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孩子分床以及早教相關的那些事|順利地幫助孩子成為睡眠小英雄(小宮老師微課全文)


關於分床其實是個挺意外的話題,我們第一次發現這是個問題是在十分心理和我開設的兩次關於家庭親子性商的系列課程上。

在講課過程中,我發現但凡一提到分床,就有很多人提問說:「我家孩子不幹」,甚至有孩子10歲了才剛嘗試著分床,還得分兩天合一天。中國目前家庭的特質造成這樣一個現象:分床好像成為了很難處理的事情


﹏?

分床為什麼這麼難 ?

第一,這個時代的確是慈母被呼喚的時代。

我們現在做父母的這一代人,在童年成長的過程中「慈母」這樣一個象徵意向,是被這個社會貶低的,在我們成長的年份里,一個溫柔的總是在安慰孩子的媽媽,實際上是非常缺失的。

時間過去二三十年之後,社會思潮的擺動通常是從一端擺向另一端,它們很少會停在恰恰好的位置,所以這一代缺少媽媽疼愛的孩子長大了以後,就對慈母的呼喚度超高。包括我們學心理學的,一講兒童教育,一講親子關係,各個媽媽都過來聽課,好多父親也特別支持,「好好聽,好好照顧我們家孩子」,所以慈母意向在今天這個時代實際上是非常豐盈的,大家都特別努力做一個支持性的、哺育孩子、不斷給予的母親

對於特別希望成為慈母的媽媽,等她的孩子到了3歲以後,需要她出來做一些限制的、拒絕的、不允許孩子做的事情時,她們就會覺得特別困難。每當她看到孩子哭,每當看到孩子說「媽媽我不想」,她自己心裡那個受傷的小孩就竄出來了。她對於好媽媽的渴望會一下子充滿她的頭腦,她的思維會下降,會順應這種內心的需求,跟孩子說一聲「不行,你得自己睡」,就變得特別困難。

第二點,因為計劃生育,每個家庭的孩子變少了,這實際上給我們的母親一個挑戰或者說影響,我們經常會忘記孩子已經長大了。

自然狀態下,一個家裡三個孩子,一個9歲,一個5歲,一個2歲,媽媽自然不會把9歲和5歲的孩子看成嬰兒,她會很清楚地知道這個長大了、那個快大了、還有一個小不點。但現代家庭里普遍孩子少,我們身體中又有遺傳下來的母性的行為習慣,我們想為人父母的願望會導致現在很多家長看不到孩子的成長。比如說我們看到很多3歲孩子不會穿衣服,4歲孩子不會穿鞋不會系鞋帶,還有更多的,5、6歲了,很大的孩子,從幼兒園回來是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背著回來的。

所有這些現象背後有一個統一的點:父母把已經長大的幼兒看作是嬰兒

  • 嬰兒在最理想的狀態下是所有願望都要被滿足,所有需要都被呵護,父母總會在第一秒衝出來反應。但因為家裡缺少下一個嬰兒,我們就容易把一個幼兒看成嬰兒。

  • 幼兒需要開始進入規則社會了,要有一個社會化的過程,父母則需要從單一照顧者的角色調整成一方面照顧他,另一方面要成為一個規則制定者,幫助他向著社會化邁進的指導和引領者,父母這方面功能經常滯後。

  • 現在很多孩子青春期延後,20了,25了,還像青春期一樣,這統統都是因為,我們經常會看不見孩子已經長大。

第三點,媽媽們為什麼沒辦法讓孩子離開自己的卧室?實際上從家庭結構的角度來看,說明這個媽媽的生活不太歡迎爸爸。

實際上,每當一個母親成為母親以後,有時候她的妻子那部分角色或者女人那部分角色相對會在孩子剛出生那一兩年中隱退了。媽媽會沉溺於自己的媽媽角色中,這個感覺特別好,嬰兒的眼光閃閃發光,會給我們很多特別美好的全能感、自戀感。

