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談中國文化

紀念「最後的儒家」梁漱溟誕辰120周年  

1、  讀過《我們如何拯救過去》 副標題叫「梁漱冥談中國文化」,其實不止在談中國文化,也在談西方文化,還有印度文化,此三種文化被他稱為世界三大文化。或者說這是一部在中西比較視域下關照中國文化的一本書,可列為比較文化範疇。主標題也大有深義,「我們如何拯救過去」:從內容上說,作為「中國最後一位儒家」的學者,梁漱冥把視角回到了中國的過去,面對東學西漸的大背景,尤其是五四激進派全盤西化的救國主張,梁漱冥帶著一副新的眼鏡重視開始審視過去。我們的過去真的是一無是處嗎?我們能否拋棄我們的傳統迎來新的時代?梁漱冥的回答是否定的。他將中國文化定位到倫理本位文化,與西方個人本位判然有別。梁認為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才能解釋和解決中國的民主、憲政等問題。二是形式上,梁漱冥擅於用問答形式行文,可能與其未上大學未受學院文風束縛有關,反倒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http://url.cn/GiIuyP   —— 2013-8-20

2、  最近看了兩本重量級的書,感覺不錯,推薦給大家:1、[美]亨廷頓《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2、梁漱冥《我們如何拯救過去——梁漱冥談中國文化》。一西一中,前者側重空間格局,後者側重時間緯度,但都都貫注比較視野,重視文化因素。看罷讓人豁然開朗,發現平時困惑的一些問題會迎刃而解。  ——2013-8-20

3、  「世界是一天天往好里去的。」——2013-8-29

4、  中國文化的特點:「中國文化的特色就是重視人與人的關係,它總是把家庭那種彼此親密的味道,應用到社會上去,跟『個人本位,自我中心』相反,它是互以對方為重,互相以對方為重。」——2013-8-29

5、  中國文化的兩大特徵:「歷史上的中國文化,我只指出兩大古怪點:一是那歷久不變的社會,停滯不進的文化;一是那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2013-8-29

6、  中國文化以什麼貢獻給世界:「『人生向上,倫理情誼』便是我平素談論民族精神所約舉的八個字。除此之外,更無其他。這固然是中國的民族精神,其實原本是人類精神,不過一向郁而未發。但在不久之將來,時機一到,它便發出來了,世人希望之世界和平,亦即奠立於此。,」 ——2013-8-29

7、  理智和理性的區別?「理智在人類心理上屬於知的一面;而理性則屬於情的一面。近代西洋人發達了理智,而中國人早早發達了理性。」——2013-8-29

8、  倫理與物理:「中國人讀書明理之『理』是人世間許多情理;如父慈子孝公平信實等類。而西洋書裡面所講多是數理論理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之理,我們渾稱之日物理。情理存於主觀,而物理則屬於客觀。人類所以能明白許多情理,由於理性;人類所以能明白許多物理,由於理智。」——2013-8-29

9、  「一般人最大錯誤,是只看見中國不及西洋的一面,而不知中國尚有高過西洋的一面,以致充滿了『落後』『不進步』的感想。須知若是單純的不及不進步便是幼稚。然而中國文化實在是成熟的,不是幼稚的。——這凡是有學問的人都見得到的,請你切記。」——2013-8-29

10、              「因為中國不是幼稚,不是單純的不進步,所以不必害怕變成人家一樣,失去一切固有。假如中國方幼稚,西洋已成熟,從幼稚段必到成熟段,即是中國必然進於西洋,那末卻危險了。然而不是。」——2013-8-29

11、              我今在佛前頂禮,披瀝一心作懺悔。無始以來貪嗔痴,身語意業罪垢重。或有覆藏不覆藏,而今一切深慚愧。願佛菩薩證知我,立志發願更不造。願佛菩薩加被我,清凈心開三業凈。佛道無上誓願成,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無盡誓願斷,眾生無邊誓願度。心佛眾生本一如,念念唯期顯自性。梁漱溟先生髮願文 http://t3.qpic.cn/mblogpic/99ce4e91d8e5f472b26c/2000 ——2013-8-30

12、              梁漱溟總結了七點中國文化的獨有特徵,其中第二點為:「各地文化均有多少差異,然未若中國自具特徵(如文字之特殊,如法學上所謂法系之特殊,如是種種,有許多特徵)與其他文化距離之大者(自具特徵,獨成系統堪與中國比肩者,唯西洋文化、印度文化,故世稱文化三大系)。」——2013-8-30

13、              中國文化的幾件怪事:「中國缺乏宗教,為一極可怪之事……中國文化開發甚早,綿延至今。乃當初比較最先進者,今日比較則最落後;實為一極可怪之事。此中包含若干物質上之發明,而到底不產生自然科學之問題;亦包含極明確之民主思想(如孟子等),而到底不產生民主政治之問題。」——2013-8-30

14、              梁認為「中國文化自古富於民主精神,但政治上則不足」,並舉出古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君視其民如草芥,則民視其君如寇讎。」「撫我則後,虐我則仇。」論證,認為這正好符合民主精神的前四點(承認旁人,平等,講理,尊重多數),還認為西方反倒受中國民主思潮的影響。——2013-8-30

15、              果仁的這個圖文可以證明梁漱溟「中國文化自古富於民主精神」的觀點,只是「政治上不足」,以至於今,步履蹣跚,積重難返。【子產不毀鄉校】我聞忠善以損怨,不聞作威以防怨 http://t3.qpic.cn/mblogpic/9db77459a494dbfa154c/2000  ——2013-9-3

16、              「中國人是心理的民族,而西洋人則是身體的民族。」——2013-8-30

17、              「何謂缺乏政治?就是缺乏國家生活;何謂國家生活?國家生活,是人類生活中最強大的團體生活。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最缺乏團體組織,尤其是強大的團體;特別在國家生活上是消極的。這一缺欠,這一消極,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徵。」——2013-8-30

18、              「而中國文化的兩大特徵都是什麼東西,尚未說出,似不甚好。特地說了出來,就是:人類理性開發甚早——這是一大特徵。缺乏團體組織的生活——這又是一大特徵。」——2013-8-30

