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重新探討領導力了:結果才是唯一標準

作者:泰德·普瑞斯

選擇擁有高素質卻不能帶來更大商業價值的領導者,還是選擇個人素質不高卻能為公司帶來巨大商業利益的領導者?這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現代領導理論重視個人素質而不是結果。

歷史,固然是人民創造的,但歷史的劇本卻需要英雄來編撰、演出和導演。同理,一個國家和企業的產值固然是全體納稅人和員工的共同勞動創造的,但生產率的提高卻最終是由傑出高效的領導力推動的。因此,如果說生產率的提高停滯是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那麼也就可以說經濟危機某種程度上就是領導力危機。

至今餘波未平的這場「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顯示,全球正遭遇史上最嚴重的領導力危機,也至少證明了,自大蕭條沿用至今的領導力理論仍然充滿缺憾。

因此這也似乎在告訴我們:是時候植入新思維,探討領導力的價值到底是什麼了。唯有如此,才可能更精準、更及時地預測全球範圍內的商業、社會及政治制度的發展趨勢,從而更有效地預防未來的危機而非單純地在危機發生後亡羊補牢。

從內在定義轉向外在定義

根據普遍流行的西方現代領導力理論,領導力通常與個人魅力、人際交往技巧、心智等因素聯繫在一起,認為高智商、受過良好管理教育及擁有大量信息的管理者,能較好完成複雜的事情,成為優秀的領導者。

然而,現代領導力理論關注領導素質,並不意味著現實的商業活動中組織能藉此獲得更多的盈利,或為股東創造更多價值。選擇擁有高素質、卻不能帶來更大商業價值的領導者,還是選擇個人素質不高卻能為公司帶來巨大商業利益的領導者?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居然成為現代西方商業領域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這是因為,現代領導理論重視個人素質而不是結果,然而,現實商業活動中,領導力追求的是超出競爭對手的價值。

例如,蘋果公司的前CEO喬布斯是出了名的性格傲慢、行為乖張的領導者。純粹以個人素質而論,他可能是素質低下的領導者,以至於曾因此被蘋果公司開除。然而,喬布斯最終又回到蘋果公司,因為其能夠為公司創造巨大的商業價值。喬布斯也因此被全球各大知名媒體及業界同仁稱為「21世紀偉大的商業領袖」。

可以看出,現實的商業競爭,正在要求領導力從內在的定義轉向外在的定義——由市場決定的定義,只有結果才能定義領導的成功。而這正是現代領導力理論不能達至的地方。

領導素質與商業結果關係不大

既然市場要求領導力轉向為企業創造價值,並且素質不高的領導者也能為企業創造較高的價值。那麼,從普遍意義上講,領導者素質與商業結果的關係是什麼呢?許多最新的研究證明,領導者素質對商業結果影響不大。受過高等教育、非常理性、判斷力很強的領導者,未必能夠處理好複雜問題,併產生良好結果。有時,少一些所謂優秀領導者的特質,結果反而更好。

領導結果往往與個人魅力無關。著名作家吉姆·柯林斯在其著作《從優秀到偉大》中指出,個人魅力往往與領導結果無關,甚至呈負相關——無論是國家、軍隊還是企業組織,那些在看似強盛卻因為一個低級錯誤而一潰千里的,基本是在擁有一個魅力四射的領導人時發生的;相反,比爾·蓋茨、邁克爾·戴爾、馬克·扎克伯格等都是性格內向、沒有嫻熟社交技巧的領導者,從傳統理論意義上講,他們可能不夠優秀。然而,這些人卻為他們的公司、股東創造了耀眼的商業價值。據《人才心理期刊》研究,個性與工作表現也是沒有關聯的。

記住:將自己做小,才能把企業做大!

擁有信息越多,結果可能越壞。另一項關於行為策略的研究證明:分析和判斷能力很強的領導者,不一定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尤其在擁有較多信息時。擁有信息越多,領導者就有更大空間選擇他們想要的數據,剔除那些與分析不相符的數據。有時候,少一些信息就少了過度詮釋和模糊性,反而可能產生更好的結果。

例如,美聯儲曾對其從1986年到1996年的金融預測數據進行了分析,發現其預測結果大多是錯誤的,預測準確率甚至比不上民間經濟學家。美聯儲擁有全球最豐富的經濟數據,民間經濟學家則只有微不足道的數據資料。

投資方面亦是如此,事實證明,投資指數基金,不論長短期,其回報表現都比那些所謂的積極投資組合更出色。

記住:如果想靠投資賺錢,與其聘請投資專家,倒不如直接投資指數基金。少一些所謂的專業,可能有更好的投資收益。

領導結果與教育程度、智商負相關。教育是否是一種收益更高的投資?對於個人來說或許如此,因為他們確實能得到更高的職務。但對於聘用他們的組織呢?尤其是接受過更高的金融教育,擁有更高的金融資格,諸如工商管理碩士、博士,能否幫助管理者成為更好的商業領袖?