沉溺於做媽媽的女性,在生活中實際上並不是特別想跟丈夫回到二人世界。因為一旦進入兩性角色之後,丈夫可能會讓妻子感覺到被評價。而相對來說,孩子要比丈夫單純得多。

很多媽媽們控訴爸爸不回家看孩子,而很多父親的感受是這個家不需要我,我是個ATM機,我負責出錢就夠了,你們娘兒倆有什麼事兒喊我一聲,別的用不著我。媽媽也更喜歡跟孩子玩,不喜歡跟老公玩。每當孩子想跟媽媽睡,可能媽媽自己也不太想跟老公睡,就把孩子摟在自己身邊。

母親更享受跟孩子在一起的親密時刻,那種唯一的,「我是你最重要的人」的感覺。孩子對媽媽沒有要求,沒有評價,你不會感到威脅,但是當夫妻在一起的時候,兩性關係中很多矛盾,他們是通過只在家庭里行使父母功能,去逃避兩個人互相面對時的不舒服、緊張、不開心的狀態。

﹏?

分床為什麼對於孩子很重要 ?

有很多孩子一直睡在媽媽的卧室里,有的家庭是三口一直睡在一張床上,爸爸從孩子出生就開始睡書房的也不在少數。即使這些現實的背後有種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我們真的不能繼續這麼幹下去了。因為把孩子從媽媽卧室里挪出去,這件事情對於孩子來說真的特別特別重要。

第一,孩子的性別意識在萌發、發展、確認的整個過程中,孩子需要家長把他們當做一個有性別的人來對待。

  • 我們之前講家庭性商的時候提過,隨著孩子越來越大,3到5歲的孩子性別意識在萌發,他需要知道自己是一個男孩子,長大了變成男人,或者我是一個女孩子,長大以後變成女人,而且他要從生活中觀察我如何表現得像一個男生,我如何表現得是一個女生。他們不再是尿布包里的小寶寶,無所謂男女,誰都能抱,誰都能幫他洗澡,誰跟他很親密都沒關係。

  • 但當孩子長到3歲以後,我們要開始對他有性別的尊重和對待,讓他離開母親的卧室。尤其是男孩子,他是從儀式上,從一個很正式的狀態中去承認你和媽媽男女有別了,對於隱私生活的尊重,就是通過這種界限感來實現的。

有一些幼兒時期的孩子在一些性的問題上出現的焦慮病症,有時候就是與這個孩子和母親過度的身體接觸相關。我們上次也提到了這樣的案例,一個男孩子經常會在幼兒園脫下褲子,撫摸自己的生殖器,多次對他進行平和的勸阻都無用,後來我們發現他每天晚上都要跟媽媽一起睡,在同一個房間里。從生理角度來說他會有些身體接觸,從心理層面,那個家庭又是爸爸每個月都要跑出去工作,一個月回家一兩天。

孩子內心可能就會有一些小小的願望,我是這個家裡最重要的男人,我是能照顧媽媽的人,這是幼兒期。3到5歲的孩子經常會有一些很沒有邊際的想像,這個想像和願望需要父母用一種現實的方法告訴他你做不到,這些願望破滅以後他會安穩於在一個孩子的角色當中,相對來說他又可以健康成長了。

第二,關於孩子獨立性的發展。

  • 嬰兒在媽媽肚子里的時候和媽媽完全是共生,包括營養、包括呼吸,嬰兒出生以後的兩年,跟媽媽也幾乎有點共生的味道。

  • 媽媽會放棄自己的社交生活,甚至要放棄一定的自己生理上的睡眠和吃飯的需要去配合孩子,但隨著孩子長大,兩歲以後,他的獨立性就要開始增長起來。

我們經常看到兩歲多小孩子會站在媽媽身邊玩一玩,然後跑出去,跑不遠,一回頭看見媽媽,很開心,再跑回來,這個孩子跑出去和跑回來的行為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我知道媽媽會在那裡等我,但我要到更遠的地方去。

