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我們不可能在一座之時段中,把整個道次第各章題全修,所以我們* 必須預先決定此座欲修哪章題,而並非任由自心臨時抉擇或中途更換。修持章目必須順著道次第之先後而禪修,不可今天修基本的部份,明天修最高的部份,後天又挑修中程度章題。 為什麼要依先後次序修呢?這是因為後面章題之覺受的生起或否,正取決於前章題所得覺受。整個道次第的各章題,就猶如一環扣一環般。* 在每座中,應對所挑章目專心以觀察及專註交替使用,以生出決定覺受。可是,由於道次第是一連串關聯之章題,我們在修某一章題時,應把它之前的其它道次第教法概略地串習一遍,才輪到此座主題之專修上。在這章題修至有覺受後,下次修便順移至下一章題,本來章題便成為概略串習之部份了。我們必須修至對某一章題有所覺受及決定後,方移修下一章題。有一些章題或許只需數座之認真實修便能生出覺受,但有些章題則必須有耐性地修很久方能有成。
以事師教法為例講解禪修方法 現在以前面教過的事師部份為例子,講解正行禪修之方法。 首先我們把前行修完,然後便開始思維經論中及師父口授的有關教法,包括應如何以心依止及如何在行為上承事師長等,然後再想敬師之利益及不如法依止之損失等,從而嘗試培養出事師如佛、憶念師恩等覺受及決定,至對師之敬信有所生起之徵象時,便專註於其上。 以此為例,其它道次第章題亦是如此修持。 《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結行修持方法 在正修後,我們把儀軌剩下來的部份念誦。 禮敬供養並皈依上師勝者釋迦牟尼佛 唵 牟尼 牟尼 瑪哈牟尼伊 疏哈以上為釋迦名號及咒,應各誦若干次。誦咒後,釋迦牟尼佛融入自己。 願我迅速由此善 成就上師佛陀已 雖一眾生亦無餘 悉皆置於彼剎土
以上為四句迴向文。以我恆久精勤所積集 二種資糧量等同虛空願為無明有情諸眾生 成就佛陀世尊導引師於未成佛前之一切生 得妙吉祥慈憫垂攝持具足教法次第最勝道 願得修成以令諸佛喜以我解悟道次第法要 以大悲心善巧作引導願能凈除眾生意冥愚 護持佛陀教法於久遠教法勝寶未遍揚之境 或已遍揚卻而衰墮地願於彼處興起大悲心 顯示弘揚利樂之寶藏佛菩薩眾諸種妙事業 最為殊勝菩提道次第饒益諸眾願得解脫者 世尊教法事業永流傳成就修行等諸善道緣 凈除人與非人諸逆緣佛陀所囑示之凈行道 生生世世願能不舍離以十法行修此勝乘時 如理精進勤勉修持際願護法眾恆常作護持 吉祥如海普及遍十方 以上為《菩提道次第願文》,這是另一種迴向文。 至此便修完一座菩提道次第之禪修功課。在每一座,前行與結行都一樣,只有正行之禪參依修行次第而變。 如果我們作閉關專修,應把每一天分為清晨、上午、午後及晚上四段,每天修四座,但在初入關時,宜先一天修兩座或三座,不宜過猛。在每一座上,我們先誦前行,然後把本座欲修之正題前已生出覺受之章目概略串習一遍,再把心力以觀察及專註二法熟習今座正題,到座尾時便把結行部份完成,然後便可下座。 * 我們的心一向以來都沒經訓練或約束,就像野猴子般習慣了蹦蹦跳跳,所以在開始時很難叫它安定下來。因為這原因,初修時每一座的時間可以定得較短,以下座時尚未生厭為宜,否則令自己以後見到座墊便心生厭惱反而不好。在習慣了以後,這「野猴子」就比較馴伏了,這時每座可以漸次延長,至每座約兩至四小時左右。總之,我們應有耐性地練習,慢慢便懂得掌握分寸及鬆緊尺度了。 不在座上時應留意之事項 除了在座上修持的時段,我們平時亦要謹慎守好言行,才有利於心之轉變。 有些人在座上正修時十分努力,但一下座便倒頭入睡,或猶如小學生放大假地狂野,令心馬上又散亂了,這是不利於修心的。在閉關時,座與座之間的時間,我們並不鬆懈,宜多供曼達、持咒及閱讀相關之經論等。此外,在道次第閉關時,座上的時段只作主題修持,平時的日常課誦不可在此時段中修,而必須另外在別的空檔時間修誦。在飲食方面,我們應避免過飽或不足。吃得太飽會令人渴睡,太餓則支持不了修行。一般來說,我們應食自己飯量的三份之二左右便足夠,或食用大概能令自己至下一頓餐前不感肚餓之量便足。此外,* 我們應視食物為維持身命之必需品,而不應對它生出執愛。在吃用前,除了在心念中先供養三寶外,我們不論僧俗均可誦以下之僧人日誦偈文:
於食應存藥物想 無有食慾及瞋恚 非為飽壯及高慢 僅為存身受此食 在西藏的三大寺中,許多努力的學僧,每天僅睡兩小時左右而已。在閉關時,我們亦應努力於修持,不應過度睡眠,僅作充足之休息便夠了。閉關者宜早睡早起,早上凌晨便起床,晚上約十點左右便入睡。在睡眠時,*** 宜嘗試以無畏獅卧姿入睡,以身之右側卧,左腿壓右腿上,左手自然地放在身上左側,右手托頭。這種睡姿能令人少夢、警覺及不受魔害。在臨睡時,應隨力想及日間所禪參之內容以作串習。如果以此種心念入眠,則睡眠也變成了修持。 * 在別的時候,行者應小心防護自心,儘力不令貪及瞋等念頭生起。何事應作、何事不應作,這些我們都要小心觀察、判斷及進行。 以上說完座間之行持宜忌。此雖主要為對閉關者之要求,但仍對日修道次第者適用。 破除有關禪參方面之常見誤解 對禪參方法,有許多常見之誤解。有些人以為修專註之法才算修行,而不把觀察修視為真的修行;有些人認為只修觀便足夠了;也有人以為某種人適合修止,另一類人則適合修觀察法;也有人認為一切分別皆為執妄,必須在任何情況下都以無分別心而修方是真修。對以上這些誤解,我們必須參考佛說之經、印度諸大師之論,輔以邏輯分析,而明了它們的誤區。 佛所教的法要之中,大部份必須主依觀察法而修,只有少部份主依專註法而修。在道次第各章題上,* 如敬師、人生難得、六道皆苦等章目,主要必須用觀察法而生出覺受。我們先聽與讀有關教法,生起概略認知,這便是由聞而生慧;然後,我們於自心中思維,所得出之認識乃由思而生慧;最後,* 我們用觀察及專註二法交替,得修所生慧。如果沒有聞及思所生慧,必定不會得到修所生慧。故此,聞與思皆為修行的一部份。如果不利用觀察之修法令心改變,如何能生起敬師之心、厭離輪迴之心呢?行者必須恆常串習觀察而修,方能得到這些覺受。由此當知,*** 不論任何人,皆應修觀察及專註二者。缺了專註修,最後必不能通達教法;缺了觀察修,則不會令心有所變動。 《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依止上師後修持之次第以下將講授的教法,稱為「依止上師後修持之次第」。大家必須注意,這一支科判不叫「修持之次第」而叫「依止上師後修持之次第」,這也就是在強調,如果不依止師長而修學,就並非正確的修學方法。
*** 從這裡開始將說之所有章題,均為禪參之課目,亦即在禪修正行時必須修持的課題。 這一支分為兩部份,先講為何應善用我們這身命,次講善用此身命的具體方法。 應當善用此身命之原因 *** 如果不懂比較,我們不能明白這幸運的*人身轉生是何等的幸運。如果不知其利用價值,我們則不會明白其可塑性。如果不知其難得,我們則不會有急於馬上利用它而修行的決定心。故此,首先我們必須明白自己這身命之寶貴性,再說其可塑性,最後講解其難得之處。 * 人身轉生之寶貴性 我們的輪迴世界分為六道,人間只是其中之一道,且是極幸運的生處。在所有人裡面,又分為殊勝的人身及普通的人身兩種。殊勝的人身具備了十八種利於修行的條件。這十八種條件,分為免於八種不利修行之情況及具備十種圓滿之修持條件兩大類別。要明白其寶貴,必須把它與其它可能性作比較。 * 免於八種不利修行之情況 這八種情況稱為「無暇」,這是「無閑暇修行」的意思。它們的反面稱為「有暇」,亦即「有機會修持正法」之意。 (1)如果生於地獄中,不分日夜都會受著痛苦,片刻不得休息,所以根本無辦法修持。可幸地,我們在此生中並非生於地獄。 (2)如果生於餓鬼道中,日夜均為饑渴所折磨,滴水亦不能得。在這情況下,談修行亦不可能。可幸地,在此生中我們並不生為餓鬼。(3)如果生為畜牲,連一句佛法都聽不懂,所以亦無從學習或修持。可幸地,我們今生並非生為畜牲。
(4)如果生於欲天,享樂無窮無盡,根本不會想及修行。* 生於色界及無色界的眾生,長期處於定中不起一念,難有修學之機會。這些天界雖然福報比人間大,但卻並不利於修持。可幸地,我們此生並非生於天界。 (5)即使生於人間,如果轉生在原始的國境,亦無學佛之機會。可幸地,我們並非生於此等地方。 (6)即使生於人間而又生於不落後的地方,但若天生有目盲等殘障,對修學就很不利了。可幸地,我們並非這類人。 (7)如果生具邪見或生在有邪見的文化中,即使值遇佛法,仍然無法相信。可幸地,我們並非具邪見。 (8)如果生在無佛教之年代,我們即使具足上述七種條件,仍然無法可修。可幸地,我們今生值遇了佛法。 以上這八種條件,後四種與人類相關,前四種為不屬人類之不利情況。這八條件,要同時湊齊是極不容易的機遇,所以我們應當慶幸。 前面說過,我們在禪修時,並非單單把這些教法溫習一遍,而必須仔細思維,令心有所感動。以上八有暇教法,便是要禪參的內容。我們不應滿足於把這些內容速習一遍而已,而必須幻想自己若生於地獄中所受痛苦等,令自己心生對有暇之慶幸,並專註於此感受上,余此類推,以令心有所真實改變,方為有效之修持。 具備十種圓滿之修持條件 這十種條件稱為「圓滿」,其中前五種與自己有關,後五種則與外在環境有關。 (1)如果不生為人,就難以有好條件修行。可幸地,我們生為人類。 (2)我們不只生為人類,且具有足夠智力以作修持。(3)我們不單生為有智力之人,且又恰巧生在有佛法之地區。