很遺憾,研究顯示,商業觸覺與學歷呈負相關,金融教育可能導致更壞的結局,持有博士學位更是如此。少一些教育似乎意味著更大商業價值。

最近這輪由華爾街引發的金融敗局證明: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博士並不能有效預測或挽救數以百億計資產的爆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的創立者是兩位世界上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家,而1998年的金融危機,該公司險些拉倒全球的金融體系,由此亦可見一斑。

後天的教育「沒用」,那麼,領導者先天的智商對於組織是否有價值?真正聰明、擁有高智商的人,會成為更出色的商業領袖、創造更出色的商業價值嗎?毫無疑問,太笨的人當然管不好企業,也不會獲得當領導人的機會(除非他們是世襲王朝的繼承人,但那也很快被聰明的大臣或宗親架空甚至廢黜),但太聰明一樣會被聰明誤。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對此進行了相關研究。基於美國的人口普查數據,他們分析了人的智商與財富創造之間的關係。研究顯示,當人的智商超過120時,財富創造與智商往往呈負相關。更高的智商意味著較少的商業價值創造。因為,擁有高智商並不意味著他們能更好地進行決策。高智商的人往往容易將自己與他人隔絕。因此,不能假設某個CEO是哈佛的工商管理碩士就認定他能賺錢。

當然,這並不是說只要聰明、受過教育,便不能成為強而有效的領導者,只是說,能否成為優秀的領導者某種程度上並不是由教育、智商等因素決定的。

決定領導結果的是理性決策能力

如何才能成為優秀的領導者?事實上,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認知偏差的影響,且認知偏差往往是無意識、不易覺察的。這使得領導者在決策時並非基於理性的考慮,以至於決策錯誤,最終造成無法挽回的結局。

認知偏差往往源於領導者的過分自信。領導者相信個人擁有有效響應或處理各種情況的能力。但事實上,領導者極有可能因為沒有相關的經驗、技巧、智力或合適的環境,最終導致決策失誤。

過份自信而產生的認知偏差在擁有數學、物理學或其他理科博士學位的所謂定量分析師、財經分析員等人身上特別明顯,這解釋了為何哈佛的工商管理碩士、金融服務公司的CEO及美聯儲的高級人員會作出完全錯誤的預期。

社會科學研究協會的研究發現,50%的投資偏差是由基因決定的。而良好的教育並不能改善這些偏差。

明顯的,認知偏差是一種行為癮,導致領導者作出一些自我感覺良好但會帶來壞結果的行為。領導者要克服認知偏差,做出理性決策,並不需要知道更多的商業知識,反之,他們需要更了解自己。除非他們知道自身內在的、下意識的決策動機,否則永遠不可能成為好的領導者。好的領導者就是那些充分了解自己又可以彌補認知偏差的人。

這解釋了為何吉姆·柯林斯在其《從優秀到卓越》一書中總結:最好的領導者,是那些常常保持低調、謙虛的人,他們能認識到自身的認知偏差,從而進行調節,以做出更理性的決定。

附:現代領導力理論

領導理論是研究領導有效性的理論,是管理學理論研究的熱點之一。影響領導有效性的因素以及如何提高領導的有效性是領導理論研究的核心。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西方組織行為學家、心理學家從不同角度,對領導問題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些研究經歷了幾十年的演進,已經由一般的領導形態學、領導生態學發展為領導動態學研究,導致了領導理論的誕生與發展,成為當今西方領導理論的主流。

現代西方領導力理論的主要觀點可概括如下:

◎社會及人際交往能力強是成為優秀領導的必要條件。

◎更高的智商及學術水平會帶來更出色的領導結果。管理人員擁有更好的金融教育,譬如說工商管理碩士,可以更好地分析情況,帶領企業取得更好的商業成績。而良好的心智有助管理者處理複雜事情。

◎理性領導者能做出更好的決定。理性領導者可以建構及保持更理性、更正規的組織流程,只要組織流程順利進行,組織便能不斷創新,推出全新的產品及服務。

來源:企業觀察網


推薦閱讀:

每個人都會遇到一個總布置「傻X任務」的領導
年輕軍官,為啥你加班最多背鍋最多?因為你能力強啊
中共新一屆領導人
與領導保持適當距離,掌握這三大要訣,避免被孤立
設計師跟Boss討論產品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標準 | 領導力 | 領導 | 探討 | 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