同樣是嘗試性地走出媽媽懷抱,在睡眠的時候我們跟孩子講,你現在長大了,你已經是大寶寶了,你要自己睡覺了,也是從儀式性上告訴他,我尊重你的成長,我祝福你離開我的力量。

很多家長會講,我家孩子會害怕呀,或者有些小孩子會直接告訴父母,我在小床上的時候我有點緊張,我不喜歡這樣做。其實我們家長一定要聽到這話的雙方面,生活中一定有很多事情給你帶來的感受不是單獨的、不是唯一的。比如我們吃冰淇淋很開心,但同時它會讓我們卡路里增高,我們會擔心自己發胖。對有些孩子來說也是這樣,看起來有些孩子會表現出自己睡覺的抗拒,但第二天清晨起床以後,他會感到自己真的非常了不起,自己真的長大了,這種很美好的成就感實際上是孩子邁向獨立的很需要的內心營養。

第三,處理孩子的俄狄浦斯情結。

對於3到5歲的孩子,從精神分析來講,他的心智發展中非常重要的就是俄狄浦斯情結的處理。

  • 它是說,在3歲以前的孩子眼中,這個世界都只和「我」發生關係。這個女人是我媽媽,我是這個女人的寶寶,這個男人我管他叫爸爸,他有時候很嚴厲,有時候很有力氣,跟我玩遊戲,挺好玩的,我是他的寶寶。這時候孩子就像一個小太陽,他在中間,其他人在周圍,他和每個人之間都有關係,至於我媽媽和我爸爸之間有沒有關係?這個孩子認為是沒有的。我說的是0到2歲之間的小朋友,他們無法理解爸爸媽媽之間有關係,他們以為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中心。

  • 到3歲以後,孩子的心智已經可以去理解這個世界不是這樣的。為什麼我們總說孩子要「去中心化」,不是簡單說這個孩子自私,飯不給別人吃,糖不分,而是說他慢慢發現,其實這個世界每個人和每個人之間都有關係,媽媽愛我、爸爸也愛我,但是爸爸和媽媽也彼此相愛。這個確認感很重要,因為孩子從此學會了愛的分享的信心,當我知道我爸爸媽媽相愛時,我並不擔心媽媽因此就不愛我了。

不知道大家能理解這個感受了嗎?當媽媽把我推開一步的時候,我看到了我的媽媽還愛其他的對象,當時這個過程會有些痛苦,但這段時間過了以後會發現當我媽媽愛其他對象的時候,並不影響她愛我。於是我又很安穩地成為了一個被爸爸媽媽愛的孩子。比如說,我的媽媽可能會愛咖啡,可能愛和她的朋友們講電話,很小的孩子是不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的。因為很小的孩子會認為一旦媽媽去愛咖啡,她就不愛我了。

但3到5歲的孩子在生活中要面對這樣的真相我的媽媽除了愛我以外她還有她的世界,她還是一個人,她是一個女人,她有很多很多角色、很多很多願望、很多很多喜歡過日子的方法,但同時並不影響到她作為媽媽來愛我。分床就是在這件事情上給孩子一個很好的提示。

從家庭結構出發來考慮,孩子終有一天要承認父母之間的親密關係超越了父母和他自己的親子關係,這個家庭才是穩固的,這個孩子才是被這個家庭所保護和愛的。

分床給了孩子這樣一個機會,他會知道大人們和大人們經常要在一起做很多遊戲,這個遊戲他們不帶我玩,雖然我有點沮喪,雖然我知道媽媽到了晚上會跟爸爸睡覺,那我就好好睡覺吧,睡醒了白天媽媽會給我做早飯,會陪我玩,日子也不錯啊。這個孩子就順利度過了俄狄浦斯期,也就是他確認了愛是可以分享的,確認了我是這個家裡的孩子,父母之間的關係比親子關係更親密、更重要、更核心,這時候孩子在這個階段很重大的一個心理能力就建立起來了。

﹏?

