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腦血管疾病進入高發期 順應四時慎保養
據統計,心腦血管疾病患者的首次發病年齡1/3在60歲以下,而高血壓、腦血管意外和冠心病是心腦血管疾病的代表性疾病,尤其是腦血管意外已成為目前世界公認的三大死因疾病之一,其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複發率都很高。而時下,正是秋冬轉換季節,也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季節,中國針灸學會臨床分會副秘書長、市按摩康復醫院院長、主任醫師劉紅石提醒,順應四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病進入高發期
「《黃帝內經》指出:人體臟腑、氣血,隨著季節的轉換,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並會出現不同的特點:春漫、夏熱、長夏濕、秋涼、冬寒。陽氣會出現升、浮、沉、降的節律;脈搏會春浮、夏洪、秋弦、冬沉的規律。」
劉紅石指出,人體自有春夏秋冬,人身即是一小天地!隨著氣候的變化,寒冬將至,又到了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期。
「心腦血管疾病是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最主要的疾病,是威脅中老年人健康和長壽的第一號殺手。而每年的秋冬換季更要提高警惕,防範心腦血管病,而預防的重點之一就是中風。」
中風是祖國傳統醫學對 「腦血管意外」的診斷名稱,劉紅石介紹說,中風包括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等疾病。
「這類疾病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語不清等癥狀為主要特徵。中風後絕大多數患者都會留有不同程度的後遺症,因此及早接受系統康復治療至關重要。」
中醫康復療法多採用中藥、針灸、推拿、情志調養等方法,而應用針灸、推拿防病、治病、延年益壽,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幾千年前就受到中國醫學家及養生學家的高度重視。
劉紅石強調,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按摩勿釋,著針勿斥,移氣於不足,神氣及得復。」說明在秦漢時期針灸、推拿已成為醫療和養生的重要手段。
「中醫針灸、推拿、中藥內服外用是中風康復治療中最為有效的治療手段。中風的產生,其神匿竅閉、瘀滯不通是根本病機之所在。因此,通過針灸、推拿、中藥內服外用能促其神醒竅發、瘀通血暢、正氣來複。它不僅可以改善和恢復肢體癱瘓、語言、吞咽等功能障礙,還可以改善並恢復日常生活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所以中風患者無論在急性期、恢復期和後遺症期,切不可忽略針灸、推拿、中藥內服外用等這些重要手段。」劉紅石提醒道。
上工治未病,中醫重防為先
早在遠古時代,人們通過對生命現象的觀察,就認識到大自然的運動變化是一切有生命物質之所以存在的根源,正如《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說:「天地合氣,六節分而萬物化生矣。」
劉紅石指出,既然人是大自然中生物的一種,當然也要受到自然界運動規律的制約。
當自然界按照自己的規律日復一日、周而復始地不斷運動變化的時候,人類長期在這種自然環境變化下生活,於是也形成了體內氣血盛衰、陰陽消長的對應變更。《黃帝內經·素問·寶命全形論》中就曾指出 「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也」,說明了季節節氣的更替變化反映了氣候的變化差異,這種變化往往會直接或是間接影響到人體,人體與四時之間有一個相應關係。
比如說「霜降」,除了告訴我們,天氣更冷了,露水要逐漸凝結成霜外,即提醒人們,將要到來的低溫會危害秋收作物。而患有腸胃疾病、高血壓及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保養好身體。所以日常生活中,需要根據不同節氣的氣候特點學會不同的養生方法。
劉紅石建議:
1、移情易性、調養情志:可採用音樂療法、心理療法、製造坦然開朗的心境。
2、起居有常、順應四時:避風寒、順應季節氣候變化。
3、飲食有節、味貴清淡:限制肥甘厚膩之品,忌飲酒,多食用蔬菜瓜果。
4、保精養生、勞逸結合:節制情慾,注意休息,始終保持旺盛的精力。
5、加強鍛煉、調節陰陽:選擇太極拳、氣功等鍛煉方法以促進氣血運行。
6、常食預防中風的食物:(1)高鉀食物:高鉀食物能調整細胞內鈉和鉀的比例,減少體內鈉和水的瀦留,從而降低血容量,使血壓降低、預防中風的發生。
這類食物有:菠菜、西紅柿、蔥、蒜、土豆、香蕉、桔子、柚子、甜瓜。(2)富含類黃酮與西紅柿紅素食物: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防止血管狹窄和血凝塊堵塞腦血管。
這類食物有:洋蔥、香菜、胡蘿蔔、草莓、蘋果、紅葡萄、西紅柿、西瓜、柿子、甜杏、辣椒等。(3)優質蛋白食物:可維持正常血管彈性及改善腦血流、預防中風的發生。
這類食品有:魚蝦類、雞鴨肉、兔肉、鴿子肉。(記者 宋學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