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一面鏡子
——熊玲專訪:如果愛情是一場病,那麼我們有理由了解它多一點(一)
採訪單位:上海心靈咖啡編輯 陳 潔
受訪專家:成都藍天心理諮詢首席諮詢師 熊 玲
1. 心靈咖啡:
有人說,愛情是自我的一面鏡子,只有幸運的人才會使用它來觀照自身。您認為,在戀愛的過程中,如何找到這面「鏡子」?這個「照鏡」的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如果是兩個學心理學的人戀愛,他們「照鏡」的過程會不會和一般人有所不同?
當我們自己「照鏡」時,我們應當注意什麼?
熊 玲:
如果愛情是自我的一面鏡子,那麼,這面鏡子就是代表愛情的東西。那愛情是什麼呢?自然,這個問題因人有不同答案。因此,與其說在戀愛的過程中如何找到這面「鏡子」,不如說,在戀愛的過程中如何找到真的「愛情」,透過愛情,照出自己的人格,以及自己與他人與世界的關係。或說,在戀愛的過程中,如何尋找到真實自我。
所以,我想對你提出的第一句話稍作改變:愛情是自我的一面鏡子,只有覺知的人才會使用它來觀照自身。你仔細體會,「幸運的人」和「覺知的人」是有很大區別。後者是有自我成長的需求,也能實現自我成長的人。
這樣一來,我們就比較清晰「愛情是自我的一面鏡子」的定位。我們可透過不同的戀愛模式,認識到不同的人,和人性深處的東西。比如,一個缺乏自我認識或有偏執人格的人,在戀愛過程中,很容易彰顯他自負、敏感多疑、情緒化的特質,遇到衝突,常使用的是指責、抱怨等攻擊性互動,心理學上叫做「投射性認同」,如在偏執人格中,看事物只有黑白兩極,他心裡只能容納好的,忍受不了的不好全投射歸你。而一個成熟的人,在戀愛中,是被對方的好吸引的同時,也能夠包容對方的欠缺。
如果是兩個學心理學的人戀愛,或許有跟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吧,我假設,那不同的應該是他們彼此會共情,會識別移情與投射。通俗說,他們談戀愛,相對不會主觀臆斷,或強求意志於對方,而會是有邊界,協調的相處。當然,這個前提是心智的成熟度,而不跟學心理學有關,非心理學的人,只要有成熟的性格,他們「照鏡」的過程亦會促進雙方的成長,會是一種和諧而幸福的過程。
其實,愛情很簡單,因它是一個人的事情,你可以自己做主愛誰,可以自由地愛與不愛。戀愛或婚姻卻很麻煩,因它是兩個人的事情。戀愛本來是甜蜜的,但很多人的受傷或痛苦,卻來自戀愛,甚至有人害怕戀愛,或恐懼婚姻。所以,戀愛才真正是每個人必修的功課。
那些戀愛、婚姻屢屢失敗者,只能是一個戀愛盲人,就像一個五音不全的人想唱(彈奏)世界名曲,總會跑掉一樣。至於戀愛課怎麼修,是一個大話題。簡要說,一個人足夠幸運的話,他從小感受過來自父母的愛,或從父母那裡學會了怎樣愛人,當他長大後,自然會戀愛。反之,就不太懂愛,或戀愛總是會遭遇挫敗,那麼,他需要「惡補」這一課程。當然最好借戀愛事件(或經歷),開始反觀自己——你的性格怎樣,你建立關係的能力怎樣?反思自己——有哪些欠缺,有哪些需求,有無滿足需求的能力,你的自我價值感靠什麼來源?等等,通過這些,來惡補這一課。
2.心靈咖啡:
女權主義者和「直男癌」,可能產生愛情么?(這裡的女權主義者特指那些欣賞女性的身份,呼籲並親身實踐著「男女的權利義務對等」的男性和女性,「直男癌」的患者也同樣有男有女,「直男癌」的不完全定義為,認為女人應該依賴男人,她們的用途就是用來嫁人、持家、生孩子的,如果有別的自我要求就是不自量力、不現實,所以不應該)
如果可能,他們的愛情將會是怎樣的?如果不可能,他們各自的特徵會對他們的愛情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熊 玲:
有句俗語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還有一句「差異相吸」。世上每一種類型的人,都有他們情感棲息的地。相信這兩類人,也會找到屬於他們愛情觀的那個他(她)。因此,女權主義者和「直男癌」是否會相愛,這個問題不好肯定地回答,只好說不太可能,但也是有可能性的,因為愛情的產生是奇怪的,是不合邏輯的,是靠緣分的。
不過,踐行「男女的權利義務對等」的男性和女性,比起「直男癌」的男女,應該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對象吧。因為前者是比較符合這個時代,而文化決定了人們對先進東西(平等,自由)的認同。
所謂直男癌,肯定也能找到認同他們的對象,這種配對若放在古往,倒也合情合理也相安無事;若放在現代,可能遲早會有不平衡的衝突,比如沒共同語言、情趣喜好不投情況下的溝通障礙、婚外情等出現。
3.心靈咖啡:
對於中國的男性和女性而言,他們的婚戀環境(求偶、婚姻),從過去到現在,分別經歷了怎樣的一個變化?
