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是在跪舔中國式教育嗎? 

       第581期

[導語]BBC做了件相當有挑戰也相當有趣的事。他們花了半年時間,選出5位能用英語教學的資深中國教師,並在英國博航特中學開設了一個由50名13-14歲英國中學生組成的「中國實驗班」。這5位老師將嚴格遵循中式教育方法,教育「中國實驗班」的英國學生。四周以後,一個獨立的研究機構將會對「中國實驗班」的學生和英國教育體系下的學生進行對比評估,看哪個班的學生成績更好。BBC全程跟拍,最後剪輯出一部紀錄片——《我們的孩子足夠堅強嗎?》。片子會在未來兩周內陸續播出,今天人們已經可以從網上看到第一集。

看到中式教育的魔爪漂洋過海伸向了英國學生,中國網友開啟了「幸災樂禍」模式。他們更好奇的是,嚴厲高壓的中式教育和「弔兒郎當慣了」的大英帝國學生,將會發生什麼樣的化學反應?

很長一段時間內,面對中西教育哪家強的問題,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認為西方教育優於中式教育,但如今這個答案越來越不確定了。那麼,中式教育為什麼重新開始被全世界重視?中西教育的比較會有一個結果嗎?

●中式教育不一樣在哪?

BBC的功課做得不錯,從課程設計到班級人數,甚至服飾與作息安排,「中國實驗班」幾乎複製了一整套中國校園生活模式。

「懶散」慣了的英國學生,要和中國學生一樣,六點半起床,穿中國式丑校服(英國學生吐槽:這根本是降落傘做的)做第八套廣播早操,坐在50人(英國課堂通常不超過30人)的大教室里聽老師訓話。十一點半午餐,午餐後上課,做眼保健操,晚飯過後繼續上晚自習,19:00放學(博航特中學通常是下午三點放學,而中國學生的晚自習大多晚上十點後才結束),體育課上要通過800、1000米測驗。這就是每個中國學生的日常。

這次實驗立即顯現了很多意料之中的「衝突」。

在教學方法上,文化課上中國老師強調記筆記,不鼓勵學生試錯。教授自然科學的楊老師提到:「我並不經常使用實驗設備,我直接告訴他們知識,然後在黑板上使用非常傳統的方式板書,知識的傳遞全部在書本、試卷以及課堂筆記中完成。」因為這樣「可以更快地講課,讓課程更有體系。」

英國老師則鼓勵學生自己去研究和發現,錯了也沒關係。

從管理方式上,中國老師極度強調紀律。他們的口頭禪是「請保持安靜」,「不要提問,不要說話」。但從紀錄片上看,英國學生並不習慣正襟危坐,課堂上有交頭接耳的、嚼口香糖的、聽歌的、玩Ipad的、翻白眼的、秀B-box的。這些「不聽話」,懶散,缺乏紀律性的學生讓中國老師十分頭疼,而在中國,這不是問題,因為「每個人一出生就被教育得要講紀律」。

在師生關係上,中國老師都認為老師的權威是不容質疑的,「老師就應該受到尊重」,這種權威式教育影響了幾乎所有亞洲國家。而英國學生卻不習慣權威,他們習慣於質疑老師,質疑學習的價值,在他們的觀念里,老師和學生是平等的,「尊師重教」並不是天然刻在心裡的傳統。

可以看出,中國老師的一整套教學理念都是為教育效率服務的。他們狀態焦灼,筆者從這股焦灼中嗅到了熟悉的氣息——與英國學生不同,大多數中國學生接受的是拼搏才能出人頭地的教育,他們從小就生存在高強度競爭的環境中,個個都有極強的競爭意識和向上的動力,這不僅是生物本能,更是後天教育反覆灌輸的結果。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的情況和中國類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中國教師才會把英國學生「弔兒郎當、缺少進取心」的狀態,歸咎於英國的「高福利制度」。

●英國人為何開始「重視」中式教育?

