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言集錦及溯源(1)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這句話出自班固的《漢書》卷六十五東方朔(shuò)傳第三十五。原文是:  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哉!《詩》云:"鼓鍾於宮,聲聞於外。』"鶴鳴於九皋(gāo),聲聞於天。』苟能修身,何患不榮!太公體行仁義,七十有二乃設用於文、武,得信厥(jué)說,封於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所以日夜孳孳(zī),敏行而不敢怠也。辟若鶺(jí)鴒,飛且鳴矣。傳曰:"天不為人之惡寒而輟(chuò,放下,捨棄;撤銷、撤除)其冬,地不為人之惡險而輟其廣,君子不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天有常度,地有常形,君子有常行;君子道其常,小人計其功。』《詩》云:  故曰:"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冕而前旒(liú),所以蔽明;黈纊(tǒu kuànɡ,黃色絲綿)充耳,所以塞聰。』明有所不見,聰有所不聞,舉大德,赦(shè)小過,無求備於一人之義也。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kuí,準則;原則)而度之,使自索之。蓋聖人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作者或作品: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東漢官吏、史學家、文學家。史學家班彪之子,字孟堅,漢族,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東北)。除蘭台令史,遷為郎,典校秘書,潛心二十餘年,修成《漢書》,當世重之,遷玄武司馬,撰《白虎通德論》,征匈奴為中護軍,兵敗受牽連,死獄中,善辭賦,有《兩都賦》等。  這句話的意思是:水過於清澈就沒有魚(魚在水裡沒有養料無法存活),人太精明而過分苛察就沒有朋友。冠冕(皇帝戴的禮帽)前飾有冕旒(就是帽子前的玉串)是用來遮擋視線,用棉球塞住耳朵(黈纊:黃色絲綿)就聽不見聲音。看見了當做沒看見,聽見了當做沒聽見,好的德行應予以肯定,原諒人犯下的小過錯,人無完人,不應求全責備。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話出秦國丞相李斯的《諫(jiàn)逐客書》,原文是:  臣聞地廣者粟(sù)多,國大者人眾,兵強則士勇。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眾庶(shù),故能明其德。  作者或作品:李斯,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協助秦始皇帝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與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為趙高所忌,腰斬於市。  言內之意是說泰山之所以有這樣的高度,正是因為不拒絕渺小的土壤,堆砌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成就。江河之所以有這樣的深度,正是因為不拒絕細微的溪流,匯流而成才能形成如今的規模。   言外之意是奉勸秦王不能把六國的人才驅逐出秦國。秦王也正是因為沒有驅逐出這些個體力量看起來比較微弱的人,彙集了這些人的力量,最後才統一了天下而成為「千古一帝。」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話出《樂府詩集.相和歌辭》漢無名氏的《長歌行》。原文是: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xī)。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kūn)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作者或作品:: 漢無名氏為一批作詩而未留名的詩人的統稱。漢無名氏的詩內容多寫夫婦朋友間的離愁別緒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現出追求富貴和及時行樂的思想。語言樸素自然,描寫生動真切,在五言詩的發展上有重要地位。     這首詩的意思是: 早晨,園中有碧綠的葵菜,晶瑩的朝露等待在陽光下晒乾。春天的太陽散布恩惠,所有生物因此都呈現出一派繁榮生機。常常擔心肅殺的秋天來到,花和葉都變黃衰敗了。千萬條大河奔騰著向東流入大海,什麼時候才能再向西流回來?如果年輕力壯的時候不知道圖強,到了老年頭髮花白,一事無成,悲傷也沒用了。     在《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中,有不少的詩歌,這裡推舉一首李白的詩《長歌行》以便閱讀,原文如下:  桃李待日開,榮華照當年。東風動百物,草木盡欲言。  枯枝無丑葉,涸(hé)水吐清泉。大力運天地,羲(xī)和無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將何宣。桃李務青春,誰能貫白日。  富貴與神仙,蹉跎(cuō tuó)成兩失。金石猶銷鑠(shuò),風霜無久質。  畏落日月後,強歡歌與酒。秋霜不惜人,倏(shū)忽侵蒲柳。     作者或作品: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中國唐朝詩人,有「詩仙」之稱,是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漢族,祖籍隴西郡成紀縣(今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南),出生於蜀郡綿州昌隆縣(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蓮鄉),一說生於西域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逝世於安徽當塗縣。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陽)。存世詩文千餘篇,代表作有《蜀道難》、《行路難》、《夢遊天姥吟留別》、《將進酒》等詩篇,有《李太白集》傳世。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歲。其墓在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這首詩的意思是:桃李花等待暖暖的春日而開,榮華艷麗又如往年,春風繁榮萬物,草木欣欣向榮,枯樹枝上綠葉再生,涸泉有涌清水,自然以大力運行天地,太陽神羲和日夜運行不停鞭,功名應該儘早成就,青史留名,芳名千古,桃李的容顏青春才有,誰又能長貫白日,留駐時光?富貴與神仙,是我兩大愛好,如今蹉跎成為兩空,金石都會被銷鑠,經歷風霜後什麼可以長久? 日升月落,時光蹉跎,何以解愁?唯有歌酒強歡,秋霜何嘗會可憐人,使人衰老就如倏忽凋敗蒲柳一樣的快。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出自朱熹的《偶成》,原文是: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作者或作品:朱熹(1130.9.15~1200.4.23)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雲谷老人、滄洲病叟、逆翁. 漢族,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府婺源縣(今江西省婺源)人。19歲進士及第,曾任荊湖南路安撫使,仕至寶文閣待制。為政期間,申敕令,懲奸吏,治績顯赫。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世稱朱子,是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弘揚儒學的大師。  這首詩的意思是:時光容易逝去,少年的時光如果不珍惜,一晃就要慢慢走向衰老,如果老了才想起學習,就晚了。哪怕是一點點的光陰都不要輕視,春天剛剛來臨,還沒有發覺到春草綠了,展眼間,台階前的梧桐葉已經發黃了。                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嗔(chēn),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    這句話的的出處和作者無證可靠,只能留下空缺。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因為當時心裡是開心(也就是心血來潮)的就輕而承諾自己跟本做不到的;不要因為別人不解世道顛倒黑白(也就是愚醉)而對別人產生嗔恨心;不要圖一時快活。去惹事生非,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不要做事虎頭蛇尾。開始做的很起勁,後來不了了之。不可乘喜而輕諾,不可因醉而生嗔,不可乘快而多事,不可因倦而鮮終。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這句話最初出自於明代洪應明的一副對聯,錄入於《菜根譚》。   作者或作品:洪應明,明朝學者,字自誠,號還初道人,現今江蘇金壇人,藉貫不詳,精通儒、佛、道,用對聯體總結出一本《菜根譚》。後陳眉公在《幽窗小記》亦有收錄。根據他的另一部作品《仙佛奇蹤》,得知他早年熱中於仕途功名,晚年歸隱山林,洗心禮佛。萬曆三十年(1603)前後曾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與袁黃、馮夢楨等人有所交往。      這副對聯的意思是:無論光榮還是屈辱都不會在意,只是悠閑的欣賞庭院中花草的盛開和衰落;無論晉陞還是貶職,都不在意,只是隨意觀看天上浮雲自由舒捲,這是一種恬然自安的心境。  攻人之惡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勿過高,當使其可從。  這句話的的出處和作者無證可靠,只能留下空缺。  這句話的意思是:批評別人的壞處不要過於嚴厲,一定要心理還想著這人還是有可愛之處的,過於嚴厲就會使對方反感以至抗拒;教育人從善不要要求太高,好讓人容易聽從,也不會讓自己太失望。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zhuō),  大辯若訥,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這段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原文是: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意思是: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清靜克服擾動,賽冷克服暑熱。清靜無為才能統治天下。  作者或作品:老子,又稱老聃、李耳,字伯陽,楚國苦縣曲仁里(今河南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始祖,唐高宗親臨鹿邑拜謁,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而苦縣也因老子被皇帝先後更名為真源縣、衛真縣、鹿邑縣,並在鹿邑留下許多與老子相關的珍貴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也有相關的議論: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它的意思是: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努力去實行;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將信將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為道了。因此古時立言的人說過這樣的話: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廣大的德好像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像混濁未開。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道幽隱而沒有名稱,無名無聲。只有「道」,才能使萬物善始善終。    九牛一毫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  這是陳毅《感事書懷》組詩中的其中一首——《七古·手莫伸》,原文是:  手莫伸,伸手必被捉。  黨與人民在監督,萬目睽暌難逃脫。  汝言懼捉手不伸,他道不伸能自覺。  其實想伸不敢伸,人民咫尺手自縮。  豈不愛權位,權位高高聳山嶽。  豈不愛粉黛,愛河飲盡猶饑渴。  豈不愛推戴,頌歌盈耳神仙樂。  第一想到不望本,來自人民莫做惡。  第二想到黨培養,無黨豈能有作為。  第三想到衣食住,若無人民豈能活。  第四想到雖有功,豈無過失應慚怍。   吁嗟乎,九牛一毛莫自誇,驕傲自滿必翻車。  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遜敗由奢。   作者或作品: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詩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十大元帥之一),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長。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做的事就像九頭牛身上的一根毛一樣微小,不要自我誇大,驕傲自滿的人總有碰到麻煩的時候。我經歷閱覽了多少古今之事,都是因為謙虛謹慎而成功,因為奢侈而失敗啊!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出自宋朝著名詞人蘇軾的詞《水調歌頭.中秋月》,原文是: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作者或作品: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有《東坡樂府》。  意思是: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但願離人能平安康健,遠隔千里共享月色明媚皎然。  神人之言微,聖人之言簡,賢人之言明,眾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出自陳眉公《幽窗小記》,《幽窗小記》登錄的是洪應明的文章,看了幾篇,似乎與增廣賢文之類的文章相近。這句語言,經多次查閱具無,為此只能將該書中一些相類似的句子登錄於此,以便廣泛地閱讀。       一、明人洪應明部分文章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無一人不醉,趨名者醉於朝,趨利者醉於野,豪者醉於聲色車馬,而天下竟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涼散,人人解酲,集醒第一。  倚才高而玩世,背後須防射影之蟲;飾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膽之鏡。  怪小人之顛倒豪傑,不知慣顛倒方為小人;惜吾輩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見吾輩。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根。  澹泊之守,須從穠艷場中試來;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  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要譽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如直節之為真。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後之毀;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莫過高,當原其可從。  不近人情,舉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夢境。  遇嘿嘿不語之士,切莫輸心;見悻悻自好之徒,應須防口。  結纓整冠之態,勿以施之焦頭爛額之時;繩趨尺步之規,勿以用之救死扶傷之日。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為曲謹,多出機心。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  彼無望德,此無示恩,窮交所以能長;望不勝奢,欲不勝饜,利交所以必忤。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澹泊之士,必為穠艷者所疑;檢飾之人,必為放肆者所忌。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辯以招尤,不若訒默以怡性;廣交以延譽,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費以多營,不若省事以守儉;逞能以受妒,不若韜精以示拙。  費千金而結納賢豪,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飢餓;構千楹而招徠賓客,孰若葺數椽之茅以庇孤寒。  恩不論多寡,當厄的壺漿,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淺深,傷心的杯羹,召亡國之禍。          二、明人洪應明全文之卷三——集峭       今天下皆婦人矣,封疆縮其地,而中庭之歌舞猶喧;戰血枯其人,而滿座之貂貚自若。我輩書生,既無誅賊討亂之柄,而一片報國之忱,惟於寸楮尺隻字間見之;使天下之鬚眉而婦人者,亦聳然有起色。集峭第三。   忠孝吾家之寶,經史吾家之田。   閑到白頭真是拙,醉逢青眼不知狂。   興之所到,不妨嘔出驚人心,故不然,也須隨場作戲。   放得俗人心下,方可為丈夫。放得丈夫心下,方名為仙佛。放得仙佛心下,方名為得道。   吟詩劣於講學,罵座惡於足恭。兩而揆之,寧為薄行狂夫,不作厚顏君子。   觀人題壁,便識文章。   寧為真士夫,不為假道學。   寧為蘭摧玉折,不作蕭敷艾榮。   隨口利牙,不顧天荒地老;翻腸倒肚,那管鬼哭神愁。     身世浮名,余以夢蝶視之,斷不受肉眼相看。   達人撒手懸崖,俗子沉身苦海。   銷骨口中,生出蓮花九品,鑠金舌上,容他鸚鵡千言。   少言語以當貴,多著述以當富,載清名以當車,咀英華以當肉。   竹外窺鶯,樹外窺水,峰外窺雲,難道我有意無意;鳥來窺人,月來窺酒,雪來窺書,卻看他有情無情。   體裁如何,出月隱山;情景如何,落日映嶼;氣魄如何,收露斂色;議論如何,回飆拂渚。   有大通必有大塞,無奇遇必無奇窮。   霧滿楊溪,玄豹山間偕日月;雲飛翰苑,紫龍天外借風雷。   西山霽雪,東嶽含煙;駕鳳橋以高飛,登雁塔而遠眺。   一失腳為千古恨,再回頭是百年人。   居軒冕之中,不可無山林的氣味;處林泉之下,須常懷廊廟的經綸。   學者要有兢業的心思,又要有瀟洒的趣味。   平民種德施惠,是無位之卿相;仕夫貪食財好貨,乃有爵的乞人。   煩惱場空,身住清涼世界;營求念絕,心歸自在乾坤。   覷破興衰究竟,人我得失冰消;閱盡寂寞繁華,豪傑心腸灰冷。   名衲談禪,必執經升座,便減三分禪理。   窮通之境未遭,主持之局已定;老病之勢未催,生死之關先破。求之今世,誰堪語此?   一紙八行,不遇寒溫之句;魚腹雁足,空有往來之煩。是以嵇康不作,嚴光口傳,豫章擲之水中,陳秦掛之壁上。   枝頭秋葉,將落猶然戀樹;檐前野鳥,除死方得離籠。人之處世,可憐如此。   士人有百折不回之真心,才有萬變不窮之妙用。   立業建功,事事要從實地著腳;若少慕聲聞,便成偽果。講道修德,念念要從虛處立基;若稍計功效,便落塵情。   執拗者福輕,而圓融之人其祿必厚;操切者壽夭,而寬厚之士其年必長;故君子不言命,養性即所以立命;亦不言天,盡人自可以回天。   才智英敏者,宜以學問攝其躁;氣節激昂者,當以德性融其偏。   蒼蠅附驥,捷則捷矣,難辭處後之羞;蔦蘿依松,高則高矣,未免仰攀之恥。所以君子寧以風霜自挾,毋為魚鳥親人。   伺察以為明者,常因明而生暗,故君子以恬養智;奮迅以求速者,多因速而致遲,故君子以動持輕。   有面前之譽易,無背後之毀難;有乍交之歡易,無久處之厭難。   宇宙內事,要力擔當,又要善擺脫。不擔當,則無經世之事業,不擺脫,則無出世之襟期。   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可以維繫無厭之人心;御事而留有餘不盡之智,可以堤防不測之事變。   無事如有事時堤防,可以弭意外之變;有事如無事時鎮定,可以銷局中之危。   愛是萬緣之根,當知割捨;識是眾欲之本,要力掃除。   舌存,常見齒亡,剛強終不勝柔弱;戶朽,未聞樞蠹(shū dù),偏執豈及圓融。   榮寵旁邊辱等待,不必揚揚;困窮背後福跟隨,何須戚戚。   看破有盡身軀,萬境之塵緣自息;悟入無懷境界,一輪之心月獨明。   霜天聞鶴唳,雪夜聽雞鳴,得乾坤清絕之氣;晴空看鳥飛,活水觀魚戲,識宇宙活潑之機。    斜陽樹下,閑隨老衲清談;深雪堂中,戲與騷人白戰。   山月江煙,鐵笛數聲,便成清賞;天風海濤,扁舟一葉,大是奇觀。   秋風閉戶,夜雨挑燈,卧讀離騷淚下;霽日尋芳,春宵載酒,閑歌樂府神怡。   雲水中載酒,松篁里煎茶,豈必鑾坡侍宴;山林下著書,花鳥間得句,何須鳳沼揮毫。   人生不好古,象鼎犧樽,變為瓦缶;世道不憐才,鳳毛麟角,化作灰塵。   要做男子,須負剛腸,欲學古人,當堅苦志。   風塵善病,伏枕處一片青山;歲月長吟,操觚時千篇白雪。   親兄弟折箸,壁合翻作瓜分;士大夫愛錢,書香化為銅臭。   心為形役,塵世馬牛;身被名牽,樊籠雞騖。   懶見俗人,權辭託病;怕逢塵事,詭跡逃禪。   人不通古今,襟裾馬牛;士不曉廉恥,衣冠狗彘。 

  道院吹笙,松風裊裊;空門洗缽,花雨紛紛。   囊無阿堵物,豈便求人;盤有水晶鹽,猶堪留客。   種兩傾負郭田,量晴校雨;尋幾個知心友,弄月嘲風。   著屐登山,翠微中獨逢老衲;乘桴浮海,雪浪里群傍閑鷗。   才士不妨泛駕,轅下駒吾弗願也;諍臣豈合摸稜,殿上虎君無尤焉。   荷錢榆莢,飛來都作青蚨;柔玉溫香,觀想可成白骨。   旅館題蕉,一路留來魂夢譜;客途驚雁,半天寄落別離書。   歌兒帶煙霞之致,舞女具邱壑之資;生成世外風姿,不慣塵中物色。   今古文章,只在蘇東坡鼻端定優劣;一時人品,卻從阮嗣宗眼內別雌黃。   魑魅滿前,笑著阮家無鬼論;炎囂閱世,愁披劉氏北風圖。   氣奪山川,色結煙霞。   詩思在灞凌橋上,微吟處,林岫便已浩然;野趣在鏡湖曲邊,獨往時,山川自相映發。   至音不合眾聽,故伯牙絕弦;至寶不同眾好,故卞和泣玉。   看文字,須如猛將用兵,直是鏖戰一陣;亦如酷吏治獄,直是推勘到底,決不恕他。   名山乏侶,不解壁上芒鞋;好景無詩,虛攜囊中錦字。   遼水無極,雁山參雲,閨中風暖,陌上草薰。   秋露如珠,秋月如珪;明月白露,光陰往來;與子之別,思心徘徊。   聲應氣求之夫,決不在於尋行數墨之士;風行水上之文,決不在於一字一句之奇。   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礧磈(léi  kuǐ)。   春至不知湘水深,日暮忘卻巴陵道。   奇曲雅樂,所以禁淫也;錦繡黼黻(fǔ  fú),所以御暴也。縟則太過,是以檀卿刺鄭聲,周人傷北里。   靜若清夜之列宿,動若流彗之互奔。   振駿氣以擺雷,飛雄光以倒電。   停之如棲鵠,揮之如驚鴻,飄纓蕤於軒幌,發暉曜於群龍。   始緣甍而冒棟,終開簾而入隙;初便娟於墀廡,未縈盈於帷席。   雲氣蔭於叢蓍,金精養於秋菊;落葉半床,狂花滿屋。   雨送添硯之水,竹供掃榻之風。   血三年而藏碧,魂一變而成紅。   舉黃花而乘月艷,籠黛葉而捲雲翹。   垂綸簾外,疑鉤勢之重懸;透影窗中,若鏡光之開照。   疊輕蕊而矜暖,布重泥而訝濕;跡似連珠,形如聚粒。   霄光分曉,出虛竇以雙飛;微陰合瞑,舞低檐而併入。   任他極有見識,看得假認不得真;隨你極有聰明,賣得巧藏不得拙。   傷心之事,即懦夫亦動怒發;快心之舉,雖愁人亦開笑顏。   論官府不如論帝王,以佐史臣之不逮;談閨閫不如談艷麗,以補風人之見遺。   是技皆可成名天下,唯無技之人最苦;片技即足自立天下,唯多技之人最勞。   傲骨、俠骨、媚骨,即枯骨可致千金;冷語、雋語、韻語,即片語亦重九鼎。   議生草莽無輕重,論到家庭無是非。   聖賢不白之衷,托之日月;天地不平之氣,托之風雷。   風流易盪,佯狂近顛。   書載茂先三十乘,便可移家;囊無子美一文錢,盡堪結客。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受用者,才情決然不露。夫人有短,所以見長。   松枝自是幽人筆,竹葉常浮野客杯。且與少年飲美酒,往來射獵西山頭。   好山當戶天呈畫,古寺為鄰僧報鍾。   瑤草與芳蘭而並茂,蒼松齊古柏以增齡。         三、陳眉公輯錄《幽窗小記》記錄的明人洪應明的對聯  陳眉公輯錄《幽窗小記》記錄的明人洪應明的對聯:  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為人做事能視寵辱如花開花落般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雲捲雲舒般變幻,才能無意。      神人之言微,聖人之言簡,賢人之言明,眾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這句話的意思是:神人的話深奧,聖人的話簡約,賢人的話明了,眾人的話繁多,小人的話狂妄。酒能亂性,佛家戒之;酒能養氣,仙家飲之。余於無酒時學佛,有酒時學仙。        這句話出自鄭板橋的《南禪七日里》。     作者簡介:鄭板橋,原名鄭燮(xiè),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詩、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和文學家。他的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遊、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五個階段。  這句話的意思是:樂知天命,一切處之淡然處之。作為一代大家,鄭板橋認為畫竹的最高境界不是胸有成竹,而是胸中無竹。酒亦然,有和無只在一念之間。 

             恩不論多寡,當厄(è)的壺漿,得死力之酬;     怨不在淺深,傷心的杯羹(gēng),召亡國之禍。     出自《小窗幽記》原文2,原文是:  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  彼無望德,此無示恩,窮交所以能長;望不勝奢,欲不勝饜(yàn),利交所以必忤。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天阨(è)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淡泊之士,必為穠(nóng)艷者所疑;檢飭之人,必為放肆者所忌。  事窮勢蹙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醜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好辯以招尤,不若訒默以怡性;廣交以延譽,不若索居以自全;厚費以多營,不若省事以守儉;逞能以受妒,不若韜精以示拙。費千金而結納賢豪,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飢餓;構千楹而招徠賓客,孰若葺數椽之茅以庇孤寒。  恩不論多寡,當厄的壺漿,得死力之酬;怨不在淺深,傷心的杯羹,召亡國之禍。  仕途雖赫奕,常思林下的風味,則權勢之念自輕;世途雖紛華,常思泉下的光景,則利慾之心自淡。  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  了心自了事,猶根拔而草不生;逃世不逃名,似膻(shān)存而蚋(ruì)還集。  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終不失性。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適意蓬門者,堪貯金屋。  喜傳語者,不可與語。好議事者,不可圖事。  甘人之語,多不論其是非;激人之語,多不顧其利害 。  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念;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從冷視熱,然後知熱處之賓士無益;從冗入閑,然後覺閑中之滋味最長。     這句話的的意思是:恩惠不論多寡,給人度過困厄的一壺漿飯,可以得到獻身之士。怨恨不在淺深,使人傷心的一杯肉羹,可以導致亡國之禍。    甘人之語多,不論其是非;激人之語多,不顧其利害。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說人好話太多,就不考慮他真正的好壞;過激的話太多,就顧及不到利害得失。                 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        居高者形逸而神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貪圖錢財的人,儘管富有,但是精神貧乏;知足常樂的人,儘管貧窮,但是精神充實;身居高位的人,外表瀟洒安逸,實則精神疲勞;地位低下的人,身體勞苦不堪,但精神安逸舒暢。

 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           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對待富貴之人,有禮貌不難而難於事事得體;對待貧賤的人,有恩惠不難而難於處處有禮。

  

一言能傷天地之和,                 一事可折終身之福。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一句話能夠損傷天地之和順,一件事可以釀成殺身之大禍。

                              氣收自覺怒平,神斂自覺言簡,      容人自覺味和,守靜自覺天寧。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收斂怒氣,自然覺得心平氣和;凝聚精神,自然覺得言辭簡約;寬容別人,自然覺得意味和諧;保持心靜,自然覺得一切安寧。                 明識紅樓,為無冢(zhǒng)之丘壟,迷來認作捨身岩。

       真知舞衣,為暗動之兵戈,快去暫同試劍石。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明明知道紅樓妓院好似沒有墳墓的墓地,迷惑時卻認作捨身求歡的場所。

    明明知道舞女衣袖好似暗中攢動的兵刃,卻要追求片刻歡愉把自己當作試劍石。           身要嚴重,意要閑定,色要溫雅,氣要和平,語要簡徐,心要光明,量要闊大,志要果毅,機要縝密,事要妥當。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儀態要嚴肅莊重,思想要悠閑安定,表情要溫文爾雅,氣色要平和近人,說話要簡明徐緩,內心要光明磊落,度量要寬宏闊大,意志要果斷堅毅,謀劃要細緻周密,處事要妥善適當。

                效野非葬人之處,樓台是為丘墓;           邊塞非殺人之場,歌舞是為刀兵。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試觀羅綺紛紛,何異旌旗密密;聽管弦冗冗,何異松柏蕭蕭。葬王侯之骨,能消幾處樓台;落壯士之頭,經得幾翻歌舞。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   一念放恣(zī),則百邪乘釁(xìn)。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收斂一個慾念,就會帶來眾多善行;放縱一個慾念,各種邪惡就會趁虛而入。

    

          人子之事親也,事心為上,事身次之,最下事身而不恤(xù)其心,又其下事之以文而不恤其身。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作為子女侍奉父母,重要的是關懷父母的心意,其次是照料父母的身體。最不好的是雖然照料父母的身體但並不體諒其心意,更壞的是只講空話而沒有照料父母的行為。

          人心喜則志意暢達,飲食多進而不傷,血氣沖和而不郁,自然無病而體充身健,安得不壽?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人心裡高興,情緒就暢快,食慾也因此增加而又不至於傷身,血氣能通和而不會抑鬱,身體健康而不會生病,怎麼會不長壽呢?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虛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論天下之事;潛其心,觀天下之理;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放寬心胸,容納天下事物;謙虛謹慎,接受天下仁善;平心靜氣,分析天下事情;潛心鑽研,縱觀天下事理;堅定信念,應付天下變化。

          己無才而不讓能,甚則害之;己為惡而惡人之為善,甚則誣之;己貧賤而惡人之富貴,甚則傾之。

       此三妒者,人之大戮(lù)也。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自己沒有才能又不肯讓賢,甚至對人進行迫害;自己做惡卻怨恨他人行善,甚至對人進行誣陷;自己貧賤而眼紅別人富貴,甚至對人進行傾詐。

    這三種妒忌,是人的極大恥辱。

    

          攻我之過者,未必皆無過之人也。苛求無過之人攻我,則終身不得聞過矣。

       我當感其攻我之益而已,彼有過無過何暇計哉!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指責自己過失的人,未必都是沒有過失的人。如果苛刻地要求沒有過失的人才能指責自己,那麼恐怕一生也不會聽到對自己的指責了。

    應當感到別人指責自己是對自己有益的,哪有時間計較對方有沒有過錯呢!

    

         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其人可責以善,又當自盡長善救失之道。

       無指摘其所忌,無盡數其所失,無對人,無峭直,無長言,無累言,犯此六戒,雖忠告,非善道矣。

        其不見聽,我亦且有過焉,何以責人?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勸人為善也要看那個人的情況如何,如果那個人可以相勸,則以善言相勸,相勸時也要注意採取適當的方法。

    不要揭人短處,不要盡數過失,不要發生口角,不要過於直率,不要講得太深,不要啰嗦嘮叨。如果違反上述六條,即使是肺腑之言,也不是勸人為善的方法。

    對方不接受勸告,說明自己也有過錯,這樣又怎能責勸別人?

                處毀譽要有識有量。今之學者,盡有向上底,見世所譽而趨之,見世所毀而避之,只是識不定;聞譽我而喜,聞毀我而怒,只是量不廣。真善惡在我,毀譽於我無分毫相干。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對待詆毀和讚譽,應有自己的見識和度量。

    今天的學者,有的是向上的,見到世上的榮譽就趨附,見到世上的詆毀就躲避,這是因為沒有堅定的見識;聽到他人讚譽就高興,聽到他人詆毀就憤怒,這是因為度量太小。

    其實真正的仁善與邪惡全在自己,他人的詆毀讚譽與自己毫不相干。

                責人要含蓄,忌太盡;要委婉,忌太直;要疑似,忌太真。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指責他人應該含蓄,切忌把人說得一無是處;應該委婉,不應過於直截了當;應該含糊,不應過於認真。                       卑幼有過,慎其所以責讓之者。

       對眾不責,愧悔不責,暮夜不責,正飲食不責,正歡慶不責,正悲憂不責,疾病不責。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卑幼的人有過失,在責備的時候應該慎重:

    眾人面前不責備,慚愧後悔不責備,夜晚不責備,吃飯不責備,正在歡慶時不責備,正在憂傷時不責備,正在患病時不責備。

      

      人事者,事由人生也;清心省事,豈不在人!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所謂人事,就是說事情由人而生的。那麼清心省事,不是也在於人么?

     

           目中有花,則視萬物皆妄見也;耳中有聲,則聽萬物皆妄聞也。心中有物,則處萬物皆妄意也。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眼中有了塵物,看到的一切就是虛幻的;耳有自鳴的毛病,聽到的就會不真實。心中有了某種念頭,感到的都會受其影響。

         奮始怠終,修業之賊也;緩前急後,應事之賊也;躁心浮氣,畜德之賊也;疾言厲色,處眾之賊也。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有始無終,是修業的大敵;前緩後急,是做事的大敵;心浮氣躁,是養性的大敵;疾言厲色,是處世的大敵。

    

    

    居官有五要:休錯問一件事,休屈打一個人,休妄費一分財,休輕勞一夫力,休苟取一文錢。

    出自《醉古堂》。  它的意思是:做官有五個要求:不要錯問一件事,不要屈打一個人,不要浪費一分財,不要輕使一民力,不要貪圖一文錢。

    

    

     進言有四難:審人、審己、審事、審時,一有未審,事必不濟。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提出建議有四大困難:審度他人、審度自己、審度事理、審度時機。一有審度不周之處,事情就一定不會成功。

    

    

       善處世者,要得人自然之情。得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得?失人自然之情,則何所不失?

    不惟帝王為然,雖二人同行,亦離此道不得。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善於處世的人,應該順應人的自然感情。得到人的自然感情,又有什麼不能得到呢?失去人的自然感情,又有什麼不會失去呢?

    不僅帝王這樣,就是兩個人同行,也不能違背這個道理。

         事有知其當變而不得不因者,善救之而已矣。

       人有知其當退而不得不用者,善馭之而已矣。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明知有的事應該改變但不得不因循,這就要靠善於補救。

    明知有的人應該黜退但不得不延用,這就要靠善於駕馭。

             每日點檢,要見這念頭自德性上發出,自氣質上發出,自習識上發出,自物慾上發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識得本來面目,初學最要知此。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每天都要檢點自己,看看各種念頭是從德性、氣質、習識或是物慾上發生出來的。這樣反省,時間久了,就能認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剛開始修身的人,更要加以注意。

               吾常望人甚厚,自治甚疏,只在口吻上做工夫,如何要得長進。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我們常常對別人的要求很高,而對自己的要求很低,只在口頭上說來說去,這樣怎會有所長進呢?

               世之治亂,國之存亡,民之死生,只是個我也作用。只無我了,便是天清地寧、民安物阜世界。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天下的治與亂,國家的存與亡,百姓的生與死,都在於「我心」的問題。只要沒有自我之心,整個世界就會天清地寧、民安物豐。

    

     仁厚、刻薄,是修養關;行止、語默,是禍福關;勤惰、儉奢,是成敗關;飲食、男女,是死生關。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仁厚與刻薄,是修養的關鍵;行與止、言談與沉默,是禍福的關鍵;勤勞與懶惰、簡樸與奢侈,是成敗的關鍵;飲食、男女,是生死的關鍵。

    

         作本色人,說根心話,干近情事。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作本色人,說真心話,做合乎情理的事。

    

   

    士大夫殃及子孫者有十:

    一曰優免太侈;二曰侵奪太多;三曰請託滅公;四曰恃勢凌人;五曰困累鄉黨;六曰結權貴損國病人;七曰盜上剝下,以實私橐;八曰簧鼓邪說,擾亂國是;九曰樹黨報復,陰中善人;十曰引用邪昵,虐民病國。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做官的人會在以下十個方面給子孫帶來禍害:

    1、驕奢淫佚;2、強取豪奪;3、以公循私;4、恃勢凌人;5、困累鄉黨;6、巴結權貴,損害國家、危害民眾;7、欺上瞞下,損公肥私;8、用異端邪說擾亂國事;9、結黨營私,任人唯親;10、重用邪昵之人,欺壓百姓,危害國家。

    

      過寬殺人,過美殺身,是以君子不縱民情以全之也,不盈己欲以生之也。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過於寬容他人,等於殺害他人;過於美飾自己,等於殺害自身。所以君子不放縱民情以為保全,不放縱自己的慾望,以為養生。

    

    

    處人,處己,處事,都要有餘,無餘便無救性。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對人,對己,對事,都要留有餘地,沒有餘地就無法補救。

    

   

    飯休不嚼就咽(yàn),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話休不想就說,事休不思就做。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飯不要不嚼就咽,路不要不看就走,人不要不加選擇就交往,話不要不想就說,事不要不思慮就做。

             聖人掀天揭地事業只管做,只是不費力;除害去惡只管做,只是不動氣;蹈險投艱只管做,只是不動心。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對於驚天動地的事,聖人只管去做,只是不費力;對於除害去惡的事,聖人只管去做,只是不動氣;對於赴湯蹈火的事,聖人只管去做,只是不動心。

    

          養定者,上交則恭而不追,下交則泰而不忽,處親則愛而不狎(xiá),處疏則真而不厭。

       出自《醉古堂》。  意思是:有良好的修養的人,與上司交往時恭敬而不窘迫,與下屬交往時泰然而不疏忽,與親友相處時恩愛而不狎褻,與常人相處時真切而不厭煩。

    

          任有七難:繁任,要提綱挈(qiè)領,宜綜核之才;重任,要審謀獨斷,宜鎮靜之才;急任,要觀變會通,宜明敏之才:密任,要藏機相可,宜周慎之才;獨任,要擔當執持,宜剛毅之才;兼任,要任賢取善,宜博大之才;疑任,要內明外朗,宜駕馭之才。

       出自《醉古堂》。  這句話的意思是:任用人才有七難:繁多的任務,要提綱挈領,宜用有綜合能力的人才;重要的任務,要審謀獨斷,宜用性格沉穩的人才;急迫的任務,要觀變會通,宜用明智敏捷的人才;秘密的任務,要保守機密,宜用周密慎重的人才;單獨的任務,要獨當一面,宜用剛毅英勇之才;多項的任務,要任賢善聽,宜用心胸博大的人才;疑難的任務,要光明磊落,宜用容易駕馭的人才。

    

          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也;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也。

       出自《醉古堂》。  這句話的意思是:凡是受外界影響而改變本心的人,都是因為內心修養不夠;凡是被邪惡所戰勝的人,都是因為自己正氣不足。        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燔(fán)而不可滅其馨(xīn),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  這句話出自北齊劉晝的《劉子·大質》。劉晝這類文章不少,現登錄幾篇以供閱讀。           清神第一   形者,生之器也;心者,形之主也;神者,心之寶也。故神靜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而心蕩,心蕩則形傷。將全其形,先在理神。故恬和養神,則自安於內;清虛棲心,則不誘於外。神恬(tián)心清,則形無累矣;虛室生白,吉祥至矣。   人不照於爍金而照於瑩鏡者,以瑩能明也;不鑒於流波而鑒於靜水者,以靜能清也。鏡水以明清之性,故能形物之形。由此觀之:神照則垢(gòu)滅,形靜則神清;垢滅則內欲永盡,神清則外累不入。今清歌奏而心樂,悲聲發而心哀,神居體而遇感推移。以此而言之,則情之變動,自外至也。   夫一哀一樂,猶搴(qiān)正性,況萬物之眾,而能拔擢(zhuó)以生心神哉!故萬人彎弧以向一鵠,鵠能無中乎?萬物眩曜(yào)以惑一生,生能無傷乎?   七竅者,精神之戶牖(yǒu)也;志氣者,五臟之使候也。耳目之於聲色,鼻口之於芳昧,肌體之於安適,其情一也。七竅徇於好惡,則精神馳鶩(wù)而不守;志氣縻於趣舍,則五臟滔盪而不安。嗜(shì)欲連綿於外,心腑壅塞於內,蔓衍於荒淫之波,留連於是非之境,而不敗德傷生者,蓋亦寡矣。   是以聖人清目而不視,靜耳而不聽,閉口而不言,棄心而不慮,貴身而忘賤。故尊勢不能動,樂道而忘貧,故厚利不能傾,容身而處,適情而游,一氣浩然,純白於衷。故形不養而性自全,心不勞而道自至也。  

                       防欲第二   人之稟氣,必有性情。性之肝感者,情也;性之所安者,欲也。情出於性而情違性,欲由於情而欲害情。情之傷性,性之妨情,猶煙冰之與水火也。煙生於火而煙鬱火;冰出於水而冰遏水,故煙微而火盛,冰泮(pàn)而水通;性貞則情銷,情熾則性滅。是以珠瑩則塵埃不能附,性明則情慾不能染也。   故林之性靜,所以動者,風搖之也;水之性清,所以濁者,土渾之也;人之性貞,所以邪者,欲眩之也。身之有欲,如樹之有蠍:樹抱蠍則還自鑿,身抱欲而返自害。故蠍盛則木折,欲熾則身亡。將收情慾,先斂五關。五關者,情慾之路,嗜好之府也。   目愛彩色,命曰伐性之斤;耳樂淫聲,命曰攻心之鼓;口貪滋味,命曰腐腸之葯;鼻悅芳馨,命曰熏喉之煙;身安輿駟,命曰召蹶之機。此五者,所以養生,亦以傷生。耳目之於聲色,鼻口之於芳味,肌體之於安適,其情一也。然亦以之死,亦以之生,或之賢智,或為庸愚,由於處之異也。譬由愚者之養魚鳥也,見天之寒,則內魚於溫湯之中,而棲鳥於火林之上。水木者,所以養魚鳥也;養之失理,必至焦爛。聲色芳味,所以悅人;悅之過理,還以害生。故明者刳(kū)情以遣累,約欲以守貞,食足以充虛接氣,衣足以蓋形禦寒;靡麗之華,不以滑性;哀樂之感,不以亂神。處於止足之泉,立於無害之岸,此全性之道也。   夫蜂蠆(chài)螫(shì)指,則窮日煩擾;蚊蟲咬膚,則通宵失寐。蚊蜂小害,指膚外疾,人入山則避蜂蠆,入室則驅蚊虻。何者?以其害於體也。嗜欲攻心,正性顛倒,嗜欲大害,攻心內疾,丌於指膚,亦以多也。外疾之害,輕於秋毫,人知避之;內疾之害,重於泰山,而莫之避,是棄輕患而負重害,不亦倒乎?人有牛馬放逸不歸,必知收之;情慾放逸而不知收之,不亦惑乎,   將收情慾,必在危微。情慾之萌,如木之將櫱,火之始熒,手可掣而斷,露可滴而滅。及其熾也,結條凌雲,煽熛章華,雖窮力運斤,竭池灌火,而不能禁,其勢盛也。嗜欲之萌,耳目可關,而心意可鑰;至於熾也,雖襞(bì)情卷欲而不能收,其性敗也。如能塞先於未形,禁慾於危微,雖求悔吝,其可得乎?  

                       去情第三   情者,是非之主,而利害之根。有是必有非,能利亦能害;是非利害存於衷,而彼此還相疑。故無情以接物,在遇而恆通;有情以接人,觸應而成礙。由此觀之,則情之所處,物之所疑也。   是以媒揚譽人,而受譽者不以為德;身膚強飯,而蒙飽者不以為惠。嬰兒傷人,而被傷者不以為怨;侏儒嘲人,而獲嘲者不以為辱。何者?挾利以為已。有情於譽飽,雖蒙惠而非德;無情於傷辱,雖獲毀而無憾。龜不畏網而晨鵜(tí),復仇者不怨鏌鋣(yé)而怨其人,網無心而鳥有情,劍無情而人有心也。使信士分財,不如投策探鉤;使廉士守藏,不如閑局全封。何者?有心之於平,不若無心之不平也;有欲之於廉,不若無欲之不廉也。今人目若驪珠,心如權衡,評人好醜,雖言得其實,彼必嫌怨;及其自照明鏡,摹倒其容,丑狀既露,則內慚而不怨。向之評者,與鏡無殊,然而向怨;今之慚者,以鏡無情,而人有心也。三人居室,二人交爭,必取信於不爭者,以辨彼此之得失。夫不爭者未必平,而交爭者未必偏,而信於不爭者何也?以爭者之心,並挾勝情故也。  飄瓦擊人,虛心觸己。是以聖人棄智以全真,遣情以接物,不為名屍,不為謀府,混然無際,而俗莫能累矣。  

  

  

           韜光第四 

             物之寓世,未嘗不韜形滅影、隱質遐外以全性棲命者也。夫含奇佩美、炫異露才者,未有不以傷性毀命者也。 

             故翠以羽自殘,龜以智自害,丹以含色磨肌,石以抱玉碎質。此四者,生於異俗,與人非不隔也;托性于山林,寄情於物外,非有求於人也。然而自貽伊患者,未能隱其形也。若使翠斂翮於明丘之林,則解羽之患永脫;龜曳尾於暘谷之泥,剛鑽灼之患不至;丹伏光於舂山之底,則磨肌之患永絕;石亢體於玄圃之岩,則剖琢之憂不及。 

             故窮岩由岫之梓傑,生於積石,穎貫青天,根鑿黃泉,分條布葉,輪菌磥(lěi)硊(wěi),騏麟戲其下,鵷(yuān)鸞游其顛,浮雲棲其側,清風激其間,終歲無毫釐之憂,免刀斧之入者,非與人有德也;能韜隱其質,故致全性也,路側之榆,樵人采其條,匠者伐其柯,余有尺櫱(niè),而為行人所折者,非與人有仇也;然而致寇者,形不隱也。 

             周雞斷尾,獲免犧牲;山狙見巧,終必招害。由此言之,剛出處之理,亦可知矣。是以古之有德者,韜跡隱智,以密萁外;澄心封情,以定其內。內定則神腑不亂;處密則形骸不擾。以此處身,不亦全乎?  