(4)曾作殺父或殺母等五無間罪之人,即使修行亦極難有成。可幸地,我們在今生中從未作過這等大重罪。 (5)即使湊齊了上述條件,若對佛法不生信,仍然無法有成。可幸地,我們對佛法多多少少亦算是信受了。 (6)我們幸運地生於有佛示現於世的年代。 (7)並非所有示現之佛均會說法,因為這必須視乎因緣。幸運地,在我們年代示現之釋迦牟尼佛曾開示正法,否則我們便無法可修。 (8)在現今之年代,雖然已值末法,但我們始終還是有幸遇上了清凈而傳承不曾中斷之正法。 (9)在此年代,我們或許未必真的有緣親見有人成就之案例,但我們卻有許多大師之傳記可以閱讀,以生出信心。 (10)在此年代的某些國家,仍然有許多人恭敬修行者,並願意為修行人提供各種順緣,令我們可以全心全意地修持。 以上說完十圓滿。在技術上而言,我們未算具足其中第六及第七點,但我們遇上了師長及其教法,所以這二條件亦可視為權作代替了。第十條亦是我們未必一定具備的條件,在西方國家修行的出家人便不一定具備它,但大部份漢地行者可說具備了這一順緣。總之,這十種條件,我們可說是基本上同時湊足或起碼很接近湊足了,這是極為難得的。在禪修時,我們應仔細參思這十圓滿,以求生出覺受。 * 人身轉生之可塑性有了這個人身,只要我們願意付出少許心血,便能令以後的未來世不墮於三惡道,或者令我們超出輪迴,甚至還能成就無上的佛境。退一步說,如果我們只希求來生轉世為富人,或求長壽、健康等,亦可以透過此身修行來達到目的。生於天界的眾生雖然享樂,但卻無從修法;即使生為人類,也不見得全都有這麼有利的修行條件。
* 如果某件東西十分寶貴,但它卻並無具體利用價值,它仍然不值得我們過度重視。可是,我們的今生及此身,不單同時湊足了前述之十八種黃金條件,而且極有用處,所以我們必須好好珍惜這個大好機會。 * 人身轉生之難得性 我們的人身,不單寶貴及極富利用價值,而且難以再次得到。為什麼說人身難以再得呢?我們可從其因、比喻及數量計算這三角度來說明。 要想得到人身,必須作很完美的持戒修行,並廣積布施功德,否則絕不會得到。我們自己計算一下,此生中我們曾作多少惡業呢?我們又何曾完美地持戒呢?老實說,不要說所有的戒律了,就連單單一條妄語戒,我們亦肯定未曾能完美地守持。只要誠實地盤點一下,我們便心中有數,自然會知道來生難以再得到具足十八條件的人身之果報,甚至連不墮地獄亦不敢保證。 我們幻想以下情景:在無邊的大海中有一隻盲眼的老海龜,牠每隔一百年才從海里浮出水面換氣一次。在這大海上,有一個像游泳池救生圈形狀的物體隨處漂流。如果說有一次,這海龜在浮上來時,牠的頭不偏不倚、剛巧就穿過了這個環,這種機會有多大呢?這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情況!在這比喻中,大海是六道輪迴,我們便是老龜。我們的眼正受煩惱及業力所蒙蔽,所以在此喻中的老龜是盲的。老龜一百年一次浮出水面,表喻我們在輪迴中只會偶爾生於人間。小環到處漂流,正似佛法並不長期住於某世界中的實況。剛才我們心中算過了,如果盲龜長期浮在水面,遇上環的機會或許還比較大,可是牠偏偏一百年才出來一次;如果牠有目標地刻意找尋,也許找到小環的機會較大,可是牠偏偏瞎了眼睛;如果小環長期固定在某處,二者雙遇之機會又或許較大,可是牠偏偏是隨浪漂流的。*** 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老盲龜幾乎絕無可能恰巧地把頭無意中穿過了小環。*** 在無邊輪迴中,我們極少機會得人身;*** 在這世界中,極少時間有佛法。可是,現在我們正剛好生為人類,又遇上了佛法,竟然奇蹟地同時湊足了十八種條件,這不是極為難得嗎?再沒有什麼比這更難得的了!* 再次得到同等人身,是最渺茫不過的機會了。 在六道之中,轉生為人的機率並非六份之一。*** 在輪迴之中,生於三善道的眾生極少,生於三惡道的眾生佔了大部份。* 在三善道中,生為人類也極少。* 在人類中,具足十八種條件的人為少,不具條件的人佔大多數。從前有一位喇嘛,他有許多漢族弟子。有一次,這喇嘛在講菩提道次第教法。在他講到人身稀有難得時,碰巧他的一位任漢地武官的弟子來訪。這弟子在喇嘛講完經後,便對喇嘛說:「師父!您在西藏居住,說人身難得稀有,我可以理解。可是請您別再說這些沒見識的話了,免得讓人笑話嘛!師父您沒去過漢地而已,那裡的人可多呢!」這件事成為了流傳下來的一個笑話,但事實卻並非如此。* 我們可能以為人類數目很多,但只要我們比較一下全世界人口數字與昆蟲的數字,便知道人類其實相對之下數目極少,何況我們還未計其它畜牲、地獄、餓鬼及天界眾生的數字呢!* 在宇宙歷史上,要在許多萬個劫之中,才出現一次能有佛示現的劫。* 在這劫中,亦只有極短一瞬有佛住世,何況他還不一定會說法。只要我們生早一點或生遲一點,即使生於此世界為人,亦遇不上佛法。* 在這地球上,佛法昌盛的地區少,不信佛的國家為多,即使生於這地球,能又生於有佛法之地區亦不易。 以上講完人身之寶貴、其意義及其難得性。我們在禪修時,必須對這三點及從成因、比喻及數量三角度培養覺受。* 在柏綳喀大師教授的《掌中解脫論》中,對這些單元有很詳細的開示,大家可以自己參考。《廣論》的學術性比較強,裡面引用了大量經論依據。《掌中解脫論》里的相關教授必較詳細,而且實用性比較強,很值得修道次第的人作為參考和實修的指引。《掌中解脫論》的教授者是最有修證的一代宗師柏綳喀大師,其結集者是當今宗座法王的老師赤江仁寶哲,其漢譯者是一位對藏文很通達的漢人譯師,所以大家可以完全信賴這部論及它的漢文版本。順帶一提,不少我派的僧人,包括衲本人,在心目中都以赤江仁寶哲為根本上師,而赤江仁寶哲的根本上師正是柏綳喀大師。 我們既得了這樣的人身,*** 卻只懂把一生虛度在忙於衣食住行上,就與畜牲無異了,而且完全浪費了這大好機會。在過往生,我們曾極努力地持戒及布施,方得到在今生轉生為暇滿人身之果。距離成佛之目的地,這就似是已經登上了半山。在這時候放棄,是最可惜不過的。現在不用這大好機會,尚待何時呢?透過參思以上三點,我們便會有了動力,使自己不敢虛度人生。 * 善用此身命的方法 在體悟到必須珍惜人身後,我們便自然會想令人生過得有意義,令未來生可以得益,故此我們便要學習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有許多支,百花八門,我們有必要首先對佛法之全部有一個輪廓性的理解,然後才正式進入逐一法門的詳細修學階段。若在一開始時缺乏了整條道路之輪廓性理解,修行便極易有錯亂了。故此,善用此身命的方法這支,首先講授成佛之道的概況,次說成佛之道詳細開示。《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共下士道之修學內容 任何事件之成就,必須先有希望做成此事的心,然後依正確方法進行。所以,共下士道修學內容先教授利益來生之必要性,然後才教利益來世的具體方法。 * 利益來生之必要性 前面講過,人身十分難得及珍貴。可是,如果有某件寶物很難得、很珍貴但卻可永久擁有,我們便並不會急切地想要利用它。*** 人身卻並非如此,它不但寶貴而難得,而且極快便會消失,未來生之處境堪虞。 * 現在衲先講解人身快將失去的道理,然後才帶領大家分析未來生的處境。 * 生死無常 *** 區別佛教弟子與非佛教徒,要看是否真心皈依。區別是否大乘行者,要看其人有否菩提心。區別是否真修行人,要看他有否念死無常。所以,* 參思生死無常是極重要的修行。在現今年代,有許多人自視為佛教徒、修行人或大乘行者,但他們卻並無皈依心、念死心及菩提心。衲知道許多漢人尤其忌諱談及死亡,但其實死亡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在生與死之間並沒做過什麼有意義的事。談及死亡並不會令你早死,避免這話題亦不會令你延壽。一個要上路的人,會提早打點行李;同樣地,既然我們必然會死亡,不是很應該提早對它有所理解及準備嗎?多念及死亡,會有許多利益。* 不念死無常,對修行人來說,會有很多損失。 * 不念生死無常之損失 對修行的道路來說,不念及生死無常,有許多大損失,它們可被歸統為六點∶ (1)如果不念死,我們便不會有念及修行的心。有生必有死亡,這道理彷佛誰都明白,但事實上是否真的如此?恐怕不是!我們總會在心底里避開這個令人不快的話題,*** 彷佛自以為永不會死,終日營營役役地做許多與今生名、利、衣、食、住、行有關的瑣事,耗費一生光陰,並浪費了這個千千萬萬年也難得一遇的人身。 (2)不念死的人即使念及修持,亦不感到其逼切性,而只會一味拖延,空有一個薄弱的願望,最終亦無所成。以前曾經有一個僧人,他在老時感嘆說:「最初二十年,我根本從未想及修行;『我該馬上開始修行!』這句話,說著、說著就過了另外二十年;『現在很遲了,再不修就沒機會了!』這句話,我又說了二十年。就這樣,我虛度了一輩子,至今尚未開始修持!」* 衲有一個徒弟今年七十多歲了,他還在對衲保證:「我趁年輕再做幾單生意,然後便會好好坐下來狠修!」,衲總感到他的想法很幼稚。(3)有些人雖不念死,但也偶爾作少許像修行的事,可是如果沒有生死無常之覺受作為動力,他們的修行只是為了世間之目的,並非真的修持功夫。* 所以,不念死的人,其修持亦只是表面功夫,算不上真真正正的修行。
