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家庭,人生的第一所學校
家庭是我們成長的搖籃,我們的港灣,我們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我們最親的人,也是我們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視我們為掌上明珠,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我們,使我們盡享家庭的親情和溫暖。
母愛是無私的。母愛是溫暖的太陽,奉獻著七色光芒;母愛是遼闊的海洋,坦露著寬廣胸懷;母愛是肥沃的土壤,哺育兒女茁壯成長;母愛是無限的宇宙,任兒女自由翱翔。父愛如山,深沉嚴格。父親粗大的手,撐起整個家;父親寬闊的肩,是子女的靠山;父親辛勤勞作,總是無怨無悔;父親教導子女,為人應當自強。
家,是我們情感棲息地,是我們的物質生活後盾,是安全健康保障,還是我們的娛樂天地、天然學校和今後發展的大本營。我們在家中享受親情和溫暖,我們熱愛自己的家。
兒子跟我是哥兒們高艷明妻子下崗後,在深圳打工的妻弟來電話說,他在那裡混得還不錯,讓妻過去幫忙。臨別時,妻對我和兒子說:「有啥事,你們爺兒倆好好商量。」妻子走後,家裡就我們兩個男人了。12歲的兒子,嘴唇的絨毛已經越來越黑。一天晚上,兒子突然壓低嗓門跟我講:「我看咱們不如叫哥兒們,你還像個小夥子,我卻快成大老爺們兒了。」家裡就我倆,哥兒們相處,沒什麼不好。我點了點頭。哥兒們之間是平等的,可在經濟上,我大權在握,兒子顯然處於弱勢。過去,他手心朝上要,我趾高氣揚地給。這一回,他媽不在家,兒子就生出一計:「老爸『哥兒們』,你也別再給我零花錢了,我老是沖你要,你也煩。」「你有什麼花花腸子,快說出來吧。」我知道,兒子一定話裡有話。「這樣吧,我負責幫你做家務,你一個月付我50元錢工資,至於怎麼花,你別問。」這小子開始鬧獨立了。好在兒子不是那種亂花錢的孩子,我一口答應了。兒子緊接著提醒我:「那咱們可是誰也不欠誰了,你可不能說我白花你的錢。」原來,他是為了堵住我的嘴呀。從此,收拾屋子呀,洗衣服呀,幫我提公文包呀,兒子幹得滿心歡喜。花了錢,他也一筆一筆地記著賬。偶爾,他還買袋小食品,作為禮物送給我。學校雙休日要組織特長班,我的意見是讓他學數學和作文,他卻堅持學電腦,為此,兩人爭執起來。一著急,我不由自主地拿出家長派頭,聲色俱厲,給兒子施加壓力。兒子在我發火時,只是默默低著頭,等晚飯後,我和兒子散步時,他突然問我:「老爸『哥兒們』,要是我不讓你寫文章,硬逼著你去炒股,你會怎麼樣?」「你看啊,我最喜歡電腦,你不讓我學,硬逼著我去學數學,我多難受呀。我要難受了,你不心疼?還有啊,我平時就喜歡讀書,我的作文不學也能寫好,幹嗎花些冤枉錢去學作文?」兒子跟我來了個由對抗到對話,我若要固執己見,怕有傷情義,只好向他低頭。有時,我工作不順心,回到家裡愁眉苦臉,一言不發,兒子會走到我的身邊,悄聲說:「老爸『哥兒們』,你躺下,我給你捶捶背,早點睡吧。睡一覺,什麼事都沒有了。」嘿,兒子給我當起了心理醫生,我這當父親的,還有什麼理由在兒子面前流露消極情緒呢?第二天,兒子比我起得還早,買好早點,他輕輕叫醒我,怕我遲到。我拍拍兒子的肩膀,深情地說:「好兒子,謝謝你。」兒子撓撓腦袋,不好意思地「嘿嘿」笑了:「謝什麼,誰讓咱們是『哥兒們』呢?」兒子現在還小,還是個小朋友,我想,兒子如果再大些,我們父子肯定是不錯的忘年交。
——摘自《江南時報》2005.11.10
〖讀後隨想〗——不動筆墨不讀書
讀了上文,你一定有所感觸吧,請你用流暢的文筆記下你的心得。長久積累,好處多多。