           

                                  崇學第五 

             至道無言,非立言無以明其理;大象無形,非立象無以測其奧。道象之妙,非言不津;津言之妙,非學不傳。未有不因學而鑒道,不假學以光身者也。 

             夫繭繅(sāo)以為絲,織為縑(jiān)紈(wán),繢以黼黻(fǔ fú),則王侯服之;人學為禮儀,雕以文藻,而世人榮之。繭之不繅,則素絲蠹(dù)於筐籠;人之不學,則才智腐於心胸。海蚌(bàng)未剖,則明珠不顯;昆竹未斷,剛鳳音不彰;性情未煉,則神明不發。譬諸金木,金性苞水,木性藏火,故煉金則水出,鑽木而火生。人能務學,鑽煉其性,則才慧發矣。青出於藍,而青於藍,染使然也;冰生於水,而冷於水,寒使然也。鏡出於金,而明於金,瑩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語,教使然也。山抱玉而草木潤焉,川貯珠而岸不枯焉,口納滋味而百節肥焉,心受典誥而五性通焉。故不登峻岭,不知天之高;不瞰(bàng)深谷,不知地之厚;不游六藝,不知智之探。遠而光華者,飾也;近而愈明者,學也。故吳竿質勁,非筶(gào)羽而不美;越劍性利,非淬礪而不銛(xiān或tǐan);人性懷慧,非積學而不成。沿淺以及深,披暗而睹明,不可以傳聞稱,非得以泛濫善也。 

             夫還鄉者心務見家,不可以一步至也;慕學者情纏典素,不可以一讀能也。故為山者,基於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於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靈珠如豆,不見其長,疊歲而大;鐸舌如指,不覺其損,累時而折。懸岩滴溜,終能穿石;規車牽索,卒至斷軸。水非石之鑽,繩非木之鋸,然而斷穿者,積漸之所成也。耳形完而聽不聞者,聾也;目形全而視不見者,盲也;人性美而不鑒道者,不學也。耳之初窒,目之始昧,必不吝百金逆醫千里,人不涉學,猶心之聾盲,不知遠祈明師以攻心術,性之蔽也。故宣尼臨沒,手不釋卷;仲舒垂卒,口不輟誦;有於惡卧,自碎其掌;蘇生患睡,親錐其股。以聖賢之性,猶好學無倦,矧(shěn)庸人可怠哉!  

           

                                  專學第六 

             學者出於心。心為身之主,耳目候於心。若心不在學,則聽誦不聞,視簡不見。如欲煉業,必先正心,而後理義入焉。 

             夫兩葉掩目,則冥默無睹;雙珠填耳,必寂寞無聞。葉作目蔽,珠為耳鯁,二關外擁,視聽內隔,固其宜也。而離婁察秋毫之末,不聞雷霆之聲,季子聽清角之韻,不見嵩岱之形。視不關耳,而耳不見;聽不關目,而目不聞者,何也?心溺秋毫,意入清角故也。 

             是以心駐於目,必忘其耳,則聽不聞;心駐於耳,必遺其目,則視不見也。使左手畫方,右手畫圓,令一時俱成,雖執規矩之心,回剟(duō)劂之手,而不能者,由心不兩用。則手不並運也。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當弈之時,有吹笙過者,傾心聽之,將圍未圍之際,問以弈道,則不知也。非弈道暴深,情有暫暗,笙猾之也。隸首,天下之善算也,當算之際,有鳴鴻過者,彎弧擬之,將發未發之間,問以三五,剛水知也。非三五難算,意有暴昧,鴻亂之也。弈秋之弈,隸首之算,窮微盡數,非有差也,然而心在笙鴻而弈敗算撓者,是心不專一,游情外務也。瞽無目而耳不可以察,專於聽也;聾無耳而目不可以聞,專於視也。以瞽(gǔ)聾之微,而聽察聰視明審者,用心一也。   夫蟬難取,而粘之知掇;卷耳易采,而不盈傾筐。是故學者必精勤專心以入於神。若心不在學而強諷誦,雖入於耳而不諦於心,譬若聾者之歌,效人為之,無以自樂,雖出於口,則越散矣。  

                       辯樂第七   樂者,天地之聲,中和之紀,人情之所不能免也。人心喜則笑,笑則樂,樂則口欲歌之,手欲鼓之,足欲舞之。歌之舞之,容發於聲音,形發於動靜,而入於至遭。音聲動靜,性術之變,盡於此矣。故人不能無樂,樂則不能無形,形則不能無道,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樂以道之,使其聲足樂而不淫,使其音調和而不詭,使其曲繁省而廉均。是以感人之善惡,不使放心邪氣,是先王立樂之情也。   五帝殊時,不相沿樂,三王異世,不相襲禮;各像動德應時之變。故黃帝樂曰《雲門》,顓頊(zhuān xū  )曰《五莖》,嚳(kù)曰《六英》,堯曰《咸池》,舜曰《簫韶》,禹曰《大夏》,湯曰《大濩(huò)》,武曰《大武》,此八樂之所以異名也。先王聞五聲、播八音,非苟欲愉心娛耳,聽其鏗鏘而已。將順天地之體,成萬物之性,協律呂之情,和陰陽之氣,調八風之韻,通九歌之分。奏之環丘,則神明降;用之方澤,則幽祗(zhī)升;擊拊(fǔ)球石,則百獸率舞;樂終九成,則瑞禽翔。上能感動天地,下則移風易俗,此德音之音,雅樂之情,盛德之樂也。   明王既泯,風俗凌遲,雅樂殘廢,而溺音競興。故夏甲作《破斧》之歌,始為東音;殷辛作靡靡之樂,始為北聲。部衛之俗好淫,故有《溱洧》、《桑中》之曲;楚越之俗好勇,則有《赴湯》、《蹈火》之歌。各詠其所好,歌其所欲,作之者哀,聽之音泣。由心之所感,則形於聲;聲之所感,必流於心。故哀樂之心感,則焦殺嘽(tān)緩之聲應;濮(pú)上之音作,則淫泆(yì)邪放之志生。故延年造傾城之歌,漢武思靡嫚(màn)之色;雍門作松柏之聲,齊泯願未寒之服。荊軻入秦,宋意擊築歌於易水之上,聞者瞋(chēn)目,發直穿冠;趙王遷於房陵,心懷故鄉,作山水之謳(ōu),聽者嗚咽,泣涕流連。此皆淫泆凄愴、憤厲哀思之聲,非理性和情德音之樂也。桓帝聽楚琴,慷慨嘆息,悲酸傷心,曰:「善哉!為琴若此,豈非樂乎?」夫樂者,聲樂而心和,所以和為樂也。今則聲哀而心悲,流淚而歔欷(xū xī),是以悲為樂也。若以悲為樂,亦何樂之有哉!今悲思之聲,施於管弦,聽音者不淫則悲。淫則亂男女之辯,悲則感怨思之聲,豈所謂樂哉!   故奸聲感人而逆氣應之,逆氣成象而淫樂興焉,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順氣成象而和樂興焉。樂不和順,則氣有蓄滯,氣有蓄滯,則有悖逆(bèi nì)詐偽之心、淫泆妄作之事。是以奸聲亂色不留聰明,淫樂慝(tè)禮不接心術。使人心和而不亂者,雅樂之情也。故為詩頌以宣其志,鐘鼓以節其耳,羽旄(máo)以制其目,聽之者不傾,視之者不邪。耳目不傾不邪,則邪音不入,邪音不入,則情性內和,情性內和,然後乃為樂也。  

                       履信第八   信者行之基,行昔人之本。人非行無以成,行非信之無以立。故信之行於人,譬濟之須舟也;信之於行,猶舟之待楫(jí)也。將涉大川,非舟何以濟之?欲泛方舟,非楫何以行之?今人雖欲為善而不知立行,猶無舟而濟川也;雖欲立行而不知立信,猶無楫而行舟也;是適郢(yǐng)土而首冥山,背道愈遠矣。   自古皆有死,人非信不立。故豚魚著信之所及也,允哉斯言。非信不成。齊桓不背曹劌(guì)之盟,晉文不棄伐原之誓,吳起不虧移轅之賞,魏侯不乖虞人之期,用能德光於宇宙,名流於古今,不朽者也。   故春之得風,風不信則花萼(è)不茂;花萼不茂則發生之德廢,夏之得炎,炎不信則草木不長;草小不長則長贏之德廢。秋之得雨,雨不信則百穀不實;百穀不實則收成之德廢。冬之得寒,寒不信則水土不堅;水土不堅則安靜之德廢。以天地之靈,氣不信四時猶廢,而況於人乎?   昔齊攻魯,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齊候不信,曰:「使柳季雲是,則請受之。」魯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也。」乃獻岑鼎。  小邾射以邑奔魯,曰:「使季路要我,吾無盟矣。」乃使子路,辭焉。季孫謂之曰:「千乘之國,不信其盟,而信子之一言,於何辱焉?」子路曰:「彼不臣而濟其言,是不義也,由不能矣。」 

    夫柳季、季路,魯之匹夫,立信于衡門,而聲馳於天下。故齊、邾不信千乘之盟,而重二子之言,信之為德,豈不大哉! 

    秦孝公使商鞅攻魏,魏遣公子昂逆而拒之。鞅謂昂曰:「昔鞅與公子善,今俱為兩國將,不忍攻,願一飲燕休二師。」公子許焉,遂與之會。鞅伏甲虜之,擊破魏軍。及惠王即位,疑其行詐,遂車裂於市。 

    夫商鞅,秦之貴臣,名重於海內,貪詐偽之小功,失誠信之大義,一為不信,終身取尤,卒至屠滅,為天下笑,無信之弊,豈不重乎? 

    故言必如言,信之符也。同言而信,信在言前;同教而行,誠在言外。君子知誠信之為貴,必忱信而行,指麾(huī)動靜,不失其符。以施救則立,以蒞事則正,以還遠則附,以賞罰則明。由此而言:信之為行,其德大矣!  

  

                                                思順第九 

                         七緯順度,以光天象;五性順理,以成人行。行象為美,美於順也;夫人為失,失在於逆。 

                         故七緯逆則天象變,五性逆則人道敗。變而不生災,敗而不傷行者,未之有也。山海爭水,水必歸海,非海求之,其勢順也。蹇利西南,就土順也;不利東北,登山逆也。是以去濕就燥,火之勢也;違高從下,水之性也。今導泉向澗,則為易下之流;激波陸山,必成難升之勢。水之無情,猶知違逆趣順,矧人心乎? 

                         故忠、孝、仁、義,德之順也;悖傲無禮,德之逆也。順者福之門,逆昔禍之府。由是觀之:逆性之難,順性之易,斷可識矣。 

                         今使孟說引牛之尾,尾斷臏裂,不行十步。若環桑之條,以貫其鼻,縻以尋綯,被發童子,騎而策之,風於廣澤,恣情所趣。何者?十步之行,非遠於廣澤,被發之童,非勇於孟說,然而近不及遠,強不如弱者,逆之與順也。 

                         司馬蒯聵(kuǎi kuì),天下之攻劍者也。令提劍鋒而掉劍觚(gū),必刎其指,而不能以陷腐木,而況金甲乎?若提其觚而掉其鋒,雖則凡夫,可以陸斬犀象,水截蛟龍矣。順理而行,若執劍觚,逆情而動,如執劍鋒,欲無傷乎,豈可得乎? 

                         后稷善播植,不能使禾稼冬生,逆天時也。禹善治水,鑿穴川,不能回水西流,逆地勢也。人雖才藝卓絕,不能悖理成行,逆人道也。故循理處情,雖愚蠢可以立名;反道為奇,雖賢哲猶有禍害。君子如能忠孝仁義,履信思順,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  

                                               慎獨第十 

             善者行之總,不可斯須離,可離非善也。人之須善,猶首之須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越類也;足不躡履,是夷民也。爭處顯而修善,在隱而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倮跣也。 

             荃蓀孤植,不以岩隱而歇其芳;石泉潛流,不以澗幽而不清;人在暗密,豈以隱翳而回操?是以戒慎目所不睹,恐懼耳所不聞,居室如見賓,入虛如有人。故蘧瑗不以昏行變節,顏回不以夜浴改容。句踐拘於石室,君臣之禮不替;冀缺耕於垧野,夫婦之敬不虧。斯皆慎乎隱微,枕善而居,不以視之不見而移其心,聽之不聞而變其情也。 

             謂天蓋高而聽甚卑,謂日蓋遠而照甚近,謂神蓋幽而察甚明。《詩》雲「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無日不顯,莫予雲覯。」暗昧之事,未有幽而不顯,昏惑之行,無有隱而不彰。修操於明,行悖於幽,以人不知。若人不知,則鬼神知之,鬼神不知,則己知之。而雲不知,是盜鐘掩耳之智也。 

             孔徒晨起,為善孜孜;東平居室,以善為樂。故身恆居善,剛內無憂慮,外無畏懼,獨立不慚影,獨寢不愧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倫,德被幽明,慶祥臻矣。  

           

                                  貴農第十一 

             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國之本也。民恃衣食,猶魚之須水,國之恃民,如人之倚足。魚無水,則不可以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國失民,亦不可以治;先王知其如此,而給民衣食。 

             故農祥旦正,晨集鯫訾,陽氣憤盈,土木脈發,天子親耕於東郊,后妃躬桑於北郊。國非無良農也,而王者親耕;世非無蠶妾也,而后妃躬桑;上可以供宗廟,下可以勸兆民。《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天子親耕,后妃親織,以為天下先。  是以其耕不強者,無以養其生;其織不力者,無以蓋其形。衣食饒足,姦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施其策,勇者無以行其威。故衣食為民之本,而工巧為其末也。   是以雕文刻鏤,傷於農事,錦繢綦組,害於女工。農事傷,則飢之本也;女工害,則寒之源也。饑寒並至,而欲禁人為盜,是揚火而欲無炎,撓水而望其靜,不可得也。   「衣食足,知榮辱;倉廩實,知禮節。」故建國者必務田蠶之實,棄美麗之華,以谷帛為珍寶,比珠玉於糞土。何者?珠玉止於虛玩,而谷帛有實用也。假使天下瓦礫悉化為和璞,砂石皆變為隋珠,如傎水旱之歲,瓊粒之年,則璧不可以禦寒,珠未可以充饑也。雖有奪日之鑒、代月之光,歸於無用也。何異畫為西施,美而不可悅;刻作桃李,似而不可食也。衣之與食,唯生人之所由,其最急者,食為本也。霜雪岩岩,苫蓋不可以代裘;室如懸磐,草木不可以當糧。   故先王制國,有九年之儲,可以備非常救實厄也。堯湯之時,有十年之蓄,及遭九年洪水,七載大旱,不聞饑饉相望,捐棄溝壑者,蓄積多故也。谷之所以不積者,在於游食者多,而農人少故也。夫螟螣秋生而秋死,一時為災,而數年乏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其為螟螣,亦以甚矣!   是以先王敬授民時,勸課農桑,省游食之人,減徭役之費,則倉廩充實,頌聲作矣。雖有戎馬之興,水旱之沴,國未嘗有憂,民終為無害也。  

                       愛民第十二   天生萬民,而立之君,君則民之天也。天之養物,以治陰陽為本;君之化民,以政教為務。故寒暑不時則疾疫,風雨不節則歲飢。刑罰者,民之寒暑也;教令者,民之風雨也。刑罰不時,則民傷;教令不節,剛俗弊。故水濁無掉尾之魚,土確無葳蕤之木,政煩無逸樂之民。政之於人,由琴瑟也,大弦急,則小弦絕,大弦閼矣。   夫足寒傷心,民勞傷國;足溫而心平,人佚而國寧。是故善為理者,必以仁愛為本,不以苛酷為先。寬宥刑罰,以全人命,省徹徭役,以休民力;輕約賦斂,不匱人財,不奪農時,以足民用;則家給國富,而太平可致也。人之於君,猶子之於父母也。未有父母富而子貧,父母貧而子富也。故人饒足者,非獨人之足,亦國之足也;渴乏者,非獨人之渴乏,亦國之渴乏也。故有若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之謂也。   先王之治,上順天時,下養萬物,草木昆蟲,不失其所;獺未祭魚,不施網罟,豺未祭獸,不修田措;鷹隼未擊,不張罻羅;霜露未沾,不伐草木。草木有生而無識,鳥獸有識而無知,猶施仁愛以及之,奚況生人而不愛之乎?   故君者,其仁如春,其澤如雨,德潤萬物,則人為之死矣。昔太王居邠,而人隨之,仁愛有餘也;夙沙之君,而人背之,仁愛不足也。仁愛附人,堅於金石,金石可銷,而人不可離。故君者,壤也;人者,卉木也。未聞壤肥而卉木不茂,君仁而萬人不盛矣。  

                       從化第十三   君以民為體,民以君為心。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從之。未見心好而身不從,君欲而民不隨也。人之從君,如草之從風,水之從器。故君之德,風之與器也;人之情,草之與水也。草之戴風,風鶩東則東靡,風鶩西則西靡,是隨風之東西也。水之在器,器方則水方,器圓則水圓,是隨器之方圓也。下之事上,從其所行,猶影之隨形,音之應聲,言不虛也。上所好物,下必有甚。《詩》云:「誘人孔易。」言從上也。   昔齊桓公好衣紫,闔境盡被異彩;晉文公不好服美,群臣皆衣牂羊;魯哀公好儒服,舉國皆著儒衣;趙武靈王好鵕壽,國人咸冠鵕冠。紫非正色,牂非美毳,儒非俗服,鵕非冠飭,而競之者,隨君所好也。   楚靈王好細腰,臣妾為之約食,餓死者多;越王勾踐好勇,而揖斗蛙,國人為之輕命,兵死者眾。命者,人之所重,死者,人之所惡。今輕其所重,重其所惡者,何也?從君所好也。   堯舜之人,可比屋而封;桀紂之人,可接屋而誅。非堯舜之民性盡仁義,而桀紂之人生輒姦邪,而善惡性殊者,染化故也。是以明君慎其所好,以正時俗,樹之風聲,以流來世。或者以為:「上化而下不必隨,君好而人未必同也。故唐堯之世,而四凶縱;殷紂之時,而三仁貞;漢文節儉,而人庶奢;齊景奢,而晏嬰儉。」此未達之辭也。何者?冬之德陰,而有寒炎蕭丘;夏之德陽,而有霜霰。以天地之德,由不能一於陰陽,況其賢聖,豈能一於萬民哉!   故權衡雖正,不能無毫釐之差;鈞石雖平,不能無抄撮之較。從君之譬,以多言之。唐堯居上,天下皆治,而四凶獨亂,猶曰堯治,治者多也;殷紂在上,天下皆亂,而三仁獨治,猶曰紂亂,亂者眾也。漢文節儉,而人有奢,猶曰世儉,儉者多也;齊景大奢,而晏嬰躬儉,猶日國奢,奢者眾也。水性宜冷,而有華陽溫泉,猶曰水冷,冷者多也;火性宜熱,而有蕭丘寒炎,猶曰火熱,熱者多也。迅風揚波,高下相臨,山隆谷窪,差以尋常,較而望之,猶曰水平,舉大體也。故世人之論事,皆取其多者以為之節。今觀言者,當顧言外之旨,不得拘文以害義也。  

                        法術第十四   法術者,人主之所執,為治之樞也。術藏於內,隨務應變;法設於外,適時御人。人用其道而不知其數者,術也;懸教設令以示人者,法也。人主以術化世,猶天以氣變萬物:氣變萬物,而不見其象;以術化人,而不見其形。故天以氣為靈,主以術為神。術以神隱成妙,法以明斷為工。淳風一澆,則人有爭心,情為既動,則立法以撿之。建國君人者,雖能善政,未有棄法而成治也。故神農不施刑罰而人善,為政者不可廢法而治人,舜執干戚而服有苗,征伐者不可釋甲而制冠。   立法者,譬如獸御:察馬之力,揣途之數,齊其御轡,以從其勢。故能登坂赴險,無覆軼之敗;乘危涉遠,無越軌之患。君猶御也,法擾轡也,人猶馬也,馬猶軌也,理猶執轡也。執轡者,欲馬之遵軌也,明法者,欲人之循治也。轡不均齊,馬失軌也;法不適時,人乖理也。   是以明主務循其法,因時制宜:苟利於人,不必法古;必害於事,不可循舊。夏商之衰,不變法而亡;三代之興,不相襲而王;堯舜異道,而德蓋天下;湯武殊治,而名施後代。由此觀之:法宜變動,非一代也。   今法者則溺於古律,儒者則拘於舊禮,而不識情移法宜變改也。此可與守法而施教,不可與論法而立教。故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以言事;製法之士,不足以論理。若握一世之法,以傳百世之人,由以一衣擬寒暑,一葯治痤瘕也。若載一時之禮,以訓無窮之時,是刻舟而求劍,守株而待免也。   故製法者,為理之所由,而非所以為治也。禮者,成化之所宗,而非所以成化也。成化之宗,在於隨時,為治之本,在於因世。未有不因世而欲治,不隨時而成化,以斯治政,未為衷也。  

                       賞罰第十五   治民御下,莫正於法;立法施教,莫大於賞罰。賞罰者國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   故天以晷數成歲,國以法教為才。晷運於天,則時成於地;法動於上,剛治成於下。晷之運也,先春後秋,法之動也,先賞後罰。是以溫風發春,所以動萌華也;寒露降秋,所以殞茂葉也;明賞自德,所以勸善人也;顯罰有過,所以禁下奸也。   善賞者,因民所喜以勸善,善罰者,因民所惡以禁奸。故賞少而善勸,刑薄而奸息。賞一人而天下喜之,罰一人而天下畏之,用能教狹而治廣,用寡而功眾也。   昔王良之善御也,識馬之饑飽規矩徐疾之節,故鞭策不載而千里可期;然不可以無鞭策者,以馬之有佚也。聖人之為治也,以爵賞勸善,以仁化愛民,故刑罰不用,太平可致;然而不可廢刑罰者,以民之有縱也。是以賞雖勸善,不可無罰,罰雖禁惡,不可無賞;賞平罰當,則理道立矣。   故君者賞罰之所歸,誘人以趣善也。其利重矣,其威大矣。空懸小利,足以勸善;虛設輕威,可以懲奸。矧復張厚賞以施下,操大威以臨民哉!   故一賞不可不信也,一罰不可不明也。賞而不要,雖賞不勸;罰而不明,雖刑不禁。不勸不盡,則善惡失理,是以明主一賞善罰惡,非為己也,以為國也。適於己,而無功於國者,不加賞焉,逆干己,而有勞於國者,不施罰焉。罰必施於有過,賞必加於有功,苟能賞信而罰明,則萬人從之,若舟之循川,車之遵路,亦奚向而不濟,何行而弗臻矣!             審名第十六   言以繹理,理為言本,名以訂實,實為名源。有理無言,則理不可明;有實無名,則實不可辨。理由言明,而言非理也;實由名辨,而名非實也。今信言以棄理,實非得理者也;信名而略實,非得實者也。故明者,課言以尋理,不遣理而著言;執名以責實,不棄實而存名。然則言理兼通,而名實俱正。   世人傳言,皆以小成大,以非為是。傳彌廣而理逾乖,名彌假而實逾反,則回犬似人,轉白成黑矣。今指犬似人,轉白成黑,則不類矣。專以類推,以此像彼,謂犬似玃,玃似狙,狙似人,則犬似人矣。謂白似緗,緗似黃,黃似朱,朱似紫,紫似紺,紺似黑,剛白成黑矣。黃軒四面,非有八目;夔之一足,必有獨脛。周人玉璞,其實死鼠;楚之鳳凰,乃是山雞。愚谷智叟,而像頑稱;黃公美女,乃得醜名。魯人縫掖,實非儒行,東郭吹竽,而不知音。四面一足,本非真實,玉璞鳳凰,不是定名。魯人東郭,空濫美稱:愚谷黃公,橫受惡名。由此觀之傳聞喪真,翻轉名實;美惡無定稱,賢愚無正目。   俗之弊者,不察名實,虛傳說者,即似定真。聞野丈人,謂之田父;河上奼女,謂之婦人;堯漿、禹糧,謂之飲食;龍肝、牛膝,謂之為肉。掘井得人,言自土而出;三豕渡河,雲彘行水上。凡斯之類,不可勝言。故狐狸二獸,因其名便,合而為一;蛩蛩巨虛,其實一獸,因其詞煩,分而為二。斯雖成其名,而不知敗其實,弗審其詞,而不察其形。   是以古人必慎傳名,近審其詞,遠取諸理,不使名害於實,實隱於名。故名無所容其偽,實無所蔽其真,此之謂正名也。  

                       鄙名第十七   名者命之形也,言者命之名也,形有巧拙,名有好醜,言有善惡。名言之善,則悅於人心;名言之惡,則忮於人耳。是以古人制邑名子,必依善名名之,不善害於實矣。昔畢萬以盈大會福,晉仇以怨偶逢禍。然盈大者不必盡吉,怨偶者不必皆凶。而人懷愛憎之意者,以其名有善惡也。今野人晝見蟢子者,以為有喜樂之瑞;夜夢見雀者,以為有爵位之象,然見蟢者未必有喜,夢雀者未必蟬冠,而人悅之者,以其名利人也。水名盜泉,尼父不漱;邑名朝歌,顏淵不舍;里名勝母,曾子還軔;亭名栢人,漢後夜遁。何者?以其名害義也。以蟢雀之徵,無益於人名,苟近善而世俗愛之。邑泉之大,生人所庇,名必傷義,聖賢惡之。由此而言,則善惡之義在於名也。   昔有貧人命其狗曰富,命子曰樂,方祭而狗入於室,叱之曰:「富出!」祝曰:「不祥。」家果有禍。其子後死,哭之曰樂,而不自悲也。莊裡有人字其長子曰盜,次子曰毆。盜持衣出耨,其母呼之曰盜,吏因縛之。其母呼毆,毆喻吏遽而聲不轉,但言毆毆,吏因毆之,盜幾至於殪。立名不善,身受其弊。審名之宜,豈不信哉!  

                                  知人第十八   龍之潛也,慶雲未附,則與魚鱉為鄰;驥之伏也,孫陽未賞,必與駑駘同櫪;士之翳也,知己未顧,亦與佣流雜處。自非洞明,莫能分也。   故明哲之相士,聽之於未聞,察之於未形,而鑒其神智,識其才能,可謂知人矣。若功成事遂然後知之者,何異耳聞雷霆而稱為聰,目見日月而謂之明乎?   故孔方諲之相馬也,雖未追風逐電,絕塵滅影,而迅足之勢,固已見矣。薛燭之賞劍也,雖未陸斬玄犀,水截輕羽,而銳忍之資,亦已露矣!   故范蠡吠於犬竇,文種聞而拜之,鮑龍跪石而吟,仲尼為之下車;堯之知舜,不違桑陰;文王之知呂望,不以永日。眉睫之微,而形於色;音聲之妙,而動於心。賢聖觀察,不待成功而知之也。   陳平之棄楚歸漢,魏無知識其善謀;韓信之亡於黑水,蕭何知其能將,豈待吐六奇而後明,破趙魏而方識哉?若於臨機能謀而知其智,犯難涉危乃見其勇,是凡夫之識,非明哲之鑒。   公輸之刻鳳也,冠距未成,翠羽樹,人見其身者,謂之鸗鵄,見其首者,名日鴮鸅,皆訾其丑,而笑其拙。及鳳之成,翠冠雲聳,朱距電搖,錦身霞散,綺翮焱發,翙然一翥,翻翔雲棟,三日而不集,然後贊其奇而稱其巧。  堯遭洪水,浩浩滔天,蕩蕩懷山,下民昏墊。禹為匹夫,未有功名,堯深知之,使治水焉,乃鑿龍門,斬荊山,導熊耳,通鳥鼠,櫛奔風,淋驟雨,面目黧黚,手足胼胝,冦絰不暇取,經門不及過,使百川東注于海,西被於流沙,生人免為魚鱉之患。於是眾人咸歌詠,始知其賢。   故見其朴而知其巧者,是王爾之知公輸也;鳳成而知其巧者,是眾人之知公輸也;未有功而知其賢者,是堯之知禹也;有功而知其賢者,是眾人之知禹也。故知人之君未易遇也。   侯生,夷門抱關之吏,見知於無忌;豫子,范中行之亡虜,蒙異於智伯,名尊而身顯,榮滿於當世,雖復刎頸魏庭,漆身趙地,揣情酬德,未報知己虛左之顧,國士之遇也。世之烈士願為君者授命,猶瞽者之思視,躄者之想行,而目終不得開,足終不得伸,徒自悲夫!  

                       薦賢第十九   國之需賢,譬車之恃輪,猶舟之倚楫也。車摧輪,則無以行;舟無楫,則無以濟;國乏賢,則無以理。國之多賢,如托造父之乘,附越客之舟,身不勞而千里可期,足不行而蓬萊可至。朝之乏賢,若鳳虧六翮,慾望背磨青天,臆沖絳煙,終莫由也。   峻極之山,非一石所成,凌雲之榭,非一末所構;狐白之裘,非一腋之毛,宇宙為宅,非一賢所治;是以古之人君,必招賢搜隱;人臣則獻士舉知。唐升二八,流睦睦之風;周保十亂,播濟濟之詠。仲尼在衛,趙鞅折謀,干木處魏,秦人罷兵。宮奇未亡,獻公不侵;子玉猶存,文公側坐。以此而言,則立政致治,折衝壓難者,舉賢之效也。   夫連城之璧,瘞影荊山;夜光之珠,潛輝郁浦。玉無翼而飛,珠無脛而行,揚聲於章華之台,炫耀於綺羅之堂者,蓋人君之舉也。賢士有脛而不肯至,殆蠹材於幽岫,毀跡於柴蓽者,蓋人不能自薦,未有為之舉也。   古人競舉所知,爭引其類,才苟適治,不問世胄,智苟能謀,奚妨秕行?昔時人君,拔奇於團虜,擢能於屠販;內薦不避子,外薦不避仇;身受進賢之賞,名有不朽之芳。昔子貢問於孔子曰:「誰為大賢?」子曰:「齊有鮑叔,鄭有子皮。」子貢曰:「齊無管仲,鄭無子產乎?」子曰:「吾聞進賢為賢,非賢為不肖。鮑叔薦管仲,子皮薦子產,未聞二子有所舉也。」進賢為美,逾身之賢,矧復抑賢者乎?   故黔息碎首以明百里,北郭刎頸以申晏嬰,所以致命而不辭者,為國薦士,滅身無悔,忠之至也,德之難也。臧文仲不進展禽,仲尼謂之竊位,公孫弘不引董生,汲黯指為妒賢;虞丘不薦叔敖,樊姬貶為不肖;東閭不達髦士,後行不正於路。   故為國入寶,不如能獻器。獻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斯前識之良規,後代之明鏡矣。  

                       因顯第二十   夫火以吹爇生焰,鏡以瑩拂成鑒。火不吹則無外耀之光,鏡不瑩必闕內影之照。故吹成火之光,瑩為鏡之華人之寓代,亦須聲譽以發光華,猶凡火鏡假吹瑩也。   今雖智如樗里,才若賈生,居環堵之室,無知己之談,望跡流於地,聲聞於天,不可得也。柳下惠不遇仲尼,則貞潔之行不顯,未免於三黜之臣,無恥之人也;季布不遇曹丘,則百金之諾不揚未離於凡虜無羞之士也。二子所以德洽於當時,而聲流於萬代者,聖賢吹瑩也。   昔有賣良馬於市者,已三旦矣,而市人不顧。乃謂伯樂曰:「吾賣良馬,而市人莫賞。今子一順,請獻半馬之價。」於是伯樂造市,來而迎睇之,去而目送之,一朝之價,遂至千金。此馬非昨馬駑駘,今成駃騠也,由人莫之賞,未有為之顧眄者也。   夫樟木盤根鉤枝,癭節蠹皮,輪菌擁腫,則眾眼不顧。匠者采焉,製為殿堂,塗以丹漆,畫為黼藻,剛百辟卿士,莫不順眄仰視。木性猶是也,而昔賤今貴者,良工為之容也。   荊磎之珠,夜光之璧,薦之侯王,必藏之於玉匣,緘之於金滕。若暗以投人,則莫不相眄以愕,按劍而怒。何者?為無因而至。   故若物無所以因,良馬勞於駔闠,美材朽於幽谷,寶珠觸於按劍。名有所因而至,則良馬一顧千金,盤木光於紫殿,珠璧擎之玉匣。今人之居當代,雖抱才智,幽郁窮閨,而無所因邪?未有為之聲譽,先之以吹瑩,慾望身之光,名之顯,猶捫虛縛風,煎湯覓雪,豈可得乎?            託附第二十一   夫含氣庶品,未有不託附物勢以成其便者也。故霜雁托於秋風,以成輕舉之勢;騰蛇附於春霧,志希凌霄之游,蹶鼠附於蛩蛩,以攀追日之步;碧蘿附於青松,以茂凌雲之葉。與夫鳥獸蟲卉之智,猶知因風假霧,托峻附高,以成其事,奚況於人,而無託附以就其名乎?  故所託英賢,則跡光名顯,所附暗蔽,則身悴名朽。天之始旭,則目察輕煙;歲之將暮,則蓬捲雲中。目之能見,蓬之能高,托日之光,附風之勢也。綴羽於金鐵,置之於江湖,必也沉溺,陷於泥沙,非羽質重而性沉,所託沉也;載石於舟,置之江湖,則披風截波,泛揚長澗,非石質輕而性浮,所託浮也。搏牛之虻,飛極百步若附鸞尾,則一翥萬里,非其翼工,所託迅也。樓季足捷,追越奔光,若駕疲羸,則日不涉一舍,非其脛遲,所託蹇也。以是觀之:附得其所,則重石可浮,短翅能遠;附失其所,則輕羽淪溺,迅足成蹇。   夫燕之巢幕,銜泥補綴,爛若綾紋,雖陶匠逞妙,不能為之,可謂固矣。然凱旋剔幕,則巢破子裂青,所託危也。鷦鷯巢葦之莖,紩之以絲髮,珠圓羅縐,雖女工運巧,不能為之,可謂固矣。然虻風歘至,則葦折卵破者,何也?所託輕弱使之然也。故鳥有擇木之性,魚有選潭之情,所以務其翔集,蓋斯為美也。  

                       心隱第二十二   二儀之大,可以章程(廿九年為程限也)測也,三綱之動,可以表裡度也。雷霆之聲,可以鐘鼓傳也。風雨之變,可以音律和也。故其象可觀,不能匿其影;有形可見,不能隱其跡;有聲可聞,不能藏其響;有色可察,不能滅其情。夫天地陰陽之難明,猶可以術數揆而耳目可知。至於人也,心居於內,情伏於里,非可以算數測也。凡人之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有春夏秋冬,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不可而知之也。故心有剛而色柔,容強而質弱,貌願而行慢,性懁而事緩,假飾於外,以明其情。喜不必愛,怒不必憎,笑不必樂,泣不必哀,其藏情隱行,未易測也。日在天之外,而心在人之內,物亦照焉。照之於外,不可而偽內者也,而偽猶生焉;心在人之內,而智又在其內,神亦照焉,外之於內,無所取徵也。而欲求其情,不亦難乎!不潔在面,人皆恥之;不潔在心,人不肯愧。以面露外而心伏內,故善飾其情,潛奸隱智,終身不可得而見也。   少正卯在魯與孔子同時,孔子門人三盈三虛,唯顏淵不去。獨知聖人之德也夫!門人去仲尼而皈少正卯,蓋不知仲尼之聖,亦不知少正卯之佞。子貢曰:「少正卯,魯之丈人也,夫子為政何以先之?」子曰:「賜也還,非爾所及也!」夫少正卯心逆而險,行辟而聖,言偽而辯,詞鄙而博,順非而澤。有此五偽,而亂聖人。以子貢之明,見不能見。知人之難也,以是觀之:佞與賢相類,詐與信相似,辨與智相亂。愚直相像,若薺苨之亂人蔘,蛇床之似縻蕪也。   俗之常情,莫不自貴而鄙物,重己而輕人。觀其意也,非苟欲以愚勝賢,以短加長,由於人心難知,非可以准衡乎!未能虛己相推,故有以輕抑重,以短凌長,是以嫫母闚井,自謂媚勝西施;齊桓矜德,自稱賢於堯舜。若子貢始事孔子,一年自謂勝之,二年以為同德,三年方知不及。以子貢之才,猶不識聖人之德,望風相崇,奚況世人而能推己耶?是以真偽綺錯,賢愚雜揉,自非明哲,莫能辯也。  

                                通塞第二十三   命有否泰,遇有屈伸。否與泰相翻,屈與伸殊貫。邀泰遇伸,不盡睿智;遭否會屈,不專膚蔽,何者?否泰 由命,屈伸在遇也。命至於屈,才通理壅,遇及於伸,才壅跡通。通之來也,非其力所招,壅之至也,非其智所回。勢苟就壅,則口目雙掩;遇必屬通,則聲眺俱明。   故處穴大呼,聲郁數仞;順風長叫,音通百里。入井望天,不過圓蓋;登峰眺目,極於煙際。向在井穴之時,聲非卒嗄,目非暴昧,而聞見局者,其勢壅也;及其乘風蹈峰,聲非孟賁,目非離婁,而聲徹眺遠者,其勢通也。   買臣忍譏而行歌,王章苦寒而坐泣,蘇秦握錐而憤懣,班超執筆而慷慨。當彼四子勢屈之時,容色黧黑,神情沮忸,言為飛礫,行成狂狷,發露心憂,影銷貌悴,引嘆而雷轉,噴氣則雲涌,如騏驥之伏於鹽車,玄猿之束於籠圈,非無千里之駃,萬仞之犍,然而不異羸鈍者,無所肆其巧也,何異處穴而望聲徹,入井而欲睇搏哉!及其勢伸志得,或佩錦而還鄉,或聲玉於廊廟,或合縱於六國之內,或懸旌於崑崙之外,當斯之時也,睿彩光液,神氣開發,言成金玉,行為世則,乘肥衣輕,怡然自得,漂若輕鴟之泛長波,沛若吞舟之揚大壑,何異順風而縱聲,登峰而長曬!人猶是也,而昔如彼,今如此者,非謂昔愚而今賢,故丑而新美,壅之與通也。  水之性清動,壅以堤則波紐而氣腐;決之使通,循勢而行,從澗而轉,雖有朽骸爛卉,不能污也。非水之性異,通之與壅也。人之通,猶水之通也;德如寒泉,假有沙塵,弗能污也。以是觀之:通塞之路與榮悴之容,相去遠矣!  