(4)如果不念死,就算我們嘗試作修行,亦無法決心痛下苦功。 (5)如果沒有生死無常之覺受,我們肯定貪著現世,連帶亦生起種種煩惱及業。 (6)在最後臨終時,如果一生中並未念死而修持正法,必定後悔莫及,而且還要面對死亡的極大恐懼。 念及生死無常之利益 佛陀在印度鹿野苑初次說法時,便開示了生死無常的道理。在佛陀於印度拘屍羅什臨入滅時,其最後的教授亦是生死無常的道理。由此可見,生死無常是極重要的教法。前述不念死之損失有六點,念死無常之利益亦有六點∶ (1)不論是三士道之最初部份,乃至密法之最高部份,無一不依賴於念死無常作為動力而成就。因為這個原因,佛陀在《大涅盤經》中說:「一切野獸足印中,以象之足跡為最大;在一切佛法的體悟中,以體悟生死無常為第一!」在僧人的浴室中,會依戒律而繪上骷髏圖案,亦是因為念死無常的利益極大之緣故。 (2)念死不但利益大,而且是極為威猛的一股力量。 (3)在初入門時,念死是牽引我們修持的因。 (4)正在修持時,念死是我們持續的動力。 (5)快成就之際,念死是那最後的策勵,在背後推我們一把,令我們踏入究竟成就之門。 (6)念生死無常的人,自然會好好地修行,令自己在臨終時無憾而往生。 參思生死無常之正確態度 世俗上的人都貪生畏死,不願意與親人及財富等分離。也有些人在面對人生經歷後,彷佛對人生有所改觀,變得十分消極,他們心想:「反正到頭來也只不過一死,我根本沒必要努力做什麼!」,這也不是我們欲達到的覺受。單單怕死而什麼都不做,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我們禪修生死無常而欲培養出的覺受,並不是世俗人怕死貪生的心。我們欲生起之心,是那種令我們積極於爭取每分每秒來修行的念死心。* 在這種覺受之基礎上,我們並不畏怕死亡之本身,而是害怕在死亡前未能切斷煩惱及業,所以便有了一種積極性、迫切性,這才是我們要培養出的對象。正確的念死覺受,不但不消極,反而正好是令我們積極地狠狠修持的推動力。 *** 參思生死無常之方法 單單知道自己將死或者看一看這方面的書,並不等於念生死無常。念死是指透過禪參,令心中生起真實之覺受及體驗。到底如何禪參生死無常呢?這有許多種方法,但宗喀巴祖師所教授的獨特方法尤為有效。這種方法有三根,每根有三支。透過禪思這三根共九支,我們生出三種決斷心。 ** 死亡之必然性 第一支是參思死亡的必然性。我們分為三方面來參想它。 (1)現在我們高高興興地在聽法,* 可是今天在座中的人,在五十年後恐怕所剩無幾。在八十年後,在座的人中肯定無一個還活著。不論我如何逃避,也不論我如何健康,死神必將找到我。世上有史以來的大君主、最猛的勇士,乃至佛教中最有神通的大師等,最終都死亡了。到底有誰曾戰勝死神而逃離了最終死亡之命運呢?沒有! (2)自出娘胎以來,* 我們其實在一步一步地走向生命之終點。每一次呼吸、每一秒的過去,我們又接近了死亡一步。正在我說這句話的此刻,我又走近了一步。即使在我們的睡夢中,壽量的記時器仍然在跳動倒數,有減無增。 (3)今生只有幾十歲左右,但未來將擁有的轉生卻幾乎無限。在今生,如果我致力於現世的福樂,頂多亦不過能享受幾十年而已。可是,比起無窮無盡的未來轉生,這幾十年根本不算什麼。在今世的福樂及未來世福樂之間,絕對是未來世的福樂更為重要。要利益未來世,便必須修行。可是,我們的壽量本來就不太長,如果我們細心盤算一下的話,更會知道自己修行的時間無多。* 假設我有六十歲壽元,首二十年不懂修行,次二十年忙於生計,最後二十年老了,縱使想修也力不從心。* 在一生中,三分之一時間在睡眠中渡過,其它三分之二時間我還要上班、做飯、玩耍、如廁、聊天、看電視等等,*** 我還剩多少時間可供修持呢? 透過禪參以上三支,我們便會生出「我遲早必死!」的覺受,而生出「我必須修持!」的決斷心。 * 死期之不定性 現在講第二根 —— 死期之不定性。在三根中,此第二根至為重要。 (1)如果我們能預知死期,尚可到差不多時候才努力修行。*** 可是,死亡雖必然,死期卻不定。死亡之先後並不依年紀而排序,有些人二十多歲便死了,有些人未成年便死了,甚至有許多胎兒未出娘胎便夭折了。明天及死神這二者間,何者先來我們也不能肯定地保證!在一年後的今天,或許某些今天在座的人已往生了,這是說不準的。 (2)外在的生存環境,其實並不利於我們活命。任何的一種小病,便足於奪去我們的性命。極小的一個天災,也可以奪命。 (3)我們的身體本身就十分脆弱,就像放在戶外的一根燃點了的蠟燭,隨時可能被吹滅。我們的身體也似漂在大海上的一個小泡沫般脆弱,能存活至今已算是一個奇蹟了。 透過禪參以上三支,我們會生出「我必須抓緊時間馬上狠修!」的決斷心,其它一切世俗瑣事便相對變得微不足道了。 *** 於死時除佛法外無一能助 然後我們修持第三根 —— 於死時除佛法外無一能助。 (1)我們窮一生追求財富,在死時能帶走財富嗎?* 財富對我的死後處境是毫無幫助的。 (2)在生時,親友或許能為我們提供少許有限的援助,* 但在我躺在病床上等死時,他們是愛莫能助的。除了掉眼淚以外,他們什麼也幫不上。 (3)我們盡一生保護自己的身體,百般呵護。* 但到頭來,我們連這個至為珍愛的肉身也帶不去。 透過禪參以上三支,我們會生出「單單害怕也無用,我必須努力積集善行!」的決斷心。 此外,我們還可配合其它方面,例如幻想臨死之無奈情景等等,以生出堅定的體驗。 若於努力修了很久後,仍不見有所覺受及進展,我們應暫停禪思而作積功德及懺罪業之修持,祈求上師加持生出覺受,然後才回到本來之禪思上。 《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展望未來生之處境 *** 既然我們先前已生出人身難得及生死無常之體驗,現在便有必要關心一下自己未來的處境。人死後並非如同燈滅,而是另復再有輪迴轉生。死後輪迴之去處,共有六種可能性,亦即天、人、修羅、地獄、餓鬼及畜牲道。* 在這六種可能性中,並非任由選擇,亦非由上天決定賞罰,而由自己的業力所感召。善業感召三善道轉生,惡業感召三惡道轉生。我們自己想想,自己何曾作過什麼大善行呢?即使做過,恐怕亦是與不善世俗念混雜而作的,所以它並不純凈。既然我們並未修善,未來之處境甚為堪虞。由於此原因,在共下士道教法中,強調六道中較為痛苦的三種生命形式 ―― 三惡道。 現在分別講述三惡道之苦。在實修時,我們不可止於溫習一下其內容而已,而必須幻想自己身在其中,親歷其大苦,從而生出覺受,否則絕無利益。 * 地獄道之苦 在六道之中,以地獄道之苦最可怕。有關地獄之描述,不單在《廣論》中詳述了,亦見於《俱舍論》及《地藏經》中。 地獄有十八種,即八個熱地獄、八個寒地獄、近邊地獄及孤獨地獄共十八。有些人會問:「這些地獄到底是真實有或是唯心造的呢?」除孤獨地獄外,其它地獄由眾生之共業所生。* 對生於其中的人來說,其痛苦是真實的,所以大家千萬別以為「信則有不信則無」,否則有一天便會後悔莫及。 *** 生於地獄中的方式並非胎生,也不是由卵生,而是變化生出的。地獄道的眾生壽量極長,其中以生於等活地獄的眾生壽元最短,但這也有許多億年之久。 什麼眾生感生於地獄中呢?大凡造作如殺生等十惡業者,均有可能。* 粗略的說法是,最重惡業者感生地獄,中者生為餓鬼,輕者生為畜牲,但這只是極粗顯的解釋。* 要細緻一點說的話,某些類別之惡業便會感生某一道,譬如說殺生者多感地獄果、吝嗇不施助者感餓鬼道之果報。這些都是自然的因果定律,並非上天安排的懲罰。