在這個變化的過程中,有哪些「過去」,依舊對「今天」產生著不可磨滅的影響?
您是怎樣評價和看待這些變化和影響的?
您認為,這樣的變化,這樣的影響,對他們自身,和這個社會,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他們又該如何應對?
熊 玲:
婚姻是人類史上最早的文明現象,但它的發展變化並非政治、科技那麼艱辛而複雜。因為婚姻是男人與女人之間的一種特定關係,它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殖,依戀,規避孤獨」需要,是永遠不會變的。較顯性的變化是求偶目的和求偶標準有變。如果以時代進程看求偶、婚姻的變化,大致分為:上古時期,婚姻的目的只為繁衍生殖,女人只是被買來履行生養責任而已。
在男人當權的很長時期的封建社會,婚姻還是以傳宗接代為主要目的,但肯定是擴大和提升了情感需求的滿足,比如有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對愛情的嚮往和浪漫表達。這個時期的婚姻模式,是儒家文化下的三妻四妾、門當戶對,以嚴苛的倫理綱常,制約著人情感的自由,可以說是性和情感飽受壓抑的時代。
當代的婚姻,一夫一妻製取代了一夫多妻,進入了戀愛婚姻的自由時代。擇偶標準自然也有提升,人們看重理性,重視對象的穩重、進取等精神層面的東西,也重視自己的感性需要,比如一見鍾情,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擇偶取向。
近五十年的婚戀狀況,似乎有很大變化,有人戲謔的總結:50-60年代的人是保守、苦逼、性壓抑、道德控制的婚姻;70-80年代是純愛,理性婚姻,性解放時代;90後或現今時代是奇葩綻放,且引以為榮的婚戀:如AA制,裸婚制,閃婚閃離,是性泛濫、婚外情、小三二奶時代,擇偶的標準,齊刷刷向著「高富帥、白富美」看齊。這個描述,應該說是客觀的,我們所遇到的很多婚戀案例,他們道出的內心苦難,也證實與這個時代背景有一定關係。哎,對如今的婚戀奇觀,你聽起來看上去都實在令人感到悲戚。難怪有那麼多人已不再相信愛情,不再輕語承諾。
為何我們的婚戀生活走向如此境地?或如你的提問,在婚戀的變化過程中,有哪些「過去」依舊對「今天」產生著不可磨滅的影響?這些大問,我真不敢妄言。只有個單純的理解,環境弄人,你種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一種生活模式,客觀的反映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文明程度。如果你腳下的土壤極度匱乏信仰、民主、正義,那麼它一定會滋生,甚至泛濫低級趣味、惟利是圖、欺瞞哄騙的灰暗景觀。
我很想說,無論時代怎樣變,人們充其量對婚戀的態度有變,但有一個恆定不變的終極目的,就是人們對真愛的嚮往,對幸福婚姻穩定的渴望,為此,男男女女都奔著這個大目標,在婚戀生活的長途中,跌跌撞撞,或悲或喜,或失利或勝利。我相信,智者和性格成熟的人一定會收穫幸福。不幸的人,也一定不是老天不善待你,而是你還有一段自我修鍊的路要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