                       遇不遇第二十四   賢有常質,遇有常分。賢不賢,性也,遇不遇,命也。性見於人,故賢愚可定;命在於天,則否泰難期。命運應遇,危不必禍,愚不必窮;命運不遇,安不必福,賢不必達。故患齊而死生殊,德同而榮辱異者,遇不遇也。春日麗天,而隱者不照;秋霜被地,而蔽者不傷,遇不遇也。   昔韓昭侯醉卧而寒,典官加之衣。覺而問之,知典官有愛於己也,以越職之故而加誅焉。衛之驂乘,見御者之非,從後呼車,有救危之意,不蒙其罪。加之以衣,恐主之寒;呼車,憂君之危。忠愛之情是同,越職之愆亦等,典官猶罪,呼車見德,遇不遇也。   鴟墮腐鼠,非虞氏之慢;瓶水沃地,非射姑之穢,事出慮外,固非其罪。而俠客大怒,虞氏見滅;邾君大怒,而射姑獲免,遇不遇也。  齊之華士,棲志丘壑,而太公誅之;魏之干木,遁代幽居,而文侯敬之。太公之賢非有減於文侯,干木之   德非有逾於華士,而或榮或戮者,遇不遇也。   董仲舒智德冠代,位僅過士;田千秋無他殊操,以一言取相。同遇明主而貴賤懸隔音,遇不遇也。庄姜適衛,美而無寵;宿瘤適齊,丑而蒙幸;   遇不遇,命也;賢不賢,性也。怨不肖者,不通性也;傷不遇者,不知命也。如能臨難而不懾,貧賤而不憂,可為達命者也。  

                       命相第二十五   命者,生之本也;相者,助命而成者也。命則有命,不形於形;相則有相,而形於形。有命必有相,有相必有命,同稟於天,相須而成也。   人之命相,賢愚貴賤,修短吉凶,制氣結胎受生之時。其真妙者:或感五帝三光,或應龍跡氣夢;降及凡庶,亦稟天命,皆屬星辰,其值吉宿則吉,值凶宿則凶。受氣之始,相命既定,即鬼神不能移改而聖智不能回也。   華胥履大人之跡,而生伏羲;女蝸感瑤光貫日,而生顓頊;慶都與赤龍合,而生唐堯;握登見大虹,而生虞舜;修紀見洞流星,而生夏禹:夫都見白氣貫月,而生殷湯;太妊夢見長人,而生文王;顏征感黑帝,而生孔子;劉媼感赤龍,而生漢祖;薄姬感蒼龍,而生文帝。微子感牽牛星,顏淵感中台星,張良感孤星,樊噲感狼墾,老子感火星,苦此之類,皆聖賢受天瑞命而生者也。   相者,或見肌骨,或見聲色,賢愚貴賤,修短吉凶,皆有表診,故五嶽崔嵬,有峻極之勢;四瀆皎潔,有川流之形;五色郁然,有雲霞之觀;五聲鏗然,有鍾磐之音。善觀察者,猶風胡之別刃,孫陽之相馬,覽其機妙,不亦難乎?   伏羲日角,黃帝龍顏,帝嚳戴肩,顓頊骿骭,堯眉八采,舜目重瞳,禹耳三漏,湯肩二肘,文王四乳,武王並齒,孔子返字,顏回重瞳,皋繇鳥喙。若此之類,皆聖賢受天殊相而生者也。   舜目重瞳,是至明之相,而項羽、王莽,亦目重瞳子。越王勾踐,長頸鳥喙,非善終之象,而夏禹亦長頸鳥喙;王葬之重瞳,譬駑馬有驥之一毛,而小可謂之驥也;勾踐長頸鳥喙,猶蛇有龍之一鱗,而不可謂之龍也。   愛及眾庶,皆有診相。故谷於豐下,叔興知其有後;衛青方顙,黥徒明其富貴;亞夫縱理,許負見其餓死;羊鮒聲豺,叔姬鑒其滅族。  命相吉凶,懸之丁天。命當貧賤,雖富貴,猶有禍患;命當富貴,雖欲殺之,猶不能害。   夏孔甲田於箕山,大風晦暝,入於人家。主人方乳,或占之曰:「後來而產,是子不勝,終必有殃。」孔甲取之曰:「苟以為餘子,誰敢殃之?」子長析薪,斧斬其左足,遂為大閽。孔甲曰:「嗚呼!有疾!命矣夫!」漢文以夢而寵鄧通,相者占通當貧餓死。帝曰:「能富在我,何謂貧乎?」與之銅山,專得冶鑄。後假衣食,寄死人家。  子文之生,妘子棄之,虎乃乳之,遂收養焉,卒為楚相。褒離國王,侍婢有娠,王欲殺之。婢曰:「氣從天來,故我有娠。」及子之產,捐豬圈中,豬以氣噓之,棄馬櫪中,馬復噓之,故得不死,卒為夫余之王。故善惡之命,若從天墮,若從地出,不得以理數推,非可以智力要。今人不知命之有限,而妄覬於分願;命在於貧賤,而穿鑿求富貴;命在於短折,而臨危求長壽。皆或之甚者也。  

                                 妄瑕第二十六   大道混然無形,寂然無聲,視之不見,聽之不聞,非可以影響求,不得以毀譽稱也。降此以往,則事不雙美,名不並盛矣。雖天地之人,三光之明,聖賢之智,猶未免乎訾也。   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謫蝕之變,五星有悖彗之妖;堯有不慈之誹,舜有囚父之謗,湯有放君之稱,武有殺主之譏;齊桓有貪淫之目,晉文有不臣之聲,伊尹有誣君之跡,管仲有愆上之名。以夫二儀七耀之聖,不能無虧沴;堯舜湯武之聖,不能免於嫌謗;桓文伊管之賢,不能無纖瑕之過。由此觀之:宇宙庸流,能自免於怨謗而無悔吝耶?   是以荊岫之玉,必含纖瑕,驪龍之珠,亦有微顙,然馳光於千里,飛價於侯王者,以小惡不足以傷其大美也。今忌人之細短,忘人之所長,以此招賢,是畫空而尋跡,披水而見路,不可得也。定國之臣亦有細短,人主所以不棄之者,不以小妨大也;以小掩大,非求士之謂也。   伊尹,夏之庖廚;傅說,殷之胥靡;百里奚,虞之亡虜;段干木,魏之大駔。此四於者,非下賢也,而其跡不免污也。名不兩盛,事不俱美。   昔魏文侯問於李克曰:「吳起何如人也?」克對曰:「起貪而好色,然其善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乃以為將,拔秦五城,北滅燕趙,蓋起之力也。魏無知薦陳平於漢王,或人讒之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可用也,且聞盜嫂而受金。」王乃疏平,讓無知。無知曰:「臣進策謀之士,誠足以利國耳,且其小過豈妨公家之大務哉!」乃擢為護軍,得施其策。故范增疽發死而楚國亡,閼氏開陣而漢軍全者,平之謀也。高祖棄陳平之小愆,采六奇之大謀;文侯舍吳起之小失,而取五城之功。向使二主以其小過,棄彼良材,則魏國之存亡不可知,漢楚之雄雌未可決也。而吳起必埋名於貪好,陳平陷身於賄盜矣。   俗之觀士者,見其威儀屑屑,好行細浩,乃謂英彥;士有大趣不修容儀,不惜小檢,而謂之棄人。是見朱橘一子蠹,固剪樹而弁之;睹縟錦一寸點,乃全匹而燔之。   齊桓深知寧戚,將任之以政,群臣爭讒之曰:"寧戚衛人,去齊不遠,君可使人問之。若果真賢,用之未晚也。」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惡者,民人知小惡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乃夜舉火而爵之,以為卿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桓公可謂善求士矣。   故仲尼見人一善,而忘其百非;鮑叔聞人一過,而終身不忘。夫子如斯之弘,鮑叔如斯之隘也。以是觀之:聖哲之量,相去遠矣!   牛躅之霪,不生魴鱮;巢幕之窠,不容鵠卵;崇山廓澤,不辭污穢;佐世良材,不拘細行。何者?量小不足以包大形,器大無分小瑕也。人之情性,皆有細短,若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足以為累;若其大略非也,雖有衡門小操,未足與論大謀。   樊噲屠販之豎,蕭曹斗筲之吏,英布刑墨之隸,周勃俳優之任,其行皆中律,其質則將才也。張景陽,郢中之大淫也,而威諸侯;顏濁鄒,梁父之大盜也,而為齊勛臣。此皆有所短,然而功名不朽者,大略得也。袁精目、鮑焦立節抗行,不食非義之食,乃餓而死,不能立功拯溺者,小節不伸而大節屈也。   伯夷叔齊,冰清玉潔,義以不為孤竹之嗣,不食周粟,餓死首陽。楊朱全身養性,去脛之一毛,以刺天下,則不為也。若此二子,德非不茂,行非不高,亦能安治代紊、蹈白刃而達功名乎?此可以為百代之熔軌,不可居伊管之任也。  

                       適才第二十七   物有美惡,施用有宜;美不常珍,惡不終棄。紫貂白狐,制以為裘,郁若慶雲,皎如荊玉,此毳衣之美也;壓菅蒼蒯,編以蓑芒,葉微疏系,黯若朽穰,此卉服之惡也。裘蓑雖異,被服實同;美惡雖殊,適用則均。今處繡戶洞房,則蓑不如裘,被雪淋雨,則裘不如蓑。以此觀之,適才所施,隨時成務,各有宜也。  伏臘合歡,必歌《采菱》,牽石拖舟,則歌噓與,非無《激楚》之音,然而棄不用者,方引重抽力,不知噓與之宜也。   卞莊子之升殷庭也,鳴佩趨蹌,溫色怡聲;及其搏虎,必攘袂鼓肘,瞋目震呼。非不知溫顏下氣之美,然而不能及者,方格猛獸,不如攘袂之宜也。安陵神童,通國之麗也,八音繁會,使以噭吹囋聲而人悅之,則不及瞽師侏儒之美。蛇銜之珠,百代之傳寶,以之彈絰,則不如泥丸之勁也。棠溪之劍,天下之銛也、用之獲穗,曾不如鉤鐮之功也。此四者,美不常珍,惡不終廢 用各有宜也。   昔野人棄子貢之辯,而悅馬圉之辭;越王退吹籟之音,而好鄙野之聲。非子貢不及馬圉,吹籟不若野聲,然而美不必合,惡而見珍者,物各有用也。   水火金木土者,六府異物,而皆有施;規、矩、權、衡、准、繩,六法殊形,而各有任。故伊尹之興上功也,長脛者使之蹋鍤,強脊者使之負土,眇目者使之準繩,傴僂者使之塗地。因事施用,仍便效才,各盡其分而立功焉。   商歌之士,雞鳴之客,才各有施,不可棄也。若使寧子結客於孟嘗,則未免追軍之至,囚系之辱也。若使雞鳴托於齊桓,必不能光輔於霸道,九合諸侯也。時須過關,莫若雞鳴;欲隆霸主,莫若商歌。商歌之雅,而雞鳴之鄙,雖美惡有殊,至於適理排難,其揆一也。   楚之市偷,天下之大盜,而能卻齊軍,雖使孫吳用兵,彼必與之拒戰,未肯有望風而退也。晉之叔魚,一國之佞邪也,而能歸季孫,雖使甘蘇聘說,彼必與之較辯,不至恐懾而逃還也。大盜讒佞,民之殫害,無用之人也,苟有士術,猶能為國興利除害,矧乃明智煉才,其為大益,豈可棄耶?   《關雎》興於鳥,而為《風》之道,美其摯而有別也;《鹿鳴》興於獸,而為《雅》之端,嘉其得食而相呼也。以夫鳥獸之丑,苟有一善,詩人歌詠,以為美談,奚況人之有善而可棄乎?   夫檉柏之斷也,大者為之棟樑,小者為之椽桁,直者中繩,曲者中鉤,隨材所施,未有可棄者,是以君子善能撥士,故無棄人;良匠善能運斤,故無棄材。是以人物交泰,各盡其分而立功焉。詩云:雖有絲麻,無棄菅蒯;雖有姬姜,無棄憔悴。此之謂也。  

                       文武第二十八   規者,所以法圓,裁局則乖;矩者,所以象方,制鏡必背。輪者,所以輾地,入水則溺;舟者,所以涉川,施陸必躓。何者?方圓殊形,舟車異用也。雖形殊而用異,而適用則均。盛暑炎蒸,必藉涼風;寒交冰結,必處溫室。夏不御毯,非憎惡之,炎有餘也;冬不卧簞,非怨仇之,涼自足也。不以春日遲遲而毀羔裀、秋露灑葉而剔筍席,白羽相望,霜刃競接,則文不及武;干戈既韜,禮樂聿修,則武不及文。不可以九畿懾然而棄武,四郊多壘而擯文,士用各有時,未可偏無也。五行殊性,俱為人用,文武異材,為國大益。猶救火者,或提盆榼,或執瓶盂,其器方圓,形體雖返,名質相乖,至於盛水滅火,功亦齊焉。繳者身仰,釣者身俯,俯仰別狀,取利同焉。織者漸進,耕者漸退,進退異勢,成務等焉。   墨子救宋,重趼而行;干木在魏,身不下堂。行止異跡,存國一焉。文以贊治,武以凌敵,趨舍殊律,為績平焉。秦之季葉,土崩瓦解,漢祖躬提三尺之劍,為黔首請命,跋涉山川,蒙犯矢石,出百死以績一生,而爭天下之利,奮武厲誠,以決一旦之命。當斯之時,冠章甫,衣縫掖,未若戴金胄而擐犀甲也。嬴項既滅,海內大定,以武創業,以文止戈,征鄒、魯諸生,而制禮儀,修三代之樂,朝萬國於咸陽。當此之時,修文者榮顯,習武者慚忸,一世之間而文武遞為雄雌。以此言之,治亂異時,隨務引才也。  今代之人,為武者則非文,為文者則嗤武,各執其所長而相是非,猶以宮笑角,以白非黑,非適才之情、得實之論也。  

                       均任第二十九   為有寬隘,量有巨細,材有大小,則任其輕重,所處之分,末可乖也。是以萬碩之鼎,不可滿以盂水;一鈞之鐘,不可容於泉流;十圍之木,不可蓋以茅茨,榛棘之柱,不可負於廣廈,何者?小非大之量,大非小之器,重非輕之任,輕非重之制也。以小量大,必有枉分之失;以小容大,則致傾溢之患;以重處輕,必有傷折之過;以輕載重,則致壓覆之害。   故鵾鵬一軒,橫厲寥廓,背負蒼天,足跖浮雲,有六翮之資也;騕豫一騖,騰光萬里,絕塵掣微,有迅足之勢也。今以燕雀之羽,而慕衝天之迅;犬羊之蹄,而覬日之步,勢不能及,亦可知也。   故奔蜂不能化藿蠋,而螟蛉能化之;越雞不能伏鵠卵,而魯雞能伏之。夫藿與螟蛉,俱蟲也,魯雞與越雞,同禽也,然化與不化,伏與不伏者,藿大越小也。夫龍蛇有翻騰之質,故能乘雲依霧;賢才有政理之德,故能踐勢處位。雲霧雖密,蟻蚓不能升者,無其質也;勢位雖高,庸敝不能治者,乏其德也。故智小不可以謀大,德狹不可以處廣。以小謀大必危,以狹處廣必敗。子游治武城,仲尼發割雞之嘆;尹何為邑宰,子產出制錦之諫。德小而任大,謂之濫也;德大而任小,謂之降也。而其失也,寧降無濫。   是以君子量才而授任,量任而授爵,則君無虛授,臣無虛任。故無負山之累,折足之憂也。  

                       慎言第三十   日月者,天之文也;山川者,地之文也;言語者,人之文也。天文失,則有謫蝕之變;地文失,則有崩竭之災;人文失,則有傷身之患。   故口者,言語之門戶;舌者,門戶之關鑰。關鑰動,則門戶開,門戶開,則言語出。出言之善,則千里應之;出言之惡,則千里違之。言失於己,不可遏於人;情發於近,不可止於遠。是以君子慎其關鑰,以密言語。言語在口,譬含鋒刃,不可動也。動鋒刃者,必傷喉舌。言失之害,非唯鋒刃,其所傷者,不唯喉舌。故天有捲舌之星,人有緘口之銘。所以警佻言,防口訧也。   口舌者,禍患之宮,亡滅之府也。語言者,性命之所屬,而形骸之所系也。言出患入,語失身亡。身亡不可復存,言出不可復追。其猶射也:懸機未發,則猶可止;矢一離弦,雖欲返之,弗可得也。   《易》誡樞機,《詩》刺言玷。斯言一玷,非礛諸所磨;樞機既發,豈駭電所追?皆前聖之至慎,後人之埏熔。明者慎言,故無失言;暗者輕言,自致害滅。   昔智伯失言於水灌,韓魏躡其肘足;魏武漏語於英雄,玄德遺其匕筋。是以頭為穢器,師馳徐卅,地分三晉,土割岷蜀,亡敗長釁,為天下笑,不慎言也。韓昭侯與棠磎公謀,而終夜獨寢,慮夢言露子妻妾也。孔光不對溫室之樹,恐言之泄於左右也。   言者,風也;無足而行,無翼而飛,不可易也。是以聖人當言而懼,發言而憂,如蹈水火,臨危險也。禮然後動,則動如春風,人不厭其動;時然後言,則言如金石,人不厭其聲。故聲無失行,口無過言也。  

                      貴言第三十一   越劍性銳,必托槌砧以成純鉤;楚柘質勁,必資榜檠以成弴弓;人性雖敏,必藉善言以成德行。故槌砧者,夷不平也;榜檠者,矯不正也;善言者,正不善也。   人目短於自見,故借鏡以觀形;發拙於自理,必假櫛以修束;心暗於自照,則假言以策行。面之所以形,明鏡之力也;發之所以理,玄櫛之功也;行之所以策,善言之益也。鏡櫛理形,其惠輕也,善言成德,其惠重也。人皆悅鏡之明己形,而不慕士之明己心;人皆欲櫛之理其發,不願善言之理其情,是棄重德而采輕功,不亦倒乎?為衣冠者,己手不能,則知越鄉借人以制之;至於理身,而不知借言以修其行,是處其身輕,而於冠重,不亦謬乎?   君子重正言之惠,賢於軒璧之贈,樂聞其過,勝於德義之名。故楚莊王輕千乘之國,而重申叔一言;范獻賤萬畝之田,以貴舟人片說。季路抱五慎之誡,趙盈佩九言之箴。以此觀之,軒璧之與田邑,豈能與善言齊價哉!   夫桓侯不採越人之說,卒成骨髓之疾;吳王不聽枚乘之言,終受夷滅之禍。夫人之將疾者,必不甘魚肉之味;身之將敗者,必不納忠諫之言。故臨死者,謂無良醫之葯;將敗者,謂無直諫之臣。而不聽善言,是耳聾也,非其耳之有塞,善言不入耳乎?   是以明者納規於未形,采言於患表,從善如轉圜,遣惡如去仇,正音日聞於耳,禍害逾遠於身。昔堯設招諫之鼓,舜樹誹謗之術,湯立司過之士,武王置誠慎之鞀。以聖哲之神鑒,窮機洞微,非有毫釐之謬也,猶設廣聽之術,開嘉言之路,豈不貽厥將來,表正言之益耶?以夫先聖猶能采言於芻蕘,奚況布衣而不貴言乎?   故臣子之於君父,則有獻可替否諷諫之文,知交之於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義。君子若能聽言如響,從善如流,則身安南山,德茂松柏,聲振金石,名流千載也。  

                        傷讒第三十二   譽者,揚善之樞也,毀者,宣惡之機也。揚善生於性美,宣惡出於情妒。性美以成德為恆,情妒以傷人為務。故譽以論善,即辭以極善為功;毀必舉過,則言以窮惡為巧。何者?俗人好奇,不奇不用也。譽人不增其義,則聞者不快於心;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滿於耳。  代之善人少,而惡人多,則舉者寂寞,而讒者喧嘩。是以洗垢求痕,吹毛覓瑕,揮空成有,轉白為黑,提輕當重,引寸至尺。墨子肝以悲素絲,楊朱所以泣岐路;以其變為青黃,回成左右也。昔人興讒言於青蠅,譬利口於刀劍者,以其點素成緇,刃勁傷物。故在四畏,不可不慎:鳥之曲喙跂距者,羽類畏之;獸之方喙鉤爪者,毛群畏之;魚之哆唇鋸齒者,鱗族畏之;人之言口讒諂者,人其畏之。   讒嫉之人,必好聞人惡,惡聞人善,妒才智之在己前,諅富貴之在己上,猶囀中有噎,吞之思人;目上有翳,決之願去。吞決之深情,則萋斐之辭作。故揚娥眉者,為醜女之所妒;行貞潔者,為讒邪之所疾。昔直不疑未嘗有兄,而讒者謂之盜嫂;第五倫三娶孤女,而世人謂笞婦翁。如此者皆聽虛而責響,視空而索影,悖情而倒理,誣罔之甚也。以二子之賢,非身行之不潔,與人有仇也,而不免於世謗者,豈非獸惡其網,人惡其讒耶?   故讒邪之蔽善人也,猶朝日洞明,霧甚則不見天;沙石至凈,流濁則不見地;雖有明凈之質而不發明者,水霧蔽之也。蘭蓀欲茂,秋風害之;賢哲欲正,讒人敗之。故讒者,知害嫉於他人,而不知傷所說之主;知傷所說之主,而不知還害其身。故無極之讒,子常蒙謗,郄費雙滅。讒諂之流弊,一至於斯。嗚呼!世之君子,可不慎慎!                         慎隙第三十三   過者,怨之梯也;怨者,禍之府也。禍之所生,必由積怨;過之所始,多因忽小。小過之來,出於意表;積怨之成,在於慮外。故其來也,不自悔;其成也,怨不可防。防怨不密,而禍害臻焉!   故登峭坂而不跌墜者,慎於大也;跨阜垤而好顛蹶者,輕於小也。苟兢其步,雖履險能安;輕易其足,雖夷路亦躓。智者識輕小之為害,故慎微細之危患,每畏輕微,懍懍焉若朽索之馭六馬也。   鴻毳性輕,積之沉舟;魯縞質薄,疊之折軸。以毳縞之輕微,能敗舟車者,積多之所致也。故牆之崩隤,必因其隙;劍之毀折,皆由於璺。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煙泄突,致灰千室。怨之始也,征於隙紋,及其危害,大於牆劍。禍之所傷,甚於邑室,將防其萌,急於水火。   《夏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故怨不在大,亦不在小。熒熒不滅,能焚崑山;涓涓不絕,能成江河。怨之所生,不可類推;禍之所言,非可情測。或怨大而成小,或憾輕而至重,深仇不必危,而睚眥未可易也。譬如風焉,披雲飛石,卷水蹶木,而入血脈不為之傷;隙穴之風,輕塵不動,毛髮不搖,及中肌膚,以為深疾。大不為害,小而成患者,大風散漫,小風激射也。   故漢祖免貫高之逆,魏後(曹操)泄張綉之仇,韓信削少年之辱,安國釋田甲之慢。此皆遇英達之主,寬廓之衿,得以深怨而不為仇也。魯酒薄而邯戰圍,羊羹偏而宋師敗,郈孫以鬥雞亡身,齊侯以笑嬪破國。皆以輕蔑細怨,忘樹禍端,以酒食戲笑之故,敗國滅身為天下笑,不慎故也。   識之暗者,皆以小害易微之事,以至於大患。禍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禍與福同門,害與利同鄰,若非至精,莫能分矣。是以智患者,禍福之門戶,動靜者,利害之樞機,不可不慎也。  

                        誡盈第三十四   四時之序,節滿即謝,五行之性,功成必退。故陽極而降,陰極而升,日中則昃,月盈則虧,此天之常道也。勢積則損,財聚則散,年盛返衰,樂極還悲,此人之恆情也。昔仲尼觀欹器而革容,鑒《損》《益》而嘆息,此察象而識類,睹霜而知冰也。    夫知進而不知退,則踐盈滿之危;處存而不忘危,必履太山之安。故雷在天上曰大壯,山在地中曰謙,謙則裒多益寡,壯則非禮勿履。處壯而能用禮,居謙而能益寡,降高以就卑,抑強而同弱,未有謙尊而不光,驕盈而不斃者也。   聖人知盛滿之難持,每居德而謙沖:雖聰明睿智,而志逾下,富貴廣大,而心逾降;勛蓋天下,而情逾抑,不以德厚而矜物,不以身尊而驕民。故楚莊王功立而心懼,晉文公戰勝而色憂,非憎榮而惡勝,乃功大而心小,居安而念危也。夏禹一饋而七起,周公一沐而三握髮,食不遑飽,沐不及晞,非耐飢而樂勞,是能心急於接士,德處于謙光也。《易》曰:以貴下賤,大得民也。是以君子高而能卑,富而能儉,貴而能賤,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暗,是謂損而不窮也。                      明謙笫三十五   天道下濟而光明,江湖善下而為王。故山在地中成謙,王侯以孤寡為損。謙則榮而逾高,損則顯而彌貴。高必以下為基,貴則以賤為本。在貴而忘貴,故能以貴下民;處高而遺高,故能以高就卑。是以大壯則往複,天地之謙也;極升必降,陰陽之謙也;滿終則虧,日月之謙也;道盈體中,聖人之謙也。   《易》稱:「謙尊而彌光。」《老子》云:「不伐故有功。」謙者,在於降己,以高下卑,以聖從鄙。不伐在於有功,不矜在於有德,不言歸於沖退,謙挹之流也。好盈自賢,矜功伐善者,俗之常情,聖人之惡也。必矜其功,雖賞之而稱勞,情猶不足;苟伐其善,雖與之賞多,必怨其少;則慊望之情生,躁競之色見,矜伐之路開,患難之釁作矣。君子則不然,在榮以挹損為基,有功而不矜,有善而不伐。遺其功而功常存,忘其善而善自全。情常忘善,故能以善下物,情恆存善,故能以善勝人。   是以情存功善,非心謙也;口虛托謙,豈非矯乎?以善勝物,心遺功善,非矜伐也,口及其善,豈非實乎?故心存功善,非心謙也,口雖不言,未免矜伐;心舍功善,口雖明言,無傷于謙。故夏禹昌言,明稱伐功;咎繇陳謨,雲說我惠;豈其矜功而存惠哉!   夫言善非伐,而伐善者每稱其能;言惠非矜,而矜惠者常存其惠。聖人知人情尚賢而好伐,故發言裁典,多由謙退;所以棄其驕姱,競垂世則也。                         大質第三十六   火之性也,大寒慘凄,凝冰裂地,而炎氣不為之衰;大熱煊赫,焦金爍石,而炎氣不為之熾者,何也?有自然之質,而寒暑不能移也。故丹可磨,而不可奪其色;蘭可燔,而不可滅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銷,而不可易其剛:各抱自然之性,非可強變者也。士有忠義之性,懷真直之操,不移之質,亦如茲者也。   是以生苟背道,不以為利;死必合義,不足為害。故不趨利而逃害,不忻生而憾死,不可以威脅而變其操,不可以利誘而易其心。昔子閭之劫也,擬之白刃,而其心不傾;晏嬰之盟也,鉤以曲戟,而其志不回;不可以利害移其情矣。   夫士有忠義之行,踐繩墨之節,其於平日,乃無異於眾人;及至處患蹈難,而志氣貞剛,然後知其殊也。譬如鐘山之玉,寒嶺之松,比之瓀珉梓柳,無殊也;及其燒以爐炭,三日而色潤不改,處於積冰,終歲而枝葉不凋,然後知其異於他玉眾木也。   故袒褐暴虎,而後勇氣發焉,超騰絕坂,而後迅捷露焉;手提萬鈞,而後多力見焉;處難踐患,而後貞勇出焉。不用幹將,奚以知其銳也;不引鳥號,奚以知其勁也?勁銳之質,較然易見,猶因人獲顯,況乃志行難睹,曷得不因事而後明乎?  

                      辯施第三十七   夫山皋非為鳥植林,林茂而鳥自棲之;江湖非為魚鑿潭,潭深而魚自歸之;處世非為人積財,財積而人自依之。非其所招,勢使然也。   懷璧之子,未必能惠,而人競親者,有惠人之資也;被褐之士,性能輕財,而皆疏之者,無惠人之資也。今富而儉吝,猶見親敬;貧而仁施,必見疏慢。非行之失,彼情變也。   策駟登山,不得直轡而行;泛舟入海,不得安身而坐。何者?山路迂迴,海水淪沒。行者欲直,而路曲之,坐者欲安,而水盪之;仁者欲施,而貧遏之。富而賑物,德不為難;貪而儉嗇,行非為過。天之道損有餘,人之情矜不足也。   崑山之下,以玉抵烏;彭蠡之濱,以魚食犬;而人不愛者,非性輕財,所豐故也。挈瓶丐水,執萑求火,而人不吝者,非性好施,有餘故也。口非匏瓜,不得不食;身非木石,不得不衣。食不滿腹,豈得輟口而惠人?衣不蔽形,何得露體而施物?非性儉吝,不足故也。饑饉之春,不賑朋戚,多稔之秋,饗及四鄰。不賑朋戚,人之惡;惠及四鄰,人之善。蓋善惡之行,出於性情,而繫於飢穰也。以此觀之:太豐則恩情生,窶乏則仁惠廢也。相馬者,失在於瘦,求千里之步,虧也;相人者,失在於貧,求恩惠之跡,缺也。輕財之士,世非少也,然而不見者,貧掩之也。德行未著而稱我能,猶足不能行而賣躄葯,望人信之,實為難矣!  

                               和性第三十八   夫歐冶鑄劍,太剛則折,太柔則卷。欲劍無折,必加其錫;欲劍無卷,必加其金。何者?金性質剛而錫性質柔,剛柔均平,則為善矣。良工塗漆,漆緩則難晞,急則弗牢,均則緩急,使之調和,則為美也。人之含性,有似於茲;剛則傷於嚴猛,柔則失於軟懦,緩者悔於後機,急者敗於懁促。故能劍器兼善,而性氣淳和也者。昔徐偃王軟而國滅,齊商公懦而身亡,此性太柔之失也。晉陽處父以純剛致害,鄭子陽以嚴猛致斃,此性太剛之過也。楚子西寬而招敗,邾庄公懁而自禍,此性褊急之災也。西門豹性急,佩違皮以自緩;董安於性緩,帶絲弦以自急。彼各能以一物之所長,攻其所短也。   故陰陽調,天地合也。剛柔均,人之和也。陰陽不和,則水旱失節;剛柔不均,則強懦乖政。水旱失節,則歲敗;強弱乖政,則身亡。是以智者寬而栗,嚴而溫,柔而毅,猛而仁。剛而濟其柔,柔而抑其強;強弱相參,緩急相弼。以斯善性,未聞迕物而有悔吝者也。  

                     殊好第三十九   累榭洞房,珠簾玉扆,人之所悅也,鳥入而憂;聳石巉岩,輪菌虯結,猨狖之所便也,人上而栗;五音六律,《咸池》《簫韶》,人之所樂也,獸聞而振;懸瀨碧潭,瀾波洶湧,魚龍之所安也,人入而畏。飛鼯甘煙,走貊美鐵,雲雞嗜蛇,人好芻豢。鳥獸與人,受性既殊,形質亦異,所居隔絕,嗜好不同,未足怪也。   人之與獸,共稟二儀之氣,俱抱五常之性。雖賢愚異情,善惡殊形,至於目見日月,耳聞雷霆,近火覺熱,履冰知寒,此之粗識,未宜有殊也。聲色芳味,各有正性;善惡之分,皎然自露。不可以皂為白,以羽為角,以苦為甘,以臭為香。然而嗜好有殊絕者,則偏其反矣:非可以類推,弗得以情測,顛倒好醜,良可怪也。   赬顏玉理,盼視巧笑,眾目之所悅也;軒皇愛嫫母之丑貌,不易落英之麗容,陳侯悅敦洽之丑狀,弗貿陽文之婉姿。炮羔煎鴻,臛蠵臑熊,眾口之所嗛;文王嗜菖蒲之菹,不易龍肝之味。《陽春》《白雪》,《嗷楚》《采菱》,眾耳之所樂也,而漢順聽山鳥之音,雲勝絲竹之響;魏文侯好捶鑿之聲,不貴金石之和。鬱金玄憺,春蘭秋惠,眾鼻之所芳也,海人悅至臭之味,不愛芬馨之氣。若斯人者,皆性有所偏也,執其所好而與眾人相反,則倒白為黑,變苦成甘,移角成羽,佩蕕蒜當薰,美醜無定形,愛憎無正分也。                                  兵術第四十   太古淳樸,民心無欲。世薄時澆,則爭起而戰萌生焉。神農氏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其後蚩尤強暴,好習攻戰,銷金為刃,割革為甲,而兵遂興矣。黃帝戰於涿鹿,顓頊爭於不周,堯戰丹水,舜征有苗,夏討有扈,殷攻葛伯,周伐崇侯。   夫兵者,兇器,財用之蠹,而民之殘也。五帝三王弗能弭者,所以禁暴而討亂,非欲耗財以害民也。然眾聚則財散,鋒接則民殘,勢之所然也。故兵貴伐謀,不重交刃。百戰百勝,非用兵之善也。善用兵者,不戰而勝,善之善也。王者之兵,修正道而服人;霸者之兵,奇譎變而取勝。   夫將者,國之安危,民之性命,不可不重。故詔之於廟堂,授之以斧鉞。受命既已,則設明衣,鑿凶門。臨軍之日,則忘其親;援枹之時,則忘其身。用能無天於上,無地於下,無敵於前,無君於後。以全國為重,以智謀為先。故將者,必明天時、辨地勢、練人謀。明天時者,察七緯之情,洞五行之趣,聽八風之動,鑒五雲之候。辨地勢者,識七舍之形,列九地之勢;練人謀者,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五德者,智、信、仁、勇、嚴也;二柄者,賞罰也。智以能謀,信以約束,仁以愛人,勇以陵敵,嚴以鎮眾;賞以勸功,罰以懲過。故智者,變通之源,運奇之府也。兵者,詭道而行,以其制勝也。是以,萬弩上彀,孫臏之奇;千牛俱奔,田單之策;囊土壅水,韓信之權;曳柴揚塵,欒枝之譎;舒軍豕突,尹子之術;雲梯煙浮,魯生之巧。用奇出於不意,少可以挫多,弱可以折強。況夫以眾擊寡,以明攻昧。  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就下;兵之勢,避實而擊虛,避強而攻弱,避治而取亂,避銳而擊衰。故水因地而制形,兵因敵而制勝,則兵無成勢,水無定形。觀形而運奇,隨勢而應變,反經以為巧,無形以成妙。故風雨有形,則可以帷幕捍;寒暑無形,不可以關鑰遏也。是以,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如畏雷電,擊無常處;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如尋寰中,不見其際。視吾之謀,無畏敵堅;視吾之堅,無畏敵謀。以此言之,不可不知也。夫將者,以謀為本,以仁為源。謀以制敵,仁以得人。故謀能制敵者,將也;力能勝敵者,卒也。將以權決為本,卒以齊力為先。是以,列宿滿天,而明不及朧月者,形不一、光不同也。虎兕多力,而受制於人者,心不一、力不齊也。萬人離心,不如百人同力;千人遞戰,不如十人俱至。今求同心之眾,必死之士,在於仁恩洽而賞罰明。胥靡者,臨危而不懼,履冰而不栗,以其將刑而不憂生也。今士搶白刃而不顧死,赴水火而如歸,非輕死而樂傷,仁恩驅之也。將得眾心,必與同患:暑不張蓋,寒不御裘,所以均寒暑也;隘險不乘,丘陵必下,所以齊勞逸也;軍食熟然後敢食,軍井通而後敢飲,所以同饑渴也;三軍合戰,必立矢石之下,所以共安危也。故簞醪注流,軍士通醉;溫辭一灑,師人挾纊。苟得眾心,則人競趨死。以此眾戰,猶轉石下山,決水赴壑,孰能當之矣。  

                     閱武第四十一   《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則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亟戰則民雕,不習則民怠。雕非保全之術,怠非擬寇之方。故兵不妄動,而習武不輟,所以養民命而修戎備也。   孔子曰:「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易》曰:「君子以修戎器,戒不虞。」是以春搜、夏苗、秋獮、冬狩,皆於農鄛,以講武事。三年而治兵,習戰敵也。出曰治兵,治其事也;入曰振旅,言整眾也。還歸而飲至,告於廟。所以昭文章,明貴賤,順少長,辨等列,習威儀。   夫三軍浩漫,則立表號。言不相聞,故為鼓鐸以通其耳;視不相見,故制旌麾以宣其目。若民不習戰,則耳不聞鼓鐸之音,目不察旌麾之號,進退不應令,疏數不成行。故士未戰而震慄,馬未馳而沫汗,非其人怯而馬弱,不習之所致也。   吳王宮人,教之戰陣,約之法令,回還進退,盡中規矩,雖蹈水火而不顧者,非其性勇而氣剛,教習之所成也。鏌鋣不為巧者銳,不為拙者鈍,然而巧以生勝,拙而必負者,習與不習也。闔閭習武,試其民於五湖,劍刃加肩,流血不止。勾踐習戰,試其民於寢宮,民爭入水火,死者千餘,遽擊金而退之。豈其惡生而貪死,賞罰明而教習至也。   是以逄蒙善射,不能用不調之弓;造父善御,不能策不服之馬;般、倕善斫,不能運不利之斤;孫、吳善射,不能戰不習之卒。貔貅戾獸,而黃帝教之戰;鷹鸇鷙鳥,而羅氏教之擊。夫鳥獸無知之性,猶隨人指授而能戰擊者,教習之功也。奚況國之士民而不習武乎?故射御慣習,至於馳獵,則能擒獲,教習之所致也。若弗先習,覆逸是懼,奚據望獲?今以練卒與不練卒爭鋒,若胡、越爭游,不競明矣。是以,先王因於閑鄛,大閱簡眾,繕修戎器,為國豫備也。  

                      明權第四十二   循理守常曰道,臨危制變曰權。權之為稱,譬猶權衡也。衡者,測邪正之形;權者,揆輕重之勢。量有輕重,則形之于衡。今加一環于衡左,則右蹶,加之於右,則左蹶,唯莫之動,則平正矣。人之於事,臨危制變,量有輕重,平而行之,亦猶此也。古之權者,審其輕重,必當於理而後行焉。   易稱:「巽以行權。」語稱「可以適道,未可與權。」權者,反於經而合於道,反於義而後有善,若唐棣之華,反而更合也。孝子之事親,和顏卑體,盡孝盡敬;及其溺也,則攬發而拯之,非敢悔慢,以救死也。故溺而捽父,祝則名君,勢不得已,權之所設也。   慈愛者,人之常情,然大義滅親,滅親益榮,由於義也。是故慈愛方義,二者相權,義重則親可滅,苦虞舜之放傲弟象,周公之殊管叔,石碏之殺子厚,季友之鳩叔牙,以義權親,此其類也。欺父矯君,臣子悖行;然舜娶不告,弦高矯命者,以絕祀之罪,重於不告,矯命之過,輕於滅國,權之義也。   故明鏡所以照形,而盲者以之蓋卮;玉笄所以飾首,而禿嫗以之掛杙。非鏡笄之不美,無用於彼也。庖丁解牛,適俗所傾;朱泙屠龍,無所用功。苛乖世務,雖有妙術,歸於無用。   故老聃至西戎,而效夷言;夏禹入裸國,忻然而解裳。非欲忘禮,隨俗宜也。墨子儉嗇,而非樂者,往見荊王,衣錦吹笙;非苟違性,隨時好也。魯哀公好儒服而削,代君修墨而殘,徐偃公行仁而亡,燕噲為義而滅。夫削殘亡滅,暴亂之所招,而此以仁義儒墨而遇之,非仁義儒墨之不行,行非於時之所致也。  

                      風俗第四十六   風者,氣也;俗者,習也。土地水泉,氣有緩急,聲有高下,謂之風焉;人居此地,習以成性,謂之俗焉。風自厚薄,俗有淳澆,明王之化,當移風使之雅,易俗使之正。是以上之化下,亦為之風焉;民習而行,亦為之俗焉。   楚越之風好勇,其俗赴死而不顧,鄭衛之風好淫,其俗輕盪而忘歸;晉有唐虞之遺風,其俗節財而儉嗇,齊有景公之餘化,其俗奢侈以誇競。陳太姬無子而好巫祝,其俗事鬼神以祈福,燕丹結客納勇士於後宮,其俗侍妻妾於賓客。斯皆上之風化,人習為俗也。   越之東,有軫沐之國,其人父死,即負其母而棄之,雲是鬼妻,不可與同居;其長子生,則解肉而食其母,謂之宜弟。楚之南,有啖人之國,其親死,析其肉而埋其骨,謂之為孝。秦之西,有義渠之國,其人死,則聚柴而焚之,煙上熏天,謂之升霞。胡之北,有射姑之國,其親死,則棄屍於江中,謂之水仙。斯皆四夷之異俗,無足怪也。   是以先王傷風俗之不善,故立禮教以革其弊,制禮樂以和其性,風移俗易而天下正矣!  

                        利害第四十七   利害者,得失之本也,得失者,成敗之源也。故就利而避害,愛得而憎失,物之恆情也。人皆知就利而避害,莫知緣害而見利,皆識愛得而憎失,莫識由失以至得。有知利之為害,害之為利,得之成失,失之成得,則可與談利害而語得失矣。   夫內熱者之飲毒藥,非不害也;疽痤用砭石,非不痛也;然而為之者,以小痛來而大痛滅,則細害至巨害除也。飢而倍食,渴而大飲,熱而投水,寒而入火,雖暫怡性,必為後患。菖蒲去蚤虱,而來蛐蜒;礬石止齒齲之痛,而朽牙根,躁痛雖弭,必至生害,此取小利而忘大利,唯去輕害而負重害也。   瘕疾填胸,而不敢鈹,蠆黽螫跗,而不敢斫,非好疾而愛毒,以破斫之患甚於疾螫也。鴆酒盈卮,渴者弗引,非不渴也,飲之立死。銷金在爐,盜者弗掬,非不欲也,掬而灼爛。虓虎在前,地有隋珠,雖貪如盜跖,則手不暇拾,懸彀向心,路有西施,雖淫如景陽,則目不暇視。非不愛寶而悅色,然而不顧者,利緩而害急也。   昔齊有貨美錦於市,盜於眾中而竊之。吏執而問曰:「汝何盜錦於眾中?」對曰:「吾但見錦,不見有人,故取之耳。」若斯人者,眩於利,而忘於害。黃口以貪餌而忘害,故擒於羅者;異鵲以見利而忘身,且怵於莊周。   是以智者見利而思難,暗者見利而忘患。思難而難不至,忘患而患反生。以是觀之:利害之道,去就之理,亦以明矣。  

                     禍福第四十八   禍福同根,妖祥共域。禍之所倚,反以為福;福之所伏,還以成禍。妖之所見,或能為吉;祥之所降,亦回成凶。有知禍之為福,福之為禍,妖之為吉,樣之為凶,則可與言物類矣。吳兵大勝,以為福也,而有姑蘇之困;越棲會稽,以為禍也,而有五湖之霸;戎王強盛,以為福也,而有樽下之執;陳駢出奔,以為禍也,終有厚遇之福。禍福迴旋,難以類推。   昔宋人有白犢之祥,而有失明之禍。雖有失明之禍,以至獲全之福。北叟有胡馬之利,卒有奔墜之患。雖有奔墜之患,以至保身之福。以見不祥而修善,則妖反為祥;見祥而不為善,即祥還成妖矣。昔武丁之時,毫有桑谷,共生於朝,史占之曰:「野草生朝,朝其亡乎!」武丁恐懼,側身修德,桑谷自枯。八紘之內,重譯而來,殷道中興。帝辛之時,有雀生鳶於城之隅。史占之曰:「以小生大,國家必王。」帝辛驕暴,遂亡殷國。故妖孽者所以警王侯也,怪夢者所以警庶人也。妖孽不勝善政,則凶反成吉;怪夢不勝善言,則福轉為禍。  人有禍必懼,懼必有敬,敬則有福,福則有喜,喜則有驕,驕則有禍。是以君子祥至不深喜,逾敬慎以儉誠其身;妖見不為戚,逾修德以為務。故招慶於神祗,災消而福降也。  

                     貪愛第四十九   小利,大利之殬言;小恡,大禍之津。苟貪小利則大利必亡,不遺小恡則大禍必至。   昔蜀侯性貪,秦惠王聞而欲伐之。山澗峻險,兵路不通,乃琢石為牛,多與金郄,日置牛後號牛糞,言以遺蜀侯。蜀侯貪之,乃斬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帥師隨後而至,滅國亡身,為天下所笑。以貪小利失其大利也。楚白公勝,其性貪恡,既殺子西,據有荊國,積斂財寶,填之府庫,不以分眾。石諫曰:「今患至,國將危不固。勝敗存亡之機,固以形於胸中矣!不能散財以求人心,則不如焚之,無令彼眾還以害我。」又不能從。及葉公入,乃發大府之財以與眾,出府庫之寶以賦人,因而攻之,十有九日,白公身滅。財非己有,而欲有之。以此小恡而大禍生焉。   寒土有獸,其名曰(豸包),生角當心,俯而磨之,憤心而死;炎州有鳥,其名曰梟,嫗伏其子,百日而長羽翼,既成食母而飛。蜀侯之迎秦牛,牛愈近而身轉危,何異豿磨其角,角愈利而身速亡乎?白公之據財,財愈積而身愈滅,何異梟之養子,子愈長而身就害也。   是以達人睹禍福之機,鑒成敗之原,不以苟得自傷,不以過恡自害。老子曰:多藏必厚亡。禮云:積而能散。皆明止足之分,去貪希之萌也。類感第五十   方以類聚,物以群分,聲以同應,氣以異乖。其類苟聚,雖遠不離;其群苟分,雖近未台。故銅山崩蜀,鐘鳴於晉,淄澠共川,色味異質,感應必類,自然之數也。   是以飛行者,陽之群也;蟄伏者,陰之類也。故曰:夏至而鹿角解,月虧而蚌蛤胎,麒麟斗而日蝕,鯨魚死而彗星出,東風至而酒盈溢,蠶含絲而商弦絕,新谷祭而舊谷缺,龍舉一井而雲彌九天,虎嘯一谷而風扇萬里,陽燧在掌而太陽火,方珠運握而少陽水,類感之也。   箕麗於月,而飄風起,畢動於天,而驟雨散。天將風也,纖塵不動,而雲(日鳥也)自鳴;旦且雨也,寸雲未布,而蟻蚓移矣。巢居知風,穴處識雨,風雨方至,而鳥蟲應之。太白暉芒,雞必夜鳴;火精光盛,馬必晨驚。雞為兌禽,金為兵精,馬者離畜,火為武神,干戈戢興,介駟將動,而禽獸應之。蛙鳴於野,鱉直於淵;騰蛇雄鳴於上風,雌鳴於下風,而化成形。以斯至精相應,不待召而自感者,類之所應也,若呼之與響,形之與影。   故抱薪投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濕者先濡。彈角剛目搖,鼓舟而波涌,物以類相感,神以氣相化也,豈以人情者哉! 

