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得癌症?60%的因素是自己造成的
原標題:人為什麼會得癌症?60%的因素是自己造成的
最初的癌細胞如何形成的?
10月16日,中國抗癌協會秘書長王瑛在首都國際癌症論壇上公布,據2012年癌症有關報告顯示,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約337萬,死亡約211萬。「癌症已成為我國死亡第一大原因,死亡人數佔全球癌症死亡人數四分之一。」
癌症,一個沉重的黑色名詞!種種數據表明,其實癌症離我們並不遙遠。人為什麼會得癌症?得了癌症有哪些預警信號?各種癌症又該如何防治?
為此,我們特邀請了重慶數位致力於癌症研究的名醫,從本期開始,對癌症這一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殺手」進行全方位的剖析,為廣大市民普及防治癌症的健康知識。
講述人:陳陵
名醫簡介>
名醫簡介>
博士後,「全軍優秀碩士論文獎」獲得者,「消化專業全軍醫療成果獎」獲得者。
從事消化專業臨床和基礎研究近二十年,特別擅長胃癌、肝癌、大腸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的整體綜合預防、診斷與治療。精通消化內鏡診療技術,擅長胰腺炎、肝硬化及消化道疾病的診斷及治療。
在Cell Death Dis, J Pathol,Cancer Res等全球知名醫學期刊發表論文10餘篇,國內期刊40餘篇。主持、指導國家及省部級基金十餘項,科研經費累計80餘萬元。
2013年,研究成果「VEGF調控相關miRNA的鑒定及其抗腫瘤效應臨床前研究」被確認為重慶市科學技術成果。
2013年,研究成果「端粒酶逆轉錄酶多表位共遞呈混合多肽腫瘤疫苗的臨床前研究」 被確認為重慶市科學技術成果。
2014年,研究成果「hTERT調控相關miR-138抗腫瘤效應研究」被確認為重慶市科學技術成果。
2014年,研究成果「miR-29a在胃癌早期診斷與治療中的作用機制及應用」獲重慶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學科技成果獎。
2015年,研究成果「端粒酶逆轉錄酶及相關微小RNA在胃癌進展中的作用機制及應用研究」獲重慶市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醫學科技成果獎。
成功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兩項,成果參展「第十一屆重慶高交會暨第七屆國際軍博會」。
現任解放軍第三二四醫院消化內科主任。
現實中,我們談癌色變,卻又對癌症知之甚少。
人體幾乎每個部位都可能遭受癌症侵害。本來,人體這個生物機器運行得天衣無縫,然而癌症改變了這種情形,它的任務就是破壞。如果繼續下去,就將拖垮人體。癌症不像病毒,不是體外入侵者,它的成分和正常組織一樣,因此機體無法對它進行識別免疫。
1.什麼叫做癌症?
癌症,又稱為惡性腫瘤。那得了腫瘤,就一定是癌症嗎?不要著急,腫瘤也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
腫瘤,就是我們人體在各種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進而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一旦形成,不會因為病因消除而停止生長。同時,腫瘤的生長不受正常機體生理調節,而是破壞正常組織與器官,這一點在惡性腫瘤上尤為明顯。
與良性腫瘤相比,惡性腫瘤生長速度快,呈「浸潤性生長」(詳見名詞解釋1),易發生出血、壞死、潰瘍等,並常有遠處轉移,造成人體消瘦、無力、貧血、食欲不振、發熱以及嚴重的臟器功能受損等,最終造成患者死亡。
很多人說,人體內都有癌細胞,只不過沒發展起來。從醫學上講,如果能查出癌細胞,就可以診斷這個人患癌症了。這種說法並不正確。醫學家認為:人人體內都有原癌基因,絕對不是人人體內都有癌細胞。
打個簡單的比方,人體其實是由一個個細胞組成的社區。每個細胞照章行事,生長分裂,結合形成組織和器官。而構建不同組織的「圖紙」,就是基因。