19、              中國民族性最大缺點是「自私」:1、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以「私」字列為中國四大病(貧、愚、弱、私)之一;2、梁任公說中國人有私德而無公德。3、「中國人是一盤散沙」。4、「中國人沒有三人以上的團體,沒有五分鐘以上的熱氣。」5、一個中國人是頂聰明的,而兩個中國人就是愚笨的。——2013-8-30

20、              在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中,「家」的地位大重特重,為任何地方社會所沒有,尤與西洋人相反(西洋人的「家」是關係很輕的)。凡人有夫婦有父子,就有家;誰能沒有家?家既是古今中外都要有的,何以中國人彷彿獨有其「家」?自然,工商業社會打破家庭,農業社會維繁了家庭,亦事理所有。——2013-8-30

21、              但馬上樑又否定了這種自私:「自私性就是缺乏社會性,而人類則是社會的動物,他生活的發展,生命的維持,都要靠社會。如果中國民族當真缺乏社會性,他能生存到今天嗎?他的歷史能如此光榮而悠久嗎?他能疆土日廣,成為世界所少有的廣土眾民的國家嗎?這明明是說不通的事。」——2013-8-30

22、              「隨便就罵中國人自私,全是未假思索之言,我深深痛恨。中國若自私,中國人早就完了,安得尚有今日?中國民族以其獨創的文化,維持其相當獨立的民族生命,維持到今天,試問世界上還有第二份嗎?豈可這樣糟蹋中國人!」——2013-8-30

23、              然後梁把問題引入了縱深:一、中國人的「自私」是後天受社會結構的影響。二、這種特殊結構即與西方「個人本位」不同的「倫理本位」,與西洋「階級對立」的「職業分途」;三、「自私」並不純是一種不良習慣,看在何時何地。四、從一處看,中國人不如西洋公;反之,西方不如中國人公。——2013-8-30

24、              中西社會生活比較:1、人和人的關係上,西硬性、機械,中軟性、活動。2、西人之間常見相對之勢,中人是相與之情。3、西洋講法不講情,中國講情理情面,紀律不足。4、維持人群秩序的在西洋是國家法律;在中國是社會禮俗。5、西人講爭,中人講讓。6、西人是自己本位,中人是關係本位。——2013-9-3

25、              「所謂西洋人是自己本位,以自己作出發點,其顯著之例,即宴客時自己居中,最貴之客居其左右,次者愈來愈遠。中國人必請客人上座,而自己下面末座為陪。」——2013-9-3

26、              「西洋人權利觀念發達。權利觀念,就是從自己本位來的,以自己作出發點的。而中國人呢,權利這一觀念在腦中幾乎沒有明確地位。心中儘管有許多要求(這些要求與權利內容或相當),卻不許講;只許講義務。慈是父的義務,恭敬客人是東主的義務;一切一切所講,皆義務也。」——2013-9-3

27、              中國人的生活重心靠家,而西洋人生活重心靠團體——一切一切由此來。我要再三複述這一句話。中國人的生活重心何以落到家上?我答:就是為缺乏團體給他依靠之故。中國人何以較之他方社會缺乏團體這樣東西呢?我答:這足為他很早(文化史上很早)便缺乏宗教之故。——2013-9-3

28、              「家」是組成中國社會的單位。第一,財產是家的,不是個人的。父子共財,夫婦共財,不必說。乃至祖孫共財,兄弟共財,叔侄共財,——擴到很大的亦有。這與西洋人之父子異財,夫婦異財者,完全不同。西洋是以個人為單位,以組成社會,極明白。——2013-9-3

29、                「個人」到何時始見?個人要待團體映見出來。團體之與個人,個人之與團體,猶左與右,右與左。無左即說不上右,無右即說不上左。團體個人對待起義;中國不以個人為單位,就是缺乏團體之明證。——這可以解釋為什麼西人一方面是個人主義的,一方面又很重視團隊協作精神。——2013-9-3

30、              「中國人的散漫,實原於以理性主義的孔子教化代替宗教而來。像在甘肅回漢雜處的地方,最能看見有宗教則有團體,無宗教則無團體的實情。因為從回民團結力之強,最反映漢人之散漫;而回民團結之所以強,全在宗教,亦彰露在事實上。」——這可以解釋中華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重大區別。——2013-9-3

31、              「中國人生活重心靠家,而沒有大於家的一物事可靠,於是不得不「身家念重」。身家念重就被人指為自私;其實你要他如何能不身家念重呢?大於家,而令他感覺親切可靠的,在那裡呢?」——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人出了事不會找政府,而是找親朋好友。他們覺得除了這些,什麼都靠不住。——2013-9-3

32、               中國人有「天下」的概念——「天下」是什麼?天下是天的下面。天的下面,有多寬多大呢?那是沒有邊涯的呀!……中國人頭腦中總是這沒邊沒涯沒範圍的觀念,豈不就證明他生活上缺乏「大而有範圍」的事實嗎?大就大到沒有邊;小就小到身家上。——此之謂散漫。——2013-9-3

33、              「此時你可恍然而悟:人和人的關係,中國為什麼是軟性的,西洋為什麼是硬性的,人和人之間,中國為什麼處處寓有彼此相與之情,而西洋為什麼恆出以彼此相對之勢。還有,為什麼一則講法不講情,一則喜歡斟酌情理情面而紀律不足,完全是一家人生活和大團體生活的對照。」——2013-9-3

34、              「法律是團體的產物,情誼則由家庭滋長出來。蓋機械的辦法,沒有通融,整齊劃一,免得爭論,是團體對付眾人所不得不然。然而在家庭間,卻用不著,也行不通,受不了。家庭間情義斟酌,隨宜應付,亦不能用之於團體。」——2013-9-3

35、              西洋是階級社會,中國是職業分途「在西洋社會,中世紀時是農奴與貴族兩階級對立。到了近代,農奴因工商業興起都市發達而漸解放;但又轉入資本家與勞工兩階級對立。所以西洋始終是階級對立的社會。中國社會於此前後二者,一無所似。從其不同之處,揭出而表示之,就名為職業分途。」——2013-9-4

36、              為什麼中國不是階級社會?梁先定義了階級:「其生產工具與生產工作有分屬於兩部分人的形勢」。而在中國則相反: 「 一、土地之自由買賣頗早,人人得而有之。二、遺產均分,而非長子繼承之制。 三、蒸汽機,電機未發明,工具皆甚簡易。」當然,現在的局勢遠非如此了。——2013-9-4