「英國學生正落後於全球競爭之中」,紀錄片的開頭,畫外音就下了這樣一個定論。

這個定論的依據大概有以下幾個。

一是英國學生在各種國際評估計劃表現不佳,數學成績更是差得不忍直視,而東亞國家學生則名列前茅。2012年2月,由經合組織統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發布調查報告稱,中國上海學生數學、閱讀和科學三項得分均排名第一。而英國學生沒有任何科目進入前20名。在低收入家庭中,英國孩子的數學水平要落後上海孩子三年;對比上海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和英國富裕家庭的孩子時,上海孩子大約領先一年;而在富裕家庭中,上海孩子的數學水平甚至要超過英國孩子五年。英國教育大臣伊麗莎白?特拉斯說:「如果英國人不改變學習數學的態度並學好數學,這最終會影響到英國的經濟發展。」

另一個,是在美國和英國的學校中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亞洲留學生或亞裔學生佔據各種領獎台,成績優秀,獲得很多的獎學金,是西方學生在職場上強勁的競爭對手,矽谷甚至有此笑談:「看你的公司成功與否,就得看你陣中研發部門有多少中國人和印度人。」

全球化所帶來的危機感似乎讓英美開始重新思考中式教育。《時代》周刊的封面文章在評價「虎媽」蔡美兒時指出:「虎媽」引發的激烈反應有其深層原因,美國人越來越擔心輸給中國和其他正在崛起的國家。「虎媽」正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統治世界的「虎崽」,而「意志薄弱」、「縱容放任」的西方人的後代沒有做好在嚴酷無情的全球市場展開競爭的準備。「通過犀利的筆觸,蔡美兒已使整個國家的父母開始自問:我們是她所說的輸家嗎?」

歷來遭受詬病的中國教育似乎成了一種可與西方平等競爭的教育模式。2010年,奧巴馬稱美國應該學習中國尊師重教的傳統。2011年1月,奧巴馬以提升美國的全球競爭力為主題發表任內第二次國情咨文。演講中他四次提及中國,並且耐人尋味地說,「(中國人)對子女的教育開始得更早、用的時間也更長,並且更強調數學和科學……」 同年《華爾街日報》對兩萬名讀者進行調查,在嚴格的東方教育和鼓勵性、啟發性的西式教育兩者之間,高達62.5%的讀者認為前者對孩子更有利。而持中立態度和贊同西方鼓勵式教育的人合計才不到38%。

西方國家開始採取一些改革措施來趕超亞洲國家。美國俄勒岡大學教授趙勇介紹:近幾十年來,美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大趨勢就是模仿東方,聯邦政府不斷參與到教育的過程中——增加考試、推行統一課程標準、不斷加強聯邦政府對教育的干預權。2001年,布希政府發布《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開始用聯邦政府經費來控制教育。規定各州的中小學必須統考,分類看成績,三年不達標要整改,從而推動各州實行統一考試和統一標準。奧巴馬最大的教育改革措施就是推廣「通用核心課程標準」和統考,迄今已有43個州參與。同時,鼓勵教師績效與學生分數掛鉤。

●事件展示了西方教育中的反思傳統

近些年來,英美一直在「唱衰」自己的教育,儘管他們擁有最多的世界一流大學。英國《衛報》專欄作家西蒙?詹金斯說:「半個世紀以來,雖然美國和英國在PISA這些排名榜上始終表現差勁,卻在學術研究、科學專利、發明創新、繁榮、創造力等方面引領全球。對他們來說,民主活力很重要。」

對於中式教育,博航特中學校長尼爾?斯托格的態度有一定代表性——「中國的教育有獨到之處,首先我們要找到這個獨到之處是什麼,然後我們要看能否把它引進英國的課堂。」這恐怕也是BBC的用意。

沒人能斷言中西教育孰優孰劣,但無論從校長的態度,還是英國師生的表現來看,他們更樂意發掘中國老師及中國式教育的長處。

這說明英國的文化反思是有傳統的。

不過,校長的感情天平還是傾向英國的教育理念——「要是我們發現中式教育的確是最好的話,我絕對會很崩潰。」

筆者也有相同的感受。畢竟英國課堂的學生,看起來要比中國學生快樂很多。
推薦閱讀:

7天租到合適的學區房,我登陸悉尼後是這樣搞定租房問題的
讀完博士,我發現我未來的孩子依然有可能身處寒門,我該怎麼辦?
中外教育有何文化差異?
幼兒園加盟,選擇能讓你辦出特色的品牌
論在大連外國語大學學習阿拉伯語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教育 | 中國 | 中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