原癌基因主管細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長需要它。為了「管束」它,人體里還有抑癌基因。平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維持著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會變大,而抑癌基因卻變得弱小。因此,致癌因素是啟動癌細胞生長的「鑰匙」,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學物質等。多把「鑰匙」一起用,才能啟動「癌症程序」;「鑰匙」越多,啟動機會越大。我們現在還無法破解所有「鑰匙」,因此還無法攻克癌症。
腫瘤細胞由「叛變」的正常細胞衍生而來,經過很多年才長成腫瘤。癌細胞的增殖速度用倍增時間計算,1個變2個,2個變4個,以此類推,累積到10億個以上我們才會察覺。比如,胃癌、腸癌、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的倍增時間平均是33天;乳腺癌倍增時間是40多天。由於癌細胞不斷倍增,癌症越往晚期進展得越快。
2.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人為什麼會得癌症?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而言,答案可謂是五花八門。有人說是遺傳的,有人覺得是接觸了致癌物質,有人認為是環境污染……
其實,癌症並不是人類社會進入高速化發展的現代才出現的。2014年年初的《科學》雜誌上,英國劍橋大學的Elizabeth Murchison等人研究發現,目前已知最古老的癌症出現在一條1.1萬年前的狗身上,這條狗通過交配將癌細胞轉移到了其它狗身上,這種癌症存續至今。
關於癌症,還有很多的傳聞。傳說在公元前2980年左右的古埃及時代,有著「醫藥之神」稱號的印和闐在他的醫術中介紹了許多種疾病及治療方法,唯獨對癌症表示束手無策;另相傳公元前377年去世的歐洲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已經能夠分辨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而據說我國歷史上的神醫華佗,已經能做腫瘤摘除和胃腸縫合一類的外科手術。當然,這些傳說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不過從中可以窺視出的是,早在很遠古的時代,醫生們就已發現患癌這一現象,並在積極的進行著各類根除嘗試。
回到正題,人為什麼會得癌症?就目前研究及實驗和臨床觀察表明,人之所以會得癌症的主要因素有四個!
第一,內在因素,佔15%
內在因素包括遺傳因素、免疫因素、內分泌因素。
遺傳因素:人體內一切生命過程都與遺傳有關,但癌症的遺傳表現與一般遺傳病不同。癌症是由於癌症的細胞不僅形態和結構異常,並進行自主性增殖,經過複雜的演變而成的,因此癌症也是細胞或分子遺傳病。但真正直接遺傳的癌症只是少數不常見的癌症,遺傳因素在大多數癌症發生中的作用只是增加了身體發生癌症的傾向性和對致癌因子的易感性。
目前,在人類癌症中,只有視網膜母細胞瘤、腎母細胞瘤、神經纖維瘤、結腸息肉病被認為有明顯遺傳傾向。
免疫因素:研究發現,先天性或後天性免疫缺陷易發生癌症。臨床研究的資料表明,人體對癌症確有免疫能力,有不少病人可以長期帶瘤生存而不惡化,說明人體對腫瘤有一定抵抗力。但當一個人免疫力弱時,體內的各種致病因子就會發展很快,如果體內的免疫細胞不能及時清除癌變的細胞,我們就有可能患上癌症。如丙種(球)蛋白缺乏症患者易患白血病和淋巴造血系統腫瘤;腎移植後長期應用免疫抑製劑的患者,癌症發生率較高。
但大多數癌症發生於免疫機能「正常」的人群,主要原因在於癌症「太狡猾」,能逃脫免疫系統的監視並破壞人體免疫系統。
內分泌因素:人體有很多內分泌腺體,如垂體、甲狀腺及甲狀旁腺、腎上腺、睾丸、卵巢等。內分泌腺體功能正常時,各種內分泌活動處於平衡狀態。當人的情緒受到影響,內分泌系統長時間地處於失調或紊亂狀態時,就容易誘發癌症或其他疾病。
如雌激素和催乳素與乳腺癌有關,生長激素可以刺激癌的發展。現已發現,內分泌紊亂與甲狀腺癌、乳腺癌、宮頸癌、卵巢癌等發生有關。
第二,外界環境因素,佔17%,其中社會環境10%,自然環境7%
外界環境因素包括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