37、              中國為什麼叫職業分途社會:「中國向來有士農工商四民之說,這就表見職業分途之意。在此社會中,非無貧富貴賤之等差,但升沉不定,流轉相通,對立之勢不成,斯不謂之階級耳。」不像西方貴族世襲,中國是半耕不讀。「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秀才可以科舉入仕,官員可以告老還鄉。——2013-9-4

38、              旁證:「英國羅素曾列為中國文化三特點之一(三特點是:一以孔子的倫理代替宗教,二文字以符號構成而不用拼音,三官吏制度發明特早與貴族分為兩事)。蓋在從前西洋官吏和貴族殆為不可分的一個觀念。中國官吏由讀書人經過考試而來,讀書的機會極容易,考試的機會更是公開。」——2013-9-4

39、              階級對立的社會,造成一種逼人對外抗爭的形勢;職業分途的社會,開出你自己求前途的機會。因此第一個大影響又是助成中國人分散之勢。社會的和平固由此得之,而人人各自奔前程,各自顧身家,亦由此確定。聖賢豪俠,表現其大功大德,也許可以有;但沒有團體的活動,多數人共成的政治。——2013-9-4

40、              中國在民主上的欠缺:「第一,承認旁人之一點,充分的有。第二,平等之一點,表現的有曲折;即一面講平等,又一面講等差。第三,講理之一點,表見極充分。」——2013-9-4

41、              中國在民主上的欠缺:「第四,尊重多數之一點,意識上有之,生活習慣上則缺乏。第五,尊重個人自由之一點,表現的有曲折;即一面有,又一面不然。同時,在生活習慣上是忽略的。」——2013-9-4

42、              「中國在民主上的缺欠,就是在第四第五兩點上。何以缺欠不在旁處,而獨在此?答:此兩點是要從團體生活中培養出來;中國既缺乏團體生活,所以就於此見缺欠。這兩點亦就是政治上的民主。所以我曾說:中國自古富於民主精神,但政治上則不足。」——2013-9-4

43、              「中國近百年來遭遇一種不同的西洋文化,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打擊,讓我們歷久不變的文化發生變化,顯出動搖。……(但)不懷疑不行;只有在懷疑之後,重新認識,重新找回來才行。我曾告大家說中國民族精神,必須在唾棄脫失之後,再慢慢重新認識,重新找回來;他必不能是傳統的傳下來!」 ——2013-9-4

44、              「孔子認識了人,才講出許多關於人的道理。他說了許多話都是關於人事的,或人類行為的;那些話,如果裡面有道理,一定包含對於人類心理的認識。對於人類心理的認識,是他一切話與一切道理的最後根據。所以心理學的研究是重新認識孔子學說,重新發揮孔子思想,頂必要的一面工夫。」——2013-9-4

45、              「梁漱溟參觀了陶行知在南京創辦的曉庄師範學校、黃炎培在江蘇崑山創辦的鄉村改進實驗基地、晏陽初在河北定縣創辦的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實驗區、閻錫山在山西開展的村制改革實驗等。他甚至向陶行知「借」了三個學生來幫忙做事。」那個時代的人們還是可以大展伸手的。 || 騰訊文化(@qqwenhua) 【梁漱溟:我生有涯願無盡】梁漱溟曾說:「我生有涯願無盡,心期填海力移山。」95歲人生,他的身份有:國學大師、社會活動家、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改造運動者等等。今年是梁漱溟誕辰120周年。由其長子梁培寬編選的《我生有涯願無盡——漱溟自述文錄》已經出版。http://url.cn/JHey8J   http://t2.qpic.cn/mblogpic/cc3486109c4e5e534f94/2000——2013-9-4

46、              孔子畢生致力用心所在的學問是什麼?梁舉出「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一句揣測,「他的學問就是要自己了解自己,自己對自己有辦法……孔子畢生致力就在讓他自己生活順適通達,嘹亮清楚。」或可命名為「自己學」。——2013-9-6

47、              另一個例子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無,未聞好學者也」。梁認為孔子最心愛的學生是顏回,而顏回最大的本領最值得孔子誇獎讚歎的就在「不遷怒,不貳過」,還是上面所說:研究他自己,了解他自己,對自己有辦法。——2013-9-6

48、              梁得出結論:「孔子的學問是最大的學問,最根本的學問。——明白他自己,對他自己有辦法,是最大最根本的學問,我們想認識人類,人是怎麼回事,一定要從認識自己入手。凡對自己心理無所體認的人,一定不能體認旁人的心理;因為體認旁人心理無非以我度他,了解旁人必須先了解自己。」——2013-9-6

49、              「孔子學說的真價值,就在他自己對自己有辦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從心所欲不逾矩。自己對自己有辦法,亦就是自己不跟自己打架,自己不跟自己鬧彆扭。……愈了解自己便愈對自己有辦法,愈對自己有辦法便愈了解自己。」梁認為孔子的這種學問「是一種最親切最有用的學問。」——2013-9-6

50、              講完孔子的學問,梁話鋒一轉,直對西方:「現在的西洋人,我敢斷定,將要失敗。……就是因為西洋人對什麼都了解都有辦法:天上的電,地下的礦,山上的草木無不了解;上窮天際,下極地層,都有辦法。……可是他就差了一點,少回來了解他自己,體認他自己,所以對自己沒有辦法。」——2013-9-6

51、              中國,印度與西方的智慧有何區別?「西洋人至近代以來,學術雖很發達,可是都系智慧向外用的結果。所謂智慧為役於生命,即系智慧單單成立了生命的工具。中國最高學問與印度的最高學問,是讓智慧回到自己生命,使生命成立了智慧的生命。而普通人的智慧都向外用,生命仍是蠢生命。」——2013-9-6

52、              簡單來說,「中國文化和印度文化有其共同的特點,就是要人的智慧不單向外用,而回返到自家生命上來,使生命成了智慧的,而非智慧為役於生命。」從這個意義上,「孔子學說的價值,最後必有一天,一定為人類所發現,為人類所公認,重光於世界!」季羨林恐受其影響。現在看來有些偏頗。——2013-9-6