〖讀點〗
「只有瓜念籽,沒有籽念瓜」,這是我們熟悉的俗語,喻義是在家庭中永遠只有父親關懷挂念自己的子女,而兒女卻沒有或很少關懷挂念自己的父母。這種說法未免絕對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今社會的真實狀況。是的,父母為我們付出了許許多多,他們對我們的關愛是無私的,不求回報的。作為子女,我知道要孝敬父母,我們也知道要善待父母,但我們在想到、說到之餘,卻很少做到。而且,我們還有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讀一讀《當父母老了的時候》吧,這是子女孝心的回歸,是子女對父母之愛的回報,也是子女對天下子女的勸勉和忠告。
當父母老了的時候
劉天一
自從母親7年前過世後,父親獨自生活到現在,其中孤苦寂寞的滋味可想而知。
一天,我和弟弟專門騰出時間,幫父親徹底做了一次清潔衛生。
臨走,父親從書櫃里取出一沓剪報,不小心掉落一張。我撿起來一看,原來是父母親合寫的隨筆,題目叫《當我們老了的時候》,文中說:
我們都老了,不再是原來的我們,請你們做兒女的理解我們,對我們要有一點耐心。不要嫌我們終日嘮嘮叨叨,前言不搭後語,其實都是為你們好!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當年,你們執意賣房炒股不聽勸告,結果把房炒沒了……唉,真是追悔莫及啊。
當我們吃飯時嘴漏,把飯菜與口水流在衣服上時,你們千萬不要責怪我們!請想一想,當初,我們是如何手把著手給你們喂飯的。
當我們大小便失禁弄髒了衣褲時,你們做兒女的不要埋怨我們遲鈍,請想一想:你們小的時候,我們是如何為你們擦屎端尿的。
當我們說話時忽然忘了主題,請給我們一點回想的時間,讓我們想一想再說。其實,談論什麼並不重要,只要你們在旁邊聽我們說下去,我們就很滿足了。
孝敬其實並非一定需要多少金錢,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你們時時牽掛著我們就行了。飯後,給我們老兩口端杯熱茶;陽光燦爛的日子,陪我們出門散散心,和鄰居聊聊天。等你們結了婚生了孩子,常回家看看,我們就十分開心。
當你們看著我們漸漸變老,直到彎腰駝背、老眼昏花的時候,請不要悲傷,這是自然規律。要理解我們,支持我們!當初我們引導你們走上人生之路,如今請陪伴我們走完最後的旅程。
多給我們一些愛心吧!我們會回報你們感激的微笑,這微笑中凝聚著我們對你們無限的愛!老貓尿房檐,輩輩(背背)往下傳。這句話現在是否可改一下——輩輩往上傳一點?
我和弟弟讀完父母語重心長的話語,忍不住流下眼淚……不禁想起比爾·蓋茨的話:「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
趁父親還健在時趕緊孝敬吧,否則,我們做子女的將永遠後悔!
——摘自《北京晚報》2005.2.10
〖點讀〗
從表面看,這是一篇摘錄。摘錄為主,感想為輔,這是本文的一個特點。
從實質看,這是一篇感人之作。最感人的是引文,是父母的隨筆,是父母的心聲。這對父母一一列舉了自己的種種老衰愚拙之態,引導子女正確對待,勸勉子女體諒寬容和關愛父母。善良、坦誠、慈愛、期盼,全都從中體現出來了,可謂諄諄教導,殷殷期望,字字情真,句句意切。
從深處看,這是一篇勵人之作。作者用簡明的語言敘述自己和弟弟回家幫父親做衛生,讀父文的經過及感觸,全文照錄了父母合寫的隨筆。無論是事件本身還是父母的隨筆,都給人以強烈的心靈震撼。它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不能等待;孝敬父母,趁父母還健在,趕緊!