                                          正賞第五十一   賞者,所以辯情也。評者,所以繩理也。賞而不正,則情亂於實;評而不均,則理失其真。理之失也,由於貴古而賤今;情之亂也,在乎信耳而棄目。古今雖殊,其跡實同;耳目誠異,其識則齊。識齊而賞異,不可以稱正;跡同而評殊,未得以言評。評正而賞翻,則情理並亂也。   由今人之畫鬼魅者易為巧,摹犬馬者難為工,何也?鬼魅質虛,而犬馬質露也。質虛者,可托怪以示奇;形露者,不可誣罔以是非,難以其真而見妙也。托怪於無象,可假非而為是;取范於真形,則雖是而疑非。   昔魯哀公遙慕稷契之賢,不覺孔丘之聖;齊景公高悕管仲之謀,不知晏嬰之智。張伯松遠羨仲舒之博,近遺子云之美。以夫子之聖,非不光於稷契;晏嬰之賢,非有減於管仲;揚子云之才,非為亞於董仲舒;然而弗貴者,豈非重古而輕今,珍遠而鄙近,貴耳而賤目,崇名而毀實耶?   觀俗之論,非苟欲以貴彼而賤此,飾名而挫實,出於善惡混揉,真偽難分,摹法以度物為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錙銖之重,則莫之能識;懸之權衡,則毫釐之重辨矣。   是以聖人知是非難明,輕重難定,製為法則,揆量物情。戰權衡誠懸,不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誣以曲直;規矩誠設,不可罔以方圓。故摹法以測物,則真偽易辯矣;信心而度理,則是非難明矣。  越人臛蛇,以饗秦客,甘之以為鯉也;既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嘔之,此為未知味也。趙人有曲者,托以伯牙之聲,世人競習之,後聞其非,乃束指而罷,此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為美玉,銅匣而藏之,後知是石,因捧匣而棄之,此為未識玉也。郢人為賦,托以靈均,舉世而誦之,後知其非,皆緘口而捐之,此為未知文也。故以蛇為鯉者,唯易牙不失其味;以趙曲為雅聲者,唯鍾期不溷其音;以燕石為美玉者,唯猗頓不謬其真;以郢賦為麗藻者,唯相如不濫其賞。   昔二人評玉,一人曰好,一人曰丑,久不能辯。客曰:「爾來入吾目中,則好醜分矣!」夫玉有定形,而察之不同,非好相反,瞳睛殊也。堂珠黼幌,綴以金魄,碧流光霞,耀爛眩目,而醉者眸轉,呼為焰火,非黼幌狀移,自改變也。鏡形如杯,以照西施,鏡縱則面長,鏡橫則面廣。非西施貌易,所照變也。海濱居者,望島如舟,望舟如鳧,而須舟者不造島,射鳧者不向舟,知是望遠,目亂心惑也。山底行者,望嶺樹如簪,視岫虎如犬,而求簪者不上,亡犬者不往呼,知是望高,目亂而心惑也。至於觀人論文,則以大為小,以能為鄙,而不知其目亂心惑也,與望山海不亦反乎?   昔者仲尼先飯黍,侍者掩口笑;於游揚裘而諺,曾參指揮而哂。以聖賢之舉錯非有謬也,而不免於嗤誚,奚況世人未有名稱,其容止文華,能免於嗤誚者,豈不難也?以此觀之,則正可以為邪,美可以稱惡,名實顛倒,可為嘆息也。   今述理者,貽之知音君子,聰達亮於前聞,明鑒出於意表,不以名實眩惑,不為古今易情,采其制意之本略其文外之華,不沒纖芥之善,不掩螢爝之光,可謂千載一遇也。激通第五十二   登峭嶺者則慾望遠,臨浚谷者必欲窺墟。墟墓之間使情哀,清廟之中使心敬。此處無心而情偽之發者,地勢使之然也。故駛雪多積荒城之隈,急風好起沙河之上。克已類出甕牖之氓,決命必在吞氣之士,何者?寒荒之地,風雪之所積,慷慨之懷,忠義之所聚,是以楩柟郁蹙,以成縟錦之瘤;蚌蛤結痾,以銜明月之珠。鳥飛則能翔青雲之際,矢驚則能逾白雪之嶺。   斯皆仍瘁以成明文之珍,因激以致高遠之勢。沖飈之激則折木,湍波之涌必漂石。風之體虛,水之性弱,而能披堅木轉重石者,激勢之所成也。故居不隱者,思不遠也;身不危者,其志廣也。蘇秦若有負郭之田,必不佩六國之印;主父無親友之蔑,必不窺五鼎之食;張儀不有堂下之恥,必無入秦之志;范睢若無廁中之辱,不懷復魏之心;寧越激而修文,卒為周威之師;班超憤而習武,終建西域之績。   觀其數賢,皆因窘而發志,緣厄而顯名。故平原五達,易行之衢也;孤峰九折,難陟之逕也。從高越下,駑馬之步也;騰峭登危,飛鼯之足也。以險而陟,然後為貴;以難而升,所以為賢。古之烈士,厄而能通,屈而能伸,彼皆有才智,又遇其時,得為世用也。                        惜時第五十三   夫停燈於缸,先焰非後焰,而明者不能見;藏山於澤,今形非昨形,而智者不能知。何者?火則時時滅,山亦時時移矣,天回日轉,其謝如矢,騕褭迅足,神馬弗能追也。人之短生,猶如石火,炯然以過,唯立德貽愛,為不朽也。   昔之君子,欲行仁義於天下,則與時競馳,不恡盈尺之璧,而珍分寸之陰。故大禹之趨時,掛冦而不顧;南榮之訪道,踵趼而不休;仲尼棲棲,突不暇黔;墨翟遑遑,席不及暖。皆行其德義,拯世危溺,立功垂揩,延芳百世。   今人皆不知退臭腐榮華,劃絕嗜欲,被麗弦歌,取媚泉石;進小能披策樹勛,毗贊明時,空蝗粱黍,枉沒歲華。生為無聞之人,歿成一棺之土,亦何殊草木自生自死者哉!   歲之秋也,涼風鳴條,清露變葉,則寒蟬抱樹而長叫,吟烈悲酸,瑟於落日之際,何也?哀其時命,迫於嚴霜,而寄悲於菀柳。今日向西峰,道業未就,郁聲於窮岫之陰,無聞於休明之世。已矣夫!亦奚能不沾衿於將來,染意於松煙者哉!言苑第五十四   忠孝者,百行之寶歟。忠孝不修,雖有他善,則猶玉屑盈匣,不可琢為珪璋;銼絲滿篋,不可織為綺綬,雖多亦奚以為也。信讓者,百行之順也;誕伐者,百行之悖也。信讓乖禮,回而成悖;誕伐合義,翻而成順。直躬證父,蒼梧讓兄,信讓悖也;弦高矯命,大禹昌言,誕伐順也;謂牧圉似桀紂,艴然而怒;比王侯於夷齊,怡然而喜。仁義所在,匹夫為重;仁義所去,則尊貴為輕。事可以必誠,理可以情通。睇秋月明,而知孀婦思;聞林風響,而見舟人驚。陽氣主生,物所樂也;陰氣主殺,物所憾也。故春葩含日似笑,秋葉泫露如泣。  夫善交者,不以出入易意,不以生死移情,在終如始,在始如終,猶日月也。故日之出入符明,月之生死同形。天無情於生死,則不可以情而憾怨。故喧然而春,榮華者不謝;凄然而秋,凋零者不憾;榮凋有命,困遇有期。故春蕊雖茂,假朝露而抽翠;秋葉誠危,因微風而飄零。萬物居溫則柔,入寒則剛。故春角可卷,夏條可結,秋露可凝,冬木可折。人皆愛少而惡老,重榮而輕悴。故簪珥英華,而焚灰枯朽。莫識枯朽生於英華,英華歸於枯巧。山抱玉,故鑿之;江懷珠,則竭之;豹佩文,則剝之;人含智,則嫉之。智能知人,不能自知;神能衛人,不能自衛。故神龜以智見灼,靈蛇以神見曝,孰知不智為智,不神為神乎!   妙必假物,而物非生妙;巧必因器,而器非成巧。是以羿無弧矢,不能中微,其中微者,非弧矢也;倕無斧斤,不能斫斷,其善斫者,非斧斤也。畫以摹形,故先質後文;言以寫情,故先實後辯。無質而文,則畫非形也;不實而辯,則言非情也。紅黛飾容,欲以為艷,而動目者稀;揮弦繁弄,欲以為悲,而驚耳者寡;由於質不美也。質不美者,雖崇飾而不華;曲不和者,雖響疾而不哀。理動於心,而見於色,情發於衷,而形於聲。故強權者,雖笑不樂;強哭者,雖哀不悲。耳聞所惡,不若無聞;目見所惡,不如無見。故雷霆必塞耳,掣電必掩目,為仁則不利,為利則不仁。故販粟昔,欲歲之飢;售葯者,欲人之疾。物各重其所主,而桀紂之狗可以吠堯;故盜跖之徒,賢於盜跖而鄙仲尼。   運屈而恚天,辱至而怨人,是以火焚而怨燧人,溺井而尤伯益。宿不樹惠,臨難而施恩;本不防萌,害成而修慎。是以臨渴而穿井,方飢而植禾,雖疾無所及也。公儀嗜魚,屈到嗜芰,雖非至味,人皆甘之,與眾同也;文王嗜膽,曾皙嗜棗,膽苦棗酸,聖賢甘之,與眾異也。鹿形似馬,而迅於馬;豺形似犬,而健於犬。國有千金之馬,而無千金之鹿;家有千金之犬,而無千金之豺。以犬馬有用,而豺鹿無用也。九流第五十五   儒者,晏嬰、子思、孟軻、荀卿之類也。順陰陽之性,明教化之術,游心於六藝,留情於五常,厚葬文服,重樂有命,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尊敬其道。然而薄者,流廣文繁,難可窮究也。   道者,鬻熊、老聃、關尹、莊周之類也。以空虛為本,清凈為心,謙挹為德,卑弱為行,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裁成宇宙,不見其跡,亭毒萬物,不有其功。然而薄者,全棄忠孝,杜絕仁義,專任清虛,欲以為治也。   陰陽者,子韋、鄒衍、桑丘、南父之類也。敬順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受民時,范三光之度,隨四時之運,知五行之性,通八風之氣,以厚生民,以為政治。然而薄者,則拘於禁忌,溺於術數也。   名者,宋鈃、尹文、惠施、公孫捷之類也。其道主名,名不正則言不順,故定尊卑,正名分,愛平尚儉,禁攻寢兵。故作華山之冠,以表均平之制,則寬宥之說,以示區分。然而薄者,捐本就末,分析明辯,苟飾華辭也。   法者,慎到、李悝、韓非、商鞅之類也。其術在於明罰,討陣整法,誘善懲惡,俾順軌度,以為治本。然而薄者,削仁廢義,專任刑法,風俗刻薄,嚴而少恩也。   墨者,尹佚、墨翟、禽滑、胡非之類也。儉嗇、謙愛、尚賢、右鬼、非命、薄葬,無服、不怒、非斗。然而薄者,其道太促,儉而難遵也。   縱橫者,闞子、龐愋、蘇秦、張儀之類也。其術本於行仁,譯二國之情,弭戰爭之患,受命不受辭,因事而制權,安危扶傾,轉禍就福。然而薄者,則苟尚華詐,而棄忠信也。   雜者,孔甲、尉繚、屍佼、淮南之類也。明陰陽、通道德、兼儒墨、合名法、苞縱橫、納農植,觸類取與,不拘一緒,然而薄者,則蕪穢蔓衍,無所繫心也。   農者,神農、野老、宰氏、汜勝之類也。其術在於務農,廣為墾闢,播植百穀,國有盈儲,家有蓄積,倉廩充實,則禮義生焉。然而薄者,若使王侯與庶人並耕於野,無尊卑之別,失君臣之序也。  觀此九家之學,雖旨有深淺,辭有詳略,偕僪形反,流分乖隔;然皆同其妙理,俱會治道,跡雖有殊,歸趣無異。猶五行相滅,亦還相生;四氣相反,而共成歲;淄澠殊源,同歸於海;宮商異聲,俱會於樂;夷惠同操,齊蹤為賢;二子殊行,等跡為仁。   道者玄化為本,儒者德化為宗,九流之中,二化為最。夫道以無為化世,儒以六藝濟俗;無為以清虛為心,六藝以禮教為訓。若以教行於大同,則邪偽萌生;使無為化於成康,則氛亂競起。何者?澆淳時異,則風化應殊;古今乖舛,則政教宜隔。以此觀之:儒教雖非得真之說,然茲教可以導物;道家雖為達情之論,而違禮復不可以救弊。今治世之賢,宜以禮教為先,嘉遁之士,應以無為是務,則操業俱遂,而身名兩全也。   作者或作品:劉晝(公元514——565),北齊文學家。字孔昭,渤海阜城(今河北交河,一說為今阜城縣東韓村)人,河清初,舉秀才,應試不第。作有《六和賦》、《高才不遇傳》、《金箱璧言》。又《劉子》(一名《劉子新論》)十卷,或亦題為晝所作,另說系即 《金箱璧言》之別稱,迄無定論。     這句話的意思是:朱丹可以磨蝕但不能去掉它的本色,蘭草可以焚燒但不能滅掉它的香味,白玉寧可粉碎但不能改變它的白色,金屬可以銷熔但不能變換它的堅硬。     是非明於學習,境界升於內省;名節源於修養,腐敗止於正氣。  這句話的出處、作者不詳。  這句話的意思是:加強學習可以明辨是非,經常反省自己樂意提高境界,加強文化修養和品德修養可以完好人的名節,滿身正氣可以抵禦腐敗。  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  出自蘇軾《柳氏二外甥求筆跡》,原文是:   退筆成山未足珍, 讀書萬卷始通神。  君家自有元和腳, 莫厭家雞更問人。     一紙行書兩絕詩, 遂良須鬢已如絲。       何當火急傳家法, 欲見誠懸筆諫時  這句詩的意思是:用過的筆堆成了小山並不可惜,要讀夠萬卷書才能運筆如神,婉轉如意。  這兩句詩主張了兩個意思:一是要多練,二是要多讀書,這樣才能寫得好字,練得好書法。     蘇軾關於這方面的詩還有《石蒼舒醉墨堂》,原文是:  人生識字憂患始,姓名粗記可以休。  何用草書誇神速,開卷惝(tǎng)怳(huǎng)令人愁。  我嘗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  自言其中有至樂,適意無異逍遙遊。  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飲美酒銷百憂。        乃知柳子語不妄,病嗜(shì)土炭如珍羞。  君於此藝亦云至,堆牆敗筆如山丘。  興來一揮百紙盡,駿馬倏忽踏九州。  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  胡為議論獨見假,隻字片紙皆藏收。  不減鍾張君自足,下方羅趙我亦優。  不須臨池更苦學,完取絹素充衾裯。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出自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原文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 。   作者或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一般認為出生於鞏縣(今河南鞏義)。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初唐詩人杜審言之孫。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一生寫詩1500多首,詩藝精湛,被後世尊稱為「詩聖」。   這句詩的意思是:我的僻性是特別喜歡寫詩琢句,如果寫不出驚人之語,那就至死也不肯罷休。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這是劉備去世前給其子劉禪的遺詔中的話,勸勉他要進德修業,有所作為。  作者或作品:劉備(161-223)即蜀漢昭烈帝,字玄德,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謚號昭烈帝,廟號烈祖,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這句話講的是:只要是善事,即使是再小也要做;只要是「惡」事,即使是再小也不能做。     

  

     夕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出自唐朝許渾《咸陽城東樓》詩「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比喻局勢將有重大變化前夕的跡象和氣氛。現多用來比喻衝突或戰爭爆發之前的緊張氣氛。   《咸陽城東樓》原文是:一上高樓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作者或作品: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寓居潤州丹陽(今屬江蘇),遂 為丹陽人。武后朝宰相許圉師六世孫。文宗大和六年(832)進士及第,先後任當塗、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間入為監察御史,因病乞歸,後復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丹陽丁卯橋村舍閑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其詩皆近體,五七律尤多,句法圓熟工穩,聲調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謂「丁卯體」。詩多寫「水」,故有「許渾千首濕」之諷。     這句話的意思是:烏雲開始從皤溪上起來,太陽從西城外的慈福寺閣後沉落下去。周圍的群山,雨意越來越濃,大雨即將到來,城樓上,已是滿樓的狂風。   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這句詩出自魯迅1934年的《無題》,原文是:        萬家墨面沒蒿(hāo)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     作者或作品: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浙江紹興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為周樹人,字豫山、豫亭。以筆名魯迅聞名於世。魯迅的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髮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鬍鬚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  意思是:心事浩渺廣遠連接著無邊的世界,在那沒有聲音的地方聽驚天的雷聲。     一封書信只為牆,讓它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詩有一個典故:相傳當年宰相張英鄰家造房占張家三尺地基,張家人不服,修書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張英主持公道,張相爺看完書信回了一封信,內容: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書羞愧並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鄰家人見相爺家人如此胸懷,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巷,這段佳話也成桐城人以禮待人的一個寫照。  作者或作品:張英(1637-1708),清江南桐城(今屬安徽)人。康熙三年十八年(1699)拜相,頗受康熙器重。四十年以疾辭職,七年後逝世。清代著名大臣張廷玉之父。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  出自管子的《權修》。     作者或作品:《管子》是戰國時各學派的言論彙編,內容很龐雜,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陰陽家、名家、兵家和農家的觀點,傳說是春秋時期管仲的著作。     它的意思是:(做)一年的打算,沒有趕得上種植莊稼的;(做)十年的打算,沒有趕得上栽種樹木的;(做)一生的打算,沒有比得上培養人才的。培植以後一年就有收穫的,是莊稼;培植以後十年才有收穫的是樹木;培植以後百年才有收穫的,是人才。  一念收斂,則萬善來同;一念放恣,則百邪乘釁。  出自明朝晚期著名思想家、哲學家呂坤所著的探討人生哲理的一部著作《呻吟語》。     作者或作品:呂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簡,一字心吾、新吾,自號抱獨居土,河南寧陵人。明朝文學家、思想家,呂坤剛正不阿,為政清廉,他與沈鯉、郭正域被譽為明萬曆年間天下「三大賢」,主要作品有《實政錄》《夜氣銘》《招良心詩》等。除《呻吟語》、《實政錄》外,還有《去偽齋集》等十餘種,內容涉及政治、經濟、刑法、軍事、水利、教育、音韻、醫學等各個方面。呂坤思想對後世有很大影響,其代表作《呂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創性之作。現在寧陵有呂坤篆蓋于慎行的墓志銘。     意思是:斂一個慾念,就會帶來眾多善行;放縱一個慾念,各種邪惡就會趁虛而入。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這句詩出自柳永的《蝶戀花 》,原文是: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  草色煙光殘照里,無言誰會憑欄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作者或作品: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北宋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字耆卿,漢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許。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對宋詞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它的意思是:為了思念她人變的消瘦與憔悴,衣服變的越來越寬鬆也不後悔。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這句話出自《禮記·雜記下》,原文是:  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作者或作品:《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拉緊弓弦而不放鬆弓弦,即使是文王和武王也做不到;只放鬆弓弦而不拉緊,卻是文王和武王不會做的;有時拉緊弓弦有時放鬆,這才是文王、武王治理民眾的辦法。     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這句詩出自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在《王風》集中,題為《黍離》。黍離》全詩如下:     彼黍(shǔ)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彼黍離離,彼稷之實。行邁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作者或作品:《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五百多年的詩歌311篇,又稱《詩三百》。先秦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這句話的原意為:了解我心情的人,認為我心中惆悵;不了解我心情的,還以為我呆在這兒有什麼要求呢!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出自唐朝王勃的《滕王閣序》。《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亦名《滕王閣詩序》,駢文名篇。它的原文是: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zhěn),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ōu)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fān)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huáng)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qǐ )戟(j ǐ)遙臨;宇文新州之懿(yì)范,襜(chān)帷(wéi)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清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shǔ)三秋。潦(lǎo)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yǎn)驂騑(cān fēi)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ē);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tīng)鳧(fú )渚(zhǔ),窮島嶼之縈(yíng)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披綉闥(tà),俯雕甍(méng ),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xū)其駭矚。閭(lǘ)閻(yán) 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gě)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zhú)。雲銷雨霽(jì),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wù)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l ǐ)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俯暢,逸興遄(chuán)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è)。睢(suī)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zūn);鄴(yè)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眄(dì miǎn)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kuài)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míng)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儘是他鄉之客。懷帝閽(hūn)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呼!時運不齊,命途多舛(chuǎn)。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hé zhé)以猶歡。北海雖賒(shē),扶搖可接;東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què)之長風。舍簪(zān)笏(hù)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tāo)陪鯉對;今茲捧袂(mèi),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即遇,奏流水以何慚?  嗚呼!勝地不常,盛筵難再,蘭亭已矣,梓(zǐ) 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杯,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云爾。  滕王高閣臨江渚,佩玉鳴鸞罷歌舞。  畫棟朝飛南浦雲,朱簾暮卷西山雨。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作者或作品: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也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冠。  王勃一生雖然只活了27歲,但著述仍很多。王勃的詩文集原有30卷,現僅存《王子安集》16卷,存詩80多首,文章90多篇。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滕王閣序》。     這句詩的意思是:年紀老邁而情懷更加豪壯,豈能因白髮而改變人的心愿?境遇艱難而意志越發堅定,決不會墜掉直凌青雲的志向。 志者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出自出自《後漢書·列女傳》)之《樂羊子妻(yuè yáng zǐ qī)》,原文是:  河南樂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嘗行路,得遺金一餅,還以與妻。妻曰:「妾聞志士不飲" 盜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況拾遺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慚,乃捐金於野,而遠尋師學。   一年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懷思,無它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生自蠶繭,成於機杼。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乎?」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遂七年不返。 嘗有它舍雞謬入園中,姑盜殺而食之,妻對雞不餐而泣。姑怪問其故。妻曰:「自傷居貧,使食有它肉。」姑竟棄之。   後盜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妻聞,操刀而出。盜人曰:「釋汝刀從我者可全,不從我者,則殺汝姑。」妻仰天而嘆,舉刀刎頸而死。盜亦不殺其姑。太守聞之,即捕殺賊盜,而賜妻縑帛,以禮葬之,號曰「貞義」。  同時,出自出自《智囊(閨智部)》,原文是:  樂羊子嘗於行路拾遺金一餅,還以語妻,妻曰:「志士不飲盜泉,廉士不食嗟來,況拾遺金乎?」羊子大慚,即捐之野。   樂羊子遊學,一年而歸。妻問故,羊子曰:「久客懷思耳。」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自一絲而累寸,寸而累丈,丈而累匹。今若斷斯機,則前功盡捐矣!學廢半途,何以異是?」羊子感其言,還卒業,七年不返。   樂羊子遊學,其妻勤作以養姑。嘗有他舍雞謬入園,姑殺而烹之,妻對雞而泣,姑怪問故,對曰:「自傷居貧,不能備物,使食有他肉耳。」姑遂棄去不食。      作者或作品:後漢書》由我國南朝劉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是一部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後漢書》是繼《史記》、《漢書》之後又一部私人撰寫的重要史籍。與《史記》、《漢書》、《三國志》並稱為「前四史」。  《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後漢書》紀十卷和列傳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曄,此書綜合當時流傳的七部後漢史料,並參考袁宏所著的《後漢紀》,簡明周詳,敘事生動,故取代以前各家的後漢史。北宋時,有人把晉朝司馬彪《續漢書》志三十卷與之合刊,成今天《後漢書》。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志氣的人不喝盜泉的水,廉潔的人不吃施捨的食物。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這句詩出自唐代舒元輿的《貽諸弟砥石命》。對於它的出處(或作者)有幾種說法:①古語,或曰諺語、俗語,並非出自哪一個名人之手;②陸遊 ;③朱熹;④杜甫;⑤毛澤東;⑥陳毅。查《全唐詩》電子檢索版、《全宋詞》電子檢索版、《四庫全書》電子檢索版、《四部叢刊》電子檢索版,確定古人詩人中沒有這兩句。又查找毛澤東、陳毅詩文(不全),並經網上搜索,基本確定也不是出自毛、陳二人之筆,所以基本可以確信是一俗語,並非出自某一人筆下。  《貽諸弟砥石命(並銘)》一書的原文是:   昔歲吾行吳江上,得亭長所貽劍,心知其不莽鹵,匣藏愛重,未曾褻視。今年秋在秦,無何發開,見慘翳積蝕,僅成死鐵。意慚身將利器,而使其不光明之若此,常緘求淬磨之心於胸中。數月後,因過岐山下,得片石如綠水色,長不滿尺,闊厚半之,試以手磨,理甚膩,文甚密。吾意其異石,遂攜入城,問於切磋工。工以為可為砥,吾遂取劍發之。初數日,浮埃薄落,未見快意。意工者相紿,復就問之。工曰:「此石至細,故不能速利堅鐵,但積漸發之,未一月,當見真貌。」歸如其言,果睹變化。蒼慘剝落,若青蛇退鱗,光勁一水,泳涵星斗。持 之切金錢三十枚,皆無聲而斷,愈始得之利數十百倍。吾因嘆以為金剛首五材,及為工人鑄為器,復得首出利物,以剛質利。苟暫不砥礪,尚與鐵無以異,況質柔鈍,而又不能砥礪,當化為糞土耳,又安得與死鐵倫齒耶!以此益知人之生於代,苟不病盲聾啞,則五常之性全,性全則豺狼燕雀亦云異矣。而或公然忘棄礪名砥行之道,反用狂言放情為事,蒙蒙外埃,積成垢惡。日不覺寤,以至於戕正性,賊天理。生前為造化剩物,歿復與灰土俱委。此豈不為辜負日月之光 景耶!   吾常睹汝輩趨向,爾誠全得天性者。況夙能承順嚴訓,皆解甘心服食古聖人道,知其必非雕缺道義,自埋於偷薄之倫者。然吾自千名在京城,兔魄已十九晦矣。知爾輩懼旨甘不繼,困於薪粟,日丐於他人之門。吾聞此,益悲此身使爾輩承順供養至此,亦益憂爾輩為窮窶而斯須忘其節,為苟得眩惑而容易徇於人,為投剌牽役而造次惰其業。日夜憶念,心力全耗。且欲書此為戒,又慮爾輩年未甚長成,不深諭解。今會鄂騎歸去,置石於書函中,乃筆用砥之功,以寓往意。   欲爾輩定持剛質,晝夜淬礪,使塵埃不得間發而入。為吾守固窮之節,慎臨財之苟,積習肄之業,上不貽庭闈憂,次不貽手足病,下不貽心意愧。欲三者不貽,氐在爾砥之而已,不關他人。若砥之不已,則向之所謂切金涵星之用,又甚瑣屑,安足以諭之,然吾固欲爾輩常置砥於左右,造次顛沛,必於是思之,亦古人韋弦銘座之義也。因書為砥石命,以勖爾輩,兼刻辭於其側曰:劍之鍔,砥之而光;人之名,砥之而揚。砥乎砥乎,為吾之師乎!仲兮季兮,無墜吾命乎!     作者或作品:舒元輿(791-835)字升遠。浙江婺州東陽人。一說江州(今九江市)人。唐元和八年(813)進士。初仕即以幹練知名。宰相裴度薦為興元書記,所作文檄豪健,一時推許。元輿負才,銳意進取。太和五年(831  上疏自薦,反覆八萬言,文辭精粹,出入今古,獲文宗李昂嘉許。以擅文敢諫著稱。宰相李宗閔謂其浮躁誕肆不可用。及李訓得寵,召為左司郎中,充知雜事侍御史。九年七月權御史中丞。文宗省察記錄囚徒罪狀,因元輿奏辨明審,九月升御史中丞,以本官兼刑、兵兩部侍郎,同平章事。時宦官仇士良專權。十一月,李訓、舒元輿和鳳翔節度使鄭注等,密謀內外協勢,剷除宦官勢力。以左金吾衛石榴樹上夜有甘露為名,誘使仇士良等往觀,謀加誅殺。因所伏兵甲暴露,事敗。元輿單騎出走,為仇士良神策軍生擒,不日遭腰斬。史稱"甘露之變"。弟元褒、元肱、元迥官同時。元褒早卒,余全被族誅。所著《牡丹賦》一篇,時稱其工,一日,文宗繞欄微吟,為之泣下。大中八年(854)昭雪。著有《舒元輿集》,其文《貽諸第勵石命》 、《錄桃源畫記》收入《唐代散文選》,其詩入《全唐詩》6首。     這句話的意思是:寶劍的銳利刀鋒是從不斷的磨礪中得到的,梅花飄香來自它度過了寒冷的冬季。   引申寓意: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有所建樹,必須準備迎接各種困難的挑戰,不斷在實踐中豐富自己的閱歷,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達到自己嚮往的目標,不經過磨練甚至失敗,一帆風順的只想成功那是不可能的,即使是一時成功,也不會堅持長久。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出自唐朝杜甫的《寄李太白二十韻》,原詩是:  昔年有狂客,號爾謫仙人。 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聲名從此大,汩沒一朝伸。 文彩承殊渥,流傳必絕倫。  龍舟移棹晚,獸錦奪袍新。 白日來深殿,青雲滿後塵。  乞歸優詔許,遇我宿心親。未負幽棲志,兼全寵辱身。  劇談憐野逸,嗜酒見天真。 醉舞梁園夜,行歌泗水春。  才高心不展,道屈善無鄰。處士禰衡俊,諸生原憲貧。  稻粱求未足,薏苡謗何頻。 五嶺炎蒸地,三危放逐臣。  幾年遭鵩鳥,獨泣向麒麟。 蘇武先還漢,黃公豈事秦。  楚筵辭醴日,梁獄上書辰。已用當時法,誰將此義陳。    老吟秋月下,病起暮江濱。     這句詩的意思是:一落筆寫成詩,風雨都為之震驚,鬼神都為之哭泣。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詩出杜甫的《戲為六絕句》,原文是: 

        庾信文章老更成, 凌雲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 不覺前賢畏後生。 

             王楊盧駱當時體, 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 

             縱使「盧王操翰墨, 劣於漢魏近風騷」; 

             龍文虎脊皆君馭, 歷塊過都見爾曹。 

             才力應難跨數公, 凡今誰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蘭苕上, 未掣鯨魚碧海中。 

             不薄今人愛古人, 清詞麗句必為鄰。 

             竊攀屈宋宜方駕, 恐與齊梁作後塵。 

             未及前賢更勿疑, 遞相祖述復先誰? 

             別裁偽體親風雅, 轉益多師是汝師。     這句詩有幾種解釋:無所不師,故能兼取眾長;無定師,不囿於一家,雖有所繼承、借鑒,但並不妨礙自己的創造性。此其一。只有在「別裁偽體」區別真偽的前提下,才能確定「師」誰,「師」什麼,才能真正做到「轉益多師」。此其二。要做到無所不師而無定師,就必須善於從不同的角度學習別人的成就,在吸取的同時,也就有所揚棄。此其三。在既批判又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熔古今於一爐而自鑄偉辭,這就是杜甫「轉益多師」、「別裁偽體」的精神所在。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句話出自《中庸》,講的是治學求進的道理。原文節選: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作者或作品:《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出自荀子的《勸學》,原文是: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恆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於化道,福莫長於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兮,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口贊〕。傲,非也;〔口贊〕,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簡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飧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苦者,勿告也。告苦者,勿問也。說苦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後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謂也。  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塗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盪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後能定。能定然後能應。能定能應,夫是謂之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作者或作品: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漢族,周朝戰國末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意思是事情如果不身臨其境,就不知道它的真實情況。 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原文是:  滑稽列傳……淳于髡 孔子曰:「六藝於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導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義。」太史公曰:天道恢恢,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   淳于髡者,齊之贅婿也。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齊威王之時,喜隱,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左右莫敢諫。淳于髡說之以隱曰:「國中有大鳥,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鳴,王知此鳥何也?」王曰:「此鳥不蜚則已,一蜚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於是乃朝諸縣令長七十二人,賞一人,誅一人,奮兵而出。諸侯振驚,皆還齊侵地。威行三十六年。語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發兵加齊。齊王使淳于髡之趙請救兵,齎金百斤,車馬十駟。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纓索絕。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豈有說乎?」髡曰:「今者臣從東方來,見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甌簍滿篝,污邪滿車,五穀蕃熟,穰穰滿家。』臣見其所持者狹而所欲者奢,故笑之。」於是齊威王乃益齎黃金千鎰,白璧十雙,車馬百駟。髡辭而行,至趙。趙王與之精兵十萬,革車千乘。楚聞之,夜引兵而去。   威王大說,置酒後宮,招髡賜之酒。問曰:「先生能飲幾何而醉?」對曰:「臣飲一斗亦醉,一石亦醉。」威王曰:「先生飲一斗而醉,惡能飲一石哉!其說可得而聞乎?」髡曰:「賜酒大王之前,執法在傍,御史在後,髡恐懼俯伏而飲,不過一斗徑醉矣。若親有嚴客,髡帣(juàn) 韝(gōu)蘜跽,侍酒於前,時賜餘瀝,奉觴上壽,數起,不過二斗徑醉矣。若朋友交遊,久不相見,卒然相睹,歡然道故,私情相語,飲可五六斗徑醉矣。若乃州閭之會,男女雜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壺,相引為曹,握手無罰,目眙(chì)不禁,前有墮珥,後有遺簪,髡竊樂此,飲可八斗而醉二參。日暮酒闌,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錯,杯盤狼藉,堂上燭滅,主人留髡而送客,羅襦襟解,微聞薌澤,當此之時,髡心最歡,能飲一石。故曰酒極則亂,樂極則悲。萬事盡然,言不可極,極之而衰。」以諷諫焉。齊王曰:「善!」乃罷長夜之飲,以髡為諸侯主客。宗室置酒,髡嘗在側。     作者或作品:司馬遷(前145或前13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陝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中國古代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被後人尊稱為「史聖」。他最大的貢獻是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該書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漢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     這句話的意思是:南方的土山上有一種鳥,三年不鳴不飛,但一飛便可衝天,一鳴便能驚人。後世遂用「一鳴驚人、一鳴、一飛鳴、衝天翼、三年翼」等比喻有才華的人,平時默默無聞,一旦施展才華,就能做出驚人的業績。」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出自《論語·學而》和《論語·憲問》,原文是: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作者或作品:《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它的譯文是: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不了解別人。」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擔心自己沒有能力。」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出自宋朝蘇軾的《題西林壁》原文是: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句詩的意思是:認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出自宋代王安石《登飛來峰》,全詩: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只緣身在最高層。     作者或作品:王安石(1021年—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漢族。臨川人(今江西省東鄉縣上池村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張改革變法。詩作《元日》、《梅花》等最為著名。     這句詩的意思是:身在塔的最高層,站得高看得遠,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覽無餘,不怕浮雲把視線遮住。 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出自唐朝羅隱的《蜂》,原詩:  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  作者或作品: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於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後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後,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鏐,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後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這首詩的意思是:無論是平地還是山尖,凡是鮮花盛開的地方,都被蜜蜂佔領。它們采盡百花釀成蜜後,到頭來又是在為誰忙碌?為誰釀造醇香的蜂蜜呢?     這首詩通過對蜜蜂形象的描寫,歌頌了不辭辛苦為他人釀造幸福生活,並諷刺了那些不勞而獲的人。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這句話首先出自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成為第一霸主的管仲之口,在《管子—牧民》的原文里是「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在《史記. 管晏列傳》的引文中改動了一個字:「則」改成了「而」,就有了為後世津津樂道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現在大家傳誦的一般是「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它出自《史記.管晏列傳》,原文為: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

         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

         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事齊靈公、庄公、景公,以節儉力行重於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於諸侯。

         越石父賢,在縲紲中。晏子出,遭之途,解左驂贖之,載歸。弗謝,入閨,久之。越石父請絕。晏子戄然,攝衣冠謝曰:「嬰雖不仁,免子於厄,何子求絕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聞君子詘於不知己,而信於知己者。方吾在縲紲中,彼不知我也。夫於既已感寤而贖我,是知己;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晏子於是延入為上客。

         晏子為齊相,出,其御之妻從門間而窺其夫。其夫為相御,擁大蓋,策駟馬,意氣揚揚,甚自得也。既而歸,其妻請去,夫問其故,妻曰:「晏子長不滿六尺,身相齊國,名顯諸侯。今者妾觀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長八尺,乃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後夫自抑損。晏子怪而問之,御以實對。晏子薦以為大夫。

         太史公曰:「吾讀管氏《牧民》、《山高》、《乘馬》、《輕重》、《九府》,及《晏子春秋》,詳哉其言之也。既見其著書,欲觀其行事,故次其傳。至其書,世多有之,是以不論,論其軼事。