53、              何為理性?梁認為,理性始於思想或說話。心理學家說:「思想是不出聲的說話,說話是出聲的思想。」這大體是對的,所以二者不須多分別。理性可從人的思想上或說話上啟發出來;而人之所以能思想或說話者,亦正源於他的理性。簡而言之,所謂理性者,要亦不外吾人平靜通達的心理而已。——2013-9-6

54、              與理性相違反者有二。一是愚蔽;其中有偏執的感情。又是一強暴;其中有衝動的感情。一切偏執或衝動的感情,皆足以妨礙理性。儒書上說,「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正」指理性而言,「不得其正」謂失其理性。——2013-9-6

55、              何謂宗教?一點,是人們恆在情感失去平衡之時,易於接受一種宗教。又一點,是宗教的根據地在超絕和神秘。梁認為,宗教遂有與理性相違的趨勢。……宗教恆必示人以人們行為的價值標準,垂為軌範。這種教誡,——2013-9-6

56、              人類文化都是以宗教開端;且每依宗教為中心。人群秩序和政治,導源於宗教;人的思想知識以至各種學術,亦無不導源於宗教。並且至今尚有以宗教包辦一切的文化(西藏)……非有較高文化不能形成一大民族;而此一大民族文化之統一,卻每都有賴一大宗教。宗教的衰敗,只是較近的事情而已。——2013-9-7

57、              「宗教在人類文化中失去其重要地位,乃由近人事有下列四點變動而來: 一、富於理智批評的精神,於不合理者漸難容認;二、科學發展,知識取迷信玄想而代之;三、人類征服自然的威力增進,意態轉強;四、生活競爭激烈,物質文明之誘惑亦多,人生疲於對外,遂一切混過。」——2013-9-7

58、              「 宗教這樣東西飢不可為食,渴不可為飲,而人類偏喜歡他,果何所為呢?這就是因為人類的生活多是靠著希望來維持,而他是能維持希望的。人常是有所希望要求;就藉著希望的滿足而慰安;對著面前希望的接近而鼓舞;因希望之不斷而忍耐勉勵。」藏在潘多拉盒子中最後一個兒子也叫希望。——2013-9-7

59、              宗教的兩個功用,其一,有其統攝團結的功用。其二,有其統攝馴服的功用。此兩種功用,皆從一個要點來,即趁其在惶怖疑惑種種幻想中,而建立一共同信仰目標。一共同信仰目標既立,渙散的人群自能收攏凝聚。過去中國農民造反,如黃巾如白蓮教,如義和拳如紅槍會皆是。還有太平天國。——2013-9-7

60、              雖然中國有本土的道教,外來的佛教,但梁認為整體上來說「中國缺乏宗教」,原因有三:第一,中國文化的發展不是托於宗教庇蔭而來的。 第二,中國沒有足以和全部文化相稱相配的宗教。第三,中國文化不依宗教做中心。中國儒釋道三分,而儒才是主流。佛道是宗教,而儒不是。——2013-9-7

61、              儒家非宗教。桑戴克: 孔子絕不自稱為神所使,或得神啟示。而且相反地,「子不語怪、力、亂、神」。故孔子沒後,弟子亦未奉之為神也。孔子不似佛之忽然大覺,但「學而不厭」,「過則勿憚改」。孔子絕無避世之意,而周遊列國求有所遇,以行其改革思想。(對於宗教出世說,他為世俗的) ——2013-9-7

62、              桑戴克:孔子之言,貫注人身有如光透過玻璃,使人立地省悟者。 此因其恰合人生之故,絕非以感情引人,或以宗教神秘動人,或以損己利人者示人。(宗教家恆犧牲一己以救世。)——2013-9-7

63、              桑戴克:孔子標「恕」字為格言,釋之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又對於以德報怨,則曰「何以報德」?對於「其父攘羊,而子證之」以為宜者,則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這是淺近平易,曲盡人情的理性,顯然與宗教家感情激越陳義太高者不同。)——2013-9-7

64、              要知世間最動搖人感情的事,莫過所親愛者之死,或自己的死亡。而在這裡,恰又為人類知識所不及。一面人們最易於此接受宗教,一面宗教最易於此建立。所以宗教總脫不開生死鬼神這一套。孔子偏偏全副精神用在現有世界(就是我們知識中的世界),而不談這一套。此為儒家非宗教的大證據。——2013-9-7

65、              罪福為超絕知識之另一世界所主宰,並且罪福之大者猶不在現世。於是祈禱禳祓及修道,乃為必不可少的宗教行為。而孔子對人之請禱,則曰,「丘之禱也久矣」。對人媚奧媚灶之問,則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又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試問:這如何算得宗教?——2013-9-7

66、              儒家獨具之精神就在他相信人有理性,而完全信賴人類自己。所謂「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什麼事該作,什麼事不該作,從理性上原自明白。萬一不明白,試想一想看,終可明白。因此孔子沒有獨斷的標準給人,而要人自己反省。——但完全依賴人也不可靠,現在這種惡果已經全面暴露出來了。——2013-9-8

67、              「各大宗教亦莫不各有其禮,而往往因末節一點出入引起凶爭慘禍;其固執不通,可駭亦復可笑。此無他,宗教上固是奉行神的教誡,不出於人的製作,其標準為外在的,呆定的,絕對的;而儒家之禮則是人行其自己應行之事,斟酌於人情之所宜,標準不在外而在內,不是呆定的而是活動的。」——2013-9-8

68、              他(孔子)總是指點人回頭看自己,指點人去理會事情而在自家身上用力,喚起人的自省與自求。恰恰與宗教之教人舍其自信而信他,棄其自力而靠他力者相反。此在人類心理的發育開展上,明明有高下之分。既進於開明之後,要再退下來甚難。宗教在中國於是再無可能。這好比太陽底下不用燈。——2013-9-8

69、              馮友蘭在其文《儒家對於婚喪祭禮之理論》認為儒家許多禮文儀式只是詩,只是藝術,而不是宗教。這些禮文一面既妙能慰安情感,極其曲盡深到;一面復極見其所為開明通達,不背理性。例子如下:——2013-9-8

70、              祭者,志意思慕之情也。忠信愛敬之至矣;禮節文貌之盛矣!苟非聖人,莫之能知也。聖人明知之,君子安行之,官人以為守,百姓以成俗。其在君子以為人道也;其在百姓以為鬼事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求得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百姓以為神。——2013-9-8