如何順利地與孩子分床 ?

大原則是在嬰兒期,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照顧,他在嬰兒期所有需要被及時地、很好地滿足了,他很確認我有人愛,確認了這個世界很安全,確認了家庭會很好地保護我。2歲以前的安全感真的是後面所有兒童和家庭問題的一個核心。

首先,我們假設一個寶寶在他兩歲以前全都處理得很好,在他從2歲到3歲這個階段,父母最好已經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睡眠習慣,其中包括給孩子創建一個他已經熟悉了的睡眠儀式。

比如先洗澡,接著喝杯牛奶,然後是講故事的時間、讀繪本的時間,做完這件事情以後關燈,媽媽可以拍拍孩子的小屁股,或者唱個歌,孩子就閉眼。

這種事情如果從孩子2歲或者更早開始建立,每當這個儀式一啟動,孩子就進入到「我要睡覺」的狀態。挪了房間以後,房間雖然改變了,但睡覺前這套儀式一直存在。就像我們的程序一旦啟動,它可以按照原有的方式去進行一樣,這個孩子就可以更順暢地進入到睡眠的狀態。

第二點我們鼓勵大家為了孩子分床這件事情在家庭里建立一個過渡空間。

就像剛才我講到的孩子從媽媽身邊跑開又回來的過程,這個空間是有一個讓他可以離媽媽遠一點再回來一下,再遠一點再回來一下的過程。不要真的等到孩子要分床那一天你才給孩子買床,而是在孩子1歲多、2歲多的時候我們就把他將來自己要睡的小床準備好,放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放他喜歡的床單,讓孩子經常知道這是一個等待著他來的空間。

我們可以跟孩子玩睡覺遊戲,小孩子在2歲以後會喜歡做一些跟生活有關的遊戲,比如吃飯,還有睡覺,其實吃飯睡覺的遊戲特別受小朋友歡迎。睡覺遊戲很簡單:「我要睡覺啦,晚安,媽媽你關燈」,一會兒「媽媽你要學大公雞叫」,可能就一分鐘,媽媽就學公雞叫,寶寶說「我起床啦」,然後開燈,說早上好。

做一些睡覺的遊戲,讓孩子去將要睡過去的小房間玩,讓他在這個房間越來越有熟悉的感覺,孩子就可以更好地進行過渡。

第三點我們說一些過渡的遊戲。

我建議大家在孩子分床之前就跟他玩一些跟光線有關的遊戲,讓孩子在1、2歲就注意到這個世界是有光的區別的,太陽出來天亮了和太陽落山天黑了,這種光線的遊戲會幫助孩子克服對黑暗的恐懼感

孩子2、3歲的時候會很容易注意到這一點。我自己生活中有件事情,有一次我一個手串的繩子斷了,珠子在我們家灑了一地,那天我就拿著手電筒趴在地上夠我的珠子,當時我的孩子還不到2歲,他對手電筒的光就特別感興趣,覺得手電筒是特別了不起的東西。

那段時間正好也是夏天,他特別著迷夏天拿著手電筒出去玩,晚上可以在黑暗中打出一束光,我們家孩子對光的反面——黑暗也感興趣,那時候他經常會要求我白天把窗帘全拉上、門也全關上,體會那個黑暗。

對於孩子來說,很多遊戲有用嗎?真沒什麼用,我知道現在很多家長很關心孩子學會了什麼,包括下周我們還會再講關於早教的問題,但其實你看生活中這些看似無用的小遊戲,實際上是孩子在體會他對光線的控制感,「哦,原來除了太陽以外,我還可以在家裡管控亮或不亮」,1歲多的時候他只注意到手電筒,還沒有注意到房子里的燈,我也會陪著他玩手電筒,到了傍晚,夕陽照進屋子裡玩牆上的影子,當孩子發現光線是一種遊戲時,他有一種控制感在裡面。

