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遊:中國鄉村生活方式是世界最美的風景線
中國旅遊的發展戰略,正在從景點旅遊向全域旅遊轉變。全域旅遊,更重要的是旅遊治理方式、旅遊發展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旅遊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更能為子孫後代謀福祉。旅遊,讓人們臉上帶著笑容,互相之間獲得交流和理解,對未來充滿希望,它有助於增進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的了解,減少偏見,鼓勵人民間的相互尊重。
首屆世界旅遊發展大會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於推進國際旅遊合作及旅遊區域合作一體化發展。根據過往國外發達國家旅遊發展規律,在後工業革命時代,對外必然引發出境游大潮,對內則會引發鄉村旅遊革命。
鄉村旅遊源於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在給人類帶來豐富物質享受的同時,也使城市失去人類不可缺少的自然環境;信息革命更是在促進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同時,造成世界性城市文化雷同化的負面影響。
正是由於人們意識到環境的惡化會使人類失去棲息地,鄉村旅遊才受到城裡人青睞,成為旅遊發展的新方向。另一個足以讓國人振奮的信息是,出境游高峰過後往往就是入境游的爆發,而眼下我國正處於出境游的風口上;至於鄉村旅遊,在我國發展更是風頭正勁,這對於緊隨而來的大規模的入境游,恰恰蓄積著強大的資源和市場。中國未來的鄉村旅遊,對於世界無疑將會有一番多彩的風景。
一、中國鄉村的田園風景
中國社會的封建時代較之於歐美封閉而漫長,其最具典型的形態是農耕經濟,最直接的外在表現是田園風光。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陶淵明所描寫鄉村風景,在我國的一些偏遠地區,至今依然是完整的;甚至於在東部發達地區,也還錯落地保留著一些遺存。以古樸的村落、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淳樸的鄉俗為主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是現代都市人對安寧平和生活的嚮往,久居鬧市的人們在此可以覓得心靈寄託。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這是城裡人嚮往的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鄉村情懷和鄉愁情結。
二、中國鄉村的資源價值
中國文化對於歐美國家一直是神秘的,而鄉村則是中國的文化秘境和集聚點。中國的鄉村不僅有陶淵明筆下浸潤於古老土地的鄉村情境和美好意蘊,更有沉澱在骨子裡的、濃厚的農耕文明和精神。
事實上,中國5000年的文明就是鄉村主導的文明,現今尚保留下來的近300萬個古村落攜帶著中華文明的密碼,承載中華民族不同歷史時期的仍存活的文明形態和文明歷史。從歷史的視角來看,離開鄉村就無法解讀中華文明。
中國古村的格局、建制、雕刻、牌匾等都寄寓著文化意象,它不是一堆生硬的古建築群,而是被中國文化浸潤滋養透了的文化、科技、美學、教育、民俗等多種因素的複合生命體,是千年來人們耕讀生活的棲息地,寄託著鄉民居住、勞作及崇文、敬天、祭祀等宗法關係與情感。
從這個角度來看,包括鄉村建築和田園在內的人文與自然形態是鄉村文化活的載體。這樣說來,鄉村真正的價值是中國文明、文化之根,更多的時候,我們可以將之看作一個可以深沉對視的有生命的老人,更難得的是,有的還珍存著人類童年時代未泯滅的初心。
在偏遠的黔東南,其少數民族的生存、生活和生產方式,以及他們的文化風俗,就是中華民族童年生活方式的一種保留。如:部分苗族人仍使用著我們4000年前的太陽曆;姊妹節、茅人節堪稱東方最古老的情人節。侗族大歌、多聲部情歌、水鼓舞、東方最古老的鬥牛節等,則以歌舞傳承著文字沒有記載下來的古代先民的傳奇和歷史。許多少數民族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這樣一種無憂無慮、淳樸快樂的生活方式,是兒童時代才有的。
在古徽州地區,徽文化是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區域文化,深切揭示了東方社會形態與文化之謎,全息包容了古代社會民間經濟、社會、生活與文化的基本元素,被譽為是後期中國封建社會的典型標本。
另外,現在客家人的語言恰恰是古代中國的漢民族語言。
三、中國鄉村與歐美莊園的差異
中國鄉村人文是無比豐厚的、活態化的遺產和財富,在世界上都獨一無二。從工業文明角度看,這可能是一種愚昧的生活方式;但從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和現代旅遊角度講,卻是最原始、最原真、最原生的資源。況且所謂生活方式愚昧,只是部分國人的認識偏差,即使具有現代意識的歐美人也是不認同的,而恰恰是他們最為追崇的。
我不妨說說鄉村的生活方式。鄉村風景宜人,空氣清新,適合人群居住。鄉民從事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農業耕作,民風淳樸,形神有序,節奏舒緩。鄉村有著更多詩意與溫情,有久違的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恆久的價值和傳統。鄉村是安詳穩定、恬淡自足的象徵。鄉村生活的這種閑適性,正是當下休閑旅遊市場所追求的,具有無窮的吸引力,已經成為中國未來最稀缺的旅遊資源。
這種資源在歐美國家沒有的,否則,有些外國人也不會蹲在中國的鄉村田野上,一呆就是一天;住在鄉村的農戶家一住就是一年。
我們還是從田園詩說起。歐洲古代的田園詩是古希臘的忒俄克里托斯首創的,他描寫西西里美好的農村生活和自然風景,同樣清新可愛;且其田園詩直接影響了後世歐洲帶有貴族傾向的詩歌,也就是說最終沾染了貴族氣,而沒有了原生的鄉村所本來內生的原真的生活氣息。而這恰恰與歐洲的鄉村社會變遷有關,因為中世紀後的鄉村已經變成了貴族的莊園。
歐美的鄉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莊園,就土地成分而言,這些莊園或者是領主的私有地,或者是農民的份地,而那些豪華的城堡並非平民居住的地方,農民居住的僅僅是異常簡陋的茅舍。一個上層與底層社會群體的精神文化和生活方式完全割裂的社會形態,是不會融合併孕育出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文化的,說到底,歐洲鄉村只剩了一個鄉村的殼兒,其實就是一個農場主居住的地方,裡面已經沒有鄉村生活,生活在那裡的是貴族化的農場主。儘管人們同時生活在一個大的空間里,但精神與物質明顯出現了疏離和脫節。
至於歐洲的鄉村,有人說多麼美麗。但我要問,一個沒有鄉情風俗和健康人文內蘊的鄉村,如何給人一種愜意、閑適、平和的感受和體驗?
