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簽導演拍續集買股權,中韓合拍片玩大了

  搜狐娛樂訊(馬嫚麗/文)今年7月中韓合拍協議正式簽訂後,兩國合拍項目在市面上越來越多。不久前的釜山電影節上,國內某公司主管感嘆,「好些韓國電影人把項目書塞給我,劇本里都刻意地加入中國元素,韓國藝人公司也拿來好些新人資料求合作……」這位主管說,合拍協議簽訂後,韓國電影人更熱情,更直接了。

  搜狐娛樂通過多方面調查採訪發現,今年開始,中韓合拍片數量激增,從2000年到2013年,不完全統計,合拍片數字為22部;從今年到未來2年內,要上映以及在籌劃中的合拍片數量為12部,其中愛情題材達到8部。雙方電影公司早已不滿足於讓自己國家的演員串個角色,而是進入一個新階段,合作模式有了新變化——有的公司自己開發劇本,直接找韓國導演給自己打工;有的和韓方共同投資,翻拍韓國的經典電影;也有像華策這樣的土豪,乾脆買了韓國電影圈近年的後起之秀NEW15%的股權……

  7月份新簽訂的中韓電影合拍協議是份什麼樣的協議?中韓兩方電影人為什麼變得緊密起來?他們對未來的暢想是什麼?合作中又有什麼樣的顧慮?搜狐娛樂通過採訪兩國電影公司,業內專家,來解讀中韓電影合拍現狀。

  Part1科普中韓合拍史

  從演員打醬油到共同投資開發項目

  查看中韓電影合拍歷史,搜狐娛樂發現,從2000年開始,中韓電影人一直在做合拍片的嘗試。這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像《白蘭》、《武士》這樣韓國導演編劇把控的電影,韓國本土票房口碑俱佳,但在內地反響平平。 [保存到相冊]

1

同樣《神話》,《七劍》等國產片本土票房也算不錯,但在韓國都沒有達到最基礎的觀眾值。 [保存到相冊]

  第一階段:演員打醬油,電影水土不服

  在2000年至2006年階段,兩國電影人還沒有合拍片的概念,合作方式基本是請一個國外的演員在片中打醬油;題材也是以古裝功夫和催淚愛情為主。在票房方面,這6年合作的電影都沒有達到共贏,像《白蘭》、《武士》這樣韓國導演編劇把控的電影,韓國本土票房口碑俱佳,但在內地反響平平,甚至都沒有上映過。同樣《神話》,《七劍》等國產片本土票房也算不錯,但在韓國都沒有達到最基礎的觀眾值——百萬觀影人次。

1

第一階段(中韓合拍策劃) [保存到相冊]

1

馮小剛的《集結號》,電影請了韓國《太極旗飄揚》的特效團隊。 [保存到相冊]

  第二階段:韓國特效受追捧,韓國導演紛紛來內地掘金

  2008年的兩部電影對當時的中韓合拍片頗有借鑒意義。一是馮小剛的《集結號》,電影請了韓國《太極旗飄揚》的特效團隊,加深了兩國電影行業的技術合作,之後的《大明猩》更是採用了韓國的CG技術,意圖打破好萊塢的技術壟斷。

  另一部電影《女人不壞》,是當時韓國的愛情喜劇之王郭在容編劇,儘管電影最終也是兩國觀眾不討好,但從這以後,不少韓國編劇和導演來到內地淘金。這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但都沒有拍出能夠同時受中韓觀眾認可的影片。像許秦豪的《好雨時節》讓高圓圓打開韓國知名度,但內地票房不足15萬;白百何的《分手合約》內地票房1.9億,但在韓國被指劇情老套,票房慘敗。哪怕是在《雪國列車》之前中韓合拍片內地票房記錄保持者《晚秋》,其實在韓國本土成績並不好,觀影人次不到50萬。

  也有韓國電影人開始有目的地針對內地市場拍電影。韓國恐怖片專業戶安兵基在內地連續三年拍了《筆仙》三部曲;韓國的CJ娛樂投資了《非常完美》和《分手合約》,在電影製作層面添加了韓式風格。