71、               「理性始於思想或說話」;但只從思想說話上啟發理性,為效卻甚有限。抽象的道理,遠不如具體的禮樂。禮樂直接作用於身體,作用於血氣,使人的心理性情變化於不覺,而理性油然能現,其效乃最大最神。儒書(《禮記·樂記》)於此有說得極分明者,如:「清明在躬,志氣如神。」——2013-9-8

72、              許多社會科學所昭示吾人者(利人即是利己,人己兩利乃為真利)……總起來說,人禍之所由起及其所以烈實在是愚蔽與強暴兩大問題;若離開它們,自私亦不足為禍。——2013-9-8

73、              古時儒家徹見及此,乃苦心孤詣努力一偉大的禮樂運動。不只宗教化為禮,直將人生公私生活,上自政治、法律、軍事、外交,下至養生送死之一切,尤小禮樂化之。將這些生活行事裡面愚蔽的成分,強暴的氣息,陰為化除。所謂「禮樂不可斯須去身」……理性之開啟,從這裡收功最大。——2013-9-8

74、              所謂「理性時代」。康德Kant曾為下定義云:啟蒙就是有自主獨立之精神狀態,征見於個人有勇氣以自由使用其理性。……文藝復興時代,當然以希臘文化為其思想之主潮;理性時代則以中國文化為其主潮。理性時代之歐狂熱於中國文化,正不異於文藝復興時代彼等之狂熱於希臘古學也。——2013-9-8

75、              法國偏於以唯物論、無神論、自然主義來接受中國思想,百科全書派為其代表,而影響於政治則法國大革命。德國偏於以泛神論,自然神教來接受中國思想,來勃尼茲及吳爾夫等為其代表,卒產生於歐洲哲學正宗之康德黑格爾一派觀念論。同時其影響於政治者,則為腓特烈大帝之開明專制。——2013-9-8

76、              伏爾泰浸染於中國思想之深,與傾服中國文化之至,亦無以復加。他以一種「有禮的無神論」來理解中國哲學。他認為「人類智慧不能想出比中國政治更優良的政治組織」。他幾乎是一「全盤中化論」者。他嘗嘆息:我們不能如中國人一樣,真是太不幸!」——梁老如果通形象學就好了。——2013-9-10

77、              有人說「法國革命判決了帝王貴族的死刑,而德國哲學卻判決了上帝的死刑」。又說「思想界的偉大破壞者康德,在恐怖主義上是遠離開羅伯斯比爾(Robespierre)所不及的」。此其成就,可謂一種精神界之革命,此種精神革命表見於哲學文學各方面,而直接間接莫不受中國之影響。——2013-9-10

78、              中國民族是世界一切古文化民族中,唯一生長於溫帶而非生長於熱帶的民族。中國文化……起於比較貧瘠的黃河平原。……這裡沒有像尼羅河流域那樣定期泛濫,亦沒有像恆河平原那樣豐富的產物。……他們需要終日胼手胝足,才能維持他們的生活,因此沒有餘暇以騁身外之思。——2013-9-10

79、              中國原始的宗教,大抵是於人事有關的神祇崇拜及巫術之類。這樣,使中國老早就養成一種重實際而輕幻想的民族。中國民族老早已經接受了現代世界「人」的中國民族是第一個生在地上的民族;古代中國人的思想眼光,從未超過現實的地上生活,而夢想什麼未來的天國。——2013-9-10

80、               商民族或許是古代唯一最先崇拜大神的人。……(但)上帝觀念的輸入……而未能消滅或統治了原有的多神。並且受了原始中國人實際思想的同化,所謂上帝已與天地之「天」的觀念合而為一。……後來墨子想替中國增設一個以上帝崇拜為中心的宗教,終歸沒有成功,似乎那時間已經太晚了。——2013-9-10

81、              歐洲人總是走向兩極端。這兩極端恰為中國之所無,而他常常是一「中間性的」。這猶之乎他思想中充分有民主主義的氣息,可能發展為民主主義;但畢竟不能就指為民主主義。專制主義和民主主義,全是歐洲人的玩藝。——2013-9-10

82、              亦猶之乎他思想中亦有社會主義氣息,可能發展為社會主義;但畢竟不能就指為社會主義。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全是歐洲人的玩藝。——2013-9-10

83、               胡石青先生列世界宗教為三大系:希伯來一系,印度一系,而外中國亦為一系。他說,「大教無名,惟中國系之宗教足以當之」。其內容「合天人,包萬有」;約舉要義則有三: ——2013-9-10

84、              一、尊天。「天之大德曰生」;「萬物本乎天」;人之存在,不能自外於天地。二、敬祖。「人為萬物之靈」,而「人本乎祖」;究本身之由來,不能自外於祖先。三、崇德報功。漁牧工農,宮室舟車,文物制度,凡吾人生活日用皆食古人創造之賜,要莫能外。——2013-9-10

85、              梁評:胡先生一面不把中國划出於宗教範圍外,一面亦不曾歪曲了中國的特殊事實,貶損了中國的特殊精神。這是一種很通的說法,我們未嘗不可以接受之。卻是我願點出:凡此所說,都是早經周孔轉過一道手而來的,恐怕不是古初原物。——2013-9-10

86、              如我推斷,三千年前的中國不出一般之例,近三千年的中國,則當別論。胡先生似不免以近三千年的中國為準,而渾括三千年前的中國在內。——2013-9-10

87、              「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為中國文化一大特徵。……兩千餘年來中國之風教文化,孔子實為其中心。……有不少外來宗教,如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等。然試問:這些宗教進來,誰曾影響到孔子的位置,非獨奪取中心地位談不到,——2013-9-11

88、              而且差不多都要表示對孔子之尊重,表示彼此並無衝突,或且精神一致。結果,彼此大家相安,而他們都成了「幫腔」。這樣,在確認周孔教化非宗教之時,我們當然就可以說中國缺乏宗教這句話了。——2013-9-11

89、              孔子及其門徒非宗教論,桑戴克《世界文化史》:1、孔子絕不自稱為神所使,或得神啟示,而且「子不語怪、力、亂、神」。2、孔子沒後,弟子亦未奉之為神。3、孔子不似佛之忽然大覺,但「學而不厭」,「過則勿憚改」。 ——2013-9-11