等到晚上睡覺他就很好地認識到,黑了就是燈關了,開了就是亮了,當他發現對這件事情有百分之百的操控力,對黑暗的恐懼就會消散很多


下文有小宮老師的課堂問答精選,不要走開~

如果你對這套親子微課感興趣,請點擊 此處 獲取詳細信息,或移步至我們的微店(十分心理公眾號下的菜單選擇「逛微店」-「有好貨」,選擇你所心儀的課程)直接購買。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關於0-36個月嬰幼兒客體關係的內容,請點擊 閱讀原文

有時,通過對於孩子問題的了解,也能關照到我們自身。

多謝你的支持,也歡迎你幫助我們傳播。還是那句話,讓我們一起為孩子們更好地成長做點什麼:)

﹏?

交流互動環節問題摘選 ?

Q: 在孩子多大的時候分床好?

A: 其實多早(分床)這件事情現在沒有定論,因為我們也知道西方很多國家的父母從孩子出生那一天就是分床睡。但這個事情,是不是西方就百分之百的好,不是這樣,實際上孩子從嬰兒期開始跟媽媽一起睡還是自己單獨睡小床,都是各有利弊的

這邊強調孩子要單獨睡是因為整個西方的醫學體系和哲學體系,都是以看得見的事情為研究出發點。他們最早期建議讓孩子單獨睡,主要是因為參考了嬰兒猝死事情的概率(與一起睡相比)在數字統計學上是大大下降的。

我這邊對於分床的建議是最晚不要低於3歲。1、2歲的孩子如果還黏在媽媽的卧室里,這個問題沒有大家想像得那麼大,而且西方現在也認為母子同床對於母子或母女之間親密感的培養更好,而且母親會得到更好的休息。但最晚要從3歲開始,父母要有一個意識上的注意,要去評估一下孩子心理和身體的自立情況,然後就要開始做這件事。

Q: 等孩子睡著了之後再自己分床睡,這樣可以嗎?

A: 我們早期在培養孩子自己睡的時候,我很建議家長在旁邊哄睡,但不建議家長在床上躺著。孩子躺在孩子的床上,媽媽可以拿個板凳,或者媽媽坐在床邊給孩子講個故事,陪孩子說說話,給他睡前的親吻,這些都是很好的。家長可以等到孩子睡著以後再離開,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大,但你不要給孩子一個印象「我陪你睡」,不要讓孩子有被騙的感覺,你告訴孩子媽媽在這兒哄你睡,等睡著以後媽媽再走,這是可以的,但不要騙孩子說「媽媽跟你睡」卻等孩子睡著以後再溜走。

Q: 現在還沒有單獨的房間給寶寶,把他從大床上分出去怎麼樣?

A: 很好啊,就是這樣子的。我這邊說孩子分床並不一定百分之百要把孩子送到單獨的房間去,因為不同家庭有不同家庭的房間情況,但至少要把孩子從大床上分開,讓他有一個自己的空間。他很清楚我睡在自己的床上,這就是我們說的很重要的分床的目的,或者說本質上的東西。這個世界上數據顯示70%的孩子都跟父母睡在一個卧室里,但床要分開,這是很重要的。


宮學萍

曾為《心理月刊》特邀策劃。《中國青年報》等多家媒體特約點評專家。現為我們的電台節目十分心理FM的駐站諮詢師。譯作《打破心理治療師心中的禁忌》、《浮生一日》(亞龍先生最新心理小說,即將出版)。育有兩個孩子(10歲、3歲),個人與諮詢的實戰經驗豐富。

推薦閱讀:

睡覺時蚊子在耳邊飛,開燈後卻很難找到,它藏在哪兒的可能性比較大?
褪黑素除了緩解失眠還能美白?褪黑素產品評測
說晚安▕ 貓咪為什麼喜歡跟主人一起睡覺?

TAG:孩子 | 睡眠 | 早教 | 英雄 | 微課 | 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