0

第二階段(中韓合拍策劃) [保存到相冊]

  第三階段:中韓電影合作進入蜜月期,合作模式升級

  隨著中韓影人不斷摸索,加上今年7月份中韓電影合拍協議的正式簽訂,兩國電影合作進入蜜月期。據不完全統計,今明兩年約有7部電影要上映,其中6部是愛情片。玄幻,災難,戰爭等多種題材的電影進入籌備期。同時,越來越多的韓國導演編劇以個人簽約方式進入內地。

  韓國電影研究專家,釜山國際電影節顧問范小青認為,目前中國電影產業爆發出非常強的市場能力,但在人才儲備上不成正比的,「我們的國內大導演並沒有太多商業電影經驗。而新人儲備又不足以供應日新月異、數倍增加的市場需求。所以最方便最經濟的解決方式便是啟用韓國的電影創作人才拍本土電影,從領導層到民間層都有這樣的默契。」

0

2014年新項目(中韓合拍策劃) [保存到相冊]

  Part2觀察:中韓合拍三大趨勢

  題材

  劇本研發傾向小說,熱映片經典片將翻拍

  創本創作是核心競爭力。在2000年初的三部合拍片《飛天舞》,《白蘭》,《武士》都是韓國創作班底把控劇本,在韓國本地的成績也是十分喜人。現在兩國電影人基本也是拿出自己的優秀劇本找對方合拍,共同投資,共同發行。特別是中國電影人越來越有主動性,在今年公布的項目中,萬達的《斗破蒼穹》,樂華娛樂的《夏有喬木》,派格影業的《第三種愛情》等劇本均改編自國內熱門小說,辛夷塢的小說《應許之日》也提上日程。

  韓方則傾向於翻拍以及製作續集片。之前《晚秋》,《危險關係》,《筆仙》三部曲等均翻拍經典或者熱映片。現在韓方也是如法炮製,原先製作全智賢版《我的野蠻女友》公司SHINCINE新開發了劇本,找到內地摩天輪影業,共同投資了宋茜版的《我的新野蠻女友》,男主角仍是車太賢。

0

韓國CJ的製片人鄭泰成在籌備《奇怪的她》劇本時,就想到要拍中國版,並改名《重返二十歲》。 [保存到相冊]

  韓國CJ的製片人鄭泰成在籌備《奇怪的她》劇本時,就想到要拍中國版,並改名《重返二十歲》。原本就打算拍續集的韓國戰爭片《鳴梁》在本土創下1700萬觀影人次的記錄時,他也立馬拍板決定續集和中國合拍,特別是第三部《露梁海戰》,有明朝水將鄧子龍的出場,CJ 將可能和內地派格影業合作。

  合作模式

  從項目制轉向公司合作制,韓國導演簽約內地

  在過去,內地的電影公司多以單個項目的方式和韓國公司合作,像華誼和showbox合作了《大明猩》;韓國導演也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譬如郭在容和博納拍了《女人不壞》之後,6年後才和新麗傳媒合作另一部電影《我的早更女友》。

  而現在,內地公司從戰略角度,和韓方合作多部電影,派格影業已經聯合韓國CJ拍攝《重返二十歲》,將來也會合拍科幻片《拳法》,以及戰爭片《露梁海戰》;和CJ深度合作的還有華策影視,兩家曾經合作《分手合約》,這次有同樣有《重返二十歲》,以及災難片《平安島》。

  也有內地公司簽約韓國熱門導演。內地樂華娛樂在《來自星星的你》大火後,火速簽約該劇導演張太維,除了《商學院合伙人》,還將拍攝其他電影。

  資本

  不僅會收購公司,可能還會共同成立新公司

  在業內觀察人士彭侃看來,將來中韓電影合作還會進入資本整合方面,「會收購電影公司,甚至共同成立電影公司。」近期一樁業內交易證實了這個看法。內地新興電影公司華策購買了韓國NEW公司15% 的版權。NEW公司是韓國電影界的新秀,投資發行了《海霧》、《七號房的禮物》、《辯護人》、《新世界》、《捉迷藏》等影片。

  韓國電影研究專家范小青很讚賞華策的眼光,「韓國電影最大的優勢是把西方非常成熟的製片管理經驗轉化成適合東方社會層級結構的管理經驗。這一點我們很薄弱。華策可以通過NEW學到東方化了的西方管理經驗,以便將來有機會投資更國際更大型的製作。」

  Part3解讀:為什麼中韓電影合拍越來越緊密?

