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得志 其壽不永
少年得志
賈生就是賈誼。賈誼是漢文帝時候的一名知識分子,和屈原一樣,也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
他的一生,大致走過了這麼幾個階段:
俊才遇伯樂。我們都知道,科考取士是隋唐興起的制度,隋唐以前,人才能否得到使用,主要靠地方推薦,在漢代尤其如此。賈誼年少便才華橫溢,《史記》中是這樣說的:「賈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書屬文稱於郡中。」這就是說,賈誼雖然年紀不大,但通曉詩書等典籍,而且還善於寫文章,這在天下文盲絕對多的時代,賈誼年紀輕輕就這樣由才學,當然在當地是很有名的了。韓愈曾在其短文《馬說》中感概:「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賈誼很幸運,他遇到了一名伯樂。這位伯樂就是後來官至廷尉的吳公,吳公其時為河南的地方行政長官,是一個愛惜人才的官員,聽說賈誼後,便把賈誼「召置門下,甚愛幸。」吳公治理地方很有一套,政績斐然,與秦丞相李斯是同鄉,曾經向李斯學習過,漢文帝便把吳公提拔到朝中做廷尉,到了朝廷,吳公便向漢文帝推薦賈誼,漢文帝也很愛惜人才,便把賈誼召為博士(這裡的博士和我們現在的博士概念完全不同。博士,古官名。秦漢時是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成為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如明代初期,朱允炆曾封方孝孺為「文學博士」等)。當然,這是一個沒有什麼實權的官職,但是,賈誼從此有了近距離進出最高統治者的機會。年少懷才,便遇伯樂,這是賈誼人生中的一大幸。
俊才遭嫉妒。當博士時,賈誼才二十來歲,在眾博士中最年輕,但最有才華。每當漢文帝下令讓博士們討論一些問題,那些老先生都無話可說,而賈誼卻能一一回答,而且他說出來,正是這些老先生想說而又表達不出的話。博士們都認為賈生才能傑出,是自己不能比的。漢文帝也非常喜歡他,對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內就升任太中大夫(《漢書·百官公卿表》載:郎中令所屬有太中大夫等,秩比千石,掌議論。用現在的官職比方,大概比國家部委局裡的司長稍高一點,但太中大夫常在皇帝身邊行走,這則不是司長所能及的)。在太中大夫任內,賈誼便認真地施展自己的才華,針對時弊向漢文帝提出了很多改革建議,可惜的是當時漢文帝覺得自己屁股還沒有坐穩龍椅(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小老婆生,為漢高祖劉邦第四子,原在山西晉陽做代王,本來沒有機會當皇帝,在當朝大臣周勃和陳平力主下才登上了皇帝寶座。有學者這樣認為:文帝即位,實際是劉姓宗室集團與功臣集團之間相互妥協、精心謀劃的結果,是最高統治集團進行的利益和權力的再分配,是皇權體制的重新組合。皇權這種結構關係,使文帝不可能推動積極有為的政策。劉恆之「勢」天生不足,必須掩飾自己的權欲,必須實行妥協的政策,以免刺激宗室、功臣集團出現過敏反映,誘發不測事件),賈誼的很多合理化建議都沒有得到實行。但漢文帝還是採納了一些,也因此使國家的治理和皇權的鞏固有了一些成效。於是,漢文帝決定提拔年輕而又才華橫溢的賈誼進入公卿之職位,也就是說,漢文帝想讓賈誼進入朝廷的「一品官員」的隊伍。年紀輕輕,沒有一寸戰功,只憑口舌之能就獲如此高位,這一下就使得那些為劉氏打天下而衝鋒陷陣立下汗馬功勞的老臣們不滿了。《史記》這樣記載老臣們討論這件事情時的心理和言行:「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絳侯周勃、灌嬰、東陽侯、馮敬這些人都嫉妒他,就誹謗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紀輕而學識淺,只想獨攬大權,把政事弄得一團糟。」)這些老臣們,尤其是絳侯周勃一手把劉恆扶上了皇帝的寶座,他們的話漢文帝不得不聽。於是,賈誼也就沒有進入了公卿之列。李白曾經有這樣的詩句寫此事:「淮陰市井笑韓信,漢朝公卿忌賈生。」