家問畢淑敏家是什麼?家很小很小,螺螄殼是蝸牛的家。家會很大很大,宇宙是星星的家。家會很輕很輕,像一粒浮塵,被人一指撣掉,不留一絲痕迹。家會很重很重,像一座鉛山,壓在脊上,寸步難行。家會很快樂很幸福,像一眼不老的喜泉。家會很凄楚很悲涼,像一汪深不可測的淚潭。問年輕人:家是什麼?他們回答:家是粉紅色的玫瑰,有刺更有蕾。家是甜蜜的吻、熱烈的擁抱、柔情似水的情話和思念時的郵票。問中年人:家是什麼?他們回答:家是心靈與肉體的港灣,能停泊萬噸巨輪也能棲息獨木小舟。家是無私的付出與接納,家是脫去疲勞的熱水澡。家是一個蘋果,你一大口,我一小口。家是一副重擔,我願這邊的力臂短,你那邊的力臂長。問老年人:家是什麼?他們回答:家是黃昏湖邊的攙扶,家是燈下互相剪去絲絲白髮。家是一件舊風衣,風也是它雨也是它。家是雖非一見鍾情,卻望白頭偕老的漫漫旅程。家是墓前的一支黃菊。問孩子:家是什麼?他們回答:家是媽媽柔軟的手和爸爸寬闊的肩膀,家是100分時的獎賞和不及格時的斥罵。家是可以耍賴撒謊當皇帝,也得俯首聽命當奴隸的地方。家是既讓你高飛又用一根線牽扯的風箏軸。問情人:家是什麼?他們回答:家是舔著傷口的兩隻狼,家是荷爾蒙的洶湧分泌。家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家是猜忌、爭執、思戀、指責的雜耍場。家是枕邊淚窗前月,家是今夜你會不會來?問養家的人:家是什麼?他說,家不是勳章,你掛在胸前,別人也看不見。家是一條暗地裡逼你不斷掙錢的鞭子,直抽得你遍體鱗傷。問棄家的人:家是什麼?她說:家是一種能力,一種學習。我自忖無力從那裡畢業,就中途逃亡了。問無家的人:家是什麼?他說:家是羈絆,家是約束,家是熄滅人創造激情的沼澤地,家是一種奢侈的糜費。問戀家的人:家是什麼?她說:家是樹上的喜鵲窩。縱然世界毀滅了,只要家在,依然有一切。問恨家的人:家是什麼?他說:家是愛情的終點,家是英雄氣短的墳墓。家是累贅,家是負擔。家是掛在你項上的枷鎖,家是你自賣自身的契約。我不知世上還有另外的場所,會如此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縱觀家庭,是大千世界的縮影。人們在家中卸去重重角色的面具,露出天然嘴臉,最坦率最赤裸。人性的美與丑,方寸之間,纖毫畢現。一代偉人,能治理好一個國,未必能調理好一個家。能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可能是婦孺裙釵下的敗將。有人以為家是最自由最放任的所在,可以放蕩不羈。其實,家是最考驗責任感的聖壇。對一個你所摯愛的人,都不忠誠,你還能為世人所信嗎?對一個託付終身的人,都無法負起責任,你還能承諾他人的期囑嗎?連自己一脈血緣都不能照料和撫育,你還能愛國愛民嗎?在家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的醜惡。對親人施暴的人,不可能對他人仁慈;在家中陰鬱的人,不可能對太陽微笑;在家中詭計多端的人,不可能真誠對待友人;在家中粉飾虛偽的人,不可能直面慘淡人生。如果沒有準備好,請不要撕下走進家庭的門票;如果沒有愛自己也愛他人的能力,請不要構造家庭的地基。很多人抱著從家庭掠取資援的動機,匆匆為自己尋一個可供汲取能量的後勤倉庫。殊不知,家庭不是無中生有變出魔力的黑斗篷。家庭的溫暖,先要無私無償的培養和付出,然後才像春草,毛茸茸地生長起來。一旦失去了愛情的力量,有時很巨大,有時很貧瘠,全看你是否以心血灌溉。家庭里如果沒有神聖感和勇氣,請別要孩子。家庭締結之時,並不是簡單男女人數相加,而是誕生了另樣的結構,一個嶄新的物種。這個物種的花朵和果實,就是孩子。一花一世界,一家一宇宙。嬰兒降臨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殼。倘若家中注滿健康的愛的花粉,他就吸吮著它,用愛滋養構建著自己的聽覺嗅覺知覺,漸漸地釀成心中小小的蜜餞。在愛中長大的孩子,愛是他的羽衣,愛是他的長矛。在愛中蓬勃成長的孩子,他看天下,就比較地明朗。他看人生,就比較地樂觀。