         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及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方晏子伏庄公屍,哭之,成禮然後去,豈所謂"見義不為無勇』者邪?至其諫說,犯君之顏,此所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鞭,所忻慕焉。     作者或作品:管仲(約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謚曰「敬仲」,漢族,中國春秋時期齊國潁上(今安徽潁上)人,史稱管子。春秋時期齊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周穆王的後代。管仲少時喪父,老母在堂,生活貧苦,不得不過早地挑起家庭重擔,為維持生計,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幾經曲折,經鮑叔牙力薦,為齊國上卿(即丞相),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說「管夷吾舉於士」。管仲的言論見於《國語·齊語》,另有《管子》一書傳世。  這句話的釋義為:糧倉充實就知道禮節;衣食飽暖就懂得榮辱。  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出自劉勰的《文心雕龍·知音》,原文及翻譯如下:原道第一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唯人蔘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逾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於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矣,聲發則文生矣。  夫以無識之物,郁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屍之,亦神理而已。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皞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吟詠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夏後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勛德彌縟。  逮及商周,文勝其質, 《雅》《頌》所被,英華日新。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復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詩緝頌,斧藻群言。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輝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而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贊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玄聖,炳耀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效。   徵聖第二  夫作者曰聖,述者曰明。陶鑄性情,功在上哲。夫子文章,可得而聞,則聖人之情,見乎文辭矣。  先王聖化,布在方冊;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是以遠稱唐世,則煥乎為盛;近褒周代,則郁哉可從。此政化貴文之徵也。鄭伯入陳,以文辭為功;宋置折俎,以多文舉禮。此事迹貴文之徵也。褒美子產,則雲「言以足志,文以足言」;泛論君子,則雲「情慾信,辭俗巧」。此修身貴文之徵也。然則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  夫鑒周日月,妙極機神;文成規矩,思合符契。或簡言以達旨,或博文以該情;或明理以立體,或隱義以藏用。故《春秋》一字以褒貶,喪服舉輕以包重,此簡言以達旨也。《邠詩》聯章以積句,《儒行》縟說以繁辭,此博文以該情也。書契斷決以象夬,文章昭晰以象離,此明理以立體也。四象精義以曲隱,五例微辭以婉晦,此隱義以藏用也。故知繁略殊形,隱顯異術,抑引隨時,變通會適,征之周孔,則文有師矣。  是以子政論文,必征於聖;稚圭勸學,必宗於經。《易》稱「辨物正言,斷辭則備」,《書》雲「辭尚體要,弗惟好異」。故知正言所以立辯,體要所以成辭,辭成無好異之尤,辯立有斷辭之義。雖精義曲隱,無傷其正言;微辭婉晦,不害其體要。體要與微辭偕通,正言共精義並用,聖人之文章,亦可見也。顏闔以為仲尼飾羽而畫,徒事華辭。雖欲訾聖,弗可得已。然而  聖文之雅麗,固銜華而佩實者也。天道難聞,猶或鑽仰;文章可見,胡寧勿思。若徵聖立言,則文其庶矣。  贊曰:妙極生知,睿哲惟宰。精理為文,秀氣成采。鑒懸日月,辭富山海。百齡影徂,千載心在。  本文意思是:徵聖就是徵驗於聖人,即向聖人學習。作者認為,聖人在品德、文章兩方面都是後人學習的榜樣。「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辭巧」是聖人文章的特點,應奉為寫作的金科玉律。從聖人的著作看,寫文章有繁、簡、顯、隱等四種手法,其適用場合和文學效果各不一樣。要靈活掌握這四種手法,就得學習周公、孔子的文章。向聖人學習,主要要做到兩條:一是明辨事物,做出正確的判斷;二是文辭以體實為要,不可專好詭異。總之,是要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 宗經第三  三極彝訓,其書言經。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故象天地,效鬼神,參物序,制人紀,洞性靈之奧區,極文章之骨髓者也。  皇世《三墳》,帝代《五黃》,重以《八索》,申以《九丘》,歲歷綿暖,條流紛糅。自夫子刪述,而大寶咸耀。於是《易》張「十翼」,《書》標「七觀」,《詩》列「四始」,《禮》正「五經」,《春秋》「五例」。  義既極乎性情,辭亦匠於文理,故能開學養正,照明有融。然而道心惟微,聖謨卓絕,牆宇重峻,而吐納自深。譬萬鈞之洪鐘,無錚錚之細響矣。  夫《易》惟談天,入神致用。故《系》稱旨遠辭文,言中事隱。韋編三絕,固哲人之驪淵也。《書》實記言,而訓詁茫昧;通乎《爾雅》,則文意曉然。故子夏嘆《書》,昭昭若日月之明,離離如星辰之行,言昭灼也。《詩》主言志,詁訓同《書》,摛風裁興,藻辭譎喻,溫柔在誦,故最附深衷矣。  《禮》以立體,據事剬范,章條纖曲,執而後顯,采掇生言,莫非寶也。《春秋》辨理,一字見義,五石六鷁,以詳略成文;雉門兩觀,以先後顯旨。其婉章志晦,諒以邃矣。《尚書》則覽文如詭,而尋理即暢;《春秋》則觀辭立曉,而訪義方隱。此聖人之殊致,表裡之異體者也。  至根柢槃深,枝葉峻茂,辭約而旨豐,事近而喻遠。是以往者雖舊,餘味日新,後進追取而非晚,前修文用而未先,可謂太山遍雨,河潤千里者也。  故論、說、辭、序,則《易》統其首;詔、策、章、奏,則《書》發其 源;賦、頌、歌、贊,則《詩》立其本;銘、誄、箴、祝,則《禮》總其端;紀、傳、銘、檄,則《春秋》為根;並窮高以樹表,極遠以啟疆,所以百家騰躍,終入環內者也。若稟經以制式,酌雅以富言,是仰山而鑄銅,煮海而為鹽也。  故文能宗經,體有六義;一則情深而不詭,二則風清而不雜,三則事信而不誕,四則義直而不回,五則體約而不蕪,六則文麗而不淫。揚子比雕玉以作器,謂五經之含文也。  夫文以行立,行以文傳。四教所先,符采相濟。勵德樹聲,莫不師聖;而建言修辭,鮮克宗經。是以楚艷漢侈,流弊不還,正末歸本,不其懿歟!  贊曰:三極彝道,訓深稽古。致化歸一,分教斯五。性靈熔匠,文章奧府。淵哉鑠乎,群言之祖。  本文的意思是:宗經就是宗法經書,即寫文章以聖人的經書為準繩。劉勰認為,經書是聖人之「道」的文字表現,也是文章的典範,在文學創作中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五經各有分工,其體制和表現手法也各有特點,實際上代表了五種不同的寫作方法。這些寫作方法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內容和場合,形成了不同的文體,所以經書又是後世各種文體的淵源和學習的榜樣。宗法經書,對寫作有六種好處,即能使文章做到情深、風清、事信、義直、體約、文麗(即「六義」)。 正緯第四  夫神道闡幽,天命微顯,馬龍出而大《易》興,神龜見而《洪範》耀。故《繫辭》稱:「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斯之謂也。但世敻文隱,好生矯誕,真雖存矣,偽亦憑焉。  夫六經彪炳,而緯候稠疊;《孝》、《論》昭晰,而鉤讖葳蕤。按經驗緯,其偽有四。蓋緯之成經,其猶織綜;絲麻不雜,布帛乃成。今經正緯奇,倍摘千里,其偽一矣。經顯,聖訓也;緯隱,神教也。聖訓誼廣,神教宜約。  而今緯多於經,神理更繁,其偽二矣。有命自天,乃稱符讖,而八十一篇皆托於孔子,則是堯造《綠圖》,昌制《丹書》,其偽三矣。商周以前,圖籙頻見;春秋之末,群經方備。先緯後經,體乖織綜,其偽四矣。偽既倍摘,則義異自明,經足訓矣,緯何豫焉?  原夫圖籙之見,乃昊天休命,事以瑞聖,義非配經。故河不出圖,夫子有嘆,如或可造,無勞喟然。昔康王《河圖》,陳於東序,故知前世符命,歷代寶傳。仲尼所撰,序錄而已。於是伎數之士,附以詭術,或說陰陽,或序災異,若鳥鳴似語,蟲葉成字,篇條滋蔓,必假孔氏。通儒討核,謂起哀平。東序秘寶,朱紫亂矣。  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風化所靡,學者比肩,沛獻集緯以通經,曹褒撰讖以定禮,乖道謬典,亦已甚矣。是以桓譚疾其虛偽,尹敏戲其深瑕,張衡發其僻謬,荀悅明其詭誕。四賢博練,論之精矣。  若乃羲、農、軒、皞之源,山瀆鐘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後來辭人,採摭英華。  平子恐其迷學,奏令禁絕;仲豫惜其雜真,未許煨燔。前代配經,故詳論焉。  贊曰:榮河溫洛,是孕圖緯。神寶藏用,理隱文貴。世歷二漢,朱紫騰沸。芟夷譎詭,糅其雕蔚。  辨騷第五  自《風》《雅》寢聲,莫或抽緒,奇文郁起,其《離騷》哉!固已軒翥詩人之後,奮飛辭家之前。豈去聖之未遠,而楚人之多才乎!  昔漢武愛《騷》,而淮南作傳,以為「《國風》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蟬蛻穢濁之中,浮游塵埃之外,皭然涅而不緇,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班固以為露才揚己,忿懟沉江;羿澆二姚,與左氏不合;崑崙懸圃,非經義所載;然其文辭麗雅,為詞賦之宗,雖非明哲,可謂妙才。王逸以為詩人提耳,屈原婉順,《離騷》之文,依經立義;駟虯乘翳,則時乘六龍;崑崙流沙,則禹貢敷土;名儒辭賦,莫不擬其儀錶,所謂金相玉質,百世無匹者也。  及漢宣嗟嘆,以為皆合經術;揚雄諷味,亦言體同詩雅。四家舉以方經,而孟堅謂不合傳,褒貶任聲,抑揚過實,可謂鑒而弗精,玩而未核者也。  將核其論,必征言焉。故其陳堯舜之耿介,稱湯武之祗敬,典誥之體也;譏桀紂之猖披,傷羿澆之顛隕,規諷之旨也;虯龍以喻君子,雲霓以譬讒邪,比興之義也;每一顧而掩涕,嘆君門之九重,忠怨之辭也。觀茲四事,同於《風》《雅》者也。  至於托雲龍,說迂怪,豐隆求宓妃,鴆鳥媒娀女,詭異之辭也;康回傾地,夷羿日,木夫九首,土伯三目,譎怪之談也;依彭咸之遺則,從子胥以自適,狷狹之志也;士女雜坐,亂而不分,指以為樂,娛酒不廢,沉湎日夜,舉以為歡,荒淫之意也。摘此四事,異乎經典者也。故論其典誥則如彼,語其夸誕則如此。固知《楚辭》者,體慢於三代,而風雅於戰國,乃雅頌之博徒,而詞賦之英傑也。  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熔經意,亦自鑄偉辭。故《騷經》、《九章》,朗麗以哀志;《九歌》、《九辯》,綺靡以傷情;《遠遊》、《天問》,瑰詭而惠巧;《招魂》、《招隱》,耀艷而深華;《卜居》標放言之致,《漁父》寄獨往之才。故能氣往轢古,辭來切今,驚采絕艷,難與並能矣。  自《九懷》以下,遽躡其跡;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其敘情怨,則鬱伊而易感;述離居,則愴怏而難懷;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是以枚、賈追風以入麗,馬、揚沿波而得奇。其衣被詞人,非一代也。  故才高者菀其鴻裁,中巧者獵其艷辭,吟諷者銜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若能憑軾以倚雅頌,懸轡以馭楚篇,酌奇而不失其真,玩華而不墜其實;則顧盼可以驅辭力,咳唾可以窮文致,亦不復乞靈於長卿,假寵於子淵矣。  贊曰: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山川無極,情理實勞。金相玉式,艷溢錙毫。  明詩第六  大舜云:「詩言志,歌永言。」聖謨所析,義已明矣。是以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舒文載實,其在茲乎?詩者,持也,持人情性;三百之蔽,義歸無邪。持之為訓,有符焉爾。  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昔葛天氏樂辭云:「《玄鳥》在曲。」黃帝《雲門》,理不空綺。至堯有《大唐》之歌,舜造《南風》之詩。觀其二文,辭達而已。  及大禹成功,九序惟歌;太康敗德,五子咸怨。順美匡惡,其來久矣。  自商暨周,《雅》《頌》圓備,四始彪炳,六義環深。子夏監絢素之章,子貢悟琢磨之句。故商、賜二子,可與言詩。  自王澤殄竭,風人輟采,《春秋》觀志,諷誦舊章,酬酢以為賓榮,吐納而成身文。逮楚國諷怨,則《離騷》為刺。秦皇滅典,亦造仙詩。漢初四言,韋孟首唱。匡諫之義,繼軌周人。孝武愛文,《柏梁》列韻。嚴、馬之徒,屬辭無方。至成帝品錄,三百餘篇,朝章國采,亦云周備;而辭人遺翰,莫見五言,所以李陵、班婕妤見疑於後代也。  按《召南·行露》,始肇半章,孺子滄浪,亦有全曲。《暇豫》優歌,遠見春秋;《邪徑》童謠,近在成世;閱時取證,則五言久矣。又古詩佳麗,或稱枚叔,其《孤竹》一篇,則傅毅之辭。比采而推,兩漢之作乎?觀其結體散文,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實五言之冠冕也。至於張衡《怨篇》,清典可味;《仙詩》、《緩歌》,雅有新聲。  暨建安之初,五言騰踴:文帝、陳思,縱轡以騁節;王、徐、應、劉望路而爭驅。並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敘酣宴,慷慨以任氣,磊落以使才;造懷指事,不求纖密之巧;驅辭逐貌,惟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乃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唯嵇志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若乃應璩《百一》,獨立不懼,辭譎義貞,亦魏之遺直也。  晉世群才,稍入輕綺。張、潘、左、陸,比肩詩衢,采縟於正始,力柔於建安;或文以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江左篇制,溺乎玄風,嗤笑徇務之志,崇盛亡機之談。袁、孫以下,雖各有雕采,而辭趣一揆,莫與爭雄,所以景純《仙篇》,挺拔而為俊矣。  宋初文詠,體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儷采百字之偶,爭價一句之奇;情必極貌以寫物,辭必窮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競也。  故鋪觀列代,而情變之數可監;撮舉同異,而納領之要可明矣。若夫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華實異用,惟才所安。故平子得其雅,叔夜含其潤,茂先凝其清,景陽振其麗。兼善則子建、仲宣,偏美則太沖、公幹。然詩有恆裁,思無定位,隨性適分,鮮能通圓。若妙識所難,其易也將至;忽之為易,其難也方來。至於三六雜言,則出自篇什;離合之發,則明於圖讖;迴文所興,則道原為始;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巨細或殊,情理同致,總歸詩囿,故不繁雲。  贊曰:民生而志,詠歌所含。興發皇世,風流《二南》。神理共契,政序相參。英華彌縟,萬代永耽。  樂府第七  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鈞天九奏,既其上帝;葛天八闋,爰乃皇時。自《咸》《英》以降,亦無得而論矣。至於塗山歌於候人,始為南音;有娀謠乎飛燕,始為北聲;夏甲嘆於東陽,東音以發;殷整思於西河,西音以興。音聲推移,亦不一概矣。  匹夫庶婦,謳吟土風,詩官采言,樂盲被律,志感絲篁,氣變金石,是以師曠覘風於盛衰,季札鑒微於興廢,精之至也。  夫樂本心術,故響浹肌髓。先王慎焉,務塞淫濫。敷訓胄子,必歌九德,故能情感七始,化動八風。自雅聲浸微,溺音騰沸。秦燔《樂經》,漢初紹復,制氏紀其鏗鏘,叔孫定其容與。於是《武德》興乎高祖,《四時》廣於孝文。雖摹《韶》《夏》,而頗襲秦舊,中和之響,其不還。  暨武帝崇禮,始立樂府,總趙代之音,撮齊楚之氣,延年以曼聲協律,朱、馬以《騷》體制歌。《桂華》雜曲,麗而不經;《赤雁》群篇,靡而非典;河間薦雅而罕御,故汲黯致譏於《天馬》也。至宣帝雅頌,詩效《鹿鳴》,邇及元成,稍廣淫樂。正音乖俗,其難也如此!暨後郊廟,惟雜雅章,辭雖典文,而律非夔曠。  至於魏之三祖,氣爽才麗,宰割辭調,音靡節平。觀其《北上》眾引,《秋風》列篇,或述酣宴,或傷羈戍,志不出於淫蕩,辭不離於哀思。雖三調之正聲,實韶夏之鄭曲也。  逮於晉世,則傅玄曉音,創定雅歌,以詠祖宗。張華新篇,亦充庭萬。  然杜夔調律,音奏舒雅,荀勖改懸,聲節哀急,故阮咸譏其離聲。後人驗其銅尺,和樂精妙,固表裡而相資矣。  故知詩為樂心,聲為樂體。樂體在聲,瞽師務調其器;樂心在詩,君子宜正其文。好樂無荒,晉風所以稱遠;伊其相謔,鄭國所以雲亡。故知季札觀辭,不直聽聲而已。  若夫艷歌婉孌,急志詄絕,淫辭在曲,正響焉生?然俗聽飛馳,職競新異,雅詠溫恭,必欠伸魚睨;奇辭切至,則拊髀雀躍。詩聲俱鄭,自此階矣。  凡樂辭曰詩,詩聲曰歌。聲來被辭,辭繁難節。故陳思稱:李延年閑於增損古辭,多者則宜減之,明貴約也。觀高祖之詠《大風》,孝武之嘆「來遲」,歌童被聲,莫敢不協。子建、士衡,咸有佳篇,並無詔伶人,故事謝絲管,俗稱乖調,蓋未思也。至於斬伎鼓吹,漢世鐃挽,雖戎喪殊事,而並總入樂府。繆襲所致,亦有可算焉。昔子政品文,詩與歌別,故略具樂篇,以標區界。  贊曰:八音摛文,樹辭為體。謳吟坰野,金石雲陛。韶響難追,鄭聲易啟。豈唯觀樂,於焉識禮。  詮賦第八  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昔邵公稱: 「公卿獻詩、師箴賦。」傳云:「登高能賦,可為大夫。」詩序則同義,傳說則異體。總其歸途,實相枝幹。劉向雲明不歌而頌,班固稱古詩之流也。  至如鄭庄之賦《大隧》,士之賦《狐裘》,結言?韻,詞自己作。雖合賦體,明而未融。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然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於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遂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  秦世不文,頗有雜賦。漢初詞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同其風,王、揚騁其勢,皋、朔已下,品物畢圖。繁積於宣時,校閱於成世,進御之賦,千有餘首,討其源流,信興楚而盛漢矣。  夫京殿苑獵,述行序志,並體國經野,義尚光大。既履端於倡序,亦歸餘於總亂。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亂以理篇,迭致文契。按《那》之卒章,閔馬稱「亂」,故知殷人輯頌,楚人理賦,斯並鴻裁之寰域,雅文之樞轄也。  至於草區禽族,庶品雜類,則觸興緻情,因變取會;擬諸形容,則言務纖密;象其物宜,則理貴側附。斯又小制之區畛,奇巧之機要也。  觀夫荀結隱語,事數自環;宋發巧談,實始淫麗;枚乘 《菟園》,舉要以會新;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艷;賈誼《鵩鳥》,致辨於情理;子淵《洞簫》,窮變於聲貌;孟堅 《兩都》,明絢以雅贍;張衡《二京》,迅發以宏富;子云《甘泉》,構深瑋之風;延壽《靈光》,含飛動之勢。凡此十家,並辭賦之英傑也。及仲宣靡密,發端必遒;偉長博通,時逢壯采;太沖、安仁策勛於鴻規,士衡、子安底績於流制;景純綺巧,縟理有餘;彥伯梗概,情韻不匱;亦魏晉之賦首也。  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麗辭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然逐末之儔,蔑棄其本,雖讀千賦,愈惑體要,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軌,莫益勸戒。此揚子之所以追悔於雕蟲,貽誚於霧縠者也。  贊曰:賦自《詩》出,分歧異派。寫物圖貌,蔚似雕畫。滯必揚,言庸無隘。風歸麗則,辭剪美稗。     本篇的譯文是:所以,當詩人受到客觀事物的感染時,他可以聯想到各種各樣類似的事物;他依戀徘徊於宇宙萬物之間,而對他所見所聞進行深思默想。描寫景物的神貌,既是隨著景物而變化;辭采音節的安排,又必須結合自己的思想情感來細心琢磨。因此,《詩經》裡邊用「灼灼」二字來形容桃花顏色的鮮美,用「依依」二字來表現楊柳枝條的輕柔,用「杲杲」二字來描繪太陽出來時的光明,用「瀌瀌」二字來說明大雪紛飛的形狀,用「喈喈」二字來形容黃鳥的鳴聲,用「喓喓」二字來表現蟲鳴的聲音。還有用「皎」字來描繪太陽的明亮,用「嘒」字來說明星星的微小,這都是用一個字就道盡物理;有的用「參差」來形容荇菜的長短不齊,用「沃若」來表現桑葉的鮮美茂盛,這都是用兩個字就完全描繪出事物的形貌。這類例子都是以少量的文字,表達出豐富的內容,並把事物的神情形貌,纖毫無遺地表現出來了。即使再反覆考慮它千百年,能有更恰當的字來替換么?及至《楚辭》繼《詩經》而起,所寫事物觸類旁通而有所發展。物體的形貌是多種多樣的,不易完全描繪,因而辭彙便複雜繁富起來;如描摹山川險峻的「嵯峨」和草木茂盛的「葳蕤」等,便大量出現。後來司馬相如等人,於文章的氣勢力求奇特,於文章的音節力求動聽,往往要用一系列的形容詞藻,來描寫山水景物。這就真如揚雄說的:《詩經》作者寫的東西雖華麗,但恰如其分,而且文字也比較簡約;辭賦家寫的東西,就過於華麗,辭句也過於繁多。至於像《詩經·小雅·裳裳者華》中說到盛開的花朵:「有黃色的,有白色的。」《楚辭·九歌·少司命》中說到秋天的蘭花:「綠色的葉子,紫色的莖。」可見凡是描繪各種色彩的字,適當應用,方覺可貴;如果青的、黃的層見迭出,那就過於繁雜,不足為奇了。     作者或作品:劉勰(約公元465——520),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學理論家。漢族,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東莞鎮 大沈庄(大沈劉庄)。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莒縣 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不可或缺的地位。     這句詩的大意是:練習一千支樂曲之後才能懂得音樂,觀察過一千柄劍之後才知道如何識別劍器。    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  出自《呂氏春秋》。  作者或作品:《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後)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這句話意思是:看清楚自己才能了解別人,看清楚當今才能了解古代。它昭示人們:時代在前進,歷史在發展,客觀事物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人們的主觀認識必須隨著客觀事物的變化而變化。這對我們正確認識今天的實際情況是深有啟發的。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出自唐朝李白的《行路難》,原文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這句詩的意思是:總有一天乘風破浪,沖開險阻,遠渡滄海,實現自己宏大的理想。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出自宋朝文天祥的《揚子江》,原作是:  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作者或作品: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漢族,吉州廬陵(今江西青原區)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迹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這句詩的意思是:我的心像一片磁針石,不指向南方,決不罷休!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  選自唐代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原文是: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  作者或作品:劉禹錫(772-842),字夢得 ,漢族,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他是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原意為翻覆的船隻旁仍有千千萬萬的帆船經過;枯萎樹木的前面也有萬千林木欣欣向榮。運用比喻,借用自然景物的變化暗示社會的發展,蘊涵哲理。現多指新生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出自戰國時期楚國屈原的《卜居》,原文是: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作者或作品:屈平,字原,通常稱為屈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等。  它的意思是:尺雖比寸長,但也會有它的短處;寸雖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長處。這句話是說任何人都各有長處,也各有所短。我們要善於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出自杜甫《蜀相》,原文是: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 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這句話的意思是:諸葛亮六齣岐山,未能建功,最後死於軍中,後人想起此事,不由得潸然泣下。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出自晚唐著名詩人李商隱的《無題》,原文是: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作者或作品:李商隱,晚唐著名詩人。擅長駢文寫作,詩作文學價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濃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寫得纏綿悱惻,為人傳誦。但過於隱晦迷離,難於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後葬於家鄉沁陽(今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這句詩的意思是:春天蠶就開始吐絲,直到它死了才會停;蠟燭直到完全變成了灰燼燭淚才會幹。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出自唐代詩人孟郊的《登科後》原文是: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句詩的意思是:策馬賓士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今日的馬蹄格外輕盈,不知不覺中早已把長安的繁榮花看完了。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出自宋代詩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原文是: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牆來 。  整首詩的意思是: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愛惜蒼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也沒有人來開。園裡的花開得正好,這些花所代表的春色是關不住的,一枝開得正旺的紅杏伸出了牆外。   春宵一刻值千金。  出自宋朝詩人蘇軾的《春夜》,原文是: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歌管樓台聲細細,鞦韆院落夜沉沉。  這句詩的意思是:春天的晚夜,溫馨舒爽,無比珍貴。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出自國語·周語下》,原文如下:》:   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昔孔甲亂夏,四世而隕;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帝甲亂之,七世而隕。后稷勤周,十有五世而興,幽王亂之,十有四世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順隨善良就像登山一樣艱難,順隨惡行就像山崩一樣迅速墜落。比喻學好很難,學壞極容易。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出自先秦時李耳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意思是: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 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出自唐代詩人杜甫的《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原文是:  將軍魏武之子孫,於今為庶為清門。  英雄割據雖已矣,文採風流今尚存。  學書初學衛夫人,但恨無過王右軍。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開元之中常引見,承恩數上南薰殿。  凌煙功臣少顏色,將軍下筆開生面。  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  褒公鄂公毛髮動,英姿颯爽來酣戰。  先帝御馬五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  是日牽來赤墀下,迥立閶闔生長風。  詔謂將軍拂絹素,意匠慘澹經營中。  斯須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  玉花卻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僕皆惆悵。  弟子韓干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干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將軍畫善蓋有神,必逢佳士亦寫真。  即今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  途窮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貧。  但看古來盛名下,終日坎壈纏其身。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生沉浸在繪畫藝術之中,不知老之將至;他情操高尚,把榮華富貴,看得如天上浮雲一般淡薄。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  出自蘇軾的《水調歌頭》 ,原文是: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句詩的意思是:只願互相思念的人能夠天長地久,即使相隔千里,也能通過月光來傳遞思念。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出自西漢時期司馬遷的《史記·春申君列傳論》,原文是:  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黃氏。遊學博聞事楚頃襄王。頃襄王以歇為辯使於秦。秦昭王使白起攻韓、魏敗之於華陽禽魏將芒卯韓、魏服而事秦。秦昭王方令白起與韓、魏共伐楚未行而楚使黃歇適至於秦聞秦之計。當是之時秦已前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之郡拔鄢郢東至竟陵楚頃襄王東徙治於陳縣。黃歇見楚懷王之為秦所誘而入朝遂見欺留死於秦。頃襄王其子也秦輕之恐壹舉兵而滅楚。歇乃上書說秦昭王曰:  天下莫彊於秦、楚。今聞大王欲伐楚此猶兩虎相與斗。兩虎相與斗而駑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請言其說:臣聞物至則反冬夏是也;致至則危累釭是也。今大國之地遍天下有其二垂此從生民已來萬乘之地未嘗有也。先帝文王、庄王之身三世不妄接地於齊以絕從親之要。今王使盛橋守事於韓盛橋以其地入秦是王不用甲不信威而得百里之地。王可謂能矣。王又舉甲而攻魏杜大梁之門舉河內拔燕、酸棗、虛、桃入邢魏之兵雲翔而不敢捄。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而後復之;又並蒲、衍、、垣以臨仁、平丘黃、濟陽嬰城而魏氏服;王又割濮之北注齊秦之要絕楚趙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王之威亦單矣。

        王若能持功守威絀攻取之心而肥仁義之地使無後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王若負人徒之眾仗兵革之彊乘毀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其有後患也。詩曰「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終之難也。何以知其然也?昔智氏見伐趙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禍吳見伐齊之便而不知干隧之敗。此二國者非無大功也沒利於前而易患於後也。吳之信越也從而伐齊既勝齊人於艾陵還為越王禽三渚之浦。智氏之信韓、魏也從而伐趙攻晉陽城勝有日矣韓、魏叛之殺智伯瑤於鑿台之下。今王妒楚之不毀也而忘毀楚之彊韓、魏也臣為王慮而不取也。

        詩曰「大武遠宅而不涉」。從此觀之楚國援也;鄰國敵也。詩云「趯趯免還犬獲之。他人有心餘忖度之」。今王中道而信韓、魏之善王也此正吳之信越也。臣聞之敵不可假時不可失。臣恐韓、魏卑辭除患而實欲欺大國也。何則?王無重世之德於韓、魏而有累世之怨焉。夫韓、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於秦者將十世矣。本國殘社稷壞宗廟毀。刳腹絕腸折頸摺頤身分離暴骸骨於草澤頭顱僵仆相望於境父子老弱系脰束手為群虜者相及於路。鬼神孤傷無所血食。人民不聊生族類離散流亡為仆妾者盈滿海內矣。故韓、魏之不亡秦社稷之憂也今王資之與攻楚不亦過乎!

        且王攻楚將惡出兵?王將借路於仇讎之韓、魏乎?兵出之日而王憂其不返也是王以兵資於仇讎之韓、魏也。王若不借路於仇讎之韓、魏必攻隨水右壤。隨水右壤此皆廣川大水山林谿谷不食之地也王雖有之不為得地。是王有毀楚之名而無得地之實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國必悉起兵以應王。秦、楚之兵構而不離魏氏將出而攻留、方與、銍、湖陵、碭、蕭、相故宋必盡。齊人南面攻楚泗上必舉。此皆平原四達膏腴之地而使獨攻。王破楚以肥韓、魏於中國而勁齊。韓、魏之彊足以校於秦。齊南以泗水為境東負海北倚河而無後患天下之國莫彊於齊、魏齊、魏得地葆利而詳事下吏一年之後為帝未能其於禁王之為帝有餘矣。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眾兵革之彊壹舉事而樹怨於楚遲令韓、魏歸帝重於齊是王失計也。臣為王慮莫若善楚。秦、楚合而為一以臨韓韓必斂手。王施以東山之險帶以曲河之利韓必為關內之侯。若是而王以十萬戍鄭梁氏寒心許、鄢陵嬰城而上蔡、召陵不往來也如此而魏亦關內侯矣。王壹善楚而關內兩萬乘之主注地於齊齊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經兩海要約天下是燕、趙無齊、楚齊、楚無燕、趙也。然後危動燕、趙直搖齊、楚此四國者不待痛而服矣。  昭王曰:「善。」於是乃止白起而謝韓、魏。使賂楚約為與國。

        黃歇受約歸楚楚使歇與太子完入質於秦秦留之數年。楚頃襄王病太子不得歸。而楚太子與秦相應侯善於是黃歇乃說應侯曰:「相國誠善楚太子乎?」應侯曰:「然。」歇曰:「今楚王恐不起疾秦不如歸其太子。太子得立其事秦必重而德相國無窮是親與國而得儲萬乘也。若不歸則咸陽一布衣耳;楚更立太子必不事秦。夫失與國而絕萬乘之和非計也。原相國孰慮之。」應侯以聞秦王。秦王曰:「令楚太子之傅先往問楚王之疾返而後圖之。」黃歇為楚太子計曰:「秦之留太子也欲以求利也。今太子力未能有以利秦也歇憂之甚。而陽文君子二人在中王若卒大命太子不在陽文君子必立為後太子不得奉宗廟矣。不如亡秦與使者俱出;臣請止以死當之。」楚太子因變衣服為楚使者御以出關而黃歇守舍常為謝病。度太子已遠秦不能追歇乃自言秦昭王曰:「楚太子已歸出遠矣。歇當死原賜死。」昭王大怒欲聽其自殺也。應侯曰:「歇為人臣出身以徇其主太子立必用歇故不如無罪而歸之以親楚。」秦因遣黃歇。  歇至楚三月楚頃襄王卒太子完立是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後十五歲黃歇言之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因並獻淮北十二縣。請封於江東。考烈王許之。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   春申君既相楚是時齊有孟嘗君趙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爭下士招致賓客以相傾奪輔國持權。  春申君為楚相四年秦破趙之長平軍四十餘萬。五年圍邯鄲。邯鄲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將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歸。春申君相楚八年為楚北伐滅魯以荀卿為蘭陵令。當是時楚復彊。  趙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趙使欲誇楚為玳瑁簪刀劍室以珠玉飾之請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以見趙使趙使大慚。  春申君相十四年秦莊襄王立以呂不韋為相封為文信侯。取東周。  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諸侯患秦攻伐無已時乃相與合從西伐秦而楚王為從長春申君用事。至函谷關秦出兵攻諸侯兵皆敗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客有觀津人硃英謂春申君曰:「人皆以楚為彊而君用之弱其於英不然。先君時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黽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於兩周背韓、魏而攻楚不可。今則不然魏旦暮亡不能愛許、鄢陵其許魏割以與秦。秦兵去陳百六十里臣之所觀者見秦、楚之日斗也。」楚於是去陳徙壽春;而秦徙衛野王作置東郡。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吳行相事。  楚考烈王無子春申君患之求婦人宜子者進之甚眾卒無子。趙人李園持其女弟欲進之楚王聞其不宜子恐久毋寵。李園求事春申君為舍人已而謁歸故失期。還謁春申君問之狀對曰:「齊王使使求臣之女弟與其使者飲故失期。」春申君曰:「娉入乎?」對曰:「未也。」春申君曰:「可得見乎?」曰:「可。」於是李園乃進其女弟即幸於春申君。知其有身李園乃與其女弟謀。園女弟承間以說春申君曰:「楚王之貴幸君雖兄弟不如也。今君相楚二十餘年而王無子即百歲後將更立兄弟則楚更立君後亦各貴其故所親君又安得長有寵乎?非徒然也君貴用事久多失禮於王兄弟兄弟誠立禍且及身何以保相印江東之封乎?今妾自知有身矣而人莫知。妾幸君未久誠以君之重而進妾於楚王王必幸妾;妾賴天有子男則是君之子為王也楚國盡可得孰與身臨不測之罪乎?」春申君大然之乃出李園女弟謹舍而言之楚王。楚王召入幸之遂生子男立為太子以李園女弟為王后。楚王貴李園園用事。  李園既入其女弟立為王后子為太子恐春申君語泄而益驕陰養死士欲殺春申君以滅口而國人頗有知之者。  春申君相二十五年楚考烈王病。硃英謂春申君曰:「世有毋望之福又有毋望之禍。今君處毋望之世事毋望之主安可以無毋望之人乎?」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福?」曰:「君相楚二十餘年矣雖名相國實楚王也。今楚王病旦暮且卒而君相少主因而代立當國如伊尹、周公王長而反政不即遂南面稱孤而有楚國?此所謂毋望之福也。」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禍?」曰:「李園不治國而君之仇也不為兵而養死士之日久矣楚王卒李園必先入據權而殺君以滅口。此所謂毋望之禍也。」春申君曰:「何謂毋望之人?」對曰:「君置臣郎中楚王卒李園必先入臣為君殺李園。此所謂毋望之人也。」春申君曰:「足下置之李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硃英知言不用恐禍及身乃亡去。  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園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門之內。春申君入棘門園死士俠刺春申君斬其頭投之棘門外。於是遂使吏盡滅春申君之家。而李園女弟初幸春申君有身而入之王所生子者遂立是為楚幽王。  是歲也秦始皇帝立九年矣。嫪毐亦為亂於秦覺夷其三族而呂不韋廢。  太史公曰: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初春申君之說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歸何其智之明也!後制於李園旄矣。語曰:「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春申君失硃英之謂邪?   黃歇辯智權略秦、楚。太子獲歸身作宰輔。珠炫趙客邑開吳土。烈王寡胤李園獻女。無妄成災硃英徒語。這句話的意思是:應該作出決斷而猶豫不決,就要產生禍亂。指做事應當機立斷,否則後患無窮。     這句話的意思是:應該作出決斷而猶豫不決,就要產生禍亂。指做事應當機立斷,否則後患無窮。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出自《舊唐書·元行沖傳》:「當局稱迷,傍(旁)觀見審。」  這句話的意思是:當事人被碰到的事情搞糊塗了,旁觀的人卻看得很清楚。比喻當事人因為身處其境而對利害得失考慮太多,看不清形勢,而局外人卻比較明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出自《孟子·公孫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意思是: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幫助;違背道義,必陷於孤立。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出自南朝時期梁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  意思是:站在山頭上,情感就好像彌滿了山;在海邊看海,想像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比喻觀察事物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充滿熱愛,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出自唐朝詩人劉禹錫的《竹枝詞》,全文如下: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岸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這是一首用民歌體寫的戀歌:江邊的楊柳,垂拂青條,江中的水面,平靜如鏡,姑娘突然聽到江上傳來的歌聲,這歌聲是那麼熟悉,為什麼他不直接對我表白呢?這個人啊,就像晴雨不定的天氣,說是東邊出太陽了西邊還在下雨,說不是晴天吧,可還有晴天,真是無情又有情,讓人捉摸不定.這首詩借眼前景,用諧音雙關語含蓄地表現了少女微妙的感情。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出自唐代大詩人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全文如下:紈袴(wán kù)不餓死,儒冠多誤身。 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 李邕(yōng)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 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主上頃見征,歘(xū)然欲求伸。 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 每於百僚上,猥誦佳句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cūn)。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 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 白鷗沒浩蕩,萬里誰能馴!     後人對這兩句詩作過不同的解釋,清代仇兆鰲的《杜詩詳註》,對於「讀書破萬卷」中的「破」字舉有三說,一曰:「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二曰:「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三曰:「識破萬卷之理」。這三說,集中地反映了對「破」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來就是:突破、磨破、識破。  這句話形容讀書很多,學識淵博。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這是唐代詩人杜甫《戲為六絕句》中的第二首,原文是: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戲為六絕句》中其它幾首詩,現摘錄如下:         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橫。  今人嗤點流傳賦,不覺前賢畏後生。                                 其三  縱使盧王操翰墨,劣於漢魏近風騷。  龍文虎脊皆君馭,歷塊過都見爾曹。               其四  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               其五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為鄰。  竊攀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其六  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  別裁偽體親風雅,轉益多師是汝師!      這句話的意思是:你們這些守舊文人,在歷史的長河中本微不足道,因此只能身名俱滅,而初唐四傑卻如江河不廢,萬古流芳。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出自《禮記·中庸》:「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jié),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  它的意思是:做任何事情,事先謀慮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要失敗。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出自《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它的意思是: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指不讓人民說話,必有大害。    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出自諸葛亮《誡子書》,原文是: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這段話的譯文是: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 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慾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志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只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里,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努力學習就不能增長才智,不立志就無法成就學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刺客列傳》,全文是: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復為羽聲忼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這句詩的意思是:風聲蕭蕭地吹呵,易水寒氣襲人,壯士在此遠去呵,不完成任務誓不回還!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自《孟子·滕文公下》,原文是: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居住在天下最廣大的居所里,站立在天下最正大的位置上,行走在天下最廣闊的大道上,能實現志向就與民眾一起去實現,不能實現志向就獨自固守自己的原則,不受富貴誘惑,不為貧賤動搖,不為武力屈服,這才叫大丈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春秋時期孔子的《論語·衛靈公》,原文是:  子貢問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釋義: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使工具鋒利的。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  出自蘇軾的《晁錯論》,原文是: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鑿龍門,決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蓋亦有潰冒衝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當然,事至不懼而徐為之圖,是以得至於成功。  這句話的意思是:古代能建立偉大事業的人,不但有超過世人的才幹,也必定有堅忍不拔的意志。    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  出自宋朝的葉適。  意思是:經常與兵器打交道,看多了兵器就會成為好的將軍;幾次得病,就能懂得醫治的方法,成為好的醫生。比喻對某事閱歷多,富有經驗,自能造詣精深。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出自羅貫中的《三國演義》的開卷詩,其實它的原作者是明朝時期的楊慎 ,詞牌名是《臨江仙》,屬於《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句詩的意思是:光陰如長江之水,滾滾而來向東流逝而去,一去不復返。時光如浪花般把英雄都沖洗完盡,就是說英雄也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而逝去,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出自宋·阮閱《詩話總龜前集》卷三十引《古今詩話》原文是:  唐代大曆年間,禪僧元覽在竹上題詩:「大海從魚躍,長空任鳥飛。」這句詩表達出禪僧自由自在的廣闊胸襟和活潑潑的禪機。後改變為「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比喻可以充分自由地行動,或無拘無束地施展才能。如《西遊記》第八四回:「老菩薩,古人云: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怎麼西進便沒路了?」又如於逢《金沙洲》第三部九:「啊!海闊任魚躍,天空任鳥飛,誰還願意待在一個村子裡呢!」亦縮為「海闊天空」。如清·蔣士銓《一片石·宴閣》:「共記滕王閣下時,海闊天空任所之。」今亦比喻話說得漫無邊際。如夏衍《上海屋檐下》第一幕:「過一會兒姓林的走過來,話又會講不完啦,海闊天空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自然的廣闊無邊為魚躍鳥飛提供了寬廣的空間,可以引申為替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是多麼重要,也可以理解為擁有自由是那麼的可貴。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出自唐朝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這句詩的意思是:四海之內有知己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感覺像鄰居一樣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出自唐朝詩人張九齡《望月懷遠》,乃望月懷思的名篇,寫景抒情並舉,情景交融。意境幽靜秀麗,情感真摯。結構深入不紊,語言明快鏗鏘。其中「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為千古佳句。原文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這句詩的意思是: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這時,遠在天邊的親人和我同樣在望著月亮。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出自唐代詩人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原文是: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qiú)不暖錦衾(qīn)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zhuó)。  瀚海闌干百丈冰,愁雲慘淡萬里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chè)紅旗凍不翻。  輪台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這首詩的意思是:  北風席捲大地,白草被吹彎了,塞北的天空八月就飛撒大雪。  忽然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在成千上萬的梨樹上,那潔白的梨花鬥豔盛開。  雪花飄散進入珠簾,沾濕了羅幕,穿上狐裘不感覺到溫暖,織錦做成的被子也覺得單薄。  就連將軍和都護都拉不開弓,他們都覺得盔甲太寒冷,難以穿上。  廣闊的大漠上百丈厚的堅冰縱橫交錯,愁雲暗淡無光,在萬里長空凝聚著。  在軍中主帥所居的營帳里擺設酒宴,為了給回去的客人餞行,酒宴上胡琴琵琶與羌笛奏出了熱烈歡快的樂曲。  傍晚在轅門外,紛紛大雪飄落,紅旗被冰雪凍硬,強勁的北風也不能讓它飄動。  在輪台東門外送您離去,離去的時候大雪鋪滿了天山的道路。  山嶺迂迴,道路曲折,看不見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馬走過的蹄印。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出自唐代著名詩人杜甫的名篇《望岳》。這首望岳是寫東嶽泰山,該詩通過描繪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熱情讚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流露出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表達了詩人不怕困難、敢攀頂峰、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以及卓然獨立、兼濟天下的豪情壯志。原文是: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的名篇《望岳》還有幾首,都是些不同名山的,現摘錄幾首,以便閱讀。  一、《望岳——西嶽華山》  西嶽嶺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  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  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  稍待秋風涼冷後,高尋白帝問真源。     二、《望岳——南嶽衡山》  南嶽配朱鳥,秩禮自百王。  歘(xū)吸領地靈,鴻洞半炎方。  邦家用祀典,在德非馨香。  巡守何寂寥,有虞今則亡。  洎吾隘世網, 行邁越瀟湘。  渴日絕壁出,漾舟清光旁。  祝融五峯尊,峯峯次低昴。  紫蓋獨不朝, 爭長嶫相望。  恭聞魏夫人,羣仙夾翱翔。      有時五峯氣,散風如飛霜。  牽迫限修途,未暇杖崇岡。  歸來覬命駕,沐浴休玉堂。  三嘆問府主, 曷以贊我皇。  牲璧忍衰俗 ,神其思降祥。     這句詩的意思是:有朝一日,我總要登上你的絕頂,把周圍矮小的群山們,一覽無餘。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  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原文是: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這句話意思是,禍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禍的 因素。也就是說,好事和壞事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在一定的條件下,福就會變成禍,禍 也能變成福。老子說的這句名言,是很有道理的。      這段文章的的意思是:為政隨和散漫,人民反而喜樂淳和;為政勤緊利索,人民反而怨憤飄零。災禍呵,福祥的親密伴侶;福祥呵,災禍的藏身之地。誰知道它們遷延嬗變的準則呢?那是沒有一個定準的。合格正常會變得出格反常,良善祥和會變得妖異險惡。人們對這遷延不居的動蕩感到無所適從,由來已久。因此,聖人方正而不孤立,突棱而不傷人,率直而不放肆,光明而不耀眼。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出自《論語》,原文如下:  1、出自《論語·顏淵篇》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譯文:仲弓問孔子如何處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回答道:「出門與同仁行禮如見貴客一般,對民如大祭一樣凝重,自己不喜歡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此在朝上就不會招誰怨,在家中私下的交往也不招誰恨」仲弓感謝道:「我雖遲鈍,但一定要牢記先生的話。」       2、《論語·衛靈公》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子貢問孔子:"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應該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切勿強加給別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願意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出自漢·王符《潛夫論·明暗》,原文是:  上問魏徵曰:「人主何為而明,何為而暗?」對曰:「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昔堯清問下民,故有苗之惡得以上聞。舜明四目,達四聰,故共、鯀、歡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趙高,以成望夷之禍;梁武帝偏信朱異,以取台城之辱;隋煬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閣之變。是故人君兼聽廣納,則貴臣不得擁蔽,而下情得以⒅上通也。」上曰:「善。」    這段話的意思是:唐太宗問魏徵:「君主怎樣能夠明辨是非,怎樣叫昏庸糊塗?」魏徵答:「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從前帝堯明晰地向下面民眾了解情況,所以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舜帝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歡兜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台城因受賄被下臣勿入;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於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人君廣泛聽取意見,則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況得以反映上來。」唐太宗說:「好啊!」     這句話的意思是:廣泛地聽取意見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個人就會昏庸糊塗。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這故事出自《戰國策》。  意思是:看見兔子才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比喻事情發生錯誤以後,如果趕緊去挽救,還不為遲的意思。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出自趙翼的<<論詩>> 原文是:

滿眼生機轉化鈞,天工人巧日爭新。 

預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覺陳。 

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隻眼須憑自主張,紛紛藝苑漫雌黃  矮人看戲何曾見,都是隨人說短長。   少時學語苦難圓,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詩解窮人我未空,想因詩尚不曾工。  熊魚自笑貪心甚,既要工詩又怕窮。      這句詩的意思是:每個朝代都有傑出的人才,各自在不同領域中引領百年.       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來源於明朝劉基的《賣柑者言》,原文是:  觀其坐高堂,騎大馬,醉醇酉農而飫肥鮮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它的意思是:外表像金玉,瓤子卻像是破棉絮。比喻外表漂亮,內里破敗。虛有華美的外表,實質卻一團糟。     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  出自南宋.俞文豹的《清夜錄》。原文節選:  范文正公鎮錢塘,兵官皆被薦,獨巡檢蘇麟不見錄,乃獻詩云:「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逢春。」  范仲淹是北宋時期的政治家、文學家。他在杭州做知州(行政長官)時,把他的一些部下都推薦當上了官。有一個叫蘇麟的人當時正受命在外巡檢,沒有被范仲淹注意到。蘇麟就寫了一首詩獻給他。詩有有兩句是:「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表面上是寫自然現象,實際寓意是:在您身邊的人都先得到了提拔當機會,而我沒有得到重用。范仲淹理解他的心情,便為他寫了一封推舉信,後來蘇麟也得到提升。      這句詩的意思是:靠近水邊的樓台可先得到月的倒影,向著陽光的花草樹木,容易得到溫暖而盛放。現通常用此典故諷刺由於地位或關係親近而優先得到便利或利益的人。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  語出唐·孟郊《贈別崔純亮》,原文是:   食薺腸亦苦,強歌聲無歡。出門即有礙,誰謂天地寬。  有礙非遐方,長安大道傍。小人智慮險,平地生太行。  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始知君子心,交久道益彰。  君心與我懷,離別俱回遑。譬如浸櫱泉,流苦已日長。  忍泣目易衰,忍憂形易傷。項籍豈不壯,賈生豈不良。  當其失意時,涕泗各沾裳。古人勸加餐,此餐難自強。  一飯九祝噎,一嗟十斷腸。況是兒女怨,怨氣凌彼蒼。  彼蒼若有知,白日下清霜。今朝始驚嘆,碧落空茫茫。     這句詩的意思是:鏡子就是破了爛了,拿個鏡片兒,光照樣不會改的,蘭花枯死了,但它的香氣還在。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出自清朝龔自珍的《已亥雜詩》,原文是: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這句詩的意思是:我奉勸天帝(這裡是指朝庭)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規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出自三國時期蜀國諸葛亮《後出師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意思是: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小心謹慎地辦事,為國家大事用儘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語出曹植。   意思是:為了解除國難獻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樣。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出處《論語·述而》。  意思說:君子心地平坦寬廣,小人經常局促憂愁。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出自《莊子.外篇.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意思是君子間的交往像水一樣清淡,小人間的交往像甜酒一樣甘濃。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出自曹操的《龜雖壽》,原文是:  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句詩的意思是:老馬伏在馬槽里,心卻仍舊希望能夠馳騁千里,人雖已老,但爭霸天下的雄心並沒有停止。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出自宋朝晏殊的《寓意》,原文是:

油壁香車不再逢,峽雲無跡任西東。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 

幾日寂寥傷酒後,一番蕭瑟禁煙中。 

魚書欲寄何由達,水遠山長處處同。  意思是:院落里,梨花沐浴在如水一般的月光之中;池塘邊,陣陣微風吹來,柳絮在空中飛舞。     路漫漫其修遠今,吾將上下而求索。     出自屈原的《離騷》,原文如下: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     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不撫壯而棄穢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騏驥以馳騁兮,來吾道夫先路也。     昔三後之純粹兮,固眾芳之所在。     雜申椒與菌桂兮,豈維紉夫蕙茝!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猖被兮,夫惟捷徑以窘步。     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豈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     忽奔走以先後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讒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為正兮,夫惟靈修之故也。     約黃昏以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與余成言兮,後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難夫離別兮,傷靈修之數化。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     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     冀枝葉之峻茂兮,願竢時乎吾將刈。     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眾皆競進以貪婪兮,馮不厭乎求索。     羌內恕己以量人兮,各興心而嫉妒。     忽馳騖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練要兮,長顑頷亦何傷。     擥木根以結茞兮,貫薜荔之落蕊。     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雖不周於今之人兮,願依彭咸之遺則。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余雖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     固時俗之工巧兮,偭規矩而改錯。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     忳鬱邑余侘傺兮,吾獨窮困乎此時也。     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     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詬。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聖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 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  步余馬於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  進不入以離尤兮,退將復修吾初服。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芳與澤其雜糅兮,唯昭質其猶未虧。  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  佩繽紛其繁飾兮,芳菲菲其彌章。  民生各有所樂兮,余獨好修以為常。  雖體解吾猶未變兮,豈余心之可懲?  女嬃之嬋媛兮,申申其詈予,曰:  鯀婞直以亡身兮,終然夭乎羽之野。  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紛獨有此姱節?  薋菉葹以盈室兮,判獨離而不服。  眾不可戶說兮,孰雲察余之中情?  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煢獨而不予聽?  依前聖以節中兮,喟憑心而歷茲。  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敶詞:  啟《九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  不顧難以圖後兮,五子用失乎家衖。  羿淫游以佚畋兮,又好射夫封狐。  固亂流其鮮終兮,浞又貪夫厥家。  澆身被服強圉兮,縱慾而不忍。  日康娛而自忘兮,厥首用夫顛隕。  夏桀之常違兮,乃遂焉而逢殃。  後辛之菹醢兮,殷宗用而不長。  湯、禹儼而祗敬兮,周論道而莫差。  舉賢才而授能兮,循繩墨而不頗。  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  夫維聖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瞻前而顧後兮,相觀民之計極。  夫孰非義而可用兮?  孰非善而可服?  阽余身而危死兮,覽余初其猶未悔。  不量鑿而正枘兮,固前修以菹醢。  曾歔欷余鬱邑兮,哀朕時之不當。  攬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  跪敷衽以陳辭兮,耿吾既得此中正。  駟玉虯以桀鷖兮,溘埃風余上征。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余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飲余馬於咸池兮,總余轡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遙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  鸞皇為余先戒兮,雷師告余以未具。  吾令鳳鳥飛騰兮,繼之以日夜。  飄風屯其相離兮,帥雲霓而來御。  紛總總其離合兮,斑陸離其上下。  吾令帝閽開關兮,倚閶闔而望予。  時曖曖其將罷兮,結幽蘭而延佇。  世溷濁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將濟於白水兮,登閬風而紲馬。  忽反顧以流涕兮,哀高丘之無女。  溘吾游此春宮兮,折瓊枝以繼佩。  及榮華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詒。  吾令豐隆乘雲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結言兮,吾令謇修以為理。  紛總總其離合兮,忽緯繣其難遷。  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發乎洧盤。  保厥美以驕傲兮,日康娛以淫游。  雖信美而無禮兮,來違棄而改求。  覽相觀於四極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瑤台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吾令鴆為媒兮,鴆告余以不好。  雄鳩之鳴逝兮,余猶惡其佻巧。  心猶豫而狐疑兮,欲自適而不可。  鳳皇既受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遠集而無所止兮,聊浮游以逍遙。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導言之不固。  世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  閨中既以邃遠兮,哲王又不寤。  懷朕情而不發兮,余焉能忍而與此終古?  索瓊茅以筳篿兮,命靈氛為余占之。           離騷(十一)   曰:   兩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   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  曰:   勉遠逝而無狐疑兮,孰求美而釋女?   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   世幽昧以昡曜兮,孰雲察余之善惡?   民好惡其不同兮,惟此黨人其獨異!   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   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珵美之能當?   蘇糞壤以充禕兮,謂申椒其不芳。   欲從靈氛之吉占兮,心猶豫而狐疑。   巫咸將夕降兮,懷椒糈而要之。   百神翳其備降兮,九疑繽其並迎。   皇剡剡其揚靈兮,告余以吉故。             離騷(十二)   曰:   勉升降以上下兮,求矩矱之所同。   湯、禹儼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   苟中情其好修兮,又何必用夫行媒?   說操築於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   呂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舉。   寧戚之謳歌兮,齊桓聞以該輔。   及年歲之未晏兮,時亦猶其未央。   恐鵜鴃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  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薆然而蔽之。   惟此黨人之不諒兮,恐嫉妒而折之。   時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   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離騷(十三)   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   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   余以蘭為可恃兮,羌無實而容長。   委厥美以從俗兮,苟得列乎眾芳。   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   既干進而務入兮,又何芳之能祗?   固時俗之流從兮,又孰能無變化?   覽椒蘭其若茲兮,又況揭車與江離?   惟茲佩之可貴兮,委厥美而歷茲。   芳菲菲而難虧兮,芬至今猶未沬。   和調度以自娛兮,聊浮游而求女。   及余飾之方壯兮,周流觀乎上下。          離騷(十四)   靈氛既告余以吉占兮,歷吉日乎吾將行。   折瓊枝以為羞兮,精瓊爢以為粻。   為余駕飛龍兮,雜瑤象以為車。   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邅吾道夫崑崙兮,路修遠以周流。   揚雲霓之晻藹兮,鳴玉鸞之啾啾。   朝發軔於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極。   鳳皇翼其承旗兮,高翱翔之翼翼。   忽吾行此流沙兮,遵赤水而容與。   麾蛟龍使梁津兮,詔西皇使涉予。   路修遠以多艱兮,騰眾車使徑待。   路不周以左轉兮,指西海以為期。        離騷(十五)   屯余車其千乘兮,齊玉軑而並馳。   駕八龍之婉婉兮,載雲旗之委蛇。   抑志而弭節兮,神高馳之邈邈。   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偷樂。   陟升皇之赫戲兮,忽臨睨夫舊鄉。   僕夫悲余馬懷兮,蜷局顧而不行。   亂曰:   已矣哉!   國無人莫我知兮,又何懷乎故都!  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      這句詩的意思是:前面的路程遙遠而又漫長,我要上天下地到處去尋覓(心中的太陽)。    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出自元·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願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這句話的意思是: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出自《己亥雜詩》是清代詩人龔自珍創作的一組詩集。詩集總共有七絕詩315首,本文是其中的第五首,原文是:   浩蕩離愁白日斜(xiá),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全詩的意思是: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馬鞭向東舉起,這一起身,從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辭官歸鄉,猶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泥土,還要報效國家,為國家盡自己的一份心力。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出自初唐王勃的 「滕王閣序」 。本文的原文前面已經刊有,在此我們不再重複。作者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合稱初唐四傑,以王勃為首。  本句詩意思是:雨後的天空,烏雲消散,陽光又重新照耀著大地。陽光映射下的彩霞與野鴨一起飛翔。大雨後的江水顯得異常的充盈,遠遠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連接在一起。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  出自宋朝盧梅坡的《雪梅》,原文是:  梅雪爭春未肯降, 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 雪卻輸梅一段香。      全詩的意思是:梅花和雪花都認為各自佔盡了春色,誰也不肯相讓。 難壞了詩人,難寫評判文章。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出自《論語·公冶長》第五篇。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形容謙虛好學。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出自唐代詩人高適的《別董大》,原文是: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意思是: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出自唐朝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詠老見示》,原文是:   人誰不願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炙為隨年。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   這句話意思是說,不要覺得年紀大了,其實還有很多發揮自己餘熱,大可作為的時光呢。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出自岳飛的《滿江紅》,原文是: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士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意思是:年輕人要珍惜生命和時間,要善於利用每一分鐘時間不斷完善自己,鍛煉自己,取得成功,而不要等到年老體弱時,才懊悔自己年輕時的少不更事,虛度光陰.到那時再感到悲觀失望已經是悔之晚矣。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出自三國魏人李康的《運命論》,原文是:  不疑也。其身可抑,而道不可屈;其位可排,而名不可奪。譬如水也,通之斯為川焉,塞之斯為淵焉;升之於雲則雨施,沉之於地則土潤;體清以洗物,不亂於濁;受濁以濟物,不傷於清。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夫忠直之迕於主,獨立之負於俗,理勢然也。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tuān)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前監不遠,覆車繼軌。然而志士仁人,猶蹈之而弗悔,操之而弗失,何哉?將以遂志而成名也。求遂其志而冒風波於險途,求成其名而歷謗議於當時,彼所以處之,蓋有算矣。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故道之將行也。命之將貴也。則伊尹、呂尚之興於商、周,百里、子房之用於秦漢,不求而自得,不徼而自遇矣。道之將廢也,命之將賤也。豈獨君子恥之而弗為乎?蓋亦知為之而弗得矣。凡希世苟合之士,遽、戚施之人,俯仰尊貴之顏,逶勢利之間,意無是非,贊之如流;言無可否,應之如響;以窺看為精神,以向背為變通;勢之所集,從之如歸市;勢之所去,棄之如脫遺。其言曰:「名與身孰親也?得與失孰賢也?榮與辱孰珍也?」故遂潔其衣服,矜其車徒,冒其貨賄,淫其聲色,脈脈然自以為得矣。蓋見龍逢、比干之亡其身,而不惟飛廉、惡來之滅其族也;蓋知伍子胥之屬鏤於吳,而不戒費無忌之誅夷於楚也;蓋譏汲黯之白首於王爵,而不懲張湯牛車之禍也;蓋笑蕭望之跋躓於前,而不懼石顯之絞縊於後也。故夫達者之算也。亦各有盡矣。曰:凡人之所以奔競於富貴,何為者哉?   若夫立德必須貴乎?而幽厲之為天子,不如仲尼之為陪臣也;必須勢乎,則王莽、董賢之為三公,不如楊雄、仲舒之闃其門也;必須富乎,則齊景之千駟,不如顏回、原憲之約其身也。其為實乎?則執杓而飲河者,不過滿腹,棄室而灑雨者,不過濡身。過此以往,弗能受也;其為名乎?則善惡書於史冊,毀譽流於千載,賞罰懸於天道,吉凶灼乎鬼神,固可畏也。將以娛耳目樂心意乎?譬命駕而游五都之市,則天下之貨畢陳矣;褰裳而涉汶陽之丘,則天下之稼如雲矣;椎糹介而守敖庚海陵之倉,則山坻之積在前矣;披衽而登鍾山藍田之上,則夜光之珍可觀矣。夫如是也,為物甚眾,為己甚寡,不愛其身,而嗇其神,風驚塵起,散而不止,六疾待其前,五刑隨其後,利害生其左,攻奪出其右,而自以為見身名之親疏,分榮辱之客主哉!    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正人曰義。故古之王者,蓋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古之仕者,蓋以官行其義,不以利冒其官也。古之君子,蓋恥得之而弗能治也。不恥能治而弗得也。原乎天人之性,核乎邪正之分,權乎禍福之門,終乎榮辱之算,其昭然矣。故君子舍彼取此,若夫出處不違其時,默語不失其人。天動星回,而長極猶居其所;璣旋輪轉,而衡軸猶執其中。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昔吾先友嘗從事於斯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高出森林的大樹總是要被大風先吹倒。比喻才能或品行出眾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責。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  出自宋朝王安石的《詠石榴花》。  意思是:做事講求出奇制勝,一個好的創意勝過滿把平庸,在萬綠叢中,你要爭取做那一點鮮紅。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出自唐朝著名文學家韓愈給學生張籍的一首詩。唐朝時期,李白、杜甫剛去世不久,就有人對這兩位詩人的作品妄加詆毀,韓愈對此很不滿意,就寫給好友《調張籍》,全文如下: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不知群兒愚,那用故謗傷?  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     這句話的意思是:螞蟻想搖動參天大樹,太可笑,太不自量。  這幾句詩的意思是:李白、杜甫的詩文流傳於世,放射出萬丈光芒。哪知一群愚妄無知的小兒,竟然無端對他們誹謗、傷害。這就像螞蟻想搖動參天大樹,太可笑,太不自量了!後來,「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兩句詩流傳下來並被人們用作諺語,用以比喻力量微小,卻不自量力,妄圖動搖強大的事物。  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出自戰國時期宋玉的《對楚王問》,原文是:  客有歌於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者數千人;其為《陽阿》《薤(xiè)露》,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引商刻羽,雜以流徵,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意思是:唱的歌越是高深,能跟著和唱的就越少。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自兩個地方:  一、出自《論語·子路》。原文是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意思是: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未,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二、《史記》第一百零九卷:李將軍列傳第四十九。該篇之後如其它篇一樣,也有「太史公曰」這樣一段精彩的文字——— 太史公曰:《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意思是:大概說的是李將軍吧,我看到李將軍誠懇樸實像個鄉下人,開口不善於言談。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認識和不認識他的,都為他盡情哀痛。他那忠實的品格的確得到士大夫們的信賴么?諺語說:「桃樹李樹不會說話,可是樹下自然會被人踩成一條小路。」這話雖然說的是小事,卻可以用來說明大道理呀。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出自晉代著名的作家和詩人陶淵明的《移居》詩,原文是: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詩的大意是:早想住到南村來,不是為了要挑什麼好宅院;知道這裡住著不少心地純樸的人,願意同他們度過每一個早晨和夜晚。這個念頭已經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這件大事辦完。簡樸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夠擺床鋪就能心安。鄰居老朋友經常來我這裡,談談過去的事情,人人暢所欲言;見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賞,遇到疑難處大家一同鑽研。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出自南宋詩人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原文是:  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  千古興亡多少事?  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  天下英雄誰敵手?  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這句詩的意思是:自古以來,興亡的事經歷了多少?歲月悠悠,(興亡的事)像無盡的長江一樣流逝。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這則典故是這樣的:根據《世本》載,黃帝時有臣子名於則,發明了用麻編織的鞋子履,結束了古人光著腳的歷史,(中華遠古108項偉大發明,第35項於則作鞋),因功大被封於於(今河南內鄉),稱為於則。於則的子孫後代以封地為姓,稱為於氏。通常認為,於則是於姓的始祖。另見宋王應麟等編著的《三字經 百家姓》。  這句話的意思是:意為千里遠的行程是從腳下開始的。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出自《陳伯玉集》初唐陳子昂的五言古詩《登幽州台歌》,它的原文是: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這首詩的意思是:回頭看看哪有古代賢明君主的蹤影,放眼望去也不見一個禮賢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時啊。想到天悠悠而高遠、地悠悠而廣袤的天地之間,我獨自憂傷啊,讓人禁不住淚流滿面沾濕了衣襟!  前車之覆,後車之鑒。  出自《晉書》、《荀子·成相》、《大戴禮記·保傅》。  它的意思是:比喻以往的失敗,應該拿來當作教訓。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出自《戰國策·趙策一》,原文是:  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 范中行氏而不說,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仇矣。」乃變姓名,為刑人,入宮塗廁,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者,則豫讓也。刃其曰:「欲為知伯報仇!」左右欲殺之。趙襄子曰:「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且知伯已死,無後,而其臣至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之。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識,曰:「狀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其友謂之曰:「子之道甚難而無功,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知,則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讓乃笑而應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為故君賊新君,大亂君臣之義者無此矣。凡吾所謂為此者,以明君臣之義,非從易也。且夫委質而事人,而求弒之,是懷二心以事君也。吾所為難,亦將以愧天下後世人臣懷二心者。」 居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所當過橋下。襄子至橋而馬驚。襄子曰:「此必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於是趙襄子面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知伯滅范中行氏,而子不為報仇,反委質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獨何為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舍子。」使兵環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君前已寬舍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遂伏劍而死。死之日,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涕泣。     它的意思是:吸取從前的經驗和教訓,作為以後工作的借鑒。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出於荀子的《勸學》一文,原文前面已有,不再錄入。  它的意思是:青色是在藍色里取出(提煉)的,卻比藍色還要藍,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涼。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出自南宋詞人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聞鷓鴣 。    它的意思是: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形容有些事不能人為的改變或者不可能隨主觀意識的改變而改變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出自唐朝詩人李白的《經亂離後天恩流夜郎憶舊遊書懷贈江夏韋太守良宰》,原文如下:  天上白玉京,五樓十二城。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   誤逐世間樂,頗窮理亂情。九十六聖君,浮雲掛空名。   天地睹一擲,未能忘戰爭。試涉霸王略,將期軒冕榮。   時命乃大謬,棄之海上行。學劍翻自哂,為文竟何成。   劍非萬人敵,文竊四海聲。兒戲不足道,五噫出西京。   臨當欲去時,慷慨淚沾纓。嘆君倜儻才,標舉冠群英。   開筵引祖帳,慰此遠徂征。鞍馬若浮雲,送余驃騎亭。   歌鐘不盡意,白日落昆明。十月到幽州,戈□若羅星。   君王棄北海,掃地借長鯨。呼吸走百川,燕然可摧傾。   心知不得語,卻欲棲蓬瀛。彎弧懼天狼,挾矢不敢張。   攬涕黃金台,呼天哭昭王。無人貴駿骨,綠耳空騰驤。   樂毅儻再生,於今亦奔亡。蹉跎不得意,驅馬還貴鄉。   逢君聽弦歌,肅穆坐華堂。百里獨太古,陶然卧羲皇。   徵樂昌樂館,開筵列壺觴。賢豪問青娥。對燭儼成行。   醉舞紛綺席,清歌繞飛梁。歡娛未終朝,秩滿歸咸陽。   祖道擁萬人,供帳遙相望。一別隔千里,榮枯異炎涼。   炎涼幾度改,九土中橫潰。漢甲連胡兵,沙塵暗雲海。   草木搖殺氣,星辰無光彩。白骨成丘山,蒼生竟何罪。   函關壯帝居,國命懸哥舒。長戟三十萬,開門納凶渠。   公卿如犬羊,忠讜醢輿菹。二聖出遊豫,兩京遂丘墟。   帝子許專征,秉旄控強楚。節制非桓文,軍師擁熊虎。   人心失去就,賊勢騰風雨。惟君固房陵,誠節冠終古。   仆卧香爐頂,餐霞漱瑤泉。門開九江轉,枕下五湖連。   半夜水軍來,潯陽滿旌旃。空名適自誤,迫脅上樓船。   徒賜五百金,棄之若浮煙。辭官不受賞,翻謫夜郎天。   夜郎萬里道,西上令人老。掃蕩六合清,仍為負霜草。   日月無偏照,何由訴蒼昊。良牧稱神明,深仁恤交道。   一忝青雲客,三登黃鶴樓。顧慚禰處士,虛對鸚鵡洲。   樊山霸氣盡,寥落天地秋。江帶峨嵋雪,川橫三峽流。   萬舸此中來,連帆過揚州。送此萬里目,曠然散我愁。   紗窗倚天開,水樹綠如發。窺日畏銜山,促酒喜得月。   吳娃與越艷,窈窕誇鉛紅。呼來上雲梯,合笑出簾櫳。   對客小垂手,羅衣舞春風。賓跪請休息,主人情未極。   覽君荊山作,江鮑堪動色。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逸興橫素襟,無時不招尋。朱門擁虎士,列戟何森森。   剪鑿竹石開,縈流漲清深。登台坐水閣,吐論多英音。   片辭貴白璧,一諾輕黃金。謂我不愧君,青鳥明丹心。   五色雲間鵲,飛鳴天上來。傳聞赦書至,卻放夜郎回。   暖氣變寒谷,炎煙生死灰。君登鳳池去,忽棄賈生才。   桀犬尚吠堯,匈奴笑千秋。中夜四五嘆,常為大國憂。   旌旆夾兩山,黃河當中流。連雞不得進,飲馬空夷猶。   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旌頭。  這句話的意思是:像那剛出清水的芙蓉花,質樸明媚,毫無雕琢裝飾。喻指文學作品要像芙蓉出水那樣自然清新。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出自《周易.繫辭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就會使失誤的發展不受阻塞。說明正站在面臨不能發展的局面時,必須改變現狀,進行變革和革命,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出自《孟子·盡心上》,原文是: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游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這句話的意思是: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  出自司馬遷的《報任安書》,原文是: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辭令,其次詘[屈]體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關木索,被菙楚受辱,其次剔[剃]毛髮,嬰金鐵受辱,其次毀肌膚,斷肢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意思是:人固然有一死,有的人的死比泰山還重,有的人比鴻毛還輕,(這就是)所以使用生命的不同了!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出自文天祥的詩《過零丁洋》,原文是: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句詩的意思是:人終不免一死,但即使是死,也要死得有意義有價值,倘若能為國盡忠,死後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出自:《易》,原文為: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意思是:對於相同的問題 不同的人就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得到的答案也不同。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出自 《淮南子·人間訓》,原文是:  物類之相摩,近而異門戶者,眾而難識也。故或類之而非,或不類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

       諺曰:「鳶墮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謂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殷富,金錢無量,財貨無貲。升高樓,臨大路,設樂陳酒。遊俠相隨而行樓下,飛鳶適墮其腐鼠而中遊俠。遊俠相與言曰:「虞氏富樂之日久矣,而常有輕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報,無以立務於天下。請與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屬,而必以滅其家。」此所謂類之而非者也。

       何謂非類而是?屈建告石乞曰:「白公勝將為亂。」石乞曰:「不然。白公勝卑身下士,不敢驕賢。大斗斛以出,輕斤兩以內。而乃論之以不宜也?」屈建曰:「此乃所以反也。」居三年,白公勝果為亂,殺令尹子椒、司馬子期。此所謂弗類而是者也。

       何謂若然而不然?子發為上蔡令,民有罪當刑。獄斷論定,決於令尹前,子發喟然有凄愴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後,子發盤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襲恩者,恩者逃之於城下之廬。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發視決吾罪而被吾刑,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厭乎?」追者以為然而不索其內,果活子發。此所謂若然而不然者。

    何謂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勾踐卑下吳王夫差,請身為臣,妻為妾;奉四時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貢職;委社稷,效民力;隱居為蔽,而戰為鋒行。禮甚卑,辭甚服,其離叛之心遠矣。然而甲卒三千人,以禽夫差於姑胥。此四策者,不可不審也。

       夫事之所以難知者,以其竄端匿跡,立私於公,倚邪於正,而以勝惑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懷於內者,與所見於外者,若合符節,則天下無亡國敗家矣。夫狐之捕雉也,必先卑體彌耳,以待其來也。雉見而信之,故可得而禽也。使狐瞋目植睹,見必殺之勢,雉亦知驚憚遠飛,以避其怒矣。夫人偽之相欺也,非直禽獸之詐計也。物類相似若然,而不可從外論者,眾而難識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意思是:比喻一時雖然受到損失,也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處。也指壞事在一定條件下可變為好事。形容人的心態,一定要樂觀向上,任何事情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是有可能向好的一面進行轉化。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憤時。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出自《勸學》,原文是: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這首詩的意思是:三更時燈還亮著,熄燈躺下稍稍歇息不久,五更的雞就叫了,這些勤勞的人又得起床忙碌開了。年輕的時候不好好學習到了年紀大了,再想要學習也晚了。   這首詩,在哲學上是內因和外因的關係,內因是動力,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人的年輕就是外因,發奮就是內因。人的年輕時代正是精力旺盛、頭腦發育的時期,可遇而不可求。只有趁著年輕時擁有年富力強這個外在條件,再加上發奮讀書這個內因,才能有一番作為。否則,到了年老時,人即使再有好的內因,也因為受到身體條件變差等諸多外在因素制約,而很難使外因推動內因起作用了。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出自《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它的意思是:軍隊的首領可以被改變,但是男子漢(即普通人)的志氣是不能被改變的。      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出自岳飛的《滿江紅》,它的原文是: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同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怒髮衝冠,獨自登高憑欄,驟急的風雨剛剛停歇。我抬頭遠望天空一片高遠壯闊。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塵土,八千里經過多少風雲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     靖康之變的恥辱,至今仍然沒有被血洗。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著戰車向賀蘭山進攻,連賀蘭山也要踏為平地。我滿懷壯志,發誓吃敵人的肉,喝敵人的鮮血。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      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出自曹操的《短歌行》,原文是: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鳥鵲南飛。繞樹之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這句詩的意思是:山永遠不滿足其高,水永遠不滿足其深,用以比喻招納賢才,多多益善。這兩句詩也可以說明:人對事業的追求是無止境的,人不應該滿足已取得的成績、成就。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出自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的《陋室銘》,原文是: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廉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首詩的意思是: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龍就靈異了。這雖是簡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碧綠,長到台階上,草色青蔥,映入帘子中。與我談笑的是博學的人,往來的沒有不懂學問的人。可以彈奏樸素的古琴,閱讀珍貴的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它好比南陽諸葛亮的茅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孔子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出自宋代大作家蘇軾的《後赤壁賦》。原文是: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  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似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  子乃攝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出自南宋詩人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原文是: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 留取丹心照汗  這首詩的意思是:回想我早年由科舉入仕歷盡苦辛,如今戰火消歇已熬過了四個周星。國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風中的柳絮,個人又哪堪言說似驟雨里的浮萍。惶恐灘的慘敗讓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下洋身陷元虜可嘆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汗青。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陸遊的《游山西村》,原文是: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儉樸古風存。  從今若得閑乘月,拄杖無時夜扣門。        作者或作品:陸遊(1125—1210),字務觀,號放翁。漢族,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詩人。少年時即受家庭中愛國思想熏陶,高宗時應禮部試,為秦檜所黜。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官至寶章閣待制。晚年退居家鄉,但收復中原信念始終不渝。創作詩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內容極為豐富。抒發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疾苦,風格雄渾豪放;抒寫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詞作量不如詩篇巨大,但和詩同樣貫穿了氣吞殘虜的愛國主義精神。楊慎謂其詞纖麗處似秦觀,雄慨處似蘇軾。著有《劍南詩稿》、《渭南文集》、《南唐書》、《老學庵筆記》。     這句話的意思是:山重巒疊,嶂水迂迴曲折,正懷疑前面沒有路,突然出現了一個柳綠花紅的小山村。比喻絕境中的希望和轉機,給人以安慰和鼓勵。告訴我們在絕境中不能灰心,要完全的努力下去。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出自唐朝詩人杜荀鶴的七律體裁詩《題弟侄書堂》,原文是:     何事居窮道不窮,亂時還與靜時同。家山雖在干戈地,     弟侄常修禮樂風。窗竹影搖書案上,野泉聲入硯池中。      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     作者或作品: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唐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出身寒微。曾數次上長安應考,不第還山。當黃巢起義軍席捲山東、河南一帶時,他又從長安回家。從此「一入煙蘿十五年」(《亂後出山逢高員外》),過著「文章甘世薄,耕種喜山肥」(《亂後山中作》)的生活。後游大梁(今河南開封),獻《時世行》10首於朱溫,希望他省徭役,薄賦斂,不合溫意。他旅寄僧寺中,朱溫部下敬翔,勸說他「稍削古風,即可進身」,因此上頌德詩三十章取悅於溫。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要在怠惰中浪費光陰。寸功在怠惰中失去,終身事業也就寸寸喪失。「寸功」極小,「終身事」極大,然而極大卻正是極小日積月累的結果。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出自屈原《楚辭.九歌》。原文是:                        一、九歌·東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    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援玉枹兮擊鳴鼓,疏緩節兮安歌;    陳竽瑟兮浩倡;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五音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二、九歌·雲中君    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    靈連蜷兮既留,爛昭昭兮未央;    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    龍駕兮帝服,聊翱遊兮周章;    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    覽冀洲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    思夫君兮太息,極勞心兮忡忡;              三、九歌·湘君    君不行兮夷猶,蹇誰留兮中洲;    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    望夫君兮未來,吹參差兮誰思;    駕飛龍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    薜荔柏兮蕙綢,蓀橈兮蘭旌;    望涔陽兮極浦,橫大江兮揚靈;    揚靈兮未極,女嬋媛兮為余太息;    橫流涕兮潺湲,隱思君兮陫側;    桂櫂兮蘭枻, 斵冰兮積雪;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心不同兮媒勞,恩不甚兮輕絕;    石瀨兮淺淺,飛龍兮翩翩;        交不忠兮怨長,期不信兮告余以不閑;    朝騁騖兮江皋,夕弭節兮北渚;    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    捐余玦兮江中,遺余佩兮醴浦;    采芳洲兮杜若,將以遺兮下女;    時不可兮再得,聊逍遙兮容與。           四、九歌·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登白薠兮騁望,與佳期兮夕張;    鳥何萃兮蘋中,罾何為兮木上?    沅有茝兮醴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    荒忽兮遠望,觀流水兮潺湲;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為兮水裔;    朝馳余馬兮江皋,夕濟兮西澨;    聞佳人兮召余,將騰駕兮偕逝;    築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    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    桂棟兮蘭橑,辛夷楣兮藥房;    罔薜荔兮為帷,擗蕙櫋兮既張;    白玉兮為鎮,疏石蘭兮為芳;    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    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    九嶷繽兮並迎,靈之來兮如雲;    捐余袂兮江中,遺余褋兮醴浦;    搴汀洲兮杜若,將以遺兮遠者;    時不可兮驟得,聊逍遙兮容與!                 五、九歌·大司命    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    令飄風兮先驅,使涷雨兮灑塵;    君迴翔兮以下,逾空桑兮從女;    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    高飛兮安翔,乘清氣兮御陰陽;    吾與君兮齊速,導帝之兮九坑;    靈衣兮被被,玉佩兮陸離;    一陰兮一陽,眾莫知兮余所為;    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    老冉冉兮既極,不寖近兮愈疏;    乘龍兮轔轔,高馳兮衝天;    結桂枝兮延佇,羌愈思兮愁人;    愁人兮奈何,願若今兮無虧;    固人命兮有當,孰離合兮何為?           六、九歌·少司命    秋蘭兮麋蕪,羅生兮堂下;    綠葉兮素華,芳菲菲兮襲予;    夫人兮自有美子,蓀何以兮愁苦;    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    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兮目成;    入不言兮出不辭,乘迴風兮載雲旗;    悲莫愁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    荷衣兮蕙帶,儵而來兮忽而逝;    夕宿兮帝郊,君誰須兮雲之際;    與女沐兮咸池,晞女發兮陽之阿;    望美人兮未來,臨風怳兮好歌;    孔蓋兮翠旌,登九天兮撫彗星;    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七、九歌·東君    暾將出兮東方,吾檻兮扶桑;    撫余馬兮安驅,夜皎皎兮既明;    駕龍輈兮乘雷,載雲旗兮委蛇;    長太息兮將上,心低徊兮顧懷;    羌聲色兮娛人,觀者儋兮忘歸;    縆瑟兮交鼓,蕭鍾兮瑤簴;    鳴篪兮吹竽,思靈保兮賢姱;    翾飛兮翠曾,展詩兮會舞;    應律兮合節,靈之來兮敝日;    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淪降,援北斗兮酌桂漿;    撰余轡兮高馳翔,杳冥冥兮以東行。           八、九歌·河伯    與女游兮九河,衝風起兮水揚波;    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    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    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    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    靈何惟兮水中;    乘白黿兮逐文魚,與女游兮河之渚;    流澌紛兮將來下;    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    波滔滔兮來迎,魚鱗鱗兮媵予。           九、九歌·山鬼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從文狸,辛夷車兮結桂旗;    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芬馨兮遺所思;    余處幽篁兮終不見天,路險難兮獨後來;    表獨立兮山之上,雲容容兮而在下;    杳冥冥兮羌晝晦,東風飄兮神靈雨;    留靈修兮憺忘歸,歲既晏兮孰華予;    采三秀兮于山間,石磊磊兮葛蔓蔓;    怨公子兮悵忘歸,君思我兮不得閑;    山中人兮芳杜若,飲石泉兮蔭松柏;    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鳴;    風颯颯兮木蕭蕭,思公子兮徒離憂。           十、九歌·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懟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亦兮為鬼雄。          十一、九歌·禮魂    成禮兮會鼓,傳芭兮代舞;    姱女倡兮容與;    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作者或作品:《九歌》是楚辭的篇名。"九歌"原為傳說中的一種遠古歌曲的名稱,是屈原據民間祭神樂歌改作或加工而成。它包括《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禮魂》共十一篇。《國殤》是一篇悼念和頌讚為楚國而戰死將士的文章,多數篇章描寫對神靈間的眷戀,表現出深切的思念或所求未遂的哀傷。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這句話的意思是:身已死亡啊精神永不滅亡,您的魂魄啊是鬼中英雄!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出自唐朝詩人李商隱的《七律——無題》,原文是: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   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台類轉蓬。     這句話的意思是:身上沒有彩鳳那雙可以飛翔的翅膀,心靈卻像犀牛角一樣,有一點白線可以相通。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出自宋朝詞人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原文是: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作者或作品:李清照 (1084、2、5——1155、4、10),號易安居士(「易安」出自陶淵明之《歸去來兮辭》「審容膝之易安」),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是婉約派詞人 ,生於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二歲。  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學,早有才名。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主張「詞,當別具一家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一隻(枝)女兒花。」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這句詩的意思是: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出自《晏子春秋·雜下十八》,原文是:  公謂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書社五百封管仲,不辭而受,子辭之何也?」晏子曰:「嬰聞之,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 。意者管仲之失而嬰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這句話的意思是:聖明的人考慮多了,也難免會有失誤。愚蠢的人經過多次考慮,也有可取之處。   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出自陶淵明的《雜詩》八首之一 ,原文是:

盛年不重來, 一日難再晨。 

及時當勉勵, 歲月不待人。   作者或作品: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號五柳先生,世稱靖節先生,入劉宋後改名潛。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文學家、辭賦家、散文家。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做過幾年小官,後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桃花源詩》等。  這首詩的意思是:盛年就是生命力旺盛的人生時段,不會再有;一日之中難有第二個早晨;應當及時自勉自勵生活和工作,因為時間和歲月是不隨人而改變的。大體意思就是說時間很寶貴,人的一生中沒有多少像早晨那樣珍貴和旺盛的時間,時間不等人也不隨人而改變,所以要自勵自勉,珍惜時間。     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語見南朝宋·范曄的《後漢書·卷十七·馮異傳第七》,原文是:  勞異曰:"赤眉破平,士吏勞苦,始雖垂翅回溪,終能奮翼黽池,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方論功賞,以答大勛。   之後,也有不少文章引用這句話。如:清朝王浚卿的《冷眼觀》第二十回中有「知那個旗婆,猶自賊心未死,竟想"失之東隅,收之桑榆』,膽敢又到孝感縣境一個大字型大小店裡去,仍照這麼一做,這回他卻是惡貫滿盈,自尋敗露了。」現代作家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九章「谷城之變「中也有這些引用:朕還是不肯治他的罪,仍望他"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作者或作品:范曄(公元398年—公元445年),字蔚宗,南朝宋順陽(今河南淅川東)人。官至左衛將軍,太子詹事。宋文帝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因為「左遷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刪眾家《後漢書》為一家之作」,開始撰寫《後漢書》,至元嘉二十二年(445年)以謀反罪被殺止,寫成了十紀,八十列傳。原計劃作的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後漢書》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劉昭從司馬彪的《續漢書》中抽出來補進去的。南朝劉宋時的歷史學家。     這句話的意思是:東隅:東方日出處,指早晨;桑榆:指日落處,也指日暮。比喻開始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最後在另一方面取得勝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  出自《管子·權修——第三》,原文是: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一樹一獲者,木也;一樹百穫者,人也。我苟種之,如神用之,舉事如神,唯王之門。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一年的打算,只不過像種種莊稼;(做)十年的打算,只不過像栽栽樹木;(做)一生的打算,就像培養選拔人才。培植以後一年就有收穫的,是莊稼;培植以後十年才有收穫的是樹木;培育以後百年之後才有收穫的,是人才。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出自南北朝時期鮑照的《代出自薊北門行》,全文如下:       羽檄起邊亭,烽火入咸陽。       征師屯廣武,分兵救朔方。       嚴秋筋竿勁,虜陣精且強。       天子按劍怒,使者遙相望。       雁行緣石徑,魚貫度飛梁。       簫鼓流漢思,旌甲被胡霜。       疾風沖塞起,沙礫自飄揚。       馬毛縮如蝟,角弓不可張。       時危見臣節,世亂識忠良。       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作者或作品:鮑照(約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學家,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字明遠,祖籍東海(治所在今山東郯城西南,轄區包括今江蘇北部),久居建康(今南京),家世貧賤,臨海王劉子頊鎮荊州時,任前軍參軍。劉子頊作亂,照為亂兵所殺。他長於樂府詩,其七言詩對唐代詩歌的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鮑照創作以詩為主,今存204首,有《鮑參軍集》。鮑照的集子有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所編10卷。現存鮑照集以《四部叢刊》影印明毛斧季校本《鮑氏集》為較早。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鮑參軍集》最為流行。鮑照集的注釋,始於清末的錢振倫,他的注本沒有來得及刊行。近人黃節在錢注基礎上作了補註,稱《鮑參軍詩注》,今人錢仲聯作《鮑參軍集注》,附有《鮑照年表》。  這句話的是:時局動蕩不安才能看出臣子的節操,世界不安定才能看出誰是忠良之輩。       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出自西漢·劉向編撰《戰國策·趙策一》,原文是:  晉畢陽之孫豫讓,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說,去而就知伯,知伯寵之。及三晉分知氏,趙襄子最怨知伯,而將其頭以為飲器。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吾其報知氏之讎(通「仇」)矣。」乃變姓名,為刑人,入宮塗廁,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者,則豫讓也。刃其曰:「欲為知伯報仇!」左右欲殺之。趙襄子曰:「彼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且知伯已死,無後,而其臣至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卒釋之。豫讓又漆身為厲,滅須去眉,自刑以變其容,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識,曰:「狀貌不似吾夫,其音何類吾夫之甚也。」又吞炭為啞,變其音。其友謂之曰:「子之道甚難而無功,謂子有志,則然矣,謂子知,則否。以子之才,而善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子之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讓乃笑而應之曰:「是為先知報後知,為故君賊新君,大亂君臣之義者無此矣。凡吾所謂為此者,以明君臣之義,非從易也。且夫委質而事人,而求弒之,是懷二心以事君也。吾所為難,亦將以愧天下後世人臣懷二心者。」  居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所當過橋下。襄子至橋而馬驚。襄子曰:「此必豫讓也。」使人問之,果豫讓。於是趙襄子面數豫讓曰:「子不嘗事范中行氏乎?知伯滅范中行氏,而子不為報仇,反委質事知伯。知伯已死,子獨何為報仇之深也?」豫讓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以眾人遇臣,臣故眾人報之;知伯以國士遇臣,臣故國士報之。」襄子乃喟然嘆泣曰:「嗟乎,豫子!豫子之為知伯,名既成矣,寡人舍子,亦以足矣。子自為計,寡人不舍子。」使兵環之。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義,忠臣不愛死以成名。君前已寬舍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今日之事,臣故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雖死不恨。非所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義之,乃使使者持衣與豫讓。豫讓拔劍三躍,呼天擊之曰:「而可以報知伯矣。」遂伏劍而死。死之日,趙國之士聞之,皆為涕泣。  作者或作品:劉向(約前77—前6) 原名更生,字子政,沛縣(今屬江蘇)人。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劉向的散文主要是秦疏和校讎古書的「敘錄」,較有名的有《諫營昌陵疏》和《戰國策敘錄》,敘事簡約,理論暢達、舒緩平易是其主要特色。  這句話的意思是:男人願意為賞識自己、了解自己的人獻身,女人願意為欣賞自己、喜歡自己的人精心妝扮。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出自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中的一副對聯。  作者或作品:曹雪芹,清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內務府正白旗出身,名沾(音zhān),字夢阮,號雪芹,又號芹溪、芹圃;素性放達,曾身雜優伶而被鑰空房,常以阮籍自比;貢生;愛好研究廣泛:金石、詩書、繪畫、園林、中醫、織補、工藝、飲食等;他出身於一個「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後因家庭的衰敗而飽嘗了人生的辛酸;在人生的最後階段,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歷經十年創作了《紅樓夢》並專心致志地做著修訂工作,死後遺留《紅樓夢》前八十回稿子。另有《廢藝齋集稿》;故里有四說法:河北豐潤、遼寧遼陽、鐵嶺與江西武陽,尚無確切定論。  這副對聯的意思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規律,這些都是學問;恰當地處理事情,懂得道理,總結出來的經驗就是文章。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出自白居易的詩《放言(其三)》,原文是: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作者或作品: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坐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這句詩的意思是:要知道事物的真偽優劣只有讓時間去考驗,經過一定時間的觀察比較,事物的本來面目終會呈現出來的。   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  出自南宋詩人陸遊的勵志對聯,不是詩作。  這副對聯的意思是:知識總是在運用時才讓人感到太不夠了,許多事情如果不親身經歷過就不知道它有多難。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出自北宋詩人林逋的七律《山園小梅》,原詩為 :    眾芳搖落獨暄妍,佔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作者或作品:林逋(967一1028)字君復,漢族,浙江大里黃賢村人(今奉化市裘村鎮黃賢村)。幼時刻苦好學,通曉經史百家。書載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趨榮利。長大後,曾漫遊江淮間,後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常駕小舟遍游西湖諸寺廟,與高僧詩友相往還。每逢客至,叫門童子縱鶴放飛,林逋見鶴必棹舟歸來。作詩隨就隨棄,從不留存。1028年(天聖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喪盡禮。宋仁宗賜溢「和靖先生」。  這首詩的意思是:百花凋零,獨有梅花迎著寒風昂然盛開,那明媚艷麗的景色把小園的風光佔盡;稀疏的影兒,橫斜在清淺的水中,清幽的芬芳浮動在黃昏的月光之下;寒雀想飛落下來時,先偷看梅花一眼,蝴蝶如果知道梅花的妍美,定會消魂失魄;幸喜我能低聲吟誦,和梅花親近,不用敲著檀板唱歌,執著金杯飲酒來欣賞它了 。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出自唐朝盂郊的《遊子吟》,原文是: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作者或作品:孟郊,唐代詩人,漢族。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遊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詩中的寸草:萱草。萱草(花)是我國傳統的母親花,相對於西方的康乃馨;寸草心:以萱草(花)來表達子女的孝心;三春暉: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曆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溫暖、和煦的陽光照耀著我們。  這首詩的大意是:慈祥的母親手裡把著針線,為即將遠遊的孩子趕製新衣。臨行時她忙著縫兒子遠征的衣服,又擔心孩子此去難得回歸。誰能說像萱草的那點孝心,可報答春暉般的慈母恩惠?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自《詩經·小雅·鶴鳴》,原文是: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擇。它山之石,可以為錯。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於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彀。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這句話的意思是:別的山上的石頭,能夠用來琢磨玉器。原比喻別國的賢才可為本國效力。後比喻能幫助自己改正缺點的人或意見。  這首詩的意思是:白鶴鳴叫在深澤,鳴聲四野都傳遍。魚兒潛游在深淵,時而游到小清邊。那個可愛的園林,種著高大的紫檀,樹下落葉鋪滿地。其他山上的石塊,可以用來磨玉石。  白鶴鳴叫在深澤,鳴聲響亮上雲天。魚兒游到小清邊,時而潛游在深淵。那個可愛的園林,種著高大的紫檀,樹下長的是榕樹。其他山上的石塊,可以用來磨玉石。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出自南宋詩人夏元鼎的《絕句》,原文如下:    崆峒訪道至湘湖,萬卷詩書看轉愚。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作者或作品:夏元鼎,字宗禹,永嘉人,生活於南宋時期。生卒年均不詳,約宋寧宗嘉泰初前後在世。好觀陰符,嘗游祝融峰,自雲遇仙人指授,因為作講義。自號雲峰散人、西城真人。著有《紫陽真人悟真篇講義》七卷、《黃帝陰符經講義》四卷及《崔公入葯鏡箋》等,章剖句析,皆有灼見。南宋學者真德秀與其交往相善,並為之撰序,稱夏元鼎所著「讀之使人煥然無疑」。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金滿將大門閉了,兩個促膝細談。正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         這句話的意思是:以前尋找時,腳上穿的鐵鞋都磨破了都無法找到,沒想到後來不花一分力氣就找著了。比喻急需的東西費了很大的力氣找不到,卻在無意中得到。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原文是:  太史公曰:《傳》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余睹李將軍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辭。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雖小,可以喻大也。     作者或作品:《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作者司馬遷前面已經作了介紹,這裡我們著重談談他的作品《史記》。《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並稱「史學雙璧」。     這句話的意思是:桃李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不會說話,但仍然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於樹下走出一條小路出來。比喻一個人做了好事,不用張揚,人們就會記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於言教,為人誠懇,真摯,就會深得人心。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比喻為人誠摯,自會有強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這段話的意思是:太史公說:「《論語·子路》中,孔子說當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會跟著行動起來;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麼,縱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會服從的。」 這不就是說的李將軍嗎 。我見到的李將軍像鄉下人一樣的樸實,口不是能說善辯。到他去世的那天,天下無論認識他的或不認識他的,都為他十分哀痛。他那忠實誠懇的品格地使士大夫信賴。諺語說:「桃子李子雖不會說話,(但是它們果實甜美,惹人喜愛)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成了一條小路。(比喻一個人做了好事,不用張揚,人們就會記住他。只要能做到身教重於言教,為人誠懇,真摯,就會深得人心。只要真誠、忠實,就能感動別人。)」這話雖很短小精鍊,卻可以見到使人明白大道理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出自選自《孟子·公孫丑下》,原文是: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  作者或作品: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這段話的意思是: 孟子說:「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重要),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團結(重要)。 周圍三里的城,七里高的城牆,(敵人)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敵人既然)圍起來攻打它,必定有適宜作戰的時令、氣候的條件;但是還不能取勝,這是有利於作戰的時令、氣候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形。 (守城的)城牆不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銳利,裝備盔甲不是不堅固,糧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拋棄城池離開了它,這是有利於作戰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團結。 所以說,限制百姓的流動不能靠劃定的邊疆界線,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武器裝備的堅固銳利。能夠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夠實行仁政的君主,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達到極點,(連)族內族外(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達到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服從他。憑藉天下人都順從的力量,去攻打被族內族外背叛的人。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去打仗就罷了,若進行戰爭,則必定勝利。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出自清朝彭端淑的《為學》,原文是: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聖人之道,卒於魯也傳之。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貧者語於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缽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幾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貧者至之,人之立志,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是故聰與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聰與敏而不學者,自敗者也。昏與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與庸而力學不倦者,自力者也。  作者或作品:彭端淑(1699年-1779年),字樂齋,號儀一,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縣人)。生於清聖祖康熙三十八年,卒於清高宗乾隆四十四年。清朝官員、文學家,與李調元、張問陶一起被後人並稱為「清代四川三才子」。端淑十歲能文,十二歲入縣學,與兄彭端洪、弟彭肇洙、彭遵泗在丹棱萃龍山的紫雲寺讀書。雍正四年(1726年),彭端淑考中舉人;雍正十一年又考中進士,進入仕途,任吏部主事,遷本部員外郎、郎中。乾隆十二年(1747年),彭端淑充順天(今北京)鄉試同考官。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的事情有難的嗎?做了,那麼難的也會變容易的;要是不做,容易的也會變難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出自語本清顧炎武《日知錄.正始》,原文是:  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作者或作品:顧炎武(1613—1682)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與黃宗羲、王夫之並稱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繼坤,改名絳,字忠清;南都敗後,改炎武,字寧人,號亭林,自署蔣山俑,漢族,南直隸蘇州府崑山(今屬江蘇)人。明季諸生,青年時發憤為經世致用之學,並參加崑山抗清義軍,敗後漫遊南北,曾十謁明陵,晚歲卒於曲沃。學問淵博,於國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儀象、河漕、兵農及經史百家、音韻訓詁之學,都有研究。晚年治經重考證,開清代樸學風氣。其學以博學於文,行己有恥為主,合學與行、治學與經世為一。詩多傷時感事之作。  這句話的意思是:指天下大事的興盛、滅亡,每一個老百姓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出自出自《荀子 天論》,原文是:  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貳,則天不能禍。故水旱不能使之饑渴,寒暑不能使之疾,襖怪不能使之凶。本荒而用侈,則天不能使之富;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則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飢,寒暑未薄而疾,襖怪未至而凶。受時與治世同,而殃禍與治世異,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   治亂,天邪?曰: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天也。時邪?曰:繁啟蕃長於春夏,畜積收臧於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時也。地邪?曰:得地則生,失地則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亂,治亂非地也。……   星隊木鳴,國人皆恐。曰:是何也?曰:無何也。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是無世而不常有之。上明而政平,則是雖並世起,無傷也。上暗而政險,則是雖無一至者,無益也。夫星之隊,木之鳴,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無何也,猶不雩而雨也。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後決大事,非以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為文,而百姓以為神。以為文則吉,以為神則凶也。   在天者莫明於日月,在地者莫明於水火,在物者莫明於珠玉,在人者莫明於禮義。故日月不高,則光暉不赫;水火不積,則暉潤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則王公不以為寶;禮義不加於國家,則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君人者,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好利多詐而危,權謀傾覆幽險而盡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與物畜而制之?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與騁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與理物而勿失之也?願於物之所以生,孰與有物之所以成?故錯人而思天,則失萬物之情。…… 

  

      這段話的譯文是:大自然運行變化有一定的常規,不會因為堯統治天下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桀統治天下就消亡。用正確的治理措施適應大自然的規律,事情就辦得好;用錯誤的治理措施對待大自然的規律,事情就會辦糟。加強農業生產而又節約開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貧窮;生活資料充足而又能適應天時變化進行生產活動,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規律而又不出差錯,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禍。所以水旱災害不可能使人受飢挨餓,寒暑變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現象不可能使人遭難。農業生產荒廢而又開支浪費,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資料不足而又不勤於生產活動,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健康;違背事物規律而胡亂行動,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結果。所以水旱災害沒有到來就發生饑荒,嚴寒酷暑沒有迫近就發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現象沒有出現就發生禍害。遇到的天時和太平時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災禍卻與太平時期大不相同,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規律就是這樣。所以說,明辨了自然界的規律和人應採取的行動,就可以稱得上聖人了。…… 

      社會的太平和動亂,是天決定的嗎?回答說:日月星等天體運行和曆法現象,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條件,夏禹憑藉這樣的自然條件把國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卻把國家搞亂了,所以太平和動亂不是天決定的。是時節變化決定的嗎?回答說:莊稼在春夏都生長茂盛起來,在秋冬則收穫儲藏起來,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條件,夏禹憑藉它把國家治理好了,夏桀卻把國家搞亂了,所以治亂不是時節變化決定的。是地理條件決定的嗎?回答說:莊稼得到土地便生長,離開土地就死去,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條件,夏禹憑藉它使國家大治,夏桀卻把國家搞亂了,所以治亂不是土地決定的。…… 

  流星墜落,樹木爆裂作響,國都里的人都驚恐。問道:這是怎麼回事?答道:沒有什麼。這是自然界發生的變化,事物較少出現的現象。對它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對了。日蝕月蝕發生,颳風下雨不合時節,怪星偶然出現,這是沒有哪個時代不曾有過的。君主英明、政局安定,就是這些現象同時發生,也沒有危害。君主昏庸、政治暴虐,即使這些觀象一樣也不出現,也沒有好處。所以說,流星墜落,樹木作響,這是自然界發生的變化,事物較少出現的現象。認為它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對了。…… 

      舉行求雨的祭祀便下了雨,這是為什麼?答道:沒有什麼,就如同不舉行求雨的祭祀也下雨一樣。出現日蝕月蝕就敲擊鑼鼓去搶救,天旱就舉行求雨的祭祀,先佔卜然後才決定大事,不是用它來作為得到所祈求的東西的手段,只不過用它為政事作裝飾。所以君子把它看作是一種文飾,可是普通百姓卻把它看作神靈存在的具體表現了。認為是一種裝飾手段就會有好處,認為有神靈就有害處了。 

  在天上的東西,沒有什麼比太陽月亮更顯明的;在地上的東西,沒有什麼比水火更顯明的;在萬物中,沒有什麼比珠玉更顯明的;在人類所具有的東西中,沒有什麼比禮義更顯明的。所以說,太陽月亮如果不高懸空中,它的光輝就不會顯著;水火如果不積聚起來,它們的光輝和潤澤就不會廣大;珠玉的光采如果不顯現在外面,王公貴族就不會把它們當成寶貝;禮義如果不用在國家的治理上,執政者的功績和名聲就不會顯赫。所以人的生命受之於自然,國家的命脈決定於禮制。統冶別人的人,推崇禮制而又尊重賢人,就可以在天下稱王;重視法治而又愛護人民,就可以在諸侯中稱霸。如果貪圖私利、多用欺詐,就很危險;如果使用權術、顛覆、陰險等手段,那就徹底滅亡了。 

  與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裡比得上把天當作物一樣蓄養起來而控制著它呢?與其順從天而讚美它,哪裡比得上控制自然的變化規律而利用它呢?與其盼望、等待天時,哪裡比得上適應天時而役使它呢?與其依順萬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裡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著人的需要有所變化呢?與其思慕萬物而使它成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裡比得上管理好萬物而不失掉它呢?與其希望於萬物能自然生長出來,哪裡比得上掌握萬物的生長規律呢?所以放棄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於天,那就不能理解萬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這句話的意思是:大自然運行變化有一定的常規,不會因為堯統治天下就存在,也不會因為桀統治天下就消亡。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出自唐朝詩人李商隱的《晚晴》,原文是:       深居俯夾城,春去夏猶清。          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          並添高閣迥,微注小窗明。          越鳥巢干後,歸飛體更輕。     這句話的意思是:老天爺同情那幽僻處的小草,人世間也珍惜著傍晚時的晴天。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出自《論語·微子》,原文是:  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這段話的意思是: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車前走過,他唱道:「鳳鳥啊鳳鳥啊!你的德行為什麼衰退了呢?過去的事情已經不能挽回了,未來的事情還來得及呀。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從政的人都危險啊。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出自杜甫的《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原文是: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老去詩篇渾漫興,春來花鳥莫深愁。   

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謝手,令渠述作與同游。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的僻性是特別喜歡寫詩琢句,如果寫不出驚人之語,那就至死也不肯罷休。  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語出《禮記·雜記下》,原文是:  孔子的學生子貢隨孔子去看祭禮,孔子問子貢說:「賜(子貢的名字)也樂乎?」子貢答道:「一國之人皆若狂,賜未知其樂也。」孔子說:「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  這段話是說:一直把弓弦拉得很緊而不鬆弛一下,這是周文王、周武王也無法辦到的;相反,一直鬆弛而不緊張,那是周文王、周武王也不願這樣做的;只有有時緊張,有時放鬆,有勞有逸,寬嚴相濟,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國的辦法。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出自新樂府運動倡導者白居易的《與元九書》,原文是:  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這句話的意思是:文章以時代為背景而寫,詩詞歌賦因事而抒發。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出自宋朝李煜的《虞美人》,原文是: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作者或作品: 李煜,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於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李後主。開寶八年,宋軍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為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因作感懷故國的名詞《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在政治上失敗的李煜,卻在詞壇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稱為「千古詞帝」。  詩歌賞析:  【賞析一】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賞析二】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國君,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地位。正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虞美人》就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   這首詞刻畫了強烈的故國之思,取得了驚天地泣鬼神的藝術效果。「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像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亡國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讓我們來想像: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想像中,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結構上是頗具匠心的。幾度運用兩相對比和隔句呼應,反覆強調自然界的輪迴更替和人生的短暫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一二兩句春花秋月的無休無止和人間事的一去難返對比;三四兩句「又東風」和「故國不堪回首」對比;五六兩句「應猶在」和「改」對比。「又東風」、「應猶在」又呼應「何時了」;「不堪回首」、「朱顏改」又呼應「往事」。如此對比和迴環,形象逼真地傳達出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憤再難控制,匯成了曠世名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喻愁,可謂「前有古人,後有來者」。劉禹錫《竹枝詞》「水流無限似儂愁」,秦觀《江城子·西城楊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這些詩句或失之於輕描淡寫,或失之於直露,都沒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來得打動人心,所謂「真傷心人語」也。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顯得形象可感。愁思如春水漲溢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不舍晝夜,無盡東流。形式上,九個字平仄交替,讀來亦如滿江春水起伏連綿,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達出來了。以這樣聲情並茂的詞句作結,大大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書頁,讀者似也被這無盡的哀思所淹沒了。   全詞抒寫亡國之痛,意境深遠,感情真摯,結構精妙,語言清新;詞雖短小,餘味無窮。難怪王國維有如是評價:「唐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唯李後主降宋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      【賞析三】 這首詞,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後所作。開頭說,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何時了結。因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無數往事湧上心頭,想到在南唐時欣賞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見春花秋月。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國生活不堪回顧了。那裡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東流去,無窮無盡。一江指長江,用一江春水來比愁,跟南唐故國金陵在長江邊相結合,充滿懷念故國之情。宋代王絰《默記》卷上:「又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雲。』王國維《人間詞話》:「尼采謂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然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李煜被毒死,跟他寫這首詞有關,這真是用血寫的。所謂「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就是說,李煜這樣的詞,不光是寫他個人的愁苦,還有極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國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過去的美好生活。再如故國的美好景物已經不堪回顧。故國的景物象雕欄玉砌等還在,但人的容顏因愁苦改變,這裡還含有人事的改變,人的主奴關係的改變。再象以一江春水來比愁。整首詞正是反映了有亡國之痛的人的感情,擔負了所有這些人的感情痛苦。這正說明這首詞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這正是這首詞的傑出成就。   宋朝陳郁《藏一話腴》:「太白(李白)曰:"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金陵酒肆留別》)江南李主曰:"問君還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略加融點,已覺精采。至寇萊公(准)則謂"愁情不斷如春水(《夜度娘》),少游(秦觀)雲"落紅萬點愁如海』(《千秋歲》),肯出於藍而勝於藍矣。」這裡對這首詞用「一江春水向東流」來比愁作了評論。李白的詩句是寫別情的長可以跟東流水比,詩在金陵寫的,這個東流水是指長江。李煜的詞,是在汴京被拘禁中寫的,他看不到長江,長江成為他懷念故國的一部分。因此李白的詩是用眼前景物來作比,李煜的詞是用遠離自己的長江來作比,在這個比喻里就有懷念故國之情,情思更為深厚。再說,「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東流水」的形象更為鮮明。又「東流水」是比「別意」的「短長」,「一江春水向東流」是比愁的無窮無盡。這是兩者的不同處,說明李煜的故國之痛更為深沉,並不是「略加融點」。寇準的詞:「日暮汀洲一望時,柔情不斷如春水。」這是用春水來比柔情,這個柔情也指別意,跟李白的句意相同,可以說是摹仿李白的詞意。「如春水」,也不能與李煜詞句相比。秦觀的詞句:「春去也,落紅萬點愁如海。」是寫「離別寬衣帶」的離情別緒,再加上傷春,加上「鏡里朱顏改」的憔悴,配上「落紅萬點」,確是名句。不過李煜的詞寫的是亡國之痛,比離情別緒更為深沉,也寫「朱顏改』,是結合亡國之痛來的,加上「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形象鮮明壯闊,從情思到形象,也不是秦觀的詞句所能比。     【賞析四】《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裡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裡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東風吹進詞人被囚禁的小樓,提醒他又是一年過去了。「小樓昨夜又東風」,一個「又」字透露出他內心多少凄楚和無奈!往事不堪回首,卻又無法忘記,夜深人靜,倚樓遠望,只見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詞人在這裡發出的豈止是深沉的嘆息,簡直是痛徹肺腑的呼號。他遙望南國,感嘆昔日的宮殿應是「雕欄玉砌」猶在,而曾經在那裡流連歡樂的人,已不復當年的容顏。「只是」二字,極為沉重,傳達出物是人非的無限悵惘。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來比喻憂愁的名句,它以春水的汪洋恣肆比喻愁思的深廣無邊;而且以春水的長流不斷比喻愁思的無窮無盡。生動形象地傳達出詞人的故國之思和人生無常的悲傷與感慨。   作為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為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徵、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出自南宋詩人朱熹的《觀書有感》,原文是: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這句話的意思是:問那方塘的水怎麼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出自譚嗣同《獄中題壁》,原文是: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      這句詩的意思歷來有多種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有如下幾說:   1、認為「兩崑崙」指逃走未去赴死的康有為和梁啟超,兩句詩的意思是:我自慷慨赴死,無所畏懼,也無所遺憾,因為留下了「兩崑崙」(康梁)可以繼續未競之事業。   2、認為「兩崑崙」指康有為、梁啟超和大刀王五,句意同上。此說多基於民間傳說,傳奇色彩太濃,可信度不是很大。(據傳大俠大刀王五曾隻身潛入獄中救譚,但譚拒絕逃走,臨別時譚將此詩交予王五。)   3、認為「兩崑崙」不指人,崑崙就是昆崙山。「去留肝膽兩崑崙」意為留下那如崑崙一樣的浩然正氣,「去」無實在意義,類似於「去想一下」里的「去」的用法。也有人解為:(我)無論去留都如崑崙一般巍然挺立,浩氣長存。      4、通俗地解釋是:對著橫在脖子上的大刀仰天長笑,走了的和留下來的都像昆崙山一樣巍峨。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出自唐朝杜甫的《登高》,原文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句詩的意思是:無邊無際的林木,樹葉蕭蕭飄落;無窮無盡的長江,江水滾滾而來。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出自晏殊的《浣溪沙》,原文是:       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台;  夕陽西下幾時回?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作者或作品:晏殊,字同叔,北宋前期婉約派詞人之一。漢族,撫州臨川文港鄉人。十四歲時就因才華洋溢而被朝廷賜為進士。之後到秘書省做正字,北宋仁宗即位之後,陞官做了集賢殿學士,仁宗至和二年,六十五歲時過世。性剛簡,自奉清儉。能薦拔人才,如范仲淹、歐陽修均出其門下。他生平著作相當豐富,計有文集一百四十卷,及刪次梁陳以下名臣述作為《集選》一百卷,一說刪並《世說新語》。主要作品有《珠玉詞》。  這裡,我們登錄幾首晏殊的詩,以便對他的詩作有更廣泛的了解:                 一、《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閑離別易銷魂;酒筵歌席莫辭頻。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不如憐取眼前人。                                 二、《鵲踏枝》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  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戶。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遠知何處。

                                                         這句詩的意思是:對春花的凋落感到沒有辦法。期待著曾經的舊好再回來,可最後只有那歸來的燕子似乎曾見過!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出自南宋詩人陸遊的《卜運算元》,原文是: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這首詩的意思是:驛亭之外,靠近斷橋的旁邊,孤單寂寞地綻開了花,卻無人作主。每當日色西沉的時候,總要在內心泛起孤獨的煩愁,特別是颳風下雨。不想費盡心思去爭芳斗春,一意聽憑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殘變成泥又碾為灰塵,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出自《莊子·內篇·養生主第三》,原文是: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 而已矣!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作者或作品: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時哲學家,庄氏,名周,(一說子沐),漢族,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一說今安徽蒙城縣)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子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蒙,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這句話的意思是: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際,面對浩瀚的知識,處在知識激增的今天,學會獨立思考,對於當今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很重要。不僅要用顯微鏡看問題,更要用放大鏡看問題。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出自《戰國策·齊策三》、《周易·繫辭上》。  這句話的意思是:比喻同類的東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開。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出自李商隱的五言絕句《登樂游原》。原文是: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整首詩的意思是:臨近傍晚時分,覺得心情不太舒暢;駕車登上樂游原,心想把煩惱遣散。看見夕陽無限美好,一片金光燦爛;只是將近黃昏,美好時光將要結束。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出自宋·范仲淹《岳陽樓記》,原文是:   慶曆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ǔ)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fú)霪(yín)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  潛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chán)畏譏(jī),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郁郁青青(qīng)。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ié)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fú)!予(yǔ)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chǔ)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歟(yú)?噫(y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作者或作品:  1  作者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漢族,蘇州吳縣(今屬江蘇)人,世稱「范文正公」。唐宰相范履冰之後。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於徐州,終年64歲。是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謚文正,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謚號文正》傳世,通行有《四部叢刊》影明本,附《年譜》及《言行拾遺事錄》等。  2  作品  《岳陽樓記》是一篇為重修岳陽樓寫的記。由北宋文學家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守滕子京之請,於北宋慶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所作。其中的詩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較為出名和引用較多的句子。《岳陽樓記》能夠成為傳世名篇並非因為其對岳陽樓風景的描述,而是范仲淹借《岳陽樓記》一文抒發先憂後樂、憂國憂民的情懷。  這篇文章的譯文是:慶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滕子京)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建築規模,把唐代名家和當今文人的詩賦刻在岳陽樓上。(並)囑咐我寫這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象,都在這洞庭湖。(洞庭湖)銜接著遠山,吞噬著長江,浩浩蕩蕩,寬闊的無邊無際。早晨陽光明媚晚上霧靄陰沉,氣象千變萬化。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壯麗景象,前人的敘述已經佷詳盡了。雖然如此,那麼(它)北面通向巫峽,南面直達瀟水和湘水,被貶謫流遷的官員和失意的詩人,大多在這裡聚會,(他們)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的感情,大概會有所不同吧!  像那連綿的雨下個不停,連著整月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浪沖向天空。日月星辰都隱藏了光輝,山嶽隱沒了它的形跡。商人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槳折斷。迫近傍晚的時候,天色昏暗,老虎長嘯猿猴哀鳴。這時登上這岳陽樓,就會有一種離開京城懷念家鄉,擔心別人說壞話,滿眼凄涼冷落的景象,感慨到極點而悲傷萬分的心情。  至於到了春天氣候和暖,陽光明媚,湖面風平浪靜,天光水色上下相接,一大片碧綠一望無際。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時而貼著水面游,時而潛入水中游。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蘭花,香氣馥郁,顏色青翠。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水波動時,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閃耀起金光,湖水平靜時,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塊玉璧,漁夫的歌聲此唱彼和,這種樂趣哪有窮盡。此時登上這岳陽樓,就會有一種心胸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屈辱全都一起忘記了,端著酒杯麵對清風,有喜氣洋洋的心情。   唉!我曾經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品德,或許和以上兩種人的思想感情不同。為什麼呢?他們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高官,就為百姓擔憂,不在朝廷做官,就為君主擔憂。這樣出來做官也擔憂,不出來做官也擔憂。既然這樣,那麼,他們什麼時候才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憂慮之前先憂慮,在天下人快樂之後才快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就憂愁,在天下人歡樂之後才歡樂。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出自南宋詩人楊萬里的《小池》,原文是:            泉眼無聲惜細流 ,          樹陰照水愛晴柔 。          小荷才露尖尖角 ,          早有蜻蜓立上頭 。   作者或作品:楊萬里,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漢族人。一生力主抗金,與范成大、陸遊等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整首詩的意思是:泉眼悄無聲是珍惜細細的水流,樹陰映水面是它喜歡晴日的溫柔。小小的嫩荷剛露出緊裹的葉尖,早飛來可愛的蜻蜓站立在上頭。    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出自《楚辭·漁父》,原文是: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聽過這種說法: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凈衣服上的泥灰。誰又願意讓污濁的東西弄髒乾淨的身子呢?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出自《老子·八十一章》,原文是: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這句話的意思是:真實的、值得相信的話語不會用美裝扮起來(也就是花言巧語);花言巧語是不能相信的。善良的人不會進行硬行地爭辯;硬行地爭辯的人是不會善良的。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出自《尚書·盤庚上》:「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你。」  之後,此語被多方引用:明·張居正《答雲南巡撫何萊山論夷情》:「究觀近年之事,皆起於不才武職、貪黷有司及四方無籍奸徒竄入其中者,激而構煽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續孽海花》五七回:「你不要輕視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曉得怎麼結局呢!」 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裡用得著中國的一句老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就是說,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是會很快的。」 賀敬之《重回延安——母親的懷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岡山的紅旗插到了延安,插遍了全中國。」  作者或作品:《尚書》又稱《書》、《書經》,為一部多體裁文獻彙編,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戰國時期總稱《書》,漢代改稱《尚書》,即「上古之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現存版本中真偽參半。一般認為《今文尚書》中《周書》的《牧誓》到《呂刑》十六篇是西周真實史料,《文侯之命》、《費誓》和《秦誓》為春秋史料,所述內容較早的《堯典》、《皋陶謨》、《禹貢》反而是戰國編寫的古史資料。今本《古文尚書》總體認為是晉代梅賾偽造,但也存在爭議。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點兒小火星可以把整個原野燒起來。比喻小事可以釀成大變。也比喻新生事物開始雖然弱小,但有廣闊的發展前途。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原文是: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子曰:「君子不器。」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於兄弟,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是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惘;只是思考而不學習,那就有危險。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出自魯迅的《無題 》,原文是:       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春華。        英雄多故謀夫病,淚灑崇陵噪暮鴉。   這句話的意思是:鮮血染紅中華大地只會讓青草長的更肥美強勁戰爭的寒冷侵襲中國只會讓人民抗爭的春天更早的來到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出自東漢李固的《遺黃瓊書》,原文是:  聞已渡伊洛,近在萬歲亭,豈即事有漸,將順王命乎?蓋君子謂:「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傳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間」。蓋聖賢居身之所珍也。誠遂欲枕山棲谷,擬跡巢、由,斯則可矣。若當輔政濟民,今其時也。自生民以來,善政少而亂俗多,必待堯舜之君,此為志士,終無時矣。  常聞語曰:「嶢嶢者易折,曒曒者易污。」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近魯陽樊君,被征初至,朝遷設壇席,猶待神明。雖無大異,而言行所守,亦無所缺,而毀謗布流,應時折減者,豈非觀聽望深,聲名太盛乎?自頃徵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嘗、朱仲昭、顧季鴻等,其功業皆無所采。是故俗論皆言處士純盜虛聲。願先生弘此遠謨,令眾人嘆服,一雪此言耳。  作者或作品:李固是東漢時代著名的忠正耿直的大臣,他堅決與梁冀一派腐朽勢力作鬥爭。他表現出來的堅貞、勇敢的鬥爭精神,與梁冀以及屈從梁冀淫威的人相比,成為受到群眾讚揚的另一種典型的歷史人物。     這句話的意思是:高難深奧的樂曲,能和唱的人一定很少,在美好的聲名之下,實際的才德常常難以相符。  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  出自韓愈的《進學解》,原文是:  國子先生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日:「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凶邪,登崇俊良。佔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作者或作品:韓愈(768~824),字退之,漢族,唐河內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等。  本篇譯文:國子先生清晨來到太學,把學生們召集來,站在講舍之下,訓導他們說:「學業靠勤奮才能精湛,如果貪玩就會荒廢;德行靠思考才能形成,如果隨大流就會毀掉。當今朝廷,聖明的君主與賢良的大臣遇合到了一起,規章制度全都建立起來了,它們能剷除姦邪,提拔賢俊,略微有點兒優點的人都會被錄用,以一種技藝見稱的人都不會被拋棄。仔細地搜羅人才、改變他們的缺點,發揚他們的優點。只有才行不夠而僥倖被選拔上來的人,哪裡會有學行優長卻沒有被捉舉的人呢?學生們,不要擔心選拔人才的人眼睛不亮,只怕你們的學業不能精湛;不要擔心他們做不到公平,只怕你們的德行無所成就!」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是: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意思是: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涼它十天,沒有能夠長大的。比喻做事一日勤,十日怠,沒有恆心,是不會成功的。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出自樂府《古艷歌》,原文是: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這首詩的意思是:棄婦被迫出走,猶如孤苦的白兔,往東去卻又往西顧,雖走而仍戀故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衣服不如新的好,人不如老朋友(老熟人)好。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出自<<舊唐書>>卷七十一.魏徵列傳,原文是:  它日,宴群臣,帝曰:「貞觀以前,從我定天下,間關草昧,玄齡功也。貞觀之後,納忠諫,正朕違,為國家長利,徵而已。雖古名臣,亦何以加!」親解佩刀,以賜二人。帝嘗問群臣:「徵與諸葛亮孰賢?」岑文本曰:「亮才兼將相,非徵可比。」帝曰:「徵蹈履仁義,以弼朕躬,欲致之堯、舜,雖亮無以抗。   十七年,疾甚。徵家初無正寢,帝命輟小殿材為營構,五日畢,並賜素褥布被,以從其尚。帝親問疾,屏左右,語終日乃還。後復與太子臻至徵第,徵加朝服,拖帶。帝悲懣,拊之流涕,問所欲。對曰:「嫠不恤緯,而憂宗周之亡!」帝後臨朝嘆曰:「以銅為鑒,可正衣寇;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朕嘗保此三鑒,內防己過。今魏徵逝,一鑒亡矣。」  這句話的意思是:以銅為鏡子(在沒有玻璃鏡子的時候,古人梳妝都用銅鏡)可以看穿戴好了沒有。整理服裝;以古史為鏡子,可以知道歷史王朝得失興替的原因;以忠貞進諫的人為鏡子,可以認識到自身的正確和錯誤。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出自歐陽修《伶官傳序》。原文是: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髮,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得益。」 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本篇文章的譯文是:唉!國家興盛與衰亡的命運,雖然說是天命,難道不是由於人事嗎?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說晉王將死的時候,拿三支箭賜給庄宗,告訴他說:「梁國,是我的仇敵;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來的;契丹與我訂立盟約,結為兄弟,他們卻都背叛晉而歸順梁。這三件事,是我的遺留的仇恨;給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記你父親的願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廟裡。此後出兵,就派隨從官員用豬、羊各一頭祭告祖廟,請下那三支箭,用錦囊盛著,背著它走在前面,等到凱旋時再把箭藏入祖廟。  當庄宗用繩子捆綁著燕王父子,用木匣裝著梁君臣的首級,進入太廟,把箭還給先王,向先王稟告成功的時候,他意氣驕盛,多麼雄壯啊。等到仇敵已經被消滅,天下已經被平定,一個人在夜間呼喊,作亂的人便四方響應,他匆忙向東出逃,還沒有看到叛軍,士卒就離散了,君臣相對而視,不知回到哪裡去。以至於對天發誓,願獻出自己的生命,大家的淚水沾濕了衣襟,又是多麼衰頹啊。難道是得天下艱難而失天下容易嗎?或者說推究他成功與失敗的事迹,都是由於人事呢?《尚書》上說:「自滿招來損害,謙虛得到好處。」憂慮辛勞可以使國家興盛,安閑享樂可以使自身滅亡,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當庄宗強盛的時候,普天下的豪傑,都不能跟他抗爭;等到他衰敗的時候,幾十個伶人圍困他,就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譏笑。禍患常常是從細微的事情積累起來的,人的才智勇氣往往被他溺愛的事物困擾,哪裡僅僅是伶人啊!寫《伶官傳》。   作者或作品:  作者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謚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吉安永豐(今屬江西)人[自稱廬陵人],漢族,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和詩人。與柳宗元,韓愈,王安石,曾鞏,「三蘇」蘇軾,蘇洵,蘇轍合稱「唐宋八大家」。廬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四歲喪父,家境貧寒,刻苦自學,宋仁宗天聖八年進士及第。慶曆三年(1043),任諫官。為人耿直。敢於諍諫,在開明派范仲淹與守舊派呂夷間的鬥爭中,站在范仲淹一邊,受到排擠,打擊,屢遭謫官。晚年曆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卒謚文忠。早年熱心政治改革,但晚年對王安石變法有所不滿。在散文理論上提出「以文明道」的主張,取韓愈「文從字順」的精神,大力提倡簡潔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文風,反對浮靡雕琢和怪癖晦澀。為文主張切合實用,重內容,反浮靡。積極培養後進,因而成為北宋中葉文壇領袖。他的散文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詩、詞也有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詩話》開創了「詩話」這一新的體裁。著作有《新五代史》、《歐陽文忠公文集》,又與宋祁等合修《新唐書》。  作品:《伶官傳序》是為《伶官傳》所作的序言。《伶官傳》是《新五代史》中的一篇合傳。記伶人(古代音樂工作者和演員的稱號)景修、史彥瓊、郭門高等人的事迹。本文通過對後唐庄宗得天下、失下天的典型事例,闡述了國家盛衰主要是由人事的道理。作者作此序是為了告戒當時北宋王朝執政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不應滿足表面的虛榮。  這句話的意思是: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出自宋朝秦觀的《春日五首》其一,原文是: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差差。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作者或作品:  作者  秦觀,北宋中後期著名詞人,與黃庭堅、張耒、晁補之合稱「蘇門四學士」,頗得蘇軾賞識。熙寧十一年(1078年)作《黃樓賦》,蘇軾贊他「有屈宋之才」。元豐七年(1084年)秦觀自編詩文集十卷後,蘇軾為之作書向王安石推薦,王安石稱他「有鮑、謝清新之致」。 因秦觀屢得名師指點,又常與同道切磋,兼之天賦才情,所以他的文學成就燦然可觀。後於元豐八年(1085年)考中進士,初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二年(1087年)蘇軾引薦為太學博士,後遷秘書省正字,兼國史院編修官。哲宗於紹聖元年親政後(1094年)「新黨」執政,「舊黨」多人遭罷黜。秦觀出杭州通判,道貶處州,任監酒稅之職,後徙郴州,編管橫州,又徙雷州。徽宗即位後秦觀被任命為復宣德郎,之後在放還北歸途中卒於藤州。其散文長於議論,《宋史》評其散文「文麗而思深」。其詩長於抒情,敖陶孫《詩評》說:「秦少游如時女游春,終傷婉弱。」他是北宋後期著名婉約派詞人,其詞大多描寫男女情愛和抒發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細,音律諧美,情韻兼勝,歷來詞譽甚高。然而其詞緣情婉轉,語多凄黯。有的作品終究氣格纖弱。代表作為《鵲橋仙》、(纖雲弄巧)、《望海潮》、(梅英疏淡)、《滿庭芳》、(山抹微雲)等。《鵲橋仙》中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被譽為「化腐朽為神奇」。《滿庭芳》中的「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被稱做「天生的好言語」。南宋張炎之《詞源》:「秦少游詞體制淡雅,氣骨不衰,清麗中不斷意脈,咀嚼無滓,久而知味。」生平詳見《宋史.文苑傳》。著有《淮海集》40卷,以及《淮海居士長短句》、《勸善錄》、《逆旅集》等作品。。其所編撰的《蠶書》,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蠶桑專著。極善書法,小楷學鐘王,遒勁可愛,草書有東晉風味,行楷學顏真卿。建炎四年(1130),南宋朝廷追贈秦觀為「直龍圖閣學士」,後世稱之為「淮海公」。     作品  秦觀有很多詩作,現選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登錄,以便系統閱讀。       1  踏莎行· 郴州旅舍  霧失樓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2  鵲橋仙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3  減字木蘭花  天涯舊恨。獨自凄涼人不問。欲見迴腸。斷盡金爐小篆香。黛蛾長斂。任是春風吹不展。困依危樓。過盡飛鴻字字愁。           4  浣溪沙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閑掛小銀鉤。         5  望海潮  星分鬥牛,疆連淮海,揚州萬井提封。花發路香,鶯啼人起,珠簾十里東風。豪俊氣如虹。曳照春金紫,飛蓋相從。巷入垂楊,畫橋南北翠煙中。追思故國繁雄。有迷樓掛斗。  月觀橫空。紋錦制帆,明珠濺雨,寧論爵馬魚龍。往事逐孤鴻。但亂雲流水,縈帶離宮。最好揮毫萬字,一飲拚千鍾。           6  望海潮  秦峰蒼翠,耶溪瀟洒,千岩萬壑爭流。鴛瓦雉城,譙門畫戟,蓬萊燕閣三休。天際識歸舟。泛五湖煙月,西子同游。茂草台荒,苧蘿村冷起閑愁。何人覽古凝眸。悵朱顏易失,翠被難留。  梅市舊書,蘭亭古墨,依稀風韻生秋。狂客鑒湖頭。有百年台沼,終日夷猶。最好金龜換酒,相與醉滄州。           7  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東風暗換年華。金谷俊游,銅駝巷陌,新晴細履平沙。長憶誤隨車。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亂分春色到人家。西園夜飲鳴笳。有華燈礙月,  飛蓋妨花。蘭苑未空,行人漸老,重來是事堪嗟。煙暝酒旗斜。但倚樓極目,時見棲鴉。無奈歸心,暗隨流水到天涯。           8  水龍吟  小樓連遠橫空,下窺綉轂雕鞍驟。朱簾半卷,單衣初試,清明時候。破暖輕風,弄晴微雨,欲無還有。賣花聲過盡,斜陽院落,紅成陣、飛鴛甃。玉佩丁東別後。  悵佳期、參差難又。名韁利鎖,天還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門,柳邊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當時皓月,向人依舊。           9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剗盡還生。念柳外青驄別後,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堪片片飛花弄晚,蒙蒙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鸝又啼數聲。           10  滿庭芳(之一)  山抹微雲,天連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徵棹,聊共引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萬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倖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           11  滿庭芳(之二)  紅蓼花繁,黃蘆葉亂,夜深玉露初零。霽天空闊,雲淡夢江清。獨棹孤蓬小艇,悠悠過、煙渚沙汀。金鉤細,絲綸慢卷,牽動一潭星。  時時,橫短笛,清風皓月,相與忘形。任人笑生涯,泛梗飄萍。飲罷不妨醉卧,塵勞事、有耳誰聽。江風靜,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           12  滿庭芳(之三)  碧水驚秋,黃雲凝暮,敗葉零亂空階。洞房人靜,斜月照徘徊。又是重陽近也,幾處處,砧杵聲催。西窗下,風搖翠竹,疑是故人來。  傷懷。增悵望,新歡易失,往事難猜。問籬邊黃菊,知為誰開。謾道愁須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憑闌久,金波漸轉,白露點蒼苔。            13  夢揚州  晚雲收,正柳塘,煙雨初休。燕子未歸,惻惻清寒如秋。小欄外,東風軟,透綉幃,花蜜香稠。江南遠,人何處?鷓鴣啼破春愁。長記曾陪燕遊。酬妙舞清歌,麗錦纏頭。殢酒為花,十載因誰淹留?醉鞭拂面歸來晚,望翠樓,簾卷金鉤。佳會阻,離情正亂,頻夢揚州。           14  江城子  西城楊柳弄春柔。動離憂。淚難收。猶記多情,曾為系歸舟。碧野朱橋當日事,人不見,水空流。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節一登樓。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15  千秋歲  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鵷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里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16  如夢令  鶯嘴啄花紅溜,燕尾點波綠皺。指冷玉笙寒,吹徹小梅春透。依舊,依舊,人與綠楊俱瘦。           17  江城子 (秦觀與蘇軾最後一面贈詞)  南來飛燕北歸鴻。偶相逢。慘愁容。綠鬢朱顏,重見兩衰翁。別後悠悠君莫問,無限事,不言中。  小槽春酒滴珠紅。莫匆匆。滿金鐘。飲散落花流水、各西東。後會不知何處是,煙浪遠,暮雲重。            18  畫堂春  東風吹柳日初長,雨餘芳草斜陽。杏花零落燕泥香,睡損紅妝。  寶篆煙消鸞鳳,畫屏雲鎖瀟湘。暮寒微透薄羅裳,無限思量。            19  畫堂春  落紅鋪徑水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園憔悴杜鵑啼,無奈春歸。  柳外畫樓獨上, 憑欄手捻花枝。放花無語對斜暉,此恨誰知。            20  念奴嬌  畫橋東過,朱門下,一水閑縈花草,獨駕一舟千里去,心與長天共渺。乍暖扶春,輕寒弄曉,是處人蹤少。黯然望極,酒旗茅屋斜裊。  少年無限風流,有誰念我,此際情難表。遙想藍橋何日到,暗把心期自禱。柳陌輕緦,沙汀殘雪,一路風煙好。攜壺自飲,閑聽山畔啼鳥。           21  木蘭花慢  過秦淮曠望,迥瀟洒、絕纖塵。愛清景風蛩,吟鞭醉帽,時度疏林。秋來政情味淡,更一重煙水一重雲。千古行人舊恨,盡應分付今人。漁村。望斷衡門。蘆荻浦、雁先聞。  對觸目凄涼,紅凋岸蓼,翠減汀蘋。憑高正千嶂黯,便無情到此也銷魂。江月知人念遠,上樓來照黃昏。            22  好事近(夢中作)  春路雨添花,花動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處,有黃鸝千百。飛雲當面化龍蛇,夭驕轉空碧。醉卧古藤陰下,了不知南北。            23浣溪沙  錦帳重重卷暮霞,屏風曲曲斗紅牙,恨人何事苦離家。枕上夢魂飛不去,覺來紅日又西斜,滿庭芳草襯殘花。            24  如夢令  遙夜沈沈如水,風緊驛亭深閉。夢破鼠窺燈,霜送曉寒侵被。無寐,無寐,門外馬嘶人起。            25  如夢令  樓外殘陽紅滿,春入柳條將半。桃李不禁風,回首落英無限。腸斷,腸斷,人共楚天俱遠。            26  如夢令  池上春歸何處,滿目落花飛絮。孤館悄無人,夢斷月堤歸路。無緒,無緒,簾外五更風雨。            27  調笑令  心素,與誰語。始信別離情最苦,蘭舟欲解春江暮。精爽隨君歸去,異時攜手重來處,夢覺春風庭戶。            28  阮郎歸  退花新綠漸團枝,撲人風絮飛。鞦韆未拆水平堤,落紅成地衣。游蝶困,乳鶯啼,怨春春怎知。日長早被酒禁持,那堪更別離。            29  阮郎歸  宮腰裊裊翠鬟松,夜堂深處逢。無端銀燭殞秋風,靈犀得暗通。身有限,恨無窮,星河沈曉空。隴頭流水各西東,佳期如夢中。            30  阮郎歸  瀟湘門外水平鋪,月寒征棹孤。紅妝飲罷少踟躕,有人偷向隅。揮玉箸,灑真珠,梨花春雨餘。人人盡道斷腸初,那堪腸已無。            31  阮郎歸  湘天風雨破寒初,深沈庭院虛。麗譙吹罷小單于,迢迢清夜徂。鄉夢斷,旅魂孤,崢嶸歲又除。衡陽猶有雁傳書,郴陽和雁無。            32  調笑令  輦路,江楓古。樓上吹簫人在否,菱花半璧香塵污。往日繁華何處,舊歡新愛誰是主,啼笑兩難分付。           33  調笑令  腸斷,綉簾卷。妾願身為樑上燕,朝朝暮暮長相見。莫遣恩遷情變,紅綃粉淚知何限,萬古空傳遺怨。           34  調笑令  戀戀,樓中燕。燕子樓空春色晚,將軍一去音容遠。空鎖樓中深怨,春風重到人不見,十二闌干倚遍。           35  調笑令  柳岸,水清淺。笑折荷花呼女伴,盈盈日照新妝面。水調空傳幽怨,扁舟日暮笑聲遠,對此令人腸斷。            36  虞美人  高城望斷塵如霧,不見聯驂處。夕陽村外小灣頭,只有柳花無數、送歸舟。瓊枝玉樹頻相見,只恨離人遠。欲將幽恨寄青樓,爭奈無情江水、不西流。            37  虞美人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數。亂山深處水縈洄,可惜一枝如畫、為誰開。輕寒細雨情何限,不道春難管。為君沈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時候、斷人腸。            38  點絳唇  醉漾輕舟,信流引到花深處。塵緣相誤,無計花間住。煙水茫茫,千里斜陽暮。山無數,亂紅如雨,不記來時路。            39  臨江仙  千里瀟湘挼藍浦,蘭橈昔日曾經。月高風定露華清,微波澄不動,冷浸一天星。獨倚危檣情悄悄,遙聞妃瑟泠泠。新聲含盡古今情,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            40  南柯子  靄靄凝春態,溶溶媚曉光。何期容易下巫陽。只恐使君前世、是襄王。暫為清歌駐,還因暮雨忙。瞥然歸去斷人腸。空使蘭台公子、賦高唐。            41  南柯子  玉漏迢迢盡,銀潢淡淡橫。夢回宿酒未全醒。已被鄰雞催起、怕天明。臂上妝猶在,襟間淚尚盈。水邊燈火漸人行。天外一鉤殘月、帶三星。            42  風流子  東風吹碧草,年華換、行客老滄州。見梅吐舊英,柳搖新綠,惱人春色,還上枝頭。寸心亂,北隨雲黯黯,東逐水悠悠。斜日半山,暝煙兩岸。數聲橫笛,一葉扁舟。青門同攜手,前歡記、渾似夢裡揚州。誰念斷腸南陌,回首西樓,算天長地久,有時有盡,奈何綿綿,此恨難休。擬待倩人說與,生怕人愁。            43  長相思  鐵瓮城高,蒜山渡闊,干雲十二層樓。開尊待月,掩箔披風,依然燈火揚州。綺陌南頭,記歌名宛轉,鄉號溫柔。  曲檻俯清流。想花陰、誰系蘭舟。念凄絕秦弦,感深荊賦,相望幾許凝愁。勤勤裁尺素,奈雙魚、難渡瓜洲。曉鑒堪羞,潘鬢點、吳霜漸稠。幸於飛、鴛鴦未老,不應同是悲秋。            44  河傳  恨眉醉眼,甚輕輕覷著,神魂迷亂。常記那回,小曲闌干西畔。鬢雲松、羅襪剗,丁香笑吐嬌無限。語軟聲低,道我何曾慣。雲雨未諧,早被東風吹散。悶損人、天不管。            45  一叢花  年時今夜見師師,雙頰酒紅滋。疏簾半卷微燈外,露華上、煙裊涼颸。簪髻亂拋,偎人不起,彈淚唱新詞。佳期,誰料久參差。愁緒暗縈絲,想應妙舞清歌罷,又還對、秋色嗟咨。惟有畫樓,當時明月,兩處照相思。            46  蝶戀花  曉日窺軒雙燕語,似與佳人,共惜春將暮。屈指艷陽都幾許,可無時霎閑風雨。流水落花無問處,只有飛雲,冉冉來還去。  持酒勸云云且住,憑君礙斷春歸路。            47  木蘭花  秋容老盡芙蓉院,草上霜花勻似翦。西樓促坐酒杯深,風壓綉簾香不卷。紅袖時籠金鴨暖。歲華一任委西風,獨有春紅留醉臉。            48  一落索  楊花終日飛舞,奈久長難駐。海潮雖是暫時來,卻有個、堪憑處。紫府碧云為路,好相將歸去。肯如薄倖五更風,不解與、花為主。            49  醜奴兒  夜來酒醒清無夢,愁倚闌干。露滴輕寒,雨打芙蓉淚不幹。佳人別後音塵悄,瘦盡難拚,明月無端。已過紅樓十二間。            50  南鄉子  妙手寫徽真,水翦雙眸點絳唇。疑是昔年窺宋玉,東鄰,只露牆頭一半身。往事已酸辛,誰記當年翠黛顰。盡道有些堪恨處,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            51  醉桃源  碧天如水月如眉,城頭銀漏遲。綠波風動畫船移,嬌羞初見時。銀燭暗,翠簾垂,芳心兩自知。楚台魂斷曉雲飛,幽歡難再期。            52  桃源憶故人  玉樓深鎖薄情種,清夜悠悠誰共。羞見枕衾鴛鳳,悶即和衣擁。無端畫角嚴城動,驚破一番新夢。窗外月華霜重,聽徹梅花弄。            53  菩薩蠻  蟲聲泣露驚秋枕,羅幃淚濕鴛鴦錦。獨卧玉肌涼,殘更與恨長。陰風翻翠幔,雨澀燈花暗。畢竟不成眠,鴉啼金井寒。            54  行香子  樹繞村莊,水滿陂塘。倚東風,豪興徜徉。小園幾許,收盡春光。有桃花紅,李花白,菜花黃。遠遠圍牆,隱隱茅堂。颺青旗、流水橋旁。偶然乘興,步過東岡。正鶯兒啼,燕兒舞,蝶兒忙。            55  納涼  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 風定池蓮自在香。            56  秋日  霜落邗溝積水清,寒星無數傍船明。菰蒲深處疑無地,忽有人家笑語聲。            57  泗州東城晚望  渺渺孤城白水環,舳艫人語夕霏間。林梢一抹青如畫,應是淮流轉處山。            58  春日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差差。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卧曉枝。            59  次韻太守向公登樓眺望 二首  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燒痕。千點湘妃枝上淚,一聲杜宇水邊魂。  遙憐鴻隙陂穿路,尚想元和賊負恩。粉堞女牆都已盡,恍如陶侃夢天門。  庖煙起處認孤村,天色清寒不見痕。車輞湖邊梅濺淚,壺公祠畔月銷魂。  封強儘是春秋國,廟食多懷將相恩。試問李斯長嘆後,誰牽黃犬出東門。            60  和陶淵明歸去來辭  歸去來兮,眷眷懷歸今得歸。念我生之多艱,心知免而猶悲。天風飄兮余迎,海月炯兮余追。省已空之憂患,疑是夢而復非。及我家於中途,兒女欣而牽衣。望松楸而長慟,悲心極而更微。  升沉幾何?歲月如奔。嗟我宿昔,通籍璧門。賜金雖盡,給札尚存。愧此散木,繆為犧尊。屬黨論之雲興,雷霆發乎威顏。淮南謫於天庖,予小子其何安。歲七官而五譴,越鬼門之幽關。化猿鶴之有日,詎國光之復觀。忽大明之生東,釋纍囚而北還。釃天漢而一洗,覺宇宙之隨寬。  歸去來兮,請逍遙於至游。內取足於一身,復從物兮何求?榮莫榮於不辱,樂莫樂於無憂。鄉人告予以有年,黍稷郁乎盈疇。止有弊廬,泛有扁舟。濯余足兮寒泉,振余衣兮古丘。洞胸中之滯礙,眇雲散而風流。識此行之匪禍,乃造物之餘休。  已矣哉!桔槔仰無已時,舉觴自屬聊淹留。汝今不已將安之?封侯既絕念,仙事亦難期。依先塋而洒掃,從稚子而耘耔。修杜康之廢祠,補由庚之亡詩。為太平之興老,幅巾待盡更奚疑!

