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水墨丹青楊柳青

 

水墨丹青楊柳青

(2010-06-09 09:51:44)

轉載

標籤:

楊柳青年畫

傳統文化

天津

石家大院

戲曲

李雙喜的博客

文化

分類:行行走走

    楊柳青,一個聽起來就讓人浮想翩翩的地方,那會是一處怎樣的故地呢?在我的思緒中,似乎擁有這樣一個名字的地方,應該有著這樣的場景:古鎮籠煙雨,粉牆隱斜柳,綠水橫扁舟。但時光荏苒,曾經的故地還是這番模樣嗎?那傳承了千百年的水墨丹青是否還在流光異彩呢?楊柳青,柳柳青!昔日青青今在否?

    帶著這些疑問,我和阿胖同學擠上了從天津市到楊柳青鎮的公交車。那是個陰雨天,原本灰迷的天氣就使得我們有些煩悶,在經過一路的顛簸後我們來到了目地的,望見了這和想像並不一樣的「古鎮」,失落便湧上了我的心頭:楊柳青,柳柳青!昔日青青今難尋!歷經千百載,古鎮早已是年華已逝、面目全非,而昔日的楊柳更是幾經凋零,難覓蹤影。我們不禁要問:這就是蜚聲海內外的中國四大年畫之首的楊柳青么?

    有著千年文化底蘊的楊柳青鎮,是中國北方歷史名鎮。明清時楊柳青即為中國北方民間藝術集散地,它孕育出了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首的楊柳青年畫、享譽津京的楊柳青風箏和剪紙等民間藝術奇葩,楊柳青磚雕石刻、民間花會等也為一時之大觀。楊柳青古時的民俗文化氣息十分濃郁,小鎮舊有戲樓、牌坊、文昌閣,稱為楊柳青三宗寶,現在文昌閣尚存。清代有津門著名的崇文書院及古寺院40餘座,現尚存普亮寶塔、報恩寺、白檀寺遺址等。位於鎮中的清末建築石家大院以其規模宏大、建築華美而馳名華北。

    海外人稱,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中國年畫,有年畫的地方就有楊柳青的影子,可見楊柳青年畫影響之深遠。楊柳青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之際,此時楊柳青鎮的地緣優勢已由盛而衰,走進了「昔時楊柳今飄零」的晚唱時節。而就在這動蕩亂離、生靈塗炭的社會背景下,楊柳青人把對生活的美好希冀寄託於刻刀、木版、丹青之間,創造了以寫實與浪漫相結合的手法,並逐漸形成了題材廣泛、布局豐滿勻稱、格調吉祥喜慶、富有音樂感的風格特色。楊柳青年畫鼎盛於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此時的楊柳青全鎮連同附近的30多個村子,達到「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境地,畫店鱗次櫛比,店中畫樣高懸,各地商客絡繹不絕,是名副其實的繪畫之鄉。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楊柳青年畫開始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傳人霍玉棠創建了楊柳青鎮最大的「玉成號」畫庄,楊柳青年畫漸漸走向復甦。解放後,周恩來總理還曾親臨視察並給畫庄寄來急需的藤黃原料。「文革」期間,楊柳青年畫改為膠版印刷,傳統工藝瀕臨絕跡。

  如今,楊柳青年畫已是中國民間藝術的瑰寶,有識之士也都在為傳統文化的復甦做著貢獻,年畫自然也就成為了旅遊觀光最重要的看點。鎮上現在也有一些年畫店,但光顧的人很少,傳統早已不是現代人的生活必須,傳統也早已經被人們所遺忘。楊柳青,青青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曾經的繁華早已凝結在慍黃的宣紙上,蘸一筆墨色,渲一縷吉祥,一曲笛聲罷,楊柳春風盡凋殘……

這是古老的刻版,刻版上的圖案我們都很熟悉,是《連年有餘》。

楊柳青年畫繼承了宋、元繪畫的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麵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套印進行中,先在刻板上蘸點墨。。。。

再進行壓印。。。。。。。

胖娃的前世今生。線稿出來了,呵,人與畫對比,胖子知道了他的前世今生。。。。

顏料

 

筆墨

填色作坊

認真做畫,流水線作業

穿越千年,丹青流轉

年畫精品冊

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

 