*** 如果轉生在地獄之中,我們能怪的只是自己。 熱地獄之苦 熱地獄有八個,分別為等活地獄、黑繩地獄、眾合地獄、號叫地獄、大號叫地獄、燒熱地獄、極熱地獄及無間地獄。 等活地獄是八熱獄中痛苦最少的了。在此地獄中的眾生,每一晝夜中會互相砍殺而昏死一百次。在每一次昏死去時,虛空中會傳來聲音說:「起來吧!」,牠們便復活過來,又再遭遇下一次的被殺。 在黑繩地獄中,由其中眾生業力所化現之獄卒,會把牠們綁在燒紅的鐵板上,以燒紅了的鐵線在牠們赤裸的身上烙出印記,然後再依這些烙痕切割身體。在人間,如果我們切斷了手臂,受的只是身體傷口之痛,斷臂由於脫離了身體,其本身並無感覺。* 在地獄中卻並非如此,斷臂仍有自己的感官,這些感官在肢體分離後,仍與心識相連,故此痛苦便變得增大許多倍。在被切割後,地獄眾生並不真正死去,而因業力而復活,又再度被行刑,其苦不堪想像。 在眾合地獄中,有情被趕至兩巨石之間,被巨石壓至粉碎,然後又回復原狀,又一次被壓殺。這些大石頭,正是過往業力所感召的,譬如說如果我們曾以兩個手指頭把虱子擠壓死,又假設我們因此業而感召眾合地獄之果,在此地獄中所見的巨石,便會是兩塊形如指頭的大石。 號叫地獄的眾生被關於鐵屋之中,屋子被四方八門而來之烈火烘燒。 大號叫地獄中之眾生所受的苦與號叫地獄相似,只有痛苦倍增之分別而已。 在燒熱地獄中,有情被燒紅的鐵棒貫穿身體,再被投入熔銅液中煮爛,待身體因業力而馬上復原後,又再被同樣地虐待。 在極熱地獄中,有許多不同的痛苦,難以詳述。總之這個地獄的苦,比燒熟地獄還甚。 曾作如殺父、殺母等最重罪業者,會生於無間地獄。在其它地獄中痛苦固大,但也偶爾有間斷喘息之機會。在此地獄中,連這種機會也沒有,故稱「無間」。在無間獄中,眾生長期處於烈火之中,被燒得連火焰及身體也區別不來。 * 近邊地獄之苦 近邊地獄位處熱地獄之周邊。受此地獄苦的人有兩類,一為因業力稍消而逃出熱地獄者,另一類為因個別業力因緣而直接生於近邊地獄者。這個地獄雖算為一個,但卻有四重。 第一重是煻煨坑,其外表像一個普通的炭坑,但其底下卻是燒紅了的炭塊。有情為了逃走,被逼步入此炭坑中。在一腳踩下去時,便會皮焦肉爛,但在一提起腳時,皮肉又會還原。在這痛苦中,有情必須經許多年之步行方可超越,但在步出此坑後,只會面臨另一重痛苦 —— 屍糞泥。 屍糞泥就似一個發出極度腐臭的沼澤,裡面有啖人的惡蟲。有情在走入這沼澤後,只有頭部露出泥面。 在利刃道中,其路均似鋒利的刀刃,令步行者皮開肉爛。在這裡有鐵狗啖吃有情,又有落葉如刀片割身的怪樹等。在走至鐵刺林時,有情會幻聽到樹頂有親友叫喚,然後便如被催眠般爬上樹頂,受鐵鳥啄食眼睛,十分可怕。 寒地獄之苦 寒地獄亦有八個,分別為皰地獄、皰裂地獄、額哳吒地獄、赫赫婆地獄、虎虎婆地獄、裂如青蓮地獄、裂如紅蓮地獄及裂如大紅蓮地獄。曾作不施予衣服以致令別的生命凍死的業因等的人,便會感召生於此八地獄之可怕果報。 在皰地獄中,眾生長期暴露在寒風露地中,並無日、月或火光給予任何溫暖,以致體長凍瘡。眾生在這種環境中,要受苦許多億年。 皰裂地獄寒冷度更甚於皰地獄,以致其中眾生身上的凍瘡會被凍至爆裂。在這樣的環境中,眾生要捱比皰地獄眾生更長二十倍時間之苦。 在額哳吒、赫赫婆及虎虎婆地獄中,有情更被凍至僵立,動彈不得,就這樣地捱苦幾百億年之久。此三地獄之命名,源出於其中有情在不能動彈時喉間所發之微細呻吟。 在最後三個地獄中,有情之身體更被凍至裂開,露出狀如蓮花的傷痕。此三地獄之命名,源出於其中眾生身上的凍裂傷痕。 孤獨地獄之苦 孤獨地獄並不因眾生共業而現,而因眾生個別之惡業而生。這種地獄之地點及形式均不定,很難詳作解釋。有些時候,我們會聽說有人在無意中打碎了大石,而發現石中有怪生物等奇聞,這便是孤獨地獄的案例。這些生物被困在石中不得動彈、飲食,或許達幾十萬年之久,其苦不堪想像。 畜牲道之苦 在三惡道中,對畜牲道的苦我們比較容易想像得來。 畜牲分為許多種,有卵生的、濕生的及胎生的出生方式,其壽量有長至以劫計算的,也有隻活一天的。有些畜牲是我們常見的,例如狗、貓、牛和馬等,也有些我們並不常見,例如海中的鯨魚等,更有些畜牲道的眾生,例如龍族等,是我們見不到的。被畜養的畜牲,常常受到鞭打、勞役及被宰殺等,對這些情況我們大概並不會感到陌生。在野外的生物,長期受著饑渴、寒熱的痛苦,又要長期地逃避其它天敵以生存,其恐懼並不難想像。 餓鬼道之苦 生於餓鬼道的各別業因,是不肯施捨救助其它眾生,或者別人慾供奉寺院,我們卻加以阻止,令其不作供養等惡業。曾作此類業因的人,不單會生為餓鬼,且在業力盡後再次生為人時,亦會遇上貧困、被盜等倒霉的遭遇。有關這一點,在說業果時會詳細講及,現在先跳過不說。 餓鬼道的眾生是胎生的,其壽量可長達幾萬人間年。在每一胎中,餓鬼母會生出數百鬼子。這類眾生偶爾亦在人間野外活動,所以我們有時會聽說有人在田野間遇到餓鬼這類的奇聞異事。 餓鬼道有很多種類,其共通之苦是近乎無盡期之饑渴,此外牠們亦如人間一般,有恃強欺弱的情況,所以大部份餓鬼都被其道中之惡者欺凌。 外障餓鬼因其業力終日尋不得食,或偶爾在饑渴中遇見有食物或食水時,一待走近時,便有幻化的士兵守衛著,令其不得接近,以致受到極大的身心痛苦折磨。 內障餓鬼的生理結構很奇怪,有的長有喉瘤,有的口部極小猶如針孔,令食物不能下咽,有的肚大如山,食什麼都不能滿足,也有口中噴火的餓鬼,其口中的火令其不能進食。 飲食障鬼因其業力,食品在牠們的眼中會幻化為武器,一見食水,水便變為膿血或熔銅,令牠們無法進食。 以上說完三惡道之苦。單單聽聞它們並無太大用處,單單思及它們也效益不深。如果只重複地溫習其內容但不禪參,或許反會令我們生厭,說出:「這些我老早就聽過許多遍啦!」一類的說,而並不加以重視。在禪參時,我們必須幻想親歷其苦,才能生出覺受,譬如說我們想像一下在寒冷的冬季,如果赤身站在屋外一天,會是什麼樣的滋味,然後再想,如果生於寒地獄中,冷度更低許多倍,更要受苦幾百億年之久。如此地觀修,我們便會有所覺受。 皈依三寶後之不共遮止學處 遮止學處有三條,分別與佛寶、法寶和僧寶有關。 (1)皈依佛寶後之不共遮止學處 因為皈依了佛,我們不再依止世間各種天神、土地公及龍族等等。這些生命形式,不過是與我們一樣的凡夫而已,他們並未超脫生死,所以他們根本無能力利益我們的來生,亦不堪作我們的依止對象。這些凡夫眾生確有少許能力,但卻並無像佛陀般的德行及悲心。在我們供養這類眾生時,他們或許會給我們少許世俗上的好處,但一旦忘了供養,他們可能像人類一樣小器,馬上便會反臉、施害我們。作為佛教徒,我們亦不宜與父母及家人不協調。如果你的家族一向有祭天、祭地等傳統,我們亦可以參與供養。在供養時,我們應以同輩友人的心態作供、奉上水果及茶等,請他們給予世間順緣或起碼不要加害,但我們不可以由心依止,否則便積下了因緣,於未來生成為他們的下屬,而且亦違犯了皈依佛的遮止學處。(2)皈依法寶後之不共遮止學處 既皈依了正法,我們便要依止佛陀的教法行持,不應作與佛法相違的事。在正法中,最中心的基礎便是不可傷害其它性命,包括昆蟲等,所以我們至少要做到不殺生。在人生中,我們當然少不免會在無意中踩死昆蟲等。在我們小心愛護生命之餘,若無意地踩死了昆蟲等,並不算違犯了皈依法寶的遮止學處,但如果我們有心地殺生,便馬上違犯了這學處了,譬如說我們去餐廳時,親手指著一尾魚,叫餐廳為我們殺死及烹調,吃時覺得十分滿意,這便是圓滿的殺業。自己不殺而叫人代殺,果報比自己親手殺更重。漢人喜歡去海鮮餐館用膳,所以大家尤其要小心,決不可直接參与殺生。不吃素的人,只可食用已死及非為自己殺的肉。有些地方的文化中,不單把動物殺死,更要以殘忍的方法殺害,例如慢慢放血、活活地把牠們晒乾或活蒸等,由於這種殺法令眾生受的痛苦更大,此殺生的業力及果報亦更大。如果我們不單自己戒殺,而且更教人戒殺,對自己、該人及其它眾生都有甚大利益,而且更會令自己長壽。 (3)皈依僧寶後之不共遮止學處 既皈依了僧寶,我們便要避免與不善友來往,這一點在現今社會極難做到,但衲身為師長,便有責任這樣地教授。什麼是「不善友呢」?「不善友」並非什麼三頭六臂、頭上長角的魔鬼,而是那些教導及引誘我們傷害眾生、不依因果的人。在初皈依時,由於我們自己對三寶的依止未為堅定,很易受人唆擺,所以必須小心保護自己的依止心。一旦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後,我們就不怕別人的不良影響了,甚至以後還要以悲心去引導他們向善。「有了真正的依止心」之定義是什麼呢?在古印度有一座很大的那蘭陀佛教大學,學校內有很多學僧。有一次,伊斯蘭教軍隊攻佔了該地,包圍了大學,軍人守在門外,命學僧一個一個挨著排隊走出來。在門口,學僧被給予選擇權,要命的便要發誓放棄依止三寶,堅持三寶弟子身份的便馬上處死。