這句詩的意思是:有情的芍藥,含著傷春的眼淚;無力的薔薇,躺在清晨的枝頭。

   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香。  語出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卷四,原文是:  孔子曰:「吾死之後,則商也日益,賜也日損。」曾子曰:「何謂也?」子曰:「商好與賢己者處,賜好說不若己者。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識其地,視其草木。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處者焉。」     這段文字的意思是:孔子說:我死之後,子夏會比以前更有進步,而子貢會比以前有所退步「曾子問:為什麼呢?」孔子說:「子夏喜愛同比自已賢明的人在一起,(所以他的道德修養將日有提高);子貢喜歡同才智比不上自己的人相處,(因此他的道德修養將日見喪失)。」不了解孩子如何,看看孩子的父親就知道(孩子將來的情況)了,不了解本人,看他周圍的朋友就可以了,不了解主子,看他派遣的使者就可以了,不了解本地的情況看本地的草木 就可以了。所以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種植芝蘭散滿香氣的屋子裡一樣,時間長了便聞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經充滿香氣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賣鹹魚的作坊,時間長了也聞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環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紅,藏漆的地方時間長了會變黑,也是環境影響使然啊!所以說真正的君子必須謹慎的選擇自己處身的環境。  作者或作品:王肅(195---256),字子雍,東海郡郯 (音tán,今山東郯城西南) 人。三國魏儒家學者,著名經學家。曾遍注群經,對今、古文經意加以綜合;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借鑒《禮記》、《左傳》、《國語》等名著,編撰《孔子家語》等書以宣揚道德價值,並以身為司馬昭岳父之尊,將其精神理念納入官學,其所注經學在魏晉時期被稱作「王學」。主要官銜為中領軍,加散騎常侍。由於他的卓著功勛和特殊地位,死後被追贈為衛將軍,謚稱景侯。     這句話的意思是:和道德高尚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入充滿蘭花香氣的屋子,時間一長,自己本身因為熏陶也會充滿香氣,於是就聞不到蘭花的香味了;和素質低劣的人生活在一起,就像進了賣鮑魚的市場,時間一長,連自己都變臭了,也就不覺得鮑魚是臭的了。說明環境可以改變一個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出自出自《三字經》,原文是: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2),教學為先。《兌命》曰(3):「念終始典於學(4)。」其此之謂乎!  作者或作品:《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三大國學啟蒙讀物。《三字經》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千百年來,家喻戶曉。其內容涵蓋了歷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所謂「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基於歷史原因,《三字經》難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藝術瑕疵,但其獨特的思想價值和文化魅力仍然為世人所公認,被歷代中國人奉為經典並不斷流傳。  這段話的意思是:玉石不經過琢磨,就不能用來做器物。人不通過學習,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治理民眾,都把教育當作首要的事情。《尚書.說命》中說:「自始自終想著學習。」大概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吧。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語出《左傳.僖公十年》。據《左傳.僖公十年》載:晉獻公死後,晉大夫里克先後殺公子奚齊、公子卓及大夫荀息,新君晉惠公即位後殺里克。將殺里克時,惠公派使臣對他說:"微子則不及此。雖然,子弒二君與一大夫,為子君者不亦難乎?"對曰:"不有廢也,君何以興?欲加之罪,其無辭乎?臣聞命矣。"伏劍而死。  作者或作品:《左傳》原名為《左氏春秋》,漢代改稱《春秋左氏傳》,簡稱《左傳》。舊時相傳是春秋末年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左傳》實質上是一部獨立撰寫的史書。它起自魯隱公元年(前722年),迄於魯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加罪於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隨心所欲地誣陷人。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出自唐朝詩人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全詩是: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作者或作品: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詩人,字季凌,漢族,并州(山西太原)人。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今山西絳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更是千古絕唱。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應當再登上一層樓。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出自南宋著名詩人陸遊創作的三首七言律詩《書憤》其一,原文是: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這句詩的意思是:早年的時候哪裡知道世事艱辛,在中原向北望去,氣概如山(意指早年壯志躊躇,對收復北方很有自信)。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出自於唐朝詩人元稹《離思五首》中的第四首,全詩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頭,半緣修道半緣君。      作者或作品: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漢族,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後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並稱「元白」。   這句詩的意思是:曾經經過滄海的人,再看到其他的水,不是壯闊可觀的水,看過巫山的雲之後,便覺得別地方的雲都不值得一看,引申的意思就是對妻子的愛的忠貞。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出自《孫子·謀攻》,原文是: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   作者或作品:《孫子兵法》又稱《孫武兵法》、《吳孫子兵法》、《孫子兵書》、《孫武兵書》等,英文名為《The Art of War》,是中國古典軍事文化遺產中的璀璨瑰寶,是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書之一(另外兩部是:《戰爭論》(克勞塞維茨),《五輪書》(宮本武藏) )其內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贍,邏輯縝密嚴謹。作者為春秋末年的齊國人孫武(字長卿)。  這段話的意思是,在軍事紛爭中,既了解敵人,又了解自己,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而只了解自己,勝敗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敵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戰都有危險。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百戰都不會有危險。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南宋詩人陸遊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原文是: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這首詩的意思是:古人做學問總是竭盡全力的,即使這樣,也是從年輕開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斷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是淺薄的,最終要想認識事物或事理的本質,還必須依靠親身的實踐。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原文是:  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願效愚忠。     這句話的意思是:聰明人思考問題,一千次不一定次次都正確,總有一次失誤的時候;愚人人思考問題,一千次不一定次次都失敗,必也有一次正確的時候。    竹直心虛乃吾友,水淡性泊是我師!  出自《晏子春秋》。  作者或作品:《晏子春秋》是記述春秋末期齊國著名政治家晏嬰言行的一部著作。《晏子春秋》共8卷分內篇、外篇兩部分,內篇分諫上、諫下、問上、問下、雜上、雜下六篇,外篇分上、下二篇。諫上、諫下立要記敘晏嬰勸諫齊君的言行,問上、問下主要記敘君臣之間、卿士之間以及外交活動中的問答,雜上、雜下主要記敘晏嬰其他各種各樣的事件。外篇兩篇內容較為駁雜,與內篇六篇相通而又相別。各篇之間的內容既有相對的獨立性,又互有聯繫,個別的還有互相矛盾之處。  晏嬰(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字仲,謚平,習慣上多稱平仲,又稱晏子。夷維人(今山東高密)春秋時代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  晏嬰是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輔政長達40餘年。以有政治遠見、外交才能和作風樸素聞名諸侯。周敬王二十年(公元前500年),晏嬰病逝。孔丘曾贊曰:「救民百姓而不誇,行補三君而不有,晏子果君子也!」現存晏嬰墓在山東淄博齊都鎮永順村東南約350米。  晏嬰頭腦機靈,能言善辯。內輔國政,屢諫齊王。對外他既富有靈活性,又堅持原則性,出使不受辱,捍衛了齊國的國格和國威。司馬遷非常推崇晏嬰,將其比為管仲。     這句話的意思是:竹,身正直而內心虛,以如此品質可以做我的朋友,水,味純淡而性淡泊,以如此德操可以做我的老師。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出自史記·漢書·董仲舒傳》,原文是:  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古人有言 曰: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與之相類似的語句有:望洋興嘆,不如破釜沉舟;杞人憂天,不如防微杜漸;身心交瘁,不如以逸待勞;捶胸頓足,不如亡羊補牢;紙上談兵,不如現身說法;畫蛇添足,不如循規蹈矩/適可而止;固步自封/墨守成規/恪守不渝,不如出奇制勝。     我們通常用到的句子是: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這句話的意思是:站在河塘邊,看著魚兒在水中歡快地游來游去,幻想著魚兒到手後的場景,還不如回去下功夫結出一張漁網以捕魚,讓願望實現。表示與其空空羨慕,徒有願望,不如動手去干來得實在。      萬般回首化塵埃,唯有青山不改  出自古典小說《二度梅》(又名《二度梅奇說》 《忠孝節義二度梅全傳》)第二十一回《真容投落飛崖下,假扮貴人和番邦》詞云:  天上鳥飛兔走,人間往來古今,沉吟遙指數,英才多少興亡成敗。  歌樓瞬息凄慘,舞榭轉眼荒苔,萬般回首化塵埃,唯有青山不改。  這句話的意思是:回想過去很多事情都煙消雲散了,只有青山的雄偉壯麗依然在記憶之中。     滴水之恩,當湧泉以報  出處和作者無證可靠。  這句話的意思是:別人給你一滴水的恩惠,你當以泉水報答他人的恩惠。比喻哪怕他人給你極少的幫助,也應加倍地報答。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出自郭沫若的《滿江紅》 ,原文是: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   人六億,加強團結,堅持原則。   天垮下來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聽雄雞一唱遍寰中,東方白。   太陽出,冰山滴;真金在,豈銷鑠?   有雄文四卷,為民立極。   桀犬吠堯堪笑止,泥牛入海無消息。   迎東風革命展紅旗,乾坤赤。   1963年1月9日,毛澤東也寫一首《滿江紅——和郭沫若同志》,原文是:   小小寰球,有幾個蒼蠅碰壁。   嗡嗡叫,幾聲凄厲,幾聲抽泣。   螞蟻緣槐誇大國,蚍蜉撼樹談何易。   正西風落葉下長安,飛鳴鏑。      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   要掃除一切害人蟲,全無敵。     這句詩的意思是:海水四處奔流,才顯示出不同凡響人物的本事。比喻政治混亂,社會動蕩的時候,真正的偉人有自己正確的主見和行為。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出自秦觀的《鵲橋仙》,原文是: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這首詩的意思是:彩雲顯露著自己的乖巧,流星傳遞著牛女的愁恨。縱然那迢迢銀河寬又闊,鵲橋上牛郎織女喜相逢。團圓在金風習習霜降日,勝過了人間多少凡俗情。莫說這含情脈脈似流水,莫遺憾美好時光恍如夢。莫感慨牛郎織女七夕會,莫悲傷人生長恨水長東。只要是真情久長心相印,又何必朝夕相聚度此生。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  出自南朝時期梁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神思》,原文是:  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闕之下。」神思之謂也。文之思也,其神遠矣。故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眉睫之間,卷舒風雲之色。其思理乏致乎!故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氣統其關鍵;物沿耳目,而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關鍵將塞,則神有遁心。是以陶鈞文思,貴在虛靜,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然後使元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此蓋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    夫神思方運,萬塗競萌;規矩虛位,刻鏤無形。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將與風雲而並驅矣。方其搦翰,氣倍辭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實而難巧也。是以意授于思,言授於意;密則無際,疏則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義在咫尺,而思隔山河。是以秉心養術,無務苦慮;含章司契,不必勞情也。    人之稟才,遲速異分,文之制體,大小殊功。相如含筆而腐毫,揚雄輟翰而驚夢,桓譚疾感子苦思,王充氣竭于思慮,張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練《都》以一紀:雖有巨文,亦思之緩也。淮南崇朝而賦《騷》,枚皋應詔而成賦,子建援牘如口誦,仲宣舉筆似宿構,阮瑀據案而制書,禰衡當食而草奏:雖有短篇,亦思之速也。    若夫駿發之士,心總要術;敏在慮前,應機立斷。覃思主人,情饒岐路;鑒在疑後,研慮方定。機敏故造次而成功,疑慮故愈久而致績;難易雖殊,並資博練。若學淺而空遲,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聞。是以臨篇綴慮,必有二患:理郁者苦貧,辭溺者傷亂。然則博見為饋貧之糧,貫一為拯亂之葯;博而能一,亦有助乎心力矣。若情數詭雜,體變遷貿;拙辭或孕於巧義,庸事或萌於新意。視佈於麻,雖雲未貴;杼軸獻功,煥然乃珍。至於思表纖旨,文外曲致;言所不追,筆固知止。至精而後闡其妙,至變而後通其數。伊摯不能言鼎,輪扁不能語斤,其微矣乎!  贊曰:神用象通,情變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應。刻鏤聲律,萌芽比興。結慮司契,垂帷制勝。

  這篇文章的譯文是:古人說:「身體居留在江海邊上,心神卻繫念著朝廷。」這裡說的就是想像。寫作的構思,它的想像往往飛向遙遠的地方。所以作家默默地凝神思考時,他就會想像到千年之前的生活;悄悄地改變面部表情時,他的眼睛似乎看見了萬里之外的情景;他吟詠文章時,好象聽到了珠圓玉潤的悅耳聲音;眼睛閃動時,就出現了風雲變幻的景色。這不是構思所造成的么!所以文章構思的奇妙,能使作家的精神與外物一起活動。精神是主宰內心的,情志和氣質卻掌握著它的關鍵;外物是由耳目去接觸的,文辭卻能使它表達無遺。要是表達功能活躍,那末事物的形貌就可充分描繪;如果情志氣質受阻,那末精神就煥散了。  因此,醞釀文思的時候,必須虛心和寧靜,專一思考,清除雜念,凈化精神。首先要如儲藏珍寶一樣積累學識,其次要明辨事理來豐富自己的才學,再次要憑研究和審閱來徹底理解事物,順著思路,引出美好的文辭。這樣才能使深通奧妙道理的心靈,按著和諧的音律安排詞藻;正如一個有獨到見解的工匠,憑他想像中的形像自由運用斧子製作物件。這是駕馭寫作的首要方法,考慮全篇布局的重要開端。  作家開始構思的時候,無數的意念都湧上心頭。要給抽象的意念以合乎規矩的內容,要在尚未定形的文思中刻鏤形像。作家一想到登山,胸中便充滿了山色;一想到觀海,心裡就騰湧起海景。本人的全部才力,都隨著風雲變幻而任意馳騁。在剛執筆時,旺盛的氣勢超過了文辭,等到文章寫成,比起開始時卻要打個對摺。為什麼會這樣?文思憑空想像,往往設想奇特;語言實實在在,難以運用得巧妙。由此可見,想像化為意象,意象化為語言,貼切時天衣無縫,疏漏時相距千里。有時意思就在心中,卻要到天涯去探求;有時道理就在眼前,卻又象遠隔山河。所以只要駕馭好自己的心靈,運用正確的思想方法,無須苦思焦慮,應用美好的文采,掌握寫作的規律,不必要勞累心情。  人們的創作才能,下筆有快有慢,天分不同;文章格局有大有小,功力各異。司馬相如含筆寫作,直到筆毛腐爛,文章始成;揚雄作賦,用心太苦,因而夢寐不安;桓譚因苦苦構思而生病;王充因著述過度用心而氣力衰竭;張衡研討《兩京賦》,耗時十年;左思推敲《三都賦》,歷時十二載:這些文章雖然是篇幅巨大,但到底也是他們文思遲緩。淮南王劉安用一個早晨就寫成《離騷傳》;枚皋一接到詔令就寫成一篇賦;曹植鋪開紙寫作就象背誦文章一樣;王粲拿起筆就寫有如早就成篇的一般;阮瑀靠在馬鞍上起草文書;禰衡在酒宴上草擬奏章:這些文章雖然是篇幅較短,但也由於他們文思敏捷。  文思敏捷的人,心裡熟悉創作的技術,很快地考慮問題,當機立斷。構思遲緩的人,情思紛煩,徘徊岐路,要弄清疑點,深思孰慮,方能定稿。文思快所以能在匆促中寫成,疑慮多所以要費時久才完篇;他們的快慢、難易雖然不同,都靠學識廣博,技巧熟練。要是學識淺陋,寫得慢也是空忙,才學荒疏,寫得快也是白費;這樣而能寫出有才華的作品的,從未有過。因此,在創作構思時,常會出現兩種困難:思路不暢的人苦於文章內容貧乏,辭藻空濫的人陷入文辭雜亂。增進見識可以作為內容貧乏的糧食,突出重點可以作為文辭雜亂的藥物;見識廣博而又能重點突出,對於創作構思是極有幫助的。   至於巧妙的構思、複雜的技巧,風格變易多端的作品,粗糙的文辭中蘊藏著精妙的道理,平凡的敘述中包含著新鮮的意見。這正象布之於麻,麻並不比布貴重,但一經人工紡織成布,就光彩奪目非常珍貴了。此外,一些思考所不及的微言大義,文辭所難說明的曲折情趣,這是語言所無法表達的,這裡就不說了。作家必定要有最好的文筆才能說明它的微妙之處,必定要有多變的思維方法才能理解它的技巧。從前伊摯說不出烹飪的奧妙,輪扁也講不清運斧的方法,就是因為這些都是很微妙的。  本文總結:精神活動與事物現象接觸,孕育出作品的構思。物象以它的形貌激動作家,使他內心產生了各種活動。再推求文辭的聲律,運用比興的手法,按法則去構思,那末作品一定會成功。  這句話的意思是:站在山頭上,情感就好像彌滿了山;在海邊看海,想像就好像海水一般地澎湃。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出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副總理陶鑄寫給妻子曾志的詩《贈曾志》,原文是:  重上戰場我亦難,感君情厚逼雲端。   無情白髮催寒暑,蒙垢餘生抑苦酸。   病馬也知嘶櫪晚,枯葵更覺怯霜殘。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這句話的意思是:過去的事情就讓它過去吧.尤其是煩心的事.最好全部忘卻.,不要過分的計較個人的得失,這樣才能得到更大的個人空間。。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趙世家》,原文是:  大夫無罪,吾聞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諸大夫朝,徒聞唯唯,不聞周舍之諤諤,是以憂也。  這句話比喻眾愚不如一賢。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原文是: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這句話的意思是:在小小的軍帳之內作出正確的部署,能決定千里之外戰場上的勝負。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出自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1、最早出《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上下文是:  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  范蠡遂去,自齊遺大夫種書曰:「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種見書,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劍曰:「子教寡人伐吳七術,寡人用其三而敗吳,其四在子,子為我從先王試之。」種遂自殺。(該文的譯文是勾踐平定了吳國後,就出兵向北渡過黃河,在徐州與齊、晉諸侯會合,向周王室進獻貢品。周元王派人賞賜祭祀肉給句踐,稱他為「伯」。句踐離開徐州,渡過淮河南下,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佔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當時,越軍在長江、淮河以東暢行無阻,諸侯們都來慶賀,越王號稱霸王。  范蠡於是離開了越王,從齊國給大夫種發來一封信。信中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是長頸鳥嘴,只可以與之共患難,不可以與之共享樂,你為何不離去?」種看過信後,聲稱有病不再上朝。有人中傷種將要作亂,越王就賞賜給種一把劍說:「你教給我攻伐吳國的七條計策,我只採用三條就打敗了吳國,那四條還在你那裡,你替我去到先王面前嘗試一下那四條吧!」種於是自殺身亡。)     2、後來在《史記-淮陰侯列傳》又有另一版本:  人或說信曰:「斬昧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昧計事。昧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上令武士縛信,載後車。信曰:「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亨!」上曰:「人告公反。」遂械繫倍。至雒陽,赦信罪,以為淮陰侯。(該文的譯文是有人對韓信說:「殺了鍾離昧去朝見皇上,皇上一定高興,就沒有禍患了。」韓信去見鍾離昧商量。鍾離昧說:「漢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您這裡,你想逮捕我取悅漢王,我今天死,你也會緊跟著死的。」於是罵韓信說:「你不是個忠厚的人!」終於刎頸身死。韓信拿著他的人頭,到陳縣朝拜高帝。皇上命令武士捆綁了韓信,押在隨行的車上。韓信說:「果真像人們說的"狡兔死了,出色的獵狗就遭到烹殺;高翔的飛禽光了,優良的弓箭收藏起來;敵國破滅,謀臣死亡』。現在天下已經平安,我本來應當遭烹殺!」皇上說:「有人告發你謀反。」就給韓信帶上了刑具。到了洛陽,赦免了韓信的罪過,改封為淮陰侯。)     這句話的意思是:鳥沒有了,弓也就藏起來不用了。野兔死了,獵狗就要烹煮著吃了。敵人消滅了,獻智獻策的謀士,也將結束他的政治命運。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曾經出過力的人一腳踢開。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是一副對聯,上聯是別人出的。下聯是解縉對的。  這副對聯的意思是:長在牆上的蘆葦頭重腳輕沒有根基怎麼能夠長久存活呢?山間竹筍別看嘴尖皮厚,其實中空,又有什麼值得自傲的呢?!通常用來諷刺那些基礎不紮實、沒有真才實學的人。 勤學如春起之苗,不見其增,日有所長;輟學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  這是陶淵明的一句話,經查不知出自何處。  這句話的意思是:勤於學習,就像春天剛長出的幼苗,感覺不到它在長高,但它每天都在成長。輟學以後,如同磨過的刀具,沒有看到它用損,但是每天都會鈍一點。  道成於學而藏於書,學進于振而廢於窮。  是東漢思想家、哲學家王符引自《潛夫論·贊學》的語言。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理從學習中懂得,因為書本上都有;勤奮學業才有長進,否則只有倒退。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原文是: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這句話的意思是:兩個人才能抱起來的大樹是由小樹苗生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由泥土累積而築起的;千里的遠行是由腳下第一步走出的。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出自明東林黨領袖顧憲成所撰(《名聯談趣》275)。  這副對聯的的意思是提倡"讀書不忘救國"。  像這樣的對聯,我們所見還有不少,下面列舉一些例子,以便參考。(《楹聯叢話》卷六)南京燕子磯旁永濟寺有一聯(《楹聯叢話》卷六)云:  松聲竹聲鐘磬聲聲聲自在,  山色水色煙霞色色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廣寺原有一聯(蘇文洋《古今聯話》第139頁)云:  風聲水聲蟲聲鳥聲梵唄聲總合三百六十天擊鐘聲無聲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樹色雲霞色更兼四萬八千丈峰巒色有色皆空。   以上兩聯與第一聯採用相同的藝術手段,均無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斷定誰是創新,誰是仿效;但可以說明,相同的藝術手段,可以表達絕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東牆倒西牆倒窺見室家之好,  前巷深後巷深不聞車馬之音。  朱熹贈漳州某士子聯(《楹聯叢話》卷一)。朱熹是宋代理學家,但並不像人們想像的那樣總是道貌岸然。這副對聯很有人情味,很幽默。描繪了一個讀書人,居住條件雖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雖然沒有人去拜訪他,倒可以安心讀書。上聯寫得有點誇張,但對比強烈。這是最早的用韻聯。     有客醉無客睡福簡簡吁可愧,  長歌粗短歌疏詩平平聊自娛。   梁章鉅也寫過一副用韻聯如上(《楹聯叢話》卷十二)。這副對聯掛在"藤花吟館",記錄了他在58歲引疾歸里後在福州的生活和自我評價,對聯用韻,並非必要,但用了韻,讀起來更入調。十年後他又將此聯作了修改:  客來醉客去睡老無所事吁可愧,  論學粗論政疏詩不成家聊自娛。   這副對聯掛在浦城的"草堂",時年68歲(《楹聯續話》卷二)。將兩聯比較,可以了解梁章鉅在詩藝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新相識舊相識春宵有約期方值試問今夕何夕一樣月色燈色該尋覓,這邊游那邊游風景如斯樂未休況是前頭後頭幾度茶樓酒樓盡勾留。  這副對聯是何淡如(1820-?)為佛山"春色賽會"寫的對聯(《名聯談趣》54條)。寫出了民間歡樂的元宵節情景:燈月交輝,遊人如織,多麼美好的春夜!對聯用韻後加強了歡快浪漫的氣氛。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出自清朝錢鶴灘的《明日歌》,原文是:  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作者或作品:錢鶴灘的學者,明末清初人,據說名叫錢福。錢福(1461—1504),字與謙,號鶴灘。華亭(現在上海松江)人。著有《鶴灘集》。傳世作品有《明日歌》,這首詩是根據文嘉的的《今日歌》修改而成,流傳很廣。文嘉《今日歌》原著是:       今日復今日,今日何其少!        人生百年幾今日,今日不為真可惜!        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        為君聊賦《今日詩》,努力請從今日始。      錢鶴灘這首詩《明日歌》的意思是:明天又明天,明天是何等的多!如果我們一生做事都要等待明天,那麼勢必虛度光陰,一切事情就會錯過機會。一般的人苦於被明日牽累,春去秋來衰老將到。早晨看河水向東迅速流逝,傍晚看太陽向西瞬息墜落。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個明天?請您聽我的明日歌吧。千磨萬擊還堅韌,任爾東南西北風。  這是鄭板橋的《竹石》詩,原文是: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作者或作品:鄭板橋,原名鄭燮(xiè),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詩、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和文學家。他的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遊、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五個階段。  《竹石》這首詩的意思是:咬住了青山就決不肯放鬆,根須已經深扎在岩石之中。歷經千萬次磨鍊更加堅韌,任憑你東西南北來的狂風。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這是林則徐任兩廣總督查禁鴉片時期在自己的府衙寫的一幅對聯。  上聯諄諄告誡自己,要廣泛聽取各種不同意見,才能把事情辦好,立於不敗之地。  下聯砥礪自己,當官必須堅決杜絕私慾,才能象大山那樣剛正不阿,挺立世間。林則徐提倡的這種精神,令人欽敬,為後人之鑒。    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出自北宋周敦頤的《愛蓮說》,原文是: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皆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寶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作者或作品:周敦頤(1017.5.5~1073),字茂叔,號濂溪,漢族,宋營道樓田堡(今湖南道縣)人,北宋著名哲學家,是學術界公認的理學派開山鼻祖。「兩漢而下,儒學幾至大壞。千有餘載,至宋中葉,周敦頤出於舂陵,乃得聖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於天而性於人者,瞭若指掌。」《宋史·道學傳》將周子創立理學學派提高到了極高的地位。     這篇文章的譯文是:水上或陸地上的草木及花,受人喜歡者特別的繁多。東晉陶淵明偏愛於菊;自李唐王朝以來,世上的人都特別的喜歡牡丹;可是我獨獨喜愛蓮花的出自於淤泥而不沾染污穢的高潔,它經過清水的洗滌,顯得純凈而不妖媚。它內心通達而外形剛直,不像藤蔓四處蔓延,也不像枝幹四處縱橫。香氣遠而清純芬芳,亭亭玉立如在水佳人,只可以遠遠的欣賞而不可以肆意的褻玩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出自於淤泥而不沾染污穢的高潔,它經過清水的洗滌,顯得純凈而不妖媚!        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  出自《文選·丘遲〈與陳伯之收〉》,原文是:   1、扞吳公子札呴自衛如晉,將宿於戚,聞鐘聲焉,曰:"異哉!吾聞之也,辯而不德,必加於戮,夫子獲罪於君以在此,懼猶不足,而又何樂?夫子之在此也,猶燕之巢於幕上。』」杜預註:「至危。」楊伯峻註:「帳幕,隨時可撤。燕巢於其上,至為危險。  2、[北虜]方當系頸蠻邸,懸首藁街,而將軍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不亦惑乎!」呂延濟註:「魚游沸鼎,燕巢飛幕,言危之甚。言魏朝夕將破,而將軍居之,亦同魚燕之危。  作者或作品:丘遲(464—508)南朝梁文學家。字希范,吳興烏程(今浙江湖州市)人,靈鞠之子。初仕齊,官殿中郎。入梁,官司空(一作司徒)從事中郎。詩文傳世者不多,所作《與陳伯之書》,勸伯之自魏歸梁,是當時駢文中的優秀之作。  魚游於沸鼎之中,燕巢于飛幕之上的意思是活魚放在水花騰沸的鼎缸之中(不能生存,只能煮熟),燕子的巢穴建在晃動飛舞的幕簾之上(不能定居,只能傾覆)。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出自《宋史·王安石列傳》,北宋神宗時期,王安石力主變法,提出了這一著名的「三不足」論斷。  這句話的意思是:天災不需要畏懼,前人制定的制度如果不適應現在的情況就不需要效法,別人的流言飛語不需要在意。  天下之難事,必作於易;

天下之大事,必作於細。  這句話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原文是: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 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這段話的譯文是:做那些別人還沒覺察到就該做的工作,辦那些還沒發生事故之 前就該辦的事,體味那些沒有散發出氣味之前的氣味。要把小的征 兆當成大事,把少的徵兆當成多的後果。用恩德對待他人的怨恨。 解決難事要從還容易解決時去謀劃,做大事要從細小處做起。天下 的難事都是從容易的時候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都是從細小的地 方一步步形成的。因此聖人始終不直接去做大事,所以能夠成就大 的功業。輕易許諾肯定難以兌現,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會遇到太多 的困難。因此聖人要把它看得困難一些,所以最終不會遇到困難。     這句話就是說,凡事都是由簡入繁的,做事情要從最基層做起,重視細節,才能成大事.  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南宋詞張孝祥的<<論治體札子.甲申二月九日>>  這句話的意思是:樹立志向在於堅持,不在於鋒芒畢露,成功在於長久不在於迅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不臨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出自荀況的一句話。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登上高山,就不能清楚地了解天的廣袤,不對著深谷,不能清楚地來領略地的深厚。                  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

           這句話出自西漢劉向的《師曠論學》。  這句話的意思是:少年時期好學,就像初升的太陽;壯年時期好學,就好像中午的太陽;晚年時期好學,就好比點蠟燭的光明;蠟燭的光明雖然趕不上太陽,但是比摸黑路強多了。寓意:老年勤學也不晚,總比不學無術好得多。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篇二》,原文是: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於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麼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麼做便怎麼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中華古今道德歌孝以順敬雙親,劬勞報恩,人子事親,順承意命,克盡天良; 

悌以手足情深,恭兄友弟,兄友弟恭,穆穆棣棣,和氣相親; 

忠以盡責力行,事持堅貞,謁誠盡責,獻身國族,正直無私; 

信以履約崇實,言出必行,一諾千金,言重九鼎,誠實毋疑; 

禮以倫常宗守,蹈矩循規,分別尊卑,謙恭遜讓,言行安份; 

義以公道合理,貫徹初衷,患難相扶,榮辱與共,無分貴賤;

廉以儉樸不苟,清白毋貪,知足常樂,操守高潔,儉樸節約; 

恥以私慾有戒,心身知辱,不貪財色,知足常樂,明所羞慚; 

仁以天道博愛,毋輕傷殘,愛已及人,體恤天物,博遵人道; 

智以聰明悉辨,力學求知,廣求見識,審察是非,奮發自勵; 不欺:惡臭以慎獨 不偽:虔衷以誠意; 

不貪:戒爭以崇義 不妄:正心以格欲; 

不驕:虛懷以納善 不怠:奮力以為功; 

不怨:恕人以消恨 不惡:去憎以通情。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出自《 詩經.小雅.谷風之什.北山》,原文是:  陟彼北山,言采其杞;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gǔ),憂我父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 四牡彭彭,王事傍傍;嘉我未老,鮮我方將;旅力方剛,經營四方。/ 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床,或不已於行。/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qú)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 /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或出入風議,或靡事不為。     這句話的意思是:普天之下,都是帝王的土地,四海之內,都是帝王的大臣。大夫失職,行事不公;以我為賢,卻派遣不停。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出自《易經》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原文是: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在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覆道也。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雲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君子應該像天宇一樣運行不息,即使顛沛流離,也不屈不撓;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樣,沒有任何東西不能承載。比喻對任何事物、任何人物都應該包容。   


推薦閱讀:

莎士比亞真的說過,再好的東西都有失去的一天。再深的記憶也有淡忘的一天嗎?
古代名言警句
關於書籍的名言(88條)
《周易》名言選編
幫你扛過苦難的一句話是什麼?

TAG:名言 | 溯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