90、              4、孔子絕無避世之意,而周遊列國,求有所遇,以行其改革思想(這對於宗教出世而說,孔子是世俗的)。5、孔子嘗答其弟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其自表甚明。——2013-9-11

91、              在費爾巴哈《宗教本質講演錄》中,曾說「惟有人的墳墓才是神的發祥地」;又說「若世上沒有死這回事,那亦就沒宗教了」。這是絕妙而又精確的話。——2013-9-11

92、              世間最使人情志動搖不安之事,莫過於所親愛者之死和自己的死。而同時生死之故,最渺茫難知。所以它恰合於產生宗教的兩條件:情志方面正需要宗教,知識方面則方便於宗教之建立。然在宗教總脫不開生死鬼神這一套的,孔子偏不談它。這就充分證明孔子不是宗教。——2013-9-11

93、              王治心《中國宗教思想史大綱》:儒家和道家,皆懷疑一路之代表;惟墨家則代表信仰一路。道家老子莊子,顯然具有無神論及唯物論機械論之論調。儒家孔子雖沒有否定神之存在,而言語間模稜含糊,其神好像存於主觀而止。所以墨子《非儒篇》譏評他們「無鬼而學祭禮」,是很切當的。——2013-9-11

94、              假如中國文化和西洋文化有分別的話,我以為就在中國長於理性而短於理智;西洋長於理智而短於理性。……必須屏除感情而後其認識乃明切銳人者,我謂之理智;必須藉好惡之性以為判別者,我謂之理性。——2013-9-11

95、              從前中國人常愛說「讀書明理」……中國書所講的,不外人世間許多情理如父慈、子孝、知恥、愛人、公平、信實之類。若西洋書,則所談的不是自然科學之理,便是社會科學之理,或純抽象的數理與論理。前者為人情上的理,不妨簡稱「情理」;後者為物觀上的理,不妨簡稱「物理」。——2013-9-11

96、              【人類的兩種錯誤】學校考試,學生將考題答錯,是一種錯誤——知識上的錯誤。若舞弊行欺,則又另是一種錯誤——行為上的錯誤。前一錯誤,在學習上見出低能,應屬智力問題;後一錯誤,便是品性問題。事後他如果覺察自己錯誤,前一覺察屬理智,後一覺察屬理性。——2013-9-11

97、              日本學者五來欣造說:在儒家我們可以看見理性的勝利。儒家所尊崇的不是天,不是神,不是君主,不是國家權力,並且亦不是多數人民。只有將這一些(天、神、君、國、多數),當作理性之一個代名詞用時,儒家才尊崇它。其言甚是。儒家假如亦有其主義的話,推想應當就是「理性主義」。——2013-9-12

98、              口之味也,有同嗜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人同此心,心同此理。——2013-9-12

99、              其後繼承孟子精神的,為王陽明;就說「只好惡便盡了是非」。他們徑直以人生行為的準則,交託給人們的感情要求,真大膽之極!我說他「完全信賴人類自己」,就在此。這在古代,除了中國,除了儒家,沒有誰敢公然言這樣主張的。我說:在中國,人類理性開發的早;即指此。——2013-9-12

100、           徑直以人生行為的準則,交託於人們的感情要求,是不免危險的。在中國的西北如甘肅等地方,回民與漢民相處,恰可得一對照。回民沒有吸鴉片的,生活上且有許多良好習慣。漢民或吸或不吸,而以吸者居多數。吸鴉片,就懶惰,就窮困,許多缺點因之而來。——2013-9-12

101、           儒家沒有教條;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的一條而已。他沒有旁的,只是說:在你心裡清明之時,好自想想吧!如:「己所不欲,施於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毋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2013-9-12

102、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子曰,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子使漆雕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說。」「司馬牛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日,不憂不懼斯謂之君子己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2013-9-12

103、           「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矣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2013-9-12

104、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子貢方入。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孔也。」——2013-9-12

105、           以上皆摘自《論語》,可以想見距今兩千五百年前孔門的學風。處處教人自己省察,自己去想,養成你自己的辨別力(對於情理之辨別力)。尤要有自己當心容易錯誤,而不甘心於錯誤。除了依賴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賴其他。——這是何等精神!人類便再進步一萬年,怕亦不得超過吧!——2013-9-12

106、           生物之生活方法,蓋有如是三大脈絡:植物定住於一所;動物則遊走求食。顯然一靜一動,從兩大方向而發展去。而動物之中,趨向本能者,即是生下來依其先天安排的方法以為生活。而要靠後天想辦法和學習,方能生活,便是理智之路。前者,蜂若蟻是其代表;後者,唯有人類到達了此地步。——2013-9-12

107、           三者比較,以植物生活最省事;依本能者次之;理智一路,則最費事。寄生動物,即動物之懶惰者,又回到最省事路上去。脊椎動物,自魚類、鳥類、哺乳類、猿猴類以及人類,以次進於理智,亦即以次而遠於本能。凡早圖省事者,即早入歧途;只有始終不怕費事者,才得到達;——便是人類。——2013-9-12

108、           解放始於自身生命與外物之間……這亦即是減弱身體感官器官之對於具體事物的作用,而擴大心思作用。心思作用,要在藉累次經驗,化具體事物為抽象觀念而運用之;其性質即是行為之前的猶豫作用。猶豫之延長為冷靜,知識即於此產生,更憑藉知識以應付問題。這便是依理智以為生活的大概。——2013-9-13

109、           一切生物都盤旋於生活問題(兼括個體生存及種族蕃衍),以得生活而止,無更越此一步者;而人類卻悠然長往,突破此限了。我們如不能認識此人類生命本質的特殊,而只在其生活方法上看,實屬輕重倒置。——2013-9-13

110、           當人類向著理智前進,其生命超脫於本能,即是不落於方法手段,而得豁然開朗達於無所為之境地。他對於任何事物均可發生興趣行為,而不必是為了生活。——2013-9-13

111、           理性、理智為心思作用之兩面:知的一面曰理智,情的一面曰理性,二者本來密切相聯不離。譬如計算數目,計算之心是理智,而求正確之心便是理性。數目算錯了,不容自昧,就是一極有力的感情,這一感情是無私的,不是為了什麼生活問題。——2013-9-13

