的途徑,就失去了養生的意義。太極拳這套技擊的套路中也包括養生的一面,要想在技擊的套路中找到養生的練法,就必須把養生與技擊兩種不同練法分辨清楚。否則,就不能達到練拳的目的和要求。
養生的練法要注意兩點:
第一、在思想上必須明確自己是養生的拳架,因此不準帶有絲毫應敵的思想,否則就不可避免在不知不覺中走向技擊的練法。
第二、在練習套路時,在外形上要注意每個姿勢都要不追、不貪、不過、不散。如果違背了這四種要求,就會使姿勢走向極點或失中,使肢體停滯不通。拳譜講:「每個動要不即不離」。就是說每個姿勢不要做不到,也不要過,運行時就能防止停滯。培養內功必須使神、意、氣內含、不外散,在內氣配合姿勢的開合時,注意不要因姿勢的開合使內氣波動太大,在任何姿勢下,要始終保證內氣的舒適自然和動靜自如。拳經講:「靜中觸動動尤靜」就是這個意思。還要注意久動生陽,陽盡必傷;久靜生陰,陰盡必虛。所以一定要動靜皆宜,陰陽相濟,才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在運動中要雖動尤靜,舒適自然,嚴格按照養生拳架的練法。才能有益無損。
養生拳架是為了健身,所以,練拳時一動一靜都比必須合乎養生的要求,決不允許把技擊的身形手式摻雜其中,養生拳架對身形手式的要求是全身上下、左右、前後都要松沉圓活,也就是全身要有球形的感覺。練拳時凡是開手,都必須以平面向前,神、意、氣向四周膨脹,但不能許超過球皮以防外散,要保持開中寓合之意。凡是合手,球形要縮小,神、意、氣要收斂,但不得萎靡不振,要保持合中寓開之意。總之,每一姿勢在運行中都不要離開圓形,要求做到前進、後退皆能旋轉自如。在姿勢變換時,球的大小可漲可縮,但不可失去圓形產生稜角。這樣練習,內氣自能舒適自然,不受姿勢變化影響,不會憋氣,就可達到健身目的。
技擊拳架
汪永泉老師談技擊的練法:
首先,要把技擊的姿勢學會。技擊的某種姿勢體現的某種勁。例如:掤的姿勢要用掤勁。捋的姿勢要用捋勁。利用各種姿勢按照八字訣的要求,把八種學會,然後在練拳當中,通過肩、肘、腕、手任何部分都能隨機應變,靈活使用這八種勁。所謂八八六十四手是對八種勁的靈活使用。在運動拳架時必須使這八種勁通過身形輸出手外。在變換姿勢時,再把輸出之勁接回來,以免傷氣。
技擊拳架是為了防身,所以在練拳時一招一式都必須合乎技擊的要求,同樣不可把養生的身形手式摻雜其中。技擊拳架的練法中有一種是架式強硬,用勁明顯,出勁較直,將本身已練出的有力的勁,從勁源貫串與手,動作雖有轉動,且能內外一致,將實力用於技擊。這種練法較古老,偏重於實,以年輕人學之為宜。但若要提高,還需有一個入化階段,即要在虛的方面下一段相當長的功夫,才能達到化境。另有一種練法是在架式上用勁明顯,出勁較直,而無轉動和內外一致,變換較遲,只在招上用功夫,在術上不作要求。持這種練法的人,多為練過長拳而後改練太極拳者。他們往往把長拳的練法和用法結合著太極拳的理論而練,成名者亦有之。而於在練習拳架時,把拳架練成大或小、高或矮、長或短、快或慢、硬或軟、開或合,或者從拳譜理論中,選出某一項,作為用功的途徑,特別下一番功夫,練出一技之長,這隻能算是太極拳全面發展中的一項,不足以單獨稱為技擊拳架的一種。
技擊拳架對身形的要求
練習技擊拳架,要做到沉肩墜肘,氣沉丹田;兩膝微曲,松腰松胯,全身肌肉放鬆,兩足平踏實地,下盤要穩固,但不許蹲樁,便於腳步移動的輕靈,還要含胸拔背,胸口對著膝蓋,在移動重心時,胸口也要找准膝蓋,立三關,順項貫頂,開檔,垂尾閭。移動重心時,襠勁要隨時調整。在發勁時,襠要往上吊,要手足相合,肘膝相合,肩胯相合,變換姿勢要小換腰,平送腰胯,實腿能抬。走架時如腳踩荷葉。
技擊拳架對手式的要求
雙手在前,形如螳螂,以保護自己中心,手指尖與頭頂相平,肘與肋平。要求手能護頭,肘能護助,肋能護腰。這就必須開肩窩,松膀根。練拳時,兩手不得用力,否則就達不到輕靈。
要明確手是手,腰是腰,要截然分開,不能合在一起,每一個姿式的開手雖然小,但意要大,出手的方向要開展,開始時,距離身體要近,但不能貼在身上,要從中心出手。然後以肘送手向前開手,眼神隨手走,出肘要與肋平,以使腰勁蓄足。
開手的身形手勢
開手時要有開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對身形的要求外,還要節節貫串。發勁時,全身手、足、肩、肘、胯、膝、腰、神、意、氣,全部集中在一個點上,全力向外發勁。
同樣,開手時要有開手的手式,除符合上述對手式的要求外,並要從側面向外開展。
合手的身形手勢
合手要有合手的身形,除符合上述對身形的要求外,還要全身放鬆,向四周轉圈。
合手要有合手的手式,除符合上述對手式的要求外,還要先錯手再合手,以防把對手的勁引到自己身上。
技擊的身形手法歌訣
1)
手式如刀鋸,身形似猿猴,
進退無定形,全在當中求。
2)
手無定向身無形,動中求靜是萬能。