化學因素:其來源甚廣,種類繁多。目前,經考察和動物實驗證實有致癌作用的化學物質已發現有千餘種。化學物質致癌潛伏期的相對較長,對人類危害極大。
醫學研究發現,不同的化學物質會引發不同的癌症。如烷化劑、多環芳香烴類化合物、氨基偶氮類、亞硝胺類、真菌毒素和植物毒素等,可誘發肺癌、皮膚癌、膀胱癌、肝癌、食管癌和胃癌等。
物理因素:其包括電離輻射、異物或慢性炎症刺激等,一般情況下,物理因素致癌的發生率較低,其原因相對明確,防護措施也容易收效。
電離輻射主要包括γ射線、X射線、紫外線的輻射。γ射線是具有電離作用的射線,可使細胞核內DNA基因結構改變而引起細胞突變,從而誘發多種癌症。若無防護措施而長期接觸X射線及鐳、鈾、氡、鈷、鍶等放射性同位素,患各種癌症的危險性較高。太陽光中的紫外線因受其穿透力所限,一般只誘發皮膚癌。癌的發生與外露皮膚長期暴露於強烈日光下有關,在患著色性干皮病(一種罕見的遺傳性疾病)的人群中,其發病率很高。
異物方面,石棉纖維與肺癌有關,滑石粉與胃癌有關。慢性炎症刺激易引致細胞持續增生,少數在此種增生的基礎上可發生癌變,如慢性胃潰瘍的癌變、慢性子宮頸炎的癌變及子宮內膜增生的癌變等。
生物因素:對生物因素研究較多的是病毒。其中1/3為DNA病毒,2/3為RNA病毒。DNA病毒,如EB病毒與鼻咽癌、伯基特淋巴瘤有關,人類乳頭狀病毒感染與宮頸癌有關,乙型肝炎病毒與肝癌有關。RNA病毒,如感染了T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毒,易誘發成人T淋巴細胞性白血病。
流行病學資料表明,80%左右的肝癌患者都感染有乙型肝炎病毒。此外,「幽門螺桿菌」(詳見名詞解釋2)感染與胃癌發生關係密切,1994年,隸屬於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將其定為Ⅰ類致癌原。
有資料報道,血吸蟲病可誘發大腸癌、肝癌等。
第三,醫療條件因素,佔8%
專家預測,在預防上花1元錢,醫療費能省上100元錢。所以觀念要轉變,從治病轉變到防病上。胃癌、肝癌、腸癌等患者,多數健康觀念較差,確診時已到晚期,無法實施根治手術治療。而追問病史均可發現他們在此前已有癌症預警信號的表現。如果及早檢查,胃癌或腸癌患者可能只是息肉或潰瘍,完全可以通過根除幽門螺桿菌、切除息肉或治癒潰瘍,而中斷髮展至癌症階段;肝硬化患者亦可通過有效干預,大大延緩發展至肝癌的時間。
第四,個人生活方式,佔60%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癌症是一種「生活方式病」,良好的生活方式可使三分之一的惡性腫瘤得以預防。防癌的良好的生活方式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最大限度減少接觸致癌物質,二是多攝入防癌食品。
以肺癌為例,肺癌作為癌症之首,其發病率的升高與環境因素等有關,而吸煙等不良生活方式也是肺癌高發的重要因素。據有關統計,30%的癌症發病都與長期吸煙有關。抽煙的人和不抽煙的人相比,發生肺癌的危險性高8-12倍。此外,有研究發現,吸煙者比不吸煙者,喉癌的危險高8倍,食管癌的危險高6倍,膀胱癌的危險高4倍。
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吃得越來越細了,食道、胃等上消化道腫瘤實際有所下降,而結直腸等下消化道腫瘤有所上升。但飲食不規律,吃飯過快,食物過燙,喜歡食用含亞硝酸鹽含量較高的煙熏食物,經常食用隔夜菜和霉變食物,不吃蔬菜會增加胃癌、食管癌的發生幾率。大量食用高溫油炸食物、常忍便意等,會增加腸癌發生幾率。要減少癌症發生幾率,一定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科學飲食。
防癌食品很多,具有普遍意義的、科學上已明確的防癌食品有:1、富含維A(或胡蘿蔔素)的食物,對預防肺癌、食道癌、喉癌、膀胱癌等發病有幫助;2、富含維C的食物,可以阻斷致癌物亞硝胺的合成,有預防胃癌、食道癌,對抗煙酒致癌效應的作用;3、常吃十字花科蔬菜,如芥藍菜、捲心菜等,可阻止致癌物的致癌作用; 4、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穀物、麥片、豆類等,可減少腸癌發病。
自我對照看看 你暴露在哪些致癌因素中?