112、           理智,理性,中西各有所偏。第一見出的是西洋詳於物理,而中國詳於人事。第二見出的是西洋有學有術,中國有術無學。第三見出的是西洋發展到認識論,而中國則產生「王學」,愉代表兩個極端之趨向。第四見出的是學術成果在西洋為對自然之徵服,在中國為其人事之優勝。——2013-9-13

113、           「向上之心強」「相與之情厚」是中國人數千年表見的民族精神。——2013-9-13

114、           西洋人短於理性:第一,中古以來的西洋人生,大體上知有罪福不知有是非,知有教誡不知有理義。第二,近代以來到現在,西洋人生乃轉入一新風氣「自我中心,慾望本位」。第三,講理與鬥力,為理性啟發抑理性未啟之分判。相尚以力,則理隱;相沿以理,則力隱。——2013-9-13

115、           理與力:(一)中國講理,恥於用暴,西洋人反是。(二)中國社會秩序自爾維持,恆若無假外力;西洋社會反是。舊日中國社會秩序之維持,第一不是靠教會的宗教,第二不是靠國家的法律,而主要在其社會自有之禮俗。——2013-9-13

116、           往者羅素來中國後曾一再感嘆說:世有不屑於戰爭之民族乎?中國人是也。中國人天然態度,寬容友愛,以禮待人,亦望人以禮答之。道德上之品性為中國所特長……如此品性之中,余以其「心平氣和」最為可貴。中國人之性質,一言以蔽之曰歷,與尼采之道相反而已。——2013-9-13

117、           近年來,中國少年人口裡或筆下不斷地亦是「鬥爭」「鬥爭」,全從模仿外國來,在稍有中國夙養的人是感到刺耳刺目不安的。中國舊俗,彼此見面各自拱手相楫,是謙敬的意。今亦漸行相互握手之禮,則學於西洋。雖是有相親之意,然實歐洲人沿其故俗相鬥以後彼此和解的表示。——2013-9-13

118、           往者陳獨秀先生論東西民族性根本之差異,頭一條便舉出「西洋民族以戰爭為本位,東洋民族以安息為本位」。又總括地說,「歐羅巴之全部文明史無一字非鮮血所書」;自有其道者處。但這個血初時不過是歐羅巴人的血,後來則轉而延及來大洲了。——2013-9-13

119、           世稱中國文明,印度文明,西洋文明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各有其特異之點。在印度,最使人詫異者為其宗教之偏畸發達,什麼都籠罩在宗教之下。在西洋,最驚人的是其征服自然的科學技術。若中國,則其大可異處即此社會秩序自自然然能維持是已。反之,在西洋則出於強力所制。——2013-9-14

120、           所以辜鴻鳴先生嘗譏西洋社會不是靠僧侶拿上帝來威嚇人,便是靠軍警拿法律來拘管人,而西洋人自己亦說「中國國家就靠著這千千萬萬知足安分的人民維持,而西歐的國家沒有不是靠武力來維持的。」——2013-9-14

121、           孫中山先生晚年講演,嘗以王道霸道分別中西文化;我們同意這說法。更申言之,王道的內容就是理性;而霸道的內容則利與力也。中國人以其理性覺醒,故恥言利,恥言力。反之,西洋人尚利尚力,征見其理性還沒有抬頭。——2013-9-14

122、           「基督教不以建立其自身之祭壇為滿足,必進於破壞異教之祭壇」。教徒信一宗教為真,必以其餘宗教為假。由此宗教上之妒忌致有遍於全歐歷千餘年之教禍。中國人因理性反省,便無此偏見,且因反省而抑制衝動,無此隘量與暴氣。——2013-9-14

123、           羅素常嘆「中國之寬容,恐非未至中國之歐洲人所及料;吾人今自以為寬容,不過較之吾祖先為寬容耳」。——2013-9-14

124、           中國因講理而抽象理解力大進,不復沾滯於各宗教之特殊名象儀式關係等,而理會其道理。所以每有人想把各方宗教融人溝通的,如昔之光澤儒釋道,近來之混一佛孔道耶回。他們每喜悅「教雖不同,其理同一」。此因不免籠統可笑,然正見其是直接地信理,間接地信教。正好與歐洲人相反。——2013-9-14

125、           中國人則怎樣?中國人與西洋人是大不同的!而有些人則以為中國人只是不及西洋人,不認為是「不同」。卻是誰不知道這「不及」呢?但我則以為是因其「不同」,而後「不及」的;——如果讓我更確切地說,則正因其「過」,而後「不及」的。——2013-9-14

126、           當近世的西洋人在森林中度其野蠻生活之時,中國已有高明的學術美盛的文化開出來千餘年了。四千年前,中國已有文化;其與並時而開放過文化之花的民族,無不零落消亡;只有他一條老命生活到今日,文化未曾中斷……歷史上只見他一次再次同化了外族,而沒有誰從文化上能征服他的事。——2013-9-14

127、           誰能說中國人沒有迷信,然而中國人沒有一大迷信——整個系統的宗教信仰。誰能說中國人沒有宗教行為;然而中國沒有一大規模的宗教行為——國家制度團體組織的宗教活動。——2013-9-14

128、           孔子對人之請禱,則曰,「丘之禱也久矣」!對人之問媚奧媚灶,則曰,「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又如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敬鬼神而遠之」;「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其全不想借著人類對另外一世界的希望與恐怖,來支配宰制人心。這樣如何算得宗教?——2013-9-14

129、           中國古人卻正有見於人類生命之和諧社會。——人自身是和諧的(所謂「無禮之禮,無聲之樂」指此);人與人是和諧的(所謂「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者在此);以人為中心的整個宇宙是和諧的(所以說「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先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等等)。——2013-9-14

130、           儒家對於宇宙人生,總不勝其讚歎;對於人總看得十分可貴;特別是他實際上對於人總是信賴,而從來不曾把人當成問題,而尋覓什麼辦法。——成也儒家,敗也儒家。——2013-9-14

131、           其實,人絕不是不成問題。說問題都出在人身上,這話並沒有錯。但要曉得,問題在人,問題之解決仍在人自己,不能外求;不信賴人,又怎樣?信賴神嗎?信賴國家嗎?或信賴……嗎?西洋人如此:中國人不如此。——雖然偏頗,但尚可自圓其說。——2013-9-20