在這情況下,如果你寧捨命亦不舍依止,這便是「有了真正的依止心」。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但不可真的放棄依止,甚至在開玩笑中說說亦不恰當。 以上為三條遮止學處。 皈依三寶後之不共成辦學處 成辦學處也有三條,亦分別與佛寶、法寶和僧寶有關。 (1)皈依佛寶後之不共成辦學處 既依止了佛陀,應對任何佛的形相視為真正的佛,不論其為金的、銀的、泥的或紙上印的。我們不應把佛像當貨物般售賣或典當,亦不可視之為世間財寶般而把金佛像的放在壇中央,卻把泥佛像隨便地亂擱。既然我們把這些佛像都視為真佛,便不分金的或泥的了。此外,我們不可不禮貌地以手指佛像或佛畫等,亦不可把佛像或佛畫等放地上。在評論佛像或佛畫時,我們應小心自己的用詞,只可說:「我覺得這彌陀佛像的雕工不太高明!」等話,而不應在不留意間說出:「這彌陀真丑!」一類的話。 (2)皈依法寶後之不共成辦學處 法寶乃三寶中的正依止對象,所以它在定義上地位比佛寶及僧寶還要高。既依止了正法,當視一切經論為真正的法寶,不可把它們放地上或在其上跨過,亦不可賣經書以糊口。在現今年代,很多寺院也以售賣經書作為僧眾的生計,這是很大的錯誤。在西藏曾有一富戶延請一高僧到家中作法事,並對高僧供養飲食。在晚上,高僧突然全身疼痛難當,他自覺此並非尋常病痛,便以神通觀察,竟見無數佛經咒字在肚中穿插!高僧向他的本尊觀音祈請,觀音現身向他說:「你今天應供時所吃東西,乃富戶賣大藏經所得,幸好你業障輕,此業馬上顯現為輕微之果報,如果換了是業重者,此不善業不馬上輕報,而會在來生招致極重之果!」由此可見,即使只在無意中犯了這類業,後果亦很嚴重。如果我們住在售賣經書或佛像維生的寺院中,吃用了由售賣經書或佛像所得盈利買來的食品,即使本人並沒參與售賣經書或佛像,也或多或少會沾上一點業,所以必須懺業凈化。此外,有些漢人習慣用經書將佛像墊高,這也是不正確的。法寶乃正依止對象,所以它在定義上比佛寶還高。把經書放在佛像頂上是沒錯的,但把經書用來墊佛像卻會違犯學處。 (3)皈依僧寶後之不共成辦學處 既依止了僧寶,必須對其尊重。若有四位凡夫僧聚在一起,我們就必須視其為住持僧寶,我們不但不可不敬僧眾,就連地上的一角破袈裟亦不應跨過。 以上說完三條不共成辦學處。 皈依三寶後之共通學處 除了以上六條不共學處,我們也要依止共同的學處。共通學處共有六條∶ (1)皈依後,我們應不斷地每天想念三寶功德。 (2)在每次飲食時,我們應在心中首先供養三寶,然後方進食。這是為我們自己積累功德及為表尊敬而作的,並非佛陀等需要飲食或稀罕我們的討好。 (3)在日後,我們應隨自己的能力引導他人學法。 (4)皈依後,我們應每天日三次、夜三次想念三寶功德而誦念皈依文。皈依文有許多版本,最簡單的版本莫過於「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這三句了。如法地修任何本尊法前行或日修道次第的人,其實在日常功課中已經包括了誦念皈依在內。 (5)不論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應該至心依賴三寶。 (6)上至生命受到威脅的情況,下至在隨便開玩笑的戲言中,我們都不能放棄對三寶的皈依。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違犯了上述學處,便應至心懺悔,在三寶前重新依止。 皈依的利益十分廣大,我們雖然不能把它們盡說,但衲分八點來略說一下。 (1)在皈依後,我們正式成為了三寶弟子。 (2)受戒及持戒是功德的基礎,但皈依為受戒之基礎。在皈依後,我們才有資格進一步求受能持守的戒,藉以積聚功德。 (3)因為依止了三寶,尤其是正法,我們便會依因果等教法而戒惡行善,所以罪障便會消退。 (4)罪障與功德及福報就如蹺蹺板般,此增則彼弱,此弱則彼增。在皈依後,由於罪障消退了,功德及福報便會隨而增長。 (5)只要有決定性的依止,*** 尤其是在死前一剎憶及三寶,我們便不可能在下生落入三惡道。 (6)我們一生中,常會有地、水、火、風的災害及野獸、非人、盜賊等之加害,亦會受種種煩惱等痛苦所煎熬,但在至心皈依三寶後,這些違緣皆不能加害我們。 (7)由於罪障少了而功德增長了,我們一切所願便會自然成辦。 (8)一旦依止了三寶,我們便踏上了成佛之路,最終決定成佛。 以上乃八大利益之略說。 《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因果 單單生起了皈依的心,或許能令我們一次、兩次逃離三惡道之厄運,但卻不足以完全保證我們的安樂。一切善樂的根源便是依因果而行。欲得到肯定的安樂,我們還應學習因果定律,依著因果而作能帶來福樂之事、戒作將感召苦報之事。 有些人認為因果是「信則有不信則無」的一回事,其實不然。不論你信不信四季循環的規律,到了春天花朵仍然會開;同道理,不論你是否相信因果,這定律同樣生效運作。也有些人認為因果不外乎是「種善因、得善果」之簡單道理,其實它是極精妙及複雜的規則。* 更有些人主張「一切皆無」的道理,甚至以為這便是佛法的高深境界,這是很嚴重的錯誤。 最細微精確的因果,唯佛能見,譬如說你的腳現在感到有少許疼痛,只有佛才能清楚而精確地說出此乃因某某過去因所致。然而,我們可以依粗顯的因果關係而學習。 *** 這一部份為三大支, 第一為開示總體因果規律, 第二為開示參思所欲求得之目標的方法, 最後開示依因果而行止的方法。 *** 總體因果規律 業果是十分廣大的教法,我們首先歸納地講業果之特徵,然後才說個別業果的開示。 * 因果之共通特性 *** 業果的特性有四方面: (1)業不可改變 * 世俗上的許多事,或許尚可改變少許,* 因果卻改不了。* 一旦種子種下了,便不會消失,一待外緣誘發便決定生出相應的果。善因只會生產樂果,絕不可能生出惡報,反之亦然。所以,我們應生出決斷心,積極行善、堅拒作惡。 (2)業會增長變大 * 一顆小小的蘋果種子,只要有適當的外在條件,便會長成一棵大樹,樹又再生長許多蘋果,每個蘋果又有種子……;同道理,一個小小的因,其果報可以很大。我們若以手指壓扁一蟲,這隻需一秒鐘,彷佛是件很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其果報卻十分嚴重。反過來說,如果見到有一條蟲掉在水中,我們不經意地隨手撈起它,此因看似極微不足道,但其果報可以變得極大。 在過去曾有一小孩,他只不過是在玩耍時把泥巴當成黃金供佛,後來於因緣成熟時,小孩便轉生為天王。所以,* 我們應參思此中規律而生覺受,決心不以善小而不作,亦不因惡小而不怕。 (3)未作之業不可能結果 * 在電視新聞中,常會見到一些大難不死的奇蹟案例,譬如說在空難中有幾百人死了,偏偏有一個人生還等等,這其實並不希奇。只要我們未作能衍生該果的業因,便絕不可能受到其果報。有些聖人喝下了毒藥也不被毒死,這正是因為他們並無此業報之因。 (4)已作之業不會消失 * 佛陀有一個大弟子名為「目犍連」,他早已成就羅漢的境界,號稱「神通第一」,可是他在業因成熟時,卻被人打至重傷。由此可見,一旦業因種下了,便不會隨年月而消失,即使過了千千萬萬年的長時間,一旦遇上了外緣,它仍然會結果。 以上說明了因果的四種特性,現在開始詳述個別因果的關係。 *** 個別因果關係 在這部份,我們思維個別業因及其相應之果報。 因果有無數種類,我們根本無法一一盡說,但我們可以把它籠統地歸納為身、語或意作之總共三類。 十業之定義 若把身、語及意作之業歸納,共有十種影響力較大的種類。* 身作之業為殺生、邪淫及偷盜。* 語作之業為妄語、離間語、綺語及惡語。* 意作之業為貪、瞋及邪見。這十業道之正面稱為「十善業」或「十白業」,即不殺生、不偷盜……等等。它們是衍伸福樂果報的善因。十業道之反面稱為「十惡業」或「十黑業」,即殺生、偷盜……等等。它們是引致痛苦果報的不善因。* 十善業是我們應致力去做的項目,而十惡業是我們必須努力斷除的項目。如上說地做人,便是保證今生及未來生能得享福樂的方法。 十業之因果關係 剛才說過十業道分為十不善業及十善業這兩方面。現在我們先講十不善業及其果報,次講十善業及其果報,最後補充講因果其餘細微之處。 十不善業 我們首先應明白什麼是十不善業,次要知道其輕重之分別,最後還應明白十不善業所帶來之可怕果報。在講說時,衲亦依這次序來說明。 十不善業之定義 前面已說過,十不善業分為由身、由語及由意所作之惡業。由身作之不善業有三種,語作的有四,意作的有三種。身的不善業乃殺生、邪淫及偷盜。語之不善業有妄語、離間語、惡語及綺語。意之不善業即貪、瞋及邪見此三種。 (1)殺生 殺生乃身之三種惡業之最重者,其果報極為嚴重。