俊才被貶謫。不能進入公卿之列僅僅是不幸的開始。不能任公卿不說,漢文帝就此還疏遠了賈誼,不再採納他的意見,並且把他支得遠遠的:任命他為長沙王太傅(老師,同時也幫助「學生」處理一些事務)。在漢代,長沙屬於偏遠之地,用賈誼的話說,是「卑濕」之處。賈誼認為自己到了樣的地方,肯定活不長。赴任途中,經過屈原沉江處,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屈原的遭遇,於是寫下了《吊屈原賦》抒發自己心中的塊壘,其中有這樣的句子:「共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沉汩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遭世罔極兮,乃隕厥身。嗚呼哀哉,逢時不祥。鸞鳳伏竄兮,鴟梟翱翔。」(我恭奉天子詔命,帶罪來到長沙任職。曾聽說過屈原啊,是自沉汨羅江而長逝。今天我來到湘江邊上,托江水來敬吊先生的英靈。遭遇紛亂無常的社會,才逼得您自殺失去生命。啊呀,太令人悲傷啦!正趕上那不幸的年代。鸞鳳潛伏隱藏,鴟梟卻自在翱翔。)在一路鬱悶之中,賈誼到了任所。在任的第三年,有一天,一直貓頭鷹飛進了他的住房停在了他的座位旁,他認為這是不祥之兆,也是自己壽命不長的預兆,於是,就寫了一篇感傷人生、悲嘆世事的《鴟梟賦》。任上有什麼作為,《史記》沒有記載。在這兩篇賦中,賈誼沒有反思自己為什麼會有如此遭遇,總認為是世道昏庸、不公。這應該是賈誼人生不幸的一個重要原因。貶謫,當然只是其不幸人生中的一段插曲。
俊才傷心死。賈誼死前,眼前曾經閃現過他認為「希望來了」的亮光。寫了《鴟梟賦》後的一年多,他突然接到了漢文帝召見的喜訊,他以為漢文帝要重新起用他了,他興高采烈地趕到了京城。漢文帝見到他也很高興,在未央宮前面的宣室接見了他。當時漢文帝正接受神的降福保佑,於是漢文帝就向賈誼詢問鬼神的本原。賈誼也就乘機周詳地講述了所以會有鬼神之事的種種情形。賈誼口才非常好,把鬼神的事情講得頭頭是道,漢文帝也聽得津津有味,到半夜時分,文帝已聽得很入神,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總往賈誼身邊移動。聽完之後,文帝慨嘆道:「我好長時間沒見賈誼了,自認為能超過他,現在看來還是不如他。」這件事情很有名,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還專門為此寫了一首題目為《賈生》的詩:「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但是,漢文帝並沒有起用賈誼,在京城待了沒有多久,還是叫賈誼去給自己的兒子當老師,只是「學生」換成了自己很寵愛的小兒子梁懷王。其間,賈誼就國家大政數次上書漢文帝,但漢文帝都沒有採納。估計這叫賈誼很傷心。最傷心的事情來了:梁懷王這個學生很喜歡讀書學習,估計也很聽老師的話,所以賈誼也很喜歡他。俗話說:「逗人愛,死得快」。這句話應在了梁懷王身上。一次,梁懷王在騎馬的時候,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賈誼非常傷心,自責沒有盡到老師的職責,梁懷王的死自己是有責任的,「哭泣歲余,亦死。」(哭了一年多,也死了)。至此,賈誼走完了以喜劇開始悲劇結尾的一生。
賈誼死的時候才三十三歲。他確實是漢代傑出的人才,這不僅僅是指他的文章寫得好,還指他在政治上具有遠見卓識,這從他傳世的幾篇著名的政論宏文如《陳政事書》和《過秦論》等就可以看得出。《漢書》借漢代大學者劉向之口給予賈誼很高的評價:「贊曰:劉向稱『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管未能遠過也。使時見用,功化必盛。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
因為賈誼的遭遇和屈原有相似之處,所以司馬遷將兩人合在一個「傳」里,司馬遷的原話是這樣說的:「自屈原沉汨羅後百有餘年,漢有賈生,為長沙王太傅,投書以吊屈原。」但心平氣和地說,兩人還是各有不同、互有高下的:
在品德上:一心為國家為君王。
在命運上:遭人嫉妒,華才不遇,貶謫流放,憂傷憂憤而死。
在文學上,屈原的貢獻顯然不是賈誼所能夠比的,儘管賈誼也有一些非常精彩的文章。
在政事上,賈誼的貢獻是屈原所不能比的,儘管屈原也參與政事。
但細想一下,如果說屈原之死全因小人進讒國君昏庸所致,那麼,賈誼之死還有不同,這就是少年得志,高談闊論,不知世故,不顧人情,招致嫉害。
但我以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最高統治者殺死了這些珍貴的才俊。屈原自不必說。賈誼從長沙回到京城為梁懷王老師時,嫉妒和誹謗他的頭號人物周勃已經被罷免了丞相之職,也就是說提拔賈誼的最大障礙已經沒有了,但是,漢文帝仍然沒有「起用」他,這是為什麼?因為,所有的人才,在最高統治者眼裡只是工具,想用的時候拿起來,不用的時候放一邊。你想,漢文帝能夠重用一個「自愧不如」的人才嗎?司馬遷寫漢文帝的這句自嘆很有意思,李商隱的那首《賈生》也很有意思。
因此,這就註定了賈誼的命運:少年得志,其壽不永!
推薦閱讀:
※少年勞碌越老越富的面相,中年財路通達,晚年大富大貴
※請原諒悵立深宵是我,歌筵畔悄離席亦是我
※什麼是少年感?能否舉例?
※青少年常見心理問題的預防和應對(一稿)
※想要和那些年輕男孩女孩成為好朋友
TAG:少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