「華北第一宅」——尊美堂。說起「大院」,人們定會想起山西的喬家大院。在天津,提起楊柳青的石家大院,百姓也是如數家珍。早在百年前天津地區就曾流傳有:韓、高、石、劉、穆、黃、楊、張等八大商家的說法。八大家的形成與出現,不得不說與明清時期天津海運的興旺有著密切關聯。糧米鹽業的發展使得早先祖輩從事漕運的船工,先後逐漸發展、發達起來。石家是當年天津八大家之一,祖輩販運糧棉,利潤豐厚,置房買地,重利盤剝,一度財勢顯赫,聲名遐邇。石家當時在楊柳青已有萬畝良田,遂有「石萬千」之名。坐落在運河北岸的石家大院原系天津八大家之一石遠仕的住宅,也稱尊美堂大院,號稱「津西第一宅」、「華北第一宅」。石家大院始建於1875年,至今已有130多年的歷史。全宅共18個院落,278間房,修建時耗費白銀30多萬兩。石家大院以精美的磚、石、木雕特色最為精絕,在全華北也稱為「三絕」,這也是清代津沽豪富住宅常見的做法。目前,石家大院是迄今華北地區最好,規模最大的民宅建築之一,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近代優秀建築。

 

石家大院全部建築,用料講究,做工精細。磨磚對縫,畫棟雕梁,花欞隔扇,漆朱塗彩。據說柱門三九獅圖的石鼓子就用了500兩白銀。

 

 

 

私塾

 

新娘的嫁衣

 

    石家大院戲樓:建於1875年,主要用做辦堂會,整個建築為全木構造,建造時沒有使用1根鐵釘,這也堪稱「華北民宅一絕」。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大院戲樓是一處集南北建築風格為一體的古建築。它「冬天暖,夏天涼」、「樓里唱戲,馬路上叫好」(因為它有迴音壁),相比較而言,在全國來說中式戲樓當中也是保存比較好的一個。

    從甬道一側的小門進入,一間百十平米、兩層樓高的大廳里,擺滿舊式方桌、靠椅,這裡就是石家辦堂會的戲樓,它可以同時容納200個人在這裡聽戲飲宴。此大戲樓建築之巧妙,布局之合理,功用之完備,堪稱石家大院精絕所在。辦堂會,是舊時風俗,也是豪門大家誇耀財富的一種方式。步入戲樓內,依稀還能體會到些許往日的華貴、熱鬧氣息。戲樓整體色調以黑、紅為主,輔以富貴的金色,戲樓內一應家什裝飾仍是按當時的規矩擺設。戲樓分上下雙層的中空式結構,全部是磚木抬梁結構。南北兩個雙脊大廳與中間大廳連在一起,立柱為上圓下方的通天柱,取其「天圓地方」之意。上層為迴廊,也叫跑馬廊,是唱堂會時看家護院站立的地方。下為廳堂,分前後堂,設桌椅百餘,均為古式見方桌椅。廳堂前部為男眷桌位,後部為女眷桌位,前後部之間設薄紗簾幕相隔。

    戲台上、下場門內為演員休息間,現存放有戲袍、頭冠若干,一側供奉著與「梨園行」頗有淵源的唐玄宗李隆基像。穿過紅彤彤的大紅燈籠向窗外望去,彷彿還能在空中尋得一絲悠遠的喧囂。感受整個大廳,似乎也瀰漫著舊時封建大家族生活奢靡的氣息。戲台正中木椅上的坐客此時也顯得有些寂寥,因為偌大的戲樓只有我們幾個看客。當年孫菊仙、余叔岩、譚鑫培等著名京劇藝人都曾在此獻藝,場場必是燈火輝煌,熱鬧異常。影視劇組在這裡不但可以拍攝堂會的場景,也可以作為家庭大廳堂全景的拍攝場景。《金粉世家》中就有一組傳統結婚習俗的「婚宴」戲在這裡拍攝完成。

我的更多文章:

印象平遙

孤墓忠魂——訪袁崇煥忠義墓

金沙追夢

盧溝橋上千古月

春節記錄:廟會裡的人山人海

去模式口的日子

爨底下——北方民居的活化石

北京的敦煌 分享到新浪微博 閱讀(32316)┊ 評論 (112)┊收藏(19)┊

 轉載(1)┊分享┊ 列印┊舉報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精)

轉載列表:

    轉載

    轉載是分享博文的一種常用方式...

    前一篇:來這裡,滌盪你的小憂傷……

    新浪廣告共享計劃

    評論重要提示:警惕虛假中獎信息,點擊查看詳情      記錄激動時刻,贏取超級大獎!  [發評論]

    • 歲月靜好

      2010-06-09 09:58:30 [舉報] 誒有:俺這麼靠前啊?留言罷!

    推薦閱讀:

    《楊柳青木版年畫》特種郵票(1月25日發行)
    年畫楊柳青
    柳青:堅毅柔美的拚命三娘
    再訪楊柳青石家大院
    柳青患乳腺癌與「太拚命」有關?

    TAG:楊柳青 | 柳青 |