132、           於人生利害得失之外,更有向上一念者是;我們總稱之曰「人生向上」。從之則坦然泰然,怡然自得而殊不見其所得;違之則歉恨不安,彷彿若有所失而不見其所失。在中國古人,即謂之「義」,謂之「理」。——中國人講的「良心」一詞,大概也可作此理解。——2013-9-20

133、           在人生態度上,通常所見好像不外兩邊。譬如在印度,各種出世的宗教為一邊,順世外道為一邊。又如在歐洲,中古宗教為一邊,近代以至現代人生為一邊。前者否定現世人生,要出世而禁慾;後者肯定現世人生,就以為人生不外乎種種慾望之滿足。誰曾看見更有真正的第三條路?——2013-9-20

134、           但中國人就特辟中間一路(這確乎很難),而殊非斟酌折中於兩邊(此須認清)。中國人肯定人生而一心於現世;這就與宗教出世而禁慾者,絕不相涉。然而他不看重現世幸福,尤其貶斥了慾望。他自有其全副精神傾注之所在: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2013-9-20

135、           理智把本能鬆開,鬆開的空隙愈大,愈能通風透氣。這風就是人的感情,人的感情就是這風。而人心恰是一無往不通之竅。所以人的感情豐嗇,視乎其生命中機械成分之輕重而為反比例(機械成分愈輕,感情愈豐厚),不同乎物類感情,僅隨附於其求生機械之上。——2013-9-20

136、           中國古語「孝弟為仁之本」,又曰「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倫理關係始於家庭,而不止於家庭」,這是由近以及遠。「舉整個社會各種關係而一概家庭化之」,這是更引遠而入近,惟恐其情之不厚。中國倫理本位的社會之形成,無疑地,是旨向於「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2013-9-20

137、           中國之所尚,在聖賢;西洋之所尚,在偉人;印度之所尚,在仙佛。社會風尚民族精神各方不同,未嘗不可於此識別。——2013-9-20

138、           莫不有理性,而人心之振靡,人情之厚薄,則人人不同;同一人而時時不同。無見於理性之心理學家,其難為測驗者在此。有見於理性之中國古人,其不能不兢兢勉勵者在此。惟中國古人之有見於理性也,以為「是天之所予我者」,人生之意義價值在焉。——2013-9-20

139、           一般都知道,世界各處,在各時代中,恆不免有其社會階級之形成。其間或則起於宗教,或則起於強權,或則起於資產,或則起於革命。一時一地,各著色彩,紛然異趣,獨中國以理性早得開發,不為成見之固執,不作勢力之對抗,其形成階級之機會最少。——亦未嘗不可資比較文化者之一助。——2013-9-20

140、           【中國文化五大病】(一)幼稚;(二)老衰;(三)不落實;(四)落於消極亦再沒有前途;(五)曖昧而不明爽。——2013-9-20

141、           政治為力之事;然而不獨為力之事;沒有一點理性是不行的。經濟為利之事;然而不獨為利之事;亦恆必有理性在其間。總之,凡是人的事缺不了理性,只是理性多少問題。人類文化漸高,原是利、力、理三者循環並進——2013-9-21

142、           【什麼是民主?】民主是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種精神,或傾向,其內容要點有五,即是:一、承認旁人;二、平等;三、講理;四、尊重多數;五、尊重個人自由。——2013-9-21

143、           中國在民主上的表現:第一,承認旁人之一點,充分的有。第二,平等,表現的有曲折;即一面講平等,又一面講等差。第三,講理,表現極充分。第四,尊重多數,意識上有之,生活習慣上則缺乏。第五,尊重個人自由,表現的有曲折;即一面有,又一面不然。同時在生活習慣上是忽略的。——2013-9-21

144、           一、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有家庭,有宗族,有親戚,有鄉黨,有朋友等各種關係,在這種地方都有民主傾向。二、中國人的社會生活,最缺乏團體組織,尤其是強大的團體(如西洋宗教團體,或國家組織);特別在國家生活上是消極的,民主的習慣亦就未得建立。——2013-9-21

145、           西洋人的民主精神多建築在行動習慣上;中國人的民主精神則多表現在意識要求上。中國人的意境很高,理解力很高,在西洋社會上哪一點民主精神不值得人費力去理解。但卻作不到。——2013-9-21

146、           國家是社會中最強大的團體。團體雖個起於大家有意識的結合,而其進向於民主,則非出於大家的要求不可。大家的要求不外兩個:一個要求是:團體公共之事人人有參與作主之權:——此即所謂參政權或公民權。一個要求是:各人自己的事,於公眾無涉者,公家就不要管;——此即所謂自由權。——2013-9-21

147、           這兩種習慣,是要待這兩種要求,從那種事實環境中,一點點伸張,一天天磨練,而後建立,非可一蹴而就。而要求既為事實環境之反應,環境壓迫愈重,反應愈強,乃有從要求建立習慣之望。反之,少壓迫即少反應,無壓迫即無反應,便無建立習慣之可言了。——2013-9-21

148、           孫中山先生講的三民主義裡面,曾說中國人以前不是沒有自由,而是自由太多。這是一句奇而確的話。河北省鄉間諺語有云:「交了糧,自在王」——縣衙門的錢糧交了,再沒有拘管到身上。按之昨天所說,少壓迫則少反應,無壓迫則無反應之理,像這樣鬆散的社會當然不會發生有力的民主要求。——2013-9-21

149、           中西吃飯的不同:中國人是三盤兩碗擺在中間,五六個人或七八個人圍攏來吃。西洋人是每一個人各有一份菜。西洋人這種吃法,就有幾十人幾百人,仍舊可以團聚在一起。中國便不行了,八個人用方桌,十個人用圓桌,再多非分開不可。這就為中國人吃的是家庭飯,而西洋人吃的則是團體飯。——2013-9-21

150、           中西居住的不同:中國人住房子,常有一堂屋。堂屋正中上面供祖先神位,亦可以坐客。亦或為一家吃飯的地方。這是全部住房的中心。西洋房子,即沒有這個中心。但他有另一個大中心,那就是一村一市的教堂。所以西洋人住房子,亦表見其為團體的。而中國人則散開為各家的。——2013-9-21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農曆月份的別稱,名字簡直美到醉
紀念楊絳先生——兼談知識分子的階級成分
中國裁判文書網
中國人的幸福觀 新華網

TAG:中國 | 文化 | 中國文化 | 梁漱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