* 殺生並不狹指殺人,而指殺害任何有情生命。大家切勿誤解以為十惡業乃佛教徒之戒律而已,非佛教徒若作殺生等不善業,一樣有果報。但凡殺生都有極重果報,但若出家人犯了此業,業報更甚於無戒之人。對出家人來說,有些戒犯了尚可懺凈,但根本戒一旦犯了便失去出家戒,殺人便是犯根本戒之一種情況。 一段完整之殺生業會引致一系列殺生之完整果報。*** 什麼是「完整之殺生業」呢?這具備四個因素:一為對象,二為動機,三為行動,四為事件之完成。在對象方面,殺害任何有生命的對象皆為殺生。在動機方面,殺者無誤地認定要殺之物件,基於貪、瞋或任何一種煩惱而動殺機,這便具備了第二因素。如果在無意及無動機的情況下殺生,這因素便不具備,故此並非一段完整殺業,譬如說你不小心踩死了一條蟲,這是無動機的,所以其業報當然與蓄意殺蟲不同。在行動的定義方面,這不只包括自己親手操刀殺生,教唆別人動手亦同,或自己利用下毒藥、用神通力或用邪術等方法殺生也算在內。有些笨人在殺海鮮時命人代殺,他們以為這樣便不算殺生,其實這樣做比自己動手殺更為不好。最後,若欲殺的對象的確因此死去,四因素即告完備。若對方不死,雖亦有殺生之部份業報,但不完整。 我們講一講完整的殺業與不完整的分別情況。* 完整殺業乃以上所說、四因素齊全的殺生,譬如說你在海鮮餐廳里見到一尾魚,你明知牠是一有生命的東西,而你生出了貪吃其肉而欲烹殺之動機,然後你叫廚師代你宰殺,最後這條魚的確死了,這便是完整之殺業。殺業之動機都是基於貪、瞋或痴三煩惱的,譬如說你貪吃魚肉而欲殺,便是因貪而起的動機;如果你因憎很仇人而欲殺之,這是因瞋而起的例子;有些外道誤以為殺生祭祀便能求福,這是因愚痴而起的動機之例。* 在什麼情況下會有不完整的殺業呢?譬如說你想殺一個仇人,但你卻找不到他,或者你動了手但卻未能成功地殺死他,又或者你雖動了殺機,但後來理智地剋制了這念頭,這些都是非完整業之例。*** 不完整之殺業並非完全無果報,但完整之殺業與不完整之果報輕重及性質不同。 (2)偷盜 這也與殺業類似,必須有四因素方算完整。 對象者,凡明知不屬自己或不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你在未有物主同意之情況下,令它歸為己有即是。這不一定限於強盜或小偷所做的壞事才符合定義,舉凡做買賣時騙斤兩而收取過多的錢財,都算入偷盜之列。動機者如殺業所說內容類推。在行動的定義上,亦同殺業所說,不論自己作或叫他人代作,又或借了不還,這都符合具備行動的因素。最後,只要你心中認為東西已得手,便足以具備這第四因素。 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強盜之流才會犯偷盜罪,其實未問而自取少至一根針等小物品,也有偷盜之業。對出家人來說,如果所妄取的物品超過某個隨地區水平而調整定義的價值,這便構成了根本罪。 (3)邪淫 對出家人來說,任何淫行皆構成惡業。 對在家人來說,正當的性行為並不算邪淫,只有不正當的淫行方算作十惡業。從事件及對象之本質來說,凡與同性、別人之配偶、出家人或未成年者行淫,便構成邪淫。與正當的配偶在懷孕時或受持了八關齋戒期間行淫,也屬邪淫。在上師、父母或佛塔面前行淫,即使對方為合法配偶而時間亦無不如法,同樣亦構成邪淫。* 邪淫之動機多為貪,但也有因復仇而淫他人妻女之案例,亦有外道等因痴而行淫之可能性。在作出了行動而同時生樂時,便湊足了第三及第四因素,足以構成完整之邪淫業。 (4)妄語 * 妄語必須是對*能明白該妄語內容的任何有情生命,以語言、沉默等方法誤導,方構成業。若對不明人語的畜牲說謊,或對方不明你的意思,則不圓滿。* 妄語的內容有多類,例如說是為非、說黑為白、未曾親見的事說成親眼所見等等。* 妄語可以基於任何煩惱所衍生出的動機。* 在行動的定義方面,不論是以言說、眼神、手勢甚至沉默以達到誤導的目的,皆屬能構成罪業的範圍,譬如說有人問你是否佛陀再世,你故意含笑不語而誤導他,這就算入妄語之例了。若對方又明白了你的意思,則第四因素亦具備了。若對方不理解,則雖仍有不完整之業,但未算完整之妄語業道。 * 妄語中有某些內容稱為「大妄語」,譬如說未證言證、無神通而說自有神通等。出家人作大妄語,便犯了根本戒。 * 在某些情況下,為了救護其它有情,我們可能會面臨兩難的抉擇,譬如說你見到一人逃走,其仇人持槍追來而問你:「有沒看到我要殺的人?」,你若直說了便會令他人死亡。* 在這情況下,情況有所開許,我們必須以救助他人為宗旨,但凡夫仍宜採用不妄語及利他兩全的善巧辦法而回答,譬如答以「來來往往的人可很多呀!」一類的話以應付之。 (5)離間語 凡離間挑撥之語言或行為,皆屬「離間語」。煩惱所發,意欲挑撥,即構成第二因素。如果結果是成功地令雙方不和,便具足第三及第四因素了。如果並不成功,則不屬完整之離間語業,但至少亦成綺語之罪業。 (6)惡語 * 惡語的對象可以是任何有情或甚至是死物。就動機而言,與前述類同。就行為而言,並不一定要很兇惡地說話才算惡語,* 溫柔地說令人傷心的話也能構成惡語業道。就事件之完成而言,只要對方明白了你的意思,便算圓滿。對無情或不解己意的人痛駡等行為,雖不構成完整之惡語業道,但也有不完整之惡語業。 惡語所說的話,可以是事實,亦可以不是事實。對眼盲的人取笑為「瞎鬼」固然是惡語,但對眼睛沒問題的人取笑為「瞎鬼」,則不但積下了惡語之業,且另外又積了妄語之業。若你明知某人的朋友不是小偷,但是你故意在二人面前指責其為小偷,雙方都明白了你的意思,某人便因此與朋友不和,你就同時積下了惡語、妄語及離間語三種業道了。 (7)綺語 * 不為任何目的而談及無意義的事,便是綺語。綺語的四種因素不難理解,故在此不詳說了,大家用以上之原理類推即知。 綺語是十惡業中較輕的業,但它卻足以令我們浪費一生。出家眾最重要的是修行,串門而作綺語等事十分無聊,大家宜戒之。 (8)貪業 在見到好東西而生出佔有慾時,第一因素便具備了。由三煩惱之任一而生起貪婪時,第二因素便具備了。當念頭不斷而越來越強時,便有了第三個因素。在心欲令該物變為己有時,即使無行動,亦具備了第四因素。總之,但凡為世間名利等而生出之佔有心即屬貪的範疇,但希求成佛或解脫之心因性質不同而不屬此列。 (9)瞋業 瞋恨心能把我們歷劫所積功德毀於一剎之間,所以必須謹慎防護。 就事情而定義,對無情或有情生瞋皆屬瞋業。就動機而言,因煩惱而衍生出欲令對象受到不幸之心即是。就行為而言,在此心上串習不斷便是。若生出了心欲對方不幸之決定念,便有了第四因素。 (10)邪見 * 邪見是三煩惱中之痴的一種,它包括了認為無因果、無來生及無佛等種種不正確、不真實之見解。如果認為因果、轉生及佛等不存在,便有了第二因素。於此念不斷串習,便屬有行動。生出了決定心時,便告事件圓滿完成。 十不善業之輕重差別 以上說完十不善業之定義。此外,有許多因素會影響造作該業之業力及果報上的輕重、大小差別。 可能導致業力輕重有別之因素,有六種情況可能導致業力之輕重分別。 (1)基於心念而導致的差別 以猛厲的貪、瞋或痴而作一輕業,則本來不太重之惡業亦變重。 (2)基於長期串習而導致的差別 若長時期不斷地重複作同類之業,本來不太重之業亦變得極重。 (3)基於所作之事的本質而導致的差別 十惡業中的身業,以殺生為重。語業中,以妄語為最重。意業中,以邪見為最重。 (4)基於物件不同而導致的差別 同樣是惡語,若對父母或師長而作,業力比對普通朋友作為重。 (5)基於別無對治力而導致的差別 一向行善的人偶作一惡業,業力比從不作善的人所作之同樣惡業為輕。 (6)基於進行方式而導致的差別 同樣是殺生業,但以變態、殘酷的手段殺生比普通手段之所積業更重。 以上所說的,並不僅針對惡業。 對於善業,以上六條一樣適用。 可能導致業力輕重有別之力量 這些力量有四種。 (1)對象之力量 自己的上師、三寶及自己父母是我們的功德田。對功德田作極細微之惡業,比對普通眾生作大惡業之果報更嚴重。舉個例說,對菩薩生嗔恨心一剎那的業報,便會比長期以嗔心對待別的人的果報還大。故此,我們做人處世必須十分謹慎,因為我們根本不知誰是聖者化現,一不小心便可能因極小的事而積下極大的不善業。 以前在印度的那蘭陀佛教大學中,有一個顯現為終日無所事事的和尚。這個和尚除了睡覺、吃飯及大便這三件事以外,彷佛便什麼都不做,所以寺僧諷刺地稱其為「三德和尚」。後來寺僧認為此人太丟寺院之面子,便故意請此僧上座說法,本意是欲令其羞愧而自願離寺,哪知這僧人竟然答應了。在說法當天,大家齊集一起準備看該僧人出醜。僧人上座後問聽眾:「你們想聽我開講你們以前聽過的經論,或想我講一講你們所沒聽過的呢?」,大家便笑答:「請講說我們沒聽過的開示吧!」於是,僧人便開始講法,其所講的竟然是眾僧未曾聽過的殊勝教法。