中國與歐美鄉村出現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還在於,西方文明是斷層的文明,西方文明是從古代工商業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城邦文明開始的,是以城市為中心的文明。我們可以說,世界上最美、最具有歷史與文化內涵的城市在歐洲,但世界上壽命最長、最完善、最成熟的鄉村定然在中國,中國的鄉村有文化、有歷史、有家族、有獨特的生活方式。這樣說來,中國鄉村的價值不僅屬於中國,而且屬於整個世界,中國的鄉村是人類文明的一個巨大遺產。
這也是國外遊客特別喜歡中國鄉村的原因。中國鄉村不僅對中國人有吸引力,對外國人更充滿魅力。近年來,歐美甚至韓日國家的遊客,專往中國最偏僻、最封閉的地方拍跑,甚至一頭扎進我國一些幾乎沒有怎麼開發、還處於原生狀態的鄉村,而非那些已經開發成熟的景區。他們所追逐的就是迥異於城市環境的生態和生活,所體驗的是中國5000年的文明和文化。
四、中國鄉村的生活方式是世界旅遊最美的風景線
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西方國家開始反思現代化農業的弊端,探索走向另一種後現代化農業,這就是回歸自足家庭農業、小規模的自然生態農業。都市消費開始追逐穿粗布衣,用手工作坊物品,吃自己種的有機糧蔬。這在世界範圍內,已經成為時尚、高端、奢侈的生活方式,並也在國內蔓延開來。
其實,就在前不久,這些還曾是中國農民的極普通的生活;也是在前不久,我們突然就發達富裕起來,於是便義無反顧地摒棄了傳承千年的生活;而現在,我們又再一次突然回過神來,像外國人一樣眷戀著鄉村,向鄉村回歸。只不過,這種鄉村生活已經在原點上有了前移,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鄉村生活,傳統中有現代,淳樸中有真情,平淡中有真趣,原真中有舒適。
只不過,從鄉村到城市,再從城市到鄉村,這個過程我們過渡得太快了,因為我們的發展速度快。幸運的是,中國的鄉村化生活有底蘊、有傳統、有基礎,雖然在有錢任性的年代,不加控制的建設造成了破壞,但還沒有傷到骨子裡。於是,當旅遊遇上鄉村,鄉村旅遊便以一種生活化的旅遊方式來到我們面前。
中國古代農村是耕讀鄉村、耕讀傳家,勞作滋養身體,讀書修身養性,由此形成古代鄉村特有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良性循環的模式。鄉村不僅是一個生產糧食的地方,還是一個離大自然最近,可以醫治現代工業文明創傷的地方,許多難以治癒的城市病都在鄉村生活中得到康復。
在世界農村向自給自足、社區、家庭、生態回歸的時代,傳統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經濟具有巨大的生命力,鄉村生活可以與城市生活做差異化的分工。未來鄉村旅遊要承擔起鄉村物質和精神空間存續的重任,更多地追求精神追求個性,追求與自然、生態、文化的共融,在本質上是精神相對穩定、心靈有所安放和寄託的狀態,是從事創造性勞動和詩一般生活的空間。適合那些從事文化創意、高科技、金融工作的人,也適合老人孩子,以及節假日到鄉村放鬆身心的城市人,可同時為城市生活空間的優化擴展、城市生活質量的品質提升。
當中國的鄉村遇上生活化的旅遊,鄉村旅遊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然後才是一種旅遊方式。旅遊化鄉村生活方式的提倡和引導,會讓鄉村和逐漸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找回應有的價值和生命的延續。以鄉村旅居為代表的鄉村旅遊,可以將居住和旅遊融為一體,提高人的生命質量,達到生活和工作無間相融的生命狀態。
中國鄉村有人們渴望的原生態的風景和原真性的人文,未來最大的旅遊產品,不僅僅是鄉村景觀,還有天人合一的自然慢生活,古樸純真,恬淡靜謐,原汁原味,知足簡單,有故事、有親情、有交流。這樣的產品才能與城市交換,才能為外國人所鍾情。
鄉村旅遊對於國人,是歷史之旅、心靈之旅和朝聖之旅,對於發達國家的外國人,則是文化之旅、探秘之旅和風情之旅。
(文章來源:中國網 由中科博道旅遊發展機構編輯整理)
==============================
推薦閱讀:
※世界與中國的「福山觀察」|時事話題
※極樂世界莊嚴圖(太莊嚴了,能看到的都是有福之人)
※最驚人身高差!世界最高和最矮男人同聚倫敦
※世界五大毒蛇你一定沒有見過,出國旅遊可要小心了
※雷軍:iPhone是全世界最好手機,小米員工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