他看自身,就比較地尊嚴。他看他人,就比較地客觀。他看醜惡,就比較地勇敢。他看前途,就比較地光明。他看事物,就比較地冷靜。他看死亡,就比較地泰然。在紛亂和醜惡的氣氛中成長的孩子,是偽劣家庭的痛苦產品。他們在家中最先看到並習得的待人處世經驗,是碎碎疏離和粗暴殘酷。他們是那樣幼小,缺乏分辨的能力,以為這就是人世間的模型。當他們走進社會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以不良家庭的模式對待他人,將紊亂與不協調傳染到更遠的範疇。更令人驚懼的是,來自不完美家庭的孩子們,彼此具有病態的吸引力,彷彿冥冥中有一塊惡作劇的磁石,牽引性格有缺憾的男女,格外同病相憐,迫不及待地走到一起。病態中建立的家庭,如履薄冰,全是悲劇。如果不能卓有成效地打斷絞鏈,這種會傷人的家庭,就像頑強的稗草,代代相傳,貽害無窮。家可以很單純,一個人也是一個完整的家。家可以很複雜,整個地球是一個共同的屋頂。家啊,是理解奉獻思念呵護,是聖潔寬容接納和諧,是磨合欣賞忠誠溝通,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選自《雜文選刊》2000年第6期〖賞析〗如果要找一篇文章,對「家」的內涵作出最全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我想,非畢淑敏的《家問》不可。《家問》是一篇隨筆式雜文。全文以問答的形式,散文化的構思,詩一樣的語言和意境,融記敘、描寫、議論、抒情、說明等表達方式,藉助誇張、比喻、反問、排比等修辭手法,對「家」的含義作出層層深入的闡釋,讓讀者在認識家的豐富內涵的同時,明確家的實質:責任和愛,從而增強家庭責任感,培養和奉獻自己的愛心,建設和諧美好的家庭。
篇首設問,總領全文,點題。第一類回答。角度:大小、輕重、樂悲。三個角度,三組對比,三組比喻,形象、鮮明。第二類回答。角度:不同的人的不同感受。先分說後總說。分說部分為兩層:不同年齡的人的回答和不同經歷的人的回答。緊扣「年齡特徵」。情人、養家的人、棄家的人、無家的人、戀家的人、恨家的人經歷不同,對家的感受更是千差萬別,可謂「各有主見」。第三類回答。角度:作者的感受,這是客觀的、理性的回答。與第二類回答形成了對舉。先概說再分說。分說部分分別從「責任感」、「愛」、「愛與孩子」三個方面闡釋「家」的含義。「愛與孩子」闡述得最詳盡,採用的是先正面論述後反面論述的對比論證法。結尾兩段歸結全文,用概括性語言對「家是什麼」作出形象而深刻的回答。
1、文章原來可以這麼快樂閱讀:
(1)派送精彩詞句:
①詞語:
孤苦寂寞牽掛凄楚接納縮影忘年交趾高氣揚聲色俱厲
固執己見嘮嘮叨叨追悔莫及寸步難行深不可測一見鍾情白頭偕老俯首聽命眾說紛紜纖毫畢現放蕩不羈同病相憐如履薄冰貽害無窮
②句子:
——兒子現在還小,還是個小朋友,我想,兒子如果再大些,我們父子肯定是不錯的忘年交。
——最不能等待的事情,莫過於孝敬父母。
——縱觀家庭,是大千世界的縮影。人們在家中卸去重重角色的面具,露出天然嘴臉,最坦率最赤裸。人性的美與丑,方寸之間,纖毫畢現。一代偉人,能治理好一個國,未必能調理好一個家。能統帥千軍萬馬的將軍,可能是婦孺裙釵下的敗將。
——家啊,是理解奉獻思念呵護,是聖潔寬容接納和諧,是磨合欣賞忠誠溝通,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
(2)感悟實用技法:
①擬題出新。本話題的三個文題都有新意。《兒子跟我是哥兒們》以「奇」出新,兒子怎能與老爸成哥們?讀者見題就想讀文,以明究竟;《當父母老了的時候》以「疑」出新,「當父母老了的時候」,這是一個介詞短語,話只說了一半,後文呢?可能是「子女應該如何如何」,同樣引人閱讀興趣;《家問》以「簡」出新,僅兩個字,夠簡。句序顛倒,意味大變,不是「問家」而是「家問」,肯定是不一般的文章,快讀。
②問答行文。《家問》不僅文題含「問」,而且文章前半部分全是在一問一答中形成的。十一問,問的同一個問題:「家是什麼?」如果總寫為一問,行不行?看起來行,其實不行。這樣逐一問逐一答,既顯示明晰的脈絡層次,又體現了「眾說紛紜」即突出了「家」的含義複雜多樣,應理性認識和把握,這正是文章的主旨。妙。