數據快讀>
數據快讀>
引發癌症的各種因素分別佔比是多少?權威資料顯示,引發癌症的各種因素及其所佔比重如下:
1、遺傳易感性2%;
2、飲食30~35%,如食物中含有亞硝酸鹽、黃曲霉毒素、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及不科學的食物加工等等;
3、吸煙30~32%,導致肺癌等;
4、病毒感染10%,病毒可直接損傷細胞的DNA,改變遺傳基因致癌,如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皰疹病毒、EB病毒等等;
5、不當性生活7%,導致生殖器官腫瘤;
6、飲酒4%,損傷上消化道粘膜及肝臟,引起慢性炎症和增生,導致相應腫瘤;
7、工業職業暴露4%,生產中使用或產生的具有致癌性的物質,導致皮膚癌、肺癌等;
8、環境污染2%,如工業廢氣廢物、車輛尾氣、居室裝修、電器污染等;
9、食品添加劑1%,如香精、糖精、色素、防腐劑等;
10、放射線1%;
11、其它未知因素5%。
外界因素
致癌四大因素
化學因素 經考察和動物實驗已發現千餘種致癌的化學物質。
物理因素 1.電離輻射 如陽光中紫外線可誘發皮膚癌。
2.異物 如石棉纖維與肺癌有關,滑石粉與胃癌有關。
3.慢性炎症 炎症刺激易導致細胞持續增長,少數情況下可發生癌變。如慢性胃潰瘍的癌變、慢性子宮頸炎的癌變等。
生物因素 病毒。80%左右的肝癌患者都感染有乙型肝炎病毒。此外,「幽門螺桿菌」感染與胃癌發生關係密切,為Ⅰ類致癌原。
內在因素
遺傳因素 增加了身體發生癌症的傾向性和對致癌因子的易感性。
免疫因素 先天性或後天性免疫缺陷。
內分泌因素 內分泌長期失調或混亂。
15%
個人生活方式
30%的癌症發病都與長期吸煙有關,其中關係最密切的就是肺癌。抽煙的人和不抽煙的人相比,發生肺癌的危險性高8-12倍。此外,有研究發現,吸煙者比不吸煙者,喉癌的危險高8倍,食管癌的危險高6倍,膀胱癌的危險高4倍。
飲食不規律,吃飯過快,食物過燙,喜歡食用含亞硝酸鹽含量較高的煙熏食物,經常食用隔夜菜和霉變食物,不吃蔬菜會增加胃癌、食管癌的發生幾率。大量食用高溫油炸食物、常忍便意等,會增加腸癌發生幾率。
17%
60%
8%
醫療因素
胃癌、肝癌、腸癌等患者,多數確診時已到晚期,無法實施根治手術治療。及早檢查,方能進行有效干預。
浸潤性生長
「浸潤性生長」,為大多數惡性腫瘤的生長方式。由於腫瘤生長迅速,侵入周圍組織間隙、淋巴管、血管,如樹根長入泥土,浸潤並破壞周圍組織,腫瘤往往沒有包膜或包膜不完整,與周圍組織分界不明顯。
臨床觸診時,腫瘤固定不活動,手術切除這種腫瘤時,為防止複發,切除範圍應該比肉眼所見範圍大,因為這些部位也可能有腫瘤細胞的浸潤。
幽門螺桿菌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單極、多鞭毛、末端鈍圓、螺旋形彎曲的細菌,可以引起消化道炎症,甚至癌症,比如胃炎,胃癌等。
幽門螺旋桿菌寄生在胃粘膜組織中,67%-80%的胃潰瘍和95%的十二指腸潰瘍是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潰瘍患者的普遍癥狀為:食後上腹部飽脹、不適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癥狀,如暖氣、腹脹、反酸和食慾減退等。有些病人還可出現反覆發作性劇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癌症並非不可預防不可治癒 40歲後每年做一次全身體檢
幸運的是,就目前而言,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預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早期發現並治癒的;三分之一的癌症則可以通過有效的綜合治療,繼而減輕痛苦,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部分還有望治癒。
綜合國內外專家建議,40歲後每年至少做1次全面的身體檢查。體檢是早期發現癌症和癌前病變的重要途徑。體檢中各項血液檢查指標,B超、X光、肛門直腸指檢,婦科體檢中的巴氏塗片、乳腺鉬鈀攝片等都是常用的篩查腫瘤的方法。
三大常規:血、大便和小便常規檢查可發現癌症的蛛絲馬跡,特別是血常規出現異常,很可能是血液系統腫瘤的表現。
肝腎功能: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必查。