  政策

  雖無實際改變,但敲定協議給雙方帶來信心

  不止一位內地製片人告訴搜狐娛樂,實際上今年7月份簽訂的中韓合拍協議並沒有在具體措施上和過去有所改變。根據廣電總局的規定,取得合拍片資格的影片,將能享受國民待遇,按照43:57的比例與影院分賬。而合拍片的資格標準,一直都限定在三個方面——中方出資比例一般不少於三分之一、必須有中國演員擔任主要角色、要在中國取景。

  不過,韓國電影研究專家范小青表示,協議正式簽訂有一定的政府鼓勵意味,也是對好萊塢文化侵略的一種反擊姿態。業內觀察人士彭侃也認為,「合拍協議的簽訂可能給韓國電影人帶來一種保證和信心。以前沒有正式簽訂,是有不確定性的。現在有了官方協議,他們心裡比較踏實。」

  值得注意的是,據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國際共同製作部的韓部長透露,韓國對合拍片也有一定的標準,在兩國合拍時,一方資本必須要達到20%的佔比(的資金投入)。其次在創意方面也有一定的比例,比如導演,攝影,剪輯,到演員,會有一定的評分系統,達到一定分數才能被認可為受本土片待遇的合拍片,進而享受和本土電影一樣的政策待遇。

  優勢互補,各取所需

  韓方優勢:

  1)韓國劇本資源豐富,願意花時間專研

  中國電影人看中的是韓國豐富的劇本資源和成熟的工業體系。和CJ有《重返20歲》,《拳法》等項目合作的派格影業負責人沈婷昭在釜山電影節上告訴搜狐娛樂,「我們今年在電影市場談了七八個作家,會把他們小說或漫畫改成中國的故事的。韓國特別值得我們借鑒的是劇本開發,他們有一套完整的開發體系,可以從劇本階段為電影的成功提供保證。」

  「韓國人做基本故事的能力很強,中韓編劇合作,韓方做第一版故事,中國編劇根據我們的國情再做本土化二度創作,這樣的成功率就更有保障。」談到理想的劇本開發模式,沈婷昭這樣說道。

  中國浙江的東海電影集團和韓國導演金泰均合作拍攝過《壞姐姐之拆婚聯盟》。其研發部總監韓蓓也是本片的文學策劃,她也表達相同的看法,「我們的拍攝時間比較緊張,導演金泰均在劇本階段就會親自和大家一起合作改劇本,逐字逐句每一行的台詞都會仔細看。因為中文看不懂,他不但找了韓國的文學顧問,還找了中國的顧問。」

  2)工業體系成熟,對類型片有研究

  談起和韓國團隊的工作感受,派格影業的沈婷昭也很感觸,「專業,分工明確,流程化管理很明確。當時我們有一個短片,導演說一個星期做完分鏡頭劇本,他們三天就做完了,這一定是一個配合非常默契的團隊才能完成的。我們確實這方面還在一個成長期,在流程管理和韓國團隊比還有距離。」

  《壞姐姐》製片方,東海電影集團的研發部總監韓蓓認為,韓國導演的專研精神也很值得敬佩,「他們對小妞電影很拿手。金泰均看了很多中國電影,他對這部電影的把控是很有自信的。他給了很多意見,加了很多好玩的東西。所以韓國對都市和喜劇這方面的東西是優勢,我們也有,但是他們比我們成熟。」

  中方優勢:

  市場潛力大,幫助韓方打破天花板

  韓國電影有劇本資源,有人才優勢,那麼他們欠缺的是什麼?派格影業的沈婷昭告訴搜狐娛樂,韓國看中合拍,主要也是中國市場廣闊。目前看來,他們自己的市場容量已經快到天花板了,「韓國人要拍大投資的電影,本土找投資非常難,過1000萬美金成本的電影,就要慎重考慮。如果想做大製作,與中國合拍是一個非常好的出路。合拍,不僅可以融到可觀的製作費,更重要的是天然進入了中國市場。包括湯唯的丈夫金泰勇導演,下一部電影要找投資也是到內地。」

  Part4隱憂

  1)中韓市場可以兼顧嗎?

  中韓電影人合作越來越緊密,但事實上,在過去的合拍片中,輸多贏少,往往國內票房強,國外票房慘敗。對雙方來說,如何兼顧兩國觀眾的口味,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

  一位不具名的內地投資人談到華誼的《大明猩》搖頭道,「合拍片要符合兩國的市場,很難的。《大明猩》原本是韓國電影,但是為了中國市場,改得不倫不類,前二十分鐘不能看。我覺得還是以一種市場為主,另外一種市場為輔。」

  韓國電影人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他們的解決方式大多是放棄韓國市場。這位投資人告訴搜狐娛樂,「我至少得到三家公司的邀請,說我們願意給你提供劇本,按你的要求來改,做一個中國劇本。他們現在只想做一個中國電影。」

  在韓國電影研究專家范小青看來,要兼顧兩國市場並不明智,「在任何國家,只有好萊塢影片和本土影片是有市場的。對中韓合拍片來說,兩國的經濟水平和欣賞口味,差異還是很大的。如果你不是好萊塢的大片,你得有很明確的觀眾群定位才行。」

  2)韓國導演編劇如何「接地氣」,「中國化」?

  一位內地新成立電影公司的負責人談到釜山電影節的新情況覺得有些好笑,「好些韓國電影人把項目書塞給我,劇本里都刻意地加入中國元素,比如說人物在中國長大,他們也有抗日題材的劇本,只不是主角是中國人。可能覺得你們感興趣,他們刻意加入這些中國元素,覺得你看中這個,跟你們合作就更方便。韓國藝人公司也拿來好些新人資料求合作……」

  在不少製片人看來,加入中國元素不代表就能接地氣。韓國CJ娛樂的電影人鄭泰成談到這個現象時說,「題材和素材得雙方共同策劃研發,最重要的是互相了解雙方的市場。」內地摩天輪影業的製片人杜女士也表示,在拿到和韓國公司共同拍攝的《新野蠻女友》劇本時,雖然劇本由韓國人主控,還是請中國編劇把劇本改得更接地氣些。

  3)中韓電影人如何破除文化隔閡?

  CJ娛樂負責人鄭泰成談到《鳴梁》在中國國內的上映計劃時,內心也不確定票房會有多少,他期待能夠打破《雪國列車》的8000萬票房。實際上在中國,8000萬票房並不高。他認為這部電影能否為內地觀眾接受的最大問題是,內地觀眾是否願意了解韓國在明朝末期的海戰歷史。

  除了創作上的文化隔閡,也有溝通上的隔閡。一個中國製片人表示,韓國製作團隊雖然彬彬有禮,但還是有隔閡,「個人覺得他們不是特別信任中國片方,他們還是比較自我。他們做事情會要求韓國團隊來做。而且韓國人不像美國人那種特別直接表達,他們會繞半天,所以我們是有溝通成本的。」談到自己的合拍原則,這位製片人認為,最重要的是堅持自己的立場。

推薦閱讀:

消費還能返「股權」,人人都能當」股東」,消費股權新模式
結合判例聊聊股權激勵法律關係
馬雲只持有阿里巴巴8.9%的股份,為什麼還有絕對控制權?
【紅周刊】股權質押亮「黃牌」(16.1.22)
要投就投這樣的「獨角獸」--用十年青春打造「中國芯」

TAG:股權 | 導演 | 續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