③形象說理。《家問》中對家的含義作了多方面多角度的回答,眾多的回答均是以「事物」作答而非以「理」作答。例如「家是樹上的喜鵲窩」一答,意思是「家是人們生活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場所」,換成後一種直接講道理的答法,文章就毫無光彩了。可見形象說理以「形」引人,「形」中寓理,是說理的高招。
2、這些文章里,哪些地方你還不滿意?文章還可以這麼探究性地讀:
(1)如果把《當父母老了的時候》一文的題目改為「趕緊孝敬」似乎更簡練、更新鮮,更奇特,也點出文章的中心,你覺得呢?
(2)《兒子跟我是哥兒們》一文中寫道:「兒子跟我由對抗到對話,我若要固執己見,怕有傷情義,只好向他低頭。」請你站在「我」(老爸)的角度,向兒子說幾句低頭認錯的話。
(3)「我孝敬父母的具體表現」、「我為家庭作出的貢獻」,請從這兩個話題中選取一個,作出真實、具體、有條理的回答,不少於100字。(無法完成此題的同學,應很好地反省自己)
清平樂
宋·辛棄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注釋]
茅檐:茅屋的屋檐。吳音:吳地的方言。泛指南方的方言。
翁媼:老翁老婦。亡賴:同「無賴」,這裡指頑皮、淘氣。
[賞讀]
詩人以簡練的筆觸勾畫出一幅優美的田園景物,描繪出一家五口各具情態的形象,藉此表現出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再配上清麗自然的語言,使全詞處處洋溢著生活的氣息和泥土的芳香。
(1)人生感悟
在家庭生活中,我們享受親懷、關愛和歡樂,家就是樂園。父母不僅賦予我們生命,而且含辛茹苦地哺育我們成長,教我們做人,這種恩情要永遠銘記在我們的心中。父母為家庭作出了貢獻,為我們付出了很多,他們應當得到愛的回報,理應受到我們的孝敬。我們要走近父母,善於溝通,奉獻愛心,超越代溝,克服逆反心理,為和睦的家庭增添溫暖。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每個人都有父親和母親。人人都盼望有個溫暖的家。作為子女,家庭中的一員,我們要認識自己的家,特別是要了解自己的父母。要愛自己的家,愛自己的父母。要了解、繼承家庭的良好傳統,學習家人的優秀品質,立志為家庭作出自己的貢獻,為家庭增光添彩。
(2)讀寫話題鏈接
①代溝:子女與父母在年齡差異背後的多重代際差異。子女與父母的人生經歷、生活經驗、社會地位不相同,對社會規範的熟悉程度也不相同,在生活態度、價值觀念、興趣愛好、行為方式等方面難免產生較大差異。
②家風:家風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風習,它是家庭文化的具體體現。如勤儉持家,艱苦奮鬥,樂於助人,崇尚禮儀,尊老愛幼。繼承良好的家風並發揚光大,才能家和萬事興。
③孝敬:是子女對父母的尊敬、侍奉和贍養。其中最重要的是尊重和愛戴父母。這是子女對父母養育之恩的回報,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道德義務、法律義務。成年子女如果不履行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不僅要受到輿論的譴責,還要受到法律的懲罰。
推薦閱讀:
※《我的前半生》:家庭是權力意志較量的場所
※擁有一對垃圾父母是什麼體驗?
※如何破解父母口中「我賺錢養你,所以你得全都聽我的,至少我都是為你好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類型的奇怪邏輯?
※應不應該打孩子?
※家裡有一個很漂亮的姐姐或者一個很帥的哥哥,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