腫瘤標誌物:常用的有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和CA125等,有間接提示作用,但不具特異性。
胸片:最好正位側位都拍,長期吸煙者必查。
B超:腹部B超可查出腹部各臟器狀況,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必查,盆腔B超可了解卵巢、附件等情況。
胃鏡:長期生活不規律、暴飲暴食、有不良飲食習慣的人必查。
肛門指診:普查直腸癌的最簡單方式,長期便血或大便習慣異常者必查。
同時,規範的腫瘤體檢包括三個方面:一方面是為預防癌症所做的檢查,如一位45歲以上的乙肝患者,應定期做腹部B超檢查。另一方面是篩查早期癌症,如婦女進行宮頸塗片細胞學檢查,以及時發現宮頸癌。還有是由經驗豐富的醫師進行詳細問診和物理檢查,以早期發現癌症信號。
健康寶典>
管理體重、保持輕鬆的情緒 10種生活方式讓你遠離癌症
綜合最新研究報告,肥胖、靜態生活少活動、飲食油膩、愛吃肉卻少吃蔬果、抽菸、吃檳榔、大量飲酒、愛吃腌漬物、壓力大或容易焦慮憂煩的人,最容易被癌症找上。10種生活方式讓你遠離癌症。
1、盯住你的體重 亞洲人最好將體重(身體質量指數)控制在18.5至22.9之間。
身體質量指數計算為:體重(kg)÷身高(m)的平方。例如:一個人的體重為68千克,身高為1.75米,他的身體質量指數計算為:體重68千克÷身高1.75米的平方(3.0625)=22.2。
研究發現,脂肪細胞會製造並釋放荷爾蒙,可能促進癌細胞生長。研究已證實食道癌、胰臟癌、腸癌、停經後乳腺癌、腎臟癌和子宮內膜癌都與超重有關。
2、每天流汗30分鐘 運動可以調整血液中睾固酮與雌激素,保護女性對抗與荷爾蒙相關的癌症,如卵巢癌、子宮內膜癌。
不需練出6塊腹肌,健走、跳舞、騎單車、爬樓梯、各種運動都可以——只要每天運動30分鐘、每周5天即可。
3、喝綠茶或咖啡 綠茶含有大量兒茶素及維生素A、C等有防癌功效的抗氧化劑,其次是烏龍茶。咖啡也可以降低某些癌症發生率。美國、加拿大、日本各有最新研究發現,咖啡有助於降低罹患肝癌、腎細胞癌、乳癌、女性得大腸癌的機率。
4、多吃新鮮蔬果 目前已證實足量的蔬果纖維,可預防大腸直腸癌,並減少乳癌、食道癌等數種癌症的發生率。蔬果的纖維素能減少腸內致癌因子、改變腸中菌種生態,避免癌細胞形成。
女性每天需吃7份蔬果;男性則應每天攝食9份蔬果。蔬菜類1份約為生重100克,水果類約為150克。蔬菜攝取量,應比水果多1份。
5、跳開脂肪誘惑 美國國家科學院報告指出,所有飲食構成要素中,脂肪與癌症關係最強烈,特別是乳癌、大腸癌與前列腺癌。
少吃脂肪有些技巧,比方選脫脂鮮奶;以豆製品取代部份的肉;把肉皮、肥肉、外層的油炸裹粉去掉;吃面用少許麻油代替肉燥等。
6、多吃雞肉、魚肉 多吃雞、魚,少量吃豬、牛、羊 牛排、紅燒蹄膀、涮羊肉。研究已發現比起不吃或很少吃紅肉的人,大量攝取豬、牛、羊等紅肉的人罹患大腸癌風險增加30%。
最好每周紅肉總攝取量不超過500克。也應戒除煙熏、加工肉品如香腸、火腿、培根等。
7、戒煙、戒酒 抽煙者請立刻戒煙,不抽煙的人要避免二手煙。過量飲酒會增加罹患口腔癌、咽喉癌與食道癌風險,且長期飲酒過量容易造成肝硬化,進而增加得肝癌機會。
8、少鹽、不喝含糖飲料 每天攝取的鹽不超過6克,少喝含糖分飲料,喝白開水最理想,天然果汁每天不超過150ml。
9、喂母乳 建議母親至少喂6個月母乳。研究指出,喝母乳的寶寶將來罹患血癌風險比較低,媽媽則可得到降低乳癌風險的好處。
10、保持輕鬆的情緒、減少壓力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教授林天送指出,心情鬱卒容易誘發癌症,許多罹癌的人回顧發病前兩、三年,常是身心處於壓力的狀態。醫學研究發現,精神壓力會削減免疫機能,抑鬱症使身體修補DNA的能力下降,罹患癌症機率明顯提高。
外來壓力也會改變癌症形成的途徑,當細胞失去固定的生理機制時,會經由凋零程序而進行『自殺』,這是細胞結構上所設計的生存程序。但當外來毒素擾亂了細胞的『自殺』程序時,會使細胞忘了自殺,而引發腫瘤。
推薦閱讀:
※真正的自己是什麼樣的
※生肖配對 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姻緣
※別把自己逼得那麼累!
※嘿,小伙,你願意嫁給自己嗎?
※自己如何按著歌譜學唱新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