在開示之尾段,僧人更以神通飛上空中說法,在說法後他沒有降回法座,從此便離開了該寺院。眾僧當時知道了自己犯下了大錯,後悔莫及。這個表面上只懂吃、睡、拉的「三德和尚」,便是我們的寂天祖師。他當時所開示的內容,後來被結集成論,這便正是我們後世極為尊崇的《入菩薩行論》了。在過幾天我們將講到的上士道部份中,有一種修菩提心的方法,這方法正是這位寂天祖師所傳下來的。 寂天祖師 今天我們在五台山說法,衲再舉一個在座大家必定很熟悉的案例。*** 在許多年前,五台山舉辦大法會,歡迎任何人應供。有一天,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小孩及一隻小狗應供,但卻只供養了一撮頭髮,別無財物供養,主事僧人便發了一份食物給她。女人說:「我還有小孩啊!」,於是僧人又發了額外的食品,怎知女人又要求:「你忘了我的小狗呀!」,僧人沉住氣再補發了又一份食品,女人又再要求:「我肚子里還懷了一個小孩,他的那份呢?」僧人此時忍不住了,便開始破口大駡,哪知貧婦卻突然躍上空中化為文殊大士,其犬變成了獅子,小孩全都化成了仙童,然後便騰空而去了。現在的五台山文殊發塔之建立目的,便是為了警醒後世的人必須謹慎待人,其內所供的即當年貧婦所獻的一撮頭髮。 由以上這些史事可知,我們必須很謹慎,以防在無意中犯下極大惡業。諸佛聖眾等在人間亦有化身,可是他們不會自己聲稱:「我就是佛!」,大家必須自己小心。在西藏的色拉、甘丹及哲蚌三大寺中,每寺均有近萬僧人,這其中肯定有聖者的化現,只是我們無從辨別而已。前幾天衲聽說五台山有人供養千僧,這是一種極大的善行,在一千僧人裡面,亦肯定有聖眾之化身,但我們無從辨別。對這樣的功德田,只要我們略作少許供養,便能積集大功德。反之,我們若不經意地對這些功德田作一句批評或不敬的話,便積下了很大的惡業。*** 這都是由於功德田力大之緣故。 (2)持戒之力量 受了戒與未受戒者所作業之力量有別。*** 假設有兩個人,一個受了不殺生戒,另一個沒有,這兩個人並排坐著一小時,什麼都不做,在這一小時內兩人雖都沒有殺生,但前者在這一小時內積集了不殺生之善業,後者卻無任何善根。所以,即使是同一件事,其果報隨受戒與否而有別。 在西藏,在家人若準備在某一天興大供養,多會在當天凌晨預先受持八關齋戒,以利用此力量把供養之功德增大。 (3)事物之力量 這一點不難說明。並非任何善行或惡行之力量都一樣大,譬如說法布施比財布施的力量大,余此類推。 (4)心之力量 以欲利益眾生之菩提心供上一根短短的香,比普通人供上幾千萬元的功德還大。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心力大的緣故。 以上已講畢能導致業力之輕重、大小差別的各種因素及力量了。現在講至十不善業三支中之最後一支,亦即十不善業之可怕果報。 十不善業之果報 不論是善的或惡的業道,皆會感召一系列的相應果報。這些果報分為三類,一為業力成熟之直接果報,二為與業因相近之果報,三為外在環境之果報。* 大家要注意,造作一業並非只會有此三類果報之一,而是全部三種果報均會應現。所以,不善業之果報很恐怖。 (1)十不善業成熟之直接果報 前面亦已提過,對最細微之因果定律,除佛以外無人能知。如果依最粗顯的層面來說,十不善業之重者感召地獄之果,中者生為餓鬼,輕者則生為畜牲。作一次業並不限於只會一次受到這類果報,譬如說一次殺生,就可能感召許多世生於地獄的果報。 (2)與十不善業相近之果報 這類果報分兩種,第一種是指我們將受到與該業之經歷類似之果報,譬如說殺生者在經歷完轉生於地獄等之直接果報後,因曾作其它善行又再生為人時,尚會經歷被殺、夭折或短命等業報。除殺生外,其它不善業亦類推,譬如說曾偷盜者後世會少財及被盜、邪淫者之妻女被他人淫辱等。第二種果報是指我們會於未來生有重複再作同類不善業之傾向,譬如說殺生者於未來世便會有喜愛殺生之習氣。我們觀察小孩子,有時會見到同一家中的兩兄弟,哥哥天性喜愛把小蟲從水中撈出而救其命,以此為小孩的娛樂,弟弟卻不需人教而從小喜愛以殺生為樂。同一家庭、同樣的教育環境,又沒有後天的不同影響,但兩個小孩便自然流露出截然不同的傾向,這便是過去生業因的習氣相近果報了。又有些人本身就很富有,但他們偏偏愛去百貨商場偷些根本不值錢的小東西,這便是過去生偷盜的習氣果報了。 (3)十不善業所感召之外在環境果報 除以上兩類果報外,曾殺生者即使後來終於又可轉生為人,也只會生於外在環境不利於長壽的地區,譬如說他可能會生在長年鬧饑荒、戰亂及傳染病的國家中。其它不善業之此類果報,大家可以類推之。 以上說完不善業之果報了。*** 在這些果報中,最可怕的並不是生於地獄道中受苦等,而是愛作同業傾向之習氣果報。轉生地獄等的痛苦,尚且有一天能業盡,但若因曾殺生而致後來世有再次殺生之喜好的話,便會因此又再作同業,又再引發下一串之果報,就像滾雪球般越變越大,從此難以脫身。 十善業 雖然衲剛才說過十不善業是十善業的反面,但大家切勿誤會以為單單不作十不善業便是修行十善業。以下先說十善業之定義,然後再介紹其果報。 十善業之定義 由於剛才已講了十不善業之詳細開示,現在衲毋需啰嗦地逐一講述十善業了,僅舉些例子便能說明。 *** 以殺生為例,單單不殺並非十善業。在有可能殺生之情況下,我們先有了對象,這是第一因素;然後我們想及殺生之不對而生出不欲殺之心,這是第二因素 —— 動機;以此動機為基礎,令自己不作殺生之事,是第三因素 —— 行動;最後當我們決定了不殺害該對象時,便等同具備了第四個因素。在這例子中,我們具足了不殺生之四個因素,這才算完整的不殺生善業。其它九種善業,余此類推,不必多說了。 十善業之果報 由於剛才已介紹了十不善業之三類果報,這裡亦不必太費唇舌講解。十善業之果報亦同樣有與其相應之直接果報、與因相近之果報及外在環境果報。 (1)十善業成熟之直接果報 粗略地講,十善業之直接果報為於未來生轉生於三善道中。 (2)與十善業因相近之果報 以不殺生為例,與體驗相近之果報為長壽等,其習氣方面之果報為愛護其它生命之自然傾向等。其它九種善業,余此類推。 (3)十善業所感召之外在環境果報 這種果報即十不善業之環境果報的相反情況,如不殺生者當生於水土極佳、社會安定及利於長壽的地區。 因果之其餘運作規律 在某些情況下,* 某些業的業力直接影響我們生在六道中之哪一道。在某些其它情況下,它只會影響我們因為別的因素而轉生某道後之生活素質,* 譬如說我們今世生為人,這肯定是某過去善根力之牽引所致,至於我們是否富有、相好等,則取決於其它業力之影響了。有些人生於富足之家,一生無憂,有些則生在貧困之家,生存條件極差。這二者之引業肯定俱善,否則便不可能生於人間,但他們的其它業力並不同,以致命中福報有天淵地別。*** 依此歸納,共有四類組合,第一是引業與其它業力因素均好的組合,如生於人間且福報很好的例子;第二為引業善但其它業力因素不善,如生為人但福報很差的例子;第三為引業不善而其它業力因素不差的情況,如生為龍族但受用不缺的例子;第四為引業與其它因素俱不善的情況,例如生於地獄中捱苦的眾生便是。舉個例子:譬如說我們今生持戒能作得完美,但從不肯布施助人,以後便可能因持戒之善而牽引至另一次人間的轉生,但卻因不布施之業因而導致該生貧乏。反過來說,若樂於布施但卻作了其它不善業,便可能因其它不善而導致生於畜牲道為龍族,但卻因曾作布施而生為龍王,所以便受用不缺。這只是很簡化之粗略說明。 總之,我們的一生,其實由許多業力因素所影響,凡夫無法一一看清。無心作之業、有心作之業或有心但卻沒有付諸實行之情況等,又各自有其分別,這些我們可以以後再詳細辨別。 在業因成熟的時間性方面,有許多可能性。有些業在今生便開始受報而延至未來生,有的會在下一生開始受報,也有在更後的轉生中方開始受報的情況。一般來說,對自己師長及父母大不敬者,又或對眾生極力傷害者,極可能在今生便開始受到果報。 總之,我們在一生中曾造作許多善與不善之因,又由於業之輕重、大小、完整與否、所作時間之先後及自己的習氣等,衍生出無數錯綜複雜的因果關係。 所欲求得之明確目標 我們必須致力參思以上所教的而生出覺受,從此斷十惡業及行十善業,這便能保證於未來再得天界或人間之轉生。* 可是,若欲得到最利於修行的條件,我們還應更進一步而針對明確目標,以期求取具足殊勝功德的人身,而非止於要求一個普普通通的人身。* 所以,我們在參思因果之總體規律而生出相關覺受後,* 應額外參思具備某種功德的人身之定義、作用及求得這種組合之方法。大家可能有點混淆,衲換一種方法來說這一支與前一支的分別∶*** 參思因果規律支,目的是研究何因將感得何果,現在這支則先決定欲得何果,反過來研究能得此等果報之因,以令我們懂得該如何爭取此等善果。 *** 殊勝功德人身之定義 *** 我們不單單要求具足十八種條件的人身,而且還應明確地爭取具備八種優秀條件的人身。這八種條件是長壽、相好、高貴、權勢、威信、聲譽、男性和健壯。 殊勝功德人身之作用 大家聽到這八點,可能感到不以為然,但其實它們都是有利於修行的重要條件,各有其作用。* 長壽有利於長期性的修行。* 欲求相好、出身高貴及權勢是為了利於攝受眾生,而並非基於世俗愛美、好名及貪財之心。在過往曾成功地大弘正法的大師中,有不少便是具備這八種條件的人,譬如說本師釋迦牟尼、阿底峽、金洲大師及寂天祖師便生為太子,依歷史記載,釋迦太子及阿底峽更是相好莊嚴無比,令凡見到的人都自然地有好感。* 具財富者,可作廣大財布施以積聚功德。* 有威信及聲譽者,容易令人信服而接受其教化。* 說到生為男性這一點,許多人誤以為是性別歧視,其實並非如此。男性比較方便出入社會,也可獨處深山中而較少安全上的顧慮,所以比較利於修行之事。有些人說女身不可成就,這純屬一派胡言。欲求男身,純粹因為在客觀上及社會風俗上,男身對修行來說比較方便及有利而已。* 求健壯者,並非為了令他人投入羨慕的目光,而是為了方便精進地修行。 *** 獲取殊勝功德人身之方法 在前面所說之因果總體規律支中,大家大概已明白造因的方法,在此處只不過是特地挑出上述八點之因而強調而已。 *** 欲得圓滿人身,必須好好地持戒及布施。此外,* 欲求長壽就必須戒殺及放生等。* 欲求相好應多作供養花朵、為佛像塗金或供上飾物等善行。* 為求地位高貴,應克服驕慢心,對師長、父母乃至任何眾生都恭敬。* 布施、戒偷盜業及多作供養能感召財勢。* 為求威信,便應在說話時謹慎。* 發願欲未來生常修功德,能感得聲譽卓著之報。常* 常發願要生為男性及不貪女色,便能感得男身。* 布施醫藥或飲食、代別人完成他們辦不到的事情,便可感得身心健壯之果。 此外,* 衲要特彆強調一點,希求以上這八種殊勝功德,必須是為了利於修善之目的。* 同樣的八種功德,若不好好利用,或許反而會成為造作更多不善業之工具。這一點不能不慎重發願而行,所以我們必須額外地發願欲得此等功德以利於修行。 依因果而行止的方法 在對因果有了理解以後,我們應對未作之惡業遮止及勤作善業,又應對已作之惡業懺凈。 遮止惡業及勤作善業 在座上修道次第的因果部份教法時,應不斷參思業力及因果道理,以期生出相應之覺受,令自己深信業果及決心戒惡行善。不在座上的時候,我們應在作任何事情時,都依因果道理而作出有利未來生的抉擇。 懺凈不善業 如上所說,我們對未作之惡業必須遮止勿作,並應勤作善業。可是我們一輩凡夫,早已積集下來不少過去生及今生之不善業了,而且儘管努力少不免仍會多多少少積集某些不善業。對這些不善業,我們必須懺除及凈化。*** 衲曾說過業力是不可改變的,但現在又說罪業可以懺凈,這是否前後矛盾呢?不是的。通過有效的懺凈修持,我們便能令其果報改變,這一點與前面所說的並不前後矛盾。對個中之技術性細節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考《廣論》之有關章節。《廣論》對此類爭議之解釋極為清晰,但今天衲乃為教授大家實修而說法,對這類技術性細節不宜深談,否則只會令大家越聽越胡塗而已。 懺凈有許多種方法,但有效的懺凈之關鍵不外乎四力。只要具備四力,不論是怎麼大的罪業亦能懺凈。 (1)追悔力 對所作之不善業,不論過去或現在世所作,也不論自己記得與否,我們立起生悔之心,猶如自知已服下毒藥而後悔莫及的心。如果沒有追悔之心,單單參加懺罪法會或自己念誦一下凈罪真言,亦不見得會有什麼效益。在四力之中,此為最重要的一環。 (2)對治力 這是具體應作之事業,它分為許多種,* 包括誦經、修空性、誦百字明咒、造佛像、供養及誦佛名號等,其中有易、有難,大家選自己能辦者進行即可(註:有關懺罪修持,見法師之《本尊海會》系列著作)。此外,具備其它三力而修道次第教法或作任何其它善行以作懺凈,亦屬對治力之有效方法範圍。 (3)誓願力 如果只對罪業追悔及對治,但此後卻不加以防範,則罪業仍會不斷增長。故此,我們必須在追悔及對治之餘,發誓不再作同等罪業。可是,對這一點我們必須十分謹慎而行。對不易再犯之不善業,我們自當完全發誓根除,永不再犯,但對於日常容易常犯者,我們宜隨力發願,譬如說我們至少可以發願當天不犯或於聖日不犯同罪,漸次延長所誓時限。從一方面來說,如果未具備誓願遮止之力,便不能具足四力,所以我們至少應隨力而有所誓願;在另一方面,如果明知自己一時之間很難完全根除某些常犯及易犯之不善業,例如綺語等,我們必須隨力而行,若過份猛厲地在佛前發了大願從此根除,後來卻守不到諾言,則在下次作業時不但積集了該不善業之本身業因,且額外又積集了對功德田妄語之業,反而更加不妙。 (4)依止力 這是指對上師、本尊及其餘三寶之依止心及發菩提心。為什麼這兩種心能具有懺凈罪障的功能呢?現在衲作解釋∶我們所作之不善業,不外乎對聖眾或眾生所作的不善業,例如不信三寶之邪見乃對聖眾所作,又如殺生等業乃對有情眾生所作。在懺凈時,我們還對這兩組對象懺凈。在修皈依心時,屬對聖眾所作。在發為利有情眾生而願成佛之菩提心時,乃是為有情眾生之利益所作。由於罪障本由此二組對象而生,故同樣對象便是我們懺凈這些業障時所依靠的境。 為了我們的方便,歷代以來有不少懺罪所用之儀軌以供選用,譬如禮拜三十五佛之《菩薩墮懺》及各種金剛薩埵法本等。就以《菩薩墮懺》為例,其中之皈依文為依止力,誦佛號及禮佛為對治力,與追悔力及誓願力相關的文字亦包含在誦文當中了。只要我們以心配合而修這些法門或其它對治法,不論什麼大罪皆能懺凈。 從前有一個叫「指蔓」的人,他殺了九百九十九個人,甚至還想殺死親母,但被佛陀阻止了他。在佛陀教化他後,他努力地以四力懺罪,最終證得了羅漢之境界。又如古印度之阿育王曾殺人無數,後來卻皈依三寶,作了很廣大的修行,最終亦得到了很了不起的成就。這位阿育王便是建立五台山第一座佛塔的人。故此當知,只要具備四力,罪障並非不可懺除。當然,我們千萬不可因為知道罪業可懺凈而放任地胡作非為。畢竟來說,作罪後而懺凈的人與從未作過惡業的人,在各方面來說都仍有少許差別。衲打一個比方∶如果我們摔斷了腿而後來治好了,雖然又再能走路,但這絕比不上未曾斷腿的狀況。故此,我們應努力防護及遮止不善業,對已作之不善業則勤加懺除。 又者,有些人說只要修滿十萬遍百字明咒,便可懺凈一切罪障,這是錯誤想法。十萬隻是一個計算的單位,而我們一天未成佛,則一天尚或多或少有罪可懺。* 在罪障被凈化到一定程度時,我們可能會重複夢見自己在天上飛行、登山或沐浴等夢兆。這些是吉祥之夢兆,但必須是在懺罪期間屢屢夢到,且又另外感到心有所改變,方能作準。即使在這些徵兆出現後,我們還應繼續懺凈。這些兆象只不過代表我們的罪障略有消退而已,並非表示我們已完全凈化了。 此外有必要聲明一點,以上所說之四力懺凈,雖可把罪性之本身凈化,但在犯了密戒、菩薩戒或具足戒的情況下,還應另行依各別規矩還凈。 《甘露法洋》-- 《菩提道次第廣論》釋義開示 判斷生起了共下士道心之準則 *** 道次第之修持,應依正確先後次序,待現前之科題生出覺受後,方移修下一科題。* 前面已講完修下士道的方法及內容了,但怎樣才算初步修好了下士道的禪參呢? 現在衲略作說明∶在以前,我們所作、所想,無一不是圍繞今世之利益而發生的。在修習後,我們慢慢地開始重視未來生。* 若到了某一天,我們重視未來生之程度超過了重視今生之程度時,便可說是初步成功了。當然,在此以後,我們還應繼續努力,但我們可以把這轉變視為下士道部份初步的成功準則。 破除有關共下士道之常見誤解 菩提道教法有兩個主要作用,一為教授如何修持,二為破除盛行之誤解及邪見。在現在的這部份,我們說一說有關共下士道之常見誤解。 * 有些人認為在共下士道的教法中,提到希求來生的種種功德,這似乎與小乘的解脫道及大乘中為求成佛之宗旨不一致,其實不然。希求得到殊勝功德的人身,正是為了欲有最理想的修持條件,以求解脫或成佛。我們修共下士道時,求這些功德並非為了它們的本身,而是為了想要解脫或成佛,所以這並無矛盾。此外,為求得到殊勝功德所作之因,同時亦為積集佛之報身及應化身的因。再者,本師釋迦牟尼生為太子時,也具備了這些同樣的功德,可見它們與成佛之宗旨不但並不矛盾,反而是成佛之助緣,而且是修行及受戒之根本基礎條件。 閱讀於10:09 2012-3-18推薦閱讀:
※李小龍--武道釋義
※《了凡四訓》釋義
※老子《德道經》完整釋義 37--44章 熊春錦
※經文釋義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第13-14品)
※詩、詞、曲名詞術語釋義及詩詞格律作法(6)
TAG:釋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