動開靜合隨機用,混元一氣是大成。
3)
手如刀鋸身入猴,輾轉跳躍不停留,
千著變化中心在,全在一接點中求。
4)
手無定向身無形,身手配合自然靈,
手無定向非亂動,身無定形是不停。
5)
拆手分勁是真傳,拆手並非用招攬,
分勁原為求配合,聽懂彼勁是根源。
6)
拆受分勁是神奇,身形手式似若非,
若在招中求下去,難得術中化為空。
懂勁
要能掌握知彼之功的要求,就要學會「懂勁」。懂勁是練技擊的一個主要階段,是知彼之功的起始。懂勁指的是在於對方接手時,通過與對方的接觸點,聽出對方發勁的勁端,也就能同接聽到勁源。這是學習懂勁的入門之道。接觸點可分為中:力點、滯點、停點、滑點、傾點。
接手時,對方有計劃、有目的、主動地、有方向地向我發動,不論對方發來的勁是有形或無形的;是帶著功夫或只是手式;身力大或是力小;是突然的或是漸進的;是亂動不停的或忽隱忽現的等等,以上各種發勁的方式,大部分是在對方身體中都有一定的勁源。這種發勁用招的多,用術的少,其接觸點均可謂之點。接此力點時,必全身鬆開,不要受對方力點的影響而使本身僵滯,必須輕靈變化,徒眼要活,接勁要果斷。要從接點把對方勁源聽准,由側面擊之,若一擊不中,可接連兩、三擊、一擊要比一擊緊。若在出勁中有不適處,及時鬆開,另換姿勢接,如新接。
對方在處於被動不得已情況下,就會反映出各種點,如滯點、停點、滑點、傾點。這些點在人的身體中是沒有勁源的。揉手時,若遍到以上各點。因其沒有反應力,很難借用,因此,發勁時要嚴防產生對手的重力和自然傾斜力。
手、腰、肘、腕的用途
手:
手為腰的前導,如同蟋蟀的兩條須,負責聽勁。要求輕靈鬆軟,聽從腕肘指揮。一旦得機得勢,便為腰勁指出方向,兩手和對方接觸時,永遠是螺旋勁前進。
腰:
腿是手的後援。在任何情況下,腰勁都要蓄足。一旦前手指出方向,腰就能及時發勁,同時,腰還要能提膝提胯。
腕、肘:
腕肘是腰的護衛,負責封門,保護中心不受對方侵襲,應付對方強力。如對方強力特大超過腕部應付能力,則腕一動即可甩開不要,對方必然因此失。如遇對方實勁(真硬功)反應後,迅速聽清對方重心,並隨其反應使對方失中,如對方反應為局部(假硬功),則要繼續引放,防止對方趁機入侵。注意切不可用腕肘去侵襲對方,否則自身必被對方頂起失中。
靜中求松法則
先梢後根
一般講放鬆,指的是全身放鬆。但是全身如何放鬆?放鬆到哪裡?所謂放鬆,不是為放鬆而放鬆,是要把腰勁放鬆出去,送到對方身上去。腰把腰勁送出去,腰必須放鬆。松腰,前胯先要放鬆:松肩胯,腰膝先要放鬆;松膝肘,手腕、腳脖先要放鬆。由此可知,要全身放鬆,就要先從梢部放鬆;先手腕腳脖,再膝肘,後肩胯,做到了這些,腰勁自然能通過接觸點松沉到對方身上去。
動中求松法則
練拳時側面向外開手,揉手時以側接側。
在運行拳架時如何保持全身放鬆,就是要做到在開手時沒有平面,每一開手都是側面向外,這樣梢部永遠是松的。要揉手時,不用平面去和對方接觸,而要用自己的側面去接對方的側面,自然周身放鬆,輕靈圓活。
招與術
技擊原為應敵致勝之用,用時又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招,一種是術,合起來稱為「招術」。
招:凡是招都屬有形,是在後天強力的基礎上,用種種不同的招法應敵致勝,近似長拳技擊之法。一般是用某個招法控制住對方某種身形手式,或是某種強力。這都有形可見,是以自己的外形制敵外形,謂之招法。
術:凡術屬於無形,是一種內功,是本身神意氣的化合。凡是用神意氣勝人者皆屬內功,屬於術法。本身經過鍛煉,充實神意氣,再用意、氣侵襲對方的內氣,進入對方體內,達到侵襲目的。
因此,技擊拳架練到一定程度,必須要拆架子,也就是要把「招與術」內功與外形拆開來講,以便能使學者明確求的是什麼功夫,在練拳時求的是招還是術,是內功還是外形。當然應敵時招與術,內功與外形是密不可分的。術是招的後援,招中必須有術;招為術開門找方向,術中必須有招。外形若沒有內功指揮,必然無法取勝;內功若沒有外形運轉指路,也無法發揮威力。
總之,要明確,拳架是將前人的應敵之招編製而成,這些招都是前人用過,證明能勝過某招的招式。但是,這些招,只是外形的應用,是定型的單純的招,不一定能完全適合應敵之用。因此,必須招中有術。術是內外相合的功夫,內氣與外形結合起來,貫串到招中去,這就是招中有術。由於術是本身神意氣的化合歸一,用到知彼之功中,這個術,就是靈活的、變化無窮的、隨機應變的,能應敵變而變的。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因此,在練習拳架時,既然明確了用的是招,就應在招中求術,且不可在招中再求招。
推薦閱讀:
※牛春明談太極拳應掌握的要領
※太極拳之陰陽論相關資訊
※太極拳練架中的定勢與連勢
※[轉載]陳式太極拳擒拿技巧(下)
※吳式太極拳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